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酵母对酸面团发酵剂及面包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沈鑫 杨海莺 +4 位作者 应欣 赵凯 牛兴和 李慧 吕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57-266,共10页
以1种商业酵母和不同来源的5株老面酵母作为发酵剂,探讨商业酵母和老面酵母对糖和有机酸的代谢能力,对酸面团和面包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室保藏的酵母Y-1、Y-3、Y-4和Y-5均表现出较好的糖代谢能力,产生较高... 以1种商业酵母和不同来源的5株老面酵母作为发酵剂,探讨商业酵母和老面酵母对糖和有机酸的代谢能力,对酸面团和面包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室保藏的酵母Y-1、Y-3、Y-4和Y-5均表现出较好的糖代谢能力,产生较高的苹果酸、乳酸和琥珀酸;在感官品质方面,5株老面酵母制作的酸面团都具有较好的风味,其中酵母Y-3和Y-4制作的酸面团风味最好;以这2种酵母制作的酸面团为发酵剂制作面包,与商业酵母L相比,酵母Y-3制作的酸面团面包硬度降低16.77%,黏附性降低72.39%,且面包发酵香味的感官分值为7.74,得分最高,说明酵母Y-3可以显著改善面包的组织结构和风味。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结果表明,以商业酵母L、酵母Y-3和Y-4制作的酸面团和面包中,醇类物质含量占比最高,达到72%~81%;除醇类物质外,酯类物质也是酸面团中的主要风味物质,而醛类物质则是面包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对3种酸面团和3种面包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各样品风味物质主成分之间区分良好,其中酵母Y-3制作的酸面团中己酸乙酯和辛酸乙酯等物质对风味起到主要贡献,而Y-3酸面团面包中则为正己醛和反式-2-壬烯醛等,这些物质为发酵产品的主要呈香物质,为酸面团和面包提供丰富的香气。综上可知,酵母Y-3在改善面包的食味品质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面酵母 风味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感官评价
下载PDF
待宰时间和致晕方式对生猪应激及猪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4
2
作者 赵慧 甄少波 +1 位作者 任发政 崔建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2-277,共6页
国内外对于生猪宰前因素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但总体来讲,对于待宰时间的研究一直没有形成定论;由于生产成本等问题,国内对于CO2致晕的应用与研究均较少;对于不同的电击晕方式,在同一体系下的成批量的比较涉及很少,另外对于应激指标的选... 国内外对于生猪宰前因素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但总体来讲,对于待宰时间的研究一直没有形成定论;由于生产成本等问题,国内对于CO2致晕的应用与研究均较少;对于不同的电击晕方式,在同一体系下的成批量的比较涉及很少,另外对于应激指标的选择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该文研究了在电击晕、二氧化碳致晕和不同待宰时间(3、6和12h)条件下,杜大长三元杂交猪血液应激指标和猪肉品质的变化。结果显示:待宰3h的生猪血液指标显著低于另外2种方式,而二氧化碳致晕方式使得生猪血液中乳酸含量、肌酸激酶含量、皮质醇含量和乳酸脱氢酶含量显著低于不击晕和电击晕方式。不同待宰时间对胴体背最长肌宰后24h的温度、pH值、蒸煮损失、明亮度、红色度和黄色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待宰3h的生猪胴体宰后45min的pH值和温度明显较低,汁液损失和剪切力也显著小于待宰6和12h的值;而与不击晕和电击晕方式相比,二氧化碳致晕产生的猪肉宰后45min的pH值和温度较低、汁液损失较大、明亮度较大、红色度和黄色度值较小。因此生猪待宰3h并通过二氧化碳致晕产生的应激反应与猪肉品质影响最小。生产中应加强对待宰时间和致晕方式的控制,并注意利用各种处理方法对肉品质影响的协同作用,从而最大程度实现猪肉品质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品质调控 致晕方式 待宰时间 保水性 血液指标
下载PDF
运输季节对生猪应激及猪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甄少波 刘奕忍 +2 位作者 郭慧媛 潘腾 任发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3-338,共6页
为了研究运输季节对猪宰前应激及宰后猪肉品质的影响,该文以杜大长三元杂交猪为对象,测定了夏、秋和冬3个季节运输条件下猪的血液生化指标、血细胞系数以及宰后猪肉温度、p H值、保水性、色泽和剪切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秋季运输猪血液... 为了研究运输季节对猪宰前应激及宰后猪肉品质的影响,该文以杜大长三元杂交猪为对象,测定了夏、秋和冬3个季节运输条件下猪的血液生化指标、血细胞系数以及宰后猪肉温度、p H值、保水性、色泽和剪切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秋季运输猪血液中白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葡萄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夏季和冬季组(P<0.05),胴体表面皮肤损伤也显著降低(P<0.05)。运输季节对宰后猪肉胴体温度、p H值、色泽及保水性有显著性影响(P<0.05)。与秋季运输相比,夏季运输猪宰后45 min胴体温度、滴水损失率、L值显著升高,a*值和剪切力显著下降(P<0.05);冬季运输猪宰后猪肉a*值增加(P<0.05),但滴水损失率与秋季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猪在秋季运输能显著降低宰前动物应激,提高宰后猪肉品质,夏季和冬季如能对运输环境分别进行防暑和保暖处理可能会对猪应激反应和猪肉品质产生积极的作用。该研究结果对于屠宰行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缓解生猪宰前运输应激,改善动物福利以及提高猪肉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控制 应激 季节 保水性 血液学指标 动物福利
下载PDF
炒制工艺对青稞酒风味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海晴 彭锡钰 +2 位作者 任柳阳 吕莹 郭顺堂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83-187,200,共6页
以青稞为原料,采用不同酒曲发酵炒制和未炒制的青稞制备青稞酒,以青稞酒的pH、总酸、总糖和酒精度及关键性风味成分为考察指标,研究炒制工艺对青稞酒风味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炒制青稞酒的酸度、含糖量以及感官评价均高于未炒制青稞... 以青稞为原料,采用不同酒曲发酵炒制和未炒制的青稞制备青稞酒,以青稞酒的pH、总酸、总糖和酒精度及关键性风味成分为考察指标,研究炒制工艺对青稞酒风味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炒制青稞酒的酸度、含糖量以及感官评价均高于未炒制青稞酒。炒制工艺提高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其中,壬醛、苯乙醇、苯乙醛和癸醛是青稞酒共有的关键性风味化合物(ROAV>1);苯乙酮和香叶基丙酮是青稞酒共有的具有修饰作用的化合物(0<ROAV<1),而4-乙基-2-甲氧基苯酚是炒制青稞酒特有的修饰性化合物,2-壬酮是未炒制青稞酒特有的修饰性化合物。增加青稞原料炒制工艺,可以达到改善青稞酒风味和品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酒 炒制工艺 风味
下载PDF
低场核磁共振分析猪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的水分变化 被引量:22
5
作者 甄少波 刘奕忍 +3 位作者 郭慧媛 王虎军 潘腾 任发政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66-70,共5页
以三元杂交猪为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猪肉不同相态水分的弛豫时间和含量比例,研究了不同保水性猪肉在宰后成熟过程中水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猪肉成熟过程中的核磁共振T_2弛豫谱显示3个峰,横向弛豫时间分别为T_(21)(2.127~2.541 ... 以三元杂交猪为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猪肉不同相态水分的弛豫时间和含量比例,研究了不同保水性猪肉在宰后成熟过程中水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猪肉成熟过程中的核磁共振T_2弛豫谱显示3个峰,横向弛豫时间分别为T_(21)(2.127~2.541 ms)、T_(22)(31.248~48.817 ms)和T_(23)(167.086~275.782 ms)。宰后同一时间下低、中、高三组保水性猪肉T_(21)及P_(21)均无显著性差异,与低保水性组相比,高保水性猪肉T_(22)及T_(23)均显著降低,P_(22)显著升高,自由水比例P_(23)显著低于低保水性组(p<0.05)。宰后成熟过程中各组肉样T_(21)变化不大,T_(22)和T_(23)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宰后8 h达到最高值。成熟时间对P_(21)无显著性影响,但对P_(22)和P_(23)影响显著(p<0.05)。核磁成像图显示肉样亮度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该实验结果对于研究肉品成熟过程中的水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解释肉品保水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水分 弛豫时间 猪肉 成熟 保水性
原文传递
磷酸化和糖基化对大豆蛋白体外消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刘静媛 王睿粲 +3 位作者 吕莹 郭顺堂 邢霁云 杨柏崇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9-99,共11页
为探究磷酸化和糖基化对大豆蛋白胃肠道酶解物性质及其肠道细胞跨膜转运的影响。以磷酸化大豆蛋白(添加2%,3%和5%三聚磷酸钠),葡萄糖、葡聚糖分别糖基化的大豆蛋白为研究对象,采用体积排阻色谱法、离子交换层析、Caco-2单层细胞模型等... 为探究磷酸化和糖基化对大豆蛋白胃肠道酶解物性质及其肠道细胞跨膜转运的影响。以磷酸化大豆蛋白(添加2%,3%和5%三聚磷酸钠),葡萄糖、葡聚糖分别糖基化的大豆蛋白为研究对象,采用体积排阻色谱法、离子交换层析、Caco-2单层细胞模型等方法分析改性和未改性的大豆蛋白体外消化酶解物的分子质量分布、带电性、疏水性以及肠道细胞转运前、后氨基酸的组成情况。结果表明:磷酸化和糖基化改性改变了大豆蛋白酶解物的性质,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大豆蛋白的限制性氨基酸(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均降低。磷酸化改性降低了大豆分离蛋白体外消化产物的分子质量、中性肽段含量,提高了消化产物的表面疏水性。葡萄糖糖基化改性后大豆蛋白体外消化产物的分子质量下降,中性肽段含量降低,表面疏水性降低;而葡聚糖糖基化改性后大豆蛋白体外消化产物的分子质量下降,中性肽段含量增加,表面疏水性降低。经肠道Caco-2单层细胞转运后,在消化产物分子质量、带电性及疏水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磷酸化和糖基化改性造成的大豆蛋白氨基酸损失下降,蛋白质消化酶解物的性质决定其被肠道细胞的转运吸收。本研究结果明确了改性对大豆蛋白营养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化 糖基化 大豆分离蛋白 酶解物性质 转运吸收
下载PDF
3种青稞糌粑分级粉性质差异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马洁 周洋 +3 位作者 陈璐瑶 彭锡钰 吕莹 郭顺堂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53,共5页
以3种不同品种的青稞为原料,炒制后采用分层磨粉的方法分别获得由青稞籽粒外层至内层的糌粑分级粉Ⅰ~Ⅵ,探究各分级粉的β-葡聚糖含量、糊化特性及风味特征,分析不同糌粑分级粉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获得的糌粑分级粉道次... 以3种不同品种的青稞为原料,炒制后采用分层磨粉的方法分别获得由青稞籽粒外层至内层的糌粑分级粉Ⅰ~Ⅵ,探究各分级粉的β-葡聚糖含量、糊化特性及风味特征,分析不同糌粑分级粉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获得的糌粑分级粉道次由外层至内层变化,藏青320、藏青2000和勾芒最外层糌粑分级粉的β-葡聚糖含量均显著低于最内层的,初始及最终黏度增大。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糌粑粉的风味特征,发现各品种糌粑分级粉由外层至内层出现峰面积减少、风味减弱的趋势,同时紫皮青稞勾芒糌粑粉的皮层呈现出比藏青320和藏青2000更好的风味特征。研究表明,藏青320、藏青2000和勾芒3品种的糌粑分级粉之间β-葡聚糖含量、黏度及风味物质的差异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糌粑粉 黏度 Β-葡聚糖含量 风味
下载PDF
烘烤、蒸汽热处理和挤压膨化对藜麦风味和苦味的影响 被引量:25
8
作者 周洋 李璐 吕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63-269,共7页
以藜麦为原料,通过烘烤、挤压膨化和蒸汽热处理3种方式对藜麦进行加工。采用感官评价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法对其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热加工方式对藜麦风味的影响不同。苯... 以藜麦为原料,通过烘烤、挤压膨化和蒸汽热处理3种方式对藜麦进行加工。采用感官评价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法对其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热加工方式对藜麦风味的影响不同。苯乙醛、反-2-辛烯醛、壬醛、反式-2-壬烯醛和癸醛为热加工藜麦的关键风味物质,反,反-2,4-壬二烯醛为蒸汽热处理藜麦特有的关键风味物质,苯乙醛对烘烤藜麦的熟花生香味贡献较大。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进一步对不同方式热加工后的藜麦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挤压膨化和蒸汽热处理对藜麦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较大。此外,不同热加工方式均可以降低藜麦的苦涩味,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皂苷含量进行测定,烘烤、挤压膨化和蒸汽热处理后藜麦中的皂苷含量降低,与藜麦苦味的减少有关。本研究为藜麦的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热加工 风味 苦味 皂苷
下载PDF
分级糌粑粉的理化性质及风味特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彭锡钰 郭顺堂 +1 位作者 吕莹 刘静媛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9-24,共6页
以熟青稞为原料,采用分层碾磨的方法制备不同品质特性的分级糌粑粉,研究了分级粉的理化性质、糊化特性及感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碾磨程度由外层至内层,分级粉的粗纤维、蛋白质、脂肪、灰分含量降低,淀粉和β-葡聚糖含量增加;分级粉初... 以熟青稞为原料,采用分层碾磨的方法制备不同品质特性的分级糌粑粉,研究了分级粉的理化性质、糊化特性及感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碾磨程度由外层至内层,分级粉的粗纤维、蛋白质、脂肪、灰分含量降低,淀粉和β-葡聚糖含量增加;分级粉初始及最终黏度增大;气相色谱总峰面积下降,"糌粑谷味"和"生青稞谷味"特征峰面积下降;进一步进行感官评价,分级粉的外观及口感分值增加、风味分值降低。本研究表明,经分层碾磨获得的分级糌粑粉的理化性质、糊化特性及风味特征差异较大。本研究为糌粑粉的加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糌粑粉 营养成分 黏度 感官评价 分级
下载PDF
抗氧化剂和金属离子螯合剂对全蛋热诱导凝胶风味及质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洁 孙潇雨 +1 位作者 刘雨薇 吕莹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8-206,共9页
以鸭蛋和鸡蛋为原料,在全蛋液中加入抗氧化剂或金属离子螯合剂后热处理制得全蛋凝胶,采用感官评价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比较不同添加剂对全蛋凝胶风味及质构特性的影响。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抗氧化剂和金属离子螯合剂... 以鸭蛋和鸡蛋为原料,在全蛋液中加入抗氧化剂或金属离子螯合剂后热处理制得全蛋凝胶,采用感官评价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比较不同添加剂对全蛋凝胶风味及质构特性的影响。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抗氧化剂和金属离子螯合剂均抑制全蛋凝胶的蛋腥味。气相色谱-质谱结果表明,维生素C(V C)、丁基羟基茴香醚(butyl hydroxy anisd,BHA)和柠檬酸钠的添加使醛类、酮类和醇类等风味物质的峰面积下降明显,且BHA和柠檬酸钠抑制了正辛醛、反-2-癸烯醛、酮β-紫罗兰酮和反-2-壬烯-1-醇等关键性风味化合物的生成。进一步对全蛋凝胶的质构特性进行研究,发现抗氧化剂和金属离子螯合剂的添加提高全蛋凝胶的硬度、弹性、胶着性和咀嚼性,其中维生素E(V E)影响效果显著。该研究为蛋制品的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蛋凝胶 抗氧化剂 金属离子螯合剂 风味 质构
下载PDF
酶解法制备澳洲坚果蛋白肽工艺优化研究
11
作者 常茹菲 葛运兵 +2 位作者 杨晓丽 张红星 谢远红 《中国粮油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02-108,共7页
研究主要针对澳州坚果粕展开,依次选用了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进行研究分析,参考蛋白提取率和水解度的数据指标来确定最优的蛋白酶种类。以筛选出的最优蛋白酶进行了单因素实验,以确定最佳的添... 研究主要针对澳州坚果粕展开,依次选用了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进行研究分析,参考蛋白提取率和水解度的数据指标来确定最优的蛋白酶种类。以筛选出的最优蛋白酶进行了单因素实验,以确定最佳的添加量、原料浓度和酶解时间。借助响应面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来优化酶解工艺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解澳洲坚果的蛋白提取率和水解度分别为48.30%和17.33%,显著高于其他4种蛋白酶。基于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的中心组合实验的研究结果,在碱性蛋白酶中,各种因素对于澳洲坚果粕蛋白提取率和水解度存在着极显著的影响(P<0.01),而这些影响因素的优先级分别是:酶的添加量>底物的浓度>酶解的时长。得出了对澳洲坚果粕蛋白进行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底物质量浓度为8 g/100 mL,酶添加量为1600 U/g,酶解时间2 h。在此条件下,蛋白的提取率和水解度分别能达到56.527%和18.6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粕 蛋白酶 蛋白质提取率 水解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