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红膏纱条外敷联合西医治疗阴虚湿热型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吴珣 丁毅 +3 位作者 康煜冬 王伏声 王雨 董雨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2期229-232,共4页
目的探讨在西医基础上朱红膏纱条外敷治疗阴虚湿热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血流变学、血流量及炎症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阴虚湿热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 目的探讨在西医基础上朱红膏纱条外敷治疗阴虚湿热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血流变学、血流量及炎症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阴虚湿热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西医治疗基础上外用朱红膏治疗。评估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症状体征积分、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治疗前后腘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07%(51/56),高于对照组82.14%(4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BI为(0.92±0.18),高于对照组治疗后(0.8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为(5.17±0.63)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29±0.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Fib和Hs-CRP分别为(4.32±0.44)Pa·s、(9.76±1.09)Pa·s、(3.42±0.58)g/L和(7.38±0.76)mg/L,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4.85±0.43)Pa·s、(11.28±1.05)Pa·s、(4.10±0.62)和g/L(9.32±0.8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腘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血流量分别为(113.53±10.26)ml/min、(448.24±32.36)ml/min和(30.38±3.63)ml/min,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02.42±9.84)ml/min、(430.61±31.28)ml/min和(26.08±4.17)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朱红膏纱条外敷结合西医治疗阴虚湿热型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血流变学、血流速度及炎症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症 脱疽 糖尿病足 阴虚湿热 朱红膏 疮面
下载PDF
益气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黄凤 段行武 +3 位作者 董建勋 李健 荣培晶 徐旭英 《环球中医药》 CAS 2014年第5期327-332,共6页
目的探讨益气与活血中药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全细胞贴壁培养法获取、纯化BMSCs,体外培养,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体系,采集空白对照大鼠、益气药、活血... 目的探讨益气与活血中药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全细胞贴壁培养法获取、纯化BMSCs,体外培养,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体系,采集空白对照大鼠、益气药、活血药、益气活血中药灌胃大鼠含药血清,用10%浓度以上不同含药血清培养第三代BMSCs,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孵育。用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s。噻唑基四唑比色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测细胞活性,绘制生长曲线,观察10%益气、活血、益气活血中药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获取的BMSCs,经流式细胞术检测,CD44、CD106呈阳性表达,基本不表达CD45、CD34;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培养第2、4、5天细胞快速增长,均较前一天增长明显(P<0.05),第6天时活血方血清组与益气活血方血清组细胞增长已呈下降趋势,而其它三组在第6天细胞增长达最大,与前一天比较仍有差异(P<0.05),到第7天呈下降趋势。BMSCs去除基线增殖率组间比较,培养第2天时,各组间比较虽无差异,但活血方血清组达最大(71.39±4.98%);第4、6天时,益气活血方组达最大(66.40±1.47%),与其它三组比较P<0.01,活血方血清组次之;培养第6天时,益气方血清组较其它三组大,益气活血方血清组次之,活血方血清组最低。结论全细胞贴壁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形态与表形表达上均具备BMSCs特征;益气活血中药含药血清对培养BMSCs增殖影响最大,活血方含药血清对细胞增殖影响出现最早、益气方含药血清对细胞增殖影响时间最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体外培养 益气活血中药
下载PDF
回阳生肌散对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31例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广宇 董建勋 +4 位作者 徐旭英 李勇 丁毅 康煜冬 董雨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2045-2048,共4页
目的:中医外治药物回阳生肌散对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伴酮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临床上分泌物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的慢性难愈性属阴证疮面31例。入选标准:疮面色晦褐污秽,疮形平塌,无新生肉芽;疮周皮色淡黯,遇凉有酸痛、抽痛... 目的:中医外治药物回阳生肌散对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伴酮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临床上分泌物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的慢性难愈性属阴证疮面31例。入选标准:疮面色晦褐污秽,疮形平塌,无新生肉芽;疮周皮色淡黯,遇凉有酸痛、抽痛,分泌物清稀,或如粉浆,或干涸。应用回阳生肌散或膏剂、纱条治疗,疮面分泌物增加稠厚或有肉芽组织生长或10~15天时再次行分泌物培养。结果:治疗后分泌物培养为杆菌的有9例,其中仍为铜绿假单胞菌1例,大肠埃希氏菌(2)、肺炎克雷伯菌(2)、阴沟肠杆菌(2)、奇异变形杆菌(1)、鲍曼不动杆菌(1);球菌的有1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2)、表皮葡萄球菌(3)、屎肠球菌(2)、鹑鸡肠球菌(1),无细菌生长4例。治疗前抗菌素敏感率平均为52.82%,治疗后杆菌为50.23%,球菌为54.87%,与治疗前比较P=0.32。结论:回阳生肌散不仅可以杀菌、抑菌,对病原菌抗药性影响较小或无影响,而且能促进疮面失活组织去除、肉芽增生、细胞激活,体现了中医药整体、辨证论治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阳生肌膏 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 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原文传递
男女两性脂肪肝患病率随年龄变化的特征性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孔晓丽 王广宇 +1 位作者 徐春军 徐旭英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1061-1065,共5页
目的 探讨石家庄市不同性别脂肪肝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变化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某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体检者57 150名(男39 442名,女17 708名),通过年龄、性别分层后比较其患病率及其增长变化,通过单因素及二... 目的 探讨石家庄市不同性别脂肪肝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变化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某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体检者57 150名(男39 442名,女17 708名),通过年龄、性别分层后比较其患病率及其增长变化,通过单因素及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男女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结果 B超检出脂肪肝共20 045例,总患病率35.1%,其中男性高于女性(41.7%vs 20.2%,x2=2 491.00,P<0.001),男性在26~34岁年龄段患病率增加最显著(2.1%/年),45~4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49.9%);女性在45~59岁年龄段患病率显著增加,并于55~ 59年龄段达到高峰(1.75%/年,42.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尿酸等在脂肪肝组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0.01).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腰臀比、甘油三脂、谷丙转氨酶、尿酸均为男性女性脂肪肝患者的危险因素,但总胆固醇仅为男性脂肪肝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人群在25~34岁年龄段脂肪肝患病率增长较快,女性人群在55~ 69岁年龄段脂肪肝患病率增长较快,在该年龄段实施预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性别 年龄分层 患病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60例 被引量:8
5
作者 康煜冬 吕培文 《北京中医药》 2010年第5期371-372,共2页
目的观察房芝萱先生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经验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急性期及5例慢性期患者,根据其湿热凝滞、脉络不通与气虚血瘀、脉络凝结的不同辨证,而分别使用房先生急慢性期经验方加减治疗。结果痊愈45例,好转14例,无效1例。结论... 目的观察房芝萱先生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经验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急性期及5例慢性期患者,根据其湿热凝滞、脉络不通与气虚血瘀、脉络凝结的不同辨证,而分别使用房先生急慢性期经验方加减治疗。结果痊愈45例,好转14例,无效1例。结论使用房先生经验方治疗本病临床疗效良好,可作为治疗本病的较好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 血栓性浅静脉炎
下载PDF
吕培文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15
6
作者 朱艳萍 《北京中医药》 2016年第11期1033-1034,共2页
吕培文教授根据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分为隐匿型、结块型、化脓型辨证论治,在以汤剂内服的同时选择适宜的外治法,确保疗效的同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关键词 吕培文 浆细胞性乳腺炎 内服 外治 名医经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