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CXCR5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1
作者 夏志雄 周小鸽 +2 位作者 郑媛媛 张燕林 谢建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 Hodgkin lymphoma,CHL)中CXCR5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3例CHL中CXCR5的表达,分析CXCR5在CHL四种亚型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诊断意义;同时收集10例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 目的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 Hodgkin lymphoma,CHL)中CXCR5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3例CHL中CXCR5的表达,分析CXCR5在CHL四种亚型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诊断意义;同时收集10例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和10例ALK阴性ALCL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CXCR5的表达情况。结果33例CHL中,31例CXCR5阳性(93.94%):其中结节硬化型15例(15/16,93.75%)、混合细胞型12例(12/13,92.31%)、淋巴细胞丰富型2例,淋巴细胞消减型2例。CHL中CXCR5的表达情况分别为:33例CD30阳性和PAX5弱阳性中31例阳性(93.94%);14例CD15阴性中12例阳性(85.71%);26例CD20阴性中24例阳性(92.31%);6例LMP1阴性中5例阳性;11例EBER阴性中10例阳性(90.91%)。对照组20例ALCL中,肿瘤细胞CXCR5均阴性。结论CHL中CXCR5阳性率较高,当肿瘤细胞中CD15、LMP1和CD20阴性,或EBER阴性时,CXCR5仍有较高的阳性率,有助于CHL的诊断。尤其是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不典型的CHL病例,可借助免疫组化标记CXCR5与ALCL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CXCR5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幽门腺腺瘤16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2
作者 周宾 岳冰 +1 位作者 徐瑞 陈光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89,共6页
目的探讨幽门腺腺瘤(pyloric gland adenoma,PG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6例PGA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epsinogenⅠ、p53、MUC6、MUC5AC、CgA、Syn、CD56、Ki67、CDX-2、MUC2、β-catenin、CD10的表达,并分析其与... 目的探讨幽门腺腺瘤(pyloric gland adenoma,PG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6例PGA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epsinogenⅠ、p53、MUC6、MUC5AC、CgA、Syn、CD56、Ki67、CDX-2、MUC2、β-catenin、CD10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6例PGA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8岁(范围26~81岁)。肿瘤平均最大径1.3 cm(范围0.2~4 cm)。肿瘤位于胃6例(胃体3例和胃底3例),十二指肠3例,胆囊7例。低级别PGA 7例,镜下见幽门腺样腺管紧密排列,内衬单层立方至低柱状细胞,核圆形、卵圆形,位于基底侧,核仁不明显,胞质透明或嗜酸性,呈毛玻璃样外观,细胞缺乏黏液帽;高级别PGA 1例,镜下见腺体结构紊乱、细胞核拥挤、核极向消失;其余8例混合低级别和高级别成分。5例发现鳞状桑葚样化生。根据免疫表型特点,16例中混合型(MUC5AC+,MUC6+)8例,纯幽门型(MUC5AC-,MUC6+)8例,未发现小凹优势型(MUC5AC+,MUC6-)。结论PGA是消化系统少见肿瘤,具有特征性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因其有向恶性转化的风险,需提高警惕,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腺腺瘤 十二指肠 胆囊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惰性T淋巴母细胞增生6例临床病理分析
3
作者 郑媛媛 谢建兰 +1 位作者 张燕林 周小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8-61,67,共5页
目的探讨惰性T淋巴母细胞增生(indolent T-lymphoblastic proliferation,iT-LB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6例iT-LBP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检测CD20、PAX5、CD3、CD4、CD8、TdT、CD99、CD10、CD1a、CD33、LMO2、CK和... 目的探讨惰性T淋巴母细胞增生(indolent T-lymphoblastic proliferation,iT-LB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6例iT-LBP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检测CD20、PAX5、CD3、CD4、CD8、TdT、CD99、CD10、CD1a、CD33、LMO2、CK和Ki-67等的表达,应用PCR技术检测T细胞克隆性,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中3例为良性淋巴组织病变合并iT-LBP(例1为发生于背部的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例2为发生于淋巴结的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例3为发生于淋巴结的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3例发生于淋巴瘤(例4、5为滤泡性淋巴瘤合并iT-LBP,例6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合并iT-LBP)。5例(例1~5)显示在良性淋巴滤泡或肿瘤性滤泡之间出现大片或小灶幼稚T细胞,1例(例6)显示在弥漫性肿瘤性病变中有小灶状分布的幼稚T细胞,这些幼稚T细胞表达CD3、TdT、CD4、CD8、CD1a、CD10和CD99,不表达CD20、PAX5、LMO2及CD33,Ki-67增殖指数为60%~80%。5例(例1~5)行PCR检测,呈多克隆性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随访6例患者均无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cell 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的临床表现。结论iT-LBP是发生于胸腺外的非克隆性幼稚T细胞的良性增生,无需化疗,诊断时需与T-LBL进行鉴别,避免过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惰性T淋巴母细胞增生 基因重排 免疫组织化学 PCR
下载PDF
46例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
4
作者 王琳 陈光勇 +2 位作者 岳冰 苏才丽 张燕林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46例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提高医生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PTLD患者资料,复习其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入组男女比例1∶1。实体器官移植(SOT)40例,异基因干细胞移植(HSCT)6例。中位... 目的通过分析46例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提高医生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PTLD患者资料,复习其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入组男女比例1∶1。实体器官移植(SOT)40例,异基因干细胞移植(HSCT)6例。中位年龄3岁,移植后至确诊中位时间12.5个月,HSCT患者发病明显早于SOT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4,P=0.005)。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淋巴结肿大。23例为非结构破坏性,10例为多形性,12例为单形性,1例为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型。EBER检测阳性41例,阴性5例。结论PTLD是SOT或HSCT严重的并发症,多于移植后早期发生,HSCT患者术后发病明显早于SOT患者。对PTLD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移植 临床病理特点
原文传递
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5
作者 吴敏 张彦宁 +3 位作者 郑媛媛 张淑红 柳玮华 陈光勇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7期638-642,共5页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CD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CD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肉眼血尿,发热,厌食乏力;大体...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CD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CD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肉眼血尿,发热,厌食乏力;大体检查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单发,最大径为3.8~6.3 cm,切面灰白色、质硬;镜下肿瘤细胞呈管状、管状乳头状、微乳头、实性及条索状排列,可见肉瘤样区域,间质促纤维组织增生,伴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细胞异型性明显,呈多边形或鞋钉状,核仁显著,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结果阳性表达情况为CK19(8/8)、CK7(8/8)、34βE12(7/8)、E-cadherin(7/8)和Vimentin(7/8),FH和SMARCB1(INI-1)均未缺失;随访3~57个月,4例于术后12个月内死亡,1例于术后36个月内死于肺纤维化,2例存活,1例失访。结论CDC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肾细胞癌,预后极差。需要结合大体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与浸润性尿路上皮癌、SMARCB1缺陷型肾髓质癌、FH缺陷型肾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集合管癌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吴敏 魏雪静 +4 位作者 柳玮华 岳冰 郑媛媛 郑晓丹 陈光勇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6期521-524,540,共5页
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H-RC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8例FH-RCC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及随访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7~64岁,平均年龄38岁。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有3... 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H-RC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8例FH-RCC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及随访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7~64岁,平均年龄38岁。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有3例已出现远处转移。5例患者有子宫或皮肤平滑肌瘤切除史。大体检查肿瘤位于单侧或双侧,左肾为主,最大径为2.0~11.0 cm,切面呈囊实性或实性。镜下组织形态多样,以乳头状及管囊状结构为主,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嗜酸性大核仁。免疫组化显示FH阴性(6/8),2例灶状弱阳性;2SC阳性(8/8);TFE-3阴性(7/8),1例部分弱阳性。治疗以根治性肾切除为主,随访6~86个月,2例患者死亡,生存期分别为6个月、33个月。结论FH-RCC常具有侵袭性,易转移,预后较差。组织形态学多样,需与多种肾脏肿瘤鉴别,嗜酸性病毒包涵体样大核仁是其重要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FH阴性及2SC阳性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 病理组织学特征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小鼠肺炎支原体肺炎模型的建立及组织病理学评分方法的应用 被引量:36
7
作者 刘晓红 辛德莉 +5 位作者 侯安存 魏田力 叶慧初 李靖 张长淮 陈光勇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338-1340,共3页
目的 试图建立一个由肺炎支原体 (MP)感染引起的小鼠的急性肺炎的动物模型和对肺炎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组织病理学评分方法。方法 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 8组 ,每组 12只 ,在 0、1、2d滴鼻感染MP菌液 ,在 0、1、2、3、4、6、8、14、2... 目的 试图建立一个由肺炎支原体 (MP)感染引起的小鼠的急性肺炎的动物模型和对肺炎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组织病理学评分方法。方法 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 8组 ,每组 12只 ,在 0、1、2d滴鼻感染MP菌液 ,在 0、1、2、3、4、6、8、14、2 1d分批宰杀 ,并分批设立滴注培养基的对照组 ,每组 4只 ,以 0~ 2 6分的组织病理学评分来确定肺部的炎症反应程度 ,评分包括支气管周围浸润部位的百分比、支气管周围浸润的数量、支气管管腔内的渗出、血管周围的浸润、实质性肺炎五方面 ,所有实验组动物的病原学诊断均做了肺匀浆MP培养和肺匀浆的MPPCR鉴定。结果 经接种菌液于感染后第 1天每 1例小鼠肺部均出现支气管肺炎的炎症反应 ,组织病理学评分平均为 6 .32分 ,于第 3、4天达到最重 ,为 11.6 0和 9.5 8分 ,以后逐渐减轻 ,于第 2 1天炎症基本消失。本实验组中动物的组织病理学评分为 0~ 19分。培养基对照组未出现肺部炎症反应。感染后 1、2、3、4d肺组织培养和PCR检测均有MP生长 ,检出率为 10 0 % (12 / 12 )。在 6、8、14、2 1d分别有 2 / 12、2 / 12、0 / 12、0 / 12检测出支原体。结论 经 3d滴鼻感染MP菌液 ,经组织病理学和肺组织培养和PCR检测证实可使小鼠出现明显的MP肺炎 ,小鼠急性MP肺炎的模型已经建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 模型 组织病理学 小鼠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992例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42
8
作者 刘军 余小蒙 +4 位作者 彭继英 陶丽丽 金香兰 胡正明 尹为华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US-FNAB)的临床价值,及常见甲状腺疾病,特别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细胞学特征。方法收集行US-FNAB的992例采用Bethesda报告系统诊断的甲状腺结节,对其细胞学诊断分类、术后组织学诊断、PTM...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US-FNAB)的临床价值,及常见甲状腺疾病,特别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细胞学特征。方法收集行US-FNAB的992例采用Bethesda报告系统诊断的甲状腺结节,对其细胞学诊断分类、术后组织学诊断、PTMC的细胞学特征及US-FNAB开展前后甲状腺手术疾病构成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通过统计317例经组织学确诊的病例,得出US-FNAB的敏感性为99.6%,特异度为93.2%,准确度为98.4%。(2)在90例PTMC中,20%可见典型乳头状结构,98.9%可见排列拥挤周缘不规则成角的单层片块状结构。(3)同2013年开展US-FNAB前相比:甲状腺癌在甲状腺手术中所占比例由33.6%上升为47.4%,其他良性病变由8.9%下降为1.2%。结论 US-FNAB是一项精准可靠的术前诊断方法,能提高甲状腺癌的检出率。大部分PTMC细胞学较难明确诊断;排列拥挤周缘不规则成角的单层片块状结构对PTMC有重要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细针穿刺 超声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下载PDF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命名来源、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淑红 黄受方 +1 位作者 陆鸣 郑媛媛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38-240,共3页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是一组肿瘤,大部分临床和病理医师对其缺乏全面认识。本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实际工作对其命名来源、诊断和鉴别诊断予以总结。
关键词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命名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宫颈粒细胞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淑红 周小鸽 +3 位作者 郑媛媛 张彦宁 柳玮华 黄受方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罕见的宫颈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宫颈粒细胞肉瘤以宫颈肿块为首要表现,形态学上肿瘤细胞弥漫分布,... 目的探讨宫颈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罕见的宫颈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宫颈粒细胞肉瘤以宫颈肿块为首要表现,形态学上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小至中等大小,胞质少,核圆形、椭圆形,染色质细腻,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MPO、CD15、CD68和溶菌酶(+)。结论宫颈粒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肿瘤,仅凭形态学易误诊为淋巴瘤、ES/PNET、小细胞癌等。了解其本质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进行恰当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 粒细胞肉瘤 临床病理
下载PDF
HMGB 1在浸润性喉鳞状细胞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11
作者 苏才丽 滕孝静 +3 位作者 王苗 岳冰 陈光勇 刘红刚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8-44,共7页
目的:浸润性喉鳞状细胞癌(invasive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I-LSCC)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是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在I-LSC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目的:浸润性喉鳞状细胞癌(invasive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I-LSCC)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是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在I-LSC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1月至2011年6月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的石蜡包埋标本281例,包括I-LSCC 123例、喉黏膜异型增生(laryngeal precursor lesions,LPLs)103例(其中低级别异型增生31例、高级别异型增生49例、原位癌23例)及声带息肉(vocal polyp,VP)5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标本中HMGB1及Ki-67的表达,其中HMGB1阳性强度和阳性率得分相加总分为0~7(0~4分为低表达,5~7分为高表达);Ki-67阳性率≥50%为高表达,<50%为低表达。结果:HMGB1在I-LSCC中的表达(4.35±1.33)高于在LPLs(3.12±0.95)及VP(2.11±0.71)中(均P<0.001)。HMGB1表达在喉黏膜低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异型增生及原位癌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6.59%的I-LSCC同时具有HMGB1高表达及Ki-67高表达,且HMGB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Ki-67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33%的I-LSCC同时具有HMGB1高表达及淋巴结转移,且HMGB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7.15%的I-LSCC同时具有HMGB1高表达及高临床分期(III期及IV期),且HMGB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临床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MGB1表达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饮酒情况及癌细胞分化程度无明显差异(均P>0.05)。HMGB1高表达的I-LSCC患者预后较HMGB1低表达的患者更差(P<0.05)。结论:HMGB1在I-LSCC中高表达,可能在I-LSC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黏膜异型增生 浸润性喉鳞状细胞癌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下载PDF
肺上皮样血管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9
12
作者 韦萍 陆鸣 +2 位作者 周小鸽 张彦宁 王翠芝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91-293,i0013,共4页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肉瘤(EA)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肺EA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瘤有大片的坏死出血区。瘤细胞具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异型性明显,CD31和vimentin(+)。...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肉瘤(EA)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肺EA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瘤有大片的坏死出血区。瘤细胞具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异型性明显,CD31和vimentin(+)。结论肺EA具有软组织EA的一般病理形态学特征,但出血、坏死更为显著。CD31是敏感性较高的标记物。主要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恶性间皮瘤、硬化性血管瘤、肺腺癌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肉瘤 上皮样 病理 免疫组化
下载PDF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早期HR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探讨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晓华 马大庆 +2 位作者 张淑红 朱红 林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0期1734-1738,共5页
目的总结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影像表现及动态变化,重点关注蜂窝影与磨玻璃密度影的表现及变化,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HRCT表现,总结其各种征象的出现率和病变的分布情况,并与其中3例行... 目的总结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影像表现及动态变化,重点关注蜂窝影与磨玻璃密度影的表现及变化,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HRCT表现,总结其各种征象的出现率和病变的分布情况,并与其中3例行病理检查的进行影像-病理对照观察。结果41例IPF中可见蜂窝影33例(80.5%),磨玻璃密度影34例(82.9%),牵拉性支扩35例(85.3%),网状影37例(90.2%)小叶间隔增厚33例(80.5%)。动态观察中蜂窝影10例(100%)随访中范围增大,磨玻璃密度影中9例(52.9%,9/17)范围变小,相应区域出现蜂窝影。3例患者行肺叶切除病理表现符合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其中1例胸膜下区可见细支气管扩张。结论磨玻璃密度和网状影、小叶间隔增厚是纤维化的早期表现。其病理基础是肺泡间隔纤维增生,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质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普通型间质性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
下载PDF
T和NK细胞淋巴瘤152例病理学特点及类型构成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淑红 周小鸽 +3 位作者 张彦宁 王鹏 张长淮 黄受方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190-193,i0008,共5页
目的分析152例T和NK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及类型构成情况.方法复查北京友谊医院1985-2005年经病理诊断为淋巴组织肿瘤的病例,按照WHO(2001)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根据形态学、免疫组化、EB病毒原位杂交结合临床资料重新诊断分类,其... 目的分析152例T和NK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及类型构成情况.方法复查北京友谊医院1985-2005年经病理诊断为淋巴组织肿瘤的病例,按照WHO(2001)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根据形态学、免疫组化、EB病毒原位杂交结合临床资料重新诊断分类,其中152例诊断为T和NK细胞淋巴瘤.结果152例患者平均年龄43岁(4~80岁),男女之比约为3:1.淋巴结外83例(54.6%),淋巴结内69例(45.4%).本组152例共见到10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52例,占34.2%),其次为非特殊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31例,占20.4%)、前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5例,占16.4%)、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1例,占13.8%).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EB病毒阳性率为98%(51/52).结论T和NK细胞淋巴瘤的形态学变化范围很大,但各类具有一定的病理学特点,是进一步分类的形态学基础;最常见的类型是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与欧美等地区相比较,国内T和NK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情况明显不同,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淋巴瘤 NK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67例临床特征及病理类型构成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丽 谢建兰 +2 位作者 张燕林 郑媛媛 周小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89-1193,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PCNSL)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构成比率,分析PCNSL的EBV感染率、c-MYC、BCL-2及BCL-6基因异常及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PCNSL的临床...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PCNSL)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构成比率,分析PCNSL的EBV感染率、c-MYC、BCL-2及BCL-6基因异常及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PCNSL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构成比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CNSL中EBV编码的小RNA(EBER);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c-MYC、BCL-2、BCL-6基因扩增及断裂重排情况;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检测Ig H和Ig K。结果 PCNSL占所有淋巴瘤的0. 95%;大多为单一病灶,约占60%,且多位于浅部脑组织(66. 93%)及小脑幕上(87. 40%),最常累及额叶和颞叶,51~60岁为发病高峰期。PCNSL中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仅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 166例:B细胞淋巴瘤占158例,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最常见; T/NK细胞淋巴瘤8例,其中以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多见。13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NS-DLBCL) EBER均阴性; 11例PCNS-DLBCL中1例c-MYC基因拷贝数增加,未见断裂重排; 1例BCL-2基因拷贝数增加,未见断裂重排; 2例BCL-6基因拷贝数增加,1例断裂重排;免疫球蛋白Ig H和Ig K呈克隆性重排。结论 PCNSL病理类型多样,HL和NHL均可发生,以PCNSDLBCL最多见,T细胞来源的淋巴瘤以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多见,51~60岁为发病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消化道内分泌肿瘤49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陆鸣 周小鸽 +2 位作者 王鹏 陈书圆 张长淮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373-375,I097,共4页
目的 探讨一组消化道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特点以及分类。方法 复习 4 9例消化道内分泌肿瘤的HE切片 ,用组织芯片技术制片 ,5种抗体做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其结果。结果  4 9例肿瘤中类癌 4 3例 ,小细胞癌 6例。其中来自前肠 ... 目的 探讨一组消化道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特点以及分类。方法 复习 4 9例消化道内分泌肿瘤的HE切片 ,用组织芯片技术制片 ,5种抗体做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其结果。结果  4 9例肿瘤中类癌 4 3例 ,小细胞癌 6例。其中来自前肠 2 7例 ,中肠 10例 ,后肠 12例。免疫组化Syn阳性 34例 (6 9 4 % ) ,CgA阳性 4 5例(91 8% ) ,CD5 6阳性 13例 (2 6 5 % )。阳性率与肿瘤发生部位无相关性。Ki 6 7和p5 3在直径 <1 5cm类癌组无阳性表达。散发型类癌组其得分高低与淋巴结转移与否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 消化道类癌从形态学到生物学行为 1、2型与 3型是完全不同的两组肿瘤 ;CD5 6在小细胞癌组和直径 <1 5cm类癌组有较高的表达率 ;混合型肿瘤占该组肿瘤的 1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分泌肿瘤 类癌 阳性 消化道 临床病理分析 CD56 小细胞癌 中肠 制片 表达率
下载PDF
成人支气管肺隔离症9例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岳冰 郑晓丹 +1 位作者 陈光勇 张淑红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6-478,共3页
支气管肺隔离症是一种先天肺发育异常性疾病,相对比较少见,占先天性肺畸形的0.15%~6.40%[1],误诊率较高。现收集9例成人支气管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旨在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
关键词 支气管肺隔离症 临床资料 病理学分析 成人 病理特征 认识水平 先天性 异常性
下载PDF
原发性消化道黑色素瘤1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魏雪静 张彦宁 +4 位作者 徐瑞 岳冰 郑晓丹 柳玮华 陈光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5-659,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消化道黑色素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melanoma,PGIM)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PGI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qRT-PCR法检测BRAF基因突变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消化道黑色素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melanoma,PGIM)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PGI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qRT-PCR法检测BRAF基因突变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PGIM中女性8例,男性6例;中位年龄59岁(年龄44~84岁);肿瘤位于食管7例,直肠肛管4例,胃2例,小肠1例。除4例术前得到确诊外,其余10例均被误诊。发生于食管者以进食哽咽感,发生于直肠肛管者多因腹痛便血、排便困难为首发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为大部分呈实性巢状,部分呈假乳头结构,在57%(8/14)病变中可见移行的邻近上皮组织内黑色素细胞Pagetoid样累及。肿瘤细胞可呈四种类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最多见,其次为梭形细胞型、横纹肌样细胞型以及小细胞型。免疫表型:HMB-45、Mart-1、vimentin、MUM1、S-100阳性,CD56部分阳性,14例均无BRAF V600E基因突变。随访3~48个月,11例死亡(平均生存期11个月),2例存活,1例失访。结论PGIM好发于食管和直肠肛管,恶性程度高,病理特征多样,易被误诊,应结合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食管肿瘤 直肠肛管肿瘤 黑色素瘤 病理
下载PDF
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岳冰 谢建兰 +5 位作者 滕孝静 刘伟 郑媛媛 张晓敬 许传杰 周小鸽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5期264-268,共5页
研究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生物学特点及预后情况,总结肺原发性MALT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通过临床资料总结、病理学形态观察、免疫表型分析,对23例肺原发性MALT... 研究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生物学特点及预后情况,总结肺原发性MALT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通过临床资料总结、病理学形态观察、免疫表型分析,对23例肺原发性MALT淋巴瘤病例进行研究,并且对其中5例行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4例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 MALT1基因检测.结果 23例肺原发性MALT淋巴瘤中12例无症状,于体检时发现肺部病变,其余表现为咳嗽、胸痛等.影像学均表现为肺部肿块影或实变影,19例病变位于右肺.病理学形态特点,5例肿瘤呈结节状,18例弥漫性生长,肿瘤与肺组织交界处均可见孤岛样或串珠样结构.肿瘤由3种形态细胞构成:中心细胞样细胞、单核样B细胞、小淋巴细胞样细胞,其中13例伴浆细胞分化,均可见到淋巴上皮病变及滤泡殖入现象.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20(+),Ki-67指数5% ~20%,8例IgK、Igλ显示肿瘤细胞为单克隆性B细胞.分子生物学方面,IgH克隆性重排检测均检测到单克隆条带,4例中2例FISH检测出MALT1基因断裂.本组4例失访,其余19例随访3个月~6年5个月,全部存活,其中5例可疑肿瘤局部复发.8例仅行肿瘤局部切除,11例行手术切除并于术后行化疗.结论 肺原发性MALT淋巴瘤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影像学显示肺部肿块或阴影,组织形态表现为结节状或弥漫性单核样小淋巴细胞浸润,周边伴特征性孤岛样或串珠样结构,呈B细胞免疫表型并无其他小B细胞性淋巴瘤的表型特征,IgH克隆性检测呈单克隆,FISH检测可见MALT1基因断裂.本病预后较好,可局部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T淋巴瘤 基因重排 MALT1
原文传递
细针吸取活检在下颌下腺肿物诊断中的价值及误诊原因分析
20
作者 王振 申明明 +1 位作者 余小蒙 高润涛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探讨细针吸取活检(FNA)对下颌下腺肿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013-2022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行FNA并获得最终病理的下颌下腺肿物患者,以最终病理为金标准,计算FNA诊断各型下颌下腺肿物的准确性、灵敏度、特... 目的探讨细针吸取活检(FNA)对下颌下腺肿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013-2022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行FNA并获得最终病理的下颌下腺肿物患者,以最终病理为金标准,计算FNA诊断各型下颌下腺肿物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安全性,分析误诊原因。结果共纳入114例患者。非肿瘤性疾病多为IgG4-RD,FNA诊断准确度为91.2%,灵敏度97.4%,特异性88.2%。FNA诊断下颌下腺良性肿瘤准确度:86.8%,灵敏度:81.7%,特异度:92.6%。FNA诊断下颌下腺恶性肿瘤准确度为93.0%,灵敏度62.5%,特异性98.0%。误诊原因包括10例取样误差及8例病理类型误判。结论FNA在诊断IgG4相关性下颌下腺炎中极具价值,在诊断下颌下腺恶性肿瘤灵敏度较低,有误诊可能,需结合患者资料进行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针吸取活检 下颌下腺肿瘤 IGG4相关性疾病 敏感性和特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