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七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陈瑞玲 韩春玉 +6 位作者 李金鑫 杨柳 刘贝贝 王淑辉 田瑛 李在村 脱厚珍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355-362,共8页
目的探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2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中枢神经系统VZV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2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中枢神经系统VZV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并复习既往文献。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发病年龄35~94岁,平均65.1岁。7例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发热,4例伴意识障碍,5例脑膜刺激征(+),4例伴肢体瘫痪、头痛、头晕,3例伴周围性面瘫,5例伴皮肤疱疹。脑脊液压力80~190 mmH2O(1 mmH2O=0.0098 kPa)、WBC 14~1039×106/L、蛋白40.38~444.43 mg/dl、葡萄糖2.34~6.01 mmol/L、氯化物108.90~125.00 mmol/L。脑脊液宏基因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检测的VZV病毒DNA序列数7~8869。影像学结果示脑干及小脑受累3例,颈髓受累1例,硬脑膜或脊膜强化3例,伴硬膜下积液或出血1例、伴急性脑梗死2例。治疗后,住院期间死亡1例(发病后4个月),好转出院6例;死亡2例(发病后1.5~10个月),好转4例(发病后6~63个月)。既往文献报道,成人中枢神经系统VZV感染患者有病情重、预后差,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合并颅神经或周围神经或脑血管受累等表现,但未见合并硬脑膜强化的病例报道。结论成人中枢神经系统VZV感染患者年龄分布较广、青年至高龄老年均可见,脑脊液蛋白和WBC可明显升高,部分患者葡萄糖和氯化物降低,类似结核杆菌感染。脑膜脑实质多同时受累时病情危重,高龄者预后差。怀疑中枢神经系统VZV感染者应尽早完善腰穿、脑脊液mNGS等辅助检查,在早期诊断和治疗后规范应用抗病毒感染药物,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宏基因二代测序 脑膜
原文传递
“三位一体”个案干预模式对北京地区HIV/AIDS患者ART启动时间和治疗依从性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画伟 吕诗韵 +6 位作者 白若靖 王茜 邵英 王亚丽 李在村 叶江竹 孙丽君 《传染病信息》 2021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一种由医生、护士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个案干预模式,用以缩短从确诊HIV感染到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时间,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ART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一种由医生、护士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个案干预模式,用以缩短从确诊HIV感染到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时间,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ART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北京佑安医院确诊的HIV/AIDS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诊疗程序。2015年1月—2016年12月确诊的HIV/AIDS患者作为干预组,接受“三位一体”个案干预模式。比较2组ART启动时间及治疗依从性的差别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4906例,对照组1549例,干预组3357例。干预组从确诊到接受ART的中位时间为35 d,远少于对照组的56 d(Z=-10.087,P=0.001)。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有更好的治疗依从性(89.2%vs.95.3%,P=0.000)。ART启动时间与个案干预模式的实施存在线性关系,且呈负相关。结论接受“三位一体”个案干预模式的HIV/AIDS患者能更快的启动ART,有更好的治疗依从性和队列保持率,可以在全国实施HIV个案干预模式,减轻AIDS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案干预模式 HIV/AIDS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依从性 队列保持率
下载PDF
HIV感染者HPV感染及相关疾病管理策略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展 孙丽君 刘朝晖 《中国性科学》 2021年第12期129-133,共5页
相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人群,HIV感染者不同部位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及持续感染率明显升高,同时HPV相关肿瘤发生率及进展速度也明显升高。抗反转录治疗(ART)大大延长了HIV+者的寿命,但却使HPV感染及相关肿瘤的发生率不降反升... 相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人群,HIV感染者不同部位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及持续感染率明显升高,同时HPV相关肿瘤发生率及进展速度也明显升高。抗反转录治疗(ART)大大延长了HIV+者的寿命,但却使HPV感染及相关肿瘤的发生率不降反升,因此我们急需制定HIV+人群HPV及相关肿瘤的预防策略。目前HPV疫苗已证实对HIV+者同样有效,但仍需进一步确立适合HIV+者的HPV疫苗接种方案。HIV+者中不乏男男性行为者(MSM),这部分人群HPV相关肛门癌发生风险较高,单纯对女性实施HPV群体免疫对MSM不具备保护作用。由于疫苗覆盖率仍然有限,对未能接种疫苗的人群进行正确筛查及治疗也同等重要。本研究系统总结了HIV+者HPV感染及相关肿瘤的发病情况以及HPV感染的预防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HIV抗体不确定带型与临床转归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冯霞 娄金丽 +3 位作者 刘翠娥 刘意 马红丽 李健维 《北京医学》 CAS 2019年第6期448-450,454,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s, WB)检测HIV抗体不确定带型的转归及其与疾病分期的规律,为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艾滋病确证实验室131例首次HIV抗体WB检...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s, WB)检测HIV抗体不确定带型的转归及其与疾病分期的规律,为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艾滋病确证实验室131例首次HIV抗体WB检测结果为不确定的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带型的临床转归,及其与初筛S/CO值、CD4^+ T细胞计数以及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WB不确定带型共10种,按条带个数分为1条带、2条带和3条带3种类型,其HIV阳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1,P=0.00);WB不确定病按例临床转归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两者初筛S/CO值分别为30.70±28.39和2.82±5.74(F=25.81,P=0.00),CD4^+ T细胞计数分别为(328.83±250.63)个/μl和(569.92±143.06)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5,P=0.03);将阳转病例分为急性期组和艾滋病期组,急性期组的不确定带型为p17、p24、gp160、p51p66、p24gp160、p17p24gp160,艾滋病期组带型为gp120gp160和gp41gp120gp160,两组初筛S/CO值和CD4^+ T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HIV-1 RNA定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WB不确定带型随条带数增加,阳转率增高,结合初筛S/CO比值和CD4^+ T细胞计数,根据WB不确定带型可判断其临床转归和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免疫印迹实验 不确定结果 转归
原文传递
利匹韦林对成人艾滋病患者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长平 刘炜 李在村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2年第5期277-280,共4页
目的:探讨利匹韦林(RPV)对成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9月接受以RPV为基础进行抗病毒治疗(ART)的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RPV治疗前后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异常率... 目的:探讨利匹韦林(RPV)对成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9月接受以RPV为基础进行抗病毒治疗(ART)的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RPV治疗前后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异常率的变化,并分析影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相关因素。结果:94例患者中男性91例,女性3例;年龄中位数36岁。RPV治疗后,患者的血脂总异常率由70.21%升高至78.72%,甘油三酯(TG)异常率由28.72%降至14.89%,总胆固醇(TC)异常率由15.96%降至6.38%,HDL-C异常率由19.15%升高至34.04%,LDL-C异常率由12.77%升高至19.15%;除LDL-C外,其他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TC、HDL-C指标的数值中位数均显著下降(P<0.05);LDL-C水平略下降。分析显示CD4细胞数<350个·μL^(-1)增加低HDL-C风险,年龄≥40岁和治疗方案中不含替诺福韦是RPV治疗后LDL-C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PV可以较好地降低TG和TC水平,不升高LDL-C水平,可以作为ART的优良选择,但要警惕其对HDL-C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利匹韦林 血脂
下载PDF
63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田亚坤 画伟 +4 位作者 王茜 李爱新 孙丽君 任美欣 郭彩萍 《传染病信息》 2023年第3期219-222,共4页
目的分析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于2019年1月—2022年1月确诊并治疗的AIDS合并CM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资料。结果共纳... 目的分析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于2019年1月—2022年1月确诊并治疗的AIDS合并CM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资料。结果共纳入63例AIDS合并CM的病例。患者平均年龄(37.22±10.95)岁,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2个/μl。总病死率为15.9%(10/63)。63例患者中,死亡(死亡组)10例,中位生存时间5 d,正常出院(正常出院组)53例。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的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合并隐球菌菌血症、颅内高压、白细胞计数升高及血小板计数降低发生率高于正常出院组(P均<0.05)。死亡组临床表现包括脑膜刺激征、颅神经受累、意识障碍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出院组(P均<0.05)。结论AIDS合并CM患者病死率较高,应针对高危人群加强宣教及隐球菌筛查,保持良好依从性,及时发现耐药,避免自行停药,便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隐球菌抗原 隐球菌脑膜炎 隐球菌真菌血症 颅内高压 CD4^(+)T淋巴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老年HIV/AIDS患者衰弱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白若靖 吕诗韵 +3 位作者 王冉 画伟 吴昊 代丽丽 《传染病信息》 2022年第3期276-278,286,共4页
衰弱综合征(衰弱)是一种由机体退行性改变和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机体易损性增加的综合征,与临床不良结局密切相关,严重影响HIV/AIDS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存质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有效抑制了HIV复制,延长了... 衰弱综合征(衰弱)是一种由机体退行性改变和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机体易损性增加的综合征,与临床不良结局密切相关,严重影响HIV/AIDS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存质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有效抑制了HIV复制,延长了感染者寿命,加速了HIV/AIDS患者的老龄化趋势。本文围绕老年HIV/AIDS患者衰弱的流行病学特征、可能机制以及应对措施进行综述,为老年HIV/AIDS患者衰弱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衰弱 老年综合征 机制 干预措施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北京两株HIV-1独特重组型CRF5501B/CRF07BC近全长基因组遗传特征分析
8
作者 肖明凤 李佳 +4 位作者 李茜瑶 刘安 孙丽君 卢红艳 辛若雷 《国际病毒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0-284,共5页
目的对北京治疗前耐药监测发现的具有遗传相似性的两株新发重组毒株进行前病毒HIV-1 DNA近全长基因组扩增和序列分析,以了解其遗传特征和重组模式。方法对北京佑安医院募集的2例新发重组毒株感染者,用广州海力特公司核酸提取和纯化试剂... 目的对北京治疗前耐药监测发现的具有遗传相似性的两株新发重组毒株进行前病毒HIV-1 DNA近全长基因组扩增和序列分析,以了解其遗传特征和重组模式。方法对北京佑安医院募集的2例新发重组毒株感染者,用广州海力特公司核酸提取和纯化试剂从白细胞富集层提取前病毒HIV-1 DNA。运用SimPlot 3.5软件分析重组模式和断点,并用Mega 11构建分片段最大似然法进化树验证重组事件。结果从2个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感染者扩增获得HIV-1近全长基因组序列。SimPlot重组断点分析显示BL6218-00和BL6017-01基因组均以CRF5501B为骨架,分别在gag和env基因区,或gag、pol、vpu/env、nef/3’LTR基因区,由CRF07BC重组而成。2条序列的CRF07BC片段均与来自MSM人群的CRF07BCN参考毒株序列聚集成单系进化簇。结论用前病毒DNA扩增方法从北京MSM人群发现了两株以CRF5501B为骨架且重组模式不同的独特重组型毒株,重组亲本CRF07BC均来自我国北方MSM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特重组型 近全长基因组 前病毒DNA 系统进化
原文传递
HIV/AIDS合并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及长期抗病毒治疗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亚丽 孙丽君 +5 位作者 詹岳伟 王茜 黄涛 画伟 邵英 代丽丽 《传染病信息》 2022年第5期408-412,共5页
目的 探讨HIV/AIDS合并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及长期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病毒学、免疫学效果以及梅毒复发和/或再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进行初始ART... 目的 探讨HIV/AIDS合并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及长期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病毒学、免疫学效果以及梅毒复发和/或再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进行初始ART的HIV/AIDS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ART后病毒学、免疫学效果以及梅毒复发及再感染情况。结果 共纳入728例HIV/AIDS合并梅毒患者,其中99.59%为男性,97.67%为同性性传播感染者,ART时间中位数为950(691,1217) d,从诊断到开始ART的中位时间为15.5(8.0,41.0) d,诊断至开始ART时间≥180 d以上的患者占14.7%(107/728)。经过治疗,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了242(130,369)个/μl,99.3%(723/728)的患者HIV载量控制在400拷贝/ml以内。经足量、规律驱梅治疗6~12个月后,梅毒复发和/或再感染率为18.4%(134/728)。结论 HIV/AIDS合并梅毒患者经长期ART后病毒学、免疫学效果良好,梅毒的复发和/或再感染率较高,梅毒足量、规则治疗的同时,加强性健康宣教和定期随访复查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梅毒 合并感染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下载PDF
LILRB2过表达慢病毒载体以及THP-1-LILRB2稳转细胞株的构建
10
作者 白若靖 吕诗韵 +2 位作者 画伟 吴昊 代丽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3-98,共6页
目的采用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LV)感染并探究其在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human myeloid leukemia mononuclear cells,THP-1)中的最佳感染条件,之后病毒包装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2(leuk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目的采用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LV)感染并探究其在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human myeloid leukemia mononuclear cells,THP-1)中的最佳感染条件,之后病毒包装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2(leuk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B member 2,LILRB2)的过表达病毒载体并感染THP-1细胞,最终嘌呤霉素筛选出经mRNA和蛋白水平均成功验证LILRB2过表达效果的THP-1稳定转染细胞株,为研究LILRB2在单核细胞中的作用提供前提条件。方法LILRB2过表达慢病毒载体以pLV-SFFV-MCS-EF1-ZsGreen1-T2A-Puro为慢病毒骨架载体,通过Xba I与BamH I位点插入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的LILRB2基因片段构建而成。待筛选阳性克隆与测序鉴定后,病毒感染预实验确定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以293T细胞包装病毒,浓缩后获得的原液进行病毒滴度检测。设置过表达(LV-OE-LILRB2)组和对照(LV-OE-NC)组,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病毒感染THP-1的绿色荧光情况;嘌呤霉素筛选出稳定表达LILRB2的THP-1细胞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的方法分别检测THP-1细胞中LILRB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载体中的碱基序列经PCR及测序鉴定正确,确认LILRB2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完成。病毒感染预实验确定按MOI=5,感染72 h的条件感染单核细胞系THP-1。病毒滴度测定得出,LV-OE-LILRB2组的滴度为1×108 TU/mL,LV-OE-NC组的滴度为3.3×108 TU/mL。用浓度为2μg/mL嘌呤霉素筛选出的稳转细胞株经qPCR检测结果表明LV-OE-LILRB2组中LILRB2的mRNA表达水平较LV-OE-NC组显著上调(P<0.001);且WB检测表明LV-OE-LILRB2组中LILRB2的蛋白表达水平较LV-OE-NC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过表达LILRB2慢病毒载体成功构建并在THP-1细胞株中稳定表达,为研究LILRB2在单核细胞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2 悬浮细胞 慢病毒载体 稳定转染株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临床特征分析
11
作者 王茜 孙丽君 +3 位作者 刘安 画伟 叶江竹 代丽丽 《传染病信息》 2021年第5期429-433,共5页
目的报告艾滋病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3例,并结合文献搜索讨论其有效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例艾滋病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其有效治疗方法。结果3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皮肤瘀点、... 目的报告艾滋病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3例,并结合文献搜索讨论其有效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例艾滋病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其有效治疗方法。结果3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皮肤瘀点、瘀斑,其中2例伴发黏膜出血。3例患者中2例在出现血小板减少时未启动抗病毒治疗,另1例患者已行抗病毒治疗2年,但CD4+T淋巴细胞计数仍<200个/μl。3例患者均使用甲泼尼松龙联合强效抗病毒治疗,后续贯泼尼松龙巩固治疗。1例患者激素治疗无效,行脾切除术。经过治疗3例患者血小板均逐渐恢复并出院。结论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可能与HIV在体内持续活跃复制有关,早期以强效抗病毒治疗联合激素冲击疗法为首选方案,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血小板减少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下载PDF
HIV-1感染者单核细胞亚群中人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家族B成员2与免疫重建不良免疫表型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白若靖 代丽丽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35-942,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HIV-1感染者单核细胞亚群中人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家族B成员2(leuk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B member 2,LILRB2)与免疫表面相关分子的共表达,分析LILRB2与HIV-1感染免疫重建不良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 目的探究不同HIV-1感染者单核细胞亚群中人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家族B成员2(leuk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B member 2,LILRB2)与免疫表面相关分子的共表达,分析LILRB2与HIV-1感染免疫重建不良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9月,在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就诊的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慢性HIV-1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s组,n=22)、慢性HIV-1感染且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treatment-naïve patients,TNs组,n=22)、免疫重建良好组(immune responders,IRs组,n=22)和免疫重建不良组(immune non-responders,INRs组,n=22)。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经典型(CD14^(++)CD16-)、中间型(CD14^(++)CD16^(+))、非经典型(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中LILRB2的表达比例,及其与免疫分子CD80、CD86、CD163、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和PD-L1的共表达情况,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然后采用Dunn多重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NRs组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LILRB2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IRs组(P<0.05)、TNs组(P<0.05)和HCs组(P<0.001)。TNs组CD14^(+)CD16^(++)单核细胞LILRB2和CD80的共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Cs组(P<0.001)、IRs组(P<0.01)和INRs组(P<0.001)。INRs组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LILRB2和CD86的共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Cs组(P=0.001)、TNs组(P<0.05)和IRs组(P<0.05)。各组CD14^(++)CD16^(+)单核细胞LILRB2和CD163的共表达差异最为显著,其中INRs组显著低于IRs组(P<0.01)和HCs组(P<0.01)。在CD14^(+)CD16^(++)单核细胞中,INRs组和TNs组的HLA-DR和LILRB2共表达情况相近,均显著高于HCs组(P<0.01,P<0.05)。结论LILRB2与HIV-1感染者的单核细胞异常活化有关,其在单核亚群中的表达变化与免疫重建不良的发生存在潜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LRB2 免疫重建不良 HIV-1 单核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二联方案对HIV感染者免疫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白若靖 吕诗韵 +2 位作者 画伟 吴昊 代丽丽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86-90,共5页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虽然能有效抑制HIV复制,降低AID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HIV感染者体内仍存在慢性免疫活化。近年来,随着ART方案的不断优化,指南推荐使用的二联方案能否与三联方案一样有效降低免疫活化的水平,是现阶段抗病毒治疗领...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虽然能有效抑制HIV复制,降低AID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HIV感染者体内仍存在慢性免疫活化。近年来,随着ART方案的不断优化,指南推荐使用的二联方案能否与三联方案一样有效降低免疫活化的水平,是现阶段抗病毒治疗领域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总结分析了二联方案免疫活化的相关研究,并通过与三联方案的比较,阐述二联方案实现病毒学疗效后是否存在免疫活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免疫活化 二联方案 三联方案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原学特征及二者合并感染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白若靖 吕诗韵 +2 位作者 画伟 吴昊 代丽丽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64-68,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均属于乙类传染病,其病原体分别是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和人类免疫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均属于乙类传染病,其病原体分别是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尽管HIV感染不是COVID-19的风险因素,但最近的临床研究表明,与HIV阴性的COVID-19患者相比,HIV阳性的COVID-19患者临床病程更长,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或未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患者病情更严重。因此,本文将从病原学、感染发病机制两方面比较两种病毒的差异,并阐述HIV阳性的COVID-19患者免疫学和病毒学特征,这将有助于对SARS-CoV-2与HIV感染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合并感染 病原学
原文传递
γδT细胞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白若靖 吕诗韵 +2 位作者 代丽丽 吴昊 李珍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361-365,共5页
γδT细胞是一类独特的天然免疫细胞,识别抗原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限制性,在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是机体维持免疫稳态的重要防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 γδT细胞是一类独特的天然免疫细胞,识别抗原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限制性,在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是机体维持免疫稳态的重要防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打破了γδT细胞亚群间的平衡,长期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γδ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并不能完全恢复。γδT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改变与HIV感染者疾病的进展、ART后免疫重建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从γδT细胞的表型功能、γδT细胞在HI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基于γδT细胞的免疫治疗三个方面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HIV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单基因组扩增法分析HIV-1 CRF103_01B3′半长基因组准种变异特征
16
作者 代漫 李佳 +8 位作者 李茜瑶 刘安 孙丽君 李洁 吕诗韵 黄辉煌 卢红艳 黄春 辛若雷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6-413,共8页
目的运用单基因组扩增法(single genome amplification,SGA)分析北京报告的HIV-1 CRF103_01B感染者体内3′半长基因组准种变异特征。方法选择2017—2020年北京新诊断或初始抗病毒治疗病例耐药监测中发现的6例CRF103_01B感染者,提取血浆... 目的运用单基因组扩增法(single genome amplification,SGA)分析北京报告的HIV-1 CRF103_01B感染者体内3′半长基因组准种变异特征。方法选择2017—2020年北京新诊断或初始抗病毒治疗病例耐药监测中发现的6例CRF103_01B感染者,提取血浆RNA。采用系列倍比稀释法稀释3′端cDNA,巢式PCR扩增CRF103_01B准种病毒3′半长基因组序列。MEGA 11构建Neighbor-Joining(NJ)系统进化树,计算准种病毒基因距离,Highlighter工具可视化准种病毒遗传变异。利用Simplot 3.5软件对准种序列进行BootScan分析,以分析病毒准种间重组。经Geno2pheno在线工具预测病毒嗜性。结果6例CRF103_01B感染者中有5例经男男性行为感染,共获得144条3′半长基因组SGA序列(19~36条/例)。NJ进化树显示6例感染者3′半长基因组准种变异复杂程度不一。急性期HIV-1感染病例BL4748-00准种病毒变异较小,组内基因距离为0.002±0.000,表现出遗传同质性。BL4981-00、BL3150-00和BL3558-00病例准种病毒分别形成至少3个次级进化簇呈现不同的进化方向,其组内基因距离0.031±0.004≥BL3150-00>BL3558-00>BL4981-00≥0.016±0.002。夫妻BL3022-00(女)和BL3023-00准种病毒序列聚集成大单系进化簇(bootstrap值为100%),后者组内基因距离(0.025±0.003)高于前者(0.019±0.002)。BL3558-00病例存在准种病毒间重组现象。6例感染者的准种病毒均为CCR5嗜性。结论CRF103_01B感染者体内准种变异复杂程度与疾病进展有关,急性期病例表现遗传同质性,慢性期感染病例呈现多个进化方向。未发现共感染或超感染现象,但是部分病例存在准种间重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CRF103_01B 单基因组扩增 准种变异 男男性行为
原文传递
MSM人群梅毒及梅毒合并艾滋病的队列维护探讨
17
作者 闫俊玲 李在村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年第S01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梅毒及梅毒合并艾滋病患者的随访护理和感染预防方法。方法分析我院MSM人群中规律随访的90例梅毒及梅毒合并艾滋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随访分析。结果90例梅毒及梅毒合并艾滋病患者经对症、驱梅治疗及心理护理,加强... 目的探讨梅毒及梅毒合并艾滋病患者的随访护理和感染预防方法。方法分析我院MSM人群中规律随访的90例梅毒及梅毒合并艾滋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随访分析。结果90例梅毒及梅毒合并艾滋病患者经对症、驱梅治疗及心理护理,加强患者的消毒隔离意识。病情均得到控制、患者能够正确对待这个病,按时随访。结论梅毒及梅毒合并艾滋病感染率在我国呈逐年增长趋势,尤其MSM人群中。随访医护工作者应加强梅毒等性病防治知识的学习,做好治疗、护理评估,加强消毒隔离,防止梅毒及艾滋病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梅毒合并艾滋病 随访 队列维护
下载PDF
暴露前预防:探索适合中国的HIV预防策略 被引量:24
18
作者 刘安 王茜 +1 位作者 叶江竹 孙丽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7-363,共7页
暴露前预防(PrEP)是国际指南推荐预防HIV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9年,恩曲他滨联合丙酚替诺福韦(F/TAF)在美国获批成为继恩曲他滨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F/TDF)后,第二个可用于PrEP的药物。本文结合最新... 暴露前预防(PrEP)是国际指南推荐预防HIV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9年,恩曲他滨联合丙酚替诺福韦(F/TAF)在美国获批成为继恩曲他滨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F/TDF)后,第二个可用于PrEP的药物。本文结合最新国际指南、PrEP临床研究数据和我国实际情况,讨论PrEP在我国临床运用中的考量和挑战,并对提高PrEP认知、可及性、可负担性及用药依从性提出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暴露前预防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丙酚替诺福韦
原文传递
利匹韦林改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京姬 夏欢 +2 位作者 李在村 冉娜 孙丽君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95-697,共3页
目的研究利匹韦林(RPV)对抗病毒治疗(ART)不良反应的改善效果。方法收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和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接受包含依非韦伦(EFV)或洛匹那韦/利托纳韦(LPV/r)或奈韦拉平(NVP)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出现不良反应后... 目的研究利匹韦林(RPV)对抗病毒治疗(ART)不良反应的改善效果。方法收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和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接受包含依非韦伦(EFV)或洛匹那韦/利托纳韦(LPV/r)或奈韦拉平(NVP)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出现不良反应后更换为RPV的HIV感染者,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量表),观察换药12周后不良反应的改善情况。结果共159例艾滋病病人换用利匹韦林方案,其中男150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39.07岁,平均治疗时间为3.24年。基线PSQI评分为(8.89±3.41)分,焦虑评分(HAD-A)为(7.71±3.85)分,抑郁评分(HAD-D)为(8.929±4.12)分;超过7分者:睡眠障碍26例,焦虑24例,抑郁31例。12周PSQI评分为(4.679±2.40)分,HAD-A为(3.79±2.38)分,HAD-D为(4.68±2.79)分;超过7分者:睡眠障碍14例,焦虑7例,抑郁13例。睡眠障碍(F=27.330,P<0.001)、焦虑(F=23.724,P<0.001)、抑郁(F=26.056,P<0.001)的基线和1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线甘油三酯3.96(±2.77),总胆固醇5.39(±0.80),高密度脂蛋白1.22(±0.29),低密度脂蛋白2.85(±0.83),12周时甘油三酯2.59(±1.39),总胆固醇4.72(±0.86),高密度脂蛋白1.12(±0.42),低密度脂蛋白2.69(±0.64),其中甘油三酯(F=6.299,P=0.015)和总胆固醇(F=10.477,P=0.002)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匹韦林对EFV、LPV/r或者奈韦拉平不耐受的病人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匹韦林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引起体重增加的机制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2
20
作者 白若靖 吕诗韵 +2 位作者 画伟 吴昊 代丽丽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2年第3期260-263,共4页
一些HIV感染者在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过程中体重会过度增加,甚至出现超重或肥胖。这一现象会增加非艾滋相关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加重家庭和社会的医疗与经济负担。本文概述了常... 一些HIV感染者在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过程中体重会过度增加,甚至出现超重或肥胖。这一现象会增加非艾滋相关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加重家庭和社会的医疗与经济负担。本文概述了常用ART药物引起体重增加的可能机制及应对措施对HIV感染者ART后的体重增加问题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体重增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