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青海湖地区多年生栽培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小芳 张春平 +6 位作者 董全民 霍丽安 童永尚 张雪 杨增增 俞旸 曹铨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03-2815,共13页
为探究环青海湖地区多年生栽培草地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多年生单播和混播栽培草地为对象,采用ITS测序方法对土壤真菌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FUNGuild进行真菌的功能预测,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一步揭示土壤真菌群落的驱... 为探究环青海湖地区多年生栽培草地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多年生单播和混播栽培草地为对象,采用ITS测序方法对土壤真菌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FUNGuild进行真菌的功能预测,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一步揭示土壤真菌群落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多年生栽培草地的真菌优势菌门。与单播草地相比,混播没有显著改变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但显著增加了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FUNGuild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多年生栽培草地土壤真菌的潜在功能和营养方式具有多样性,且混播草地真菌的病理-腐生-共生型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单播草地。影响研究区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因子包括土壤全磷、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全碳:全磷。相比于单播,混播有助于增加土壤全氮和全碳含量,促进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更有利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青海湖地区 多年生单播栽培草地 多年生混播栽培草地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功能预测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环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彩彩 安海涛 +2 位作者 董全民 吕卫东 杨晓霞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96,共9页
以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土壤单重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粒径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质地变差,土壤黏粒、粉粒体积含... 以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土壤单重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粒径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质地变差,土壤黏粒、粉粒体积含量逐渐减少,砂粒体积含量逐渐增加,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砂粒体积含量逐渐增大。(2)放牧会提高土壤中全磷含量和pH值,但会降低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3)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和土层的加深,土壤单重分形维数逐渐减小。(4)土壤单重分形维数随土壤黏粒和粉粒体积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土壤全磷、土壤全氮和土壤pH值的增加而增大,而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小(P<0.01)。综上,土壤单重分形维数能够表征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地区土壤质地的变化,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黏粒、粉粒体积含量和单重分形维数均逐渐减小。该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地区土壤状况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环青海湖 放牧强度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粒径组成 单重分形维数
下载PDF
环青海湖地区不同饲用燕麦品种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3
作者 王小军 王金兰 +6 位作者 琚泽亮 梁国玲 贾志锋 刘文辉 马祥 马金秀 李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730-3742,共13页
【目的】探讨10个燕麦品种在环青海湖地区的适应性,筛选适宜该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燕麦品种,为该区及类似区域高产、优质饲草生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青海地区普遍种植的青海444(Avena sativa cv.Qinghai No.444)、白燕7号(A.sativa... 【目的】探讨10个燕麦品种在环青海湖地区的适应性,筛选适宜该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燕麦品种,为该区及类似区域高产、优质饲草生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青海地区普遍种植的青海444(Avena sativa cv.Qinghai No.444)、白燕7号(A.sativa cv.Baiyan No.7)、青燕4号(A.sativa cv.Qingyan No.4)、青莜3号(A.nuda cv.Qingyou No.3)、青引2号(A.sativa cv.Qingyin No.2)、青燕3号(A.sativa cv.Qingyan No.3)、林纳(A.sativa cv.Lena)、青海甜燕麦(A.sativa cv.Qinghai)、青燕1号(A.sativa cv.Qingyan No.1)和陇燕1号(A.sativa cv.Longyan No.1)10个燕麦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各品种3个重复,共30个小区,小区面积3 m×5 m,小区间距1 m,区组间距3 m。人工条播种植,行距为25 cm,播深为3—4 cm。根据各品种的千粒重、纯净度和发芽率,按675万株/hm2保苗数计算各品种的播量。以150 kg·hm^(-2)磷酸二铵和75 kg·hm^(-2)尿素作基肥。大田试验分别于2022年5月16日和2023年5月19日播种,分别于2022年9月23日和2023年9月26日进行野外观测及样品采集。分析不同燕麦品种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采用分段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品种、种植年份及其交互作用对燕麦营养品质的影响过程及其路径系数,并采用TOPSIS-多准则决策模型对供试品种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青燕3号的株高(89.4—92.5 cm)显著最高,酸性洗涤纤维(34.8%—34.9%)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1.8%—53.4%)均显著最低;青燕4号的分蘖数(2.7—3.6枝/株)显著最高,粗灰分(10.9%—11.3%)含量显著最低;青燕4号和青燕3号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显著最高,而茎叶比显著最低;青燕1号粗脂肪含量(3.8%—3.9%)显著最高。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燕麦饲草产量与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酸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均呈显著负相关;茎叶比与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粗蛋白及相对饲用价值均呈显著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品种、种植年份及其交互作用对燕麦的营养品质形成均有直接效应,还通过影响株高、分蘖数、茎叶比和草产量间接影响燕麦的营养品质,其中,茎叶比的总效应值最高,为-0.37。【结论】青燕4号和青燕3号既能维持较高的生产性能,又具有较好的营养品质,是环青海湖地区的理想种植燕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青海湖地区 燕麦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青海省海晏县冷季草场枯草营养成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定量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于璐 王迅 +1 位作者 柴沙驼 刘书杰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62,68,共7页
该研究旨在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定量分析高原地区冷季草场枯草营养成分的可行性,实现快速、准确评估冷季枯草各营养成分含量,补充枯草期营养价值数据的空白。采集青海省海晏县冷季草场枯草样品276份,选择修正偏最小二乘法(MPLS)的... 该研究旨在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定量分析高原地区冷季草场枯草营养成分的可行性,实现快速、准确评估冷季枯草各营养成分含量,补充枯草期营养价值数据的空白。采集青海省海晏县冷季草场枯草样品276份,选择修正偏最小二乘法(MPLS)的回归方法,初步建立了枯草中常见营养物质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干物质(DM)、粗灰分(Ash)、粗蛋白(CP)、粗脂肪(EE)、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木质素(ADL)、钙(Ca)和磷(P)NIRS模型的交叉验证决定系数(1-VR)分别为0.9014、0.9346、0.9847、0.6165、0.9426、0.9873、0.6142、0.8931和0.8622,交叉验证标准误差(SECV)分别为0.2735、0.9156、0.5231、0.9459、1.6154、1.0945、2.3858、1.0316和0.0204,交叉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CV)分别为6.8513、0.8031、5.1232、1.3381、2.2368、4.3673、3.9804、2.1660和0.8319,外部验证相关系数(RSQ)分别为0.9512、0.5183、0.9362、0.6255、0.5937、0.9044、0.9121、0.4599和0.3146。其中,DM、CP、NDF和ADL的NIRS模型预测能力较好,Ash、EE、ADF、Ca和P的NIRS模型能否进行实际预测有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 枯草 营养成分 冷季草场
下载PDF
环青海湖地区一年生饲草青贮品质研究
5
作者 霍丽安 张春平 +5 位作者 董全民 俞旸 张小芳 童永尚 杨增增 张雪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06-110,共5页
试验旨在分析环青海湖区不同一年生牧草青贮饲料品质的差异,界定不同青贮饲料的营养范围,筛选适宜环青海湖地区推广的青贮饲料。研究选取环青海湖地区4个一年生饲草品种,在燕麦抽穗期进行收获青贮,每个处理5个重复,袋装密封青贮60 d,开... 试验旨在分析环青海湖区不同一年生牧草青贮饲料品质的差异,界定不同青贮饲料的营养范围,筛选适宜环青海湖地区推广的青贮饲料。研究选取环青海湖地区4个一年生饲草品种,在燕麦抽穗期进行收获青贮,每个处理5个重复,袋装密封青贮60 d,开封后测定青贮饲料pH值、营养品质和感官品质等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估各处理的营养价值和相对饲喂价值。结果显示:青引1号燕麦(Q1)、华油杂62+青引1号燕麦(H62+Q1)处理的感官评价等级为优。7个处理pH值在3.8~4.1之间。Q1的含水量和粗灰分(Ash)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干物质含量(DM)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7个处理的相对饲喂价值(RFV)在108~141之间,青海13号蚕豆+箭筈豌豆(Q13+J)青贮饲料相对饲喂价值(RFV)和干物质采食量(DMI)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研究表明,供试的一年生饲草在环青海湖地区均能够成功青贮,7个处理感官评价无劣质等级,Q13+J青贮饲料相对饲喂价值最高,适口性最好,更易被家畜采食。据灰色关联度法综合分析,Q1青贮更适宜在环青海湖地区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青海湖地区 一年生饲草 青贮品质 营养品质 相对饲喂价值 灰色关联度
原文传递
种植方式对青海湖流域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彩弟 张春平 +8 位作者 俞旸 杨晓霞 杨增增 冯斌 张小芳 刘玉祯 魏琳娜 孙彩彩 董全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1-478,共8页
为探究多年生人工草地在青海湖流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本研究以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Qinghai)和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Qinghai)单播及混播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种植方式下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 为探究多年生人工草地在青海湖流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本研究以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Qinghai)和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Qinghai)单播及混播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种植方式下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混播草地和青海草地早熟禾单播草地的生物量和盖度高于青海中华羊茅单播草地,且在生长旺期(8月),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混播草地生物量最高,为586.2 g·m^(-2);青海草地早熟禾单播、青海中华羊茅单播和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混播草地间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和土壤含水量在相同土壤深度下差异不显著,但土壤氮、磷及有机质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在青海湖流域建植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混播型人工草地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但需在种植和管理过程中协调好土壤氮、磷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草地 种植方式 生产力 土壤养分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播种方式和密度对青海草地早熟禾建植初期植株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景美玲 李积雅 +1 位作者 杨增增 马玉寿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6-1563,共8页
为探索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及其交互效应对青海草地早熟禾植株构件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以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Qinghai’)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设计(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播种密度),研究牧草生产性能和根系变化特征,以期... 为探索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及其交互效应对青海草地早熟禾植株构件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以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Qinghai’)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设计(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播种密度),研究牧草生产性能和根系变化特征,以期为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的合理建植及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均对地上、地下生物量、地下芽数量、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直径、根系长度影响极显著,两者交互对根系长度和地下芽数量影响极显著。地上生物量与根系表面积的最佳种植组合为撒播与6478粒·m^(-2)播种密度,地下芽数量的最佳种植组合为15 cm行距与2782粒·m^(-2)播种密度。青海草地早熟禾生长初期植株重点建植地下根系,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草地早熟禾 播种密度 根系特征 播种方式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2014—2023年土壤碳库研究可视化分析
8
作者 周泽 张春平 +3 位作者 曹铨 俞旸 魏孔涛 董全民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土壤碳库在全球碳循环和生态系统健康维持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为了解土壤碳库的研究趋势和热点,本文基于2014—2023年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表的8659篇论文,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分析了有关土壤碳库研究的论... 土壤碳库在全球碳循环和生态系统健康维持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为了解土壤碳库的研究趋势和热点,本文基于2014—2023年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表的8659篇论文,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分析了有关土壤碳库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被引频次、研究机构、主要作者和研究热点等。结果表明:近十年间国内外关于土壤碳库的研究论文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发文量为492.95篇;被引频次最高的中文文献为《土壤碳库构成研究进展》,被引次数为265次,被引频次最高的英文文献为“Total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Soils of the World”,频次为2480次;中英文文献的主要贡献者为我国的科研机构和人员;研究热点聚焦在土壤碳库的组分、稳定性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趋势逐渐从碳组分研究转向碳库稳定性控制和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探讨。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碳库稳定性调控、碳中和策略以及全球变化对碳库的影响。期望本文能够为土壤碳库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库 文献计量 VOSviewer CITESPACE 研究热点
下载PDF
冷季不同饲养管理模式对牦牛生长、脂肪沉积及养殖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振祥 曹铨 +10 位作者 丁路明 俞旸 刘文亭 杨晓霞 张春平 刘玉祯 冯斌 于泽航 吕卫东 周玉青 董全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5-313,共9页
冷季不同饲养管理模式对牦牛生长性能、脂肪沉积及养殖经济效益等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冷季分别对公牦牛进行自然放牧(SEG1组)和投喂不同粗精比的饲粮,结果表明:与SEG1组相比,补饲组牦牛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补饲组碱... 冷季不同饲养管理模式对牦牛生长性能、脂肪沉积及养殖经济效益等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冷季分别对公牦牛进行自然放牧(SEG1组)和投喂不同粗精比的饲粮,结果表明:与SEG1组相比,补饲组牦牛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补饲组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NEFA)、脂肪酸合成酶(FAS)和脂蛋白脂酶(LPL)含量显著高于SEG1组(P<0.05);各补饲组牦牛肝脏组织内脂滴表达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SEG1组(P<0.05),各补饲组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SEG1组相比,SEC50组、SEC30组和SEC10组牦牛养殖利润分别提高228.77%,258.69%和115.52%。综上所述,冷季补饲管理可有效提高牦牛的生长性能,增强机体脂肪沉积和代谢功能,提高牦牛养殖经济效益,补饲饲粮粗精料比为70∶30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饲养管理模式 生长性能 脂肪沉积 经济效益
下载PDF
行距和播种量对高寒区老芒麦生长和产草量的影响及综合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启林 王小军 +4 位作者 王金兰 刘文辉 马金秀 李俄仁措 李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744-2754,共11页
【目的】为探讨不同行距和播种量对高寒区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青藏高原地区老芒麦饲草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和播种量,并揭示种植行距和播种量对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过程及其路径系数,从而为青藏高原地区饲草高效生产提供数... 【目的】为探讨不同行距和播种量对高寒区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青藏高原地区老芒麦饲草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和播种量,并揭示种植行距和播种量对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过程及其路径系数,从而为青藏高原地区饲草高效生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Qingmu No.1)和青牧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Qingmu No.2)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3个行距,分别为R1:15 cm、R2:30 cm、R3:45 cm;副因素为3个播种量,分别为S1:15.0 kg·hm^(-2)、S2:22.5 kg·hm^(-2)、S3:30.0 kg·hm^(-2)。9个处理,3次重复,各品种27个小区,共54个小区,小区面积15m^(2)(3 m×5 m),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大田试验于2022—2023年在青海省共和县开展。分析不同行距和播种量处理对老芒麦农艺性状、饲草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行距和播种量对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过程及其路径系数。【结果】行距和播种量均对茎粗、生殖枝数、分蘖数、茎叶比和饲草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同一行距下,青牧1号和青牧2号的株高和茎粗随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分蘖数和生殖枝数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在同一播种量下,青牧1号和青牧2号的株高、茎粗、茎叶比和干鲜比随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分蘖数和生殖枝数随行距的增加而降低。在行距15 cm、播种量22.5 kg·hm^(-2)时,青牧1号和青牧2号的饲草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最大,青牧1号饲草产量为12668.16 kg·hm^(-2),经济效益为13731.97元/hm^(2);青牧2号饲草产量为12180.94 kg·hm^(-2),经济效益为13064.03元/hm^(2)。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饲草产量与分蘖数和生殖枝数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表明,行距和播种量主要通过影响老芒麦的分蘖来影响饲草产量。【结论】TOPSIS-多准则决策模型分析表明,行距15 cm,播种量22.5kg·hm^(-2)不但可显著提高饲草产量,还可获取最高经济效益,是适宜于研究区及类似高寒区黑钙土上老芒麦饲草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和播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行距 播种量 饲草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冷季不同饲养管理模式和粗精比饲粮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张振祥 曹铨 +9 位作者 丁路明 俞旸 刘文亭 杨晓霞 张春平 童永尚 杨增增 周沁苑 王芳草 董全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3-1470,共18页
为探究饲养管理模式和不同粗精比饲粮对冷季牦牛瘤胃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并预测菌群功能。选取2岁龄(24月龄),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公牦牛(Bos grunmiens)24头随机分为4组,RCG1组在冬季放牧场自然放牧,RCC90、RCC70和RCC50组分别饲... 为探究饲养管理模式和不同粗精比饲粮对冷季牦牛瘤胃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并预测菌群功能。选取2岁龄(24月龄),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公牦牛(Bos grunmiens)24头随机分为4组,RCG1组在冬季放牧场自然放牧,RCC90、RCC70和RCC50组分别饲喂粗精料比为90∶10、70∶30和50∶50的饲粮。试验结束屠宰后采集各组牦牛瘤胃液,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其菌群结构。结果表明,24份样品共检测到20696个ASVs,有4966、3069、3680和3536个ASVs分别在RCG1、RCC90、RCC70和RCC50组4组样品特异性表达。在门和属水平上,4组样品的共同优势菌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以及理研菌科RC9属、普雷沃菌属和克里斯滕森菌科_R-7菌群。RCG1组和补饲组牦牛瘤胃菌群区系和丰度差异显著(P<0.05)。各补饲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F/B)比值显著高于RCG1组(P<0.05)。与RCG1相比,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产生乙酸相关细菌(Anaerovorax)和毛螺科菌_UCG-009(Lachnospiraceae_UCG-009)分别在RCC50、RCC70和RCC90组中显著下调(P<0.05),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赤芍铁杆菌(Ferruginibacter)和梭菌属_UCG-014(Clostridia_UCG-014)分别在RCC50、RCC70和RCC90组中显著上调(P<0.05)。此外,4组牦牛瘤胃菌群功能差异不显著(P>0.05),均注释到营养代谢和复制与修复等生物过程。饲养管理模式和不同粗精比饲粮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影响显著(P<0.05),菌群功能影响不显著(P>0.05),冷季补饲10%精料可显著提高瘤胃菌群丰度和多样性(P<0.05),补饲30%高蛋白水平精料时瘤胃菌群对饲草料消化吸收最佳。本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牦牛的合理饲养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研发适宜于青藏高原牦牛养殖业的管理模式,减轻放牧场压力,解决草地退化、草畜失衡及保持牦牛养殖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等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养殖 放牧管理 农牧结合管理 饲粮结构 瘤胃微生物 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 功能预测
下载PDF
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添加的响应
12
作者 童永尚 张春平 +7 位作者 董全民 曹铨 俞旸 张正社 杨增增 张小芳 张雪 霍丽安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42,共8页
研究氮添加方式下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对维持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暂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以2019年建植的青海草地早... 研究氮添加方式下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对维持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暂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以2019年建植的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Qinghai)+青海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 Qinghai)+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 Qinghai)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不施氮)、U1(酰胺态氮22.5 kg·hm^(-2))、U2(酰胺态氮45 kg·hm^(-2))、U3(酰胺态氮67.5 kg·hm^(-2))、A(铵态氮67.5 kg·hm^(-2))和N(硝态氮67.5 kg·hm^(-2))6个处理,对不同处理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氮素形态和施氮水平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容重、pH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逐渐降低,土壤速效养分、土壤全量养分、MBC、MBN、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MBC/MBP)和微生物生物量氮磷比(MBN/MBP)逐渐增加。相同氮素水平下不同氮素形态相比较,铵态氮肥对MBC/MBN的降低效果最为明显,相比CK降低了15.61%;硝态氮肥对全氮、MBC、MBC/MBP和MBN/MNP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氮、pH和有机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敏感指标。尽管氮沉降促进了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土壤养分周转和循环,但给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栽培草地 暂稳态 微生物生物量 化学计量 氮添加
下载PDF
高寒区披碱草属花序分支种质资源穗型特征分析
13
作者 张永超 于辉 +1 位作者 魏小星 刘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97-1712,共16页
披碱草属牧草生态适应性强,是青藏高原地区草地改良的主要种质资源。为了研究高寒地区披碱草属种质资源花序分支穗型的多样性,本研究以来自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76份披碱草属花序分支种质资源为对象,测量和分析了花序分支的24个表型性状... 披碱草属牧草生态适应性强,是青藏高原地区草地改良的主要种质资源。为了研究高寒地区披碱草属种质资源花序分支穗型的多样性,本研究以来自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76份披碱草属花序分支种质资源为对象,测量和分析了花序分支的24个表型性状。结果发现:(1)76份种质资源群体间变异大,24个性状多样性指数高,各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5.19。(2)披碱草属花序分支仅有一级分支,发生的分支数均值为7.03个,分支率均值为33.90%,分支一般发生在主花序轴中下部,分支始点变异系数最大(98.14%)。(3)相关性分析发现,分支数与分支率、分支宽度、分支穗总长、花序总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分支率与分支宽度、分支终点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分支穗总长与花序总长、分支穗种子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4)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贡献率达84%,第1主成分(36%)与花序分支的数量和长度密切相关,反映了分支特征相关的变异;第2主成分(30%)反映了种子重量和分布特征;第3主成分(12%)反映了分支发生的位点和总花序长度等变异特征;第4主成分(6%)反映了分支轴占花序长的比例和种子数质量密度等特征。(5)聚类分析表明,76份披碱草属花序分支种质资源可分为3类,包括少分支型、多分支型和均衡分支型;在此基础上通过亲缘关系分析,进一步分为9类种质,包括高位多支型、密支型、长支稀疏型、均衡分支型、重籽多产型、中等分支型、稀疏分支型、短支少产型、均匀稳产型。9种类型主要体现了分支特征和种子产量特征,为进一步筛选理想的花序分支穗型提供了基础。本研究的76份披碱草属花序分支种质资源多样性高,表型差异大,分支的发生改变了种子产量的格局,研究结果为改良高寒地区披碱草属牧草的种子产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属 花序分支 多样性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青海省牦牛住肉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豆豆 蔡进忠 +2 位作者 李春花 雷萌桐 孙建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9-152,共4页
采用压片镜检法对玉树州玉树县和治多县、果洛州久治县和达日县、海南州贵德县、兴海县和贵南县、海西州乌兰县和天峻县、海北州门源县和祁连县等地区、黄南州河南县、海东地区循化县共13个县的390头牦牛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采用压片镜检法对玉树州玉树县和治多县、果洛州久治县和达日县、海南州贵德县、兴海县和贵南县、海西州乌兰县和天峻县、海北州门源县和祁连县等地区、黄南州河南县、海东地区循化县共13个县的390头牦牛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检出阳性牦牛144头,牦牛住肉孢子虫感染率在23.3%~53.3%之间,平均感染率36.92%,平均感染强度为4.79个/0.1 g。其中感染率最高为门源县,达53.3%,感染强度最高为乌兰县,达10.1(2.13~14.25)个/0.1 g。结果显示,调查地区牦牛均不同程度感染住肉抱子虫,与以往调查结果比较,感染程度减轻,提出了今后防控牦牛住肉孢子虫病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住肉孢子虫 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青海省风蚀量及防风固沙量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赖锋 乔占明 熊增连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8-156,共9页
针对青海省整体防风固沙时空变化和重要性评估研究相对较少的问题,该文采用修正风蚀模型,分析2000—2020年青海省土壤风蚀物质量、防风固沙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对青海省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0—2020... 针对青海省整体防风固沙时空变化和重要性评估研究相对较少的问题,该文采用修正风蚀模型,分析2000—2020年青海省土壤风蚀物质量、防风固沙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对青海省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青海省风蚀物质总量共减少1.822746×10^(12)kg,风蚀强度为剧烈区域面积下降,土壤风蚀状况逐步改善;(2)2000—2020年,青海省防风固沙量共增加1.65344×10^(11)kg,防风固沙能力逐渐提升,但区域差异较大;(3)青海省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减少,区域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4)青海省防风固沙功能极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风蚀模型 土壤风蚀 防风固沙 重要性评估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放牧方式对植被、土壤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8
16
作者 丁成翔 杨晓霞 董全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9-169,共11页
为探究牦牛、藏羊六种不同组合放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试验选择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基因组扩增子技术,分析相同放牧强度不同放牧方式下植被、土壤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放牧显著降低植被地上生物... 为探究牦牛、藏羊六种不同组合放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试验选择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基因组扩增子技术,分析相同放牧强度不同放牧方式下植被、土壤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放牧显著降低植被地上生物量,其中豆科生物量降幅达到90.9%,放牧对植被地下生物量以及盖度影响较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在牛、羊混合放牧下增加,在牛、羊单牧下降低;各放牧方式对土壤真菌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没有显著影响,单牛放牧增加真菌Chao1指数和细菌的Shannon指数,而单羊放牧和混合放牧均降低细菌多样性指数;放牧显著降低了真菌担子菌门比例,不同放牧方式对细菌门水平丰度影响不大。本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放牧强度下,不同牛、羊放牧组合对草地植被指标的影响差异不大,但显著改变了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相比牛、羊单牧,牛羊混合放牧有助于提高土壤碳氮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高寒草原 植被地上生物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不同恢复措施对黄帚橐吾及毒害草型退化草地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宏生 宋梅玲 +3 位作者 王玉琴 卡着才让 罗俊文 洛藏昂毛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39,共8页
黄帚橐吾是高寒草甸分布广泛的毒害草,由于自身生物特性和不合理放牧,造成优良草地退化,形成以黄帚橐吾为优势种的毒害草型退化草地。以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以天然放牧样地作为对照,开展了禁牧、施肥、防除3种处理下的草地... 黄帚橐吾是高寒草甸分布广泛的毒害草,由于自身生物特性和不合理放牧,造成优良草地退化,形成以黄帚橐吾为优势种的毒害草型退化草地。以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以天然放牧样地作为对照,开展了禁牧、施肥、防除3种处理下的草地恢复试验,以探索不同恢复措施对毒害草型退化草地中黄帚橐吾种群及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禁牧和施肥处理实施翌年对黄帚橐吾的密度和盖度影响不显著,防除措施显著降低了黄帚橐吾的密度和盖度(P<0.05),3种处理对黄帚橐吾的影响大小依次为防除>禁牧>施肥;防除措施显著降低了黄帚橐吾在草地群落中的重要值,同时增加了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值(P<0.05);施肥和禁牧措施均提高了草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防除措施降低了草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禁牧后草地生物量和多样性变化不显著;3种措施实施1年后对草地总地上生物量、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植物地上生物量以及群落地下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但防除措施显著提高了禾本科牧草地上生物量(P<0.05)。该结果对以黄帚橐吾为优势种的毒害草型退化草地的恢复以及青藏高原天然草地毒害草的控制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帚橐吾 防除 施肥 禁牧 高寒草甸 群落特征
下载PDF
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理论和实践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全民 马玉寿 +10 位作者 杨晓霞 张春平 俞旸 刘文亭 施建军 李世雄 王彦龙 曹铨 王晓丽 刘颖 马源 《青海科技》 2021年第6期18-21,26,共5页
青海省高寒天然草地总面积为41.92万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8%,发挥着区域生态屏障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供给地等功能的重要作用,是青海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科学合理的草地管理是实... 青海省高寒天然草地总面积为41.92万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8%,发挥着区域生态屏障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供给地等功能的重要作用,是青海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科学合理的草地管理是实现高寒草地生态-生产功能的重要保障。本文系统总结了草地适应性管理团队在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管理、退化高寒草地修复与管理、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研究工作,探讨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草地适应性管理理论和技术,以期为解决青海省草地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适应性管理 生态畜牧业 放牧生态系统
下载PDF
高寒人工草地生产-生态暂稳态维持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董全民 尚占环 +8 位作者 张春平 刘文亭 丁路明 俞旸 杨晓霞 白彦福 杨增增 张小芳 曹铨 《青海科技》 2022年第4期54-58,71,共6页
以青海省高寒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以人工草地生产-生态暂稳态维持技术和可持续利用理论为基础,针对老龄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和土壤状况,分析了高寒老龄人工草地物种组成、群落丰富度、均匀度特征和土壤养分,探究了群落自身功能特性、种群... 以青海省高寒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以人工草地生产-生态暂稳态维持技术和可持续利用理论为基础,针对老龄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和土壤状况,分析了高寒老龄人工草地物种组成、群落丰富度、均匀度特征和土壤养分,探究了群落自身功能特性、种群竞争力、种群更新机制及土壤营养配比需求,确定了限制人工草地生产力提高的关键因子,明确了围栏封育、刈割、补播、施肥、毒杂草去除对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量化了典型畜牧业合作社天然草地、退化草地和人工草地生产力,核算了合作社草地生产力的经济效益,评价了不同调控措施下草地健康状态。该研究成果为高寒人工草地复壮、稳定性调控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人工草地 暂稳态维持技术 草地复壮 群落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人居-草地-畜群”放牧单元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全民 刘文亭 +9 位作者 郭瑞英 窦声云 刘玉祯 杨晓霞 俞旸 张春平 曹铨 土旦加 周学丽 董世魁 《青海科技》 2022年第6期25-30,共6页
青海省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地畜牧业作为青海地区的主要产业,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丰富草地产权制度引起的草地管理模式变化理论,本研究系统总结了“人居-草地-畜群”放牧单元的识别、分类与评价、“人居-草地-畜群”放牧单... 青海省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地畜牧业作为青海地区的主要产业,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丰富草地产权制度引起的草地管理模式变化理论,本研究系统总结了“人居-草地-畜群”放牧单元的识别、分类与评价、“人居-草地-畜群”放牧单元营养平衡调控、“人居-草地-畜群”放牧单元畜群结构优化,并对放牧单元理论与技术进行了推广示范,以期为实现青海省高寒牧区放牧管理的现代化转型和生态环境建设提质增效提供理论模式与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单元 管理模式 高寒牧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