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近代青海师范教育的发展--以国立西宁师范学校为例
1
作者 穆靖 《西部学刊》 2021年第13期38-40,共3页
青海地处我国西北边陲,近代以来受经济、政治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新式教育发展缓慢且不平衡。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国民政府时期,为了巩固边疆局势、发展当地教育,1934年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决定在康定、肃州、西宁、... 青海地处我国西北边陲,近代以来受经济、政治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新式教育发展缓慢且不平衡。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国民政府时期,为了巩固边疆局势、发展当地教育,1934年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决定在康定、肃州、西宁、包头四地成立分校。1934年中央政治学校西宁分校的建立,1940年中央政治学校包头分校迁入后两校合并,更名为“国立西宁师范学校”。该学校的发展见证了民国时期西北边疆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自建立起就以发展边疆教育事业、培养教育人才为宗旨。学校实行全公费办学,学生的来源不分民族,藏、蒙、回、汉均有,实行男女同校;提倡尊师重道、平等交流。国师的建立填补了青海省师范教育的空白,培养了大批教育人才,为青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教育 中央政治学校西宁分校 国立西宁师范学校
下载PDF
2020年青海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报告 被引量:3
2
作者 靳艳娥 《新西部》 2020年第19期59-62,共4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旅产业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产业,也正在成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幸福产业、朝阳产业和动力产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旅产业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产业,也正在成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幸福产业、朝阳产业和动力产业。青海省在2019年的乃至整个“十三五”规划期间,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为目标,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加大全要素投入,深化合作共享,大力挖掘特色文旅资源,积极协调搭建交流交往平台,实行规范管理,净化文旅环境等措施,使得文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要素不断增强、基础不断优化、业态不断丰富,后发优势逐渐显现,使得文旅产业成为青海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文旅产业 规划先行 朝阳产业 绿色产业 顶层设计 新发展理念 后发优势
下载PDF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青海经验 被引量:1
3
作者 靳艳娥 《新西部》 2021年第2期37-40,共4页
青海处于六盘山和涉藏两个集中贫困片区(除西宁四区以外),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多年来,通过提高政治站位,高位推进脱贫攻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共赢发展目标;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制定专项行动攻坚克难;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着... 青海处于六盘山和涉藏两个集中贫困片区(除西宁四区以外),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多年来,通过提高政治站位,高位推进脱贫攻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共赢发展目标;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制定专项行动攻坚克难;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落实整治要求,严肃问题整改确保脱贫成效;克服疫情影响,强化补针点睛提升脱贫质量;集聚帮扶资源,凝聚巩固合力等方式,青海圆满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形成了一些可在适宜地方推广的经验与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基础设施 经验与做法 深度贫困地区 六盘山 绿色发展理念 问题整改 公共服务
下载PDF
先秦秦汉“庶人”考论
4
作者 魏道明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2-183,共12页
庶人本指平民,但先秦秦汉传世文献及简牍资料中的庶人,一般是指“庶人在官者”,也即供职于官府的平民,他们虽在官府任职但无禄秩、官阶,与官员(人)有别,故称庶人。这一群体人数众多,成分复杂,职责不一,庶人只是总称,具体称谓随职责不同... 庶人本指平民,但先秦秦汉传世文献及简牍资料中的庶人,一般是指“庶人在官者”,也即供职于官府的平民,他们虽在官府任职但无禄秩、官阶,与官员(人)有别,故称庶人。这一群体人数众多,成分复杂,职责不一,庶人只是总称,具体称谓随职责不同、时代不同而各异。充任官员属吏者,称府史、非吏、下吏、小吏等,承担官府杂役者,称胥徒、徒、徒隶等,若是服务于皇帝,则称宦皇帝者。庶人服务官府的酬劳是授予的田地或禄食。庶人中的属吏包括宦皇帝者,身份时常流转,或成为享有禄秩的正式官吏,或因依附于君主而平步青云;但庶人中的杂役承担者,地位逐步下降,身份趋于固化,或为后世兵户、吏户、官户、杂户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秦汉 庶人在官者 属吏 徒隶 宦皇帝者
下载PDF
英国政府对西藏和平解放谈判的阻挠与观察(1950-1952)
5
作者 张皓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99,共13页
1950年至1952年,英国政府设法阻挠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举行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紧盯“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和实施。在西藏地方政府所派代表团途经印度时,英国政府通过驻印高级专员公署阻拦,主张并支持谈判在印度举行。人民解放军发起... 1950年至1952年,英国政府设法阻挠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举行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紧盯“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和实施。在西藏地方政府所派代表团途经印度时,英国政府通过驻印高级专员公署阻拦,主张并支持谈判在印度举行。人民解放军发起昌都战役后,英国政府无法阻止谈判在北京举行。“十七条协议”宣布后,英国政府认识到西藏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必然性。西藏与中央的正常政治关系由此得到恢复,西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出于对华全局关系的考虑和已经退出南亚次大陆,英国政府未公开表态反对“十七条协议”,只能盯着“十七条协议”如何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和平解放谈判 “十七条协议” 英国政府
下载PDF
民国治边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以《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为中心
6
作者 刘海艳 杜常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3,共10页
民国时期政局危机重重,为固防边疆,国民政府采取怀柔示远的“治边”策略,向蒙藏民众进行宣化,以期达到边疆社会拥立中央的目的。在内忧外患的条件下,国民政府委任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为西陲宣化使,并于1935年成立西陲宣化使公署,随即刊发... 民国时期政局危机重重,为固防边疆,国民政府采取怀柔示远的“治边”策略,向蒙藏民众进行宣化,以期达到边疆社会拥立中央的目的。在内忧外患的条件下,国民政府委任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为西陲宣化使,并于1935年成立西陲宣化使公署,随即刊发《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作为公署的宣传刊物,月刊将宣传中央政令、宣慰边疆民众、团结民族关系、宣传抗战统一思想设为核心内容,从塑造民族身份、塑造共同政治立场的角度,深化和巩固边疆民众的“中华民族”身份,建构和加强边疆民众同仇敌忾的抗战思想。西陲宣化开拓了民国“治边”中对边疆民众塑造民族意识的思路和途径。这些举措客观上有效地沟通了中央与蒙藏民众的关系,促进了蒙藏社会的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国 治边 《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 意识塑造
下载PDF
2010年以来国内“亲亲相隐”制度研究述评
7
作者 郭玲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76-81,共6页
“亲亲相隐”,指一定范围内的亲属可以互相庇护除谋反、谋叛、大逆以外的犯罪行为。尽管学界对“亲亲相隐”制度始于何时仍有分歧,但丝毫不影响其在学术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10年以来,国内“亲亲相隐”制度的研究... “亲亲相隐”,指一定范围内的亲属可以互相庇护除谋反、谋叛、大逆以外的犯罪行为。尽管学界对“亲亲相隐”制度始于何时仍有分歧,但丝毫不影响其在学术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10年以来,国内“亲亲相隐”制度的研究依然保持兴盛态势,相关研究成果或侧重字词的训诂,或侧重基础史料的解读,或侧重价值性质的辨析,或侧重制度设计的探讨,各具特色。但研究内容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研究材料受限、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等问题。今后应在“亲亲相隐”制度的断代史、区域史、比较研究等领域进一步探究,同时充分挖掘新史料,力争使“亲亲相隐”制度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 亲亲相隐 研究述评
下载PDF
东魏《麹神墓志》与西平麹氏家族的佛教信仰
8
作者 魏军刚 《佛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10-22,共13页
新见东魏《麹神墓志》是研究北朝后期西平麹氏家族迁徙发展、任官履历和佛教信仰的重要资料。进入南北朝,西平麹氏家族中有随北凉西迁高昌者,亦有迁至南朝境内者,更多则为“平凉户”迁居平城,主要活动地点在北方中原地区。迁居中原的西... 新见东魏《麹神墓志》是研究北朝后期西平麹氏家族迁徙发展、任官履历和佛教信仰的重要资料。进入南北朝,西平麹氏家族中有随北凉西迁高昌者,亦有迁至南朝境内者,更多则为“平凉户”迁居平城,主要活动地点在北方中原地区。迁居中原的西平麹氏家族,在北魏末年开始崛起,后在东魏北齐时期出任重要官职,并呈现出由军界到政界、由武将到文官的发展趋势。西平麹氏家族与佛教产生关联,最早可追溯至生活在十六国后期至南朝刘宋前期的释道照。进入中原的麹氏家族,有部分成员坚持佛教信仰,北魏末至东魏初年的麹神虔诚信仰佛教并影响到其与家族子弟处世和任官的原则。北齐常山太守麹显贵率领吏民建造增修七级佛塔,也是其家族信仰佛教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麹神墓志 东魏北齐 西平大族 佛教信仰
下载PDF
《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整理研究》未收河西墓葬文献辑补
9
作者 魏军刚 《吐鲁番学研究》 2023年第2期62-74,154,155,共15页
贾小军、武鑫《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整理研究》搜集整理2017年以前甘肃河西、青海西宁和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等墓葬文献129件,2022年第2次印刷时补入2014—2016年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新发现的65件... 贾小军、武鑫《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整理研究》搜集整理2017年以前甘肃河西、青海西宁和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等墓葬文献129件,2022年第2次印刷时补入2014—2016年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新发现的65件镇墓文,总计194件,是目前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葬文献整理研究的重要著作。依该书上卷《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汇编》体例,增补遗漏或新近公布未及收入的河西出土镇墓文、衣物疏、墓券、棺板题记和砖铭等各类墓葬文献19件,进行文献移录、释读断句、文字校补和著录说明。为研究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民众生活、宗教信仰、丧葬观念、纪年变化、家族演变及基层行政组织沿革等提供重要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整理研究》 河西墓葬文献 整理补充
下载PDF
十六国后期秃发氏、沮渠氏部族的崛起与建国
10
作者 魏军刚 《中国边疆学》 2023年第2期179-193,共15页
十六国后期,河西鲜卑秃发氏、卢水胡沮渠氏发展崛起乃至建国,是前凉末年以来河西胡族发展的结果,但又直接受到后凉统治政策的影响。后凉时期,由于历史原因,统治者在对待卢水胡沮渠氏、鲜卑秃发氏的政治态度上有所区别,这使得他们在各自... 十六国后期,河西鲜卑秃发氏、卢水胡沮渠氏发展崛起乃至建国,是前凉末年以来河西胡族发展的结果,但又直接受到后凉统治政策的影响。后凉时期,由于历史原因,统治者在对待卢水胡沮渠氏、鲜卑秃发氏的政治态度上有所区别,这使得他们在各自发展壮大和建国过程中选择完全不同的道路。沮渠氏家族通过任官等方式直接参与后凉政权,迅速完成自身封建化进程,从而奠定北凉建国的政治基础。秃发氏家族因政治上相对疏离吕氏,在后凉羁縻体制下,利用血缘纽带关系通过军事手段完成了部族力量的凝聚,进而完成南凉建国的政治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凉时代 鲜卑秃发氏 卢水胡沮渠氏 建国道路
下载PDF
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的流变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道明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3期191-198,共8页
容隐从观念到法律权利,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孔孟关于容隐的主张,并没有被秦及汉初的法律所采纳,法律只允许对他人的犯罪行为保持沉默,但不允许庇护犯罪人。容隐制度可能产生于西汉末年或东汉时期,最晚不超过魏晋。唐代是容隐制度的成熟... 容隐从观念到法律权利,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孔孟关于容隐的主张,并没有被秦及汉初的法律所采纳,法律只允许对他人的犯罪行为保持沉默,但不允许庇护犯罪人。容隐制度可能产生于西汉末年或东汉时期,最晚不超过魏晋。唐代是容隐制度的成熟定型期,规定容隐权包括庇护行为和拒绝作证权,同时又对容隐手段和容隐范围进行了限制与界定。后世法律基本上照搬了《唐律》的容隐制度,只是在容隐的亲属范围及适用范围方面略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容隐 产生 发展
下载PDF
英国如何分阶段有步骤侵占中印边界西段的中国领土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皓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128,共12页
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英国分阶段有步骤侵占中印边界西段中国领土。第一步,英国在19世纪30至40年代分裂本属中国领土的拉达克。第二步,英国在19世纪90年代染指坎巨提。在这期间,英国先后提出“1846—1847年英国边界委员会线”“约翰逊线”... 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英国分阶段有步骤侵占中印边界西段中国领土。第一步,英国在19世纪30至40年代分裂本属中国领土的拉达克。第二步,英国在19世纪90年代染指坎巨提。在这期间,英国先后提出“1846—1847年英国边界委员会线”“约翰逊线”“阿尔达线”“马继业—窦讷乐线”,企图改变中印边界西段传统边界线。第三步,英国在20世纪20年代企图侵占位于中、印、尼三国交界之处中国领土葱沙地区。第四步,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企图侵占大尔瓦沙地区。清政府无力阻止英国分裂拉达克,坎巨提变成中英两属之地。国民政府虽然认识到拉达克同中国具有传统政治关系,却无力恢复;虽然指出坎巨提为中国领土并设法解决,却不了了之。西藏地方政府反对英国侵占葱沙地区,以事实指出普兰与特赫里邦的传统界线。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喀什区行政长蒋有芬据实反驳英国对大尔瓦沙的侵占。英国侵占葱沙、大尔瓦沙的企图虽未得逞,却留下中印两国边界西段争端的祸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界西段 坎巨提 葱沙 大尔瓦沙
下载PDF
明清时期河湟地区自然灾害与农业发展
13
作者 丁柏峰 王耀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112,共8页
河湟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泛指黄河、湟水及大通河之间的“三河间”地区,其地理范围包括今青海西宁、海东以及海南、黄南等地的沿河区域和甘肃省的临县回族自治州。这里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也是农业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明... 河湟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泛指黄河、湟水及大通河之间的“三河间”地区,其地理范围包括今青海西宁、海东以及海南、黄南等地的沿河区域和甘肃省的临县回族自治州。这里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也是农业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明清时期河湟地区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频繁,给区域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对农业生产危害尤剧。为了应对自然灾害,人类始终未曾停止对环境的改造和适应。无论是农作物品种的选择,还是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及广建仓廪、储粮备荒等社会措施,都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河湟地区 自然灾害 农业生产
下载PDF
郭店楚简所见儒家君臣观源流论析
14
作者 李健胜 牛杰群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4期78-84,共7页
郭店楚简所见君主因需而生、以“礼”治民,臣下应当效忠君主,君臣关系乃父子关系的延伸等观念,皆源起于商周时期的思想观念。郭店楚简中“恒称其君之恶”、“亲”重于“君”等观念,则是先秦儒家“从道不从君”思想的延续或深化。郭店楚... 郭店楚简所见君主因需而生、以“礼”治民,臣下应当效忠君主,君臣关系乃父子关系的延伸等观念,皆源起于商周时期的思想观念。郭店楚简中“恒称其君之恶”、“亲”重于“君”等观念,则是先秦儒家“从道不从君”思想的延续或深化。郭店楚简所见儒家君臣观在秦汉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要求君主应为天下人之君的观念仍为儒家所传续。“亲”重于“君”观念则演化为“君”重于“亲”,集中反映了儒家独立意志和批判精神的萎顿。郭店楚简所见儒家君臣观是一个复合的思想体系,既有传承而来的思想观念,也有一些儒家特有的思想主张,还有一些观念反映出诸子思想的某些“共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君道观 臣道观 君臣关系
下载PDF
民国时期青海卫生防疫事业探析
15
作者 王梅 《西北民族论丛》 2023年第1期172-186,293-294,共17页
民国时期,在国家构建现代卫生防疫体系、卫生防疫事业制度化建设的进程中,青海的卫生防疫事业有所推进。本文从卫生防疫机构的设置与卫生法规的颁布、公共卫生的管理与控制、卫生观念的宣传与清洁防疫意识的传播、防疫实践四个方面概述... 民国时期,在国家构建现代卫生防疫体系、卫生防疫事业制度化建设的进程中,青海的卫生防疫事业有所推进。本文从卫生防疫机构的设置与卫生法规的颁布、公共卫生的管理与控制、卫生观念的宣传与清洁防疫意识的传播、防疫实践四个方面概述政府卫生防疫工作的全貌,并指出政府的诸项卫生防疫活动不仅将卫生清洁与防疫联系起来,而且在疫病的控制中预防与治疗兼有,较之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对疫病的流行有一定遏制作用。但由于疫病成因复杂、财政投入不足、地方医疗资源严重匮乏,地方政府的卫生防疫活动在实施中存在局限性,受传统卫生习惯和信仰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防疫工作未能实现对疫病流行的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青海 卫生防疫
原文传递
重大疫情中谣言治理的法治理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青娟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0年第3期36-42,共7页
“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是“谣言”的固定标签,但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汉8人发布相关信息而受到处罚成为热议焦点后,触动开始反思“谣言”应该如何界定。在法治层面“谣言”和“合理言论”应该有明确的界限,在打击危害社会公共... “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是“谣言”的固定标签,但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汉8人发布相关信息而受到处罚成为热议焦点后,触动开始反思“谣言”应该如何界定。在法治层面“谣言”和“合理言论”应该有明确的界限,在打击危害社会公共安全“谣言”的同时也要积极保护每个公民的“合理言论”。“合理的言论自由”既应该是“合理的”也应该是“有限度的自由”。这种限度就需要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积极的法治宣传,从制度层面、民众意识层面对“谣言”有客观的认识;并且在谣言治理中,公权力的介入也需要一定的界限,绝不是简单的“管”或者不断的“删帖”,还需要更多的“疏导”,使公民、公私部门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达到一种治理的平衡,形成良好的“协同共治”局面。谣言治理的法治理性涵盖内容颇多,政府公信力的加强、民众信任度的增加、媒体报道的客观与理性都是相携而生的,故在疫情过后对科学化、精细化治理理念和整个社会法治理性的形成应该有进一步深思和反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疫情 谣言治理 法治理性
下载PDF
马铃薯传入甘青地区探赜 被引量:1
17
作者 霍丽杰 《西部学刊》 2020年第5期145-148,共4页
目前,学界大多认为马铃薯是在十九世纪以后才逐渐传入到今甘青地区。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查对甘青地区的地方志、文学作品等文献资料,认为马铃薯传入甘青地区的时间可能在十八世纪初期。由于甘青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 目前,学界大多认为马铃薯是在十九世纪以后才逐渐传入到今甘青地区。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查对甘青地区的地方志、文学作品等文献资料,认为马铃薯传入甘青地区的时间可能在十八世纪初期。由于甘青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适宜,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在民国时期得到推广,成为重要的农作物。马铃薯的引种推广,增加了甘青地区的蔬菜品种;作为重要食材乃至救灾储备粮,解决了当地居民的粮食问题,是甘青人口增长的基础;马铃薯的种植和深加工,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甘青地区 马铃薯 影响
下载PDF
亨利八世时代英格兰谷物短缺问题论析
18
作者 贾永勇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2年第4期64-79,M0004,M0005,共18页
都铎时期,英格兰经济发展存在多种变化,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谷物价格的不断攀升。学界素以人口增长,需求扩大作为这一时期谷物匮乏频现的根源。经梳理亨利八世时代有关谷物生产与流通的不同文献,可以发现继中世纪晚期以来市场经济... 都铎时期,英格兰经济发展存在多种变化,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谷物价格的不断攀升。学界素以人口增长,需求扩大作为这一时期谷物匮乏频现的根源。经梳理亨利八世时代有关谷物生产与流通的不同文献,可以发现继中世纪晚期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拓展,英格兰的谷物种植业日渐萎缩。同时期的西北欧国际市场中,谷物需求竞争不断加剧。亨利八世时代,英格兰境内外经济情势的变迁造成了境内谷物供给不足,并以部分社会群体无粮,谷物盛产区缺粮,军粮难以充足供应的形式显现。常态化的谷物短缺是亨利八世时代英格兰谷物问题的综合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 谷物种植业 谷物流通 谷物供给
下载PDF
清代水案治理研究——以甘青水利执照碑为中心
19
作者 何元博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8-156,共9页
清代甘青地区的水案执照碑具有重要的法史价值,且同时蕴含着两种性质:其一是代表着官方的律法与规则,其二则是对民间惯例的延续和尊重。而水案的产生有着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加上其自身的反复性和决不待时性,使得其性质迥异于普通民事... 清代甘青地区的水案执照碑具有重要的法史价值,且同时蕴含着两种性质:其一是代表着官方的律法与规则,其二则是对民间惯例的延续和尊重。而水案的产生有着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加上其自身的反复性和决不待时性,使得其性质迥异于普通民事、刑事案件。官员们在审理水案时既不敢拖延以免事态扩大;又难以遏制其旷日持久的纠纷蔓延,只能参考地方的传统惯例、既往判决、各村纳粮多少、争议水源出处等因素综合判定。但这依然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真正为中央所认可的水案治理模式,并非通过狭义的法律手段,而是使用行政手段,去修渠建闸,帮助民间设立规约和组织,使其对水的利用高效化、合理化,尽可能减少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案 司法 甘青地区 执照碑
下载PDF
抗战时期日本在伪满洲国兴安省的殖民教育探析
20
作者 曹园园 《西部学刊》 2020年第13期80-82,共3页
抗战时期,日本在伪满洲国兴安省推行殖民教育,旨在分化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毁灭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团结,使各族人民受其奴役和蒙骗。伪满政府从学校教育、日语教育、特殊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个方面对人民施以"民族协和"... 抗战时期,日本在伪满洲国兴安省推行殖民教育,旨在分化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毁灭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团结,使各族人民受其奴役和蒙骗。伪满政府从学校教育、日语教育、特殊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个方面对人民施以"民族协和"为主旨的殖民教育政策,妄图麻醉中国人民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日本侵略者对兴安省长时间殖民教育政策的实施,给兴安省人民及民族文化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当时的殖民教育严重地影响了兴安省正常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思想意识,殖民教育的推行激起了兴安省各族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日本 兴安省 殖民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