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发性滋养细胞肿瘤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赵静 任彤 +3 位作者 杨隽钧 冯凤芝 万希润 向阳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418-422,共5页
目的对影响滋养细胞肿瘤复发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复发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至少复发1次且在本院随诊的滋养细胞肿瘤患者。采用SPSS 13.0软件,对复发... 目的对影响滋养细胞肿瘤复发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复发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至少复发1次且在本院随诊的滋养细胞肿瘤患者。采用SPSS 13.0软件,对复发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末次妊娠性质、转移部位、FIGO分期、评分、首次术前β-HCG水平、首次术前化疗种类、化疗疗程、术后病理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6例患者,复发患者的总完全缓解率为84.9%(73/86);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初次于外院复发(P=0.038)及首次复发时间≤3个月(P=0.045)是影响复发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的预后分析结果表明,首次复发发生于外院(P=0.025)、年龄≥31岁(P=0.048)是复发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大多数复发患者能够通过化疗、手术与放疗的联合治疗治愈,对于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仍期待有新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养细胞肿瘤 复发 预后
下载PDF
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血清CYFRA21-1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效能
2
作者 任斌 吐达洪 +1 位作者 陈建新 李元明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探究粪便黏结蛋白聚糖2(SDC2)基因甲基化、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效能。方法将本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 目的探究粪便黏结蛋白聚糖2(SDC2)基因甲基化、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效能。方法将本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11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和血清CYFRA21-1水平检测,并进行比较。术后对研究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情况,Cox分析观察PFS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DC2基因甲基化和CYFRA21-1水平对患者术后PFS终点事件的预测效能。结果研究组SDC2基因甲基化和血清CYFRA21-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患者术后2年内复发转移发生率为33.00%(33/100)。复发转移患者SDC2基因甲基化和血清CYFRA21-1水平均高于无复发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TNM(OR=2.153)、SDC2基因甲基化(OR=3.156)、CYFRA21-1水平(OR=4.426)均是影响患者术后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SDC2甲基化、CYFRA21-1水平预测患者术后PFS终点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7、0.781,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20。SDC2甲基化高表达患者PFS长于低表达患者,CYFRA21-1高表达患者PFS长于低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血清CYFRA21-1水平在结肠癌患者以及术后复发转移患者中均呈现异常高表达,且是影响患者术后PFS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粪便黏结蛋白聚糖2 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 术后复发转移 预测效能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TP方案术后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杨彦卓 潘乐康 +3 位作者 齐大亮 辛亮 崔焱 安广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多西紫杉醇和卡铂(TP)方案术后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搜集2006年10月-2008年7月经病理确诊为NSCLC且行完全性手术切除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n=38):试验...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多西紫杉醇和卡铂(TP)方案术后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搜集2006年10月-2008年7月经病理确诊为NSCLC且行完全性手术切除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n=38):试验组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联合TP方案治疗,对照组单用TP方案治疗。术后随访40个月,评估两组患者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总生存率(OS)的差异,检测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细胞(CEC)数量的变化及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39.4 vs 27.6个月,P<0.05),且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89.4%vs 57.9%,P<0.05)。治疗后两组CEC均有下降,第4周期化疗后试验组的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Ⅰ、Ⅱ及Ⅲ期患者的MVD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M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低分化组MVD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结论与单纯化疗比较,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TP方案术后辅助治疗NSCLC能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提高3年生存率。CEC是一个较好的预测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抑素 重组 非小细胞肺 无病生存 存活率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恶性脑胶质瘤同步放化疗中替莫唑胺化疗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被引量:37
4
作者 康勋 李珊 +4 位作者 谢铮铮 赵艳杰 姜妮 周蕾 李文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589-593,共5页
目的替莫唑胺是一种新型烷化剂,因其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好、良好的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突出的治疗效果,已成为恶性脑胶质瘤治疗的常规用药。本文旨在通过对替莫唑胺的不良反应的研究,以期最大限度地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 目的替莫唑胺是一种新型烷化剂,因其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好、良好的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突出的治疗效果,已成为恶性脑胶质瘤治疗的常规用药。本文旨在通过对替莫唑胺的不良反应的研究,以期最大限度地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根据2009年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制定的药物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第四版(CTCAE-V4.0),观察使用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的同步放化疗和化学治疗患者所出现的化疗不良反应,并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进行处理。结果本组95例接受替莫唑胺联合同步放化治疗的患者中,严格依据CTCAE-V4.0评价原则,得出结果如下:有20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中1级的有12例,2级有8例。发生1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为6例,2级的为3例;1级血小板减少者3例,2级的为1例。发生脱发者为53例,1级的有41例,2级有12例。发生皮疹、斑丘疹共7例,1级的为6例,2级的为1例。所有上诉不良反应较轻,标准均为1-2级,无3、4、5级不良反应发生。在给予对症、停药处理后均能明显缓解。结论替莫唑胺是目前胶质瘤治疗的常用药物,通过对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显示其不良反应较轻微,且给予对症处理后均能明显缓解。因此,在对恶性脑胶质瘤患者使用同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中,替莫唑胺的应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脑胶质瘤 替莫唑胺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围术期护理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金霞 王英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2-384,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患者围术期对护理及相关知识的需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95例老年LC患者入院当日、术前、术后、出院前的护理需求进行调查。结果入院当日100%的患者希望知道主刀医... 目的探讨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患者围术期对护理及相关知识的需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95例老年LC患者入院当日、术前、术后、出院前的护理需求进行调查。结果入院当日100%的患者希望知道主刀医师,97.9%(191/195)的患者希望了解疾病原因及预防,96.9%(189/195)的患者希望了解手术费用,63.6%(124/195)的患者希望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等;术前98.5%(194/195)的患者希望了解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所需时间,95.9%(187/195)的患者希望了解需做的术前准备,69.2%(135/195)的患者希望了解术前紧张如何处理等;术后100%(195/195)的患者希望知道手术的过程及结果,94.9%(185/195)的患者希望护士能提供必要的帮助,88.2%(172/195)、75.9%(148/195)、74.9%(146/195)的患者希望了解术后疼痛的处理办法、术后基础疾病用药情况、术后如何饮食及活动;出院前100%(195/195)的患者希望知道出院后的复查时间及随访指征,99.0%(193/195)、90.8%(177/195)的患者希望了解出院后饮食注意事项、锻炼的方法与时间等。结论护士应把握好老年LC患者不同阶段的护理需求,有针对性进行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争取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围术期护理
下载PDF
CEA、AFP及CYFRA21⁃1在NSCLC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杨芳 王雅 +2 位作者 梁丽红 李苗苗 王维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第4期577-580,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92例NSCLC患者(NSCLC组),... 目的分析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92例NSCLC患者(NSCLC组),另选取同期89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血清CEA、AFP、CYFRA21⁃1表达水平,分析CEA、AFP、CYFRA21⁃1与NSCLC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NSCLC组患者血清中CEA、AFP、CYFRA21⁃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低分化、淋巴结转移者CEA、AFP、CY⁃FRA21⁃1阳性率明显高于I⁃II期、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之间CEA、AFP、CYFRA21⁃1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2例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71例,预后不良组21例。TNM分期、组织分化、CEA、AFP、CYFRA21⁃1为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单因素(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TNM分期、组织分化、CEA、AFP、CYFRA21⁃1为影响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CEA、AFP、CYFRA21⁃1在NSCLC患者中的表达均上调,与患者病理特征和预后密切相关,可能可作为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A AFP CYFRA21⁃1 NSCLC
下载PDF
去泛素化酶MYSM1调控人B细胞向浆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2
7
作者 仲凯励 黄小会 +5 位作者 王玉涵 王斌 王伟霞 董晓惠 张伟京 江小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27-1632,共6页
目的:探讨去泛素化酶MYSM1对人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去泛素化酶MYSM1的干扰载体和过表达载体,包装相应慢病毒及对照慢病毒;经人外周血磁珠分选出的CD19^+B细胞;经慢病毒感染48 h后,LPS刺激诱导感染后的CD19^+B细胞向... 目的:探讨去泛素化酶MYSM1对人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去泛素化酶MYSM1的干扰载体和过表达载体,包装相应慢病毒及对照慢病毒;经人外周血磁珠分选出的CD19^+B细胞;经慢病毒感染48 h后,LPS刺激诱导感染后的CD19^+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8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B细胞及分化过程中重要转录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干扰MYSM1表达后,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比例显著升高(P<0.01),抑制浆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Pax5和Bach2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而促进浆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Prdm1和Xbp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相反,过表达MYSM1后,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比例显著下降(P<0.01),抑制浆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Pax5和Bach2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促进浆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Prdm1和Xbp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去泛素化酶MYSM1负调控人B细胞向浆细胞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泛素化酶 MYSM1 B细胞 浆细胞
原文传递
初治原发性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长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仲凯励 曹宝平 +4 位作者 郭晓川 黄乐富 王伟霞 王斌 张伟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6-130,共5页
目的:分析原发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液淋巴肿瘤中心收治的2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1例患者均为初治原发骨... 目的:分析原发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液淋巴肿瘤中心收治的2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1例患者均为初治原发骨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40岁,其中19例患者以疼痛起病,9例患者为单发骨病灶。全组有12例患者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余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6例)和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部分患者联合放疗和/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8例临床缓解(CR 15例,PR 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5年PFS、OS率分别为63.7%和67.5%。单因素分析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利于提高PFS(P=0.045),单发骨病变更有利于提高OS(P=0.015);患者年龄、性别、分期、ECOG评分、LDH水平、B症状、放疗对PFS、OS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骨淋巴瘤发病年龄较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最常见病理类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是否单发骨病变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原发骨淋巴瘤 临床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基线^(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郭晓川 张伟京 +4 位作者 王斌 王伟霞 黄乐富 曹宝平 仲凯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9-835,共7页
目的评估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lu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_... 目的评估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lu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_(max))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及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共47例,评估基线SUV_(max)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实验室化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法确定基线SUV_(max)对疾病进展的最佳临界点,分析其对治疗疗效及生存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①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浓度、1年内有无进展、病理类型组别中的基线SUV_(max)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以1年进展率为截点,ROC曲线上SUV_(max)最佳临界点为14.4,以14.4为界限值进行分组,发现SUV_(max)<14.4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远远高于SUV_(max)≥14.4组;③以随访结束后患者疾病进展为截点,SUV_(max)最佳临界点为16.7,以16.7为界限值进行分组,发现SUV_(max)<16.7组患者中位PFS远高于SUV_(max)≥16.7组(P=0.025)。结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基线SUV_(max)与疗效及生存预后有密切关系,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最大标准化摄取值 无进展生存时间 总生存期
下载PDF
PET/CT对RCHOP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晓川 张伟京 +6 位作者 郑鹏腾 张桂 曹宝平 黄乐富 王斌 王伟霞 仲凯励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0期1715-1720,1737,共7页
目的评估基线^(18)F-FDG PET/CT参数:SUV_(max)、MTV、TLG对RCHOP初治的DLBCL患者的疗效及生存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初治的、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20例,分析基线SUV_(max)、MTV、TLG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实验室化验指标... 目的评估基线^(18)F-FDG PET/CT参数:SUV_(max)、MTV、TLG对RCHOP初治的DLBCL患者的疗效及生存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初治的、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20例,分析基线SUV_(max)、MTV、TLG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实验室化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法确定基线SUV_(max)、MTV、TLG最佳临界点,分析其对疗效及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Ⅰ/Ⅱ期患者基线SUVmax均值远低于Ⅲ/Ⅳ期患者,有无B症状、IPI危险分层等不同因素的MTV均值差别较大,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LDH水平、结外受侵个数、IPI危险分层等不同因素的TLG均值差别较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MTV<365.5组患者中位PFS优于MTV≥365.5组患者,TLG<2464.02组患者中位PFS优于TLG≥2464.0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年龄≤60岁、无B症状、Ⅰ/Ⅱ期患者、血红蛋白≥120g/L中位PFS相对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LBCL患者的基线MTV、TLG与疗效及生存预后有密切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最大标化摄取值 肿瘤代谢体积 肿瘤糖酵解总量 无进展生存期 总生存期
下载PDF
髋臼周围肿瘤的切除与重建
11
作者 朱伟 王保仓 +5 位作者 庞晓东 徐绍年 陈国强 张林 俞猛 徐万鹏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255-258,共4页
目的探讨髋臼周围肿瘤切除保肢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并对自制人工骨盆假体的设计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至2010年我们参与工作的11例骨盆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并使用自制人工骨盆假体修复重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 目的探讨髋臼周围肿瘤切除保肢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并对自制人工骨盆假体的设计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至2010年我们参与工作的11例骨盆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并使用自制人工骨盆假体修复重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6—65岁,平均43.1岁。软骨肉瘤4例,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转移瘤3例。本组病例中对化疗敏感的原发恶性肿瘤均经术前、术后的系统化疗。对于转移性肿瘤术后进行了放疗和化疗。根据肿瘤的性质、破坏部位、肿瘤大小,有3种不同的外科术式。结果11例患者均按术前方案切除肿瘤并安装自制人工骨盆假体重建髋关节。除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失访外,其余10例均获随访,最长随访时间118个月,最短13个月,中位时间58.5个月。1例肝癌骨转移患者术后存活13个月,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42个月出现肺转移死亡,2例转移性肿瘤患者目前带瘤生存,其余6例术后未发现复发、转移,能独立行走,均有不同程度的跛行,可站、坐、蹲。人工骨盆假体无松动,部分患者假体骨性愈合明显,髋关节稳定,活动度较好。结论彻底切除肿瘤是治疗骨盆原发肿瘤,防止复发,达到长期治愈的关键。对于髋臼周围破坏广泛的转移性肿瘤刮除病灶后使用人工骨盆假体和填充骨水泥进行重建,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骨盆骨 骨盆肿瘤 假体和植入物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活血化瘀方JC734联合mFOLFOX-6方案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振鹏 潘国凤 +1 位作者 石汉平 饶本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探索活血化瘀方JC734联合mFOLFoX-6方案化疗对胃肠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80例胃肠肿瘤患者,其中单纯化疗组40例,联合用药组40例,联合用药组选用活血化瘀方JC734联合mFOLFOX-6方案治疗。对2组患者的疗效、肿瘤标志... [目的]探索活血化瘀方JC734联合mFOLFoX-6方案化疗对胃肠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80例胃肠肿瘤患者,其中单纯化疗组40例,联合用药组40例,联合用药组选用活血化瘀方JC734联合mFOLFOX-6方案治疗。对2组患者的疗效、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凝血系统指标、脂质代谢指标进行评价。[结果]JC734联合mFOLFOX-6方案化疗治疗晚期肿瘤40例,经过5个疗程的治疗后,CR 6例,PR 13例,SD 16例,PD 5例,获益率为87.5%,该治疗方法不促进肿瘤转移,有治疗血栓和癌栓的作用,但对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PT-INR无明显影响,对血脂代谢有一定调控作用。[结论]活血化瘀方是治疗胃肠肿瘤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促进肿瘤扩散,可能通过调理脂质代谢发挥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 胃肠肿瘤 脂质代谢 凝血系统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中EML4-ALK融合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治疗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彦卓 潘乐康 安广宇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6-470,共5页
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已发现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4,EML4)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的融合基因。在不吸烟的NSCLC患者中... 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已发现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4,EML4)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的融合基因。在不吸烟的NSCLC患者中大多可检测出EML4-ALK,其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EML4-ALK在体内外均有致癌性。ALK抑制剂(crizotinib)在EML4-ALK阳性的NSCLC患者中已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综述重点阐述NSCLC中EML4-ALK的生物学特性、临床特征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肿瘤治疗方案 融合基因 EML4-ALK
原文传递
护理在职博士生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溢思 岳鹏 +5 位作者 张娜芹 王忠霞 罗世香 郭蕊 闯冬梅 吴瑛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年第35期-,共4页
目的:深入了解护理在职博士生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探讨护理在职博士生的合理培养机制。方法对10名护理在职博士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分析资料。结果护理在职博士生的心理体验可以归纳为4个主题群:压力感普遍,正... 目的:深入了解护理在职博士生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探讨护理在职博士生的合理培养机制。方法对10名护理在职博士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分析资料。结果护理在职博士生的心理体验可以归纳为4个主题群:压力感普遍,正负向感知并存;兴趣感及自我提升感;信心和遗憾感并存;感恩及愧疚感并存。结论我国护理在职博士生教育在科研选题时应重视博士生自身的优势和兴趣,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导师与学生的定期沟通,同时,社会和学校提供在职博士生良好的支持系统,建立一套符合在职博士生特点的培养管理体系,以保证护理在职博士生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在职博士生 心理体验 现象学研究
原文传递
AKR1C3在放疗食管癌患者病理标本检测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静 熊伟 +2 位作者 周德敏 高献书 任军 《军事医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4-497,共4页
目的对单纯放疗食管癌患者病理标本进行检测,评估醛固酮类还原酶家族1成员C3(AKR1C3)表达与放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行单纯放疗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检测食管癌患者中AKR1C3的表达情况。结果 AKR1C3... 目的对单纯放疗食管癌患者病理标本进行检测,评估醛固酮类还原酶家族1成员C3(AKR1C3)表达与放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行单纯放疗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检测食管癌患者中AKR1C3的表达情况。结果 AKR1C3在不同分化程度的食管癌患者中表达程度不同,其表达水平与放疗短期疗效呈负相关(P=0.031,95%可信区间0.151~0.914)。结论 AKR1C3有可能成为食管癌放疗疗效判定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放射疗法 AKR1C3
原文传递
儿童骨肉瘤综合治疗的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黎明 徐万鹏 +2 位作者 张林 杜淑旭 李苗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178-1180,共3页
目的引用德国骨肉瘤协作组(COSS)-96方案治疗骨肉瘤,从临床疗效分析、药物剂量及给药方式、不良反应的防治方面,探讨国内治疗儿童骨肉瘤的最佳综合治疗方案。方法对15例初诊的骨肉瘤患儿采用COSS-96方案,进行术前、术后化疗及手术综... 目的引用德国骨肉瘤协作组(COSS)-96方案治疗骨肉瘤,从临床疗效分析、药物剂量及给药方式、不良反应的防治方面,探讨国内治疗儿童骨肉瘤的最佳综合治疗方案。方法对15例初诊的骨肉瘤患儿采用COSS-96方案,进行术前、术后化疗及手术综合治疗及疗效分析;检测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给药后的血清水平,根据血药水平调整HD-MTX给药剂量及甲酰四氢叶酸(CF)解救剂量及次数。结果 15例患儿术前化疗后均有局部肿块缩小及疼痛消失等症状好转及影像学改变;肿瘤坏死组织学评估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6例,Ⅳ级4例;HD-MTX剂量12 g.m-2给药结束0 h血清药物水平为700~1 000μmol.L-1。随访时间5 a 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 a 2个月,肺转移3例,肺及多部位骨骼转移1例,死亡2例。5 a生存率71%,5 a无瘤生存率57%。结论术前化疗具有清扫转移病灶,局部肿块缩小及疼痛消失、减小手术范围和难度的作用;依据术后肿瘤坏死组织学评估制定术后化疗方案,不仅达到避免患儿因化疗敏感性差使化疗方案强度不足,肿瘤易复发而生存期缩短的目的 ,而且可避免对化疗敏感的患儿因"过强"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及死亡的发生;血清药物水平监测下调整HD-MTX给药剂量,在确保有效杀灭瘤细胞药物剂量的同时,也为HD-MTX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综合疗法 甲氨蝶呤 血药浓度 德国骨肉瘤协作组
原文传递
直肠癌同步放化疗临床CR与病理CR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静 苗政 +4 位作者 马佳彬 胡克 仲光熙 肖毅 薛华丹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5-587,共3页
对同步放化疗后达到cCR)及术后pCR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以评价核磁及直肠超声在预测pCR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42例同步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获得临床完全缓解及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进行核磁、超... 对同步放化疗后达到cCR)及术后pCR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以评价核磁及直肠超声在预测pCR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42例同步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获得临床完全缓解及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进行核磁、超声及病理比较。结果 同步放化疗后12例患者达到cCR,7例患者达pCR。MRI评估的cCR与EUS一致率为3/12(25%),与pCR一致率为4/12(33%),MRI联合EUS与pCR一致率为5/12(42%)。结论 直肠超声联合MRI不能完全预测pCR,对于watch-and-wait的患者临床评估还需要更精确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同步放化疗法 临床完全缓解 病理完全缓解
原文传递
对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理解和认识 被引量:22
18
作者 周小鸽 张燕林 +23 位作者 谢建兰 黄雨华 郑媛媛 李文生 陈浩 刘芳 潘华雄 韦萍 王哲 胡余昌 杨开颜 肖华亮 吴梅娟 尹为华 梅开勇 陈刚 阎晓初 孟刚 徐钢 李娟 田素芳 朱军 宋玉琴 张伟京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17-821,共5页
近年来,有关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LPD)的文章越来越多,EBV+LPD被使用越来越广。然而,其中所指的含义却不尽相同,由此引发了理解的困惑和交流的障碍。为此,我们通过文献复习和实际病例观察对EBV+LPD的概念进行... 近年来,有关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LPD)的文章越来越多,EBV+LPD被使用越来越广。然而,其中所指的含义却不尽相同,由此引发了理解的困惑和交流的障碍。为此,我们通过文献复习和实际病例观察对EBV+LPD的概念进行梳理和澄清,并阐述我们对EBV+LPD的理解和认识。总体而言,目前主流观点认为,EBV+LPD是指EBV感染的一组具有谱系的淋巴组织疾病,其中包括增生性、交界性、肿瘤性疾病。根据这个概念,EBV+LPD不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和急性重症EBV感染(EBV+嗜血细胞综合征、爆发性IM、致死性IM、爆发性EBV+T-LPD等),也不包括已经明确命名的EBV+淋巴瘤(如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EBV+LPD目前包括:(1)EBV+B细胞-LPD:淋巴瘤样肉芽肿、EBV+免疫缺陷相关LPD、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B细胞型、老年性EBV+B细胞-LPD等。(2)EBV+T/NK细胞-LPD:CAEBV-T/NK细胞型、种痘样水疱病、蚊叮超敏反应等。根据EBV+T/NK细胞-LPD的发展进程,通常可分为1级、2级和3级三个级别。第1级为增生性疾病,第2级为交界性疾病,第3级为肿瘤性疾病。EBV+LPD不同于单纯的增生性疾病(如IM)但又有重叠,也不同于典型的肿瘤性疾病(如NK/T细胞淋巴瘤)但也有重叠。临床上提高警惕,尽早识别与EBV+LPD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的苗头,从而及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在并发症发生后积极治疗挽救生命,应作为管控这类疾病更重要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疱疹病毒4型
原文传递
IgE型多发性骨髓瘤一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学宾 周越 +4 位作者 包芳 王轩 于阳 陈建新 李佳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02-905,共4页
IgE型多发性骨髓瘤非常罕见,预后不良。本文结合文献复习报告一例IgE-κ型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治疗过程,通过规范治疗,获得了较好反应。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IGE
原文传递
含脂质体多柔比星方案治疗成年人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仲凯励 王斌 +2 位作者 王伟霞 黄乐富 张伟京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20年第5期352-356,共5页
目的探讨含脂质体多柔比星方案治疗成年人T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含脂质体多柔比星的方案治疗,观察其临床表... 目的探讨含脂质体多柔比星方案治疗成年人T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含脂质体多柔比星的方案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共入组T细胞淋巴瘤患者16例,中位年龄50.5岁(16~81岁),其中初治7例,复治9例(包括5例难治患者)。16例患者中11例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4例,总反应率72.8%(8/11)。全组患者中位随访11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2.4%,总生存率为41.6%。5例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均为复发难治,治疗后CR 1例,PR 4例。全组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含脂质体多柔比星方案治疗成熟T细胞淋巴瘤的缓解率较高,尤其是初治患者。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可能更容易从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脂质体 多柔比星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