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InVEST模型和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1
作者
赵隆莲
曹广超
+2 位作者
闫欣
苏万峰
咸庆玲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目的]识别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关键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障碍点,刻画海南州的生态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方法]以黄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
[目的]识别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关键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障碍点,刻画海南州的生态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方法]以黄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和电路理论方法,刻画以源地—阻力面—廊道为框架的海南州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海南州生态系统服务总体较好,主要以极重要和高度重要服务为主;(2)研究区内生态源地面积约5 46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0%,斑块分布较为零散,集中分布在海南州南部、东部和青海湖南岸;识别生态廊道共55条,总长度为1 963 km,其中关键廊道22条,廊道分布呈现南部、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分布格局;共识别生态夹点37个,生态障碍点32个,主要分布在共和县和贵德县中部;(3)通过整合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障碍点区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论]研究区西部未来应重视生境的保护和修复,提升海南州生态系统的整体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电路理论
生态安全格局
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及驱动分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文斌
曹生奎
+3 位作者
曹广超
赵浩然
陈链璇
侯瑶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7-336,343,共11页
[目的]明确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格局变化特征,探究影响植被NPP的主要因素及驱动比例,为青海湖流域基础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植被NP...
[目的]明确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格局变化特征,探究影响植被NPP的主要因素及驱动比例,为青海湖流域基础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植被NPP、气温、降水量、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强度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植被NPP在子流域、海拔、微地形上的时空变化,并对流域NPP与气温、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及植被NPP的驱动要素进行研究。[结果](1) 21年间青海湖流域年植被NPP逐年波动上升,增速为2.22 g C·m^(2)/a,空间上自西北向东南递增。(2)年植被NPP与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植被覆盖度的显著相关区域占流域面积比依次为40%,9%,59%。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与年植被NPP的一级偏相关系数显著区域占流域面积比分别是59.26%和33.39%。(3)驱动分析表明气温(q=0.58)、海拔(q=0.54)、人类活动(q=0.38)是流域NPP的主要驱动因子,并且因子交互解释力强于单因子解释力。[结论]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NPP整体逐年增长,在海拔、子流域和微地形格局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性,气温、海拔、人类活动的交互驱动是流域NPP的主要驱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降水变化对植被物候驱动分析
被引量:
12
3
作者
王志刚
曹生奎
曹广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9-255,共7页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物候的驱动分析,对于深入理解高寒植被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MCD12Q2植被物候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GIS空间分析,对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降水变化与植被物候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青海湖...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物候的驱动分析,对于深入理解高寒植被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MCD12Q2植被物候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GIS空间分析,对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降水变化与植被物候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植被返青期(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植被生长期长度(Length of growing season,LOS)、休眠期(Dormancy of growing season,DOS)与年均气温呈显著相关关系,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36,-0.89~0.81和-0.29~0.51;与年均降水量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38,-0.82~0.93和-0.23~0.23,表明流域植被SOS和LOS变化主要受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共同影响,DOS变化主要受年均气温影响。青海湖流域植被SOS,LOS和DOS在空间上受气温、降水及其共同驱动的区域占比分别为33.7%,22.5%和36.67%,其受非气温—降水驱动的区域占比分别为66.3%,77.5%和63.33%;沿海拔梯度方向上(海拔每上升100 m),年均气温上升1℃,植被SOS提前0.35 d,植被LOS延长0.15 d,植被DOS推迟0.25 d;年均降水量增加1 mm,植被SOS推迟4 d,植被LOS缩短1.69 d;植被DOS提前2.85 d。可见,近15年气温、降水变化对青海湖流域植被物候的驱动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空间上植被物候主要受非气温—降水影响,海拔梯度上植被物候受气温和降水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气温降水变化
植被物候
驱动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InVEST模型和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1
作者
赵隆莲
曹广超
闫欣
苏万峰
咸庆玲
机构
青海师范大学
地理
科学
学院
青海省
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
青藏
高原
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基金
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青海省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区建设”(2021-SF-A7-1)
青海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2020-ZJ-Y06)。
文摘
[目的]识别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关键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障碍点,刻画海南州的生态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方法]以黄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和电路理论方法,刻画以源地—阻力面—廊道为框架的海南州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海南州生态系统服务总体较好,主要以极重要和高度重要服务为主;(2)研究区内生态源地面积约5 46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0%,斑块分布较为零散,集中分布在海南州南部、东部和青海湖南岸;识别生态廊道共55条,总长度为1 963 km,其中关键廊道22条,廊道分布呈现南部、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分布格局;共识别生态夹点37个,生态障碍点32个,主要分布在共和县和贵德县中部;(3)通过整合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障碍点区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论]研究区西部未来应重视生境的保护和修复,提升海南州生态系统的整体连通性。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电路理论
生态安全格局
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
Keywords
InVEST model
ecosystem services
circuit theory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Hainan Z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Hainan Prefecture)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X17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及驱动分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文斌
曹生奎
曹广超
赵浩然
陈链璇
侯瑶芳
机构
青海师范大学
地理
科学
学院
青海省
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7-336,343,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湖流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碳水收支变异特征及尺度扩展研究”(42061008)。
文摘
[目的]明确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格局变化特征,探究影响植被NPP的主要因素及驱动比例,为青海湖流域基础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植被NPP、气温、降水量、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强度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植被NPP在子流域、海拔、微地形上的时空变化,并对流域NPP与气温、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及植被NPP的驱动要素进行研究。[结果](1) 21年间青海湖流域年植被NPP逐年波动上升,增速为2.22 g C·m^(2)/a,空间上自西北向东南递增。(2)年植被NPP与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植被覆盖度的显著相关区域占流域面积比依次为40%,9%,59%。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与年植被NPP的一级偏相关系数显著区域占流域面积比分别是59.26%和33.39%。(3)驱动分析表明气温(q=0.58)、海拔(q=0.54)、人类活动(q=0.38)是流域NPP的主要驱动因子,并且因子交互解释力强于单因子解释力。[结论]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NPP整体逐年增长,在海拔、子流域和微地形格局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性,气温、海拔、人类活动的交互驱动是流域NPP的主要驱动类型。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器
Keywords
Qinghai Lake Basin
NPP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geographic detector
分类号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降水变化对植被物候驱动分析
被引量:
12
3
作者
王志刚
曹生奎
曹广超
机构
青海师范大学
地理
科学
学院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省
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9-255,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61008)
文摘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物候的驱动分析,对于深入理解高寒植被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MCD12Q2植被物候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GIS空间分析,对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降水变化与植被物候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植被返青期(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植被生长期长度(Length of growing season,LOS)、休眠期(Dormancy of growing season,DOS)与年均气温呈显著相关关系,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36,-0.89~0.81和-0.29~0.51;与年均降水量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38,-0.82~0.93和-0.23~0.23,表明流域植被SOS和LOS变化主要受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共同影响,DOS变化主要受年均气温影响。青海湖流域植被SOS,LOS和DOS在空间上受气温、降水及其共同驱动的区域占比分别为33.7%,22.5%和36.67%,其受非气温—降水驱动的区域占比分别为66.3%,77.5%和63.33%;沿海拔梯度方向上(海拔每上升100 m),年均气温上升1℃,植被SOS提前0.35 d,植被LOS延长0.15 d,植被DOS推迟0.25 d;年均降水量增加1 mm,植被SOS推迟4 d,植被LOS缩短1.69 d;植被DOS提前2.85 d。可见,近15年气温、降水变化对青海湖流域植被物候的驱动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空间上植被物候主要受非气温—降水影响,海拔梯度上植被物候受气温和降水影响显著。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气温降水变化
植被物候
驱动分析
Keywords
Qinghai Lake Bas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vegetation phenology
drive analysis
分类号
K903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Q142.2 [生物学—生态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InVEST模型和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赵隆莲
曹广超
闫欣
苏万峰
咸庆玲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及驱动分析
李文斌
曹生奎
曹广超
赵浩然
陈链璇
侯瑶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降水变化对植被物候驱动分析
王志刚
曹生奎
曹广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