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酸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1
作者 孙莉 江源 +6 位作者 黄登亮 侯静 张耀刚 田美媛 李志琴 童思贤 姜军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18-1024,共7页
背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代谢异常,乳酸作为代谢产物也参与肿瘤代谢。目的探讨乳酸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细胞A549糖酵解压力、增殖、迁移和周期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培养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分为... 背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代谢异常,乳酸作为代谢产物也参与肿瘤代谢。目的探讨乳酸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细胞A549糖酵解压力、增殖、迁移和周期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培养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分为对照组、5 mmol/L乳酸处理组和10 mmol/L乳酸处理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他两组乳酸处理24 h后,通过Seahorse细胞代谢分析仪分析乳酸处理后A549细胞的糖酵解压力和线粒体底物选择,qPCR检测糖酵解相关基因(HK3、LDHA、LDHB、PKM)和细胞周期及迁移相关基因(CCNE1、CCND1、CCNB1、CDK2、CDH1、TWIST1、SNAI2)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糖酵解相关蛋白(G6PD、PKM2、HK1和LDHA)水平。利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 time cellular analysis,RTCA)、流式细胞术分析乳酸对NSCLC细胞A549增殖、迁移、周期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两个乳酸处理组相较对照组糖酵解降低,糖酵解最大能力及糖酵解储备均降低且10 mmol/L乳酸处理组比5 mmol/L组降低更显著(P<0.05),糖酵解关键酶在mRNA和蛋白水平下调。10 mmol/L乳酸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对脂肪酸的依赖性增强,对谷氨酰胺的氧化能力减弱(P<0.05);RTCA结果显示两个乳酸处理组相较对照组细胞迁移降低,增殖能力降低,10 mmol/L乳酸处理组较5 mmol/L组增殖和迁移能力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个乳酸处理组CCNE1、CCND1、CCNB1、TWIST1基因m RNA水平下调,CDK2、CDH1基因mRNA水平上调。流式结果显示10 mmol/L乳酸处理组G0/G1期细胞增多(P<0.01),S期细胞数量降低(P<0.05),G2/M期细胞数量降低(P<0.05)。结论加入外源乳酸处理后,A549细胞糖酵解能力降低,且与乳酸浓度呈负相关,细胞氧化底物变化,随着乳酸浓度的增加其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显著降低,通过细胞周期结果分析后推测加入外源乳酸可能使A549细胞抑制在G1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 肺癌 糖酵解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维生素A与儿童呼吸道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轩 侯静 +2 位作者 曹海霞 李志琴 马艳艳(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80-1985,共6页
维生素A是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素,在维持视觉功能、促进上皮细胞增殖分化、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尤其是体液免疫功能处于早期阶段,极易患呼吸道感染。研究显示机体维生素A水平与儿童反复呼... 维生素A是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素,在维持视觉功能、促进上皮细胞增殖分化、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尤其是体液免疫功能处于早期阶段,极易患呼吸道感染。研究显示机体维生素A水平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关系密切。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主要从维生素A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对呼吸系统的免疫调控两方面对维生素A与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关系进行综述,为儿童呼吸道感染防治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A 呼吸道感染 免疫机制 儿童
下载PDF
乳酸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3
作者 王迦乐 黄登亮 +1 位作者 张耀刚 姜军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64-171,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乳酸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将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分别给予常氧(21%O_(2))和低氧(1%O_(2))处理,测定细胞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的乳酸生成情况;用外源乳酸(0、5、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乳酸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将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分别给予常氧(21%O_(2))和低氧(1%O_(2))处理,测定细胞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的乳酸生成情况;用外源乳酸(0、5、10mM)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分别处理BEAS-2B和A549细胞,应用qPCR法分析线粒体DNA拷贝数,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LC3B、TOM20、HSP60蛋白水平;使用Mitotracker■Red(581/644nm)、Lyso View Blue法检测线粒体及溶酶体共定位情况。结果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BEAS-2B和A549的乳酸生成量明显升高(P<0.05)。未用乳酸干预时,相比于常氧组,低氧组A549线粒体拷贝数明显增加(P<0.0001),BEAS-2B线粒体拷贝数明显减少(P<0.0001);用乳酸干预后,常氧组和低氧组A549线粒体拷贝数随乳酸浓度增加而减少,BEAS-2B线粒体拷贝数变化则呈相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常氧组和低氧组经乳酸干预后,BEAS-2B、A549细胞中的LC3B-Ⅱ/Ⅰ比值增加,A549细胞中的HSP60、TOM20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而BEAS-2B细胞中的HSP60、TOM20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Lac-10mM组A549细胞线粒体和溶酶体荧光共定位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可以增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线粒体自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乳酸 非小细胞肺癌 A549细胞 自噬
下载PDF
棘球属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张耀刚 马艳艳 +2 位作者 曹得萍 姜博璠 樊海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1-277,共7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棘球属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碱基组成、基因的结构组成及排列、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位点、密码子使用情况及偏好性、系统发育等,为研究棘球绦虫系统起源、演化、分类及亲缘关系等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Ge...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棘球属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碱基组成、基因的结构组成及排列、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位点、密码子使用情况及偏好性、系统发育等,为研究棘球绦虫系统起源、演化、分类及亲缘关系等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12种棘球属绦虫线mtDNA全序列,并以猪带绦虫作为外类群,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OGDRAW在线分析网站及Vector NTI Express软件,分析mtDNA的组成及排列情况。用Clust-X软件对多个相似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分析;使用Mega4.0软件选择邻接法构建进化树,并分析密码子使用情况;利用RNAfold在线预测网站使用minimum free energy (MFE) and partition function算法预测l-rRNA和s-rRNA二级结构。结果除Eg G1外,棘球绦虫属mtDNA有36个编码基因,包括22个转运RNA基因、12个蛋白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但Eg G1 mtDNA最小,只有30个编码基因,在起始编码区缺少6个编码转运RNA的基因,且第一个编码基因不是ND5,而是COX3;编码蛋白的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率为27.9%~42.7%,其中COX1最为保守,ND5变异率最大达到42.7%;棘球属绦虫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除atg,也有一些蛋白质以gtg作为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以taa和tag常见,但也有以ttt作为终止密码子的;棘球绦虫属使用的密码子为密码表9,使用频率最高的密码子是UUG(2.72%),频率最低的是CUC(1%)、CGC(1%),编码亮氨酸、精氨酸的密码子最多达6个,编码甲硫氨酸、色氨酸最少只有一个,亮氨酸也是棘球属绦虫最偏好的氨基酸达到6%;棘球属绦虫核糖体基因有两个长度大小分别为977~985 bp、700~727 bp,两个基因的位置十分靠近中间只隔一个trnC基因;系统进化树中Ev、Eo单独为一枝,Em、Es及Eg G1、Ef形成姐妹枝,细粒棘球绦虫G4、G5、G6、G7、G8、G10亚型聚为一枝,进化距离较近。结论本研究将为棘球属绦虫mtDNA的研究、分子进化和分子诊断等方面提供诸多信息,并为种系鉴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属绦虫 线粒体基因组 生物信息学分析 系统发育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肺部感染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变化及其与免疫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轩 侯静 +7 位作者 冶秀兰 袁馥梅 董允 刘成梅 王兆建 李建华 曹海霞 马艳艳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31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肺部感染患儿血清维生素A(VA)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免疫细胞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肺部感染患儿21例(肺部感染组)、体检儿童32例(正常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两组血清VA,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用Spearman...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肺部感染患儿血清维生素A(VA)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免疫细胞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肺部感染患儿21例(肺部感染组)、体检儿童32例(正常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两组血清VA,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用Spearman相关分析指标间相关性。结果肺部感染组、正常对照组血清VA水平、VA缺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肺部感染组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低,CD3^(+)T细胞、CD3-CD19^(+)B细胞水平高(P均<0.05)。肺部感染组血清VA水平与CD4^(+)T细胞呈正相关(r=0.451,P<0.05),与CD3^(+)T细胞、CD8^(+)T细胞、CD4^(+)/CD8^(+)、CD3-CD19^(+)B细胞、CD3-CD16^(+)CD56^(+)NK无相关性(r分别为-0.177、0.380、-0.114、-0.200、0.017,P均>0.05)。结论高海拔地区肺部感染患儿血清VA水平低,且血清VA水平与免疫细胞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感染 高海拔 维生素A 免疫细胞 儿童
下载PDF
细粒棘球蚴脂肪酸转运蛋白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田美媛 张耀刚 +9 位作者 李志琴 樊海宁 侯静 李建华 黄登亮 孙莉 江源 童思贤 张文诗 马艳艳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3-99,共7页
本研究根据NCBI GenBank数据库中的Eg-FATP氨基酸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细粒棘球蚴脂肪酸转运蛋白(Eg-FATP)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抗原表位、信号肽、跨膜区二级和三级结构、系统进化树、蛋白互作网络等,并通过qPCR方法探究其在... 本研究根据NCBI GenBank数据库中的Eg-FATP氨基酸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细粒棘球蚴脂肪酸转运蛋白(Eg-FATP)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抗原表位、信号肽、跨膜区二级和三级结构、系统进化树、蛋白互作网络等,并通过qPCR方法探究其在原头蚴和包囊壁的差异表达,旨在为后期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参考。结果显示,Eg-FATP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区,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该蛋白有10个B细胞线性表位和14个CTL细胞表位;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细粒棘球蚴的FATP蛋白与多房棘球蚴亲缘关系较近,细粒棘球蚴中国株和英国株之间的氨基酸序列同一性较高,为97%左右。预测的互作功能蛋白可能参与胆固醇代谢的调节、脂肪酸跨血屏障的转运等过程;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Eg-FATP对长链和超长链脂肪酸具有酰基辅酶A连接酶活性;qPCR结果显示,FATP基因在原头蚴阶段转录水平较高于包囊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对细粒棘球蚴FATP基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脂肪酸转运蛋白 生物信息学 抗原表位
下载PDF
维生素A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轩 侯静 +4 位作者 曹海霞 黄登亮 张耀刚 袁馥梅 马艳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26-1131,共6页
目的维生素A(VA)能够促进呼吸道上皮细胞增殖.分化,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文章旨在探索VA是否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影响人正常主支气管上皮细胞生长代谢以及初步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检测VA对细胞增殖及毒性影响并结合VA缺乏的诊断标... 目的维生素A(VA)能够促进呼吸道上皮细胞增殖.分化,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文章旨在探索VA是否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影响人正常主支气管上皮细胞生长代谢以及初步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检测VA对细胞增殖及毒性影响并结合VA缺乏的诊断标准确定VA给药量,将人主支气管上皮细胞分为4组,即对照组、VA-0.1 mg/L组、VA-0.5 mg/L组、VA-2 mg/L组,培养24.48 h。采用细胞能量代谢仪检测不同浓度VA对细胞线粒体有氧代谢的影响;qPCR分析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及线粒体自噬相关P62基因表达水平。结果VA处理HNTEC细胞24h后线粒体耗氧量相较于对照组增高,处理浓度为0.5mg/L时细胞线粒体耗氧量最高、ATP生成最多、最大呼吸潜能最高、质子漏增加;处理48h,0.1.0.5 mg/L处理组的结果与24h-致。VA-0.5 mg/L组、VA-2 mg/L组24 h线粒体拷贝数(328 333.00±66 583.28、3553 333.00±262 742.00)较对照组(2813 333.00±40 414.52)和VA-0.1 mg/L(2953 333.00±40 414.52)明显升高(P<0.01);VA-2 mg/L组.VA-0.5 mg/L组24 h线粒体拷贝数较VA-0.1 mg/L组明显升高(P<0.01);VA-2 mg/L组24 h线粒体拷贝数较VA-0.5 mg/L组明显升高(P<0.05)。VA-0.1 mg/L组48 h线粒体拷贝数(8475715.00+44489.78)较对照组(8331 365.00±5 435.18)明显升高(P<0.01);VA-2 mg/L组.VA-0.5 mg/L组48 h线粒体拷贝数较VA-0.1 mg/L组明显降低(P<0.01);VA-2 mg/L组48 h线粒体拷贝数较VA-0.5 mg/L组明显降低(P<0.01)。VA处理24.48 h后,P62基因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着V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48h,干预浓度为2mg/L较0.5mg/L P62基因表达稍降低(P<0.05)。结论VA可以通过降低线粒体自噬及增加线粒体DNA拷贝数影响呼吸道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A 呼吸道上皮细胞 线粒体能量代谢 线粒体DNA拷贝数 自噬
下载PDF
NLRX1对低氧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董允 赵秀丽 +5 位作者 黄登亮 张耀刚 邓珺 张轩 刘吉 马艳艳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72-1179,共8页
背景研究表明急进海拔4000 m以上高原低氧地区脑水肿发生率明显增加,小胶质细胞极化介导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过程,NOD样受体家族X1(NOD-like receptor family X1,NLRX1)蛋白是一种炎症反应的负性调控因子;目前,低氧及NLRX1对小胶... 背景研究表明急进海拔4000 m以上高原低氧地区脑水肿发生率明显增加,小胶质细胞极化介导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过程,NOD样受体家族X1(NOD-like receptor family X1,NLRX1)蛋白是一种炎症反应的负性调控因子;目前,低氧及NLRX1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调节作用尚不清楚。目的分析低氧对小胶质细胞极化和NLRX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NLRX1是否参与了小胶质细胞极化。方法将小鼠小胶质细胞BV-2按处理条件分为3组:对照组(21%O_(2),5%CO_(2),37℃),实验组(1%O_(2),5%CO_(2),37℃处理6 h、12 h、24 h、48 h),M1型极化阳性对照组(LPS 1μg/mL处理24 h)。干扰NLRX1基因的BV-2细胞分为3组:BV-2 sh-Control常氧组(21%O_(2),5%CO_(2),37℃),BV-2 sh-Control低氧组(1%O_(2),5%CO_(2)37℃处理6 h、24 h、48 h),BV-2 sh-NLRX1组(1%O_(2),5%CO_(2)37℃处理6 h、24 h、48 h)。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CCK-8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小胶质细胞极化分型;RT-PCR分析TNF-α、IL-6、IL-1β、IL-10及TGF-β的mRNA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测定NLRX1蛋白水平。结果低氧培养及LPS处理可见细胞突起变多变短,阿米巴样形态细胞增多;细胞活力在低氧2 h和6 h组增加,而在低氧12 h、24 h、48 h及LPS组降低(F=459.1,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氧培养48 h后,CD11b^(+)+CD86^(+)M1型小胶质细胞百分比下降,CD11b^(+)+CD86^(+)+CD206^(+)M1和M2混合型细胞百分比升高,CD11b^(+)+CD206^(+)M2型小胶质细胞比例均无明显变化;随低氧时间延长,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基因的mRNA水平逐渐降低(P<0.05)并在24 h达到最低,而抗炎因子IL-10基因的mRNA水平升高(F=11.38,P<0.05);NLRX1蛋白水平随低氧时间延长而升高;与sh-Control常氧组相比,sh-Control低氧组IL-1βmRNA水平下降(P<0.05),IL-10 mRNA水平低氧处理6 h和48 h均上升;与sh-Control低氧组相比,sh-NLRX1组低氧处理后IL-1βmRNA水平在24 h和48 h下降(P<0.05),IL-10 mRNA水平低氧处理后均下降(P<0.05)。结论低氧可上调NLRX1蛋白水平并减少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该过程可能通过NLRX1下调抗炎因子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小胶质细胞 细胞极化 NOD样受体家族X1蛋白 细胞炎症因子
下载PDF
缺氧对不同组织线粒体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苏小明 郑炎 +1 位作者 田美媛 马艳艳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7期1273-1276,共4页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缺氧条件下,线粒体的形态及能量代谢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去适应有限的氧环境。该研究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缺氧环境下,心肌细胞、脑细胞、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及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能量产生异常...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缺氧条件下,线粒体的形态及能量代谢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去适应有限的氧环境。该研究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缺氧环境下,心肌细胞、脑细胞、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及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能量产生异常、线粒体膜电位及膜通透性改变、钙离子超载、活性氧产生过多,引起氧化应激、自噬及凋亡等反应,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机体组织损伤;指出了线粒体在适应缺氧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目前关于缺氧对线粒体影响的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低氧 线粒体 肌细胞 平滑肌 肌纤维 骨骼 氧化性应激 能量代谢
下载PDF
神经元线粒体转录因子A对缺血性大鼠脑卒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艳 张涛 +7 位作者 苏小明 满竹 马艳艳 李建华 张耀刚 田美媛 侯静 黄登亮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73-80,共8页
目的明确神经元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对缺血性大鼠脑卒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采用qPCR及Westernblot法测定脑卒中后TFAM基因及蛋白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线... 目的明确神经元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对缺血性大鼠脑卒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采用qPCR及Westernblot法测定脑卒中后TFAM基因及蛋白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及神经元凋亡水平.结果①qPCR分析显示,缺血2h MCAO组TFAM的mRNA表达较两对照组高(P<0.05),缺血6h时最低(P<0.05),12 h时表达稍增加,但与6h结果无显著性差异.②Western blot分析显示,缺血2h MCAO组TFAM表达较两对照组高(P<0.05),缺血6h时最低(P<0.05),缺血12 h时,TFAM的表达高于两对照组.③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缺血2h MCAO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凋亡水平较两对照组明显(P<0.05),缺血6h时线粒体膜电位逐渐恢复,凋亡水平降低,12 h线粒体膜电位较6h降低,凋亡水平升高.结论脑缺血2h时TFAM的表达水平可能因应激作用增加,但并不能抑制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和神经元的早期凋亡;脑缺血6h后,TFAM的转录可能因神经元坏死而受到影响,TFAM表达逐渐稳定,在神经元损伤时对维持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状态及神经元凋亡水平可能起了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FAM 脑卒中 神经元 线粒体膜电位 凋亡
下载PDF
油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活性氧、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建华 侯静 +4 位作者 黄登亮 田美媛 张耀刚 刘哲 马艳艳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第11期80-85,共6页
目的研究油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活性氧、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处理组用60μg/ml油酸处理小鼠正常肝细胞AML-1224、48、72h,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检测细胞培养后上清甘油三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生化指标,油红O... 目的研究油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活性氧、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处理组用60μg/ml油酸处理小鼠正常肝细胞AML-1224、48、72h,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检测细胞培养后上清甘油三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生化指标,油红O染色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脂滴形成。EdU染色观察肝细胞增殖,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细胞ROS、周期及凋亡。结果在24、48及72h时,处理组甘油三酯含量比对照组高(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4、48h结果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2h时升高(P<0.05)。油红O染色显示脂滴形成明显(P<0.05)。油酸处理72h后EdU染色显示进入S期细胞增多(P<0.05)。流式结果显示ROS比对照组升高(P=0.000),G 0/G 1期细胞降低(P<0.01),S期细胞数量增多(P<0.05),G 2/M期没有变化(P>0.05),同时肝细胞凋亡比对照组高(P=0.000),坏死比对照组高(P<0.01)。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油酸的代谢产生大量ROS,可能使细胞阻滞在S期,促使了肝细胞的凋亡和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酸 非酒精性脂肪肝 ROS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大鼠感染泡球蚴后外周血及脾脏中滤泡辅助T淋巴细胞的变化
12
作者 张耀刚 李建华 +7 位作者 侯静 孙莉 田美媛 江源 黄登亮 张涛 马艳艳 樊海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57-1661,共5页
目的分析泡球蚴感染宿主后外周血和脾脏中滤泡辅助T淋巴细胞(Tfh)水平与包虫病进展的关系。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开腹直视下在右肝接种约2000个原头节,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3个月后麻醉处死SD大鼠,... 目的分析泡球蚴感染宿主后外周血和脾脏中滤泡辅助T淋巴细胞(Tfh)水平与包虫病进展的关系。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开腹直视下在右肝接种约2000个原头节,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3个月后麻醉处死SD大鼠,取外周血和脾脏细胞,以CD4^(+)CXCR5^(+)PD1^(+)为Tfh细胞的标记,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脾脏中Tfh细胞的水平。使用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Tfh细胞的差异。结果大鼠感染泡球蚴3个月后,肝脏可见明显病灶,HE染色显示病灶中可见原头节。泡球蚴感染模型组外周血中CD4^(+)CXCR5^(+)PD1^(+)Tfh细胞在CD4+细胞中的平均占比为25.63%±3.47%,正常对照组为11.12%±2.9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30,P<0.001),模型组CD4^(+)CXCR5^(+)PD1^(+)Tfh细胞在所有细胞中所占的比例较正常对照组下降显著(0.08%±0.02%vs 0.18%±0.05%,t=5.520,P<0.001);在所有细胞中,模型组脾脏中CD4^(+)CXCR5^(+)PD1^(+)Tfh细胞所占的比例(3.00%±0.42%)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5.30%±1.40%)(t=4.769,P<0.001)。结论外周血中Tfh细胞与包虫病进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反应泡球蚴感染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T淋巴细胞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蛋白磷酸酶4在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肝、脑组织中的差异表达
13
作者 田美媛 侯静 +7 位作者 黄登亮 张耀刚 江源 孙莉 张涛 李志琴 童思贤 马艳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765-2769,共5页
目的探讨蛋白磷酸酶(PP)4在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肝、脑组织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方法4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ORMAL)组、假手术(SHAM)组、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各15只,MCAO组再分为MCAO-2 h组、MCAO-6 h组、MCAO-12 h组3个亚... 目的探讨蛋白磷酸酶(PP)4在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肝、脑组织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方法4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ORMAL)组、假手术(SHAM)组、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各15只,MCAO组再分为MCAO-2 h组、MCAO-6 h组、MCAO-12 h组3个亚组(各5只)。通过改良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模拟缺血性脑卒中。采用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经qPCR及Western印迹测定脑卒中后PP4 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尼氏染色显示MCAO组梗死区尼氏小体数量减少,随时间延长,尼氏小体数量递减,NORMAL组和SHAM组未见明显异常;MCAO-2 h组、MCAO-6 h组、MCAO-12 h组脑组织PP4C mRNA水平较NORMAL组显著降低(P<0.05,P<0.001);MCAO-2 h组肝组织PP4C mRNA水平较NORMAL组显著升高(P<0.001);MCAO-2 h、MCAO-6 h组脑肝组织PP4R2蛋白水平较NORMAL组显著降低(P<0.001,P<0.01);MCAO-2 h组、MCAO-6 h组、MCAO-12 h组肝组织PP4R2蛋白水平较NORMAL组显著升高(P<0.01);除MCAO-12 h组肝组织PPX蛋白水平较NORMAL组显著降低(P<0.01)外,各组脑组织、肝组织PPX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4在缺血性脑卒中肝、脑组织表达存在差异,提示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缺氧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代谢 蛋白磷酸酶(PP)4 脑卒中
下载PDF
IL-37、IL-18和IL-18BP在泡型包虫病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4
作者 杨宇 任利 +4 位作者 张灵强 樊海宁 王海久 阳丹才让 张耀刚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71-275,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泡型包虫病(AE)患者血浆IL-37、IL-18和IL-18BP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泡型包虫病患者(n=21例)及健康对照者(n=25例)的血浆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37、IL-18及IL-18BP的表达水平。将上述结果... 目的通过检测泡型包虫病(AE)患者血浆IL-37、IL-18和IL-18BP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泡型包虫病患者(n=21例)及健康对照者(n=25例)的血浆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37、IL-18及IL-18BP的表达水平。将上述结果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E组血浆IL-37、IL-18和IL-18B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发现,IL-37、IL-18、IL-18BP三者间具有相关性,且IL-37、IL-18、IL-18BP与患者血浆ALT、AST也具有相关性; AE组肝功能Child A级患者三种细胞因子表达量低于肝功能Child B~C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E组存在血管侵犯组患者三种细胞因子表达量高于无血管侵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37、IL-18和IL-18BP的表达水平与泡型包虫病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型包虫病 IL-37 IL-18 IL-18BP 表达 意义
下载PDF
多房棘球蚴对巨噬细胞糖代谢表型转变及极化类型影响的初步研究
15
作者 沈银红 张涛 +5 位作者 杨紫晗 张耀刚 黄登亮 侯静 田美媛 马艳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0-603,613,共15页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蚴对巨噬细胞糖代谢表型转变、极化类型及炎症反应的影响,为多房棘球蚴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分离6~8周龄C57BL/6J小鼠骨髓细胞,用小鼠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诱导...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蚴对巨噬细胞糖代谢表型转变、极化类型及炎症反应的影响,为多房棘球蚴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分离6~8周龄C57BL/6J小鼠骨髓细胞,用小鼠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诱导成骨髓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DM)⁃M0(对照组);以BMDM⁃M0经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4诱导24 h后的M2型巨噬细胞作为IL⁃4诱导组,以BMDM⁃M0与2.4 ng/mL多房棘球蚴囊液(cystic fluid,CF,)共培养的细胞作为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以BMDM⁃M0与多房棘球蚴原头节(protoscolex,PSC)按500∶1共培养的细胞作为BMDM与PSC共培养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与多房棘球蚴CF、PSC共培养后的巨噬细胞极化类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标志物、炎症因子、糖代谢相关酶的表达水平,并通过细胞能量代谢分析各组细胞葡萄糖代谢表型。结果4组细胞精氨酸合酶1(arginase⁃1,Arg1)(F=1457.00,P<0.0001)、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2(macrophages⁃derived C⁃C motif chemokine 22,Ccl22)(F=22203.00,P<0.0001)、抵抗素样α(resistin⁃likeα,Retnla)(F=151.90,P<0.000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F=107.80,P<0.001)、己糖激酶(hexokinase,HK)(F=9389,P<0.0001)、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F=641.40,P<0.0001)、磷酸果糖激酶1(phosphofructokinase1,PFK1)(F=43.97,P<0.01)、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F=432.50,P<0.0001)、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s,PDK1)(F=737.30,P<0.0001)、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F=3632.00,P<0.0001)、葡萄糖转运体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F=532.40,P<0.000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F=460.00,P<0.0001)、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CS)(F=5642.00,P<0.01)、糖原合成酶1(glycogen synthase 1,GYS1)(F=273.30,P<0.0001)、IL⁃6(F=1823,P<0.0001)、IL⁃10(F=291.70,P<0.0001)、IL⁃1β(F=986.60,P<0.000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F=334.80,P<0.0001)、转化生子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F=163.30,P<0.001)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M2型巨噬细胞比例(22.87%±1.48%)高于M1型巨噬细胞(1.70%±0.17%)(t=24.61,P<0.001),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M2型巨噬细胞比例(20.07%±0.64%)高于M1型巨噬细胞比例(1.93%±0.25%)(t=45.73,P<0.001)。与对照组相比,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Ccl22、Retnla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0.01),而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糖酵解关键酶HK、PK、PFK mRNA表达水平升高(P均<0.01),炎症因子IL⁃10、IL⁃1β、TNF⁃α、TGF⁃βmRNA表达水平升高(P均<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HK、PK、PFK蛋白表达水平,GLUT1、GAPDH、IL⁃6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0.05);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H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IL⁃4诱导组HK、PK、PFK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0.01),IL⁃6、TNF⁃α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0.05),TGF⁃β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糖酵解压力测试显示,对照组、IL⁃4诱导组、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细胞外酸化率(extra cellular acidification rate,EC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4,P<0.05);与对照组相比,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ECAR增高,IL⁃4诱导组ECAR降低(P均<0.05)。结论多房棘球蚴CF/PSC处理使BMDM主要向M2型极化,糖代谢向高能量、高糖酵解代谢表型转变,并影响其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囊液 原头节 巨噬细胞极化 葡萄糖代谢 代谢表型
原文传递
多房棘球蚴四跨膜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宇 张耀刚 +2 位作者 张灵强 任利 樊海宁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70,177,共7页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多房棘球蚴四跨膜蛋白(EmTspan)的结构与抗原表位。方法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EmTspan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运用ProtParam、ProtScale、SOSUI、DNASTAR、SignalP、Cell-PLoc、SOMPA、NetPhos、Motif Scan、Phyre 2...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多房棘球蚴四跨膜蛋白(EmTspan)的结构与抗原表位。方法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EmTspan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运用ProtParam、ProtScale、SOSUI、DNASTAR、SignalP、Cell-PLoc、SOMPA、NetPhos、Motif Scan、Phyre 2、TMHMM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跨膜区域、磷酸化和翻译后修饰位点及二、三级结构,利用ABCpred、IEDB、SYFPEITHI软件分析并预测B细胞、T细胞的抗原表位,通过MEGA-X软件构建Tspan的分子进化树。结果 EmTspan蛋白是由236个氨基酸序列组成,分子式为C_(1163)H_(1853)N_(291)O_(315)S_(21),不稳定指数为32.77,为稳定蛋白;有4个跨膜区,定位于细胞膜;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46.19%,β折叠占20.34%,β转角占8.05%,无规则卷曲占25.42%;EmTspan蛋白含有的B细胞、TCL细胞及Th细胞的抗原表位分别为7、15、8个;分子进化分析多房棘球蚴的Tspan和小口膜壳绦虫的Tspan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生物信息学预测EmTspan蛋白存在多个潜在的B细胞及T细胞表位,抗原性好,可为多房棘球蚴疫苗的研制、免疫诊断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四跨膜蛋白 生物信息学 抗原表位
原文传递
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巨噬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珺 黄登亮 +10 位作者 张耀刚 李建华 侯静 江源 田美媛 孙莉 张涛 张轩 董允 樊海宁 马艳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0-475,共6页
目的观察多房棘球蚴感染后巨噬细胞线粒体代谢功能变化,为探索多房棘球蚴病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处理方法不同设培养组和对照组,其中培养组按照500∶1比例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与2 000个多房棘球蚴共培养,对照... 目的观察多房棘球蚴感染后巨噬细胞线粒体代谢功能变化,为探索多房棘球蚴病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处理方法不同设培养组和对照组,其中培养组按照500∶1比例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与2 000个多房棘球蚴共培养,对照组RAW264.7细胞不做任何处理。根据培养时间不同,将对照组和培养组分为24 h对照组、72 h对照组、24 h培养组、72 h培养组。采用Mito Tracker;Deep Red FM线粒体深红色荧光探针标记线粒体并应用Cytation5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检测细胞线粒体平均荧光强度,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线粒体DNA拷贝数(mitochondrial DNA copy number,mt DNA-CN),采用Seahorse细胞能量代谢系统实时监测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活性氧及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24 h(15.341±2.532 vs. 17.823±3.429;t=6.379,P <0.01)、72 h(18.102±3.505 vs. 21.511±5.144;t=17.680,P <0.01)培养组线粒体平均荧光强度均较其相应对照组显著降低。72 h培养组mt DNA-CN(3.23×10^(9)±1.78×10^(7))较其对照组(4.39×10^(9)±3.70×10^(7))显著降低(t=8.85,P <0.001)。实时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分析结果示,24 h [(241.70±73.13) pmol/min vs.(69.05±52.30)pmol/min;t=7.89,P <0.01]、48 h [(249.50±42.06)pmol/min vs.(60.28±40.66)pmol/min;t=8.64,P <0.01]培养组较相应对照组细胞耗氧率升高,且48 h培养组细胞外酸化率较其对照组增高[(111.60±17.49) mp H/min vs.(35.05±7.57)mp H/min;t=16.90,P <0.01];72 h培养组较其对照组线粒体活性氧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升高(58 264±10 087 vs. 4 307±97;t=12.930,P <0.01)、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9.833%±2.285% vs. 2.667%±0.208%;t=6.645,P <0.01)。结论多房棘球蚴感染可损伤巨噬细胞线粒体功能、抑制巨噬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而使糖酵解增强,巨噬细胞代谢状态改变可能是多房棘球蚴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巨噬细胞 线粒体能量代谢 糖酵解 氧化磷酸化
原文传递
IL-10CD5CD1d、IFN-γTh1及M1型巨噬细胞在多房棘球蚴感染SD大鼠后的免疫调节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建华 张涛 +4 位作者 张耀刚 董允 邓珺 张轩 马艳艳 《医学动物防制》 2022年第4期307-310,315,F0003,共6页
目的初步分析IL-10CD5CD1d、IFN-γTh1、M1型巨噬细胞在多房棘球蚴感染SD大鼠后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STRING及Cytoscape 3.7.1软件通过生信分析预测大鼠IFN-γ、IL-10、CD4、CD5、CD80、CD1d免疫表型之间的联系,将实验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初步分析IL-10CD5CD1d、IFN-γTh1、M1型巨噬细胞在多房棘球蚴感染SD大鼠后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STRING及Cytoscape 3.7.1软件通过生信分析预测大鼠IFN-γ、IL-10、CD4、CD5、CD80、CD1d免疫表型之间的联系,将实验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6只SD大鼠通过肝原位接种1 000个活的多房棘球蚴感染SD大鼠,对照组6只,不做任何处理。3个月后利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分析免疫细胞表型及炎症因子。结果生信分析发现IFN-γ、IL-10、CD4、CD5、CD80、CD1d之间相互作用紧密,尤其是IL-10、CD5及CD80发挥了主要作用,同时流式结果显示模型组IL-10CD5CD1d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t=6.164,P=0.000 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模型组CD5CD1d产生的IL-10减少,对Th1及M1型巨噬细胞的作用减弱;CD4^(+)IFN-γ^(+)(t=2.558,P=0.028 462)及CD80;显著升高(t=3.293,P=0.008 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Th1细胞产生的IFN-γ升高,M1型巨噬细胞被激活;同时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组织中IL-10含量降低(t=4.169,P=0.001 920)、IFN-γ含量升高(t=5.187,P=0.000 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IL-10及IFN-γ整体水平与流式检测的结果一致。结论 CD5CD1d在SD大鼠感染多房棘球蚴后IL-10的分泌可能受到抑制,从而导致IFN-γTh1的分泌及M1型巨噬细胞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型包虫病 M1型巨噬细胞 辅助T淋巴细胞1(Th1) 白介素10 干扰素-γ 免疫调节 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