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院校动物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湑泽 王久利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1年第4期27-32,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青海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课程团队,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张雁云教授主讲的动物学(2.0版)数字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在探究教学模式设计原则和思路的基础上,将数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青海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课程团队,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张雁云教授主讲的动物学(2.0版)数字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在探究教学模式设计原则和思路的基础上,将数字课程与在线教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融合,合理分配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进行多元化成绩评定,构建线上线下结合、课内外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地方院校合理采用在线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实践案例。目前教学情况良好,学生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院校 动物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数字课程
下载PDF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以青海省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翔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27-130,共4页
我国在2000年改革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之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信心欠缺,就业观念陈旧,求职技能欠缺,以及民族地区吸纳就业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的。这需要政府和高校共同努力,制定特殊政... 我国在2000年改革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之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信心欠缺,就业观念陈旧,求职技能欠缺,以及民族地区吸纳就业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的。这需要政府和高校共同努力,制定特殊政策,加强就业指导和帮扶,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大学生毕业 就业
下载PDF
青海盐碱区黑麦种质生产性能的评价与筛选
3
作者 刘晶 鲍海娟 +4 位作者 郭宏玉 杨鑫光 杜明川 王久利 杜文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39,共9页
【目的】筛选青海不同盐碱地区适合种植的黑麦以及青海最适合种植黑麦的地区。【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青海3个不同地区分别种植3种黑麦种质(黑饲麦、甘农2号、品系C12),测定黑麦种质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利用差异分析、灰色关... 【目的】筛选青海不同盐碱地区适合种植的黑麦以及青海最适合种植黑麦的地区。【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青海3个不同地区分别种植3种黑麦种质(黑饲麦、甘农2号、品系C12),测定黑麦种质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利用差异分析、灰色关联度法、聚类分析法筛选出适合青海种植的黑麦种质和地区。【结果】对参试黑麦种质生产性能的比较,C12(8.18 t/hm^(2))干草产量、枝条数(668.52万枝/hm^(2))显著高于其他种质;对营养品质进行比较,表明C12的CP含量(8.66%)、SS含量(8.91%)显著高于其他种质,C12的NDF(49.56%)、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种质。3个试验点,同德点黑麦的生产性能指标显著都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点;格尔木点黑麦干草的CP含量(8.94%)显著高于其他2个试验点;同德黑麦干草的NDF(46.78%)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试验点;同德黑麦干草的SS(10.80%)显著高于其他2个试验点。【结论】品系C12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值相对较好,在3个试验点表现优良,甘农2号次之。试验点中,同德最适合种植黑麦;黑麦种质中,品系C12最适合在青海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下载PDF
类固醇雌激素的环境风险与修复措施
4
作者 欧阳振宇 李文辛 +3 位作者 郭虹妍 刘海娇 易芳 白默涵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12,70,共13页
类固醇雌激素(steroid estrogens,SEs)这类内分泌干扰物严重威胁环境健康,引发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综述了环境中SEs的来源、赋存特征、毒性效应和当前的修复措施,明确了当前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最后对SEs修复... 类固醇雌激素(steroid estrogens,SEs)这类内分泌干扰物严重威胁环境健康,引发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综述了环境中SEs的来源、赋存特征、毒性效应和当前的修复措施,明确了当前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最后对SEs修复从实验室研究到实际应用进行展望,指出了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为正确评价类固醇雌激素的环境风险和选择针对性的环境修复方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固醇雌激素 环境风险 赋存特征 微生物修复技术 VOSviewer文献分析
下载PDF
欠发达民族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时空测度与评价——以青海东部重点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蒋贵彦 运迎霞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5-62,共8页
[目的]为推动欠发达民族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方法]采用改进后的熵值法构建青海东部重点开发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复合指标评价体系,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GeoDA对研究区进行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测度及评价。[结果](1)在2004-2014年间... [目的]为推动欠发达民族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方法]采用改进后的熵值法构建青海东部重点开发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复合指标评价体系,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GeoDA对研究区进行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测度及评价。[结果](1)在2004-2014年间,青海东部重点开发区的综合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均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城镇化指数呈下降趋势,2009-2014年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高于2004-2009年;(2)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Moran’s I由2004年的0.525 2上升至2014年的0.595 1,说明新型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现象,并且集聚有进一步的增强趋势,LISA局域自相关显示城镇化水平县域差距大,城镇化水平断层明显。[结论]该区域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应发挥辐射扩散作用,加强同邻近周边县级城镇的交流和联系,促进县域城镇化的协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新型城镇化 空间自相关 熵值法 青海东部重点开发区
下载PDF
青海省蕨麻根腐病调查及病原真菌分离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军乔 李晨芹 闫格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蕨麻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近年来根腐病对蕨麻生产构成了一定威胁。2019-2021年6~7月,分别对青海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成株期蕨麻根腐病进行调查,对具有典型症状特征的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 蕨麻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近年来根腐病对蕨麻生产构成了一定威胁。2019-2021年6~7月,分别对青海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成株期蕨麻根腐病进行调查,对具有典型症状特征的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获得病原真菌,以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蕨麻根腐病病原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蕨麻根腐病具有典型症状特征(黑斑、褐变、软化、腐烂、附着菌丝),病害多发生于蕨麻块根膨大期及收获期;蕨麻根腐病病情分级标准可分为0-5个等级;不同种植年限、不同地区蕨麻根腐病病情存在一定的差异,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种植年限均呈正相关;分离鉴定发现病原真菌均为镰刀菌属(Fusarium),包含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念珠镰刀菌(F.torulosum)。该研究为蕨麻根腐病的诊断及防控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麻 根腐病 镰刀菌属 菌株鉴定
下载PDF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青海湟中地区小黑麦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刘晶 鲍海娟 +3 位作者 李佳欣 杜明川 赵明德 杜文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49,共7页
为了解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高寒贫瘠地区小黑麦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种植在青海省湟中地区的小黑麦为实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测定小黑麦的生产性能指标(干草产量、枝条数、株高)和营养品质指标(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 为了解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高寒贫瘠地区小黑麦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种植在青海省湟中地区的小黑麦为实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测定小黑麦的生产性能指标(干草产量、枝条数、株高)和营养品质指标(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可溶性糖、粗蛋白),通过多重比较、灰色关联度和响应面优化综合分析,筛选出最佳栽培条件.结果显示:①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黑麦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比较,初步判断在种植密度为400.8万基本苗/hm^(2)条件下小黑麦生产性能指标最佳,在种植密度为359.5万基本苗/hm^(2)的条件下小黑麦营养品质较好;②通过对不同施氮量下小黑麦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进行比较,氮肥施用量为240.00 kg/hm^(2)时粗蛋白含量(9.93%)最高,与氮肥施用量为264.87 kg/hm^(2)时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下的数值;③交互作用下多重比较和灰色关联度法分析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359.5万基本苗/hm^(2)、氮肥施用量为240.00 kg/hm^(2)的情况下,小黑麦综合表现最佳,构建的回归预测模型支持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种植密度 施氮量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响应面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青海省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点路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杨鑫光 马兰英 +5 位作者 孙华方 段成伟 王丽蓉 张湑泽 王克宙 李婷 《青海科技》 2023年第6期19-25,共7页
青海地处黄河源头和上游,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是未来青海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国内外形势带来的发展机遇,总结经济转型发展任务艰巨、应对气候变化任... 青海地处黄河源头和上游,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是未来青海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国内外形势带来的发展机遇,总结经济转型发展任务艰巨、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等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四种经济形态、碳达峰碳中和、特色文化等方面谋划青海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举措,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经济转型 碳达峰碳中和 特色文化 融合发展
下载PDF
青海不同地区小黑麦种质的筛选
9
作者 刘晶 杜明川 +3 位作者 张文婷 鲍海娟 景美玲 杜文华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83-2190,共8页
【目的】筛选出青海省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的小黑麦种质以及适合种植小黑麦的地区。【方法】采用甘农4号、甘农2号、品系C25(简称C25)小黑麦种质为材料,比较青海省不同地区(同德县、湟中区、格尔木市)小黑麦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筛选适合青... 【目的】筛选出青海省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的小黑麦种质以及适合种植小黑麦的地区。【方法】采用甘农4号、甘农2号、品系C25(简称C25)小黑麦种质为材料,比较青海省不同地区(同德县、湟中区、格尔木市)小黑麦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筛选适合青海种植的小黑麦种质和地区。【结果】(1)C25的生产性能指标显著高于甘农4号、甘农2号;C25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6.75%)最低,显著低于其他2个小黑麦品种;甘农2号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2%)最低,C25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2.77%)次之,显著低于其他小黑麦种质。(2)同德县试验点小黑麦的生产性能指标(干草产量、株高和枝条数)显著高于其他2个试验点;同德县试验点小黑麦的可溶性糖含量(9.41%)显著高于其他2个试验点。(3)同德县C25干草产量(11.19 t/hm^(2))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水平;湟中区甘农4号可溶性糖含量(11.60%)最高,同德县C25次之,显著高于其他水平;湟中区C25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41.67%)最低,显著低于其他水平。(4)同德县C25排名第1,湟中区C25排名第2和同德县甘农4号排名第3。【结论】同德县试验点适合种植的小黑麦种质为C25,甘农4号次之;湟中区试验点适合种植的小黑麦材料为C25,甘农4号次之;格尔木市试验点适合种植的小黑麦种质为C25,甘农2号次之。3个试验点中,同德县最适合种植小黑麦;3个小黑麦种质中,小黑麦C25最适合在青海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草型小黑麦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青海湖牧户参与生态保护的认知程度及支付意愿研究
10
作者 李惠梅 《青海科技》 2021年第2期42-47,共6页
牧户对环境退化的认知和响应是生态保护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通过对青海湖地区牧民进行结构式访谈,探讨了牧户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及参与意愿。结果表明:(1)青海湖牧户的生态保护意愿非常高,为100%;(2... 牧户对环境退化的认知和响应是生态保护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通过对青海湖地区牧民进行结构式访谈,探讨了牧户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及参与意愿。结果表明:(1)青海湖牧户的生态保护意愿非常高,为100%;(2)牧户愿意通过采取义务劳动、现金支付或二者兼有的方式进行生态环境建设;(3)青海湖地区牧户的生态补偿金的价格区间应为每人每月76元~118.1元之间,平均值约为每人每月97.1元;(4)牧民的支付意愿主要受牧户个人年收入、受教育程度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补偿 牧民意愿 青海湖
下载PDF
青海省达日县草地生态保护调研及分析
11
作者 景美玲 王一丁 马玉寿 《青海农技推广》 2021年第4期40-41,50,共3页
青海省达日县以畜牧业为主,在三江源地区占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当地草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对达日县乃至三江源区的社会发展和生态意义重大。本文在对达日县草地生态保护状况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达日县的草地生态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 青海省达日县以畜牧业为主,在三江源地区占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当地草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对达日县乃至三江源区的社会发展和生态意义重大。本文在对达日县草地生态保护状况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达日县的草地生态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有关达日县草地生态建设的思路和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日县 草地生态 对策建议
下载PDF
青海不同产地蕨麻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 被引量:13
12
作者 谭亮 李军乔 +6 位作者 李玉林 王环 杲秀珍 赵静 马家麟 冀恬 王虹蕾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111,共17页
以青海7个不同产地的蕨麻为研究对象,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差异比较、主成分分析和品质综合评价,为以青海蕨麻为食品原料或辅料的产品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采用SPSS 19.0分别对青海7个不同产地蕨麻的营养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 以青海7个不同产地的蕨麻为研究对象,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差异比较、主成分分析和品质综合评价,为以青海蕨麻为食品原料或辅料的产品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采用SPSS 19.0分别对青海7个不同产地蕨麻的营养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并对蕨麻品质贡献大的指标性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此外,还对青海蕨麻与其他食品的关键营养成分进行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品间指标性营养成分存在差异,但具有高蛋白质、高膳食纤维、低脂肪、极低钠、丰富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种类、多种矿物质的特点。与其他食品营养成分比较分析发现青海蕨麻中膳食纤维、维生素B_(2)、维生素C、Ca、K、Na质量分数高,脂肪、淀粉质量分数低,能量低。综合评价总排名前三位的蕨麻分别来自玉树州囊谦县、海南州贵南县和西宁市湟源县。研究发现不同青海产地蕨麻的营养成分质量分数的差异与当地海拔高度有一定相关性,并与不同海拔对应的气候因素密切相关,同时还可能与蕨麻品种、培育和遗传改良、生态适应性有关。本研究表明青海蕨麻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可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麻 青海不同产地 营养成分分析 品质综合评价
下载PDF
白刺VQ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分析
13
作者 王丽蓉 黄丽霞 +3 位作者 杜萌 易丹 王劼 杨鑫光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8-507,共10页
VQ蛋白(VQ motif-containing proteins)在高等植物的质体中起着转录调控作用且与植物耐干旱、盐碱有很大关系。为了获得白刺VQ基因家族蛋白的基本特征以及白刺VQ基因在干旱和盐胁迫下的表达特征,本研究基于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 VQ蛋白(VQ motif-containing proteins)在高等植物的质体中起着转录调控作用且与植物耐干旱、盐碱有很大关系。为了获得白刺VQ基因家族蛋白的基本特征以及白刺VQ基因在干旱和盐胁迫下的表达特征,本研究基于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全长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并分析了白刺VQ家族蛋白的基本特征,基于白刺以及拟南芥VQ蛋白序列,利用MEGA软件建立了VQ蛋白的系统发育树,最后利用qRT-PCR方法对NtVQ7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以及干旱和盐胁迫下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白刺转录组中共鉴定出7个具有完整FxxxVQxLTG保守结构域的NtVQ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NtVQ1~NtVQ7;氨基酸数目为155~320,分子质量为17.13~34.86 ku,等电点分布为5.23~10.81,不稳定指数为37.4~93.77,且均为亲水性蛋白;除NtVQ2定位在细胞外或细胞核中,其余的成员均被定位在细胞核中;系统发育树显示NtVQ1与NtVQ2、NtVQ3与NtVQ7的亲缘关系最近;叶片中的NtVQ7对PEG和NaCl胁迫做出不同响应,相对于PEG胁迫NtVQ7对盐胁迫更加敏感,且在盐胁迫后恢复过程中其表达量恢复上调;另外,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呈现不同的表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Q基因家族 白刺 生物信息学 表达特征 胁迫
下载PDF
蕨麻组培苗消毒条件及组织培养条件的筛选研究
14
作者 闫格 李军乔 《黑河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85-188,共4页
以蕨麻茎尖为外植体材料,筛选不同消毒体系的灭菌效果及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分化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消毒方法为75%酒精60s+0.1%HgCl_(2)5min,且对比发现NaClO的灭菌效果不如HgCl_(2);愈伤组织诱导时,最佳培养基的激素组合为... 以蕨麻茎尖为外植体材料,筛选不同消毒体系的灭菌效果及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分化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消毒方法为75%酒精60s+0.1%HgCl_(2)5min,且对比发现NaClO的灭菌效果不如HgCl_(2);愈伤组织诱导时,最佳培养基的激素组合为在MS培养基中添加1.0mg/L的6-BA 0.6mg/L的NAA,此条件下愈伤组织分化率高,且对比发现,NAA对蕨麻的分化诱导影响强于IBA,而IBA的分化诱导能力又强于2,4-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麻 消毒体系 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 激素
下载PDF
播期对青海草地早熟禾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景美玲 王彦龙 +2 位作者 马玉寿 李世雄 杨海镇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54-1762,共9页
为了研究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cv.‘Qinghai’)在祁连山区的最适播期,设置17个播种时期,通过2a对不同播期青海草地早熟禾生长特性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栽培的第2年,5月中旬到8月上旬期间播种的青海草地早熟禾均可以完... 为了研究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cv.‘Qinghai’)在祁连山区的最适播期,设置17个播种时期,通过2a对不同播期青海草地早熟禾生长特性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栽培的第2年,5月中旬到8月上旬期间播种的青海草地早熟禾均可以完成整个生活史;随着播期的推后青海草地早熟禾的生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6月下旬播期的青海草地早熟禾的盖度、株高、密度、地上植物量、种子产量、千粒质量及生殖枝数最高。日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对青海草地早熟禾的生长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果说明,青海草地早熟禾在祁连山默勒地区最佳播期应以6月下旬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青海草地早熟禾 地上植物量 种子产量
下载PDF
甘肃省不同生态区高产优质小黑麦种质的筛选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晶 赵方媛 +1 位作者 杜文华 田新会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19年第5期44-52,共9页
采用小黑麦品种石河子大学1号(Shida No.1)和小黑麦新品系(C17、C19、C22、C24、C31)为材料,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兰州、合作)进行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比较试验,连续两年在不同试验点对小黑麦种质在开花期的生产性能(干草产量、株高、枝条... 采用小黑麦品种石河子大学1号(Shida No.1)和小黑麦新品系(C17、C19、C22、C24、C31)为材料,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兰州、合作)进行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比较试验,连续两年在不同试验点对小黑麦种质在开花期的生产性能(干草产量、株高、枝条数)和营养品质(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测定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1)通过对参试小黑麦种质生产性能进行比较,C31的干草产量(15.51 t/hm 2)显著高于其他种质,C24的干草产量(11.27 t/hm 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石大1号的株高(152 cm)显著高于其他种质,C31的枝条数(745.42万枝/hm 2)最高,除了与C17(681.25万枝/hm 2)无显著性差异外,显著高于其他种质;通过对参试小黑麦种质营养品质进行比较,C24的CP含量(12.36%)显著高于其他种质,C24的NDF(55.38%)含量最低,与C22之间无显著差异,显著低于其他种质。C24的ADF(36.20%)含量最低,显著低于C17、C19。C24的DMD含量(63.08%)显著高于其他种质;(2)2个试验点,合作小黑麦生产性能(干草产量、枝条数)显著高于兰州小黑麦生产性能(干草产量、枝条数);合作小黑麦干草的CP含量为11.61%,显著高于兰州点(9.85%);合作小黑麦干草的NDF(54.83%)含量显著低于兰州(62.93%);合作小黑麦干草的DMD(64.35%)显著高于兰州(51.10%);(3)多重比较和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合作点适合生长的小黑麦为品系C31和C17,更适合参试小黑麦种质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草型小黑麦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煤矸石山生态恢复的主要路径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鑫光 李希来 +2 位作者 王克宙 李志炜 马盼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7740-7751,共12页
煤矿开采过程伴随着大量煤矸石和废弃物的堆积,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恢复受损煤矿区煤矸石山生态系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研究者从煤矸石山土壤和植被恢复技术、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各有侧重地提出相应恢复... 煤矿开采过程伴随着大量煤矸石和废弃物的堆积,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恢复受损煤矿区煤矸石山生态系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研究者从煤矸石山土壤和植被恢复技术、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各有侧重地提出相应恢复措施,对于指导当地生态恢复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绝大部分研究综述均未深入分析煤矸石山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未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长期稳定性考虑设置恢复路径。基于此,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归纳出煤矸石山恢复过程中的地质安全、土壤环境、植被恢复、种群繁衍、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关键问题,从恢复前后逻辑关系和生态系统整体性考虑,设计出边坡稳定性处理及整形、土地复垦、物种选择、人工建植、土壤种子库形成、种群繁衍与更新、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性评价、补充措施等一整套煤矸石山生态恢复的主要路径和方法,对煤矸石山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途径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为煤矸石山生态系统恢复实践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煤矸石山 土地复垦 植被重建 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改进TOPSIS模型的西部河谷型城市生态安全时空分异及障碍因子诊断 被引量:9
18
作者 蒋贵彦 运迎霞 +1 位作者 任利剑 杨海镇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2-351,共10页
西部河谷型城市生态安全及障碍因子诊断对协调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SR模型集成改进TOPSIS和障碍度诊断模型,选取2005-2015年西部地区20个典型河谷型城市为评价单元,对生态安全系统时空演... 西部河谷型城市生态安全及障碍因子诊断对协调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SR模型集成改进TOPSIS和障碍度诊断模型,选取2005-2015年西部地区20个典型河谷型城市为评价单元,对生态安全系统时空演化规律及障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西部河谷型城市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临界安全级(Ⅲ)水平;2)生态安全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生态安全空间差异性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各城市生态安全差异有缩小趋势,生态安全水平下降的城市数量在减少,生态安全水平上升的城市数量在增加;3)准则层中用地状态和经济响应是制约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指标层中环保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城镇化水平7项因子成为主要的障碍因子。因城市规模不同,西部河谷型城市生态安全主要障碍因子变化特征不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生态安全 西部河谷型城市 改进TOPSIS方法 时空格局 障碍因子
原文传递
人工修复下退化高寒草甸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1
19
作者 段成伟 李希来 +4 位作者 柴瑜 徐文印 苏乐乐 杨鑫光 马盼盼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32,共10页
施有机肥和免耕补播作为有效恢复措施深刻影响着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采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调查了施有机肥和免耕补播处理土壤-植物-微生物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修复措施的适应性规律。结果表明,不同... 施有机肥和免耕补播作为有效恢复措施深刻影响着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采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调查了施有机肥和免耕补播处理土壤-植物-微生物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修复措施的适应性规律。结果表明,不同修复措施处理土壤碳氮磷比平均值为100.07∶6.53∶1,表现为明显的碳富集现象;不同修复措施处理植物地上和地下碳氮磷比平均值分别为71.77∶2.13∶1和128.25∶3.44∶1,表现为明显的碳、氮缺乏或磷富集现象;不同修复措施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比平均值为27.54∶18.67∶1,表现出明显的碳缺失和氮富集现象。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磷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植物全碳和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之间具有显著的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与植物地上部分全碳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磷与植物地上部分全碳、全氮及地下部分全磷均具有显著的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植物地上部分全碳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结果揭示,土壤全磷、氮磷比、有机碳、碳氮比和植物地上部分全碳、碳磷比、地下部分碳氮比是共同调控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土壤有机碳仍然是高寒草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施有机肥+免耕补播在恢复退化高寒草甸生态格局以及驱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微生物 化学计量比 施有机肥 免耕补播 高寒草甸
下载PDF
播种方式和密度对青海草地早熟禾建植初期植株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景美玲 李积雅 +1 位作者 杨增增 马玉寿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6-1563,共8页
为探索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及其交互效应对青海草地早熟禾植株构件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以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Qinghai’)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设计(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播种密度),研究牧草生产性能和根系变化特征,以期... 为探索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及其交互效应对青海草地早熟禾植株构件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以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Qinghai’)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设计(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播种密度),研究牧草生产性能和根系变化特征,以期为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的合理建植及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均对地上、地下生物量、地下芽数量、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直径、根系长度影响极显著,两者交互对根系长度和地下芽数量影响极显著。地上生物量与根系表面积的最佳种植组合为撒播与6478粒·m^(-2)播种密度,地下芽数量的最佳种植组合为15 cm行距与2782粒·m^(-2)播种密度。青海草地早熟禾生长初期植株重点建植地下根系,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草地早熟禾 播种密度 根系特征 播种方式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