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省高产抗条锈病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青春343
1
作者 侯璐 马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F0002-F0002,共1页
青春343由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选育,2015年以高代品系13-40为母本(矮败小麦//济宁13/256-1的后代选育的高代品系)、04-12-2-1(红巨穗/宁春26//青春39杂交后代中选育的... 青春343由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选育,2015年以高代品系13-40为母本(矮败小麦//济宁13/256-1的后代选育的高代品系)、04-12-2-1(红巨穗/宁春26//青春39杂交后代中选育的高代品系)为父本杂交获得F1代,与04-12-2-1回交后,经多年系谱法结合抗条锈病鉴定结果选育成的春小麦新品种。2023年该品种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青审麦2022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代品系 春小麦新品种 矮败小麦 系谱法 杂交后代 抗条锈病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后代选育
下载PDF
青海省蚕豆赤斑病主要病原菌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室内药剂筛选
2
作者 陈华 喻敏博 +2 位作者 侯璐 张贵 刘玉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5-321,共7页
【目的】明确青海省蚕豆赤斑病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寻找适合病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并筛选出对蚕豆赤斑病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强的药剂品种。【方法】对蚕豆赤斑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记录其在不同氮源、... 【目的】明确青海省蚕豆赤斑病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寻找适合病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并筛选出对蚕豆赤斑病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强的药剂品种。【方法】对蚕豆赤斑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记录其在不同氮源、碳源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选用9种化学药剂进行药剂筛选试验,记录在不同浓度、不同药剂下病原菌的生长情况。【结果】前期鉴定出的菌株中,灰葡萄孢出现频率最高,作为试验的代表菌株。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葡萄糖和酵母分别作为最适碳氮源、培养温度为20~25℃时,病原菌的生长速度最快。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噁酮·霜脲氰和代森锰锌2种杀菌剂的EC_(50)值较低,EC_(50)值均小于5.00 mg/L,药物毒力较强。【结论】灰葡萄孢是引起青海省蚕豆赤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葡萄糖和酵母对ZS045B生长的促进效果较强,在20~25℃下培养最适合病原菌的生长,噁酮·霜脲氰和代森锰锌对病原菌ZS045B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蚕豆赤斑病 生物学特性 病原菌鉴定 药剂筛选
下载PDF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花椒种质资源调查
3
作者 王黎明 顾文毅 祁银燕 《青海科技》 2024年第3期84-93,共10页
为调查青海省的花椒种质资源,文章调查收集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7个县(区)的花椒种质资源37份,并对其植物学表型性状、株型、枝条、叶片、果实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7份花椒种质资源19项表型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在7.26%~59.82%之间,整体... 为调查青海省的花椒种质资源,文章调查收集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7个县(区)的花椒种质资源37份,并对其植物学表型性状、株型、枝条、叶片、果实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7份花椒种质资源19项表型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在7.26%~59.82%之间,整体变异系数平均为18.17%,变异系数最大的指标为单个果穗果实数量,为59.82%;出皮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7.26%。花椒枝条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3.43%~21.94%之间,叶片的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在14.14%~19.73%之间,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26%~59.82%之间。37份样本的19个表型性状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花椒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今后深入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及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 种质资源调查 表型性状 变异系数
下载PDF
调结构,转方式,促进青海蚕豆产业转型升级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玉皎 《青海科技》 2018年第1期35-37,共3页
蚕豆是青海省的重要特色优势作物,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持续推进,青海蚕豆面临着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诸多问题。本文客观分析了青海蚕豆产业发展的形势,找出了制约青海蚕豆产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符合青海蚕豆产业... 蚕豆是青海省的重要特色优势作物,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持续推进,青海蚕豆面临着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诸多问题。本文客观分析了青海蚕豆产业发展的形势,找出了制约青海蚕豆产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符合青海蚕豆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产业 转型升级 青海省
下载PDF
青海黑青稞营养及活性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6
5
作者 周红 张杰 +4 位作者 张文刚 杜艳 党斌 杨希娟 郝静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09-1618,共10页
为明确青海不同品种黑青稞的营养及化学成分含量,筛选优异种质资源,本研究开展了12种黑青稞营养及化学成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参试黑青稞蛋白、总淀粉、直链淀粉、粗脂肪、粗纤维、灰分、β-葡聚糖含量在部分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 为明确青海不同品种黑青稞的营养及化学成分含量,筛选优异种质资源,本研究开展了12种黑青稞营养及化学成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参试黑青稞蛋白、总淀粉、直链淀粉、粗脂肪、粗纤维、灰分、β-葡聚糖含量在部分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黑青稞具有较高含量的蛋白质(12.19%~14.07%)、纤维(2.13%~3.64%)、直链淀粉(18.96%~25.94%)和β-葡聚糖(3.91%~7.50%);参试黑青稞中Ca、K、Zn含量存在品种间显著差异(P<0.05),其余测定的矿物质含量存在部分品种间显著差异(P<0.05),其中K(581.42 mg·100g^(-1))、Mg(171.90 mg·100g^(-1))、Ca(90.28 mg·100g^(-1))、Na(17.33 mg·100g^(-1))含量较高;参试黑青稞蛋白中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平均值为319.90 mg·g^(-1)(接近WHO/FAO推荐值360 mg·g^(-1)),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甲硫氨酸和胱氨酸,第三限制性氨基酸为苏氨酸;参试部分黑青稞品种的总酚、游离酚、结合酚、总黄酮、游离黄酮、结合黄酮及花色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筛选出950、Z536、Z533黑青稞综合品质较优,聚类分析将12个黑青稞品种分为4类,第1类蛋白质、多酚、黄酮、β-葡聚糖含量较高;第2类花色苷、氨基酸含量较高;第3类纤维含量较高;第4类淀粉含量较高。本研究结果为黑青稞营养功能品质评价及加工利用奠定了基础,也为特异青稞资源的筛选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青稞 营养成分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青海马铃薯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苏旺 周云 王舰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9期161-164,共4页
为青海马铃薯特色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战略制定和区域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青海马铃薯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马铃薯的综合生产比较优势非常显著,属于中国强优势生产区;与小麦、豆类及蔬菜相比,青... 为青海马铃薯特色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战略制定和区域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青海马铃薯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马铃薯的综合生产比较优势非常显著,属于中国强优势生产区;与小麦、豆类及蔬菜相比,青海马铃薯的产品优势明显。青海应把马铃薯作为优势特色产业来抓,因地制宜扩大名优马铃薯种植面积,同时注重提高单产水平,从生产效率和种植规模上加强青海特色马铃薯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并从种质资源、育种、应用技术及制繁种基地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生产 比较优势 青海
下载PDF
起垄不覆膜栽培模式在青海浅山旱地马铃薯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7
作者 苏旺 周云 王舰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0期5-8,共4页
在青海浅山旱地通过研究起垄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为该区起垄不覆膜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为期2年定位试验中,设置起垄不覆膜栽培模式处理,对照为起垄覆膜栽培模式,对不同处理下马铃薯的生长、光合及... 在青海浅山旱地通过研究起垄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为该区起垄不覆膜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为期2年定位试验中,设置起垄不覆膜栽培模式处理,对照为起垄覆膜栽培模式,对不同处理下马铃薯的生长、光合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马铃薯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光合特性、产量及商品率均无显著差异。起垄不覆膜栽培模式在青海浅山旱地马铃薯生产上可以推广应用,但仍需多点验证以控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垄栽培 不覆膜 马铃薯 青海 浅山旱地
原文传递
干旱胁迫下5个种源砂地柏抗旱性研究
8
作者 李广花 顾文毅 祁银燕 《陕西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31-36,53,共7页
为评价不同种源砂地柏的抗旱性,本研究以内蒙古、青海、陕西、宁夏、新疆5个种源、3年生砂地柏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分别测定了叶片含水量(LWC)、叶绿素(CHL)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 为评价不同种源砂地柏的抗旱性,本研究以内蒙古、青海、陕西、宁夏、新疆5个种源、3年生砂地柏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分别测定了叶片含水量(LWC)、叶绿素(CHL)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青海、内蒙古、陕西、宁夏、新疆5个种源砂地柏隶属函数值分别为0.518、0.396、0.440、0.437和0.550,其中新疆种源砂地柏居第1位,抗旱性最强;内蒙古种源砂地柏抗旱性最弱。抗旱能力依次为新疆种源砂地柏>青海种源砂地柏>陕西种源砂地柏>宁夏种源砂地柏>内蒙古种源砂地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地柏 自然干旱胁迫 抗旱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青稞种质资源抗条纹病鉴定及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被引量:1
9
作者 龙有 赵珂 侯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6-305,共10页
【目的】为发掘更多的抗条纹病青稞种质资源,明确抗条纹病基因在青稞种质资源中分布状况。【方法】选用127份青稞种质资源,利用2个菌株室内人工接种方法进行抗病性鉴定和评价,并利用3个已知抗条纹病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引物进行检测。【... 【目的】为发掘更多的抗条纹病青稞种质资源,明确抗条纹病基因在青稞种质资源中分布状况。【方法】选用127份青稞种质资源,利用2个菌株室内人工接种方法进行抗病性鉴定和评价,并利用3个已知抗条纹病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引物进行检测。【结果】127份资源中综合抗病表现免疫、高抗、中抗、高感和中感的分别有13、26、19、52和17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10.24%、20.47%、14.96%、40.94%和13.39%。Rdg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可能携带Rdg1a、Rdg2a和Rdg3的青稞种质资源数分别有3、40和11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2.36%、31.50%和8.66%。【结论】‘青0027’可能同时含有Rdg2a和Rdg3这2个抗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条纹病 抗病性鉴定 分子检测
下载PDF
不同方式处理沙地柏母株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10
作者 赵丽 顾文毅 祁银燕 《青海科技》 2024年第2期70-77,共8页
以沙地柏为材料,开展在沙地柏母株上四种不同处理下的单因素试验,以黄化、环剥、喷施尿素、喷施NAA处理为试验组,清水处理作对照,分析插穗的生根过程的生根率、腐烂率、平均根数和生根指数,对其生根效果进行多重比较和综合评价。结果表... 以沙地柏为材料,开展在沙地柏母株上四种不同处理下的单因素试验,以黄化、环剥、喷施尿素、喷施NAA处理为试验组,清水处理作对照,分析插穗的生根过程的生根率、腐烂率、平均根数和生根指数,对其生根效果进行多重比较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利用四种不同的方式处理嫩枝和硬枝插穗,其中生根率和生根指数最高的均为NAA处理方式,分别为84.43%、92.76和76.67%、76.74;综合评价来看,NAA处理方式对扦插生根效果最好,优于其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柏 扦插 生根率 生根指数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林下种植黄芪品质及其土壤环境的影响
11
作者 张娜 顾文毅 祁银燕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7,31,共8页
为提高山旱地土地利用率,增加林地产出,在山杏林地设置种前覆+种后不覆、种前覆+种后覆、种前不覆+种后不覆、种前不覆+种后覆4种不同抗旱保墒方式,斜栽、平栽、直栽不同栽植方式、基肥与追肥不同组合的施肥方式的试验,研究山旱地林下... 为提高山旱地土地利用率,增加林地产出,在山杏林地设置种前覆+种后不覆、种前覆+种后覆、种前不覆+种后不覆、种前不覆+种后覆4种不同抗旱保墒方式,斜栽、平栽、直栽不同栽植方式、基肥与追肥不同组合的施肥方式的试验,研究山旱地林下种植黄芪最佳栽培方式,探究林药复合种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旱地林下种植黄芪:(1)采用种前覆膜+种后覆膜的抗旱保墒方式时,芦下直径粗,主根较长,总根数多,药材质量及品质最好;(2)平栽处理、有机肥+叶面喷肥时,药材质量及品质最佳,且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更少,打尖处理影响不大;(3)采用种前覆膜+种后覆膜的方式时,土壤容重、含水量和土壤全N、速效P、速效K、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土壤结构、透气透水性能等土壤情况有所改善。综合所述,山旱地林下种植黄芪采用平栽、种前种后都覆膜、基肥+叶面追肥处理为最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方式 林下种植 药材品质 土壤环境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6种小檗属植物生理特性及耐寒性评价
12
作者 田新格 何振华 +1 位作者 顾文毅 祁银燕 《青海科技》 2024年第2期161-168,共8页
以青海省6种小檗属植物的休眠枝条为试材,采用人工梯度降温的方法,分别在-20℃、-25℃、-30℃、-35℃、-40℃下处理24 h,以4℃为对照。研究了低温处理后各小檗枝条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拟小檗的相对电导率呈持续... 以青海省6种小檗属植物的休眠枝条为试材,采用人工梯度降温的方法,分别在-20℃、-25℃、-30℃、-35℃、-40℃下处理24 h,以4℃为对照。研究了低温处理后各小檗枝条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拟小檗的相对电导率呈持续下降趋势,鲜黄小檗的相对电导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刺檗、直穗小檗、匙叶小檗、细叶小檗的相对电导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拟小檗、匙叶小檗PRO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刺檗、鲜黄小檗、直穗小檗、细叶小檗PRO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MDA、POD、SOD、SS、SP变化一致,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通过计算各单项指标的抗寒系数,建立隶属函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鲜黄小檗﹥直穗小檗﹥刺檗﹥拟小檗﹥匙叶小檗﹥细叶小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 人工低温胁迫 隶属函数法
下载PDF
不同耐旱性青稞叶片差异蛋白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洁 付惠 +1 位作者 姚晓华 吴昆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48-1258,共11页
为从蛋白质水平揭示不同青稞品种响应干旱胁迫的差异,分析抗旱蛋白质分子机制,本研究以干旱胁迫不敏感的旱地紫青稞(HDZ)和干旱胁迫敏感的大麻青稞(DM)为研究材料,以盆栽限量供水种植方法,对干旱处理不同梯度的青稞叶片进行叶绿素、可... 为从蛋白质水平揭示不同青稞品种响应干旱胁迫的差异,分析抗旱蛋白质分子机制,本研究以干旱胁迫不敏感的旱地紫青稞(HDZ)和干旱胁迫敏感的大麻青稞(DM)为研究材料,以盆栽限量供水种植方法,对干旱处理不同梯度的青稞叶片进行叶绿素、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导率4项生理指标的测定,同时利用iTRAQ技术对深度干旱胁迫青稞叶片全蛋白组进行差异蛋白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延长,两种青稞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电导率及丙二醛的含量逐渐升高,在相同处理条件下,大麻青稞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幅度、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旱地紫青稞;对两个青稞品种的干旱胁迫和正常培养的比较组进行iTRAQ分析,共定量出4163个蛋白(多肽),其中旱地紫青稞比较组中对比正常培养,筛选到表达上调的蛋白68个,下调的蛋白63个,在大麻青稞的比较组中筛选出表达上调蛋白21个,下调蛋白32个。KEGG通路分析表明,富集程度位于前3位的通路是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以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主要涉及到柠檬酸循环、碳循环等代谢通路,丙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的合成降解以及花生四烯酸、亚麻酸等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本研究从蛋白组水平筛选了青稞干旱胁迫响应相关的代谢通路和其他相关功能的蛋白,为揭示青稞干旱胁迫的应答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干旱胁迫 叶片 差异蛋白 ITRAQ
下载PDF
多组学关联分析作物耐逆境胁迫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洁 姚晓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8期22-28,共7页
组学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离子组学等。随着测序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多组学的关联分析已成为研究作物抗逆应激反应常用的技术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对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进行研究。分别对转录组学与蛋白质... 组学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离子组学等。随着测序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多组学的关联分析已成为研究作物抗逆应激反应常用的技术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对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进行研究。分别对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等不同组学结合的关联分析在作物响应逆境胁迫(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以及基因功能研究、辅助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了多组学结合的关联分析充分利用综合分析的数据,对筛选到的核心数据的验证以及在育种中的应用。多组学结合的研究方法可揭示作物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理,为未来培育抗逆品种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多组学关联分析 抗逆性 作物
下载PDF
青海高原冬季温室马铃薯品种筛选试验 被引量:3
15
作者 侯璐 咸文荣 +1 位作者 马永强 张慧斌 《东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111-116,共6页
为了筛选出适宜青海高原高海拔、冷凉地区冬季温室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以充分利用青海高原冬季温室空闲地,本研究为首次在青海高海拔、冷凉地区冬季温室进行马铃薯种植,对5个马铃薯品种从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为了筛选出适宜青海高原高海拔、冷凉地区冬季温室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以充分利用青海高原冬季温室空闲地,本研究为首次在青海高海拔、冷凉地区冬季温室进行马铃薯种植,对5个马铃薯品种从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闽薯1号出苗期及全生育期较短,出苗率高达98%,长势旺盛,薯块最重(360.36 g),薯块最大长乘以最大宽(13.92 cm×7.54 cm),大、中薯重量最大(10.13 kg),小薯占比最低(2.87%),薯块长圆形、薯皮黄色光滑、薯肉淡黄,芽眼浅;折合产量(3168.85 kg/667 m^(2))极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且淀粉含量最低,为13.01%,维生素C含量最高(37.56 mg/100 g)并明显高于其他4个品种。本研究表明闽薯1号产量高、商品特性好,可在青海高海拔、冷凉地区冬季温室内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温室 马铃薯 青海 品种筛选
原文传递
粮草双高青稞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昆仑 姚晓华 +5 位作者 迟德钊 姚有华 党斌 张志斌 任又成 谢德庆 《青海科技》 2018年第1期28-31,共4页
针对青稞产业已进入粮饲兼用和加工增值两个新发展阶段的现状,选育成功适应不同生态区种植的粮草双高青稞新品种昆仑14号和昆仑15号,其中昆仑14号是青海省第一个通过国家鉴定的青稞品种,首次提出以"促蘖增穗"为核心的青稞粮... 针对青稞产业已进入粮饲兼用和加工增值两个新发展阶段的现状,选育成功适应不同生态区种植的粮草双高青稞新品种昆仑14号和昆仑15号,其中昆仑14号是青海省第一个通过国家鉴定的青稞品种,首次提出以"促蘖增穗"为核心的青稞粮草双高栽培技术模式,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已在青海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首次研究构建了青稞加工适宜性评价体系,研发青稞加工产品7个,建成全国最大的青稞原料生产基地,第一次完成全国最大的有机青稞基地认证;同时成立了青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了青稞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的第一次联合与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粮草双高 促蘖增穗 加工适应性评价 食品加工
下载PDF
小麦抗孢囊线虫病基因发掘及分子定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侯璐 《青海科技》 2018年第3期38-43,共6页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小麦抗孢囊线虫病种质资源筛选抗病基因的发掘研究进展,以及小麦抗孢囊线虫病基因分子定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还缺乏较好的抗病材料,普通小麦中对孢囊线虫病的抗性资源比较匮乏,建议一方面加大引进和...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小麦抗孢囊线虫病种质资源筛选抗病基因的发掘研究进展,以及小麦抗孢囊线虫病基因分子定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还缺乏较好的抗病材料,普通小麦中对孢囊线虫病的抗性资源比较匮乏,建议一方面加大引进和筛选国外小麦种质资源,另一方面加大对小麦野生近缘种属中CCN抗性资源的筛选;对已挖掘到的抗性资源和定位到的抗病基因,可以结合作物遗传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创制遗传和育种抗病新材料,为小麦育种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孢囊线虫 基因定位
下载PDF
高产抗条锈春小麦新品种-青麦11号
18
作者 侯璐 陈秋云 马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青麦11号(原代号08-10-8)是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育成的春小麦新品种,2008年以青春39为母本,04-11号为父本,通过杂交经多年系谱法结合抗条锈病鉴定选育而成。2022年... 青麦11号(原代号08-10-8)是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育成的春小麦新品种,2008年以青春39为母本,04-11号为父本,通过杂交经多年系谱法结合抗条锈病鉴定选育而成。2022年3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青审麦2021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新品种 西北高原 系谱法 生物研究所 抗条锈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审定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青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姚有华 王玉林 +4 位作者 姚晓华 安立昆 白羿雄 李新 吴昆仑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5-554,共10页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种种植模式下青稞根际土壤的16S rDNA和18S rDNA基因相关区片段进行测序,研究根际土壤细、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关系,从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角度...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种种植模式下青稞根际土壤的16S rDNA和18S rDNA基因相关区片段进行测序,研究根际土壤细、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关系,从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角度解析青稞连作障碍的发生机制。6种种植模式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WHD模式最高,全磷含量YC模式最高,全钾含量MLS模式最高,pH均为碱性;3种连作模式下,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逐年降低,全磷显著升高。6种种植模式下,细菌和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和覆盖度没有显著差异,与连作相比,WHD和MLS模式可显著提高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与混作、轮作相比,连作显著提高真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ACE指数,但Chao1指数差异不显著;连作使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减小,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增加。6种种植模式下,genus水平群落结构表现为连作使青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区系发生较大改变,导致有害菌群丰度增加,有益菌群数量减少,尤其是真菌菌群发生较大改变,而轮、混作模式使优势菌群及新种数量明显增加。细菌、真菌群落PCoA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在6种种植模式间变异较小且未发生明显分化,PC1、PC2的总解释能力均大于80%,表明有显著主导因子。细菌、真菌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显示,土壤有机质、全氮与提高WDH、QKA模式下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呈正相关,而pH、有机质、全氮与提高WDH、YC、QKB模式下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呈正相关。表明,与连作相比,WDH和MLS模式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微生物群落组成,是缓解青稞连作障碍的可能途径,可为青稞连作障碍修复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青稞根际土壤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青稞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47
20
作者 白羿雄 郑雪晴 +2 位作者 姚有华 姚晓华 吴昆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4201-4214,共14页
【目的】解析青稞种质资源表型形状的遗传多样性关系及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青稞种质,可为青稞育种及重要性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205份青稞15个表型性状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分析参试... 【目的】解析青稞种质资源表型形状的遗传多样性关系及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青稞种质,可为青稞育种及重要性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205份青稞15个表型性状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分析参试青稞种质15个表型性状在西宁试验点和海北试验点的频次分布规律。对各性状利用相关性分析以明确性状间联系;对参试种质进行聚类分析以明确其分类情况。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青稞种质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对该体系进行验证。依据综合评价及丰产稳产性分析结果以筛选优异青稞种质。【结果】倒伏率遗传变异程度最丰富而重心位置遗传变异最匮乏,海北点遗传变异程度高于西宁点。穗重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倒伏率遗传单一性最高。除倒伏率外各性状指标均呈正态或偏态分布,分布频次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分布趋势;穗长、穗重在各基因型中呈正态分布。各表型性状受环境、基因型、年份影响极显著,且各表型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G×E)、基因型与年份(G×Y)、基因型×环境×年份(G×E×Y)的互作效应均呈极显著。青稞根系、茎秆和穗部组织内各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各组织间的农艺性状也存在显著相关性。根系发达、茎部抗折力高的青稞种质其机械固持能力强,倒伏率低;严重倒伏会限制青稞种质穗部生长发育,使穗长变短、穗粒数减少、籽粒变小、穗重变轻、进而使产量锐减。聚类结果表明参试种质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重心、易倒伏、其余性状居中的种质;第二类是矮秆、低重心且其余性状表现良好的优异种质;第三类是株高较高、根系欠发达、茎部易折、穗部性状表现差的种质。结合F值和丰产稳产性分析结果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优异且有较高丰产稳产性的青稞种质5份。【结论】参试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穗长、穗重在各基因型中呈正态分布,除倒伏率外,其余12个性状在基因型中呈偏态分布;根干重、重心位置、茎秆壁厚、茎粗、茎秆强度、穗长、穗粒数、产量8个指标可作为核心种质评价的综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