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箭筈豌豆根瘤菌的筛选及其共生体耐盐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雪翠 马晓彤 +7 位作者 韩梅 曹卫东 张宏亮 白金顺 曾闹华 高嵩涓 周国朋 王艳秋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5-153,共9页
箭筈豌豆是我国传统肥饲兼用的豆科绿肥作物,有关箭筈豌豆根瘤菌的研究尚属空白。为获得抗逆性强的根瘤菌菌株,在青海主产区采集样本,经分离、鉴定得到61株箭筈豌豆根瘤菌。采用水培回接法,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5株对宿主结瘤生长促进... 箭筈豌豆是我国传统肥饲兼用的豆科绿肥作物,有关箭筈豌豆根瘤菌的研究尚属空白。为获得抗逆性强的根瘤菌菌株,在青海主产区采集样本,经分离、鉴定得到61株箭筈豌豆根瘤菌。采用水培回接法,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5株对宿主结瘤生长促进作用较强的根瘤菌(J1-3-2、J2-6-2、J3-12-1、J4-3-3和J5-5-3)。对该5株根瘤菌进行了离体耐盐性评价,发现菌株J5-5-3最大耐盐极限值在0.9%左右,其他4菌株最大耐盐极限值均在1.2%左右,并且5菌株的耐盐特征呈3个明显不同类型:J3-12-1和J2-6-2耐盐性最强,菌株J1-3-2和J4-3-3居中,菌株J5-5-3最差。进一步采用盆栽方法评价了其中3株(每类型1株)根瘤菌-箭筈豌豆共生体的耐盐性,结果表明,在0.15%NaCl胁迫下接种根瘤菌J5-5-3植株结瘤数最多,在0.30%NaCl胁迫下3种接种处理无显著差异;在0.15%和0.30%NaCl胁迫下,接种J3-12-1共生体株高显著大于对照(P<0.05);在0.15%和0.30%NaCl胁迫下根瘤菌J3-12-1和J5-5-3可显著提高植株干重(P<0.05);J5-5-3在0.15%和0.30%NaCl胁迫下可显著提高植株含氮量并显著提高0.15%NaCl胁迫下的植株吸氮量(P<0.05);J3-12-1显著提高了0.15%NaCl胁迫下的植株吸氮量(P<0.05)。综合来看,J3-12-1和J5-5-3可以作为在盐胁迫下提高箭筈豌豆生物量和含氮量的预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筈豌豆 根瘤菌 盐胁迫
下载PDF
青海地区不同品种(系)马铃薯块茎褐变规律的研究
2
作者 张璐 纳添仓 叶广继 《青海农林科技》 2022年第4期76-81,共6页
为了比较马铃薯品种(系)间的褐变差异性,测定了青海16个马铃薯种植品种(系)的PPO活性,以及块茎切片暴露在空气中的亮度值L^(*)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发现: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的PPO活性存在很大差异,PPO活性最高的种植材料Q072625比最低的D0... 为了比较马铃薯品种(系)间的褐变差异性,测定了青海16个马铃薯种植品种(系)的PPO活性,以及块茎切片暴露在空气中的亮度值L^(*)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发现: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的PPO活性存在很大差异,PPO活性最高的种植材料Q072625比最低的D0602-10 PPO活性高119.20%;不同品种(系)马铃薯块茎切片的褐变亮度值L^(*)随时间变化也具有规律性,陇薯6号的L^(*)值变化率最大,L0227-18与11-19-4的L^(*)值变化率最小;且PPO活性与L^(*)值变化率没有一致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褐变 PPO活性 亮度值L^(*)
下载PDF
刈割对青稞恢复特性及籽粒和秸秆产量品质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贺佳奇 白羿雄 +7 位作者 姚晓华 姚有华 安立昆 王玉琴 王小萍 李新 崔永梅 吴昆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7-755,共9页
探明刈割对青稞植株再生恢复农艺与理化特性变化规律,解析青稞籽粒和秸秆产量品质指标对刈割处理响应规律,为青稞“粮苗草三用”生产模式应用和青稞植株再生恢复调控机制解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1—2022年,以青稞品种昆仑18号和藏... 探明刈割对青稞植株再生恢复农艺与理化特性变化规律,解析青稞籽粒和秸秆产量品质指标对刈割处理响应规律,为青稞“粮苗草三用”生产模式应用和青稞植株再生恢复调控机制解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1—2022年,以青稞品种昆仑18号和藏1257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生长(CK)为对照,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刈割后于0 h(T0)、2 h(T1)、24 h(T2)、72 h(T3)、拔节期(T4)、抽穗期(T5)、灌浆期(T6)7个发育阶段取材,以分析刈割后茎部再生恢复速率及残茬中抗氧化酶的变化规律;并对刈割后青稞秸秆和籽粒产量品质特性和内源激素快速响应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刈割使再生青稞秸秆及籽粒产量升高,并使茎秆中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升高,纤维类物质含量降低,使秸秆相对饲喂价值显著升高。刈割使青稞茎部株高和单株生物量生长恢复速率升高;使青稞每公顷穗数和千粒重增加,致使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并使籽粒中累积更多粗蛋白与淀粉。刈割后青稞残茬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含量迅速升高,并使残茬中的反式玉米素核苷(TZR)、异戊烯基腺苷(iPA)含量显著升高,吲哚-3-乙酸(IAA)和脱落酸(ABA)含量显著降低。青稞残茬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能在刈割后抗氧化酶系统快速响应、地上部快速再生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恢复 产量 饲用品质 抗氧化酶 内源激素
下载PDF
刈割留茬高度对青稞饲草与籽粒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小萍 白羿雄 +4 位作者 姚晓华 姚有华 李新 安立昆 吴昆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3-523,共11页
为探究适宜于高寒区青稞多元化利用最佳刈割留茬高度,以昆仑14号、昆仑18号和柴青1号为试验材料,以未刈割为对照(CK),于分蘖盛期开展不同留茬高度的刈割处理,探究留茬高度对青稞农艺性状、籽粒产量、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究适宜于高寒区青稞多元化利用最佳刈割留茬高度,以昆仑14号、昆仑18号和柴青1号为试验材料,以未刈割为对照(CK),于分蘖盛期开展不同留茬高度的刈割处理,探究留茬高度对青稞农艺性状、籽粒产量、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留茬高度的降低,各青稞品种青苗饲草产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青苗中粗蛋白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而纤维类物质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使青苗相对饲喂价值显著降低。各青稞品种秸秆饲草产量随刈割留茬高度的降低而降低,且降幅随留茬高度的降低而增大。刈割使青稞秸秆中粗蛋白含量增多,纤维类物质含量减少,相对饲喂价值升高。留茬8 cm有助于促进青稞穗部、茎部和根系的生长发育,使籽粒产量升高;留茬5 cm会抑制青稞各器官的生长发育,使籽粒产量锐减。各品种在留茬8 cm时综合经济产值最高,其中昆仑14号综合经济产值最高,为2.86×10^(4)元·hm^(-2)。参试材料中,昆仑14号为高寒区最适用于粮饲兼用的青稞品种,8 cm为适宜于青稞饲草与籽粒兼收的最佳刈割留茬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刈割留茬高度 农艺性状 产量 营养品质
下载PDF
青藏公路五道梁-沱沱河段高寒草甸根系力学效应研究
5
作者 张培豪 卢海静 +6 位作者 胡夏嵩 刘昌义 朱海丽 付江涛 吕伟涛 周喆 杨馥铖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05-2813,共9页
本项研究以青藏公路五道梁-沱沱河段一处发育的高寒草甸热融滑塌灾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测量与室内单根、群根抗拉试验以及草甸层原位拉裂试验,研究了区内草本植物单根和群根力学性能及其特征,进一步评价了植物根系增强高寒环境... 本项研究以青藏公路五道梁-沱沱河段一处发育的高寒草甸热融滑塌灾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测量与室内单根、群根抗拉试验以及草甸层原位拉裂试验,研究了区内草本植物单根和群根力学性能及其特征,进一步评价了植物根系增强高寒环境热融滑塌区土体抗拉强度和提高边坡浅层稳定性贡献。结果表明:草本单根抗拉力及单根抗拉强度与根径间均呈幂函数关系;草本植物根数与群根抗拉力及群根抗拉强度之间均符合线性函数关系;草甸层原位抗拉试验值总体小于理论计算值。区内草本根系显著增强土体抗拉强度,且其增强土体强度贡献与根径、含根量和土壤密实度之间表现出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为有效防治青藏公路沿线高寒草甸热融滑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起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际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公路 高寒草甸 热融滑塌 根系抗拉强度 群根效应
下载PDF
紫色马铃薯StCHI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6
作者 马心萍 朱迪 贺苗苗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12-17,24,共7页
查尔酮异构酶是花青素生物合成上游途径的一个关键酶。为研究马铃薯StCHI基因的结构及功能,基于紫色马铃薯品系‘15-12-16’和白色马铃薯品种“下寨65”的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技术在马铃薯品系“15-12-16”中克隆得到StCHI,并进行了... 查尔酮异构酶是花青素生物合成上游途径的一个关键酶。为研究马铃薯StCHI基因的结构及功能,基于紫色马铃薯品系‘15-12-16’和白色马铃薯品种“下寨65”的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技术在马铃薯品系“15-12-16”中克隆得到StCHI,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技术分析StCHI基因在“15-12-16”不同组织根、茎、叶、花瓣、薯皮、薯肉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StCHI基因的CDS为633 bp,该基因编码210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23.852 kDa,理论等电点(pI)为4.75,脂溶性指数为91.81,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该基因在叶绿体中。蛋白信号肽预测StCHI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非分泌蛋白,无信号肽,无切割位点。通过同源蛋白多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基因与风铃辣椒、黄辣椒、黄果枸杞等同一茄科的物种亲缘关系较近,相似度分别为92.31%、91.83%、90.43%。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发现,该基因在“15-12-16”的各组织中都有所表达,并且该基因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花瓣中的表达量较高。为深入研究马铃薯的花青素生物合成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培育彩色马铃薯以及提取天然色素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花青素 StCHI 表达载体 表达分析
下载PDF
长期冬种绿肥改变红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 被引量:77
7
作者 高嵩涓 曹卫东 +5 位作者 白金顺 高菊生 黄晶 曾闹华 常单娜 志水胜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02-910,共9页
以进行了31年的双季稻-冬绿肥长期定位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长期冬种绿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的季节变化,为阐释冬绿肥措施在稻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转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包括双季稻-紫云英(RRV)、双季稻... 以进行了31年的双季稻-冬绿肥长期定位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长期冬种绿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的季节变化,为阐释冬绿肥措施在稻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转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包括双季稻-紫云英(RRV)、双季稻-冬油菜(RRP)、双季稻-黑麦草(RRG)及双季稻-冬闲(RRF)4个处理,在典型时期(绿肥盛花期、绿肥翻压后、早稻成熟期、晚稻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商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冬绿肥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商,在土壤性质相对稳定的晚稻收获后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全年平均值也多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豆科绿肥紫云英对SMBC和SMBN的提高作用最显著,晚稻收获后相对冬闲分别提高了21.12%和98.45%,全年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5.92%和36.49%。取样时期对SMBC、SMBN和微生物商有较大的影响,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绿肥翻压前后无明显变化,早稻成熟期降至最低,至晚稻收获后再次上升。SMBC/SMBN比值在不同绿肥处理间差异不大,但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早稻成熟期较高而晚稻收获后降低。因此,南方稻田冬种绿肥后土壤微生物特性明显改善,冬种绿肥是提升稻田土壤肥力的高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红壤稻田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微生物商
下载PDF
多年冬种紫云英对两种典型双季稻田土壤肥力及硝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艳秋 高嵩涓 +6 位作者 曹卫东 李景环 聂军 徐昌旭 白金顺 曾闹华 周国朋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0-189,共10页
以湖南紫潮泥和江西黄泥田两种典型稻田下的绿肥定位试验为依托,分析了晚稻收获后两种土壤的养分性状、硝化强度、硝化势及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的amoA基因丰度,探讨多年冬种紫云英对两类稻田土壤肥力、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 以湖南紫潮泥和江西黄泥田两种典型稻田下的绿肥定位试验为依托,分析了晚稻收获后两种土壤的养分性状、硝化强度、硝化势及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的amoA基因丰度,探讨多年冬种紫云英对两类稻田土壤肥力、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两地试验处理一致,包括:1)不施肥不种紫云英(CK);2)冬种紫云英不施化肥(GM);3)不种紫云英单施化肥(CF);4)冬种紫云英配施化肥(GM+CF)。结果表明,冬种紫云英可以改善两种典型稻田土壤pH,即提高江西酸性土壤pH、降低湖南碱性土壤pH;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无机氮和有效磷含量。两种典型水稻土的硝化能力不同,江西黄泥田的硝化强度及硝化势均明显低于湖南紫潮泥。在湖南紫潮泥中,各处理硝化强度在0.269~0.325μg/(g·h)之间,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硝化势在培养第5周达到10.25%,紫云英配施化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紫潮泥的硝化作用。江西黄泥田中,各处理硝化强度在0.010~0.021μg/(g·h)之间,硝化势从培养第3周开始上升,在培养第5周达到5.41%;单独种植翻压紫云英相对于不施肥对照提高了土壤硝化强度及硝化势,与施用化肥处理效果相当,绿肥配施化肥对硝化作用的促进最强。AOA在紫潮泥和黄泥田中均占优势地位,紫潮泥中AOA-amoA基因丰度显著高于黄泥田,冬种紫云英对紫潮泥中AOA-amoA和AOB-amoA基因丰度均无明显影响,而显著提高了黄泥田中AOA-amoA和AOB-amoA基因丰度,与冬种紫云英对硝化强度和硝化势的影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硝化强度 硝化势 氨氧化微生物 紫潮泥 黄泥田
下载PDF
湘南红壤稻田AOA-amoA、narG、nosZ基因丰度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8
9
作者 高嵩涓 曹卫东 +5 位作者 白金顺 高菊生 黄晶 曾闹华 常单娜 志水胜好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27,共7页
为了解南方红壤稻田参与土壤氮循环过程的功能微生物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普遍规律性关系,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稻田中不同时期氨氧化古菌氨单加氧酶编码基因AOA-amoA、硝酸盐还原酶编码基因narG和N_2O还原酶编码基因nosZ基因丰度的... 为了解南方红壤稻田参与土壤氮循环过程的功能微生物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普遍规律性关系,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稻田中不同时期氨氧化古菌氨单加氧酶编码基因AOA-amoA、硝酸盐还原酶编码基因narG和N_2O还原酶编码基因nosZ基因丰度的变化,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冗余分析(RDA)探讨了有关硝化、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变化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AOA-amoA、narG和nosZ基因丰度间极显著正相关;AOA-amo A、narG和nosZ基因丰度随水稻生育进程逐渐降低,在早稻成熟期显著低于翻地前及早稻移栽前。土壤有机质、电导率、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pH值、Eh及盐酸提取态Fe(Ⅱ)对AOA-amoA、narG和nosZ基因丰度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其中盐酸提取态Fe(Ⅱ)与其相关性最强。本研究探讨了红壤稻田氮转化微生物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为合理调控红壤稻田氮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环境因子 功能基因
下载PDF
国家作物种质库油菜种子发芽和出苗监测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碧云 曾长立 +5 位作者 卢新雄 付忠 陈晓玲 王鸿凤 张天瑶 伍晓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15-1322,共8页
【目的】了解国家作物种质库中不同贮藏时间的油菜种子发芽和出苗状况,明确影响油菜种子发芽力变化的关键因素,评估野生近缘种质的保存效果,为国家作物种质库贮存油菜种子及其它作物种子生活力监测及更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达到长期安... 【目的】了解国家作物种质库中不同贮藏时间的油菜种子发芽和出苗状况,明确影响油菜种子发芽力变化的关键因素,评估野生近缘种质的保存效果,为国家作物种质库贮存油菜种子及其它作物种子生活力监测及更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达到长期安全保存种质资源的目的。【方法】监测在国家作物种质库贮藏8—22年的347份具有代表性的油菜种子的发芽与出苗情况,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t测验及方差分析,对不同起始发芽率、不同贮藏时间以及不同种质类型种子的保存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83.6%的种子在国家作物种质库贮存8—22年后其发芽率仍保持在油菜种质栽培种入库最低标准85%以上;有29份种质(占被监测份数的8.3%)的发芽率出现了明显下降,从80%以上下降至70%以下;有142份(占被监测份数的40.9%)材料发芽率显著下降(在2.5%水平下)。总体上讲,随着起始发芽率的下降或者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率显著下降(在2.5%水平下)的份数所占监测份数的比例不断增加。油菜种子在长期库中保存15年后,发芽率出现显著下降。油菜野生近缘种发芽率显著下降种质的比例明显高于栽培种。【结论】入库起始发芽率95%为长期库种子安全贮藏的分界限,起始发芽率在95%以上的种子入国家作物种质库保存会更安全;对于在国家作物种质库中贮藏的野生近缘种或者贮藏时间在15年以上的种子,应进行生活力的密集监测并及时安排繁殖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种子 贮藏 发芽 出苗 国家作物种质库
下载PDF
春性甘蓝型油菜几个细胞质雄性不育DH恢复系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星晓蓉 杜德志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6-149,共4页
春性甘蓝型油菜3个不育系与小孢子培养获得的10个DH恢复系,按3×10 NCⅡ双列杂交法组配成30个杂交组合,分析了8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恢复系E-3、E-5、E-10、E-16在4个产量性状上具有较高的配合力,其中E-10的一般配合... 春性甘蓝型油菜3个不育系与小孢子培养获得的10个DH恢复系,按3×10 NCⅡ双列杂交法组配成30个杂交组合,分析了8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恢复系E-3、E-5、E-10、E-16在4个产量性状上具有较高的配合力,其中E-10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较高,性状较好。105 A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不育系,在多个产量性状上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并且综合性状优良,应用潜力大。最佳组合是105A×E-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DH系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下载PDF
利用根管法对油菜和冬小麦苗期根系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嵩涓 曹卫东 THORUP-KRISTENSEN Kristian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4-142,共9页
快速、准确的根系原位观测方法是根系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本研究介绍了一种根管盆栽方法,该方法在透明PVC管内种植作物,通过遮光膜保持管内黑暗环境,以实现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其根系生长的原位动态观测,且根系生长环境更接近田间实际情况... 快速、准确的根系原位观测方法是根系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本研究介绍了一种根管盆栽方法,该方法在透明PVC管内种植作物,通过遮光膜保持管内黑暗环境,以实现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其根系生长的原位动态观测,且根系生长环境更接近田间实际情况,并可通过改变根管长度、半径等将其应用于田间深根作物的研究中。利用此方法、结合根系扫描技术分析了油菜和冬小麦从发芽到出苗后16 d时的根系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出苗后7和16 d冬小麦根系和地上部干物重均大于油菜,出苗后16 d冬小麦和油菜根冠比分别为0.513和0.372。大部分根系分布在0~16 cm表层土壤中,出苗后16 d冬小麦和油菜表层土壤中的根长在总根长中的比例分别为62.60%和67.76%,根系总表面积、总体积和一级侧根数均为表层土壤中占比最多,在出苗后7 d,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和一级侧根数均为冬小麦显著高于油菜,而在出苗后16 d,两种作物的总根长和总表面积差别不大,说明油菜根系生长呈先缓后快趋势。表层土壤中根系平均直径小于底层土壤,油菜根系平均直径小于冬小麦,油菜和冬小麦的根系直径均大部分在0~0.50 mm之间,随着根系生长,较细的侧根逐渐增多,根系平均直径变小。出苗后16 d内的冬小麦根系伸长速率为1.83 cm/d,大于油菜的1.51 cm/d。因此,冬小麦苗期根系生长快于油菜,油菜根系呈先缓后快的生长特性。本研究介绍的根管法是一种原位研究根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生长 根系形态 根管法
下载PDF
青稞籽粒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HvnF3'M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燕 姚晓华 +3 位作者 姚有华 苏乐平 安立昆 吴昆仑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74-1184,共11页
旨在从紫粒青稞‘达章紫’和白粒青稞‘昆仑12号’中分别克隆具有典型的P450超家族结构域的F3'M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序列全长为1584bp,共编码527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达章紫’与‘昆仑12号’中的HvnF3'M序列存在... 旨在从紫粒青稞‘达章紫’和白粒青稞‘昆仑12号’中分别克隆具有典型的P450超家族结构域的F3'M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序列全长为1584bp,共编码527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达章紫’与‘昆仑12号’中的HvnF3'M序列存在2个碱基差异,一致性为99.87%;氨基酸序列也存在2个差异,一致性为99.62%。理化性质分析表明,两蛋白理论等电点分别为6.85和7.19,分子质量分别为57.01ku和56.89ku。蛋白质序列分析表明,HvnF3'M为亲水性稳定的碱性蛋白,‘达章紫’中该蛋白主要由α-螺旋、无规卷曲、延伸链和β转角组成;‘昆仑12号’中该蛋白主要由α-螺旋、无规卷曲和延伸链组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在11种禾本科植物种中,两品种的F3'M蛋白与大麦的亲缘进化关系最近,与玉米亲缘关系最远。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表明,随着籽粒颜色的形成(尤其是在晚期),‘达章紫’HvnF3'M基因的表达量呈现极显著升高(P<0.01);而‘昆仑12号’HvnF3'M基因表达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从研究结果推测,HvnF3'M基因与青稞籽粒颜色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且在籽粒花青素形成过程中起正向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F3'M基因 花青素 克隆 表达分析
下载PDF
辣椒疫病病原菌确诊及其防治依据的探讨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君丽 董汇泽 杨淑华 《青海农林科技》 1995年第2期47-50,共4页
辣椒在生产上由于大面积死秧,其栽培面积迅速大幅度减少。为此,采集病样进行分离、培养、鉴定植物病害作出鉴定。将所分离到的纯种进行人工培养,再接种到健康植株上,观察所表现症状与病组织上的症状是否一致,若证明病症相似,再通... 辣椒在生产上由于大面积死秧,其栽培面积迅速大幅度减少。为此,采集病样进行分离、培养、鉴定植物病害作出鉴定。将所分离到的纯种进行人工培养,再接种到健康植株上,观察所表现症状与病组织上的症状是否一致,若证明病症相似,再通过分离,培养又重新分离得到相同的病原物。至此,可以确认这种病原物即为导致植物发病的病原物。研究证明,导致辣椒死秧的病原菌是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并通过分离接种后的发病情况,从理论上提出辣椒疫病防治方法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疫病 病原菌 确诊 防治
下载PDF
稻草高茬-紫云英联合还田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被引量:68
15
作者 周国朋 谢志坚 +5 位作者 曹卫东 徐昌旭 白金顺 曾闹华 高嵩涓 杨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157-163,共7页
研究旨在探讨稻草留高茬套种绿肥、稻草-绿肥联合还田下的生产及土壤肥力特征,为南方稻区综合利用稻草和绿肥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2012—2016年设置定位试验,研究高茬稻草-绿肥联合还田下的绿肥和水稻产量、土壤碳氮库活性及其他养分特... 研究旨在探讨稻草留高茬套种绿肥、稻草-绿肥联合还田下的生产及土壤肥力特征,为南方稻区综合利用稻草和绿肥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2012—2016年设置定位试验,研究高茬稻草-绿肥联合还田下的绿肥和水稻产量、土壤碳氮库活性及其他养分特征。试验包括5个处理:冬闲+稻草不还田(CK),冬闲+稻草全量还田(RS),冬种紫云英+稻草不还田(MV),冬种紫云英+稻草低茬全量还田(MV+LRS),冬种紫云英+稻草高茬全量还田(MV+HRS),各处理施用等量化肥。结果表明:稻草-绿肥联合还田提高绿肥产草量及其含氮量,与MV相比,分别增加了13.1%和6.8%(MV+LRS)、32.2%和5.2%(MV+HRS);增加水稻产量,以MV+HRS处理最高,4 a平均产量较RS、MV增加556.8和412.8 kg/hm2。2013和2015年,MV+HRS处理水稻产量高于MV+LRS。稻草-绿肥联合还田培肥地力效果明显,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比CK、RS和MV增加;且联合还田下有效养分提升更为全面。与稻草和绿肥单独应用相比,稻草-绿肥联合还田还能提升土壤微生物量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可见,稻草-绿肥联合还田能够改善绿肥生长、提高水稻产量、提升土壤肥力;其中,高茬稻草与绿肥联合还田下的紫云英和水稻产量最高,土壤肥力也优于低茬处理,是综合利用稻草和绿肥资源的较好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肥力 紫云英 产量
下载PDF
绿肥对华北潮土土壤可溶性有机物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常单娜 曹卫东 +4 位作者 白金顺 高嵩涓 王雪翠 曾闹华 志水胜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1-226,共6页
在华北潮土上种植不同绿肥,于绿肥翻压前原位采集其地上部及土壤样品,进行56d的绿肥翻压模拟试验。设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L.)、黑麦(Secale cereale L.)三个绿肥处理和无绿肥对照处理,分... 在华北潮土上种植不同绿肥,于绿肥翻压前原位采集其地上部及土壤样品,进行56d的绿肥翻压模拟试验。设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L.)、黑麦(Secale cereale L.)三个绿肥处理和无绿肥对照处理,分析培养过程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物(DOM)组分及其紫外-可见光谱参数的变化,以探究绿肥对土壤DOM的影响。种植和翻压绿肥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总有机酸碳(TOAs)和总碳水化合物碳(TCs)含量,三者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处理均在培养第1d上升至峰值后迅速下降。毛叶苕子提高DOC和TOAs的效果最好,最高比对照增加114.01%(培养第1d)和109.10%(培养第14d)。黑麦提高TCs的效果最好,最高比对照增加323.18%(培养第42d)。种植和翻压绿肥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与DOC变化趋势不同,各处理在培养第1d上升后迅速下降一段时间后又迅速上升。毛叶苕子提高DON的效果最好,最高比对照增加305.83%(培养第42d)。绿肥增加了SUVA_(254),SUVA_(260),SUVA_(272),SUVA_(280),SAUC_(240-400),降低了A_(250)/A_(365)和A_(240)/A_(420)。紫外-可见光谱参数的主成分分析显示SUVA_(254),SUVA_(260),SUVA_(272),SUVA_(280)间有很高正相关性,A_(250)/A_(365)和A_(240)/A_(420)间亦有很高正相关性,SAUC_(240-400)是这些参数中表征DOM性质的关键因子。综上结果表明,种植翻压绿肥增加了土壤DOM含量,提高了土壤DOM的芳香性、疏水性、腐殖化程度、平均分子量,增加了土壤DOM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潮土 绿肥 可溶性有机物 紫外-可见光谱参数
下载PDF
NAA、6-BA对不同熟性甘蓝子叶期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及其丛生芽发生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兆功 邵登魁 +4 位作者 李莉 侯全刚 李江 张广楠 翟秀明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8-132,共5页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NAA、6-BA对不同熟性甘蓝品种子叶期不同部位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同时以MS+NAA(0.4~0.7 mg/L),6-BA(2.0~4.0 mg/L)为丛生芽诱导培养基,研究了愈伤组织形态特征与丛生芽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晚...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NAA、6-BA对不同熟性甘蓝品种子叶期不同部位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同时以MS+NAA(0.4~0.7 mg/L),6-BA(2.0~4.0 mg/L)为丛生芽诱导培养基,研究了愈伤组织形态特征与丛生芽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晚丰和中甘十一的带柄子叶、不带柄子叶、下胚轴易诱导出愈伤组织;京丰甘蓝的下胚轴易诱导出愈伤组织,早熟品种下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丛生芽发生率高于其他品种的愈伤组织。在3种甘蓝子叶期外植体培养中选下胚轴作为培养材料诱导获得的愈伤组织易发生丛生芽,京丰的下胚轴在NAA0.45 mg/L,6-BA 3.0 mg/L时诱导出中间绿色周围半透明松脆柔软团状生长快的愈伤组织丛生芽发生率达到79%;晚丰下胚轴在NAA0.6 mg/L,6-BA 6.0 mg/L时诱导出淡黄色至淡黄绿色松脆柔软团状生长快的愈伤组织丛生芽发生率可达94%;中甘十一的下胚轴在NAA0.45 mg/L,6-BA3.0mg/L时诱导出的中间为绿色周围为半透明松脆柔软团状生长快的愈伤组织丛生芽发生率可达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愈伤组织 丛生芽
下载PDF
多年紫云英-双季稻下不同施肥水平对两类水稻土有机质及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39
18
作者 周国朋 曹卫东 +6 位作者 白金顺 聂军 徐昌旭 曾闹华 高嵩涓 王艳秋 志水胜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4096-4106,共11页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不同水稻土多年冬种紫云英配施化肥的培肥效应。【方法】在湖南紫潮泥、江西黄泥田双季稻区设置了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冬闲(CK)、紫云英(MV)、紫云英+40%化肥(MV+40F)、紫云英+60%化肥(MV+60F)、紫云英+...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不同水稻土多年冬种紫云英配施化肥的培肥效应。【方法】在湖南紫潮泥、江西黄泥田双季稻区设置了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冬闲(CK)、紫云英(MV)、紫云英+40%化肥(MV+40F)、紫云英+60%化肥(MV+60F)、紫云英+80%化肥(MV+80F)、紫云英+全量100%化肥(MV+100F)、单施全量100%化肥(100F)共7个处理的稻田土壤有机质(OM)、可溶性有机质(DOM)含量及其光谱学特性。【结果】湖南紫潮泥土壤OM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DOM的荧光吸光强度明显高于江西黄泥田,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峰值则相反。土壤OM在两地均表现为MV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多数处理(黄泥田MV+100F处理除外);同100F相比,MV+100F处理降低了湖南紫潮泥、但增加了江西黄泥田的土壤有机质;而绿肥种植体系下随着配施化肥量的增加,绿肥对两类土壤OM的贡献降低。种植绿肥配施80%—100%化肥,土壤DOC含量较100F高(黄泥田MV+100F除外),但单种绿肥(MV)以及绿肥配施40%—60%化肥对两地土壤DOC影响不尽一致。单种植绿肥能够降低两类土壤DOC/SOC,其中,在江西黄泥田上显著低于100F处理;两类土壤上种植翻压绿肥,随着配施化肥量的增加,土壤DOC/SOC随之增加(黄泥田MV+100F除外),表明配施化肥量越高其活化土壤碳库的作用越强。种植绿肥较100F能够有效降低土壤DON含量(黄泥田MV+100F处理除外),且在湖南紫潮泥上更为显著。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发现,绿肥及绿肥配施40%—60%化肥下,两类土壤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峰值较100F低,且E250/E365值随配施化肥量的增加而降低,表明随着配施化肥量的增加,土壤DOM分子量增大,分子结构越稳定。荧光光谱分析发现,两类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均以类富里酸为主;与100F相比,单种绿肥(MV)以及绿肥配施化肥(黄泥田配施40%—60%化肥)能够增加土壤DOM的荧光强度,降低DOM的腐殖化指数(HIX)。【结论】种植紫云英能有效促进稻田土壤有机质积累,配施化肥降低紫云英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贡献。绿肥配施化肥能够提高土壤碳库活性,并且增加可溶性有机质的分子量及腐殖化程度,进一步解释了配施化肥降低紫云英对土壤碳库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水稻 化肥 土壤有机质 可溶性有机质 光谱学特性
下载PDF
不同土壤含水量与光照对山杏和四翅滨藜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梦茹 王占林 +3 位作者 贺康宁 樊光辉 张得芳 白灵娜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26-129,共4页
选择盆栽山杏和四翅滨藜幼苗为对象,利用Licor-6400-02B红蓝光源模拟光合有效辐射,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相应的水分利用效率,以探讨不同土壤含水量和光照条件对山杏和四翅滨藜光合作用的影... 选择盆栽山杏和四翅滨藜幼苗为对象,利用Licor-6400-02B红蓝光源模拟光合有效辐射,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相应的水分利用效率,以探讨不同土壤含水量和光照条件对山杏和四翅滨藜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为15%~20%、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为1 500~1 600μmol/(m^2·s)时,山杏和四翅滨藜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最大值,光合作用相对最强;2种植物的光饱和点在1 880μmol/(m^2·s)左右,适宜种植在干旱、光照辐射强的地区;水分和光照相同的情况下,山杏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四翅滨藜,山杏的生长能力强于四翅滨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光合有效辐射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山杏 四翅滨藜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DELLA蛋白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贾永鹏 李开祥 +2 位作者 昝领兄 姚艳梅 杜德志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0-368,共9页
DELLA蛋白是参与赤霉素调控途径的关键因子,对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揭示甘蓝型油菜中DELLA蛋白家族的分布和特征,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家族成员、序列特征、进化关系和组织表达。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中有13个DELLA蛋... DELLA蛋白是参与赤霉素调控途径的关键因子,对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揭示甘蓝型油菜中DELLA蛋白家族的分布和特征,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家族成员、序列特征、进化关系和组织表达。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中有13个DELLA蛋白基因,被定位到8条染色体和2条随机序列(chr C09_random和chr Cnn_random)上;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家族被聚为4个亚家族,第一亚家族含有7个基因,第二、三和四亚家族各包括2个基因;DELLA基因呈组织特异性表达,其中Bna A10g17240D、Bna C09g40420D、Bna Cnng68300D和Bna C05g47760D在各组织中表达都相对较高,在茎中Bna A06g34810D、Bna A09g18700D和Bna C09g52270D表达最高。本研究为后续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DELLA基因家族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