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9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开设生命科学类公共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玉萍 周勇辉 +2 位作者 李昌 张晓宇 苏旭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2期31-34,共4页
生命科学类公共选修课是高校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由学生自主选择的一类课程,本文阐述了青海师范大学开设生命科学类公选课的必要性、目前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青海师范大学开设生命科学类公选课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 生命科学类公共选修课是高校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由学生自主选择的一类课程,本文阐述了青海师范大学开设生命科学类公选课的必要性、目前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青海师范大学开设生命科学类公选课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知识面,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科学 公共选修课 必要性 存在问题
下载PDF
《植物系统分类学》教学改革模式探析——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苏旭 李兆孟 +1 位作者 周勇辉 刘玉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3期64-70,共7页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背景,本文结合青海师范大学学生当前学习状态问卷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平台上的可行性探究,以及植物系统分类学教学实验的系统化设计,旨在探讨出一种适合高等院校《植物系统分类...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背景,本文结合青海师范大学学生当前学习状态问卷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平台上的可行性探究,以及植物系统分类学教学实验的系统化设计,旨在探讨出一种适合高等院校《植物系统分类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而为提高植物系统分类学的教学质量,挖掘学生创新潜力以及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课堂教学 教学实验 教学模式
下载PDF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教学研究会2OO6年学术年会在青海师范大学举行
3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经中国地理学会批准,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围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教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由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省地理学会、青海友好对外交流协会共同承办的2006年学术年会于2006年7月25日在... 经中国地理学会批准,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围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教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由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省地理学会、青海友好对外交流协会共同承办的2006年学术年会于2006年7月25日在青海省两宁市如期举行。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杂志社,科学山版社等单位特派代表参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理学会 青海师范大学 人文地理 教学研究会 专业委员会 学术年会 高校 《经济地理》
下载PDF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策略研究——以青海师范大学为案例
4
作者 雷梅莉 赵慧莉 谢金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38-141,共4页
本研究从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研究了多民族、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的策略、内容和管理,旨在为我国高原地区的高校提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策略。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高校辅导策略和规划,为有效指导青藏... 本研究从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研究了多民族、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的策略、内容和管理,旨在为我国高原地区的高校提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策略。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高校辅导策略和规划,为有效指导青藏高原地区进行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的创新和学校教育优化作出有益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 入学教育 策略
下载PDF
西宁典型文化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以青海师范大学南校区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洪舟 常华进 +3 位作者 申江 曹广超 陈克龙 李典光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2期64-71,共8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西宁市典型文化用地——青海师范大学南校区的表层与剖面土壤样品中As、Cd、Cr、Pb、Mn、Cu、Zn等7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评估了其污染程度并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Cd(0.37~0...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西宁市典型文化用地——青海师范大学南校区的表层与剖面土壤样品中As、Cd、Cr、Pb、Mn、Cu、Zn等7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评估了其污染程度并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Cd(0.37~0.87mg/kg,平均0.57mg/kg)的含量高于青海省土壤背景值数倍,As(11.8~14.8mg/kg,平均13.2mg/kg)、Cr(69~119mg/kg,平均86mg/kg)、Pb(30.1~48.3mg/kg,平均35.7mg/kg)、Mn(628~730mg/kg,平均698mg/kg)、Cu(25.8~31.1mg/kg,平均28.9mg/kg)、Zn(110~166mg/kg,平均128mg/kg)的含量略高于或接近青海省土壤背景值;富集系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一致指示Cd达到中度污染水平,Cr、Pb、Mn、Cu、Zn为轻度污染水平,该地重金属污染达到中等至较高生态风险级别.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剖面对比分析共同显示青海师范大学南校区的重金属污染来自人类活动,交通排放和大气降尘是其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 西宁市
下载PDF
青海湖围栏封育下温性荒漠植被群落长期变化特征
6
作者 蔡海 史倩倩 +1 位作者 王婷 杜岩功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9-935,共7页
长期围栏封育对青海湖退化温性荒漠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尚不明晰。本研究分析了封育15年温性荒漠的物种丰富度、盖度和生物量变化,并揭示其时间稳定性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封育1年显著提高温性荒漠物种丰富度、盖... 长期围栏封育对青海湖退化温性荒漠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尚不明晰。本研究分析了封育15年温性荒漠的物种丰富度、盖度和生物量变化,并揭示其时间稳定性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封育1年显著提高温性荒漠物种丰富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5种,64%和185.65 g·m^(-2),增幅依次为66.67%,326.67%和255.24%,15年后相应指标分别为322.22%,233.33%和343.26%,其中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均达到极显著检验水平。封育1~5年,5~10年,11~15年后,青海湖地区温性荒漠地上生物量时间稳定性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中期和长期围封比短期围封增加27.10%和61.23%。长期封育条件下,物种丰富度受降雨量极显著影响,地上生物量则显著受杂类草生物量的影响。未来降雨量增加的气候情景下,物种丰富度将显著提高,并对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产生促进作用,本研究为青海湖地区温性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封育 物种丰富度 温性荒漠 生物量时间稳定性 降雨量
下载PDF
基于ITS片段和cpDNA片段的具鳞水柏枝谱系地理学分析
7
作者 汪明金 刘浩宇 +4 位作者 袁伟博 余黎明 左文明 刘力宽 李锦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7,共16页
【目的】研究具鳞水柏枝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分布格局,为具鳞水柏枝品种改良、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ITS序列和叶绿体DNA片段(基因rps16和基因间隔区pet A-psb J、psb E-pet L)对具鳞水柏枝54... 【目的】研究具鳞水柏枝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分布格局,为具鳞水柏枝品种改良、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ITS序列和叶绿体DNA片段(基因rps16和基因间隔区pet A-psb J、psb E-pet L)对具鳞水柏枝54个居群共278个个体进行谱系地理学研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基于cpDNA联合片段和ITS片段分别发现具鳞水柏枝的41个单倍型和33个基因型,遗传多样性较高,总遗传多样性远高于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变异主要发生于居群间(ITS,54.75%;cpDNA,60.53%),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程度(ITS:F_(ST)=0.54745,P<0.001。cpDNA:F_(ST)=0.60525,P<0.001)和中等的基因流(ITS:N_(m)=0.410。cpDNA:N_(m)=0.326)。存在较为显著的谱系地理结构(ITS:N_(ST)=0.624>G_(ST)=0.438,P<0.05。cpDNA:N_(ST)=0.458>G_(ST)=0.424,P<0.05)。Mantel检验显示,其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显著正相关(ITS:r=0.341,P=0.001。cpDNA:r=0.209,P=0.001),说明地理隔离是其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结论】具鳞水柏枝群体整体发展平稳,近期未经历较明显的扩张或收缩,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推测巴颜喀拉山西南部和阿尼玛卿山南部为其主要冰期避难所。生态位模拟结果显示,自末次间冰期以来其适生区范围无较大程度变化,一定程度验证了群体历史动态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鳞水柏枝 谱系地理学 ITS序列 CPDNA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青海高原山脉地理格局与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异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峰贵 王锋 +3 位作者 侯光良 张忠孝 周强 张海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9-123,共5页
早期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发生在相对隔离的种群与自然环境之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由于交通、经济、科技等的高速发展,文化的交融和渗透十分普遍。青藏高原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早期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发生在相对隔离的种群与自然环境之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由于交通、经济、科技等的高速发展,文化的交融和渗透十分普遍。青藏高原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青海高原内部由于高大山脉的阻隔和屏障作用,文化的空间分异相对清晰,文化的交融和渗透还不十分广泛,在现代文化中保留有早期文化的特质。青海高原山脉分布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不同的山地文化,在祁连山与昆仑山之间的湖盆地区产生了昆仑山文化,两山交汇处为昆仑文化的核心区;祁连山西北段为多民族融和的山地文化区,东南段的河湟谷地,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文化,将其命名为唐古拉山文化,其内部以巴颜喀拉山为界分为康巴文化和安多文化两个副区。本文通过对青海山脉的地理分布格局与文化的空间分异作初步探讨,旨在揭示青海多民族环境中形成的文化体系,为青海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山地文化 文化分异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的自然地理基础与环境响应 被引量:9
9
作者 曹广超 马海州 +1 位作者 李玲琴 周笃筠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8-122,共5页
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是沟通青海省东部、西部和青南地区的枢纽地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的自然地域,也是青海省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由于气候变迁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导致本来就很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遭... 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是沟通青海省东部、西部和青南地区的枢纽地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的自然地域,也是青海省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由于气候变迁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导致本来就很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出现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失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这一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引起中外学者和各级政府的关注。深入探索和研究、改善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维护其生态平衡,已成为实现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和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刻不容缓的迫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生态旅游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青海柳属植物地理分布及其区系特点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书贤 王冬梅 +1 位作者 吴学明 袁甲正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大量标本及文献资料,对青海省柳属(SalixL.)植物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青海产柳属植物多达45种(含种以下5变种、1变型),隶属15个组(Sect.),分别占青藏高原组、种的100%、40.9%和我国组、种的40.5%、17.5%,...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大量标本及文献资料,对青海省柳属(SalixL.)植物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青海产柳属植物多达45种(含种以下5变种、1变型),隶属15个组(Sect.),分别占青藏高原组、种的100%、40.9%和我国组、种的40.5%、17.5%,居我国第4位。青海柳属植物主要分布于青海东部,包括祁连山系东段和青南高原东南部,垂直分布集中于海拔2000~4000m,是世界柳属植物海拔分布最高的地区之一。青海柳属植物区系特征表现在:(1)种类丰富;(2)多型性突出;(3)地理成分较复杂,以欧亚大陆温带分布成分和青藏高原分布成分为主,中国特有分布占有一定的地位;(4)特有现象不明显,仅占青海种数的8.9%;(5)两雄蕊或单雄蕊的进化类群占绝对优势,占青海种数的93.3%。青海柳属植物与邻近的东部(甘肃东部、陕西)和东南部(四川西部、西藏东部)地区联系密切。由于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不断抬升,形成了适应高寒和干旱环境的青海柳属植物的分布与区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属 地理分布 区系特点 青海
下载PDF
基于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的农家乐空间分布实证研究——以青海星级农家乐为例 被引量:21
11
作者 黄芸玛 陈蓉 张玉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6-11,共6页
农家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和主题依托,其空间分布差异影响区域旅游发展格局。青海农家乐的发展已初具规模。通过基尼系数、地理集中指数、点一轴理论及运用ArcGIS,分析了青海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空间上呈点一轴... 农家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和主题依托,其空间分布差异影响区域旅游发展格局。青海农家乐的发展已初具规模。通过基尼系数、地理集中指数、点一轴理论及运用ArcGIS,分析了青海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空间上呈点一轴布局模式;从基尼系数来看,青海各分区的星级农家乐分布集中度比较低,分布均匀度较高;从地理集中指数来看,二星级农家乐分布最集中,其次是四星级,再者是三星级。从空间分布来看指向景区;从区域分布来看,海东地区最多,其次西宁,之后是海南州、海北州、海西州、黄南州,而玉树、果洛所在的青南地区农家乐呈现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级农家乐 空间分布 青海省
下载PDF
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被引量:19
12
作者 常华进 《中国地质教育》 2012年第1期60-63,共4页
"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它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关系到许多后续课程的学习。本文总结了数年来在"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认为可... "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它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关系到许多后续课程的学习。本文总结了数年来在"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认为可以通过加强交流引导、精选授课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及重视实践教学等途径来提高"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科学专业 地质学 青海
下载PDF
科学管理草地生态系统对青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建滨 都玉蓉 《草食家畜》 2002年第3期8-11,共4页
草地生态系统不但为人类供给食物、饲料、药物等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而且也提供许多工业技术难以替代的公益 ,包括净化空气和水体、缓解洪涝和干旱、生产土壤及维持肥力、分解废物、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草地生态系统是青... 草地生态系统不但为人类供给食物、饲料、药物等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而且也提供许多工业技术难以替代的公益 ,包括净化空气和水体、缓解洪涝和干旱、生产土壤及维持肥力、分解废物、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草地生态系统是青海省分布最广的自然生态系统 ,因此草地生态系统经营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也是影响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稳定及居民生活的重要因素。由于过度放牧、人为破坏等不合理经营 ,青海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能力已经受到严重破坏 ,采取合理高效的发展策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管理 草地生态系统 青海 经济发展 重要性
下载PDF
青海湖旅游区生命周期问题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景义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1期88-90,共3页
本文立足青海实际,在分析影响青海湖旅游区生命周期的诸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延长该区旅游生命周期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青海湖 生命周期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青海大学生军训时某些生化指标的测定
15
作者 丁莉 鲍敏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1期50-52,共3页
对青海大学生军训时尿总蛋白 (TP)及K、Ca、Na、P等几种电解质的检测 ,结果表明 :尿TP代谢有所提高且电解质丢失较严重 ;运动后恢复期较长。提示 :军训时大学生需及时摄取补充电解质和蛋白营养 。
关键词 军训 尿总蛋白 青海 大学生 生化指标
下载PDF
基于ARCGIS与3DMAX的三维虚拟校园模拟——以咸阳师范学院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靳晴文 李景宜 +3 位作者 史飞飞 雷春苗 袁骄阳 李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以咸阳师范学院为例,建立数字校园系统并实现虚拟展示与数据查询的功能。方法以Arcscene为平台,借助3DMAX2010软件精细建模并生成3ds文件,以点要素方式将三维建筑与GIS平台融合。结果通过校园虚拟景观的模拟(三维建模)、虚拟场景与... 目的以咸阳师范学院为例,建立数字校园系统并实现虚拟展示与数据查询的功能。方法以Arcscene为平台,借助3DMAX2010软件精细建模并生成3ds文件,以点要素方式将三维建筑与GIS平台融合。结果通过校园虚拟景观的模拟(三维建模)、虚拟场景与展示平台的融合(模型的导入)以及属性信息的采集和添加等一系列步骤建立三维虚拟校园系统。结论三维虚拟校园系统不仅可以展示校园景观三维动态、并实现校园建筑属性信息查询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Scene ARCMAP 3DMAX 虚拟校园
下载PDF
青海湖地区紫花针茅型高寒草原群落特征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婷 史倩倩 +2 位作者 祁得胜 陈克龙 杜岩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4-1209,共6页
气候变暖促进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分布面积逐渐增加,但有关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型高寒草原生产力与物种丰富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连续13年观测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盖度等指标,阐明了植... 气候变暖促进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分布面积逐渐增加,但有关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型高寒草原生产力与物种丰富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连续13年观测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盖度等指标,阐明了植被群落特征的长期变化规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了紫花针茅型高寒草原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均呈现较强的波动上升趋势,平均鲜重和物种数分别为215.41 g·m^(-2)和15,高物种丰富度促进生产力增加;高寒草原群落总盖度和平均高度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紫花针茅型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和总盖度分别受到年均气温和生产力的显著影响。未来增温气候情景将会显著增加青海湖地区紫花针茅型高寒草原生物量,但降雨量增加会降低物种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地上生物量 物种丰富度 年均气温
下载PDF
开拓课程视角 和谐师生关系 高效达成目标——以华中师大一附中龙泉老师地理生命课堂为例
18
作者 唐甲力 张晓娟 《地理教学》 2013年第11期12-15,共4页
2012年11月16日,笔者跟随国培计划(2012)——中学骨干教师华中师大地理班观摩了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地理教师龙泉的“河流地貌的发育”公开课,感触颇深。深深地被他那种开阔的地理视野、开放的地理课程观、科学家式的教学思维和融洽的... 2012年11月16日,笔者跟随国培计划(2012)——中学骨干教师华中师大地理班观摩了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地理教师龙泉的“河流地貌的发育”公开课,感触颇深。深深地被他那种开阔的地理视野、开放的地理课程观、科学家式的教学思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所吸引。对于一些教师难以习惯的新课程教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教师 地理课程 师生关系 中师 课堂 生命 老师 和谐
下载PDF
青海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增温作用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曹铭 王文颖 +4 位作者 徐进 周华坤 刘艳方 德却拉姆 杨玉青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2-817,共6页
蘑菇圈是广泛存在于草地和森林的大型真菌子实体环状群落。有些蘑菇圈如马勃蘑菇圈会显著促进周围植物生长,其蘑菇圈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一直是一个热点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青海海北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从2023年6月15日至7月15日,... 蘑菇圈是广泛存在于草地和森林的大型真菌子实体环状群落。有些蘑菇圈如马勃蘑菇圈会显著促进周围植物生长,其蘑菇圈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一直是一个热点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青海海北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从2023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对蘑菇圈土壤温度进行连续监测,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对蘑菇圈子实体进行拍照,同时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检验蘑菇圈真菌生长对土壤温度和土壤酶活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蘑菇圈圈上土壤温度变化与圈内、圈外有明显差异,在当日23时后至次日凌晨5时,蘑菇圈上土壤温度高于圈外与圈内0.3℃~1.6℃,红外影像显示蘑菇圈真菌子实体温度显著高于环境温度4℃。蘑菇圈圈上速效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圈内圈外(P<0.05)。蘑菇圈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圈内和圈外。因此马勃蘑菇圈真菌的生长增加了土壤环境温度、提高土壤酶活,通过增加土壤速效养分促进了蘑菇圈上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圈 高寒草甸 土壤增温 土壤酶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不同高寒湿地温室气体通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20
作者 蒋莉莉 陈克龙 +3 位作者 周华坤 谢宝华 朱锦福 左弟召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42,共12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变化成为热点议题。以青海湖流域瓦颜山和鸟岛湿地为研究对象,设降水梯度为减雨50%(P_(-))、自然对照(P_(0))、增雨50%(P_(+)),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降水对两种湿地CO_(2)、CH_(4)、N_(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变化成为热点议题。以青海湖流域瓦颜山和鸟岛湿地为研究对象,设降水梯度为减雨50%(P_(-))、自然对照(P_(0))、增雨50%(P_(+)),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降水对两种湿地CO_(2)、CH_(4)、N_(2)O通量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因子。结果表明:1)生长季两种湿地均为CO_(2)和N_(2)O排放源,其月均排放量瓦颜山为132.82 mg·m^(-2)·h^(-1)和0.38μg·m^(-2)·h^(-1),鸟岛为90.79 mg·m^(-2)·h^(-1)和0.79μg·m^(-2)·h^(-1),瓦颜山为CH_(4)的吸收汇,其吸收量为3.21μg·m^(-2)·h^(-1),鸟岛为CH_(4)的排放源,其排放量为1.84μg·m^(-2)·h^(-1);2)不同降水处理对两种湿地的CO_(2)和N_(2)O排放均无显著影响,对CH_(4)交换量影响显著(P<0.05),瓦颜山CH_(4)吸收量为:8月>9月>5>月6月>7月,P_(-)较P_(0)减少41.34%,P_(-)促进CH_(4)排放,P_(+)较P_(0)减少85.91%,P_(+)促进CH_(4)吸收,鸟岛生长季CH_(4)排放通量:9月>8月>7>月6月>5月,P_(-)较P_(0)减少57.40%,P_(+)较P_(0)增加72.51%。3)不同降水处理对两种湿地的生物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且呈现一致的影响结果,增雨会增加地上、地下生物量,同时会减少凋落物含量,减雨处理反之。4)不同降水处理对两种湿地的土壤因子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表现在:增雨会增加土壤湿度,较小尺度降低土壤温度,减雨处理反之;增减雨处理均会降低土壤的全氮、全碳含量;生长季两种湿地净氨化速率均为正值,即铵态氮含量在生长季节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净硝化速率为负值,则硝态氮含量呈减少趋势。5)高寒湿地温室气体交换的影响因子和交换机理因湿地类型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高寒湿地 模拟降水 温室气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