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平板(DFP)X线系统在心血管系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建基 王永亮 马大庆 《中国医学装备》 2009年第2期24-27,共4页
对使用数字平板X线系统进行心血管造影(CAG)和介入治疗(PCI)的200例患者的数字影像进行了总结,对数字平板X线系统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 数字平板 心血管造影 介入治疗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活性氧、p22phox表达和SOD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卫萍 孙明 贾三庆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主动脉活性氧(ROS)和p22phox mRNA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及相关性,并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 以WKY大鼠为对照,观察给予SHR阿托伐他汀50mg/(kg·d)灌胃30 d后,大...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主动脉活性氧(ROS)和p22phox mRNA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及相关性,并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 以WKY大鼠为对照,观察给予SHR阿托伐他汀50mg/(kg·d)灌胃30 d后,大鼠血压、血清SOD、一氧化氮(NO)、主动脉ROS含量以及p22phox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30 d后,SHR的血压、主动脉ROS含量及p22phox mRNA表达下降,血清SOD、NO水平上升。主动脉ROS含量与p22phox mRNA表达呈正相关,与SOD活性呈负相关。结论 p22phox亚单位表达上调和SOD活性降低是高血压血管ROS增多的重要机制。阿托伐他汀可下调p22phox亚单位表达和增加SOD活性,从而减少R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2PHOX 阿托伐他汀 SOD活性 主动脉 活性氧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mRNA表达 血清SOD 亚单位表达 WKY大鼠 ROS 一氧化氮 NO水平 活性降低 相关性 含量 正相关 负相关 治疗
下载PDF
炎症与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吉云 贾三庆 《中国医刊》 CAS 2003年第9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炎症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基因变异 基因多态性 急性冠脉综合征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梅运清 胡大一 +3 位作者 汤楚中 张永 商丽华 李田昌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 :对比研究 7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和 82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0年 12月~ 2 0 0 2年 1月间 15 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治疗结果 ,将 15 8例分为OPCAB... 目的 :对比研究 7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和 82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0年 12月~ 2 0 0 2年 1月间 15 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治疗结果 ,将 15 8例分为OPCAB和CCABG两组。OPCAB组采用胸骨正中切口 ,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旁路移植 ;CCABG组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在心脏停跳下完成旁路移植。结果 :两组间性别、年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心功能分级、不稳定型心绞痛 ,并发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 ,平均每例冠状动脉病变OPCAB组 2 .2支 /例 ,CCABG组 3.6支 /例等无统计学差异 ,但平均每例旁路移植数分别为 2 .1与 3.4支 (P <0 .0 5 )。两组均无手术死亡 ,术后OPCAB组无死亡 ,CCABG组死亡 4例。神经精神并发症OPCAB组 2 .6 % (2 /76 )、CCABG组 6 .1% (5 /82 ) (P <0 .0 5 ) ;术后随访 1~ 13个月 ,OPCAB组 3例复发心绞痛 (4.0 % ) ,CCABG组 4例复发心绞痛 (4.9% ) ,两组随访期间均无死亡。结论 :OPCAB安全可行 ,疗效确实 ,与CCABG相比 ,有一定优势 ,但不能取代CCAB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 心绞痛
原文传递
单次经动脉鞘管注射依诺肝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宇朋 贾三庆 +3 位作者 王雷 严松彪 李虹伟 赵敏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62-465,共4页
目的:评价国人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单次经动脉鞘管注射依诺肝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或PCI的患者,术前即刻随机经动脉鞘管注射依诺肝素0.5mg/kg或0.75mg/kg,术中均不追加任何抗凝药物,术后即刻拔除动脉鞘管。术... 目的:评价国人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单次经动脉鞘管注射依诺肝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或PCI的患者,术前即刻随机经动脉鞘管注射依诺肝素0.5mg/kg或0.75mg/kg,术中均不追加任何抗凝药物,术后即刻拔除动脉鞘管。术前即刻、术中10min、术后即刻、术后3h、术后次日晨监测血清抗Ⅹa因子活性及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水平。终点包括30d的出血事件及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再发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结果:0.5mg/kg组(128例)和0.75mg/kg组(132例)的患者中,分别有124例(96.9%)和132例(100%)的患者抗Ⅹa因子峰值>0.5kU/L;分别有14例(10.9%)和16例(12.1%)的患者抗Ⅹa因子峰值>1.5KU/L。其中,2组分别有77例(60.2%)和74例(56.1%)患者施行了PCI。经动脉鞘管注射依诺肝素后APTT轻度延长,但分布无明确剂量相关性。30d随访,0.5mg/kg组和0.75mg/kg组分别有2例(1.6%)和3例(2.3%)出现轻微出血事件,2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在行PCI患者中,0.5mg/kg组有5例(6.5%)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3例(3.9%)死亡、2例(2.6%)行再次血运重建;0.75mg/kg组有1例(1.4%)发生心血管事件。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次经动脉鞘管注射依诺肝素用于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术 低分子肝素 抗Ⅹa因子
原文传递
2006年中国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注册调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贾三庆 王雷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06-809,共4页
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最主要的方法和手段。目前PCI常用的途径包括经股动脉介入治疗(TVI)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I)途径。与TFI相比,TRI具有术后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者更... 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最主要的方法和手段。目前PCI常用的途径包括经股动脉介入治疗(TVI)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I)途径。与TFI相比,TRI具有术后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者更舒适、穿刺并发症少等独特优势,已成为临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种理想入径,受到更多的患者和医生的认可。因此,本研究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06年中国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注册调查研究(TRI—China2006),旨在了解国内TRI开展情况、应用现状以及临床医师对该技术的掌握情况,以期能进一步推进该技术在国内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注册 中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股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医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