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翼-发功能重构型跨域飞行器气动布局研究
1
作者 周肖鹏 陈海昕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9-455,共17页
为解决跨域飞行器气动外形及推进系统在高速与低速区间难以协调的设计矛盾,清华大学提出“翼-发功能重构型”跨域飞行器设计方案,得到3种可满足高速与低速要求的跨域飞行器气动布局形式,可实现自低速构型,通过飞行中的机翼重构型,实现... 为解决跨域飞行器气动外形及推进系统在高速与低速区间难以协调的设计矛盾,清华大学提出“翼-发功能重构型”跨域飞行器设计方案,得到3种可满足高速与低速要求的跨域飞行器气动布局形式,可实现自低速构型,通过飞行中的机翼重构型,实现高速构型的气动与推进功能。以机翼单折叠方案为例,介绍了“翼-发功能重构型”跨域飞行器的设计流程,并对示例方案开展性能收益分析。结果表明,翼-发功能重构型跨域飞行器气动布局可同时满足高速与低速设计点的性能要求,为跨域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发功能重构型 跨域飞行器 变体飞行器 可重构 气动布局
下载PDF
变体飞行器的气动与多学科设计需求
2
作者 王跃 马建华 +2 位作者 韩忠华 宋文萍 杨宇 《航空科学技术》 2024年第5期15-27,共13页
变体飞行器可以通过局部或整体变形来改变飞行器的外部形状,实时适应多种任务需求,在多种飞行环境下保持气动性能最优,已经成为21世纪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本文首先梳理了变体飞行器的气动与总体设计、结构、控制、噪声、隐身... 变体飞行器可以通过局部或整体变形来改变飞行器的外部形状,实时适应多种任务需求,在多种飞行环境下保持气动性能最优,已经成为21世纪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本文首先梳理了变体飞行器的气动与总体设计、结构、控制、噪声、隐身之间的联系,然后针对变体飞行器气动设计面临的任务需求,阐述了增升减阻、稳定性和操纵性、降低气动噪声以及增强飞行器隐身性等气动与多学科设计对不同变形方式的需求,最后对变体飞行器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变体飞行器气动与多学科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体飞行器 气动设计 增升减阻 稳定性和操纵性 降低气动噪声 增强飞行器隐身性
下载PDF
飞行器气动隐身设计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赵轲 高正红 +3 位作者 周琳 夏露 邓俊 黄江涛 《航空工程进展》 CSCD 2024年第6期13-26,共14页
气动隐身设计技术是提升作战飞行器突防能力和生存力的关键技术,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型号研发对气动隐身设计技术的需求出发,介绍了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应用和发展,详细阐述了气动隐身协同快速设计技术、气动隐身一体化精... 气动隐身设计技术是提升作战飞行器突防能力和生存力的关键技术,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型号研发对气动隐身设计技术的需求出发,介绍了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应用和发展,详细阐述了气动隐身协同快速设计技术、气动隐身一体化精细化设计技术和进排气系统气动隐身设计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总结了气动隐身设计经验和技术要点。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决定气动隐身综合优化设计的三项关键技术:复杂外形高效参数化技术、气动隐身精细化设计技术和内外流一体化气动隐身综合设计技术。结合未来飞行器气动隐身的设计需求,对气动电磁红外一体化隐身设计、考虑涂敷的气动隐身设计、气动/隐身结构一体化设计和主动流动控制隐身一体化设计四项未来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设计 隐身设计 翼型 进排气 优化
下载PDF
翼身融合布局飞机分布式推进边界层吸入效应影响研究
4
作者 邱奥祥 桑为民 +3 位作者 张桐 安博 李栋 张彬乾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48-2467,共20页
翼身融合布局是指机翼和机身高度融合的全升力面飞机外形,在提升巡航效率和减排降噪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的性能优势和发展潜力.采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法结合基于叶素理论的体积力模型,针对翼身融合布局民机分布式推进边界层吸入(BLI... 翼身融合布局是指机翼和机身高度融合的全升力面飞机外形,在提升巡航效率和减排降噪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的性能优势和发展潜力.采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法结合基于叶素理论的体积力模型,针对翼身融合布局民机分布式推进边界层吸入(BLI)效应影响下的绕流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首先,将翼身融合布局民机分布式BLI推进构型简化为涵道风扇-机翼段耦合构型,计算涵道风扇质量流率小于1、等于1以及大于1的3个工况,对比分析了滑移网格方法、冻结转子方法和基于叶素理论的体积力模型法的流场细节、计算精度以及计算效率.其次,建立分布式BLI推进-机翼耦合构型,对此构型不同转速下的绕流流场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并验证所建立的分布式BLI推进系统抑制分离的能力.最后,将分布式BLI推进安装于翼身融合布局飞机概念方案NPU-BWB-300机翼与机身的融合段,探究其对NPU-BWB-300绕流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滑移网格方法、冻结转子方法和基于叶素理论的体积力模型方法均可以较好地刻画涵道风扇边界层吸入效应的流场细节;所建立的分布式BLI推进系统具备抑制分离的能力,将其应用于NPU-BWB-300也可以取得较为明显地改善分离流场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身融合布局 分布式推进 涵道风扇 边界层吸入效应 体积力模型
下载PDF
超声速民机机动飞行的聚焦声爆全场预测方法研究
5
作者 范杰 韩忠华 +3 位作者 乔建领 陈晴 杨瀚 宋文萍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38-1551,共14页
超声速民机在加速、俯冲等机动飞行阶段会产生强烈的聚焦声爆,其全场预测方法是当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由于目前无法承受全域非定常计算带来的成本,故而将聚焦声爆全场预测分为焦散计算和波形预测两部分,并在两部分之间迭代... 超声速民机在加速、俯冲等机动飞行阶段会产生强烈的聚焦声爆,其全场预测方法是当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由于目前无法承受全域非定常计算带来的成本,故而将聚焦声爆全场预测分为焦散计算和波形预测两部分,并在两部分之间迭代求解得到地面聚焦位置和声爆强度。首先,通过耦合求解机动飞行航迹和声射线传播路径,发展了迭代求交点和推进求包络线两类焦散计算方法。其次,在焦散计算和近场计算加中/远场传播之间迭代求得入射波形,作为求解广义Tricomi方程的输入,发展了一套聚焦声爆全场预测方法,并自主开发了预测程序FC-Boom。最后,采用AIAA第三届声爆预测研讨会标模算例和美国SCAMP项目飞行试验算例,验证了全场预测方法和程序的正确性。该工作可作为聚焦声爆抑制和低聚焦声爆设计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民机 机动飞行 聚焦声爆 焦散计算 广义Tricomi方程
下载PDF
基于反馈近似损伤的振动加速激励设计方法
6
作者 冯蕴雯 杨容霁 +2 位作者 薛小锋 刘佳奇 高涛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39,共18页
机电产品高加速剖面制定方法存在剖面关键要素与激励失效机制关联性不明确、故障激发效率低、试验成本高等问题。为打通累积损伤与振动试验剖面关键要素之间的关联机制,提出基于反馈近似损伤的振动加速激励设计方法,通过动态控制损伤增... 机电产品高加速剖面制定方法存在剖面关键要素与激励失效机制关联性不明确、故障激发效率低、试验成本高等问题。为打通累积损伤与振动试验剖面关键要素之间的关联机制,提出基于反馈近似损伤的振动加速激励设计方法,通过动态控制损伤增量,实现对振动试验剖面的精细化设计。结合振动损伤机制分析与功率谱密度频域解析技术,量化振动激励与累积损伤之间的映射关系,建立振动激励-损伤对应模型(Vibration Excitation-Damage Corresponding Model,CM-VED),以某型引信振动高加速步进试验为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获得的振动高加速试验剖面较标准固步法破坏极限激发精度提高60%,在保证高激发精度的基础上时间较均分法缩短33.33%;所提CM-VED可为建立激励-损伤对应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所提基于反馈近似损伤的振动加速激励设计方法可在保证激发精度的前提下降低试验成本,为机电产品振动高加速试验剖面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加速试验 近似损伤 振动激励 剖面设计 量化映射
下载PDF
两种星型蜂窝夹芯板的抗低能冲击研究
7
作者 吉国明 李易兴 +1 位作者 韩庆 王睿文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0,共8页
为研究负泊松比内凹星型(RES)、内凹圆弧星型(RECS)蜂窝夹芯板的抗低能冲击性能,通过商业软件ANSYS/LS-DYNA建立了含复合材料层合板、ABS蜂窝的蜂窝夹芯板有限元模型,数值方法分析了半球头圆柱冲头分别在10 J,15 J,30 J的低冲击能量下,... 为研究负泊松比内凹星型(RES)、内凹圆弧星型(RECS)蜂窝夹芯板的抗低能冲击性能,通过商业软件ANSYS/LS-DYNA建立了含复合材料层合板、ABS蜂窝的蜂窝夹芯板有限元模型,数值方法分析了半球头圆柱冲头分别在10 J,15 J,30 J的低冲击能量下,面外、面内冲击蜂窝夹芯板的冲击响应。分析对比了不同冲击条件下冲头位移-时间历程、冲头接触力-时间历程以及蜂窝夹芯板的吸能占比。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冲击条件下,RECS蜂窝夹芯板损伤深度均大于RES蜂窝夹芯板,并且在面内冲击时差异更加明显;但相同条件下,冲击RECS冲头拥有更低的反弹速度,即RES蜂窝夹芯板比RECS蜂窝夹芯板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能,但RECS具有更好的吸能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型蜂窝 低能冲击 负泊松比 夹芯板
下载PDF
类蜂窝结构对腔体流动分岔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管永科 郭世鹏 +1 位作者 桑为民 安博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9-577,共9页
流动分岔对于厘清流场物理特性意义非凡,对于工程实际中遇到的流动问题分析和相关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流体力学中的经典问题,腔体流动在很多重要领域都被广泛应用,具备极高的研究价值.对于腔体内流流动而言,腔体几何构型对... 流动分岔对于厘清流场物理特性意义非凡,对于工程实际中遇到的流动问题分析和相关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流体力学中的经典问题,腔体流动在很多重要领域都被广泛应用,具备极高的研究价值.对于腔体内流流动而言,腔体几何构型对于流动分岔的类型和临界雷诺数影响较大.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几何构型对于流动分岔的影响规律尚未明晰.文章通过基于直角网格的LBM算法和流场稳定性分析理论,针对类蜂窝构型的腔体内流开展数值模拟和流动现象机理分析研究,揭示了类蜂窝结构对于内流流场流动分岔的影响机制.对比之前的研究,着重探究类蜂窝构型对于Hopf、Neimark-Sacker以及Turbulence-triggering流动分岔的影响以及该构型内流动演化模式和涡系发展特征,从物理层面分析流动现象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类蜂窝构型不会影响流动分岔的类型以及流场演化模式,但是对于流动分岔的临界值影响较大.可以有效推迟流动失稳和湍流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内流流场的稳定性.此外,该流场内的涡系结构及演化规律异常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盖驱动腔体内流 类蜂窝结构 流场稳定性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流动分岔
下载PDF
基于毁伤评估结果的无人机对地攻击任务分配方法
9
作者 侯鹏 葛玉雪 +2 位作者 裴扬 岳源 艾俊强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9,共13页
为提升多无人机协同对地打击任务的作战效能并提高协同任务分配效率,提出一种基于作战单元毁伤概率结果的任务分配方法。构建3种典型地面目标毁伤评估模型,计算不同打击方向下各目标的毁伤概率作为任务分配问题的数据支撑。对各无人机... 为提升多无人机协同对地打击任务的作战效能并提高协同任务分配效率,提出一种基于作战单元毁伤概率结果的任务分配方法。构建3种典型地面目标毁伤评估模型,计算不同打击方向下各目标的毁伤概率作为任务分配问题的数据支撑。对各无人机挂载不同武器打击地面目标的典型场景,提出改进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解决任务分配问题。利用遗传算法的交叉、变异操作更新粒子位置,对交叉操作、变异操作进行改进并引入粒子反转操作增加粒子的多样性,避免陷入局部最优。通过仿真算例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证明在利用毁伤评估模型计算地面目标的毁伤概率后,所提方法能在满足毁伤要求的前提下得到满足约束条件的任务分配方案,且能提高多无人机体系整体上的作战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无人机 任务分配 毁伤评估 毁伤概率 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
下载PDF
面向流体力学仿真的大型稀疏矩阵混合精度GMRES加速算法
10
作者 郑森炜 寇家庆 张伟伟 《应用数学和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4,共15页
由于计算能耗低、效率高,以单精度/半精度计算单元为主的GPU/TPU/NPU等算力已成为人工智能计算的主要模式,但无法直接应用于浮点精度需求高的微分方程求解,不能直接替代双精度算力.通过结合单/双精度各自的优势,提出了兼顾效率和精度的... 由于计算能耗低、效率高,以单精度/半精度计算单元为主的GPU/TPU/NPU等算力已成为人工智能计算的主要模式,但无法直接应用于浮点精度需求高的微分方程求解,不能直接替代双精度算力.通过结合单/双精度各自的优势,提出了兼顾效率和精度的大型稀疏线性方程组的混合精度求解格式.发展了面向稀疏大型矩阵的GMRES细化迭代算法(sparse GMRES-IR).首先分析了流体力学仿真问题中的矩阵数据分布特点,通过双精度做预处理,单精度细化迭代,使单精度计算应用于算法主要耗时部分,发挥了计算效率优势.通过求解开源数据集提供的33个线性方程组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精度和效率.结果表明,在单核CPU上,相同精度要求下,提出的单双混合精度算法可以实现最高2.5倍的加速效果,且在大规模矩阵下效果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精度 计算流体力学 线性方程组 GMRES
下载PDF
三维构型飞机的动导数数值计算
11
作者 罗祎晨 许和勇 +1 位作者 章胜 胡芳芳 《航空计算技术》 2025年第2期43-47,53,共6页
动导数的精确预测对于飞行器的稳定性分析至关重要。针对三维飞机基于双时间推进法数值求解非定常N-S方程,采用传统的谐和俯仰振动方法和差速振动法获取该型飞机组合俯仰动导数,进一步采用升沉振动法获取时差动导数,采用旋转流场法获取... 动导数的精确预测对于飞行器的稳定性分析至关重要。针对三维飞机基于双时间推进法数值求解非定常N-S方程,采用传统的谐和俯仰振动方法和差速振动法获取该型飞机组合俯仰动导数,进一步采用升沉振动法获取时差动导数,采用旋转流场法获取阻尼动导数。结果表明:谐和俯仰振动方法和差速上仰法获取的飞机动导数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差速上仰法相较于谐和俯仰振动方法效率更高;升沉振动法获取的飞机时差动导数与旋转流场法获取的飞机阻尼动导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工程精度,为工程中快速获得精确动导数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仰动导数 数值模拟 差速上仰法 升沉振动法 旋转流场法
下载PDF
激光增材制造316L及IN718的原位合金化及其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
12
作者 张再云 刘印刚 李淼泉 《铸造技术》 2025年第2期160-166,共7页
随着增材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逐渐成为推动制造业革新的核心动力。当前,增材制造常用的金属材料主要包括不锈钢、镍基高温合金、铝合金、钛合金等商业合金,但这些材料尚不能完全满足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因此,开发适用于增材制造... 随着增材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逐渐成为推动制造业革新的核心动力。当前,增材制造常用的金属材料主要包括不锈钢、镍基高温合金、铝合金、钛合金等商业合金,但这些材料尚不能完全满足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因此,开发适用于增材制造的新合金材料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研究了基于316L不锈钢和IN718镍基高温合金粉末,通过激光粉末床熔融,制造了一种新型的Fe-Cr-Ni合金材料。结果表明,激光粉末床熔融实现了良好的原位合金化,合金具有出色的打印性能。同时,该合金展现出良好的室温拉伸性能,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为(875±14)MPa和(675±14)MPa,并保有22.9%±3.8%的断后伸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粉末床熔融 FE-CR-NI合金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基于GAF-MCNN的轴承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超 房颖涛 +3 位作者 冯建睿 杨柯 何世烈 董志杰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24年第9期161-172,共12页
针对轴承微小故障信号非平稳非线性且易受背景噪声干扰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格拉姆角场和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Gramian angular field and multi-scal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GAF-MCNN)的智能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分段聚合... 针对轴承微小故障信号非平稳非线性且易受背景噪声干扰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格拉姆角场和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Gramian angular field and multi-scal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GAF-MCNN)的智能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分段聚合近似算法对原始振动信号进行压缩降维预处理,以减少数据存储空间和提升计算效率;然后,利用格拉姆角场算法将一维序列信号转换为二维矩阵热图,二维化后的矩阵加强了原始振动信号间的时间关系,将时间维度编码到了矩阵结构中;最后,设计了基于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对故障进行高效快速智能诊断。实验结果表明,GAF-MCNN诊断方法不仅克服了传统卷积神经网络诊断方法存在的计算效率较低的问题,而且诊断准确率优于单尺度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聚合近似 格拉姆角场 卷积神经网络 故障诊断
原文传递
小型巡飞弹螺旋桨气动优化设计
14
作者 吴超 李海城 +3 位作者 许建华 王欢 尚云斌 金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704,共7页
小型巡飞弹螺旋桨桨叶尺寸较小,桨毂占比较大,螺旋桨性能易受桨毂影响。小型巡飞弹实际飞行螺旋桨转速偏高,航时不够,且螺旋桨风洞试验测试结果、设计计算结果以及实际飞行数据差异较大。针对计算结果不吻合的问题,开展了试验构型的数... 小型巡飞弹螺旋桨桨叶尺寸较小,桨毂占比较大,螺旋桨性能易受桨毂影响。小型巡飞弹实际飞行螺旋桨转速偏高,航时不够,且螺旋桨风洞试验测试结果、设计计算结果以及实际飞行数据差异较大。针对计算结果不吻合的问题,开展了试验构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桨毂产生较大的负拉力和扭矩,是造成螺旋桨效率下降、转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根据计算结果,本文给出了巡航工况下桨毂拉力及扭矩的修正公式及螺旋桨优化设计思路。针对试验数据不吻合的问题,设计了巡飞弹推进系统风洞试验,成功解决了来流干扰,获得了准确的测试结果。为了提升螺旋桨效率,根据螺旋桨涡流理论推导了螺旋桨计算模型,以巡航工况效率为优化目标,爬升工况推力及反扭矩为约束条件,利用遗传算法工具箱开展了螺旋桨气动外形优化设计,并通过推进系统风洞试验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设计有效,巡飞工况下螺旋桨效率提升了1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巡飞弹 螺旋桨 优化设计 风洞试验
下载PDF
鸭舵转速对双旋弹追随稳定性影响研究
15
作者 王刚 张润桐 +1 位作者 林海珍 席柯 《航空兵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8,共8页
发展了适合双旋弹虚拟飞行仿真的高保真计算流体力学和刚体动力学耦合平台,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旋转鸭舵对双旋弹弹道追随稳定性的影响。为了准确刻画双旋弹前后体的差动旋转效应,将滑移网格算法引入自研非结构混合网格流场数值模拟程序HUN... 发展了适合双旋弹虚拟飞行仿真的高保真计算流体力学和刚体动力学耦合平台,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旋转鸭舵对双旋弹弹道追随稳定性的影响。为了准确刻画双旋弹前后体的差动旋转效应,将滑移网格算法引入自研非结构混合网格流场数值模拟程序HUND3D。通过对双旋弹进行定轴转动非定常模拟,考察了不同鸭舵转速下双旋弹的流动特征与气动特性。通过耦合求解非定常雷诺平均NS方程和七自由度刚体动力学方程,实现了双旋弹不同弯度弹道的虚拟飞行仿真,分析了弹道追随过程的动力学机理,并结合气动特性分析结果研究了控制鸭舵转速改善弹道追随稳定性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鸭舵旋转所产生的气动干扰,能够显著影响弹体的侧向力与偏航力矩。通过控制前体鸭舵转速以产生有利于弹道追随的偏航力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弹道追随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旋弹 虚拟飞行仿真 计算流体力学 滑移网格 侧向力 偏航力矩 追随稳定性
下载PDF
关于前掠翼诱导阻力特性的分析
16
作者 叶正寅 周欣欣 叶赋晨 《航空工程进展》 CSCD 2024年第6期150-157,共8页
前掠翼是飞行器布局的形式之一,关于前掠翼诱导阻力气动特性问题,已有的文献中给出了让人产生混淆的认识。为了澄清关于前掠翼诱导阻力问题的概念,分别采用非线性升力面、升力线和高精度求解欧拉方程的方法计算和分析前掠翼诱导阻力特性... 前掠翼是飞行器布局的形式之一,关于前掠翼诱导阻力气动特性问题,已有的文献中给出了让人产生混淆的认识。为了澄清关于前掠翼诱导阻力问题的概念,分别采用非线性升力面、升力线和高精度求解欧拉方程的方法计算和分析前掠翼诱导阻力特性,与对应的后掠翼、直机翼进行对比,并对前掠翼的优点进行简要梳理。结果表明:前掠翼诱导阻力比后掠翼小的认知是存在问题的,即使在势流理论的框架下,前掠翼的诱导阻力也比后掠翼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掠翼 诱导阻力 势流理论 升力面理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仿鸟扑翼飞行器关键技术综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薛栋 朱紫文 宋笔锋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56-91,共36页
仿鸟扑翼飞行器(BIFMAVs)在飞行效率、隐身性和机动性上有巨大发展潜力,是一种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微型飞行器。本文主要回顾了近20年来BIFMAVs的研究发展历程,对其总体设计方法、气动分析方法、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和飞行动力学... 仿鸟扑翼飞行器(BIFMAVs)在飞行效率、隐身性和机动性上有巨大发展潜力,是一种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微型飞行器。本文主要回顾了近20年来BIFMAVs的研究发展历程,对其总体设计方法、气动分析方法、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和飞行动力学与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指出了各项技术的特点、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对BIFMAVs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对仿鸟扑翼飞行器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的综合评述可为后续从事该方面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鸟扑翼飞行器(BIFMAVs) 总体设计 驱动系统 多体动力学 控制系统
原文传递
Menter SST湍流模型系数在高速流动模拟中的不确定度量化研究
18
作者 陈鑫 王刚 叶正寅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85,I0002,共17页
Menter SST湍流模型系数的不确定性会对高速流动数值模拟的结果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针对二维压缩拐角、二维圆柱和三维双椭球体3个典型高速模型,定量评估湍流模型封闭系数不确定性对数值模拟的影响。首先,采用非嵌入多项式混沌方法量化由... Menter SST湍流模型系数的不确定性会对高速流动数值模拟的结果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针对二维压缩拐角、二维圆柱和三维双椭球体3个典型高速模型,定量评估湍流模型封闭系数不确定性对数值模拟的影响。首先,采用非嵌入多项式混沌方法量化由Menter SST湍流模型封闭系数不确定性导致的气动力/热数值模拟的不确定度;然后,依据Sobol敏感性指标对封闭系数的敏感性进行排序,辨识导致不确定度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气动热的不确定度普遍大于气动力。在考察的9个封闭系数中,σ_(ω1)、β^(*)、κ、a_(1)是对数值模拟结果不确定度贡献较大的关键模型参数,其敏感性大小与当地流动特征相关:在流动的大部分区域内,生成项系数σ_(ω1)和κ是导致数值模拟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而在流动发生分离或出现激波后的区域,数值模拟结果受耗散项系数β^(*)与剪切应力限制器参数a_(1)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度量化 高速流动 敏感性分析 Menter SST 湍流模型 封闭系数
下载PDF
低可探测DSI进气道几何敏感性分析
19
作者 舒博文 高正红 +2 位作者 黄江涛 钟世东 郑海波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0-113,I0002,共15页
低可探测DSI进气道(蚌式进气道)设计受多个几何参数的影响,单几何参数分析难以全面反映外形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非嵌入式多项式混沌方法对某低可探测DSI进气道开展研究,分析亚声速大攻角、最大飞行速度时,进气道性能对喉道面... 低可探测DSI进气道(蚌式进气道)设计受多个几何参数的影响,单几何参数分析难以全面反映外形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非嵌入式多项式混沌方法对某低可探测DSI进气道开展研究,分析亚声速大攻角、最大飞行速度时,进气道性能对喉道面积、喉道位置、鼓包马赫数、鼓包前移量、唇罩前伸量、唇口前缘半径以及进气道收缩量的敏感程度,并开展了选型设计。结果表明,进气道性能对唇罩前伸量最敏感,鼓包马赫数和收缩量对亚声速大攻角下的进气道性能也有所贡献,并存在最佳的唇罩前伸量与进气道收缩量。选型设计后,进气道在亚声速大攻角时总压恢复系数提升4.6%,稳态总压畸变指数下降10.9%;在最大飞行速度时总压恢复系数提升3.1%,稳态总压畸变指数降低35.5%。合理地选择几何参数,减弱或消除进气道唇口处以及激波后的分离能够有效提升进气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I进气道 敏感性分析 总压畸变 总压恢复 非嵌入多项式混沌
下载PDF
航空气动噪声机器学习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巧 杨党国 +1 位作者 吴德松 张伟伟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I0001,共18页
气动噪声源自气体流动过程中的压力脉动,可能引发声疲劳和声振耦合,是航空器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方法、风洞试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然而,这些方法存在测量结果单一、难以与流动结构建立有效关联、高精度... 气动噪声源自气体流动过程中的压力脉动,可能引发声疲劳和声振耦合,是航空器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方法、风洞试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然而,这些方法存在测量结果单一、难以与流动结构建立有效关联、高精度噪声数据获取困难等问题。机器学习方法具有高效、快速、低成本等优势,在航空气动噪声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概述了机器学习在航空气动噪声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其在稀疏测点下声场重构和气动噪声预测方面的应用。最后,分析了目前机器学习方法在气动噪声研究中泛化性弱、预测精度不足、缺乏物理解释性等共性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基于机器学习方法进行气动噪声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气动噪声 声场重构 压缩感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