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移植治疗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单中心护理经验19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孙萌 李宏洁 +3 位作者 孙丽莹 刘思琦 任艳伟 黄文华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44-47,共4页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s病(WD),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导致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该病患者由于酶缺陷导致肝细胞内有大量铜沉积,引起肝细胞坏死,并累及角膜、脑、肝、肾等多个器官系统^([1]),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肝损害、角膜色素环、以及震...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s病(WD),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导致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该病患者由于酶缺陷导致肝细胞内有大量铜沉积,引起肝细胞坏死,并累及角膜、脑、肝、肾等多个器官系统^([1]),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肝损害、角膜色素环、以及震颤、运动迟缓、精神行为异常等神经精神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肝细胞坏死 运动迟缓 酶缺陷 角膜色素环 护理经验 器官系统 肝移植
下载PDF
营养治疗是疾病的基础治疗、一线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郭树彬 阮国添 石汉平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308-313,共6页
把营养治疗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是医疗服务的责任。营养治疗是一线治疗,营养是所有疾病康复的基础、是人体自愈力和抗损伤的基石。营养治疗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不仅是因为营养治疗能够为患者提供疾病恢复所需的能量及营养元素,它还能... 把营养治疗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是医疗服务的责任。营养治疗是一线治疗,营养是所有疾病康复的基础、是人体自愈力和抗损伤的基石。营养治疗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不仅是因为营养治疗能够为患者提供疾病恢复所需的能量及营养元素,它还能为患者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死亡率以及与其他治疗手段有协同作用。在医疗经济学效益上,营养治疗能够减少医疗资源的使用和降低医疗费用,为医疗保健系统带来经济效益。患者的营养治疗应该贯穿始终,早期启动,全程监测,还患者营养滋养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治疗 一线治疗 基石 医疗费用
下载PDF
继发性胆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郭伟 朱杰高 +1 位作者 白志刚 张忠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19期1879-1881,共3页
继发性胆管结石通常是指该结石的原发部位在胆囊而不是在胆管,是胆囊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内,所以胆囊内的结石与胆管内的结石其形态和性质基本相同。目前,胆囊结石已经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约10%~15%左右,而且随着生活水... 继发性胆管结石通常是指该结石的原发部位在胆囊而不是在胆管,是胆囊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内,所以胆囊内的结石与胆管内的结石其形态和性质基本相同。目前,胆囊结石已经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约10%~15%左右,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可能会进一步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胆管结石 微创治疗 经胆囊管途径探查取石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未留置鼻胃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烺飚 牛磊 +2 位作者 尹杰 蔡军 韩承新 《武警医学》 CAS 2021年第11期950-953,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未留置胃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至2018-0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资料,分为围术期留置鼻胃管组(对照组)和未留置鼻胃管组(观察组),每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未留置胃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至2018-0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资料,分为围术期留置鼻胃管组(对照组)和未留置鼻胃管组(观察组),每组150例,比较两组术中和术后监测指标,检测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首次肠鸣、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明显长于或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Hb水平和CRP水平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术后5 d的Hb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发生咽喉疼痛与肺部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未留置胃管能明显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及咽喉疼痛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胃癌 鼻胃管 近期疗效
下载PDF
环匹酮胺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作用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赵艳阳 李伟 郭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19期2017-2020,共4页
目的探讨环匹酮胺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生长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作用。方法分别在24、48、72 h时间点以及3.125、6.25、12.5、25、50μmol/L浓度的环匹酮胺、5-氟尿嘧啶处理人肝癌细胞株HepG2,并设置对照组(空白处理)。用磺酰罗丹明B(S... 目的探讨环匹酮胺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生长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作用。方法分别在24、48、72 h时间点以及3.125、6.25、12.5、25、50μmol/L浓度的环匹酮胺、5-氟尿嘧啶处理人肝癌细胞株HepG2,并设置对照组(空白处理)。用磺酰罗丹明B(SRB)比色法来观察对HepG2细胞数目的影响;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膜联蛋白V(Annexin V)/碘化丙啶(PI)染色法来检测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cl-2、cleavedcaspase-3、Bax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环匹酮胺处理24 h开始出现细胞皱缩、破碎以及数量减少,时间愈久细胞形态变化愈明显。环匹酮胺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浓度愈高作用愈强,50μmol/L下作用最强,时间愈久作用愈强,在72 h下作用最强。环匹酮胺在3.125-50μmol/L均较同浓度下的5-氟尿嘧啶效果好。环匹酮胺可减少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增加促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Bax表达。环匹酮胺可显著性地使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出现凋亡特异性的Sub-G1分期,引起肝癌的凋亡。结论环匹酮胺能够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引导细胞凋亡,改变肝癌细胞周期,其抗癌作用机制需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细胞 环匹酮胺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紫铆因抑制人胰腺癌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赵艳阳 赵鹏 +1 位作者 张小东 郭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6期561-564,共4页
目的旨在探讨紫铆因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采用磺酰罗丹明B比色法观察紫铆因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5.56、16.70、50μmol/L)紫铆因对PANC-1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 目的旨在探讨紫铆因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采用磺酰罗丹明B比色法观察紫铆因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5.56、16.70、50μmol/L)紫铆因对PANC-1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紫铆因对胰腺癌PANC-1细胞MET表达的调控情况。结果紫铆因(5.56、16.70、50μmol/L)明显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其对胰腺癌PANC-1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显著上升(P <0.01)。50μmol/L的紫铆因和50μmol/L的吉西他滨对胰腺癌PANC-1细胞株的生长能力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紫铆因(5.56、16.7、50μmol/L)能抑制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细胞凋亡率(P <0.05),并且50μmol/L的紫铆因和50μmol/L的吉西他滨对胰腺癌细胞的凋亡能力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紫铆因(1.86、5.56、16.7、50、150μmol/L)抑制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MET蛋白的表达,并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程度也随之增加(P <0.05)。结论随着浓度的增加,紫铆因抑制MET蛋白表达情况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同时生长抑制能力和促进凋亡能力也随浓度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PANC-1细胞 紫铆因 MET 凋亡
下载PDF
腔镜手术在乳腺癌外科的应用与前景 被引量:29
7
作者 屈翔 王子函 +1 位作者 王劲夫 张忠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45-1248,共4页
乳腺癌是女性病人中常见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随着腔镜技术的兴起,乳腺癌的腔镜手术治疗也开始飞速发展,使乳腺癌的治疗进入微创时代。目前,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保乳手术、皮下腺体切除甚至是乳房重建等手... 乳腺癌是女性病人中常见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随着腔镜技术的兴起,乳腺癌的腔镜手术治疗也开始飞速发展,使乳腺癌的治疗进入微创时代。目前,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保乳手术、皮下腺体切除甚至是乳房重建等手术均可以在全腔镜下完成,乳腺癌的腔镜治疗技术愈发成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不断获得验证。乳腺癌的腔镜治疗不仅收获了微创和美观,更大大减少了广大乳腺癌病人的心理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腔镜 前哨淋巴结活检 腋窝淋巴结清扫 乳房重建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8
作者 汪栋 杨盈赤 +4 位作者 姚宏伟 金岚 王今 白志刚 张忠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65-769,共5页
目的 探讨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的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9例符合入组条件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检测外周血CTC并分析CT... 目的 探讨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的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9例符合入组条件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检测外周血CTC并分析CTC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男性60例,女性49例,年龄33~ 86岁,平均年龄(65±10)岁.采用x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CTC阳性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x2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检验进行CTC与其他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结果 10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71例外周血CTC阳性,其中CTC阳性率与N分期(Z=4.422,P=0.035)、M分期(x2=4.424,P=0.049)具有相关性,而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分期、Ki-67指数、TNM分期无相关性(P值均>0.05);另外,x2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均显示CTC和癌胚抗原之间存在相关性(x2=4.897,P=0.027;r=0.212,P=0.027),且CTC的阳性率高于癌胚抗原(x2=15.45,P=0.000).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TC阳性患者总生存率低于CTC阴性患者,其校正HR=3.023(95% CI为1.330~6.872,P=0.008).结论 CTC可能反映结直肠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临床上联合检测CTC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可以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的准确性,CTC可以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肿瘤细胞 循环 早期诊断
原文传递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淋巴结转移和残留癌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郑智 陈豪 +5 位作者 尹杰 蔡军 闫笑生 张军 姚宏伟 张忠涛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0年第8期527-534,F0003,F0004,共10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追加外科手术的淋巴结转移和残留癌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9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接受ESD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42例早期胃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5例,...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追加外科手术的淋巴结转移和残留癌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9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接受ESD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42例早期胃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7例,男女比例为5∶1,平均年龄62岁(32~82岁)。主要研究指标为淋巴结转移风险和残留癌风险,次要研究指标为3年、5年总体生存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结转移和残留癌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OR:45.3,95%CI:3.762~546.250,P=0.003)、侵犯深度(OR:3.965,95%CI:1.1019~15.432,P=0.047)、组织学类型(OR:9.455,95%CI:0.946~94.482,P=0.049)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浸润形式(OR:10.675,95%CI:1.840~61.932,P=0.008)和水平切缘(OR:9.341,95%CI:1.470~59.346,P=0.018)是影响残留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显示:男性,肿瘤侵犯至T1b-SM1,病理类型为未分化型;以及女性,肿瘤侵犯至T1b-SM2,无论病理类型,均出现淋巴结转移。当水平切缘阳性,无论浸润形式如何;以及浸润形式为INF-c,无论水平切缘如何,均出现残留癌。生存分析显示:无淋巴结转移者3年(100%比60%,P<0.001)和5年总体生存率(100%比25%,P<0.001)均优于合并淋巴结转移者;无残留癌者3年(100%比80%)和5年总体生存率(100%比62.5%)显著优于有残留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性别、侵犯深度、组织学类型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浸润形式和水平切缘是影响残留癌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无淋巴结转移和无残留癌的早期胃癌患者远期生存率优于伴有淋巴结转移以及残留癌出现的患者。因此,对于早期胃癌患者来说,ES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是部分患者需要依据具体情况追加外科手术以期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外科手术 淋巴转移 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 补救手术 多因素分析 生存分析
原文传递
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弥伟 黄伊东 +3 位作者 郑智 刘小野 尹杰 张军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307-314,I0007,共9页
目的探讨影响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7月-2022年12月手术治疗的239例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4例,女性35... 目的探讨影响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7月-2022年12月手术治疗的239例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4例,女性35例,年龄27~83岁,平均年龄63.1岁。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比)[例(%)]表示,并通过χ^(2)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等级资料以(百分比)[例(%)]表达,并使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s检验进行多因素分析,并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每6个月随访一次,随访截至2023年11月。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OR=0.038,95%CI:0.011~0.139,P<0.001)、癌结节(OR=0.101,95%CI:0.011~0.904,P=0.040)、脉管内癌栓(OR=0.234,95%CI:0.108~0.507,P<0.001)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第1、2、3、4、7、10、11组淋巴结在腹腔内更易发生转移。与SiewertⅡ型相比,Siewert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第5、6组淋巴结的转移率更高。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中纵隔淋巴结转移主要见于第110、111组淋巴结,分别为5.45%和3.64%。3年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P=0.001)。结论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应同时清扫腹腔和纵隔淋巴结,特别是第1、2、3、4、7、10、11、110和111组淋巴结,不需要清扫5组和6组淋巴结。相反,Siewert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不需要纵隔淋巴结清扫,但对5组和6组淋巴结进行幽门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淋巴结转移影响患者远期预后,围手术期化疗可能为患者提供生存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淋巴结 预后 食管胃接合部腺癌
原文传递
Kruppel样因子16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11
作者 郑智 闫笑生 +3 位作者 丁乙轩 卢炯地 梅文通 李非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58-363,共6页
目的探讨Kruppel样因子16(KLF16)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GEPIA数据库171例胰腺癌组织及其匹配的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和8例仅胰腺癌组织的KLF16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图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成像软件检测KLF16蛋白表... 目的探讨Kruppel样因子16(KLF16)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GEPIA数据库171例胰腺癌组织及其匹配的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和8例仅胰腺癌组织的KLF16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图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成像软件检测KLF16蛋白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胰腺癌细胞株AsPC-1、MIA PaCa-2 KLF16蛋白和mRNA表达。通过敲减或外源性过表达KLF16,将两株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阴性对照组(siRNA-NC组)、KLF16敲减组(siKLF16组)、过表达对照组(OE-NC组)和KLF16过表达组(KLF16-OE组)。运用CCK-8法和集落形成实验及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结果胰腺癌组织KLF16蛋白表达量(4.02±1.26比1.73±1.07)及阳性表达率(91.6%比13.5%)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下调KLF16表达,AsPC-1、MIA PaCa-2细胞培养24、48、72、96 h的A 450值(0.19±0.02比0.23±0.03、0.24±0.06比0.36±0.06、0.45±0.09比0.78±0.10、0.69±0.04比0.88±0.07;0.20±0.03比0.22±0.02、0.29±0.05比0.31±0.04、0.47±0.06比0.78±0.10、0.71±0.02比0.90±0.07)、培养14 d的细胞集落数[(36±4.32)个/孔比(118.51±10.01)个/孔;(13.6±2.62)个/孔比(83.1±9.11)个/孔]及迁移细胞数[(16.67±2.05)个比(46.67±5.91)个;(19.67±1.69)个比(55±4.89)个]均显著下降。而上调KLF16表达,两细胞株培养24、48、72、96 h的A 450值(0.21±0.05比0.20±0.04、0.48±0.03比0.31±0.04、0.91±0.09比0.72±0.03、1.28±0.10比1.05±0.02;0.20±0.01比0.19±0.05、0.44±0.03比0.30±0.04、0.89±0.06比0.72±0.03、1.19±0.05比1.01±0.10)、培养14 d的细胞集落数[(189±6.37)个/孔比(108±9.62)个/孔;(141±12.56)个/孔(80.69±10.32)个/孔]及迁移细胞数[(79±4.89)个比(50.33±4.11)个;(79.66±3.85)个比(51±4.08)个]均显著升高。结论KLF16在胰腺癌组织呈高表达;KLF16在胰腺癌细胞株的表达上调可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Kruppel样因子16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原文传递
腰大池引流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截瘫的疗效分析
12
作者 黄伊东 张志文 +3 位作者 李文睿 靳磊 冯海 张军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7期466-470,共5页
目的评估腰大池引流(LCD)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截瘫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2015年5月—202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例主动脉夹层经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EVAR)后出现截瘫患者的... 目的评估腰大池引流(LCD)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截瘫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2015年5月—202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例主动脉夹层经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EVAR)后出现截瘫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38~65岁,TEVAR术后截瘫患者均接受LCD治疗。采用门诊和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期限为12个月,观察影像学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4例TEVAR后截瘫患者中2例出院前完全恢复,1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完全恢复,1例患者随访12个月时仍存在感觉减退,肌力4级。4例患者的主动脉CT重建检查均未发现内漏,远端夹层动脉瘤没有增大表现。结论LCD能够缓解或治愈主动脉夹层行TEVAR术后出现的截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截瘫 脊髓缺血 夹层 腰大池引流
原文传递
从传统“群体化”诊治到精准“个体化”医疗:AJCC第八版结直肠癌分期系统更新解读 被引量:33
13
作者 姚宏伟 吴鸿伟 刘荫华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27,共4页
AJCC第8版癌症分期系统将于2018年1月1日在全球启动执行。第8版分期系统的重要更新是将新的分子标志物引入癌症分期系统中,有望在癌症“个体化”临床实践中发挥更有价值的作用。第8版结直肠癌分期系统最重要的更新是增加基于分子检测... AJCC第8版癌症分期系统将于2018年1月1日在全球启动执行。第8版分期系统的重要更新是将新的分子标志物引入癌症分期系统中,有望在癌症“个体化”临床实践中发挥更有价值的作用。第8版结直肠癌分期系统最重要的更新是增加基于分子检测的“非解剖学”预后风险和疗效预测评价体系,该体系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并指导其针对相同分期结直肠癌患者“个体化”地选择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肿瘤分期 循证医学 精准医学
原文传递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疗效评价 被引量:38
14
作者 姚宏伟 刘荫华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1,共4页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已经历20余年历程,在COREAN、COLOR Ⅱ、ACOSOG Z6051、ALacaRT等高水平临床研究基础上,2016年NCCN《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以2A类证据推荐直肠癌可以选择腹腔镜手术,同时提出,术者具有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经验...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已经历20余年历程,在COREAN、COLOR Ⅱ、ACOSOG Z6051、ALacaRT等高水平临床研究基础上,2016年NCCN《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以2A类证据推荐直肠癌可以选择腹腔镜手术,同时提出,术者具有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经验是前提条件;对于环周切缘存在阳性风险的患者,建议优先选择开腹手术。分析上述临床研究可以发现,外科医师手术技术及肿瘤环周切缘情况是影响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腹腔镜手术广泛用于治疗直肠癌,仍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腹腔镜检查 循证医学 临床试验
原文传递
改良延长内上蒂乳房缩乳上提术在乳腺癌肿瘤整形保乳手术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子函 徐飚 +3 位作者 高国璇 冈天然 张忠涛 屈翔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对伴有乳房下垂的乳腺癌病人使用改良延长内上蒂缩乳上提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3例外上象限或外侧肿瘤直径较大且伴乳房下垂的乳腺癌病人行改良延长内上... 目的探讨对伴有乳房下垂的乳腺癌病人使用改良延长内上蒂缩乳上提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3例外上象限或外侧肿瘤直径较大且伴乳房下垂的乳腺癌病人行改良延长内上蒂缩乳上提手术的相关并发症和术后BREAST-Q评分。结果3例病人病人术后均未出现脂肪液化、乳头乳晕复合体缺血坏死并发症。术后6个月BREAST-Q评分平均值与术前对比,生理状况评分为96.7分vs.66.7分,对乳房满意度评分为100.0分vs 64.7分,社会心理状态评分为100.0分vs.84.3分,性心理健康状态评分为97.7分vs.88.0分,术后乳头满意度均为满分20分。随访时间分别为13.7个月、16.6个月、19.3个月,均未见复发事件。结论改良延长内上蒂乳房缩小术适用于外上、外侧象限病灶直径较大的病人,可以相对简便地修复术后局部缺损,同时改善乳房下垂,提高病人对乳房外观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内上蒂 乳房缩乳术 乳腺癌 保乳术
原文传递
腔镜带蒂大网膜获取技术在乳腺癌腔镜保乳肿瘤整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子函 赵宝一 +4 位作者 李响 辛培 刘冀龙 张忠涛 屈翔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研究腔镜带蒂大网膜获取技术在乳腺癌腔镜保乳肿瘤整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腔镜保乳手术+腔镜带蒂大网膜肿瘤整形手术的11例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并分析... 目的研究腔镜带蒂大网膜获取技术在乳腺癌腔镜保乳肿瘤整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腔镜保乳手术+腔镜带蒂大网膜肿瘤整形手术的11例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除引流管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并发症、术后美容效果、肿瘤复发情况。结果11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8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2ml,拔除引流管时间平均3.1d,切口总长度平均5.2cm。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出现术后嗳气增多。术后美容效果评分平均为14.7分(满分15分);其中“乳房外形”“切口瘢痕”2项,全部患者均为满分。元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结论乳腺癌腔镜保乳手术与腔镜带蒂大网膜获取技术结合能安全而有效地恢复保乳手术后的乳房外形,达到较好的术后美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腹腔镜 大网膜移植 整形手术 保乳手术
原文传递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甲状腺癌诊疗进展历程的循证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杨 王权 +4 位作者 杨珂璐 牛明明 杨思捷 李睿姝 姜可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7-717,共11页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剧增,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其卫生负担逐年加重。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甲状腺癌诊疗模式的转变,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得到明显改善。本文通过结合本...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剧增,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其卫生负担逐年加重。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甲状腺癌诊疗模式的转变,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得到明显改善。本文通过结合本研究团队既往针对甲状腺癌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基础,运用聚类分析和主题挖掘的方法,以不同时间范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世界范围内甲状腺癌的发展历程与诊治模式的动态演进过程,以期预测未来甲状腺癌研究热点,以及为后续甲状腺癌诊疗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数据库中甲状腺癌相关的研究,应用VOSviewer 1.6.18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研究主题、关键词、作者信息、发表年份等变量提取后进行聚类及时序分析和主题挖掘,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探索已发表甲状腺癌相关的研究主题,以及不同时间范围内甲状腺癌诊疗模式的动态演变过程,并预测未来研究热点。结果:最终共纳入甲状腺癌相关研究主题的文献32074篇,其中,最早的文献发表于1955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发文量迅速增加。世界范围内,基于已发表文献的甲状腺癌发展聚类分析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其中包括:⑴经验医学指导下的探索治疗阶段(1955—1990年,第一阶段),该阶段共发表符合要求的文献2713篇。在甲状腺癌领域最开始被关注的是其流行病学特征、与抗甲状腺球蛋白指标间的关系、随访预后等方面,但在该阶段各个关键词之间并未形成较理想的聚类。⑵循证医学理念下的规范治疗阶段(1991—2000年,第二阶段),该阶段共发表符合要求的文献2845篇。该阶段研究热点主要为甲状腺癌的治疗与预后,包括了放射碘治疗、消融治疗以及远处转移等方面,且自1996年以后甲状腺癌的流行病学、诊疗、基础研究及预后等各个领域逐渐受到了业界的关注。⑶精准医学主导下的个体化治疗阶段(2001—2022年,第三阶段),该阶段共发表符合要求的文献26516篇。该阶段研究热点主要为甲状腺癌的基础研究,包括BRAF突变、mRNA、信号通路等,此阶段中甲状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如非编码RNA及寻找更理想的协助诊断监测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及甲状腺癌治疗新型药物研究是当前研究者关注重点领域。结论:甲状腺癌的相关基础研究逐渐成为研究领域内的主要热点,预测未来研究热点将更加集中于甲状腺癌新型靶向药物研发及更理想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文献计量学 数据可视化
原文传递
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随访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瑞 郑智 +3 位作者 陈光勇 张军 姚宏伟 张忠涛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673-678,F0003,共7页
目的探讨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术后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手术的134例AEG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2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为5.1∶1;年龄27~82... 目的探讨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术后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手术的134例AEG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2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为5.1∶1;年龄27~82岁,平均年龄62.1岁。主要研究指标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和3年总体生存率,次要研究指标为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随访方式主要以门诊、电话等方式开展。随访期间,患者需要接受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胸、腹部CT检查以及每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评估疾病情况,随访期至2020年1月。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进行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逐步法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OR=4.341,95%CI:2.498~7.545,P=0.000)、肿瘤大体类型(OR=3.626,95%CI:1.425~9.228,P=0.007)及脉管内癌栓(OR=2.888,95%CI:1.106~7.544,P=0.030)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Ⅱ/Ⅲ型AEG患者均易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其中以第1、2、3、4、7、11组淋巴结为主。Ⅲ型AEG患者易出现第5、6组淋巴结转移,而其在Ⅱ型AEG中转移率低。与Ⅲ型AEG相比,Ⅱ型AEG易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中以第110和111组淋巴结为主,转移率分别为7.1%和3.0%。3年随访发现无淋巴结转移(82.1%比46.1%,P=0.046)和接受辅助化疗(60.6%比39.4%,P=0.007)的患者,术后生存期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体类型和脉管内癌栓是影响AEG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合并有淋巴结转移的AEG患者远期预后差,但是辅助化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癌 危险因素 随访研究 预后 胃食管结合部腺癌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青少年减重与代谢手术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萌 李宏洁 +4 位作者 李梦伊 刘佳 刘洋 张鹏 张忠涛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5期349-353,共5页
目的分析接受减重手术的青少年肥胖患者临床特点,以指导青少年减重手术临床决策和实践。方法回顾分析2018—2022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减重与代谢手术的123例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临床数据与《大中华减重与代谢... 目的分析接受减重手术的青少年肥胖患者临床特点,以指导青少年减重手术临床决策和实践。方法回顾分析2018—2022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减重与代谢手术的123例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临床数据与《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2021年度报告》中6807例患者的整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术前合并症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效果、随访等多方面分析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少年减重手术患者中,女性患者(74.0%)比例高于男性患者(26.0%),除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率(31.9%)高于整体水平外,合并其他相关疾病或症状的比例较低,且程度通常较轻。术后3个月的收缩压(Z=-5.73,P<0.001)、体重(Z=-5.69,P<0.001)、经脐腹围值(Z=-2.40,P=0.017)、糖化血红蛋白(Z=-5.23,P<0.001)、空腹胰岛素(Z=-2.95,P<0.003)、空腹C肽(Z=-4.59,P<0.001)、甘油三酯(Z=-2.75,P=0.006)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的收缩压(Z=-3.42,P=0.001)、体重(Z=-5.14,P<0.001)、经脐腹围值(Z=-2.86,P=0.004)、糖化血红蛋白(Z=-2.67,P<0.008)、空腹C肽(Z=-2.09,P=0.037)、高密度脂白(Z=-2.08,P=0.038)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重手术对于肥胖青少年的治疗结局与成年人相似,其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尚有待进一步探讨。针对青少年患者女性比例高、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随访依从性较低的特点,亟需构建适合青少年减重手术患者的全周期照护模式,以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随访依从性及远期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肥胖症 数据收集 减重手术
原文传递
早期胃癌治疗方式选择的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郑智 张军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801-804,共4页
胃癌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在亚洲国家的治愈率低,预后差[1-3]。在我国,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体检的普及,早期胃癌检出率在胃癌总体发病率中的比例增高[4],根据2014—2016年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早期胃... 胃癌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在亚洲国家的治愈率低,预后差[1-3]。在我国,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体检的普及,早期胃癌检出率在胃癌总体发病率中的比例增高[4],根据2014—2016年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早期胃癌占所有胃癌的19.5%[5]。因此,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胃癌的筛查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前根治性手术仍然是治疗早期胃癌公认的方式,并且可以获得治愈性切除及较好的远期预后;但是如何能够在保证根治性切除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创伤,保留部分胃的功能,选择适合于早期胃癌的治疗方式,仍然是目前学者们重点研究的方向[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公共健康问题 根治性手术 胃癌检出率 治愈性切除 远期预后 预后差 早期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