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食品配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
作者 毛相朝 董浩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共14页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日益增长的高要求,海洋食品配料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较之陆源食品配料,海洋食品配料来源广泛、种类丰富,且具有独特的功能活性,已成为食品配料开发的重要方向。系统介绍了海洋食品配料的种类及功能,包...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日益增长的高要求,海洋食品配料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较之陆源食品配料,海洋食品配料来源广泛、种类丰富,且具有独特的功能活性,已成为食品配料开发的重要方向。系统介绍了海洋食品配料的种类及功能,包括海洋多糖类(海藻酸盐、甲壳素等)、海洋蛋白类(藻胆蛋白、胶原蛋白等)、海洋脂质类(甘油酯、磷脂等)和功能小分子类(虾青素、岩藻黄素等);同时,对海洋食品配料在食品品质改善、功能提升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涵盖肉制品、奶制品、面制品等多个加工领域;针对海洋食品配料种类少,发展滞后的问题,提出利用生物制造技术实现海洋食品配料的绿色加工,精准制造实现海洋食品配料的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助力海洋食品配料的开发3个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海洋食品配料的种类、功能、应用的系统分析,结合发展趋势的展望,希望为我国食品配料行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食品配料 海洋多糖 海洋蛋白 海洋脂质 功能小分子
下载PDF
Z型核酸的形成及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2
作者 梁兴国 刘梦琴 +1 位作者 安然 张亚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133,共21页
近年来,具有左旋双螺旋结构的Z型核酸(包括Z-DNA和Z-RNA)的重要生物学功能不断被发现,但Z型核酸(ZNA)在体内的形成及发挥功能的机制仍然不清楚。一般Z型核酸本身并不能稳定存在,易转化为右旋双螺旋结构,需要通过与其特异性结合蛋白(如... 近年来,具有左旋双螺旋结构的Z型核酸(包括Z-DNA和Z-RNA)的重要生物学功能不断被发现,但Z型核酸(ZNA)在体内的形成及发挥功能的机制仍然不清楚。一般Z型核酸本身并不能稳定存在,易转化为右旋双螺旋结构,需要通过与其特异性结合蛋白(如人体中的ZBP1和ADAR1)结合而稳定下来并发挥其功能。其具体功能包括,参与基因调控以维持机体健康(如抑制癌细胞转移、抑制氧化性组织损伤等),上调Z型核酸结合蛋白的表达以引起细胞坏死或炎症(如病毒感染、诱发自身免疫疾病等)。同时,由于Z型核酸难以研究,虽早在1979年得到确认,但到2015年前后一直发展缓慢;可喜的是,随着各种新的研究手段的出现,近年其研究发展迅速。本文主要综述了2017年以来的Z型核酸的生物学功能、形成机制、制备方法和检测方法等相关研究,具体内容包括Z型核酸介导的免疫反应、体内Z型核酸形成机制、利用拓扑限制形成稳定Z型核酸、体内外检测Z型核酸的方法等。显然,Z型核酸的形成及特性研究将拓展生物医药及纳米材料等领域的研究,Z型核酸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DNA Z-RNA 核酸结构 拓扑限制 B-Z转变
下载PDF
杀菌条件对蓝点马鲛鱼脂质及风味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王善宇 简冲 +3 位作者 薛勇 赵玲 孙慧慧 曹荣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230,共9页
为探究不同杀菌条件对蓝点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品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110℃、46.4 min(A组),115℃、14.7 min(B组)和121℃、3.7 min(C组)3种杀菌条件对鱼肉感官品质、脂质组成及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杀菌后蓝点马鲛鱼的质... 为探究不同杀菌条件对蓝点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品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110℃、46.4 min(A组),115℃、14.7 min(B组)和121℃、3.7 min(C组)3种杀菌条件对鱼肉感官品质、脂质组成及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杀菌后蓝点马鲛鱼的质地、滋味和气味的感官评分变化明显。样品中的总脂、甘油三酯和磷脂含量在杀菌后均显著降低(P<0.05),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不同杀菌组间脂质组成存在差异,C组样品的脂质损失程度最高。脂质氧化程度受杀菌条件的影响显著(P<0.05),过氧化值(POV)含量均显著升高、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值(TBARS)含量显著降低(P<0.05)。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杀菌条件处理后鱼肉的气味特征明显不同。借助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从4组样品中鉴别出22种挥发性化合物,各组间的挥发性物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己醛、戊醛、异戊醛、3-戊酮、环己酮、3-羟基丁-2-酮和乙酸乙酯等是鱼肉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在B组样品中含量最高。综上,采用115℃、14.7 min(B组)杀菌的样品,其感官和风味品质明显优于其他组,且脂质氧化程度更低。研究结果可为蓝点马鲛鱼罐头产品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鱼 杀菌条件 感官品质 脂质 挥发性物质 风味
下载PDF
多卤代海洋来源天然产物全合成
4
作者 杨庆星 刘璇 +3 位作者 马硕 李欣欣 马东旭 徐涛 《有机化学》 2025年第3期764-803,共40页
卤素掺入是海洋生物用于修饰其多用途代谢物的一种独特策略, 通常会导致生物活性以及体内代谢或降解历程的改变. 同时, 卤素的引入也会增加海洋天然产物结构的复杂性及其鉴定难度. 近年来多卤取代的海洋来源天然产物独特的化学结构与多... 卤素掺入是海洋生物用于修饰其多用途代谢物的一种独特策略, 通常会导致生物活性以及体内代谢或降解历程的改变. 同时, 卤素的引入也会增加海洋天然产物结构的复杂性及其鉴定难度. 近年来多卤取代的海洋来源天然产物独特的化学结构与多样性的生物学功能引起了有机合成化学家的广泛兴趣. 此综述将从多卤吲哚生物碱(Caulamidines, Perophoramidine, Hinckdentine A, Spiroindimicins, Dictazole B, Securiflustra securifrons, Nortopsentin D)、其它多卤生物碱(Psammaplysins, Massadine, Axinellamine, Discorhabdins)和典型多卤甾体天然产物(Clionastatins)三个方面总结近年来多卤取代的海洋来源天然产物全合成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多卤天然产物 天然产物 全合成
原文传递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驱动不同结构甲壳素降解的研究
5
作者 毛相朝 赵红军 +2 位作者 苏海鹏 吕晓晓 孙建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7-166,共10页
为实现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Lyticpolysaccharidemonooxygenase,LPMO)高效驱动甲壳素的降解,本文分析了来源于Oceanobacillussp.J11TS1的LPMO(OsLPMO10A)与甲壳素酶协同作用于不同晶型和不同致密性甲壳素的活性差异。研究表明,OsLPMO10A... 为实现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Lyticpolysaccharidemonooxygenase,LPMO)高效驱动甲壳素的降解,本文分析了来源于Oceanobacillussp.J11TS1的LPMO(OsLPMO10A)与甲壳素酶协同作用于不同晶型和不同致密性甲壳素的活性差异。研究表明,OsLPMO10A对β-甲壳素的结合活性和裂解作用比对α-甲壳素更强。采用一锅法反应,OsLPMO10A与甲壳素酶协同作用于β-甲壳素的协同度(2.41)和甲壳二糖产量((2.46±0.17)mg/mL)均高于协同作用于α-甲壳素的协同度(1.94)和甲壳二糖产量((0.68±0.04)mg/mL)。此外,虽然OsLPMO10A对致密性降低的α-甲壳素仍具有结合和氧化活性,但OsLPMO10A与甲壳素酶的协同度随着α-甲壳素致密性的降低而趋向于1。上述结果表明,甲壳素结构对LPMO驱动的甲壳素生物转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 甲壳素酶 协同作用 α-甲壳素 甲壳寡糖
下载PDF
基于焦亚硫酸钠处理的南极磷虾防黑保鲜工艺研究
6
作者 李琳 赵玲 +3 位作者 孙慧慧 刘淇 张朝辉 曹荣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219,共8页
为评价焦亚硫酸钠在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黑变控制中的效果并对处理工艺进行优化,本研究检测了南极磷虾经不同浓度的焦亚硫酸钠溶液和浸泡时间处理后二氧化硫(SO_(2))残留量和酚氧化酶(PO)活力变化,并对其在冷藏和冻藏过程中的... 为评价焦亚硫酸钠在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黑变控制中的效果并对处理工艺进行优化,本研究检测了南极磷虾经不同浓度的焦亚硫酸钠溶液和浸泡时间处理后二氧化硫(SO_(2))残留量和酚氧化酶(PO)活力变化,并对其在冷藏和冻藏过程中的黑变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显示,焦亚硫酸钠处理能够有效抑制南极磷虾PO活性,其中,1 g/L焦亚硫酸钠溶液浸泡300 s和2 g/L焦亚硫酸钠溶液浸泡30 s后,PO相对酶活分别为21.2%和34.5%,同时,虾体内的SO_(2)残留量分别为0.094 g/kg和0.096 g/kg,符合GB 2760中SO_(2)残留量≤0.1 g/kg的限量要求。与对照组相比,焦亚硫酸钠处理延缓了南极磷虾在冷藏和冻藏过程中的黑变进程,且2 g/L焦亚硫酸钠溶液浸泡30 s处理组的防黑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焦亚硫酸钠 黑变 SO_(2)残留量 酚氧化酶
下载PDF
重叠延伸PCR生成长重复DNA序列及其在纳米孔测序中的应用
7
作者 宋子婷 程冰晓 +2 位作者 胡坤灵 安然 梁兴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7-164,共8页
短链DNA的纳米孔测序存在孔道利用率低、数据质量差等问题。因此,亟需建立一种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准确测定短链DNA序列的方法。本研究以1 nmol/L完全互补的序列为引物,以短链DNA为模板,在72℃退火温度下进行PCR,实现了短链DNA的重叠延伸,... 短链DNA的纳米孔测序存在孔道利用率低、数据质量差等问题。因此,亟需建立一种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准确测定短链DNA序列的方法。本研究以1 nmol/L完全互补的序列为引物,以短链DNA为模板,在72℃退火温度下进行PCR,实现了短链DNA的重叠延伸,最终生成长串联重复序列,其产物长度为原始长度的5~20倍。生成的长链DNA可直接测序,仅需对齐单个或少数几个Reads进行简单分析即可获得精确的序列信息。本研究所开发的重叠延伸法将纳米孔One read精确度提高至99.28%,这对提高纳米孔测序的精度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链DNA 重复序列 纳米孔测序 重叠延伸 高精度
下载PDF
异源合成的δ变形细菌壳聚糖酶酶学性质研究
8
作者 王诗媛 苏海鹏 +1 位作者 毛相朝 胡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2-51,共10页
为获得高反应温度的壳聚糖酶,本文挖掘了来源于δ变形细菌的壳聚糖酶基因(GenBank:MBN2801850.1)并将其在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中成功异源表达得到新的壳聚糖酶Csn(Db)-1-WSY(Csn1)。Csn1是属于GH8家族的壳聚糖酶,蛋白分子量... 为获得高反应温度的壳聚糖酶,本文挖掘了来源于δ变形细菌的壳聚糖酶基因(GenBank:MBN2801850.1)并将其在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中成功异源表达得到新的壳聚糖酶Csn(Db)-1-WSY(Csn1)。Csn1是属于GH8家族的壳聚糖酶,蛋白分子量大小约为52 kDa,比酶活为135.81 U/mg,是典型的内切型壳聚糖酶,其在60℃、pH=10.0的Gly-NaOH缓冲液中表现出最高活性。Csn1的米氏常数Km为1.30 mmol/L,显示其与底物较好的亲和性。在5 mmol/L Cu^(2+)溶液中Csn1的活性增强至初始的131.36%;而Fe^(2+)、Co^(2+)、Mn^(2+)等金属离子均对Csn1表现出活性抑制作用。Csn1水解壳聚糖的主要产物为(GlcN)2至(GlcN)4。研究结果表明,Csn1可为工业制备壳寡糖提供有效的生产工具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切型壳聚糖酶 壳寡糖 酶学性质 壳聚糖
下载PDF
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S063中聚酮类化合物alnumycins的发现
9
作者 岳亮光 黄会明 +2 位作者 徐素玲 赵心清 李花月 《中国海洋药物》 CSCD 2024年第6期29-36,共8页
目的 挖掘海洋链霉菌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为海洋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使用F2培养基对链霉菌进行大发酵,积累次级代谢产物。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反相硅胶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分离手段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 目的 挖掘海洋链霉菌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为海洋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使用F2培养基对链霉菌进行大发酵,积累次级代谢产物。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反相硅胶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分离手段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MS)、核磁共振(NMR)数据分析以及文献比对,确定化合物结构,同时对所有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测试。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Streptomyces sp. S063基因组中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预测和基因功能注释。结果 从海洋来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S063中分离得到4个聚酮类化合物alnumycin A(1)、alnumycin D(2)、alnumycin C(3)和K1115 A(4)。其中化合物1~3对多重耐药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CARM 3090展现出中等抑制活性。通过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从Streptomyces sp. S063中定位到了alnumycin的生物合成基因簇(alm),并对1~4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推测分析。结论 从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S063中挖掘到一类聚酮化合物alnumycins,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且其中所蕴含的其他化合物资源更有待深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链霉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抗菌活性 聚酮 alnumycins
原文传递
Dragocin家族海洋天然产物四氢吡咯母核的合成
10
作者 庞若尘 刘涛 +2 位作者 张鑫宇 董浩 王杨 《中国海洋药物》 CSCD 2024年第6期57-61,共5页
目的 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对dragocin家族海洋天然产物进行合成研究,完成了dragocin家族海洋天然产物四氢吡咯母核的合成。方法 以对二氧环己酮和氨基乙醛的衍生物为起始原料,经有机小分子催化的aldol反应、串联的氢化/还原胺化反应、丙... 目的 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对dragocin家族海洋天然产物进行合成研究,完成了dragocin家族海洋天然产物四氢吡咯母核的合成。方法 以对二氧环己酮和氨基乙醛的衍生物为起始原料,经有机小分子催化的aldol反应、串联的氢化/还原胺化反应、丙酮叉迁移、氧化、格氏反应等步骤合成目标化合物。结果 以对二氧环己酮和氨基乙醛的衍生物为起始原料,经6步反应,以22%的总产率完成了dragocin家族海洋天然产物四氢吡咯母核的合成,为天然产物的合成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天然产物 dragocin 四氢吡咯
原文传递
外泌体糖组学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小蕾 郝嘉乐 +3 位作者 傅庚辰 孙宏宇 于广利 李国云 《药学进展》 CAS 2024年第6期450-462,共13页
外泌体上含有丰富的糖链,这些糖链携带大量生物信息,在外泌体介导的机体各个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泌体上异常变化的糖链可作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此外,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时,其靶向性的提高与表面糖复合物的修饰相关... 外泌体上含有丰富的糖链,这些糖链携带大量生物信息,在外泌体介导的机体各个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泌体上异常变化的糖链可作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此外,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时,其靶向性的提高与表面糖复合物的修饰相关。综述系统介绍了外泌体中糖组、糖组学研究方法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进展,为基于糖组学的外泌体在生物医药领域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糖组学 糖基化 癌症 生物标志物 药物靶点 药物递送载体
原文传递
粉蝶霉素糖基转移酶GT1507受体结合口袋关键残基探究
12
作者 刘春妮 肖菲 李文利 《中国海洋药物》 2025年第1期49-56,共8页
目的探究海洋链霉菌OUC6819中粉蝶霉素类化合物糖基转移酶GT1507受体结合口袋中关键活性残基,为将GT1507开发为工具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多序列比对方式分析GT1507及其同源蛋白的受体结合位点;通过定点突变构建GT1507的突变体酶;随... 目的探究海洋链霉菌OUC6819中粉蝶霉素类化合物糖基转移酶GT1507受体结合口袋中关键活性残基,为将GT1507开发为工具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多序列比对方式分析GT1507及其同源蛋白的受体结合位点;通过定点突变构建GT1507的突变体酶;随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不同突变体酶催化粉蝶霉素(piericidin A1,PA)加载葡萄糖基和N-乙酰葡萄糖胺基团的效率。结果GT1507 Nβ3-Nα3区域内的Leu80和Nβ5-Nα5区域内Val182分别突变为Phe时,GT1507催化PA加载葡萄糖基活性显著降低,而突变体酶Y139F和A159E与野生型酶催化活性相当;当以UDP-N-乙酰葡萄糖胺为糖基供体时,突变体酶L80F的催化效率提高,V182F的活性与野生型相当,而Y139F和A159E催化活性显著降低。结论Leu80、Tyr139、Ala159和Val182是GT1507与受体结合相关的氨基酸,不同糖基供体与蛋白的结合会影响受体结合口袋的关键氨基酸,从而影响突变体酶的催化效率,为GT1507进一步酶工程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化修饰 糖基转移酶 粉蝶霉素
原文传递
深海冷泉链霉菌OUCLQ20-1中大环内酰胺类化合物的发现
13
作者 岳亮光 赵一 +2 位作者 单洁 邓发玉 李花月 《中国海洋药物》 2025年第1期57-64,共8页
目的探究深海冷泉生态系统微生物产生丰富次级代谢产物潜力,挖掘冷泉链霉菌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以抗多重耐药菌活性为导向,对冷泉链霉菌采用不同培养基发酵,确定使用AF/MS培养基进行大规模发酵,积累次级代谢产物。采用... 目的探究深海冷泉生态系统微生物产生丰富次级代谢产物潜力,挖掘冷泉链霉菌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以抗多重耐药菌活性为导向,对冷泉链霉菌采用不同培养基发酵,确定使用AF/MS培养基进行大规模发酵,积累次级代谢产物。采用有机溶剂萃取、C18反相硅胶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分离手段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数据分析以及文献比对,解析化合物结构,并进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从冷泉来源链霉菌OUCLQ20-1中分离得到4个大环内酰胺类化合物ikarugamycin(1)、capsimycin D(2)、capsimycin G(3)和capsimycin C(4)。所有化合物对多重耐药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CARM 3090、Enterococcus faecium CCARM 5203与Enterococcus faecalis CCARM 5172展现出中等抑制活性。结论从冷泉链霉菌OUCLQ20-1中挖掘到一类大环内酰胺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为冷泉生态系统的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链霉菌 次级代谢产物 多重耐药菌 抗菌活性 大环内酰胺
原文传递
Study on the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five carotene degradation products in Undaria pinnatifida
14
作者 HAN Zhutao GUO Meng +2 位作者 YUAN Yanyan LIU Ming LIU Hongbing 《中国海洋药物》 2025年第1期22-30,共9页
Objective Identify the carotenoid degradation products in Undaria pinnatifida and evaluate their anti skin inflammatory activity.Methods Carotenoid degradation products were isolated by multiple chromatography methods... Objective Identify the carotenoid degradation products in Undaria pinnatifida and evaluate their anti skin inflammatory activity.Methods Carotenoid degradation products were isolated by multiple chromatography methods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such a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and ESI-MS.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these products was evaluated using lipopolysaccharide(LPS)-stimulated RAW264.7 cell model,LPS-RAW264.7/CM-induced HacaT or HUVEC cell model.Results Fiv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U.pinnatifida and identified as 3β-hydroxy-5α,6α-epoxy-β-ionone(1),(-)-loliolide(2),(+)-epiloliolide(3),grasshopper ketone(4),and apo-9"-fucoxanthinone(5),respectively.Compounds 1-5 exerted different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through reducing the levels of NO,TNF-α,and IL-6 in different cell models.Conclusion Five carotenoid degradation compounds from U.pinnatifida inhibited the release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inflammatory cells,and reduced the damage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to epidermal cells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aria pinnatifida carotenoids degradation products skin cell inflammation
原文传递
壳聚糖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15
作者 于洋 王腾 +2 位作者 孟鑫 蒋天泽 赵峡 《中国海洋药物》 CSCD 2024年第6期37-43,共7页
目的 制备具有光热特性和负载抗肿瘤药物的壳聚糖复合水凝胶,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壳聚糖为原料绿色制备金纳米粒,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载奥拉帕尼脂质体,将金纳米粒和奥拉帕尼脂质体共负载至壳聚糖水凝胶中。在对水凝胶理化性能... 目的 制备具有光热特性和负载抗肿瘤药物的壳聚糖复合水凝胶,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壳聚糖为原料绿色制备金纳米粒,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载奥拉帕尼脂质体,将金纳米粒和奥拉帕尼脂质体共负载至壳聚糖水凝胶中。在对水凝胶理化性能进行表征的基础上,评价其抗肿瘤活性。结果 制备的金纳米粒分散均一,粒径为(61.97±1.77) nm;制备的奥拉帕尼脂质体的载药量为(9.97±0.59)%,包封率为(55.34±1.22)%;壳聚糖复合水凝胶具备良好的可注射性和生物相容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光热转化能力。对4T1细胞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壳聚糖复合水凝胶在808 nm光照下表现出比奥拉帕尼水凝胶更强的抗肿瘤活性。结论 壳聚糖复合水凝胶将疏水性药物奥拉帕尼和亲水性金纳米粒结合,通过将光热治疗和化疗联合作用,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脂质体 水凝胶 抗肿瘤活性
原文传递
4-氨甲酰基-4'-叠氮-1,2,3-三氮唑核苷的合成研究
16
作者 贺伟康 丁瀚 +2 位作者 宋妮 王鹏 李明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6-50,共5页
目的合成4-氨甲酰基-4’-叠氮-1,2,3-三氮唑核苷,以期发现具有高抗病毒活性的核苷类药物。方法以商业易得的1,2:5,6-O-双异丙叉-α-D-呋喃葡萄糖为起始原料,经9步反应得到重要糖基叠氮化合物,再与炔丙酸甲酯进行[3+2]偶极环加成反应以... 目的合成4-氨甲酰基-4’-叠氮-1,2,3-三氮唑核苷,以期发现具有高抗病毒活性的核苷类药物。方法以商业易得的1,2:5,6-O-双异丙叉-α-D-呋喃葡萄糖为起始原料,经9步反应得到重要糖基叠氮化合物,再与炔丙酸甲酯进行[3+2]偶极环加成反应以构建三氮唑环以及自由基脱羧叠氮化反应和脱保护得到4-氨甲酰基-4’-叠氮-1,2,3-三氮唑核苷。结果以最长线性步骤5步反应,30%的总收率合成了4-氨甲酰基-4'-叠氮-1,2,3-三氮唑,为后期的抗病毒活性测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药物 4'-叠氮取代 核苷类似物 1 2 3-三氮唑
原文传递
低聚κ-卡拉胶硫酸酯的制备及其抗凝血活性研究
17
作者 任永峰 辛萌 +4 位作者 李帆 李建杰 王箴言 胡婷 李春霞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24年第5期9-16,共8页
目的 制备低聚κ-卡拉胶硫酸酯(LCS),并对其抗凝血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以κ-卡拉胶为原料,通过硫酸降解制备得低聚κ-卡拉胶(LC),进一步通过三氧化硫吡啶法磺化制备得LCS。采用体外抗凝血实验,检测LCS对大鼠血浆和绵羊血浆活化部分凝血... 目的 制备低聚κ-卡拉胶硫酸酯(LCS),并对其抗凝血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以κ-卡拉胶为原料,通过硫酸降解制备得低聚κ-卡拉胶(LC),进一步通过三氧化硫吡啶法磺化制备得LCS。采用体外抗凝血实验,检测LCS对大鼠血浆和绵羊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采用正常小鼠,皮下注射给药1 h后取血,检测LCS对小鼠血浆凝血四项APTT、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影响,研究其体内抗凝血活性。此外,采用小鼠尾部出血实验评估其潜在的出血副作用。结果 制备的LCS重均分子量为6.6 kDa,硫酸根含量为48.9%,其具有显著的抗凝血作用。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在大鼠血浆和绵羊血浆中,LCS均可以显著延长APTT,在绵羊血浆中LCS可以延长TT,但在大鼠血浆中对TT的延长效果不明显,存在种属差异性。体内实验结果表明,LCS在小鼠体内可以显著延长APTT,但对TT、PT和FIB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小鼠尾部出血实验结果表明,在与依诺肝素钠等效剂量下,LCS对出血时间无显著影响,高剂量下LCS造成的出血风险低于依诺肝素钠。结论 LCS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活性和低出血风险,主要是作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κ-卡拉胶硫酸酯 抗凝血活性 内源性凝血途径
原文传递
南极来源真菌OUCMDZ-4032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8
作者 张庆庆 高海 +1 位作者 张瑶 王乂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7-54,共8页
目的 对南极沉积物来源真菌OUCMDZ-4032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OUCMDZ-4032菌株的大米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NMR)及质谱(MS)等波... 目的 对南极沉积物来源真菌OUCMDZ-4032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OUCMDZ-4032菌株的大米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NMR)及质谱(MS)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解析并测定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 从真菌OUCMDZ-4032的大米发酵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8个化合物,其中2个二苯甲酮类化合物(1、2),1个嗜铁素类化合物(3),3个核苷类化合物(4、5、8),1个苯乙酸类化合物(6)和1个脂肪酸类的新化合物(7),其中化合物8为首次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抗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1~8对铜绿假单胞菌显示选择性抑制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为32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抗菌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