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和随访主动脉壁内血肿及伴发病变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呈伟 李炯佾 +4 位作者 苏华伟 冯卫华 胡海波 吴文辉 金敬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33-1837,共5页
目的探讨MSCTA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及伴发病变的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12年12月,224例患者以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或慢性病史就诊并接受主动脉MSCTA检查,其中37例诊断为IMH。分析IMH及其伴发病变的CT表现,并... 目的探讨MSCTA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及伴发病变的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12年12月,224例患者以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或慢性病史就诊并接受主动脉MSCTA检查,其中37例诊断为IMH。分析IMH及其伴发病变的CT表现,并进行连续性定期随访。结果37例IMH中,StanfordA型12例(12/37,32.43%),StanfordB型25例(25/37,67.57%);保守治疗21例,介入治疗10例,外科治疗6例。首次CT扫描IMH最大厚度6~27mm,平均(12.3±4.9)mm,1MH处主动脉最宽外径32~73mm,平均(40.7±7.6)mm。结论MSCTA能够反映IMH及伴发病变的形态学特点,可作为诊断及治疗后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血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随访研究
下载PDF
颈部彩超、CT血管成像和DSA对颈部血管的诊断效果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彭丽君 柳峻峰 +2 位作者 张维明 郑慧娟 全亚宁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4期30-32,48,共4页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和CDFI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8...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和CDFI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80例,并先后行CDFI、CTA检查,比较三种检测方法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和CDFI的诊断准确性。结果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0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0条,而CT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79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1条,CDFI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91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9条。以DSA为金标准,CTA和CDFI的灵敏度分别为98.89%、85.56%,特异性分别为99.44%、79.4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9.44%、80.6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0%、84.62%,准确度分别为99.17%、82.50%。结论与CDFI相比,CTA检查对于颈内动脉狭窄率≥70%、不规则斑块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与金标准DSA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且简单易行,在一定情况下可代替DSA检查,避免其有创性和潜在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彩色多普勒超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2004年青岛港职工脂肪肝患病情况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赵玉红 王青 +5 位作者 曹文娟 史秀忠 杨瑛 刘献成 李炯佾 陈军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7年第3期275-276,共2页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造成脂肪代谢失调,进而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化的一种可恢复性病理改变,如不及时纠正可能引起肝纤维化,甚至导致肝硬化。由于临床上缺乏独特的表现及特异性血清检查指标,故极易被忽视,具有隐蔽性。目前认为脂肪...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造成脂肪代谢失调,进而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化的一种可恢复性病理改变,如不及时纠正可能引起肝纤维化,甚至导致肝硬化。由于临床上缺乏独特的表现及特异性血清检查指标,故极易被忽视,具有隐蔽性。目前认为脂肪肝也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特征。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危险明显增加,同时心血管疾病和全死因死亡的危险也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海港职工 患病率 体质指数
下载PDF
基于Revolution CT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联合血流储备分数评估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及预后的效果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维明 顾立君 +2 位作者 张晗 陈玮刚 徐依强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95-399,共5页
目的探究基于Revolution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联合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脏协会(N... 目的探究基于Revolution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联合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及预后的评估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64例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患者基于Revolution CT技术的CCTA联合FFR的检查结果,比较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CCTA定量系数和CT-FFR指标,并进行CCTA定量系数联合CT-FFR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析。随访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患者例数,对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单独FFR和单独CCTA检查以及联合检查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患者斑块数、血管体积、斑块体积、血管狭窄程度、斑块负荷、重建指数、CT-FFR值大于Ⅰ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数、血管体积、斑块体积、血管狭窄程度、斑块负荷、重建指数以及CT-FFR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P<0.05)。MACE组患者CT-FFR≤0.80、重度狭窄的比例高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冠状动脉狭小程度及CT-FFR是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Revolution CT技术的CCTA联合FFR检查的ACU大于单独CCTA检查和FFR检查(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基于Revolution CT技术的CCTA联合FFR对判断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和预后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血流储备分数 心力衰竭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炯佾 杨呈伟 +7 位作者 冯沁 吴文辉 闫朝武 徐伟 张浩 宋会军 曹文娟 杨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59-1863,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195例脑梗死患者在7天内行颈动脉CDFI和MSCTA检查。分别对颈动脉分叉部内-中膜厚度(IMT)/管壁厚度(CAWT)、斑块表面...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195例脑梗死患者在7天内行颈动脉CDFI和MSCTA检查。分别对颈动脉分叉部内-中膜厚度(IMT)/管壁厚度(CAWT)、斑块表面形态学特征、密度、体积进行分析,将病变分为管壁增厚、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结果 195例患者390处颈动脉分叉部血管纳入分析。MSCTA:正常血管71处(18.21%);CAWT增厚87处(22.31%);斑块232处(59.49%),其中稳定斑块140处(35.90%),易损斑块92处(23.59%)(包括溃疡型斑块5处)。CDFI:正常血管80处(20.51%);IMT增厚86处(22.05%);斑块224处(57.44%),其中稳定斑块136处(34.87%),易损斑块88处(22.56%)(包括溃疡型斑块4处)。MSCTA与CDFI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评价的一致性为72.60%(Kappa=0.63,P<0.05)。结论 MSCTA与CDFI对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颈动脉CDFI应作为首选检查,经CDFI检查存在血管病变者应常规接受MSCT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造影在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后随访的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炯佾 杨呈伟 +7 位作者 胡海波 曹文娟 徐伟 张浩 张维明 王青 赵玉红 顾立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8期1105-1109,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detector row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ransluminal stent-graft placement,TSGP)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接受TSG...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detector row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ransluminal stent-graft placement,TSGP)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接受TSGP主动脉疾病患者,包括:Stanford B型夹层13例,真性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2例,弓降部穿透性溃疡1例,胸主动脉瘤合并局限性夹层1例,胸主动脉瘤合并Stanford B型夹层1例,术后采用MDCTA进行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1~24个月)。采用轴位图像与多种重建图像相结合来显示支架形态、术前术后主动脉管腔情况的变化和有无并发症。结果:13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后:所有患者均真腔扩大,假腔减小或消失并伴血栓形成,支架未发现移位或断裂;共3例(14%)随访中发现内漏,1例Ⅱ型内漏,建议随访观察;1例术后8个月复查新发现支架近端Ⅰ型内漏,密切随访2个月后患者出现胸痛,复查CT内漏增多,转外科治疗。1例腹主动脉瘤术后1月复查发现Ⅲ型内漏。所有患者介入术后CT随访图像均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论:MDCTA对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后随访较其他检查手段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能及时观察术后疗效、发现并发症,对主动脉疾病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7
7
作者 杨呈伟 李炯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10-1213,共4页
主动脉壁内血肿(IMH)是局限于主动脉壁的出血,与主动脉夹层(AD)、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AU)合称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本文主要对IMH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壁内血肿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杨呈伟 李炯佾 《医学综述》 2013年第2期200-203,共4页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高尿酸血症(HUA)不仅是痛风的主要致病因素,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HUA还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相关性。HU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进程中起直接和(或)间接作用,大多数研究表明HUA是CAS、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高尿酸血症(HUA)不仅是痛风的主要致病因素,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HUA还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相关性。HU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进程中起直接和(或)间接作用,大多数研究表明HUA是CAS、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HUA与高血压、代谢综合征(MS)、糖尿病及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HUA与MS各指标间存在密切联系,HUA可能是糖代谢紊乱、血脂代谢异常的一个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脑卒中
下载PDF
Ⅰ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文辉 杨呈伟 +5 位作者 刘光锐 李铁铮 蒲俊舟 李炯佾 徐仲英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60-163,170,共5页
目的:探讨Ⅰ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PDA Occluder I)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pm VSD)封堵术的安全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14年5月,18例(男性6例,女性12例)pm VSD患者接受封堵治疗,14例单独应用1枚PDA封堵器,4例同时应用1枚PD... 目的:探讨Ⅰ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PDA Occluder I)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pm VSD)封堵术的安全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14年5月,18例(男性6例,女性12例)pm VSD患者接受封堵治疗,14例单独应用1枚PDA封堵器,4例同时应用1枚PDA封堵器和1枚VSD封堵器。患者年龄3.5~51岁,中位数17岁,随访时间3~72个月。对封堵成功率,术后相关并发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8例pm VSD均合并膜部瘤,13例右心室面单发破口,5例2处或多发破口。1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无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2例封堵术后少量残余分流,1例随访至第12个月残余分流消失。结论:Ⅰ代PDA封堵器应用于部分选择性合并膜部瘤的pm VSD,短-中期随访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心脏外科手术 随访
下载PDF
偶发性肾癌影像检查方法的对比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炯佾 张浩 张维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5期350-351,共2页
目的:探讨B超、彩超及CT在偶发性肾癌诊断上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偶发性肾癌共22例,分析其B超、彩超及CT的表现,比较它们对肾癌的发现、定位和定性诊断能力。结果:①B超、彩超及CT均可发现病灶。②在定位、定性上CT较B超、彩... 目的:探讨B超、彩超及CT在偶发性肾癌诊断上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偶发性肾癌共22例,分析其B超、彩超及CT的表现,比较它们对肾癌的发现、定位和定性诊断能力。结果:①B超、彩超及CT均可发现病灶。②在定位、定性上CT较B超、彩超有明显的优势,其中21例CT在术前有明确的诊断。结论:CT在偶发性肾癌的发现、定位和定性诊断上有重要的价值,是偶发性肾癌发现、定位和定性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CT B超 彩超
下载PDF
介入栓塞治疗囊状复杂型肺动静脉瘘一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呈伟 李炯佾 +5 位作者 吴文辉 徐仲英 徐伟 王青 赵玉红 王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77-1178,共2页
关键词 肺动静脉瘘 介入栓塞治疗 复杂型 囊状 肺部疾病 异常血管 引流静脉 供血动脉
下载PDF
双髋关节正位摄片用双足固定架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炯佾 王其军 +2 位作者 付强 张玉林 刘红光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1年第6期407-408,共2页
双髋关节正位片是目前诊断髋关节外伤、炎性病变、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应用频率较高。临床工作中,髋关节投照位置是由技师凭个人经验摆放,受检者自己控制、保持技师所摆放的体位。
关键词 双髋关节 临床应用 正位摄片 固定架 股骨头缺血坏死 双足 髋关节外伤 炎性病变
下载PDF
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及MRI表现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维明 王明杰 李刚 《中外医疗》 2016年第26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MRI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进入该院的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局限型腹部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资料,6例采用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方式,其中4例病例采用MRI... 目的探讨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MRI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进入该院的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局限型腹部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资料,6例采用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方式,其中4例病例采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方式,仅1例采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7例病理类型均为透明血管型,4例位于肠系膜,3例位于腹膜后。CT平扫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在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显著强化,而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现出持续强化,表现出来的强化方式与大血管相似,其中4例病灶周边可见增粗的血管影,2例动脉期病灶内可见裂隙状低密度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低密度区逐渐缩小;采用MRI检查方式共检查5例病例,均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在增强扫描方面与CT有一定的相似性。结论临床中关于局限型Castleman病比较少见,但是影像学上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性表现,能够避免误诊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MAN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Ⅲ型右位主动脉弓并孤立性左锁骨下动脉一例
14
作者 张浩 李炯佾 +1 位作者 吴文辉 杨呈伟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1期114-114,共1页
病例资料患者,女,10岁。小生后发现心脏杂音,易感冒,轻度发绀.哭闹后加重。体检:发育羞,心率125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州可闯及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2音亢进。心电图:右心审肥厚,心房扩大。胸片示两肺血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瘘一例
15
作者 李炯佾 杨呈伟 金敬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9年第4期228-228,共1页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瘘 冠状动脉造影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冠状动脉瘘结扎术 超声心动图诊断 先天性心脏病 导联ST段 阻塞性病变
下载PDF
彩超诊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讨论与评价
16
作者 许波 张爱娜 刘增强 《中外医疗》 2009年第28期149-149,共1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对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方法以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股动脉穿刺患者进行检查。结果个别患者股动脉穿刺术后形成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较为...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对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方法以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股动脉穿刺患者进行检查。结果个别患者股动脉穿刺术后形成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较为实用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超 股动脉穿刺 假性动脉瘤
下载PDF
心包内支气管囊肿一例
17
作者 孙伟 李炯佾 +4 位作者 杨呈伟 张浩 张维明 曹文娟 徐依强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2期48-48,共1页
1病例报告 患者男,29岁,因反复发热伴心慌、憋气10d入院,入院时即出现胸闷、憋气、精神差,伴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给予多巴胺静脉泵入症状缓解不明显。胸部CT提示心包囊性占位(图1~3),考虑囊肿可能性大。
关键词 支气管源性囊肿
下载PDF
介入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万俊义 张浩 +2 位作者 张戈军 徐仲英 胡海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74-1078,共5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经导管封堵的二尖瓣瓣周漏病例,共入选12例患者,9例男性,年龄(58.8±8.9)岁。结果:介入治疗距离初次手术时间平均6.5(0.4~28.0...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经导管封堵的二尖瓣瓣周漏病例,共入选12例患者,9例男性,年龄(58.8±8.9)岁。结果:介入治疗距离初次手术时间平均6.5(0.4~28.0)年,介入成功率为83.3%。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完成介入治疗的10例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由Ⅲ级降为Ⅱ级(P=0.001),瓣周漏反流程度由平均2.4级降为0.5级(P=0.000),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由平均1725 mmol/L降至847 mmol/L(P=0.00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57±7)mm降为(51±6)mm(P=0.001),左心房前后径由(60±11)mm降为(53±10)mm(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5)。1例患者试封堵后出现瓣膜功能障碍而放弃封堵,1例溶血伴肾功能不全,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给予局部注射凝血酶后痊愈。术后随访1.0~28.0个月。全组患者无死亡,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二尖瓣瓣周漏介入治疗总体成功率及近中期效果良好,对具备适应证和手术高危的患者可作为替代手术的治疗选择,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周漏 介入治疗 经导管封堵 成功率 并发症
下载PDF
不同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图像质量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维明 牟晓静 +2 位作者 张浩 徐依强 顾立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9期1601-160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对比剂进行CTA检查对冠状动脉的增强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的患者846例,其中应用碘克沙醇(组)454例(碘浓度320 mg I/ml),应用碘佛醇(组)32例(碘浓度350 mg I/ml)进行造影检查,比较两组的基线情况、图...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对比剂进行CTA检查对冠状动脉的增强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的患者846例,其中应用碘克沙醇(组)454例(碘浓度320 mg I/ml),应用碘佛醇(组)32例(碘浓度350 mg I/ml)进行造影检查,比较两组的基线情况、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客观增强效果。结果846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中,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性别、年龄及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碘克沙醇组体重小于碘佛醇组(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主动脉窦及冠状动脉前降支增强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低浓度等渗对比剂能获得与高浓度对比剂一样高质量的图像,同时可明显降低碘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对比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超声与磁共振成像评估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室重构的应用价值分析
20
作者 张浩 李琦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14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与磁共振成像(MRI)在评估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室重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4月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71例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脏MRI检查。以临床最终确诊检... 目的:探讨超声与磁共振成像(MRI)在评估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室重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4月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71例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脏MRI检查。以临床最终确诊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超声心动图、心脏MRI对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室重构的诊断效能,比较左心室构型异常组与左心室构型正常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71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临床最终确诊左心室重构45例,未出现左心室重构26例。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室重构的灵敏度为95.56%(43/45)、特异度为73.08%(19/26)、准确率为87.32%(62/71)均高于心脏MRI诊断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室重构的91.11%(41/45)、61.54%(16/26)、80.28%(57/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构型异常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晚期峰值流速比值(E/A)高于左心室构型正常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左心室构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在评估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室重构中的价值良好,而超声心动图参数能够良好反映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变化情况,两者各有优势,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左室重构 磁共振成像 超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