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8年发展历程回顾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宁利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6-480,共5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西方眼科引进期,新中国成立后蓬勃发展期,改革开放后腾飞期和21世纪后飞速发展期,从最初的眼科诊所发展为目前国内眼科专科最全的、规模最大的眼科中心,凝练形成了特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西方眼科引进期,新中国成立后蓬勃发展期,改革开放后腾飞期和21世纪后飞速发展期,从最初的眼科诊所发展为目前国内眼科专科最全的、规模最大的眼科中心,凝练形成了特色学科发展方向,并逐步进入了国际知名眼科中心的行列,在医、教、研、防等方面为中国眼科的发展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仁眼科中心 发展历程 学科
下载PDF
双眼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混浊房水检测和超微结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侯芳 王军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7年第5期332-335,共4页
研究背景人工晶状体混浊在临床上相对少见,而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混浊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多为沉积性混浊,其发病机制复杂,房水高钙磷是可能的机制之一。病例报告69岁男性,双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并植入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 研究背景人工晶状体混浊在临床上相对少见,而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混浊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多为沉积性混浊,其发病机制复杂,房水高钙磷是可能的机制之一。病例报告69岁男性,双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并植入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OL),术后1年逐渐出现视力下降,就诊时查见双眼IOL混浊。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梗死、风湿免疫性疾病病史。予双眼人工晶状体置换术。术前查血动态红细胞沉降率为17 mm/h,高于正常范围(0~15 mm/h),类风湿因子20 IU/m L,为正常范围(0~20 IU/m L)高限。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均在正常范围,各种抗体检查均为阴性。血液和房水中钙和磷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32.7 pg/m L,接近正常范围(0~40 pg/m L)高限。手术取出的混浊亲水性丙烯酸酯IOL表现为乳白色雾状均质混浊,经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检测,其表面为致密含钙结晶物沉积,可溶解于1%氯化氢溶液。混浊IOL前表面结晶小体附着密集,而后表面几乎没有。结论该患者人工晶状体混浊为含钙物质沉积于人工晶状体表面,且前表面多于后表面,内部不存在结晶物。混浊的出现可能与人工晶状体材料或患者自身的糖尿病、风湿免疫性疾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性丙烯酸酯 人工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置换术 混浊
下载PDF
眼科住院医师显微手术技能考核的标准化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海燕 唐炘 张风 《医学教育管理》 2015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本研究对眼科住院医师显微手术技能考核进行标准化研究,以期制定出严格可行的标准化考核指标。方法眼科显微手术技能考核是要求住院医师完成猪眼小梁切除手术。制定标准化的考核评估体系包括:分解整个手术考核的具体步骤过程;确定... 目的本研究对眼科住院医师显微手术技能考核进行标准化研究,以期制定出严格可行的标准化考核指标。方法眼科显微手术技能考核是要求住院医师完成猪眼小梁切除手术。制定标准化的考核评估体系包括:分解整个手术考核的具体步骤过程;确定每个考核点的评分标准;培训考核教师,并在具体考核中应用。结果经过具体考核比较,统一了具体评估标准,达到考核的公平公正。结论眼科显微手术技能考核标准化评估体系的制定及应用对住院医师眼科显微手术技能的考核和培训均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考核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眼科显微手术操作
下载PDF
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海燕 侯芳 +1 位作者 何雷 王绍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年第3期179-180,183,共3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的致伤因素、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25例(25眼)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25眼)患者主要致伤原因是石块或木块崩伤;最常见合并继发性青光眼和外伤性瞳孔... 目的探讨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的致伤因素、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25例(25眼)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25眼)患者主要致伤原因是石块或木块崩伤;最常见合并继发性青光眼和外伤性瞳孔散大,同时可合并房角后退,睫状体渗漏(或离断),葡萄膜炎,锯齿缘离断,以及视网膜脱离等。16例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9例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未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前矫正视力为光感~0.2,眼压8~49 mmHg,平均眼压19.2 mmHg。16例联合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手术患者术后1周矫正视力为光感~0.5,眼压9~23 mmHg,平均眼压15.6 mmHg。人工晶状体位正,无明显倾斜及偏位。9例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术后一周矫正视力为光感~指数,眼压10~19 mmHg,平均眼压13.0 mmHg。结论石块或木块崩伤是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的主要致伤原因。常见合并继发性青光眼和外伤性瞳孔散大。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 晶状体全脱位 玻璃体切除 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
下载PDF
囊袋张力环在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侯芳 王海燕 +1 位作者 何雷 王绍莉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2年第5期337-339,共3页
目的探讨囊袋张力环在挫伤性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摘除晶状体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眼钝挫伤晶状体半脱位患者20例(20只眼),行环形撕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囊袋张力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囊袋张力环在挫伤性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摘除晶状体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眼钝挫伤晶状体半脱位患者20例(20只眼),行环形撕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囊袋张力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探查外伤眼晶状体悬韧带离断情况,离断口范围为45°至135°。术前矫正视力为光感-0.5,眼压10-29mmHg(1 mmHg=0.133 kPa),平均眼压18.6 mmHg。术后1周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好转。人工晶状体均正位,无倾斜及明显偏位,未发现张力环引起的并发症。结论在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手术中,囊袋张力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白内障手术辅助工具,能够防止术后人工晶状体偏位并抑制囊袋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 晶状体半脱位 超声乳化 囊袋张力环
下载PDF
基于主页的生物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克高 卢清君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9-162,共4页
介绍了基于主页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设计思路、实现步骤、运行特点和使用该模式的管理经验。该管理模式简单便捷,无需添加硬件,实用性极强。该管理模式为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借鉴的管理经验。
关键词 实验室 管理 主页
下载PDF
MicroRNA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魏运荣 卢清显 卢清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32,共5页
成熟的microRNA(miRNA)是一种长约22 nt的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直至目前,在不同物种中发现的miRNA达6 397个。miRNA的发现为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目前研究者不仅证实miRNA... 成熟的microRNA(miRNA)是一种长约22 nt的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直至目前,在不同物种中发现的miRNA达6 397个。miRNA的发现为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目前研究者不仅证实miRNA在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疾病发生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开始进一步探寻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理。综述了miRNA与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从基因水平上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基因表达 基因调控 细胞信号转导 转导通路
下载PDF
青光眼住院病人5年构成及视力损害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孙兰萍 梁远波 +5 位作者 范肃洁 刘文茹 刘豫恒 李思珍 孙霞 王宁利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91-794,共4页
目的对邯郸市眼科医院青光眼的住院病人5年构成和视力损害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2005年邯郸市眼科医院住院患者中不同类型青光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2例患者中,男性320例,女642例,平均年龄(61.2±13.6)岁。其中,原... 目的对邯郸市眼科医院青光眼的住院病人5年构成和视力损害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2005年邯郸市眼科医院住院患者中不同类型青光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2例患者中,男性320例,女642例,平均年龄(61.2±13.6)岁。其中,原发性青光眼794例(82.5%),继发性青光眼127例(13.30%),先天性青光眼13例(1.4%)。原发性青光眼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24例(53.4%),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13例(37.4%),开角型青光眼57例(7.1%)。原发性青光眼中双眼盲发生率7.9%(63/794),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致盲、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所致分别占36.5%(23/63)、52.3%(33/63)、11.1%(7/63):低视力发生率16.8%(134/794),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致盲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所致分别占46.2%(62/134)、30.6%(41/134)和8.9%(12/134)。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邯郸地区住院青光眼患者中的主要类型,而住院闭角型青光眼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居多且视力损害重,如能加强和规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防治和急诊处理,可大幅度降低青光眼的致盲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构成比 盲与低视力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外伤性无光感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时机的选择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海燕 侯芳 +1 位作者 何雷 王绍莉 《中华全科医学》 2012年第10期1507-1508,共2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无光感眼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方法对眼外伤无光感眼20例(20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20眼均有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及玻璃体混浊。术... 目的探讨外伤性无光感眼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方法对眼外伤无光感眼20例(20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20眼均有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及玻璃体混浊。术前视力为无光感,眼压5~16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眼压8.3 mm Hg。术后1周视力为9眼仍为无光感,8眼为光感,1眼为眼前手动,1眼为眼前指数,1眼最佳矫正视力为0.02。术后1周眼压为16眼硅油填充眼眼压正常,4眼硅油填充眼眼压低,平均眼压11.0 mm Hg。结论适当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治疗外伤性无光感眼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 无光感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下载PDF
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眼内炎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侯芳 王海燕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11期1772-1775,共4页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感染和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的发病原因、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1年6月间北京同仁医院住院治疗的10例(10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感染和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的发病原因、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1年6月间北京同仁医院住院治疗的10例(10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术后发病时间、患者全身情况、眼部表现、治疗方法、治疗后眼部情况,以及微生物检查结果。结果 10例眼内炎患者年龄范围4~74岁,平均37.8岁。术后眼内炎发生时间最短为术后1年,最长为术后30年,平均7.4年。伴前房积脓者3例,占30%。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全身疾病者3例,占30%。1例行眼内容剜除,9例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异体巩膜修补+自体结膜瓣遮盖,其中3例玻切术中联合行玻璃体腔注药术。微生物检查2例阳性,占20%。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所恢复,1例术后视力最高为0.08,占10.00%;4例患者视力为手动,占40.00%;光感的患者共3例,占30.00%;还有1例不合作,占10.00%;1例无眼球,占10.00%。术后眼压为6~24 mm Hg(1mm Hg=0.133 k Pa),平均14.87 mm Hg。结论 青光眼滤过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多在术后多年,与薄壁滤过泡或滤过泡瘘关系密切。眼内炎应及早诊断和治疗,手术积极处理可有效控制炎症和眼压,保存有效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滤过泡 眼内炎
下载PDF
我听说除了人类和猴子,其他动物都不会产生立体的视觉,是这样吗?如果有人只有一只眼睛,他会产生立体视觉吗?
11
作者 王宁利 《生命世界》 2006年第5期107-107,共1页
所谓立体视觉是视觉器官对三维空间的各种物体的远近、高低、前后的感知和判断,这种能力的确是人和灵长类动物所特有的,这是因为人和灵长类动物的眼睛长在同一个平面上,那些眼睛长在两侧的动物是不能产生立体视觉的。有了立体视觉,... 所谓立体视觉是视觉器官对三维空间的各种物体的远近、高低、前后的感知和判断,这种能力的确是人和灵长类动物所特有的,这是因为人和灵长类动物的眼睛长在同一个平面上,那些眼睛长在两侧的动物是不能产生立体视觉的。有了立体视觉,才能判断出物体的距离、位置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立体视觉 眼睛 猴子 人类 三维空间 视觉器官 物体
原文传递
人工晶状体脱位4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海燕 庞秀琴 +3 位作者 何雷 裴雪婷 王绍莉 卢海 《眼科》 CAS 2012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IOL)脱位的临床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2004-2011年治疗的IOL脱位49例49眼。方法对IOL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指标年龄、原IOL植入原因,发病时间,脱位IOL位置及类型,IOL脱...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IOL)脱位的临床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2004-2011年治疗的IOL脱位49例49眼。方法对IOL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指标年龄、原IOL植入原因,发病时间,脱位IOL位置及类型,IOL脱位诱因,手术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结果49眼IOL脱位中,老年性白内障和外伤性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者较多,分别占46.9%、28.6%。6例睫状沟固定IOL脱位均发生于手术1年后。脱位IOL53.1%位于玻璃体腔内。89.8%为C形襻IOL。IOL脱位75.5%由原眼部因素及手术因素引起。47眼(95.9%)实施了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或再次缝线固定术治疗,术后2周裸眼视力0.1以上者占59.6%。结论IOL脱位的发生与原眼部因素及手术因素有关。睫状沟缝线固定IOL术是治疗IOL脱位的有效手段,但睫状沟固定的IOL仍会发生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脱位 白内障摘除术
原文传递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微血管改变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凤华 申然 +4 位作者 孙兰萍 郭黎霞 彭忆 梁远波 王宁利 《眼科》 CAS 2012年第4期239-243,共5页
目的研究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视网膜微血管改变的特点。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河北省邯郸市眼科医院连续的BRVO患者58例,对照组为"邯郸眼病研究"中按匹配原则抽取的非BRVO者200例。方法对被研究者的眼底彩色照片定性... 目的研究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视网膜微血管改变的特点。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河北省邯郸市眼科医院连续的BRVO患者58例,对照组为"邯郸眼病研究"中按匹配原则抽取的非BRVO者200例。方法对被研究者的眼底彩色照片定性判读视网膜微血管局部改变;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IVAN software,Australia)定量测量视网膜微血管管径,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主要指标视网膜微血管局部改变包括局部视网膜动脉缩窄(FAN)、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压迫征(AVN)和动脉反光增强(OPAC)。定量测量指标为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CRVE)和视网膜动静脉比值(AVR)。结果CRAE、CRVE、AVR在BRVO组和非BRVO组分别为(136.0±20.7)μm Vs.(152.0±19.3)μm(P=0.000);(207.2±23.1)μm Vs.(235.3±29.7)μm(P=0.000);(0.66±0.13)Vs.(0.65±0.06)(P=0.019)。经多因素校正后视网膜血管局部改变FAN、AVN和OPAC在两组间比较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65(95%CI=1.77-18.03)、3.42(95%CI=1.48-7.89)和3.44(95%CI=1.44-8.24)(P均〈0.05)。结论视网膜动、静脉直径在BRVO者比非BRVO者均变窄,视网膜血管的局部改变在BRVO者比非BRVO者显著,因此视网膜血管的定量、定性分析可作为BRVO的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视网膜微血管改变 视网膜血管直径
原文传递
成人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白大勇 李莉 +4 位作者 魏士飞 李思珍 张烨 郝洁 王宁利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166-171,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在中国河北省邯郸永年县进行眼科屈光检查710例(1410只眼)的资料。其中,男性364例(721只眼),女性346例(689只眼);年龄30~83岁,平均年龄(... 目的探讨成人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在中国河北省邯郸永年县进行眼科屈光检查710例(1410只眼)的资料。其中,男性364例(721只眼),女性346例(689只眼);年龄30~83岁,平均年龄(50.9±10.3)岁。采用自动电脑验光仪检测所有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后的屈光度。采用眼科A型超声检查所有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的眼部生物学参数。所有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后等效球镜(SE)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者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年龄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后SE的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 plots进行评估。不同性别间睫状肌麻痹后SE与睫状肌麻痹前角膜曲率K值(K)、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睫状肌麻痹后中央角膜厚度(LT)、晶状体混浊程度(NO)、晶状体核的颜色(NC)、晶状体皮质(C)及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的程度(PSC)的比较,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各屈光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710例(1410只眼)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的平均SE为(-0.37±1.22)D,睫状肌麻痹后的平均SE为(0.13±1.11)D。经t检验,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5,P<0.05)。Bland-Altman plots分析显示睫状肌麻痹后的SE发生远视漂移,且随年龄的增加该漂移逐渐减小。所有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的K值、CCT、ACD及AL,以及睫状肌麻痹后的LT、NO、NC、C及PSC分别为(44.02±1.51)D、(2.88±0.36)mm、(23.07±0.95)mm、(4.52±0.41)mm、(2.72±0.43)、(2.72±0.43)、(0.26±0.63)及(0.13±0.26)。睫状肌麻痹后的LT、NO、NC、C与SE呈正相关。经Pearson相关分析,其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13,0.11,0.11,0.07;P<0.05)。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的K值、ACD、AL及睫状肌麻痹后的PSC与SE呈负相关(r=-0.12,-0.17,-0.20,-0.13;P<0.05)。近视眼与睫状肌麻痹前的AL、睫状肌麻痹后的NO、NC、C及PSC呈负相关。经Pearson相关分析,其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22,-0.15,-0.15,-0.14,-0.42;P<0.05)。结论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后SE发生明显的远视漂移,且随年龄增加此现象逐渐减小。睫状肌麻痹前的K、ACD、AL,以及睫状肌麻痹后的LT、NO、NC、C和PSC均与SE相关,其中影响近视眼的因素有AL、NO、NC、C及P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度 中央角膜厚度 眼轴 前房深度 晶状体分级 成人
原文传递
曲安奈德辅助的内界膜剥除在黄斑疾病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渊 张文一 +1 位作者 王明扬 王军 《眼科》 CAS 2011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辅助下剥除视网膜内界膜的手术方法在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手术中的应用及其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9例41眼,黄斑前膜23例23眼。方法全部患者施行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曲安...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辅助下剥除视网膜内界膜的手术方法在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手术中的应用及其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9例41眼,黄斑前膜23例23眼。方法全部患者施行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曲安奈德辅助下制作玻璃体后脱离,确认完全切除残留在黄斑周围的玻璃体后皮质,然后再次注入曲安奈德使之沉积于黄斑周围,利用视网膜镊完整地剥除内界膜,范围约2~3个视盘直径。主要指标视力、OCT结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7.73+7.09)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提高63眼(98.4%),不变1眼。全部患者完整地剥除内界膜,剥除区界限明显。通过OCT证实,全部黄斑裂孔闭合,黄斑前膜未见复发,未发生因剥除内界膜损伤视网膜的并发症。结论在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手术中曲安奈德辅助下可安全完整地剥除内界膜,减少视网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安奈德 内界膜剥除 黄斑裂孔 黄斑前膜
原文传递
基于光学成像屈光补偿技术对视网膜屈光状态测量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田佳鑫 魏士飞 +7 位作者 李仕明 刘含若 张青 崔焱 郭静云 黄叶权 冬雪川 王宁利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135-140,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光学成像屈光补偿技术测量人眼视网膜屈光状态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基于屈光补偿进行视网膜成像屈光状态的检测方法对模拟眼进行屈光度检测。分别设定模拟眼屈光状态为-3.00 D、-2.00 D、-1.00 D、0 D、+1.00 D、+2.00 D及+3.... 目的探讨采用光学成像屈光补偿技术测量人眼视网膜屈光状态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基于屈光补偿进行视网膜成像屈光状态的检测方法对模拟眼进行屈光度检测。分别设定模拟眼屈光状态为-3.00 D、-2.00 D、-1.00 D、0 D、+1.00 D、+2.00 D及+3.00 D。在不同屈光状态下,分别测量模拟眼的屈光度10次。记录每次模拟眼的理论屈光度、图案板距离以及实际测量的屈光度。不同屈光状态下测量的屈光度值,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算测量值相对于理论值的偏倚,即模拟眼屈光不正的理论值与测量值平均值的差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分析理论值与测量值的一致性。结果当模拟眼的屈光状态设定为-3.00 D、-2.00 D、-1.00 D、0 D、+1.00 D、+2.00 D及+3.00 D时,基于屈光补偿测量视网膜屈光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99±0.07)D、(-1.98±0.07)D、(-0.96±0.07)D、(0.19±0.07)D、(1.18±0.10)D、(2.37±0.11)D及(3.48±0.09)D;测量的偏倚分别为-0.01 D、-0.02 D、-0.04 D、-0.19 D、-0.18 D、-0.37 D及-0.48 D。经Pearson相关分析,模拟眼测量偏倚的绝对值与理论屈光度成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r=0.964,P<0.05)。10次实际测量的平均值与理论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统计学意义(ICC=0.997,P<0.05)。当模拟眼处于-3.00 D、-2.00 D及-1.00 D(即屈光状态为近视)时,累计共测量30次。结果模拟眼理论屈光度与实际测量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统计学意义(ICC=0.996,P<0.05)。当模拟眼处于+1.00 D、+2.00 D及+3.00 D(即屈光状态为远视)时,累计共测量30次。结果模拟眼理论屈光度与实际测量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统计学意义(ICC=0.984,P<0.05)。结论在模拟眼中基于屈光补偿技术进行视网膜成像屈光状态的测量方法准确且有效,该测量方法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补偿 视网膜成像 屈光状态 模拟眼 可行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