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对比研究
1
作者 罗顺社 黄文广 +2 位作者 王西强 淡卫东 张严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储集性能差异明显,造成环江地区东西部油藏富集规律不同。通过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对比、岩石薄片鉴定以及压汞曲线分析等方法,厘清了环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储集性能差异明显,造成环江地区东西部油藏富集规律不同。通过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对比、岩石薄片鉴定以及压汞曲线分析等方法,厘清了环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基本特征,进而分析了研究区储层致密成因和东西部储层差异主控因素。结果显示:①环江地区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粒度西部粗于东部,储集空间类型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次生长石溶孔次之,填隙物含量较高;②东西部物性差异明显,西部山城罗山川地区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10.71%、6.44 mD,发育低孔特低渗储层,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能达到中孔低渗,东部大巴咀涝池口至洪德以东地区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5.63%、0.13 mD,基本为特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③物源供给、沉积作用和古地形是研究区西部储层物性好于东部的先天地质因素,其中沉积作用和古地形控制着储层砂体厚度和空间展布等宏观特征,物源供给影响储层沉积岩石粒度大小分布和填隙物分布等微观特征。成岩作用是降低研究区东西部储层整体物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储层差异 致密砂岩 延长组 环江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太原组碳酸盐岩烃源岩岩相类型及地球化学特征
2
作者 罗顺社 傅于恒 +1 位作者 殷杰 代榕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9-31,共13页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下二叠统太原组斜道段灰岩和毛儿沟灰岩中高产气藏的发现,太原组煤系烃源岩以外的碳酸盐岩生烃潜力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太原组灰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及地化实验...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下二叠统太原组斜道段灰岩和毛儿沟灰岩中高产气藏的发现,太原组煤系烃源岩以外的碳酸盐岩生烃潜力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太原组灰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及地化实验数据的综合应用,分析海陆混合沉积潮坪环境中灰岩有机地化特征,并对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岩相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①总体看来,太原组灰岩较之泥页岩有机质丰度偏低,斜道段灰岩有机质丰度最高,毛儿沟段次之;有机质类型主要以Ⅰ型为主,部分样品出现Ⅱ型干酪根特征;有机质普遍处于高成熟度演化阶段,热解峰温(T max)平均可达483℃,镜质体反射率(R o)普遍高于1.2%。②基于地球化学参数及岩石学特征的差异,将太原组灰岩共分为4类岩相类型:Ⅰ-Ⅱ型干酪根高有机质纹层状泥质泥晶灰岩相、Ⅰ-Ⅱ型干酪根中-高有机质块状泥晶灰岩相、Ⅰ-Ⅱ型干酪根中有机质块状生屑泥晶灰岩相以及Ⅰ型干酪根低有机质块状藻凝块灰岩相。③研究区中部以Ⅰ-Ⅱ型干酪根中-高有机质块状泥晶灰岩为主,烃源岩厚度不大;西部以Ⅰ-Ⅱ型干酪根中有机质块状生屑泥晶灰岩岩相为主,有效烃源岩厚度较大;东部灰岩沉积分布广且厚度大,虽以Ⅰ型干酪根低有机质块状藻凝块灰岩为主,但岩相多变,有效烃源岩厚度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 碳酸盐岩 烃源岩 岩相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川中油气区金华地区大安寨段及须五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和生源构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吉振 唐友军 +7 位作者 洪海涛 李美俊 卢晓林 吴长江 何大祥 黄亚浩 潘珂 杨孝勇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12,共12页
川中油气区金华地区侏罗系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较大进展,侏罗系发育多套油气供烃层位。采用饱和烃气相色谱、色谱质谱等技术,细致对比并揭示了研究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和须家河组五段(简称须五段)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2套主要供烃层... 川中油气区金华地区侏罗系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较大进展,侏罗系发育多套油气供烃层位。采用饱和烃气相色谱、色谱质谱等技术,细致对比并揭示了研究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和须家河组五段(简称须五段)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2套主要供烃层位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和生源构成特征。结果表明,大安寨段烃源岩的分子地化特征与须五段烃源岩差异较大:大安寨段烃源岩中等姥植比(Pr/Ph),中等三环萜烷参数(C1_(9+20)TT/C_(23)TT),中等降藿烷/藿烷系列化合物(C_(30)D/C_(30)H)、早洗脱重排藿烷/藿烷系列化合物(C_(30)E/C_(30)H),高降藿烷/升藿烷(C_(27)D/C_(27)R),相对低三芳甾烷参数(C_(27)/C_(28)TAS),生源构成以菌藻生源为主,兼有丰富的高等植物生源的混源输入;须五段烃源岩呈现低中等Pr/Ph,低C_(19+20)TT/C_(23)TT、C_(30)D/C_(30)H、C_(30)E/C_(30)H,中等C_(27)D/C_(27)R,相对高C_(27)/C_(28)TAS,生源构成以高等植物生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烃源岩 生物标志物 大安寨段 须五段 生源构成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协同生物酶解堵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佘跃惠 张文达 +4 位作者 郑安应 李杨 胡语婕 舒闯闯 曾好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3期69-76,共8页
油井生产过程中,因原油含蜡量高,近井地带温度、压力下降,易形成石蜡和沥青质等堵塞。采用脂肪酶、酯酶等生物酶和波茨坦短芽孢杆菌产生的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成环保酶解堵剂,利用其协同作用来进行结蜡油井解堵,并利用油田天然黑蜡... 油井生产过程中,因原油含蜡量高,近井地带温度、压力下降,易形成石蜡和沥青质等堵塞。采用脂肪酶、酯酶等生物酶和波茨坦短芽孢杆菌产生的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成环保酶解堵剂,利用其协同作用来进行结蜡油井解堵,并利用油田天然黑蜡进行了室内岩心解堵模拟试验,分别考察了环保酶质量分数、关井时间、渗透率等对解堵效果影响。结果表明,环保酶质量分数为2%~3%,关井时间3~5d,解堵后岩心渗透率恢复值达到80%以上。分析了环保酶解堵剂解堵机理,环保酶中生物表面活性剂能有效分散和增溶长链石蜡烃蜡和沥青质,并被生物酶降解为短链小分子化合物,明显增强生物酶在油水混合介质中的生物活性,协同生物酶促使岩石矿物润湿性向水润湿转变,促使有机堵塞物从岩石矿物剥离和降解,最终取得显著的增油效果。5口结蜡油井的现场应用试验表明,应用成功率100%,平均单井增油300t以上,部分油井还有一定降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堵塞 生物酶 生物表面活性剂 润湿性 解堵率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极限学习机的低阻油层及水淹层测井识别——以渤海P区块馆陶组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超谟 徐文斌 +5 位作者 张亚男 张冲 张占松 石文睿 杨旺旺 陈星河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5-51,126,共8页
历经近20的开发,渤海P区块进入高含水期,馆陶组发育的大量低阻油层与水淹层在测井曲线形态上差异不明显。为了精确进行水淹层识别以及水淹层等级划分,采用了机器学习算法。首先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低阻油层和水淹层识别的敏感参数曲... 历经近20的开发,渤海P区块进入高含水期,馆陶组发育的大量低阻油层与水淹层在测井曲线形态上差异不明显。为了精确进行水淹层识别以及水淹层等级划分,采用了机器学习算法。首先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低阻油层和水淹层识别的敏感参数曲线;其次构建了极限学习机水淹层识别模型,对模型进行训练,获取最优参数。将其应用于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极限学习机的低阻油层及水淹层测井识别方法对低阻油层与水淹层的预测精度较高,符合率达89.3%,远远优于未经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的预测结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油层 水淹层识别 灰色关联度分析 极限学习机
下载PDF
桂中坳陷下石炭统岩关阶页岩气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分析
6
作者 孟江辉 张宁 +2 位作者 潘仁芳 乐涛 董浩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2-23,共12页
从泥页岩厚度、总有机碳含量w(TOC)、储集特征等方面对桂中坳陷下石炭统岩关阶(C1y)页岩气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桂中坳陷下石炭统岩关阶为一套台盆相暗色泥页岩沉积,单层厚度普遍为20~30 m,累计厚度通常处于50~2... 从泥页岩厚度、总有机碳含量w(TOC)、储集特征等方面对桂中坳陷下石炭统岩关阶(C1y)页岩气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桂中坳陷下石炭统岩关阶为一套台盆相暗色泥页岩沉积,单层厚度普遍为20~30 m,累计厚度通常处于50~250 m;坳陷主体部分w(TOC)大于1.0%,有机质类型为Ⅱ型,镜质体反射率介于1.75%~2.93%,处于成熟-过成熟热演化阶段;石英、长石、黄铁矿和碳酸盐岩等脆性矿物含量平均值高达67%,甲烷吸附能力为0.93~1.25 m^(3)/t。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6.69%和0.144 mD,具备储集条件;泥页岩中发育多种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类型大多为平板状以及狭缝状孔隙,宏孔与介孔对孔体积贡献率超过80%,比表面积以微孔贡献为主;较大孔隙相对较小孔隙分形维数更大、结构更复杂。综合考虑暗色泥页岩厚度、埋藏深度、w(TOC)和热演化程度等因素,预测桂中坳陷下石炭统岩关阶页岩气有利区主要分布于坳陷北部的荔波地区以及坳陷中部和西南部的罗城-宜州-来宾-上林地区。利用地质资源丰度类比法计算出的桂中坳陷下石炭统岩关阶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0.36~0.53)×10^(12)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富集条件 资源潜力 下石炭统岩关阶 桂中坳陷
下载PDF
渝东武隆向斜构造特征及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
7
作者 陈孔全 闫春明 +3 位作者 汤济广 庹秀松 张斗中 高令宇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基于高分辨率地震数据,结合野外照片、节理数据等资料,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系统解剖了武隆向斜的构造特征,恢复了其应力期次,并以武隆向斜内部胡家园断层为例探讨了SN向构造对研究区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将武隆向斜划分为3个构造层... 基于高分辨率地震数据,结合野外照片、节理数据等资料,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系统解剖了武隆向斜的构造特征,恢复了其应力期次,并以武隆向斜内部胡家园断层为例探讨了SN向构造对研究区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将武隆向斜划分为3个构造层:基底构造形变层控制了盖层主体形态;下构造形变层主要发育NE向逆冲断层;中构造形变层局部发育断弯褶皱形态。武隆向斜中、下两套构造形变层的主体形态受SN向的胡家园断层改造强烈,中燕山期,受NW向挤压应力作用,原始武隆向斜逐渐形成,晚燕山期受左行扭动作用的EW向挤压应力作用,形成SN向胡家园断层,将原始武隆向斜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其中东部火炉向斜页岩气构造保存条件破坏强烈,西部武隆向斜构造改造较弱,构造封闭性强,有利于页岩气储存,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页岩气 武隆向斜 胡家园断层 保存条件
下载PDF
水合物模拟装置优化及热力学抑制剂性能研究
8
作者 汪杰 余菲羽 +4 位作者 敢家悦 高博伦 杨逸超 尹家城 郭盼阳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9-108,共10页
为了解决钻井过程中抑制生成的水合物对井筒造成堵塞问题,对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及评价模拟装置釜内搅拌杆结构及其内部封头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进,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淡水及模拟海水中水合物生成规律,并对比分析了NaCl、MgCl_(2)和Al_(2)(SO_... 为了解决钻井过程中抑制生成的水合物对井筒造成堵塞问题,对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及评价模拟装置釜内搅拌杆结构及其内部封头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进,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淡水及模拟海水中水合物生成规律,并对比分析了NaCl、MgCl_(2)和Al_(2)(SO_(4))_(3)三种热力学抑制剂对水合物生成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实验装置,具有可视化功能的双反应釜体系,可以同时模拟温度相同时不同液体和压力下水合物生成实验。当热力学抑制剂质量分数为12%时,NaCl产生的离子可以优先与水分子结合,并产生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利于水合物分解,对水合物生成的抑制效果最佳。在温度、初始压力和搅拌速度相同时,改变三种热力学抑制剂的质量分数,分析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的压降与水合物生成量,1%的MgCl_(2)、10%的Al_(2)(SO_(4))_(3)和20%NaCl对水合物生成的抑制效果最好。研究成果对认识不同基液中水合物生成、热力学抑制剂的抑制规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为配制更安全的钻井液体系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模拟装置 热力学抑制剂 压降 水合物生成量 钻井液
下载PDF
基于OpenCV图像处理的支撑剂颗粒圆度和球度检测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曹磊 纪国法 +1 位作者 彭超 陈海建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85-91,共7页
为提升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提出了基于OpenCV图像处理的支撑剂颗粒圆度和球度检测方法。该方法使用OpenCV算法,综合考虑图像的背景颜色和图像中颗粒的多样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优化处理算法,提高检测有效性和图像处理效率。在检测过程中... 为提升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提出了基于OpenCV图像处理的支撑剂颗粒圆度和球度检测方法。该方法使用OpenCV算法,综合考虑图像的背景颜色和图像中颗粒的多样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优化处理算法,提高检测有效性和图像处理效率。在检测过程中,新出现的影响因素还可对算法进行优化,具有很好的可调节性。将检测数据与标准模板相比较,结果证明该检测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支撑剂颗粒的圆度和球度检测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撑剂 图像处理 圆度 球度 OPENCV
下载PDF
多热源影响下双深双高钻井井筒瞬态传热模型
10
作者 陈鑫 何淼 +2 位作者 许明标 周长铖 林德举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1-60,共10页
为准确分析钻井液高温高压物性参数、钻柱偏心、旋转和钻头破岩多种热源因素对环空温度剖面的影响,基于井筒和周围环境传热机理和流动过程,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双深双高钻井的井筒瞬态传热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对该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并将... 为准确分析钻井液高温高压物性参数、钻柱偏心、旋转和钻头破岩多种热源因素对环空温度剖面的影响,基于井筒和周围环境传热机理和流动过程,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双深双高钻井的井筒瞬态传热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对该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并将现场实测数据分别与软件Drillbench和该模型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与现场实测数据拟合效果更佳。研究发现:综合考虑多种热源因素会使环空温度更接近井筒真实值,井底环空温差达到8.43℃;当考虑钻井液高温高压物性参数变化时,下段环空温度随井深的增加而显著减小,井底处环空温差为3.48℃;相较钻柱偏心,旋转和钻头破岩作用对环空温度的影响更显著,井底环空温差分别为6.20和6.56℃。研究结果可为双深双高钻井井筒温度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深双高钻井 井筒传热 钻柱偏心 旋转 钻头破岩
下载PDF
基于微米CT的钻井液浸泡复兴陆相页岩裂缝扩展演化
11
作者 林德举 何淼 +2 位作者 周胜璇 许明标 周长铖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5-763,共9页
通过微米CT扫描技术对复兴陆相页岩高温浸泡前后裂缝表征及演化进行量化分析,开展了膨润土浆、Nanodrill水基钻井液和白油基钻井液浸泡不同时间的CT扫描实验,并分析了不同钻井液对裂缝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凉高山组岩样中裂缝更为发育... 通过微米CT扫描技术对复兴陆相页岩高温浸泡前后裂缝表征及演化进行量化分析,开展了膨润土浆、Nanodrill水基钻井液和白油基钻井液浸泡不同时间的CT扫描实验,并分析了不同钻井液对裂缝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凉高山组岩样中裂缝更为发育,不同钻井液对裂缝扩展的抑制效果有明显差异,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膨润土浆浸泡10 d后岩样中最大层位裂隙占比为12.9%,明显高于白油基钻井液的6.13%,而水基介于两者之间。结合微观电镜实验研究了岩样浸泡前的裂缝开度分布,并对比得到浸泡10 d后的裂缝开度增长率,膨润土浆最大为61.6%,Nanodrill水基钻井液其次为52.1%,白油基钻井液最低为39.8%。进一步对裂缝长度分布进行量化统计得出,膨润土浆浸泡后,岩样中长度在50~100μm的大尺度微裂缝数量明显增多,而Nanodrill水基钻井液与白油基钻井液浸泡后岩样中大尺度裂缝数量基本不变。白油基钻井液对页岩裂缝扩展的抑制效果最好,Nanodrill水基钻井液次之,膨润土浆效果最差。研究成果对复兴区块陆相页岩地层高效安全钻井作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页岩 井壁稳定 微米CT 微裂缝表征
下载PDF
疏松砂岩出砂预测数值模拟方法可靠性分析
12
作者 孙海恒 张洪菁 +1 位作者 刘洋 黄志明 《全面腐蚀控制》 2024年第10期133-137,共5页
疏松砂岩出砂的准确预测对于防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有限元方法在出砂预测方面的不足,以及当前离散元方法在疏松砂岩出砂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利用井筒内圆孔等效塑性应变并结合离散元方法的特点来进行出砂预测。结果表明:... 疏松砂岩出砂的准确预测对于防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有限元方法在出砂预测方面的不足,以及当前离散元方法在疏松砂岩出砂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利用井筒内圆孔等效塑性应变并结合离散元方法的特点来进行出砂预测。结果表明:离散元方法的提出使得疏松砂岩储层在出砂预测方面的数值模拟精度进一步提高,并可从微观角度观察到疏松砂岩储层的出砂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 出砂预测 数值模拟 离散元法
下载PDF
基于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法的碳酸盐岩三维数字岩心模型重构 被引量:6
13
作者 聂昕 胡俊强 +2 位作者 万宇 张超谟 张占松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28-35,共8页
数字岩心技术起源于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建模研究,基于岩石的二维统计特征信息或三维扫描成像,是利用一系列图像处理算法或数学方法实现三维数字岩心的模型重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岩心微观表征及物理特性分析的方法。目前常用的三维数... 数字岩心技术起源于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建模研究,基于岩石的二维统计特征信息或三维扫描成像,是利用一系列图像处理算法或数学方法实现三维数字岩心的模型重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岩心微观表征及物理特性分析的方法。目前常用的三维数字岩心数学建模方法分为随机法和过程法两大类,其中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法(MCMC法)是一种随机方法,其以计算速度快、适用范围广和可体现各向异性等优势被广泛使用。以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利用MCMC法建立了不同图像尺寸的碳酸盐岩三维数字岩心,并对建模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MCMC法中选取用于计算转移概率的邻域模板的长度有限,重构结果受其图像尺寸影响较大;当图像尺寸较小时,重构三维数字岩心模型切面的孔隙度与原始二维图像切面的孔隙度符合度较高,建模结果较为理想;图像尺寸较大时,重构三维数字岩心模型切面的孔隙度与原始二维图像切面的孔隙度差异较大,建模效果不佳。因此,利用MCMC法重构三维数字岩心模型时,应选择合适的图像尺寸,尽可能建立最接近真实岩心的三维数字岩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岩心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法(MCMC法) 图像尺寸 岩石物理
下载PDF
考虑滑移效应的页岩基质纳米孔隙中压裂液滤失速度分形计算新模型 被引量:5
14
作者 纪国法 丁江 +3 位作者 张琦 王可可 高仪君 刘炜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1期86-91,共6页
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后,大量滑溜水被滞留在页岩基质纳米孔隙中,对压后产量的长期稳定性影响较大。以页岩基质的复杂纳米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和受限性为基础,考虑受限纳米孔隙空间内滑溜水流动的滑移效应和毛细管压力作用,建立了反映页... 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后,大量滑溜水被滞留在页岩基质纳米孔隙中,对压后产量的长期稳定性影响较大。以页岩基质的复杂纳米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和受限性为基础,考虑受限纳米孔隙空间内滑溜水流动的滑移效应和毛细管压力作用,建立了反映页岩纳米孔隙中的压裂液滤失速度分形计算新模型,新模型与经典滤失速度在机理方面存在一致性。分别讨论了滑移长度、压裂液黏度、基质纳米孔隙半径、毛细管压力等4个因素对滤失速度的影响:滑溜水滤失速度随滤失时间增加而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纳米基质孔隙中压裂液滑移效应不容忽视,滑移长度越大,滤失速度越大;滑溜水压裂液黏度越大,流体流动阻力亦越大,滤失速度就越小;基质纳米孔隙半径越小,滤失速度越小,其降低幅度也越快;毛细管压力越大,滤失速度越大,其降低幅度也越慢。该研究结果可为页岩气压裂后返排与焖井制度及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滑移效应 分形计算 滤失速度 纳米孔隙 页岩基质
下载PDF
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液赋存机理与返排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敬 舒德志 刘德华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4期60-67,共8页
针对页岩气水平井压后压裂液返排率极低等现象,根据分子热力学和表面物理化学理论,从微观角度分别计算压裂液赋存于页岩储层孔隙中时气液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依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压裂液在页岩储层中的赋存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压裂液赋存... 针对页岩气水平井压后压裂液返排率极低等现象,根据分子热力学和表面物理化学理论,从微观角度分别计算压裂液赋存于页岩储层孔隙中时气液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依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压裂液在页岩储层中的赋存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压裂液赋存于无机质孔隙中时,水分子受到壁面分子的范德华力及氢键力共同作用,水分子与无机质壁面分子的总作用力最大,水分子吸附在壁面难以返排;压裂液赋存于有机质孔隙中,水分子与有机质孔隙壁面分子的总作用力小于甲烷分子与无机质壁面分子的总作用力,压裂液易于返排,而当水分子与含孤立电子对的氧原子结合时难以移动。同时,构建了基于滑移现象的压裂液的返排量计算模型:有机质孔隙中压裂液返排存在正滑移,无机质孔隙中压裂液返排存在负滑移;在相同条件下无机质孔隙中的压裂液返排量远小于有机质孔隙,孔隙半径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压裂液 力学机制 赋存机理 返排规律
下载PDF
粗粒非均质油藏流动单元划分及测井物性模型——以达尔其油田腾下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小云 武建伟 +3 位作者 刘建 张天杰 陈玉龙 谢睿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10,共10页
达尔其油田腾下段储层属于陡地形、近物源背景下快速堆积的粗粒碎屑沉积,具有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用常规方法建立的测井物性模型误差较大,难以满足储层精细评价的要求。储层流动单元法将内部相对均质的储层分为一类,在此约束下... 达尔其油田腾下段储层属于陡地形、近物源背景下快速堆积的粗粒碎屑沉积,具有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用常规方法建立的测井物性模型误差较大,难以满足储层精细评价的要求。储层流动单元法将内部相对均质的储层分为一类,在此约束下分类建立的物性模型可提高测井模型的解释精度。利用储层镜下薄片、物性、压汞、测井等资料,在分析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并建立测井物性模型。基于实测岩心物性资料,采用地层流动带指数法和模糊聚类的方法进行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将腾下段储层划分为4类,各类储层具有相似的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腾下段主要发育Ⅲ、Ⅳ类储层,以席状砂、远砂坝微相及滨浅湖亚相为主。依据流动单元分类结果建立了储层的测井物性模型,通过单井验证符合度高,模型具有一定的区域适用性,可信度较高。形成基于流动单元分类的复杂粗粒砂岩储层物性解释技术,能有效指导该类储层物性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尔其油田 腾格尔组 储层特征 储层流动单元 测井物性模型
下载PDF
致密气压裂液与储层全过程渗吸伤害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许冬进 张滨海 +2 位作者 李紫晗 薛锦善 陈金峰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1期79-85,共7页
致密砂岩气是我国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目前主要采用水力压裂的方式开采。压裂过程中,由于毛细管压力的作用,压裂液与储层接触后发生渗吸作用进入储层孔喉造成储层伤害。为研究致密气储层从“压裂关井返排”全过程中压裂液对储层的... 致密砂岩气是我国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目前主要采用水力压裂的方式开采。压裂过程中,由于毛细管压力的作用,压裂液与储层接触后发生渗吸作用进入储层孔喉造成储层伤害。为研究致密气储层从“压裂关井返排”全过程中压裂液对储层的渗吸伤害,定量描述不同时刻的渗吸伤害程度,选用临兴致密气区块储层岩心,通过室内试验模拟压裂液进入储层到返排生产的过程,采用低场核磁共振的手段表征了整个渗吸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压裂液的渗吸伤害从压裂液与储层接触就开始发生,进入岩心的深度随着渗吸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从不同时刻的核磁共振的τ_(2)(弛豫时间)谱来看,由于毛细管压力的作用,压裂液先进入小孔隙,然后进入大孔隙,岩心孔喉越小其毛细管压力的作用越强,渗透率较小的岩心由于具有较强的滞留压裂液能力而受到压裂液的损害程度更高;通过核磁共振信号的一维编码处理可以得到不同时刻压裂液渗吸前缘的位置,定量描述渗吸伤害的程度。该研究可为致密砂岩气压后返排渗吸伤害的解除工艺提供定量的分析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低场核磁共振 临兴致密气区块 渗吸伤害 渗吸实验
下载PDF
在致密油藏中纳米乳液静态吸附及渗吸驱油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汪杰 罗旭 +2 位作者 曾建国 江厚顺 贺东洋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6-73,共8页
致密油藏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常规表面活性剂无法进入孔喉中有效驱替原油,采用微乳液法将表面活性剂、油相和水相等合成的纳米乳液,具有纳米级粒径且吸附量低,可通过渗吸吸附的方式进入致密储层深部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为明确纳米乳液... 致密油藏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常规表面活性剂无法进入孔喉中有效驱替原油,采用微乳液法将表面活性剂、油相和水相等合成的纳米乳液,具有纳米级粒径且吸附量低,可通过渗吸吸附的方式进入致密储层深部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为明确纳米乳液的吸附与渗吸驱油特性,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不同粒径的天然砂岩与页岩岩粉对纳米乳液的静态吸附性能;并通过渗吸驱油实验研究各种因素影响下纳米乳液渗吸驱油规律,最终确定影响纳米乳液渗吸驱油效果的主控因素,为提高致密油藏开采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目数的岩粉对纳米乳液的吸附性能存在一定差异,目数越大,岩粉比表面越大,对应吸附量越多,纳米乳液在页岩表面吸附量高于砂岩;相比于其他因素,纳米乳液种类、浓度及储层岩性对纳米乳液渗吸驱油效果影响最大,其次为岩心长度和实验温度。动态驱替实验结果表明,阴非离子型纳米乳液C具有较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增幅达9.45%,其次为阴离子型纳米乳液A,增幅为8.98%,而阳离子纳米乳液B的效果最差,增幅为4.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纳米乳液 静态吸附 渗吸驱油 驱油效率
下载PDF
电流波形对航空瞬变电磁法探测能力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毛玉蓉 王新宇 +1 位作者 周磊 李昊锦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75-83,共9页
航空瞬变电磁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电磁油气勘探方法,该法具有飞行高度低,探测深度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森林、山地、戈壁、沼泽、湖区以及浅海等区域的油气勘查。该方法利用发射线圈在空中发射不同波形和功率的电流,接收线圈接... 航空瞬变电磁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电磁油气勘探方法,该法具有飞行高度低,探测深度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森林、山地、戈壁、沼泽、湖区以及浅海等区域的油气勘查。该方法利用发射线圈在空中发射不同波形和功率的电流,接收线圈接收地下地质体感应涡流产生的二次场信息,通过分析和处理二次场信息,进而通过反演或者成像可获取地下地质体的电导率、磁导率的空间分布信息,最终实现对地质目标体的识别和探测。传统的航空瞬变电磁法主要采用单一波形进行供电,极大地影响了航空瞬变电磁法的适用性。通过对比阶跃波、锯齿波、三角波、梯形波和正弦波等5种发射波形激发的电磁响应特征,可知阶跃波和锯齿波的电磁响应最强,梯形波次之,但到了晚期,磁场的衰减均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梯形波和锯齿波进行组合发射,可实现航空瞬变电磁法对不同埋深地质目标体探测的目的。研究不同发射电流波形以及组合波的航空瞬变电磁响应特征,对于合理设计和优化航空瞬变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射电流 组合波形 地质目标体探测 航空瞬变电磁
下载PDF
基于深度自编码器的钻井工况智能识别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淼 陈欢 +2 位作者 张党生 许明标 陈鑫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84-93,共10页
由于钻井作业和地层的复杂性,钻井工况识别是钻井智能化中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结合深度学习和自编码器技术,建立了基于深度自编码器的钻井工况智能识别模型,对钻进、循环、起钻、下钻、倒划眼、接单根、钻水泥塞、短起下钻和复杂情... 由于钻井作业和地层的复杂性,钻井工况识别是钻井智能化中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结合深度学习和自编码器技术,建立了基于深度自编码器的钻井工况智能识别模型,对钻进、循环、起钻、下钻、倒划眼、接单根、钻水泥塞、短起下钻和复杂情况九种工况进行实时识别。采用南海四口高温高压井的钻井数据,合计1470803组,生成九种工况的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占比分别为51.74%、12.94%、35.32%。采用滑动时间窗口算法和归一化方法对输入特征进行处理,分别建立自编码器模型,然后对模型的激活函数等参数进行分析优选。结果表明,基于深度自编码器的工况识别模型的各工况识别准确率均达到了90%以上,与基于普通自编码器的工况识别模型相比,准确率提高了3.8%至23%不等。同时每组数据的平均识别时间仅为1.28 ms,符合工况实时识别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工况识别 深度自编码器 滑动时间窗口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