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度关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诊断和治疗的风险 被引量:3
1
作者 缪中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5-6,共2页
在过去的10年,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项重要补充技术,其发展可谓突飞猛进。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数据库显示,200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DSA的病例数为200余例(次),接受血管内治疗的... 在过去的10年,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项重要补充技术,其发展可谓突飞猛进。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数据库显示,200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DSA的病例数为200余例(次),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病例数不足100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缺血 放射学 介入性 降低风险行为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准确性的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孟秀峰 华扬 +3 位作者 刘蓓蓓 凌晨 缪中荣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284-289,共6页
目的评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血流动力学不同参数对大脑中动脉(MCA)轻(<50%)、中(50%~69%)及重度(70%~99%)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连续纳入临床疑诊为MCA狭窄患者298例(523支MCA,剔除73支闭塞的血管)。行TCD检查,并记录MCA狭窄段... 目的评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血流动力学不同参数对大脑中动脉(MCA)轻(<50%)、中(50%~69%)及重度(70%~99%)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连续纳入临床疑诊为MCA狭窄患者298例(523支MCA,剔除73支闭塞的血管)。行TCD检查,并记录MCA狭窄段,狭窄近、远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st、PSVpro、PSVpro)及狭窄段平均流速(MFVst);计算PSVst/PSVpro、PSVst/PSVpro。以DSA结果为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确定诊断不同程度MCA狭窄的最佳参数界值,并分析不同参数诊断MCA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①DSA显示,523支MCA中,正常血管及轻、中、重度狭窄的血管分别为168、61、71及223支。②以140 cm/s≤PSVst<180 cm/s和90 cm/s≤MFVst<120 cm/s作为诊断MCA轻度狭窄的界值时,准确性最高,分别为87.3%(200/229支)和84.7%(194/229支)。③以180 cm/s≤PSVst<220 cm/s、120 cm/s≤MFVst<150 cm/s、2.0≤PSVst/PSVpro<3.0、1.8≤PSVst/PSVpro<2.0作为诊断MCA中度狭窄界值时,准确性最高,依次为89.0%(267/300支)、87.7%(263/300支)、87.7%(263/300支)、85.7%(253/300支)。④以PSVst≥220 cm/s、MFVst≥150 cm/s、PSVst/PSVpro≥3.0及PSVst/PSVpro≥2.0作为诊断MCA重度狭窄界值时,诊断准确性最高,依次为88.0%(460/523支)、87.4%(457/523支)、88.9%(465/523支)及83.9%(439/523支)。与上述参数比较,联合PSVst≥220 cm/s和PSVst/PSVpro≥3.0诊断MCA重度狭窄,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92.3%)。结论以DSA为参照标准,TCD诊断不同程度MCA狭窄的准确性较高。联合PSVst和PSV/PSVpro是鉴别MCA重度狭窄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大脑中动脉 缩窄 病理性 诊断 参考标准
下载PDF
经未显影静脉窦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鹏 张鸿祺 +3 位作者 支兴龙 李萌 宋庆斌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529-532,共4页
目的探讨经未显影静脉窦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未显影静脉窦栓塞治疗的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病变位于海绵窦区91例,侧窦区1例。经颈内静脉的起始段探查未显影岩下窦,进入引流... 目的探讨经未显影静脉窦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未显影静脉窦栓塞治疗的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病变位于海绵窦区91例,侧窦区1例。经颈内静脉的起始段探查未显影岩下窦,进入引流静脉窦内栓塞海绵窦区DAVF;通过颈内静脉探查未显影乙状窦,进入静脉窦栓塞侧窦区DAVF。首选可控纤毛弹簧圈进行栓塞,待血流减慢以后,用游离纤毛弹簧圈继续栓塞。若仍存在少量瘘口,通过静脉窦内注射液体栓塞剂(25%~33%Glubran或Onyx18),观察置管的成功率、安全性和栓塞的疗效。术后6个月通过电话、门诊或DSA随访。结果92例患者中,均未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1例海绵窦区DAVF患者置管失败;其余91例患者均顺利置管,并成功进行静脉栓塞。所有患者栓塞后即刻造影,均未见异常静脉窦早显,瘘口消失,达到了影像学上治愈。置管成功率及治愈率均为99%(91/92)。术后6个月对38例进行随访,无一例DAVF复发。对其余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结论经未显影静脉窦栓塞治疗DAVF,尤其对于海绵窦区DAVF,经未显影岩下窦超选择置管进行栓塞,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可作为海绵窦区DAVF的首选常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 动静脉瘘 栓塞 治疗性 静脉窦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完全性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12
4
作者 谢建平 李慎茂 +2 位作者 朱凤水 缪中荣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15-119,共5页
目的讨论锁骨下动脉完全性闭塞介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8例锁骨下动脉(28支)近端完全闭塞合并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上肢缺血症状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为56岁。根据DS... 目的讨论锁骨下动脉完全性闭塞介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8例锁骨下动脉(28支)近端完全闭塞合并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上肢缺血症状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为56岁。根据DSA显示闭塞段形态,应用导丝开通、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股动脉穿刺为顺行方式,经病变的股动脉和桡动脉穿刺为逆行方式。结果通过顺行方式开通19例,逆行开通9例。25例开通成功并置入自膨式支架,失败3例,成功率为89%(25/28);25例患者置入支架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患者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20mm Hg,恢复至术后<10 mm Hg;术后TCD显示,椎动脉血流均由逆向转为正向。25例成功置入支架患者中,术后随访23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为2~48个月,平均24个月。有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和15个月时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掌握好适应证,血管内机械性再通及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血管成形术 气囊 支架
下载PDF
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斌 王亚冰 +5 位作者 李慎茂 朱凤水 吉训明 焦力群 缪中荣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总结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的经验,评价该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2000年1月-2010年9月,行动脉容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的98例急性... 目的总结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的经验,评价该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2000年1月-2010年9月,行动脉容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的98例急性缺血生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疗效、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①所有患者均在动脉溶栓后行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血管再通率达100%;②围手术期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脑内血肿9例,动脉夹层8例,急性/亚急性再才闭塞4例,前、后循环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出血生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05;③所有患者术前NIHSS评分为16.1±3.8,术后90 dNIHSS评分为6.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术后90 d预后良好者有60例,预后中等者有18例,预后差者有20例,其中死亡12例。后循环患者预后差的比例高于前循环患者(46.7%对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叭。后循环患者的病死率高于前循环患者(26.7%对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行的,可以提高早期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卒中 脑缺血
下载PDF
椎动脉起始部合并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支架置入的治疗 被引量:12
6
作者 朱凤水 李慎茂 +3 位作者 焦力群 缪中荣 吉训明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同时置入支架的疗效。方法在18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并在相邻的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自膨式支架,两枚支架成T形。操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8F导引导... 目的探讨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同时置入支架的疗效。方法在18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并在相邻的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自膨式支架,两枚支架成T形。操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8F导引导管置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近段,用0.014微导丝,通过椎动脉狭窄段,到达椎动脉远段;同时将0.018导丝通过锁骨下动脉狭窄处;然后沿着0.018导丝将球囊送到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预扩张,沿着0.014导丝,将球囊扩张支架送至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后小心释放;再沿着0.018导丝将自膨式支架送达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术后3~12个月行TCD复查16例。结果14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通畅,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速度增快,考虑椎动脉起始部支架再狭窄。术后患者的术前症状好转或消失15例,2例自觉症状无变化,1例术后24h突然出现眩晕、呕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患侧有Horner征,面部疼痛、温觉减退,患侧共济失调。结论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通过同时置入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恢复正常血流,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支架
下载PDF
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发病六小时内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慧英 蒋初明 +2 位作者 袁丹 李郁芳 缪中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183-188,共6页
目的探讨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6 h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6年4月—2012年2月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6 h)患者21例,根据所用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纯动脉内溶栓组(10例... 目的探讨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6 h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6年4月—2012年2月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6 h)患者21例,根据所用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纯动脉内溶栓组(10例)和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组(联合治疗组,11例)。联合治疗组中4例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1例行支架置入术,6例仅行球囊扩张术。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判定血管再通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评价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溶栓后3个月的疗效。结果①单纯溶栓组6例患者的血管再通,其中1例(10.0%)为完全再通,联合治疗组有7例血管再通,其中6例(54.5%)为完全再通,完全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治疗后,单纯溶栓组和联合治疗组的NIHSS评分均下降,但是两组患者的术后即刻、术后24h和术后2周的NIHS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两组均有3例患者死亡。治疗3个月后,存活的患者中,单纯溶栓组疗效良好的有4例,疗效差的有3例;联合治疗组分别为5例和3例。两组比较,病死率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成功施行支架置入术的5例患者,血管均得到完全再通,术后随访未见再狭窄。而动脉溶栓联合单纯球囊扩张的6例患者中,仅2例获再通(1例为完全再通),其中1例术后3个月发生再狭窄。结论对于行单纯动脉内溶栓血管不能再通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联合血管内成形术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支架置入术较单纯球囊扩张术疗效可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支架
下载PDF
支架成形术治疗不同Mori分型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东 缪中荣 +3 位作者 焦力群 朱凤水 凌锋 李慎茂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评价对不同Mori分型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资料,按照Mori分型采用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行支架成形术,比较不同Mori分型的椎-基底动脉重... 目的评价对不同Mori分型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资料,按照Mori分型采用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行支架成形术,比较不同Mori分型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支架选择、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早期预后的情况。结果①按Mori分型,18例患者中Mori A型8例,MoriB型4例,Mori C型6例。②对Mori A型不和Mori B型患者均选用球囊扩张支架,Mori C型1例患者选用球囊扩张支架,5例选用Wingspan自膨式支架。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③术后第2天和术后第30天复查TCD,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均术出现再狭窄。④除1例Mori C型患者于术后24h脑桥有少量出血之外,其余患者围手术期均末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也未出现神经系统新发症状。⑤17例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中,14例术后症状消失,其中Mori A型6例,Mori B型3例,Mori C型5例。结论在支架成形术中,对Mori A型、Mori B型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可选用球囊扩张支架,Mori C型患者可选用Wingspan支架。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早期预后良好,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成形术 支架 手术中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静脉窦内球囊辅助Onyx18闭塞上矢状窦及侧窦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 被引量:4
9
作者 张鹏 张鸿祺 +3 位作者 支兴龙 李萌 宋庆斌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455-460,共6页
目的探讨静脉窦内球囊辅助栓塞剂——Onyx18闭塞上矢状窦及侧窦(横窦和乙状窦)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6月,经静脉途径在静脉窦内使用保护球囊,经动脉和(或)静脉途径,采用On... 目的探讨静脉窦内球囊辅助栓塞剂——Onyx18闭塞上矢状窦及侧窦(横窦和乙状窦)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6月,经静脉途径在静脉窦内使用保护球囊,经动脉和(或)静脉途径,采用Onyx18栓塞治疗上矢状窦区和侧窦区DAVF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球囊辅助栓塞的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本组24例患者,病变位于上矢状窦区5例,侧窦区19例。对上矢状窦区病变和侧窦区病变使用Hyperform 7 mm×7 mm球囊各1例,对其余患者使用外周血管扩张用球囊。②对上矢状窦区病变的患者经动脉栓塞3例,经静脉栓塞2例,使用球囊均基本闭塞静脉窦;对侧窦区病变患者经动脉栓塞10例,经静脉栓塞7例,动静脉联合栓塞2例;使用球囊基本闭塞静脉窦8例,部分闭塞静脉窦11例。③上矢状窦病变患者3例栓塞后治愈,有2例随访半年无复发,1例栓塞后少量残余,1年后复查造影无明显变化;在侧窦区病变的患者中,对1例患者行两次栓塞后瘘口消失,其余患者均经1次栓塞治愈,对其中7例患者治疗后半年进行了血管造影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对经严格选择适应证的DAVF患者在球囊辅助下使用Onyx18闭塞侧窦(横窦和乙状窦)和上矢状窦,治疗DAVF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静脉窦的通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硬膜 栓塞 治疗性 安全 球囊 ONYX
下载PDF
单中心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576例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亚冰 缪中荣 +4 位作者 焦力群 李慎茂 朱凤水 吉训明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60-64,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2000年1月—2010年9月的病例资料,共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进行动脉内溶栓576例,其中男416例,女160例,平均年龄(55±10)岁...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2000年1月—2010年9月的病例资料,共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进行动脉内溶栓576例,其中男416例,女160例,平均年龄(55±10)岁。对前、后循环病变的治疗时间窗分别为(5.1±1.8)、(9.1±2.2)h,尿激酶剂量分别为(82±21)、(104±15)万U。结果①颈内动脉系统闭塞389例,病例再通率为61.7%,辅助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68例,溶栓术后2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改善率为66.1%,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13.3%;②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101例,再通率为64.3%,辅助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30例,溶栓术后2周mRS改善率为43.6%,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5.0%;③脑血管造影阴性86例,占总病例的14.9%。结论颅内外动脉闭塞经溶栓后,再通率、mRS改善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显示,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注射 动脉内
下载PDF
球囊扩张支架与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童晨光 李慎茂 +2 位作者 缪中荣 焦力群 朱凤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差异。方法 2009年3-11月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22例(23处病变,置入24枚支架),分别采用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比较两种支... 目的探讨应用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差异。方法 2009年3-11月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22例(23处病变,置入24枚支架),分别采用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比较两种支架治疗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预后。结果①采用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的共12例患者,13处病变,按照病变部位,位于前循环5处,后循环8处,按照Mori分型,A型8处,B型4处,C型1处;采用自膨式支架治疗的共10例患者,11处病变(其中1处病变联合使用自膨式支架和球囊扩张支架),位于前循环8处,后循环3处,其中Mori A型1处,B型5处,C型5处。②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100%(13/13),1例Mori C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自膨式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1%(10/11),1例死亡。③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半年,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发作,TCD随访5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组有1例发生无症状再狭窄(1/4)。结论两种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均有效,且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近期预后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颈动脉狭窄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下载PDF
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广平 刘楠 +2 位作者 李慎茂 陆伯华 宋福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7-39,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引发缺血性卒中常见的病因。有研究显示,亚洲人以颅内动脉狭窄为多见^[1],我国大概每年有40-50万新发作的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2]。尽管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导致...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引发缺血性卒中常见的病因。有研究显示,亚洲人以颅内动脉狭窄为多见^[1],我国大概每年有40-50万新发作的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2]。尽管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仍高达10%-24%^[3]。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支架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楠 张广平 +1 位作者 李慎茂 陆伯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483-485,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1]。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对预防卒中的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缩窄 病理性 颅内动脉疾病 支架 血管成形术 药物治疗
下载PDF
青年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式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宗恩 缪中荣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青年颅外和(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复发或死亡与卒中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方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有颅外和(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梗死4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 目的探讨青年颅外和(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复发或死亡与卒中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方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有颅外和(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梗死4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0例;选择药物治疗39例,血管内治疗23例。采集患者既往史(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高血压病等)、个人史(包括吸烟、饮酒等)、血管病家族史及血三酰甘油等生化指标。电话随访终点事件(复发或死亡)的发生情况。平均随访(35±19)个月。结果DSA结果显示,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17例(27.4%),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52例(83.9%,P=0.000,其中7例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卒中复发6例,死亡3例,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4.5%。复发或死亡发生在药物治疗的患者中8例(8/39,20.5%)、血管内治疗患者1例(1/23,4.3%,P=0.170)。两种治疗方式对终点事件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管内治疗有优于药物治疗的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12.107,P=0.005)和治疗方式(OR=0.069,P=0.026)是终点事件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青年颅内动脉狭窄率(尤其M1段)远高于颅外动脉。对有中、重度动脉狭窄的青年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是积极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治疗学 青年 颅内外动脉狭窄
下载PDF
动脉溶栓治疗基底动脉闭塞后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5
作者 陶华 李慎茂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430-432,共3页
关键词 基底动脉闭塞 动脉溶栓治疗 血管再通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全脑血管造影 循环代偿 老年人群 少见疾病
下载PDF
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基底动脉慢性狭窄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袁波 李慎茂 +3 位作者 缪中荣 朱凤水 焦力群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265-269,共5页
目的评价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应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基底动脉慢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支架置入的手术成功率、狭窄率的改变、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 目的评价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应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基底动脉慢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支架置入的手术成功率、狭窄率的改变、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症状改善的情况。结果①20例基底动脉狭窄病变,共置入20枚Wingspan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②术后即刻造影证实,狭窄率由(79.0±6.0)%下降至(13.0±3.4)%。围手术期1例发生小脑前下动脉闭塞,导致脑干梗死。③本组在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根据Malek评分,术后3次评分均为1分者共12例(60%),均为2分者2例(10%),均为3分者1例(5%)。这15例患者的病情稳定,其中12例疗效肯定;其余5例术后早期疗效明显,但以后有所下降,其中有3例(15%)1个月时评分为1,3个月时转为2分;有2例(10%)1、3个月为1分,6个月时转为2分。结论经短期随访发现,采用C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性及疗效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缩窄 病理性 血管成形术 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
下载PDF
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颅内动脉急性血栓形成二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程琼 戴璇 +3 位作者 叶明 缪中荣 张鸿祺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11-213,共3页
患者1女,43岁。因“反复胸闷、心悸”于2010年7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病史10余年,但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病史。入院时体检: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区可闻及舒张... 患者1女,43岁。因“反复胸闷、心悸”于2010年7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病史10余年,但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病史。入院时体检: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入院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心功能Ⅲ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 支架 取栓
下载PDF
经眶上静脉-眼上静脉入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被引量:4
18
作者 牛立健 张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05-207,共3页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iovenous fistula,CSDAVF)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Kim等报道CSDAVF约占所有硬脑膜动静脉瘘的64%。CSDAVF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结膜充血水肿、视力进行性下降、颅内杂...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iovenous fistula,CSDAVF)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Kim等报道CSDAVF约占所有硬脑膜动静脉瘘的64%。CSDAVF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结膜充血水肿、视力进行性下降、颅内杂音、搏动性耳鸣、头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动静脉瘘 海绵窦区 眼上静脉 静脉入路 栓塞术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一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芬 郭秀海 +3 位作者 吉训明 陈健 武剑 贾建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39-40,共2页
患者 女,53岁,农民。因“阵发性头晕,伴视物模糊40d”于2010年2月13日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曾于外院查眼底示“视乳头水肿,眼底出血”,头部CT和MRI检查未见异常,头部MR静脉造影(MRV)提示“双侧横窦和乙状窦交界... 患者 女,53岁,农民。因“阵发性头晕,伴视物模糊40d”于2010年2月13日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曾于外院查眼底示“视乳头水肿,眼底出血”,头部CT和MRI检查未见异常,头部MR静脉造影(MRV)提示“双侧横窦和乙状窦交界处血流减低”。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5年,无头部外伤及严重感染病史,无口服避孕药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高压 血管成形术 支架 颅内静脉窦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新模式 被引量:4
20
作者 缪中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57-59,共3页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闭塞血管的及时开通会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故时间就是大脑。近20年来,学者们一直探索应用各种技术,以实现这一设想,同时也在科学地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风险和获益。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血栓溶解疗法 新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