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真菌感染的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1
作者 曹锋 李昂 +3 位作者 王喆 梅文通 卢炯地 李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1,共6页
目的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导致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多数研究关注于细菌感染所致病例的特点,而合并真菌感染的IPN的临床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揭示了合并真菌... 目的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导致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多数研究关注于细菌感染所致病例的特点,而合并真菌感染的IPN的临床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揭示了合并真菌感染的IPN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了可能影响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方法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IPN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胰腺坏死组织及引流液培养是否有真菌感染,分为真菌感染组和无真菌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特点与结局,并分析真菌感染组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214个病例,其中真菌感染组49例。真菌感染组患者的坏死物累及区域更广、红细胞压积更低、入院时血糖更高;真菌感染组患者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MDRB)比例更高,总住院时间、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及接受肠外营养时间也更长。与无真菌感染组相比,真菌感染组接受手术患者的比例及手术干预次数相近(P>0.05),但真菌感染组患者术前器官功能衰竭及术后新发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比例更高,死亡率也更高(P<0.05)。真菌感染的菌种以白色念珠菌(44.8%)最为常见,其次是近平滑念珠菌(28.6%)和热带念珠菌(8.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MDRB感染(OR=1.37,95%CI:1.02~1.83)、出现真菌血症(OR=1.53,95%CI:1.06~2.23)、高血糖(OR=1.65,95%CI:1.28~2.10)、术后新发器官功能衰竭(OR=1.65,95%CI:1.19~2.29)及出血性并发症(OR=1.64,95%CI:1.28~2.10)是影响真菌感染组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与单因素分析结果一致。结论真菌感染增加IPN患者的死亡率,也增加术后患者发生新发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关注真菌血症、MDRB感染、高血糖、器官功能衰竭及术后出血有助于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AP) 胰腺坏死 真菌感染 临床特征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的外科微创治疗 被引量:1
2
作者 方振 李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93-2695,共3页
急性胰腺炎(AP)是消化系统常见急腹症,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胰腺坏死及其继发的并发症是 AP 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微创医学的不断发展,AP 局部并发症的外科治疗技术日趋完善。外科微创技术的应用明显降低手术创伤,改善患者预后。本... 急性胰腺炎(AP)是消化系统常见急腹症,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胰腺坏死及其继发的并发症是 AP 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微创医学的不断发展,AP 局部并发症的外科治疗技术日趋完善。外科微创技术的应用明显降低手术创伤,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对外科微创治疗在AP 局部并发症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外科手术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下载PDF
坏死性胰腺炎合并结肠并发症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3
作者 曹锋 卢炯地 +5 位作者 李昂 张超 王喆 高崇崇 王晓辉 李非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67-574,共8页
目的探讨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发生结肠并发症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的403例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3例,女性130例,年龄(49.4±15.4)岁(范围:18~90岁)。其... 目的探讨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发生结肠并发症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的403例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3例,女性130例,年龄(49.4±15.4)岁(范围:18~90岁)。其中胆源性胰腺炎199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110例,其他原因引起的胰腺炎94例。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对坏死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诊治。根据患者有无结肠并发症将患者分为结肠并发症组和无结肠并发症组。结肠并发症组患者采取抗感染、肠外营养支持、保持引流管通畅、末端回肠造瘘等方式进行治疗。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匹配。分别通过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组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403例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中,出现结肠并发症53例,包括结肠漏23例,结肠梗阻15例,结肠出血21例。PSM后,两组各有5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和入院时临床特征具有可比性(P值均>0.05);临床转归方面,与无结肠并发症组相比,结肠并发症组患者接受微创干预的比例[88.7%(47/53)比69.8%(37/53),χ^(2)=5.736,P=0.030]、微创干预次数[M(IQR)][2(2)次比1(1)次,Z=4.638,P=0.034]、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比例[45.3%(24/53)比32.1%(17/53),χ^(2)=4.826,P=0.041]及胰外感染比例[79.2%(42/53)比60.4%(32/53),χ^(2)=4.476,P=0.034]明显增多,需要肠内营养支持时间[8(30)d比2(10)d,Z=-3.048,P=0.002]、肠外营养支持时间[32(37)d比17(19)d,Z=-2.592,P=0.009]、ICU住院时间[24(51)d比18(31)d,Z=-2.268,P=0.002]和总住院时间[43(52)d比30(40)d,Z=-2.589,P=0.013]明显延长。两组患者病死率相近[37.7%(20/53)比34.0%(18/53),χ^(2)=0.164,P=0.840]。结论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出现结肠并发症可导致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外科干预次数增多,积极的外科干预有助于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外科手术 结肠并发症 倾向性评分匹配
原文传递
急性胰腺炎诊疗实践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薛志刚 曹锋 +1 位作者 李昂 李非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72-678,共7页
目的调查国内不同级别医院急性胰腺炎(AP)的诊疗现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组员所在医院及其他国内医院对AP的诊疗现状,设计《急性胰腺炎诊疗实践调查问卷》在线调研。调查时间为2020年12月8-2... 目的调查国内不同级别医院急性胰腺炎(AP)的诊疗现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组员所在医院及其他国内医院对AP的诊疗现状,设计《急性胰腺炎诊疗实践调查问卷》在线调研。调查时间为2020年12月8-24日。观察指标包括一般信息、AP诊断与评估、诊疗策略、随访信息,并对不同级别医院的诊疗情况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26份,其中三级甲等(简称三甲)医院占75.4%(95/126),三级和二级医院分别占15.9%(20/126)和8.7%(11/126)。所有调查对象中,88.1%(111/126)采用经典AP诊断标准,88.1%(111/126)使用严重程度分级,其中使用修订版亚特兰大分级和基于决定因素的分级进行严重程度评估的分别占72.1%(80/111)和22.5%(25/111)。70.6%(89/126)使用预测模型,常用模型包括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评分、影像学模型(改良CT严重指数评分或Balthazar评级)和Ranson标准。对于早期胰腺或胰周感染者,75.4%(95/126)首选抗菌药物;对于包裹性胰腺坏死伴感染者,61.1%(77/126)首选经皮穿刺置管引流。需外科干预者,首选方式为腹腔镜经腹手术(37.3%,47/126)和开腹手术(25.4%,32/126),61.1%(77/126)认同“延迟手术”策略,32.5%(41/126)常规采取“进阶手术”策略。对于轻型胆源性急性胰腺炎,44.4%(56/126)在同次住院期间行胆囊切除术。关于随访,建议随访时长为6个月和12个月者分别占46.0%(57/124)和33.1%(41/124),随访时间间隔为3个月和1个月者分别占50.8%(63/124)和23.4%(29/124)。比较三甲医院和非三甲医院AP诊疗资料发现,前者年收治≥100例AP的比例更高[34.7%(33/95)比12.9%(4/31),χ^(2)=5.372,P=0.020],常规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更多[68.4%(65/95)比35.5%(11/31),χ^(2)=11.107,P=0.004],常规进行重症预测比例更高[45.3%(43/95)比12.9%(4/31),χ^(2)=13.549,P=0.001],对于需外科干预的AP患者,采取进阶手术策略的比例更高[37.9%(36/95)比16.1%(5/31),χ^(2)=8.512,P=0.017],认为随访应由专职人员完成的比例更高[35.8%(34/95)比22.6%(7/31),χ^(2)=8.154,P=0.043]。结论我国AP诊断规范性较高,对AP严重程度与重症预测的评估仍需进一步推广,尤其在非三甲医院。AP治疗尤其是微创干预策略应成为今后规范化诊疗的推广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诊断 严重程度评估 外科干预 感染性胰腺坏死
原文传递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引流管护理与术后胰瘘预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文爽 张晓雪 +3 位作者 郑煜琳 靳瑾 练鹏敏 王欣然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1年第11期1736-1739,共4页
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引流管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加强引流液监测、关注胰瘘高危人群以及制定引流综合管理策略,为预防术后患者发生胰瘘提供参考。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引流护理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胰腺炎缓解作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曲元旭 丁乙轩 +2 位作者 郑智 卢炯地 李非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365-1371,共7页
目的总结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中的研究进展,以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潜力。方法收集国内外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中的研究并作综述。结果在急性胰腺炎的动物模型中,间充质干细胞的输注可以降低... 目的总结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中的研究进展,以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潜力。方法收集国内外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中的研究并作综述。结果在急性胰腺炎的动物模型中,间充质干细胞的输注可以降低炎性因子水平,调节免疫细胞的表达,抑制胰腺细胞的凋亡和自噬,并抗氧化应激以及促进血管再生,对急性胰腺炎有缓解作用。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的输注可以缓解动物模型中的急性胰腺炎,在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
原文传递
感染性胰腺坏死分区与腹腔镜手术入路选择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曹锋 李昂 +5 位作者 高崇崇 张超 丁乙轩 卢炯地 王喆 李非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7-460,464,共5页
目的分析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分布特点及微创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治疗的IPN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积液区域的分布特点,提出分区分型。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微创手术入路,观... 目的分析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分布特点及微创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治疗的IPN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积液区域的分布特点,提出分区分型。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微创手术入路,观察手术疗效。结果共纳入233例IPN病人,其坏死积液区分布为:Ⅰ区45例(19.3%),Ⅱa区21例(9.0%),Ⅰ+Ⅱa区82例(35.2%),Ⅲ区6例(2.6%),Ⅰ+Ⅱa+Ⅱb区51例(21.9%),Ⅰ+Ⅲ区11例(4.7%),Ⅰ+Ⅱa+Ⅱb+Ⅲ区17例(7.3%)。177例病人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正中入路手术49例,左侧腹膜后入路77例,正中联合左侧腹膜后入路23例,正中联合右侧腹膜后入路6例,右侧腹膜后入路4例,双侧腹膜后入路8例,正中联合双侧腹膜后入路6例,经胃入路4例。病人总体病死率6.9%。接受手术病人初次手术时间为(73.5±16.2)min,估计出血量为25(10~600)mL,留置引流管数量为(3.2±1.6)个,手术次数(2.0±1.6)次。术后Clavien-Dindo分级≥Ⅲ级并发症发生率为23.1%,手术后病死率为7.9%。结论胰周及左侧腹膜后是IPN最常见的分布区域。根据坏死感染分布范围的不同,选择不同入路行腹腔镜辅助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可安全、有效治疗IP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感染 腹腔镜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解读 被引量:21
8
作者 曹锋 李非 赵玉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58-761,共4页
近年来,急性胰腺炎(AP)在诊治理念、方式和策略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革,对其诊断和治疗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2020年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牵头,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07)》和《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 近年来,急性胰腺炎(AP)在诊治理念、方式和策略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革,对其诊断和治疗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2020年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牵头,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07)》和《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的基础上,更新并制定了《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新版指南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表述方式,重点阐释了AP的诊断与分类标准,AP早期的液体治疗、镇痛与营养支持治疗及后期感染性并发症的处理,同时提出了AP的随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诊断 治疗 随访 指南 解读
原文传递
胰腺切除术后胰腺炎预防及诊治策略
9
作者 曹锋 卢炯地 李非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16-818,822,共4页
胰腺手术后急性胰腺炎(PPAP)是胰腺切除术后的独立并发症。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在2022年制定了PPAP的定义和分级标准,由临床、生化和影像三部分组成,并根据PPAP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A、B、C 3个等级。PPAP将导致胰腺切除术后病人的住院... 胰腺手术后急性胰腺炎(PPAP)是胰腺切除术后的独立并发症。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在2022年制定了PPAP的定义和分级标准,由临床、生化和影像三部分组成,并根据PPAP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A、B、C 3个等级。PPAP将导致胰腺切除术后病人的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增高。术后血清生物学标记物(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淀粉酶及脂肪酶等)水平可预测PPAP的发生。胰腺质地软、主胰管直径≤3 mm、残胰血供差是发生PPAP的独立危险因素。PPAP治疗尚无统一规范,目前以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和充分引流为主。对出现胰腺坏死、器官衰竭、严重腹腔感染的PPAP病人,可行挽救性全胰腺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术后并发症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原文传递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梅文通 卢炯地 +3 位作者 方振 曲畅 曹锋 李非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2-257,共6页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的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19例IP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2例,女性77例,年龄51...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的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19例IP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2例,女性77例,年龄51(38,62)岁。依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分为两组:MDRB组(n=117)和非MDRB组(n=102)。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术后并发症、院内死亡情况等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MDRB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病因、坏死物分区、胰腺坏死程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MDRB组相比,MDRB组患者入院时的CT严重指数、降钙素原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增高,而红细胞压积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MDRB组相比,MDRB组患者合并真菌感染[37.6%(44/117)比21.6%(22/102)]、出现胰外感染[75.2%(88/117)比58.8%(60/102)]、接受手术治疗[89.7%(105/117)比67.6%(69/102)]、术后新发器官功能衰竭[37.1%(39/117)比21.7%(15/102)]、出现术后并发症[36.2%(38/117)比18.8%(13/102)]和院内死亡[25.6%(30/117)比10.8%(11/102)]的比例更高,外科操作次数更多[3(2,4)次比2(1,3)次],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22(10,42)d比11(6,18)d]、住院时间[39(28,67)d比29(18,35)d]和肠外营养支持时间[19(9,37)d比15(7,25)d]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真菌感染的MDRB感染IPN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风险增加(OR=1.199,95%CI:1.025~1.402),而使用替加环素(OR=0.831,95%CI:0.715~0.965)和微创手术治疗(OR=0.698,95%CI:0.562~0.868)可降低MDRB感染IPN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风险(均P<0.05)。结论 MDRB感染的IPN患者炎症水平及胰腺坏死程度更高,接受治疗时间更长,更依赖外科手术治疗。真菌感染是MDRB感染IPN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替加环素及微创手术是降低MDRB感染IPN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急性多重耐药菌感染
原文传递
胆源性胰腺炎胆系结石处理的时机与方式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非 丁乙轩 曹锋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78-1282,共5页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占我国急性胰腺炎发病总数的50%以上,多数ABP病人为轻症,可在住院时同期行胆囊切除术,以预防ABP复发。而对于中、重症ABP病人应避免早期手术,待病情稳定后择期行手术治疗。对于早期伴有持续性胆道梗阻的ABP病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占我国急性胰腺炎发病总数的50%以上,多数ABP病人为轻症,可在住院时同期行胆囊切除术,以预防ABP复发。而对于中、重症ABP病人应避免早期手术,待病情稳定后择期行手术治疗。对于早期伴有持续性胆道梗阻的ABP病人,无论是否合并急性胆管炎,均应早期内行内镜治疗以解除梗阻,通畅引流。总之,对于ABP病人胆系结石的处理,无论是内镜还是手术治疗,均应在国内外指南的建议下,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使病人获得最佳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源性胰腺炎 胆系结石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原文传递
腹腔镜经胃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治疗胰腺包裹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锋 李非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2-435,共4页
微创外科和内镜"进阶"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已成为胰腺包裹性坏死合并感染的首选手术方式。外科清创具有高效、费用低、可及性好的特点,而内镜下治疗后胰瘘、切口疝等并发症发生率低。腹腔镜经胃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LTGN)结合了... 微创外科和内镜"进阶"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已成为胰腺包裹性坏死合并感染的首选手术方式。外科清创具有高效、费用低、可及性好的特点,而内镜下治疗后胰瘘、切口疝等并发症发生率低。腹腔镜经胃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LTGN)结合了外科与内镜下清创的优势,可能成为未来坏死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重要术式之一。本文重点介绍LTGN的技术优势、手术要点、适应证与应用现状,为LTGN的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腹腔镜 包裹性坏死 经胃手术
原文传递
感染性胰腺坏死微创治疗的基本原则、方式与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锋 李非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7,共5页
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急性胰腺炎主要的手术指征。微创清创已成为IPN的主流手术方式。IPN微创手术应针对经充分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施行,优选经消化道或腹膜后入路行引流手术,并适当清创。目前报道的视频辅助的经消化道、经腹及经腹... 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急性胰腺炎主要的手术指征。微创清创已成为IPN的主流手术方式。IPN微创手术应针对经充分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施行,优选经消化道或腹膜后入路行引流手术,并适当清创。目前报道的视频辅助的经消化道、经腹及经腹膜后入路微创手术均能很好地控制IPN。为减少胰瘘等并发症,外科和内镜经胃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可能是今后IPN治疗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外科手术 包裹性坏死 微创手术
原文传递
气肿性胰腺炎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
14
作者 梅文通 曹锋 +5 位作者 丁乙轩 贾雨晨 卢炯地 王硕 蒋哲 李非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1-707,共7页
目的探讨气肿性胰腺炎(EP)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2例EP病人的临床影像资料;男10例,女2例;中位年龄为42岁,年龄范围为25~71岁。病人均行... 目的探讨气肿性胰腺炎(EP)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2例EP病人的临床影像资料;男10例,女2例;中位年龄为42岁,年龄范围为25~71岁。病人均行腹部CT检查。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行创伤递进式治疗或一步法手术。观察指标:(1)CT检查影像学特征。(2)细菌学特征。(3)治疗及随访。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病人出院后第1、3、6个月复诊,了解病人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量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CT检查影像学特征:12例病人中,1例行腹部+盆腔CT平扫检查,11例行腹部+盆腔CT平扫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12例病人CT检查结果均示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边界不清晰,胰周有大量渗出,胰腺坏死组织占胰腺总体积>30%;Balthazar CT评分为10分(8~10分)。12例病人中,5例渗出或坏死累及双侧肾前筋膜,7例仅累及左侧肾前筋膜;11例病人坏死感染区域形成明显包裹。12例病人胰腺及胰周感染与气体分布:Ⅰ+Ⅱa区6例,Ⅰ+Ⅱa+Ⅲ区3例,Ⅰ+Ⅲ区2例,Ⅰ区1例。12例病人胰腺实质走行处均有气体,CT检查结果示腹腔积液及盆腔积液。(2)细菌学特征:12例病人胰周坏死组织病原学标本培养结果均为阳性,共培养菌株27株,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其次是大肠埃希菌与肠球菌属细菌;1例真菌培养阳性。12例病人中,5例血培养阴性,7例血培养阳性,共培养菌株14株,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4例真菌培养阳性。(3)治疗及随访:12例病人中,1例行经皮穿刺引流治疗,7例行创伤递进式手术治疗,4例行一步法手术治疗;11例行手术治疗病人均行腹腔镜辅助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其中1例后续因腹腔出血行剖腹探查术。11例行手术治疗病人中,7例为左侧腹膜后入路(其中1例联合上腹正中入路),2例为上腹正中经网膜囊入路,1例经右侧腹膜后入路,1例经左侧腹直肌入路;11例病人接受操作及行手术次数为(3.1±0.9)次,其中创伤递进式治疗次数为(3.6±0.8)次,一步法手术次数为(2.3±0.5)次。12例病人中,9例治疗过程中出现>48 h的持续器官功能不全,经器官功能支持、抗感染治疗后,均行手术治疗。12例病人术后均随访6个月。12例病人中,9例经治疗后痊愈,3例死亡,其中1例因出血死亡、2例因脓毒性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EP多合并胰腺坏死,CT检查影像学特征为胰腺实质及胰周积气。EP病人多合并器官功能衰竭,手术是治疗EP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气肿性 坏死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学特征
原文传递
胰腺星状细胞促进胰腺癌发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武岳 丁乙轩 +2 位作者 梅文通 李嘉 李非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476-480,共5页
胰腺星状细胞(PSCs)是胰腺癌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激活后可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及外泌体等直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侵袭,并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还能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参与肿瘤免疫耐受,同时促进肿瘤... 胰腺星状细胞(PSCs)是胰腺癌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激活后可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及外泌体等直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侵袭,并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还能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参与肿瘤免疫耐受,同时促进肿瘤间质成分增生,促进肿瘤耐药。而通过阻断相关信号转导或使用靶向性的新材料等方式调节PSCs的活化或功能,能够实现对胰腺癌发展进程的调控。本文就PSCs促进胰腺癌发展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旨在为胰腺癌发病机制研究与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星状细胞 胰腺导管腺癌 肿瘤微环境
原文传递
腹腔镜经胃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治疗包裹性胰腺坏死32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曹锋 王喆 +3 位作者 李昂 高崇崇 张超 李非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4-558,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胃胰腺坏死组织清除(LTGD)治疗包裹性胰腺坏死(WOPN)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LTGD治疗的32例病人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胃胰腺坏死组织清除(LTGD)治疗包裹性胰腺坏死(WOPN)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LTGD治疗的32例病人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2例WOPN病人中,28例(87.5%)局限于胰腺或胰周,23例(71.9%)合并脾静脉血栓及左侧门静脉高压。手术时距离发病45(27~181)d。手术时间(151±32)min,出血量(75±40)mL,术后住院时间12(6~4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9%(7/32),Clavien-Dindo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为15.6%,死亡率为3.13%。中位随访时间52(6~101)个月,27例(84.4%)病人成功获得随访,所有WOPN均吸收,无复发。随访期内,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8.5%(5/27)及14.8%(4/27)。结论对局限于胰腺或胰周的WOPN,LTG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手术 包裹性胰腺坏死 腹腔镜经胃胰腺坏死组织清除
原文传递
感染性胰腺坏死手术治疗的时机与策略 被引量:6
17
作者 曹锋 梅文通 李非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1-406,共6页
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造成急性胰腺炎病人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的重要原因,手术是治疗IPN的重要手段。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研究为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提供了证据,也改变了传统IPN治疗模式。在微创外科时代,是否仍应坚持... 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造成急性胰腺炎病人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的重要原因,手术是治疗IPN的重要手段。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研究为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提供了证据,也改变了传统IPN治疗模式。在微创外科时代,是否仍应坚持“延迟手术”及如何实现“延迟手术”成为IPN治疗的研究热点。创伤递进式策略并非所有IPN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需积极探索其替代方案,外科开放手术、外科微创手术、内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的具体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在学界仍未达成共识。目前,个体化、多学科化及微创化的IPN治疗仍是发展主流。笔者探讨IPN手术治疗的时机与策略,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治疗时机 策略与方式 微创外科
原文传递
感染性胰腺坏死清创引流术后脓腔不灌洗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欣然 张芝颖 +2 位作者 张晓雪 张宇 钟丽霞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0-522,共3页
总结了115例感染性胰腺坏死清创引流术后脓腔不灌洗并且行大口径宽通道引流的方法及护理经验。护理要点:①患者卧床期间应用低负压持续吸引保证引流效果;②通过积极体位改变提升引流效果;③单次小剂量生理盐水冲洗;④掌握大口径宽通道... 总结了115例感染性胰腺坏死清创引流术后脓腔不灌洗并且行大口径宽通道引流的方法及护理经验。护理要点:①患者卧床期间应用低负压持续吸引保证引流效果;②通过积极体位改变提升引流效果;③单次小剂量生理盐水冲洗;④掌握大口径宽通道引流管固定技巧;⑤预防切口周围刺激性皮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胰腺坏死 清创术 引流术 灌洗疗法 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