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伏建设后植被群落恢复过程分析——以青海共和光伏园区为例
1
作者 刘强 马鸿元 +3 位作者 崔颖颖 叶得力 张旭萍 拉本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12期124-130,共7页
目的:深入探究光伏园区内部植物群落和生境随时间的恢复过程。方法:采用空间序列分析代替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青海共和光伏园区的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对比不同建成年限光伏园区之间以及园区内板间和板下的植物物种组成、重要值... 目的:深入探究光伏园区内部植物群落和生境随时间的恢复过程。方法:采用空间序列分析代替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青海共和光伏园区的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对比不同建成年限光伏园区之间以及园区内板间和板下的植物物种组成、重要值、α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等。结果:研究区域内重要值最高的植物为赖草[Leymus secalinus(Georgi)Tzvelev],紫羊茅(Festuca rubra L.)为板间、板下和站外3个区域的共有优势种,地上生物量、土壤含水率以及α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与光伏园区建成年限呈正相关关系,板下土壤含水率和地上生物量的增量分别为1.40%/年和8.02g/年,大于板间的0.72%/年和2.97g/年。结论:共和地区光伏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当地土壤水分涵养、植物生长以及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增加,对该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且建成年限与恢复效果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园区 植物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西北高寒荒漠区大规模光伏阵列对微气候的影响
2
作者 刘强 马鸿元 +3 位作者 拉本 叶得力 张嘉宸 张旭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4-83,112,共11页
研究大规模光伏阵列对西北高寒荒漠化地区微气候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光伏阵列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依托塔拉滩的两座野外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站,对2020-2023四年中,光伏阵列内外的基本气象要素及土壤温湿度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1)与... 研究大规模光伏阵列对西北高寒荒漠化地区微气候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光伏阵列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依托塔拉滩的两座野外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站,对2020-2023四年中,光伏阵列内外的基本气象要素及土壤温湿度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1)与光伏阵列外相比,阵列内太阳净光伏减少了11.56W/m^(2),空气温度降低了0.48℃,空气湿度增加了2.54%,平均风速降低了0.81m/s,风向集中为东西风向.(2)阵列内土壤温度较阵列外分别降低了2.48℃(土壤深度10cm)、2.33℃(土壤深度20cm)、2.10℃(土壤深度40cm);土壤湿度则是分别增加了16.71%(土壤深度10cm)、7.71%(土壤深度20cm)、6.20%(土壤深度40cm).综合以上结果可知,光伏阵列在高寒荒漠区具有减少太阳辐射、降低空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降低风速、集中风向、降低土壤温度以及增加土壤湿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 微气候 碳中和 高寒荒漠区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共和县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8
3
作者 严莉 曹广超 +2 位作者 康利刚 刘梦琳 叶得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325,共12页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青海省共和县作为兰西城市群建设的关键节点和典型的荒漠生态脆弱区,其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对建设海南州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青海省共和县作为兰西城市群建设的关键节点和典型的荒漠生态脆弱区,其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对建设海南州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共和县生境质量时空分布及效应变化特征进行探究,进而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因子及其作用进行地理探测器和局部空间回归。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共和县生境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为0.612(2000年)、0.626(2010年)、0.627(2020年),生境质量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空间格局上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2)影响共和县生境质量的主驱动因子为年平均气温(TEM)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大于单一因子,TEM与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交互作用强烈。(3)TEM对生境质量呈负向效应,负向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共和北部与东部地区;NDVI呈正向效应,正向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共和中部与南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对生境质量的正向效应较2000年上升了30%,塔拉滩光伏促进了共和县生态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GWR) 共和县 青海省
下载PDF
戈壁光热电站内风沙环境特征及运动规律
4
作者 李振洋 张宏伟 +7 位作者 尚思汝 张同攀 杨帅 谭立海 王军战 叶得力 庞秀岚 王涛 《中国沙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8,共12页
风沙灾害是戈壁地区大型光热电站面临的最主要环境问题,为了探明戈壁光热电站内风沙运动规律,在敦煌西戈壁塔式光热电站内开展了高频风沙输移过程及风动力环境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大型光热电站的建设使近地表风速明显降低,距地表0.5 ... 风沙灾害是戈壁地区大型光热电站面临的最主要环境问题,为了探明戈壁光热电站内风沙运动规律,在敦煌西戈壁塔式光热电站内开展了高频风沙输移过程及风动力环境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大型光热电站的建设使近地表风速明显降低,距地表0.5 m和2 m高度处风速分别降低了39.67%和37.35%,电站内年输沙势较电站外降低93.62%,光热设备起到了很好的防风固沙作用。(2)地表积沙导致电站内起沙风速降低,近地层输沙率增大。电站内2 m高度起沙风速u_(t)为7.36 m·s^(-1),比一般戈壁地表降低36.52%~63.2%。观测期内电站内0.05 m高度范围内输沙量是电站外的3.64倍。(3)电站内风沙输移表现为间歇性特征,但在强沙尘时段出现近连续性输移,跃移间歇性参数γ_(ρ)高达99%。(4)电站内、外输沙率均随高度增加呈指数递减,电站内沙粒平均跃移层高度z_(q)为0.1~0.35 m,平均值为0.15 m,比一般戈壁地表约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电站 戈壁 起沙风速 输沙通量 跃移间歇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