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性化护理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的运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常红 刘芳 +1 位作者 刘凤春 鲍秋媛 《现代护理》 2005年第21期1817-1818,共2页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 重症监护室 神经内科 现代医学模式 尊重病人 就医环境 整体护理 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 护理模式
下载PDF
运用两种评分法对神经内科ICU急性期患者护理工作量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芳 热孜亚 岳鹏 《护理管理杂志》 2010年第10期706-707,共2页
目的通过两种评分方法评价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量。方法根据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修订量表的内容与计时法,对入住神经内科ICU急性期的25例患者进行护理工作量和护理时间的评价。结果神经内科ICU患者不同班次的护理工作量差异具... 目的通过两种评分方法评价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量。方法根据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修订量表的内容与计时法,对入住神经内科ICU急性期的25例患者进行护理工作量和护理时间的评价。结果神经内科ICU患者不同班次的护理工作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械通气与非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每例患者护理所消耗的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修订量表与计时法反映了神经内科不同班次、不同危重程度患者的护理工作量,为动态调配护士人力资源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 计时法 ICU 护理工作量
下载PDF
约束手套在神经科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刘芳 郭米嘉 姚辉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 2006年第6期66-66,共1页
关键词 神经科 手套 临床医护人员 重症监护室 精神异常 约束带 患者 出现 查体 适用
下载PDF
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脑室颅内压监测规范化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军 鲍月红 +3 位作者 马春梅 杨莘 刘芳 李冬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年第2期206-209,共4页
目的 调查分析护士脑室颅内压监测操作的规范率及常见错误类型.方法 采用科室制定的考核标准以方便抽样法对45名护士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75.6%的护士符合操作规范要求.24.4%护士操作不规范,其常见类型为测压前未关闭脑室引流(37.5%)、... 目的 调查分析护士脑室颅内压监测操作的规范率及常见错误类型.方法 采用科室制定的考核标准以方便抽样法对45名护士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75.6%的护士符合操作规范要求.24.4%护士操作不规范,其常见类型为测压前未关闭脑室引流(37.5%)、未校零(25.0%)、零点位置不正确(16.7%)、护理操作后立即测压(8.3%)、患者头部未在正中位(8.3%)、管路不通畅(4.2%)等.年龄、职称、ICU工龄是护士颅内压监测操作不规范的影响因素.结论 护士在脑室颅内压监测操作中不规范涉及操作的多个环节.ICU工作时间短、技术职称低、年轻的护士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应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与考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监测 规范化 调查
原文传递
膈神经麻痹病人机械通气的护理
5
作者 刘芳 杨莘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2年第5期93-94,共2页
关键词 并发症 下呼吸道感染 疾病预防 膈神经麻痹 机械通气 护理
下载PDF
神经内科ICU护士安全用药的监护与管理对策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芳 王冉 +1 位作者 陆鹏程 刘凤春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年第1期61-62,共2页
药物应用的安全性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它是抢救重症监护患者的重要手段,出现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的机会较普通患者多,因此,安全用药的监护与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的问题。因此安全用药与医生、护士、... 药物应用的安全性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它是抢救重症监护患者的重要手段,出现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的机会较普通患者多,因此,安全用药的监护与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的问题。因此安全用药与医生、护士、药师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临床中虽然药物的应用由医生负责,但是药物应用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时间、剂量、配伍禁忌与不良反应的观察均是由护士进行,护士既是各种药物的实施者,又是用药前后的监护者,她们参与患者用药的全过程。因此,护士是联系患者、医师和药师的重要枢纽,这样不仅向临床医生提供了患者用药的真实效果,而且为临床药师提供了一线资料,促使临床药师给予更好的指导与监督,同时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有效的监护与管理的途径,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患者 ICU护士 安全用药 管理 神经内科 药物应用 临床医生 临床药师
原文传递
神经重症护士叩背排痰护理现状及护理机器人设计需求的质性研究
7
作者 刘芳 梅爱英 +3 位作者 马岩 李梦楠 龚立超 张鑫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5年第9期1189-1194,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护士叩背排痰的护理现状及其对护理机器人的设计需求,为叩背排痰护理机器人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4年1—2月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的15名护士进行半结构...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护士叩背排痰的护理现状及其对护理机器人的设计需求,为叩背排痰护理机器人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4年1—2月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的15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神经重症护士叩背排痰护理现状共提取出3个主要问题,分别为工作量大,费时费力;体位摆放及维持困难;护理缺失。神经重症护士对叩背排痰护理机器人设计需求共提炼出2个主题和10个副主题,分别为功能需求(翻身功能、支撑功能、智能识别功能、识别异常并做出报警或暂停、叩背排痰后效果评价功能);具体设计需求(基础功能设计、支撑部分的设计、叩背部分的设计、支撑和叩背协同设计、整体设计)。结论了解神经重症护士对叩背排痰护理机器人的设计需求,为设计安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叩背排痰护理机器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机器人 神经重症 叩背 排痰
原文传递
小肠喂养管在重症脑损伤合并胃潴留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芳 魏娜 +2 位作者 阮征 王冉 梁涛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23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小肠喂养管在重症脑损伤合并胃潴留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监护室收治的重症脑损伤伴胃潴留患者30例,在pH值引导下,应用胃内注气法,将小肠喂养管作为鼻肠管盲插至患者十二... 目的探讨小肠喂养管在重症脑损伤合并胃潴留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监护室收治的重症脑损伤伴胃潴留患者30例,在pH值引导下,应用胃内注气法,将小肠喂养管作为鼻肠管盲插至患者十二指肠或空肠,以缓解患者胃排空障碍。结果 30例患者中,29例小肠喂养管置入成功,1例失败,置管成功率为96.7%,胃潴留改善率为93.3%,营养支持维持率为93.3%。结论将小肠喂养管应用于重症脑损伤合并胃潴留患者中,可纠正、改善患者胃潴留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损伤 胃潴留 小肠喂养管 效果
下载PDF
肠内营养循证护理培训实施效果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芳 魏娜 孙蕊 《中国护理管理》 2012年第5期72-75,共4页
目的:对25名神经内科监护室护士进行肠内营养循证护理的培训,并对培训前后护士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所实施的护理行为进行对比性研究,以期达到营养支持护理操作的规范化。方法:以2008版《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及《神经疾病肠内... 目的:对25名神经内科监护室护士进行肠内营养循证护理的培训,并对培训前后护士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所实施的护理行为进行对比性研究,以期达到营养支持护理操作的规范化。方法:以2008版《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及《神经疾病肠内营养支持操作规范共识》的内容确立培训前后的7个维度25项指标,并作问卷调查,同时将培训前后所收集的9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护理操作规范性进行比较。结果:问卷调查的7个维度25项指标均有所提高。培训前后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鼻饲管置入深度、床头抬高≥30°、营养液速度由慢到快、每4小时冲管及检查胃内残留等护理操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内营养液给予的速度应从慢到快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循证护理培训可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执行力度,明显地减少了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为护理管理者提供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护理培训 急性脑卒中 效果
原文传递
急性脑损伤并发低白蛋白血症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4
10
作者 宿英英 高淑凤 +1 位作者 车林海 魏岗之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08-309,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脑损伤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低白蛋白血症
下载PDF
脑卒中与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宿英英 车林海 +1 位作者 王海燕 毛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 了解脑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 (ALI)的发生、发展过程 ,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1999年 2~ 9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 6 4例 ,随机分为脑卒中并发ALI组 31例 ,男 2 3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6 7± 8)岁 ;脑卒中未并发ALI... 目的 了解脑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 (ALI)的发生、发展过程 ,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1999年 2~ 9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 6 4例 ,随机分为脑卒中并发ALI组 31例 ,男 2 3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6 7± 8)岁 ;脑卒中未并发ALI组 33例 ,男 2 1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6 2± 10 )岁。对两组的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以及急性期脑功能指标和肺功能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高龄、意识障碍、哥拉斯格 匹斯堡昏迷评分 (GCS P)降低、咳嗽反射减弱、吞咽困难、鼻胃管饲、下呼吸道感染和发热等是ALI的重要危险因素 ;性别、脑卒中类型、病前呼吸道疾病史和有无呕吐无统计学意义。ALI组入院第 1天 (脑卒中发病第 1~ 3天 ) ,ALI的发生率为 19% ,入院第 3天增至 81% ,第 5天高达95 %。给氧治疗前 ,动脉血氧分压是判断ALI的重要指标 ;给氧治疗后 ,用氧合指数 (PaO2 /FiO2 )反映ALI状况更为准确合理。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脑功能损伤严重或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者 ,ALI发生率明显增高 ,尤其是老年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呼吸功能试验 监护
下载PDF
协同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负担影响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阮征 刘芳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第20期1892-1895,共4页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负担的影响,并分析原因。方法将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及康复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健康宣教、知识指导等多种方式的协同护理干预。运用Zarit照顾者负担...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负担的影响,并分析原因。方法将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及康复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健康宣教、知识指导等多种方式的协同护理干预。运用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照顾者压力量表评定照顾者的负担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及照顾者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同护理干预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照顾者的压力,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负担水平及原因,指导患者及照顾者养成良好的康复及生活习惯,以减轻其负担,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护理 脑卒中 照顾者
下载PDF
急性脑出血患者甘露醇输注前后脑血流的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叶红 宿英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499-50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急性脑出血患者30例,首次静脉输注20%甘露醇125ml,15min输注完毕;间隔4~6h静脉再次输注20%甘露醇250ml,30min输注完毕,于输注前及输注后30、60、90、120、180、240min...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急性脑出血患者30例,首次静脉输注20%甘露醇125ml,15min输注完毕;间隔4~6h静脉再次输注20%甘露醇250ml,30min输注完毕,于输注前及输注后30、60、90、120、180、240min行TCD监测。监测指标包括双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流速、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血流速度变化百分率和搏动指数变化百分率。结果①125、250ml甘露醇输注后脑血流速度均升高,30min达到流速的最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②125ml甘露醇输注后TCD搏动指数在病变侧与输注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病变侧30~120min下降,与输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50ml甘露醇输注后搏动指数在病变侧30~120min下降,非病变侧60~120min下降,与输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输注甘露醇可改善脑血流速度,降低病变侧(输注250ml甘露醇)和非病变侧(输注125和250ml甘露醇)的搏动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甘露醇 脑血流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下载PDF
神经内科ICU呼吸机外管路系统管理措施探讨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芳 张京利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年第12期10-12,共3页
目的制订出较为适合神经内科ICU实际情况的呼吸机外管路系统管理措施,更好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方法对30例脑功能损伤伴有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外管路不同部位与时段的染菌监测,并进行分析。结果不同部位与时段的物表... 目的制订出较为适合神经内科ICU实际情况的呼吸机外管路系统管理措施,更好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方法对30例脑功能损伤伴有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外管路不同部位与时段的染菌监测,并进行分析。结果不同部位与时段的物表染菌监测培养出21种215株病原菌。8处不同部位病原菌的发生率与管路更换时限有关。结论根据神经内科患者病种与特征的不同,制订出呼吸机外管路系统的管理细节、方法与措施,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 外管路系统 管理
原文传递
我国脑死亡判定标准的可行性研究及建议 被引量:3
15
作者 宿英英 叶红 +9 位作者 王琳 张艳 王小梅 赵红 吕向平 杨庆林 庞英 王全录 李红亮 肖淑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531-535,共5页
目的对脑死亡判定标准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与意见。方法采用"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征求意见稿"对46例深昏迷、脑干反射消失及自主呼吸停止的重症原发性脑损伤或继发性脑损伤患者进行脑死亡的判定。判定内容... 目的对脑死亡判定标准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与意见。方法采用"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征求意见稿"对46例深昏迷、脑干反射消失及自主呼吸停止的重症原发性脑损伤或继发性脑损伤患者进行脑死亡的判定。判定内容包括先决条件、临床判定和确认试验3个部分。结果①46例患者昏迷原因均明确,并符合脑死亡的临床判定标准,即深昏迷、脑干反射消失和自主呼吸停止,其中仅有13例(28%)患者完成自主呼吸激发试验。②对46例患者均进行了脑电图(EEG)的检测,其中40例(87%)的EEG呈电静息;对29例(63%)患者进行了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LSEP)的检测,全部患者P14波及其以上波形消失;对28例(61%)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进行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其中23例(82%)无脑血流灌注现象。46例患者3项确认试验(EEG、SLSEP和TCD)中,至少1项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③11例(24%)患者于第1次脑死亡判定后12h重复判定,结果与第1次判定结果一致。结论我国脑死亡的临床判定基本安全可行,但部分患者不能完成自主呼吸激发试验;脑死亡确认试验基本安全可行,但任何一项确认试验,均有无法实施或其结果有不可靠的可能性,仅靠一项确认试验判定脑死亡欠缺严谨;部分患者脑死亡的重复判定存在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评价研究
下载PDF
重症卒中患者并发高渗血症的干预与预后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朱海英 宿英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219-222,共4页
目的探讨干预重症卒中并发高渗血症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并发高渗血症的重症卒中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34例,通过控制补液量、利尿药和血糖,动态观察干预前后血浆渗透压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评价干预治疗对预后的... 目的探讨干预重症卒中并发高渗血症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并发高渗血症的重症卒中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34例,通过控制补液量、利尿药和血糖,动态观察干预前后血浆渗透压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评价干预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控制补液量是高渗血症最常用(85.3%)的干预措施,其次为控制渗透性利尿药用量(41.2%)和控制血糖(41.2%)。干预前血浆渗透压(321±10)mmol/L,血钠(146±5)mmol/L,血糖(9.5±2.8)mmol/L;干预后分别为(308±18)、(142±7)和(7.5±3.1)mmol/L。血浆渗透压降至正常者住院期病死率为15.8%,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未降至正常者的病死率(100%),差异有显著性(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住院患者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血浆渗透压增高和APACHE(acutephysiologyandchronichealthevaluation)Ⅱ评分增高。结论降低血浆渗透压可改善重症卒中并发高渗血症患者的预后,降低住院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干预性研究 高渗血症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氧代谢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峥 宿英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0期445-44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脑氧代谢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成重症组(GCS≤8分)15例和非重症组(GCS>8分)9例。通过颈内静脉置管采血测定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同时测量脉搏血氧饱和度(...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脑氧代谢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成重症组(GCS≤8分)15例和非重症组(GCS>8分)9例。通过颈内静脉置管采血测定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同时测量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计算动脉颈静脉氧含量差(AVDO2)和脑氧摄取率,比较两组患者的SjvO2、AVDO2和脑氧摄取率,分析三者与GCS和格拉斯哥匹斯堡昏迷评分(GCSP)的相关性。结果重症组SjvO2为(76±6)%,非重症组为(69±4)%,脑氧摄取率重症组低于非重症组(P<0.05)。重症组多数患者为持续性SjvO2≥70%,而非重症组多为短暂性SjvO2≥70%。脑氧摄取率与GCS、GCSP呈显著正相关(P<0.05)。SjvO2≥70%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SjvO2<70%的患者(P<0.05)。结论SjvO2能够客观反映急性脑梗死后脑氧代谢和脑血流状况,可作为评估预后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 脑梗塞 血氧测定法
下载PDF
两种雾化方式对呼吸机撤离早期神经内科ICU患者气道湿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欣悦 刘芳 魏娜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年第25期3078-3080,共3页
目的研究氧气驱动雾化与超声雾化在重症脑损伤患者撤离呼吸机后早期,氧疗与湿化效果的观察,以便为神经内科ICU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后有效的湿化与氧疗增加选择途径。方法将60例重症脑损伤机械通气呼吸机撤离后患者,随机分为氧化驱动雾... 目的研究氧气驱动雾化与超声雾化在重症脑损伤患者撤离呼吸机后早期,氧疗与湿化效果的观察,以便为神经内科ICU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后有效的湿化与氧疗增加选择途径。方法将60例重症脑损伤机械通气呼吸机撤离后患者,随机分为氧化驱动雾化与超声雾化的方式进行,每组30例,观察其使用后第1,2,3,7天氧疗及湿化的效果。结果氧气驱动雾化的氧疗效果优于超声雾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湿化效果进行痰液分度变化的比较,氧气驱动雾化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超声雾化组。结论氧气驱动雾化在机械通气后的氧疗及湿化效果均优于超声雾化,在神经内科ICU人工气道患者中可以广泛应用。对于呼吸肌泵衰竭的神经重症疾病患者,建议撤离呼吸机48h后用氧气驱动雾化进行氧疗与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气驱动雾化 超声雾化 重症脑功能损伤 人工气道 气道湿化
原文传递
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行血浆置换术的护理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冉 刘芳 +2 位作者 吴蕾 李苗 阮征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总结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行血浆置换术的护理措施及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共25例次行血浆置换治疗过程及护理资料。结果 6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症状均缓解,血浆置换25例次,出现各种轻度不良事件共17例次,未发生严... 目的总结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行血浆置换术的护理措施及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共25例次行血浆置换治疗过程及护理资料。结果 6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症状均缓解,血浆置换25例次,出现各种轻度不良事件共17例次,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结论术前护理及准备、术中病情观察和并发症处理、术后观察维护是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行血浆置换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NMDA受体脑炎 血浆置换 护理
下载PDF
1例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促醒的护理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芳 吴晓萌 乔雨晨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23期61-63,共3页
对1例心肺复苏(CPR)后昏迷患者进行早期、系统、有效的促醒护理。经过103 d治疗,患者好转出院。提出CPR后昏迷患者,早期、及时正确的脑复苏与并发症的防治是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基础生命支持、早期脑复苏、预防与控制并发症... 对1例心肺复苏(CPR)后昏迷患者进行早期、系统、有效的促醒护理。经过103 d治疗,患者好转出院。提出CPR后昏迷患者,早期、及时正确的脑复苏与并发症的防治是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基础生命支持、早期脑复苏、预防与控制并发症等护理,为患者促醒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昏迷 促醒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