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BL教学法在儿童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见习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伍妘 韩彤丽 +1 位作者 陈春红 方方 《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5期16-17,共2页
把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的方法运用到儿童神经病学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的临床环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PBL也有其局限性,并对教... 把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的方法运用到儿童神经病学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的临床环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PBL也有其局限性,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 儿科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初步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方铁 方方 +7 位作者 张杰 邰隽 徐金山 王生才 丁昌红 邓劼 解自行 倪鑫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407-411,共5页
目的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IVNS)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之一,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目前国内外关于IVNS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疗效分析相对少见,本研究旨在明确IVNS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是否安... 目的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IVNS)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之一,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目前国内外关于IVNS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疗效分析相对少见,本研究旨在明确IVNS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是否安全有效,并分析探讨IVNS对不同癫痫综合征的具体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搜集基线信息,记录IVNS术前术后的发作情况(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后状态、发作类型等)、药物和刺激参数的调整、不良事件等,以平均发作减少率、有效率及Mc Hugh分级为评价指标,评估IVNS的疗效。结果研究中共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连续接受IVNS治疗的难治性癫痫患儿32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时的平均发作减少率分别为8.79%、50.85%、40.67%、56.54%及66.62%,有效率分别为21.87%、62.50%、57.14%、69.23%、77.78%。对不同癫痫综合征,IVNS也有不同的疗效,其中WEST综合征的平均发作减少率从术后1个月的37.64%逐渐增加至术后12个月的83.3%,Lennox-Gatuat(LG)综合征的平均发作减少率从术后1个月的27.42%逐渐增加至术后6个月的55.10%。结论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具有安全和有效性,且有时间累积效应。此外,WEST综合征和LG综合症对IVNS治疗的反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电刺激 儿童 难治性癫痫 癫痫综合征 手术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与儿童期脊肌萎缩症临床特征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旭 邹丽萍 +3 位作者 方方 肖静 丁昌红 宋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75-277,共3页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与儿童期脊肌萎缩症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疑诊为儿童期脊肌萎缩症(SMA)病例的临床资料特点及其相应的基因诊断结果。结果不同型儿童期脊肌萎缩症临床各有特点,主要是与病情轻重和起病年龄有关...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与儿童期脊肌萎缩症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疑诊为儿童期脊肌萎缩症(SMA)病例的临床资料特点及其相应的基因诊断结果。结果不同型儿童期脊肌萎缩症临床各有特点,主要是与病情轻重和起病年龄有关。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缺失分析(外显子7和外显子8或单纯外显子7)显示缺失为35例(92.10%),它们与疾病有关与临床分型无关。结论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缺失的检测对脊肌萎缩症的确诊有意义,但不能协助临床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脊髓性肌萎缩症 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弥散张量成像特点初步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吕传凯 刘玥 +3 位作者 彭芸 尹光恒 季之颖 张礼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6期824-827,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弥散张量成像特点。方法选取17例右利手TS患儿(TS组)和17例右利手健康(对照组)儿童进行头颅MR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使用手工画感兴趣区(ROI)...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弥散张量成像特点。方法选取17例右利手TS患儿(TS组)和17例右利手健康(对照组)儿童进行头颅MR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使用手工画感兴趣区(ROI)法,在DTI图像的基底节最大层面,分别测量双侧壳核,尾状核,丘脑,部分额叶白质等兴趣区的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TS组与对照组相对应脑结构的FA值及ADC值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TS组测量的FA值ADC值分别与病程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TS组右侧壳状核FA较对照组右侧壳状核FA值下降(t=2.362,P=0.024<0.05),TS组右侧尾状核FA值较对照组右侧尾状核FA值下降(t=2.046,P=0.049<0.05);TS组右侧尾状核ADC值较对照组右侧尾状核ADC值上升(t=2.908,P=0.007<0.01)。与病程相关性,TS组右壳核FA值降低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P=0.008<0.01,r=0.48。结论 TS中枢神经系统的DTI定量分析表明,壳核,尾状核部位弥散参数异常,可能提示TS患儿脑组织的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动秽语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儿童神经性肌强直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文敏 刘占利 邹丽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提高对儿童神经性肌强直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3例儿童神经性肌强直的临床、肌电图表现及治疗。结果3例病例的临床表现和肌电图符合神经性肌强直的临床特征,应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治疗有效。结论儿童神经性肌强直可能是一种罕见... 目的提高对儿童神经性肌强直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3例儿童神经性肌强直的临床、肌电图表现及治疗。结果3例病例的临床表现和肌电图符合神经性肌强直的临床特征,应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治疗有效。结论儿童神经性肌强直可能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需与强直性肌病等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肌强直 肌电图 卡马西平 苯妥英钠
下载PDF
加强小儿神经内科专业研究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被引量:1
6
作者 方方 刘依琳 《医学教育管理》 2015年第3期201-204,共4页
加强小儿神经内科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儿科医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研究生缺乏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渗透、缺乏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度依赖实验室结果等。本文结合神经专... 加强小儿神经内科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儿科医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研究生缺乏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渗透、缺乏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度依赖实验室结果等。本文结合神经专业和儿科特点,针对研究生临床思维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神经内科的教学经验,在加强小儿神经内科研究生临床思维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进行了改进。包括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提高教学查房的频率及质量、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加强人文医学素质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 研究生 神经内科 临床思维
下载PDF
警惕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陷阱
7
作者 张炜华 邹丽萍 +1 位作者 任海涛 关鸿志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44-649,共6页
随着抗神经抗体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认知越来越广泛,但诊治水平革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比例的误诊,导致部分患者治疗不当。误诊的主要原因包括不严格执行的诊断标准,不正确的抗体检测结果解读以及不充分的鉴别诊断。相... 随着抗神经抗体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认知越来越广泛,但诊治水平革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比例的误诊,导致部分患者治疗不当。误诊的主要原因包括不严格执行的诊断标准,不正确的抗体检测结果解读以及不充分的鉴别诊断。相对于成人,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症状识别难度更大,存在区别于成人的抗体谱系及特征,鉴别诊断涉及范围更广泛,诊治面临更大挑战。本文将结合国内诊治现状,梳理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流程,并对当今存在的主要的诊治误区进行解读和分析,旨在帮助广大儿科医师提升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精准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脑炎 诊断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儿童难治性癫痫行迷走神经刺激器植入术的护理及疗效评价
8
作者 袁晓园 甄玉荣 +1 位作者 陈玉娥 解自行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年第29期100-101,共2页
癫痫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1]。以癫痫的治疗首选是药物治疗,其目的是控制癫痫发作,目前除药物治疗外,癫痫外科治疗是癫痫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2],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神经调控手段之一,该干... 癫痫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1]。以癫痫的治疗首选是药物治疗,其目的是控制癫痫发作,目前除药物治疗外,癫痫外科治疗是癫痫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2],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神经调控手段之一,该干预途径可通过不断调整刺激参数减少发作频率、降低发作强度,最终达到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的目的[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迷走神经刺激器植入术 护理
下载PDF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的诊疗建议
9
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童肿瘤专业委员会 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儿童肿瘤专业委员会 +2 位作者 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儿童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 马晓莉 方方 《罕见病研究》 2022年第3期304-310,共7页
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OMAS)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该病常与神经母细胞瘤(NB)相关,我国儿童OMAS和NB分别由神经内科和肿瘤内、外科单独进行诊治。本组患儿中,NB通常预后良好,而OMAS易留有后遗症,但由于缺乏规范的诊治及随... 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OMAS)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该病常与神经母细胞瘤(NB)相关,我国儿童OMAS和NB分别由神经内科和肿瘤内、外科单独进行诊治。本组患儿中,NB通常预后良好,而OMAS易留有后遗症,但由于缺乏规范的诊治及随访,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控制。本文由多学科领域专家共同制订儿童NB相关性OMAS诊疗建议,从疾病的诊断、治疗、随访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通过对本组患儿的规范管理,改善患儿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 神经母细胞瘤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43例中国儿童Ⅰ型唾液酸沉积症眼部与神经系统表现相关性的meta分析
10
作者 左华欣 周晓芳 +4 位作者 任晓暾 施维 李莉 余继锋 彭春霞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中国儿童Ⅰ型唾液酸沉积症(SD)眼底"樱桃红斑"(CS)与神经系统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中国"、"唾液酸沉积症"、"Sialidosis"、"Sialidoses"、"China"... 目的探讨中国儿童Ⅰ型唾液酸沉积症(SD)眼底"樱桃红斑"(CS)与神经系统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中国"、"唾液酸沉积症"、"Sialidosis"、"Sialidoses"、"China"为中英文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数据库PubMed进行检索。病例均来自中国且符合Ⅰ型SD诊断标准。根据眼底检查有(+)无(-)CS表现,将患儿分为CS+组、CS-组。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眼底CS发生与神经系统表现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68篇文献,最终纳入17篇文献进行分析;对其中同时纳入CS+、CS-患儿的5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SD患儿43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5例;发病年龄中位数12岁。视力下降、眼底CS分别为37(90.2%,37/41;无记录2例)、24(55.8%,24/43)例;肌阵挛、共济失调、癫痫分别为42(97.7%,42/43)、39(95.1%,39/41;无记录2例)、32(91.4%,32/35;无记录8例)例。42例为NEU1基因突变所致,1例无记录。CS+组、CS-组癫痫发作分别为20(100.0%,20/20)、12(80.0%,12/15)例,CS+组癫痫发生率较CS-组明显增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CS+组、CS-组患儿肌阵挛或共济失调[相对危险度(RR)=1.13,95%可信区间(CI)0.79~1.63,P=0.49]、癫痫(RR=1.13,95%CI 0.84~2.06,P=0.24)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人群儿童Ⅰ型SD眼底CS发生率为55.8%;其与神经系统表现无相关性,但伴CS者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CS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酸沉积症 樱桃红斑 中国儿童 共济失调 诊断价值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他克莫司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久伟 方方 +9 位作者 任晓暾 张炜华 杨欣英 任长红 巩帅 吕俊兰 王晓慧 王旭 吴沪生 丁昌红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64-969,共6页
目的评价他克莫司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MG)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他克莫司治疗28例MG儿童,运用重症肌无力日常生活(MG-ADL)量表于治疗1、3、6、9、12个月时评估他克莫司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他克莫司治疗1、3、6、9、12个月时的MG-AD... 目的评价他克莫司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MG)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他克莫司治疗28例MG儿童,运用重症肌无力日常生活(MG-ADL)量表于治疗1、3、6、9、12个月时评估他克莫司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他克莫司治疗1、3、6、9、12个月时的MG-ADL绝对评分与基线水平相比均降低(P<0.05),且呈逐渐降低趋势。他克莫司治疗1、3、6、9、12个月时的有效率分别为59%、81%、84%、88%、88%。他克莫司治疗6、9、12、18个月时累计停用泼尼松4、13、14、15例。所有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病情反复。主要不良反应/事件有无症状血镁降低(5例);尿潜血阳性(1例),后自行转为阴性;均未因不良反应/事件停药。1例患儿因反复呕吐自行停药。根据CYP3A5基因型分为慢代谢组(慢代谢型,n=19)、非慢代谢组(快代谢型+中间型,n=9),慢代谢组患儿他克莫司剂量低于非慢代谢组(P<0.05),非慢代谢组他克莫司血药谷浓度低于慢代谢组(P<0.05),慢代谢组有效率高于非慢代谢组(P<0.05)。结论他克莫司治疗儿童MG疗效显著、安全性好,是需要免疫抑制剂治疗的MG患儿的良好选择。CYP3A5基因型对他克莫司使用剂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免疫抑制剂 他克莫司 CYP3A5 儿童
下载PDF
儿童烟雾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10
12
作者 马秀伟 陈军 +4 位作者 张月华 熊晖 邹丽萍 秦炯 吴希如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总结儿童烟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7例烟雾病患儿的临床特点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1岁3个月~12岁,其中4~10岁占82.4%。15例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或偏瘫,其中12例以此为首发症状;感觉障碍6例;语言障碍6例;... 目的总结儿童烟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7例烟雾病患儿的临床特点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1岁3个月~12岁,其中4~10岁占82.4%。15例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或偏瘫,其中12例以此为首发症状;感觉障碍6例;语言障碍6例;视物不清3例;头痛2例;癫疒间发作2例;不自主运动2例;吞咽困难1例;智力倒退1例。5例行头颅CT检查者均显示有缺血性改变。头颅MRI检查12例,11例显示缺血改变,包括梗死灶或软化灶,1例未见异常。17例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16例显示颈内动脉虹吸部末端和大脑前或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脑基底部有异常血管网形成;1例未见脑基底部异常血管网。9例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检查者中,8例与MRA检查结果一致;1例MRA未发现脑底血管网,DSA检查证实存在血管网异常。结论儿童烟雾病高发年龄为4~10岁,多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以肢体无力或偏瘫、感觉障碍、语言障碍为常见症状。MRA与DSA检查是诊断烟雾病的主要方法,两者结果相似,提示头颅MRA可作为儿童烟雾病的首选辅助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儿童 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下载PDF
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和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高危因素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韩彤立 邹丽萍 +3 位作者 郑华 伍云 申昆玲 吕忠礼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07-609,共3页
目的:探讨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与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年2月—2007年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康复中心治疗的116名痉挛型脑瘫儿童的基本信息和高危因素,应用GMFCS对粗大运动能力进行分级。使用多元... 目的:探讨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与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年2月—2007年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康复中心治疗的116名痉挛型脑瘫儿童的基本信息和高危因素,应用GMFCS对粗大运动能力进行分级。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16例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中孕龄<37周的早产儿70例(62.5%),<2500g的低出生体重60例(54.5%),出生窒息46例(39.7%),孕期感染27例(23.3%),双胎16例(13.8%),早产合并低出生体重为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回归方程有意义(P<0.001)。结论:早产合并低出生体重与GMFCS相关,更倾向于发展为GMFCSⅢ。出生窒息、孕期感染和双胎与GMFCS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高危因素 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
下载PDF
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MRI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程华 刘宁瑶 +2 位作者 伍妘 段晓岷 彭芸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65-868,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RA)的MR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提高对儿童SCIWORA MRI特征的认识。方法:对2004年4月-2011年10月我院诊断为SCIWORA的10例患儿的临床及脊柱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儿均于外伤...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RA)的MR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提高对儿童SCIWORA MRI特征的认识。方法:对2004年4月-2011年10月我院诊断为SCIWORA的10例患儿的临床及脊柱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儿均于外伤后(车祸碾压腰腹部1例,外力打击腰部2例,舞蹈练习下腰7例),立即至3天后出现下肢无力、疼痛等脊髓损伤症状,10min^3d(中位时间3.5h)后症状达高峰,出现下肢瘫痪,症状稳定不再进展。伤后2~10d行首次脊柱MRI检查,病变累及全脊髓的1例,累及下颈段、胸段、腰段1例,累及胸段者2例,累及胸、腰段的6例。MRI显示脊髓水肿4例,呈长T2长T1信号;脊髓水肿伴出血6例,出血呈短T1信号。11~18d复查者10例,病变范围减小1例,范围增大2例,范围无变化7例。复查时出血者3例。伤后32~42d复查者4例,均发现脊髓萎缩。本组合并非神经性软组织损伤1例,可见前纵韧带损伤。结论:全脊柱MRI检查是用于诊断儿童SCIWORA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可进行脊髓损伤的神经影像学评估,还可显示脊柱X线及CT无法直接显示的脊柱韧带、椎间盘、终板及骨髓等非神经性软组织损伤情况,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柱 儿童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儿童Leigh综合征的脑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 被引量:7
15
作者 唐晓璐 吕艳秋 +4 位作者 陶晓娟 刘玥 方方 沈丹敏 程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78-183,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综合征(Leigh综合征)的脑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基因检测证实为Leig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脑MRI表现。结果 15例患儿脑内病变均表现为双侧大致对称性病变,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呈斑块状分... 目的探讨儿童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综合征(Leigh综合征)的脑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基因检测证实为Leig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脑MRI表现。结果 15例患儿脑内病变均表现为双侧大致对称性病变,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呈斑块状分布。病变累及部位包括脑干(14例)、基底节(10例)及丘脑(8例,背侧丘脑内侧近第三脑室),累及单一部位(4例)或多个部位(11例)。基底节受累好发顺序依次为壳核(9例)、苍白球(8例)和尾状核(5例)。脑干受累好发顺序依次为大脑脚(13例)、延髓(10例)、中脑背侧(9例)、导水管周围(8例)、桥脑(5例)。T_1WI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T_2FLAIR多数病变信号不均匀(12例),高信号内可见斑片状及点状低信号。15例患儿中11例可见DWI弥散受限,且弥散像信号不均匀,病变内可见点片状无弥散受限区。5例行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的患儿中3例可见NAA降低,乳酸增高。结论儿童Leigh综合征的脑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当脑内病变呈基本对称性分布,单独或同时累及脑干、基底节时,尤其是T_2FLAIR和DWI信号不均匀时,病变同时具有弥散受限和不受限区域时,应怀疑Leigh综合征。如~1H-MRS同时显示病变区乳酸增高,则高度提示该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综合征 儿童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儿童无放射学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1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郑华 伍云 +1 位作者 韩彤立 邹丽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33-436,共4页
目的:提高对儿童无放射学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SCIWORA)的认识。方法:对1992年1月至2005年8月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者中诊断为“急性脊髓炎”或“脊髓损伤”的18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提高对儿童无放射学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SCIWORA)的认识。方法:对1992年1月至2005年8月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者中诊断为“急性脊髓炎”或“脊髓损伤”的18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其中14例为SCIWORA。男6例,女8例。年龄1岁3个月~15岁(15岁1例,1岁3个月~7岁13例)。均有明确外伤史。损伤水平在C6~T9,颈髓2例,胸髓12例。脊髓功能ASIA分级:A级9例,C级4例,D级1例。脊柱X线片和CT未见骨折及脱位;MRI检查示脊髓水肿9例,脊髓出血2例,脊髓挫伤3例。采用综合治疗,包括卧床、局部制动,应用激素、脱水剂、神经营养药等。结果:4例患者失访,10例患者随访6个月~5年,平均2年3个月,4例(C级3例,D级1例)患者(均为MRI显示水肿局限者)在伤后6个月运动、感觉及括约肌功能完全恢复(E级);6例(A级)患者运动、感觉及括约肌障碍未恢复。2例(A级)病初MRI表现为脊髓弥漫水肿者,伤后4~6个月复查MRI脊髓呈萎缩样改变。结论:对怀疑SCIWORA的儿童,应首选MRI检查。脊髓水肿局限者预后好,水肿弥漫或伴有出血、挫伤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无放射学影像异常脊髓损伤 脊髓水肿 脊髓萎缩
原文传递
不同影像学检查对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久伟 蒋丽琼 +2 位作者 王建军 石凯丽 邹丽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00-902,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颅CT、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AI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AIS患儿157例。男92例,女65例;年龄4个月~16岁。病程3h~21d。患儿均有肢体瘫痪或面瘫。回顾性分析157例AIS患儿的病历资料,对其头颅CT、... 目的探讨头颅CT、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AI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AIS患儿157例。男92例,女65例;年龄4个月~16岁。病程3h~21d。患儿均有肢体瘫痪或面瘫。回顾性分析157例AIS患儿的病历资料,对其头颅CT、MRI、MRA、MRI加MRA结果进行比较,分别计算头颅CT、MRI、MRA、MRI加MRA的受检总人数和AIS阳性检出率;CT和MRI对不同梗死部位显示的例数和阳性率,MRA对不同大血管病变显示的例数和阳性率。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头颅CT、MRI、MRA、MRI加MRA的AIS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3%、93.5%、70.7%和97.3%。CT与MRI及MRA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MRI与MRA、CT与MRI加MRA,MRA与MRI加MRA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a<0.01);MRI与MRI加MR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53.2%患儿的MRI显示多部位梗死灶,CT仅为20.6%,二者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16例接受MRA检查,82例(70.7%)示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性改变,余34例行MRI及其他检查证实有血管闭塞。结论MRI阳性检出率较CT高,在多部位梗死灶显示方面更具有优势。MRA阳性检出率较CT低。同时行MRA与MRI检查较单独行MRA的阳性检出率高,但并不比单独行MRI的阳性检出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动脉缺血性脑卒中 儿童
下载PDF
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中的信度和效度 被引量:4
18
作者 韩彤立 邹丽萍 +3 位作者 郑华 伍云 申昆玲 吕忠礼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4-266,277,共4页
目的探讨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收集2005年2月-2007年2月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病房收治的116例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资料,其中因不同原因退组并完成部分评估33例,参与全部评估过程8... 目的探讨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收集2005年2月-2007年2月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病房收治的116例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资料,其中因不同原因退组并完成部分评估33例,参与全部评估过程83例。由神经内科医师和康复训练师分别使用GMFCS对入组儿童进行分级。在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16、28周,分别使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评价入组儿童粗大运动能力,使用PEDI评价入组儿童日常生活能力。结果GMFCSⅠ、GMFCSⅡ、GMFCSⅢ代表不同粗大运动能力水平,具有良好的评价者间信度(Kappa=0.881)。GMFCS与GMFM-66均值呈负相关(rs=-0.742,P<0.05)。GMFCS与PEDI各组,即与功能性活动-自我照顾、功能性活动-移动、功能性活动-社会功能、看护者帮助-自我照顾、看护者帮助-移动、看护者帮助-社会功能原始分呈负相关(rs=-0.491~-0.713,P均<0.05);与功能性活动-移动相关性最高。结论GMFCS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评价方法简单易行,适合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 信度 效度
下载PDF
儿童Andersen-Tawil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9
作者 丁昌红 袁越 +1 位作者 黄昱 王勤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4期292-296,共5页
目的分析1例Andersen-Tawil综合征(ATS)患儿的诊断和治疗经过,提高对ATS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基因确诊ATS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12岁10个月,因"意识丧失3 h伴抽搐"入院。患儿既往有发作性双... 目的分析1例Andersen-Tawil综合征(ATS)患儿的诊断和治疗经过,提高对ATS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基因确诊ATS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12岁10个月,因"意识丧失3 h伴抽搐"入院。患儿既往有发作性双下肢无力及不明原因胸闷史。入院前3 h患儿在参加智力竞赛时突然晕倒、意识丧失、口唇发绀伴肢体抽动。查体神志不清,眼窝凹陷、眼距略宽,心律不齐,四肢呈迟缓性麻痹,脊柱、四肢无畸形。实验室检查示血清钾一过性降低。ECG检查示室性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和频发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入院后予机械通气,胺碘酮和美托洛尔抗心律失常治疗,疗效欠佳,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基因检测示KCNJ2杂合错义突变:c.899 G>T hetero,GGC>GTC,p.G300V,确诊为ATS。出院后1个月余在外院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并加用氟卡尼100 mg.d-1口服治疗。治疗后患儿心律失常减少,迄今随访8个月余,未见抽搐及晕厥发作,目前继续随访中。结论 ATS以室性心律失常,周期性麻痹,轻度面部和(或)骨骼发育异常为特征。心源性晕厥及心跳骤停不常见,但可危及生命,需植入ICD治疗。KCNJ2基因突变有助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ersen-Tawil综合征 室性心律失常 麻痹 KCNJ2基因 儿童
下载PDF
儿童缺血性脑卒中远期预后追踪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久伟 丁昌红 +1 位作者 赵若岩 邹丽萍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6期406-411,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缺血性脑卒中(IS)远期预后并初步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1992年1月至1997年5月首次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的IS连续病例。对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发病时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目的探讨儿童缺血性脑卒中(IS)远期预后并初步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1992年1月至1997年5月首次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的IS连续病例。对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发病时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愿意接受随访的患儿到我院随访,项目包括问卷调查、物理检查、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定、智力测量、患肢运动功能评定(FMA评估)、头颅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检查,分析IS的远期预后。结果 44例IS连续病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1例病初死亡,3例无法取得联系,15例拒绝随访。25例进入分析,其中男14例,女11例。起病至本次随访的间隔时间平均为12.2年,随访时平均年龄16.3岁(11.3~24.2岁)。①起病时23例表现为偏瘫症状,2例四肢瘫。10例患儿病因不明,呼吸道感染5例,轻微头外伤5例,Moyamoya病2例,同时呼吸道感染和头外伤1例,心脏病和脑动脉炎各1例。②5/25例起病入院时出现惊厥的患儿出院后未再出现惊厥;起病时未发生惊厥的2例患儿出现癫发作;2例Moyamoya病患儿出院后出现IS复发。③25例患儿肌力均较起病时提高;25例患儿ADL得分在118~126分,均符合ADL功能独立;FMA评分结果显示11例(44%)患儿患肢运动功能达到正常。④7例(28%)患儿全量表智商<70分;15例(60%)患儿存在心理问题,包括记忆力差11例,注意力不集中10例,自信心不强9例,动作过多7例,社交恐怖7例。⑤MRA检查显示3例起病时血管狭窄的患儿其狭窄程度明显减轻,余22例患儿无明显改变。⑥基底节、内囊和丘脑部位梗死者以及特发性脑卒中患儿FMA评分较高。结论儿童IS远期预后较好,均可达到生活自理。约50%患儿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心理问题,整体认知能力偏低。基底节、内囊和丘脑部位梗死和特发性IS者运动功能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远期预后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