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2-2016年北京同仁医院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原发病因及治疗方式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13
1
作者 乔春艳 邵蕾 +4 位作者 许欣悦 杜秀娟 杨晓晗 曹凯 刘涛 《眼科》 CAS 2019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分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2002-2016年病因及治疗方式的变化趋势。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2-2016年北京同仁医院住院治疗的NVG患者。方法回顾200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NVG患者1094例(1... 目的分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2002-2016年病因及治疗方式的变化趋势。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2-2016年北京同仁医院住院治疗的NVG患者。方法回顾200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NVG患者1094例(1152眼)的病历资料。分析2002-2006年及2012-2016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构成比;并且分析2013年前后NVG手术治疗方式构成比。主要指标病因构成比、手术方式构成比。结果 2002-2006年组(121例)及2012-2016年组(48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均为首要原发病(54.5%和52.1%);视网膜静脉阻塞其次(33.1%和26.7%)。2012-2016年组中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眼内肿瘤病例明显增多。儿童NVG最常见原发病是Coats病(36.4%)。2013年前睫状体破坏性手术最多(37.2%),2013年后下降到18.1%(χ~2=53.997,P=0.000);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从2.9%上升到45.1%(χ~2=246.599,P=0.000)。外滤过手术治疗者从32.6%下降到16.6%(χ~2=39.714,P=0.000),视网膜光凝或冷凝联合睫状体破坏类手术者从11.1%下降到2.2%(χ~2=38.495,P=0.000)。去除单纯行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者,2013年前、2013年后,睫状体破坏性手术均居于首位,其次为外滤过手术,变化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2002-2016年15年间北京同仁医院NVG住院患者人口学特征和原发病因未发生明显变化。首要病因均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次为视网膜静脉阻塞。随着抗VEGF药物临床应用,NVG治疗策略发生巨大变化,抗VEGF治疗取代睫状体破坏类手术成为首位初始治疗方式;睫状体破坏和外引流手术有下降趋势但仍是目前治疗NVG的重要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病因 构成比 抗VEGF治疗
原文传递
以病例为基础联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眼科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军 曹迎雪 徐亮 《眼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5-356,共2页
以病例为基础的研究(case based study,CBS)联合以问题为基础的研究(problem based study,PBL)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临床病例为中心,以分组讨论为重点,以培养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为目的的现代教学方法。通过知识点讲解、病例展现、分组讨... 以病例为基础的研究(case based study,CBS)联合以问题为基础的研究(problem based study,PBL)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临床病例为中心,以分组讨论为重点,以培养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为目的的现代教学方法。通过知识点讲解、病例展现、分组讨论以及分析和总结等过程,观察研究生在面对临床真实病例时的反应、思考和处理,发现其在临床思维上的不足和偏差,然后适时地加以引导,使研究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应用更灵活,对原则性问题判断更明确,并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病例为基础的研究 以问题为基础的研究 研究生教学
原文传递
眼肿瘤眼眶病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及科研能力培养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建民 刘骁 马科 《眼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1-354,共4页
眼肿瘤眼眶病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边缘性科学,与眼科学其他专业存在着明显差别。眼肿瘤眼眶病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既具有眼科常规专业的培养共性,也具有针对眼肿瘤眼眶病专业的培养个性。对眼肿瘤眼眶病硕士研究生应在临床综合能力和科... 眼肿瘤眼眶病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边缘性科学,与眼科学其他专业存在着明显差别。眼肿瘤眼眶病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既具有眼科常规专业的培养共性,也具有针对眼肿瘤眼眶病专业的培养个性。对眼肿瘤眼眶病硕士研究生应在临床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培养,前者主要包括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后者主要包括阅读文献能力的培养、科研选题能力的培养、基本实验室操作能力的培养、科研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演讲能力的培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肿瘤 眼眶病 硕士研究生 临床能力 科研能力
原文传递
我国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十年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爱雪 孙旭光 《国际眼科纵览》 2014年第3期204-207,211,共5页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进行研究,范围涉及疱疹病毒在角膜内潜伏及T细胞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在复发机制中的作用、免疫荧光法及PCR法检测病毒的应用、病毒性小梁网炎的临床表现及角膜内皮炎鉴别诊断要点、抗病毒药物的作用与...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进行研究,范围涉及疱疹病毒在角膜内潜伏及T细胞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在复发机制中的作用、免疫荧光法及PCR法检测病毒的应用、病毒性小梁网炎的临床表现及角膜内皮炎鉴别诊断要点、抗病毒药物的作用与临床选择以及手术治疗学研究等诸多方面.但是目前国内有关此病复发机制的研究较少,有关导致角膜炎的疱疹病毒种类的研究亟待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角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 带状疱疹病毒
原文传递
健康人短途乘坐飞机时眼压变化的研究
5
作者 乔春艳 许欣悦 曹凯 《眼科》 CAS 2019年第4期294-296,共3页
目的研究乘坐民航飞行对正常健康人眼压的影响。设计前瞻性非随机比较研究。研究对象乘坐民航飞行的34名26~55岁健康乘客。方法使用Icare?誖Pro眼压计在不同时点进行眼压测量(右眼)。进入座舱未关舱门时测量眼压为P0,起飞后刚达平稳巡... 目的研究乘坐民航飞行对正常健康人眼压的影响。设计前瞻性非随机比较研究。研究对象乘坐民航飞行的34名26~55岁健康乘客。方法使用Icare?誖Pro眼压计在不同时点进行眼压测量(右眼)。进入座舱未关舱门时测量眼压为P0,起飞后刚达平稳巡航飞行时眼压为P1;巡航飞行后1小时测量眼压为P2。测量眼压的同时用指夹式血氧仪测量血氧饱和度(S0、S1和S2)。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血氧饱和度、脉搏和眼压的关系。主要指标眼压与血氧饱和度。结果P0、P1和P2眼压分别为(14.997±1.57)、(14.465±2.00)、(14.719±2.01)mmHg(P均>0.05)。S0、S1、S2血氧饱和度中位数分别为97%、96%、96%。血氧饱和度、脉搏、年龄、性别与眼压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健康成年人短途飞行对眼压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压 高海拔 航空飞行
原文传递
视网膜静脉阻塞与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相关:韩国的一项全国性队列研究
6
作者 刘雨竹 彭晓燕 《国际眼科纵览》 2019年第6期384-384,共1页
韩国Sungkyunkwan大学医学院三星医学中心的金日勇教授及其团队于2019年9月在《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上发表一篇针对全国性、基于人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文章,数据资料来源于韩国覆盖97%国民的国家健康服务机构。国家健... 韩国Sungkyunkwan大学医学院三星医学中心的金日勇教授及其团队于2019年9月在《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上发表一篇针对全国性、基于人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文章,数据资料来源于韩国覆盖97%国民的国家健康服务机构。国家健康服务机构每两年一次对所有年龄>20岁的公民进行健康筛查,并收集每项医疗服务的所有基本细节。研究共招募了23149403名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至少参加了一次国家健康筛查的受试者,其中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组为117639名在2009年至2015年间初步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回顾性队列研究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数据资料 健康筛查 医疗服务 初步诊断
原文传递
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4
7
作者 樊宁 王宁利 刘旭阳 《眼科》 CAS CSCD 2018年第1期4-8,共5页
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外伤性悬韧带损伤、悬韧带发育异常(如马凡综合征等)以及累及周边的视网膜变性等退行性病变。这些原因导致的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或部分离断可导致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前房变浅、房角关闭以及隐匿性晶... 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外伤性悬韧带损伤、悬韧带发育异常(如马凡综合征等)以及累及周边的视网膜变性等退行性病变。这些原因导致的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或部分离断可导致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前房变浅、房角关闭以及隐匿性晶状体不全脱位,眼压可呈急性或慢性升高,临床表现类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对于此类患者给予缩瞳、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或者小梁切除手术,由于没有根本解决晶状体位置异常这个主要致病因素,有时不仅不能降低眼压,反而加重前房变浅、诱发房水迷流或恶性青光眼。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的此类青光眼并非典型的闭角型青光眼,二者在发病年龄、眼别、屈光状态、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对散瞳剂与缩曈剂的反应、UBM特征等方面均有不同,且前者常伴有眼部其他合并症。两者的治疗也有原则性的区别,比如是缩瞳还是散瞳,是否行激光虹膜周切,选择青光眼手术还是晶状体手术等。因此临床上需仔细鉴别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的此类青光眼与PACG,并根据发病机制给予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悬韧带 闭角型青光眼 继发性
原文传递
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 被引量:3
8
作者 万修华 李晓霞 《眼科》 CAS 2014年第2期76-79,共4页
后发性白内障(PCO)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年来,从人工晶状体(IOL)材料选择、IOL设计,或手术方式选择如前囊膜抛光、后囊膜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植入囊袋张力环(CTR)、植入囊膜接触抑制环(CAPR)等方面预防PCO研究报道较... 后发性白内障(PCO)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年来,从人工晶状体(IOL)材料选择、IOL设计,或手术方式选择如前囊膜抛光、后囊膜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植入囊袋张力环(CTR)、植入囊膜接触抑制环(CAPR)等方面预防PCO研究报道较多。但多数预防方法临床效果存在争议,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长期效果尚不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发性白内障 预防 人工晶状体
原文传递
后发性白内障防治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万修华 李晓霞 《国际眼科纵览》 2014年第3期180-184,共5页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也称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对其防治,以往研究多关注在白内障设备、操作技巧、IOL材料及设计方面,且已日臻完善.近些年更多关注PCO相关癌基因、凋亡基因等...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也称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对其防治,以往研究多关注在白内障设备、操作技巧、IOL材料及设计方面,且已日臻完善.近些年更多关注PCO相关癌基因、凋亡基因等,但操作相对复杂,仅处于基础研究阶段;通过免疫手段干扰PCO发生,相对简单、廉价、可行,但效应短暂;药物治疗具有潜在的细胞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 上皮间质转化 基因 免疫
原文传递
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成年人开角型青光眼两年随访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玥 陈霄雅 +1 位作者 李猛 王怀洲 《眼科》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评估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成年人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接受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的成年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1例(50眼)。方法对上述患者行Schlemm管成形... 目的评估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成年人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接受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的成年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1例(50眼)。方法对上述患者行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术后3、6个月,1、1.5、2年进行随访。对比观察青年组与中老年组、非高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患者的眼压以及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以术后不使用降眼压药物,且眼压<21 mm Hg为完全成功,术后需使用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21 mm Hg为条件成功。主要指标眼压、降眼压药物应用情况。结果术前平均眼压(24.9±8.1)mm Hg,平均应用(2.7±1.2)种药物。术后3、6个月,1、1.5、2年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5.1±3.0)mm Hg、(15.5±3.5)mm Hg、(15.4±3.1)mm Hg、(15.6±4.2)mm Hg、(15.8±4.9)mm Hg,均明显低于术前(P均=0.000)。术后2年平均应用(0.8±1.4)种药物,明显少于术前(P=0.000)。术后2年完全成功率70.3%,条件成功率92.6%。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及降眼压药物种类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高度近视组眼压(14.4±3.3 mm Hg)低于非高度近视组(16.2±4.5 mm Hg)(P=0.035),其他时间点两组眼压及用降眼压药物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随访两年的结果表明,Schlemm管成形术对成年人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眼压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lemm管成形术 开角型青光眼
原文传递
基于光学微血流成像技术的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对视网膜血流定量分析的可重复性评价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琦 王霄娜 +5 位作者 杨文利 魏文斌 WANG Ruikang K. 游启生 楚仲頔 辛晨 《眼科》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评价基于光学微血流成像技术(OMAG)的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在正常眼视网膜血流定量分析的可重复性。设计诊断试验。研究对象 40名(40眼)健康志愿者,年龄22~55岁,平均(33.0±8.8)岁。方法使用Zeiss Cirrus HD-OCT 5000扫... 目的评价基于光学微血流成像技术(OMAG)的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在正常眼视网膜血流定量分析的可重复性。设计诊断试验。研究对象 40名(40眼)健康志愿者,年龄22~55岁,平均(33.0±8.8)岁。方法使用Zeiss Cirrus HD-OCT 5000扫描,以基于OMAG技术的AngioPlex^(TM)软件对视网膜浅层3 mm×3 mm OCTA图像的血流长度密度(VLD)、灌注密度(PD)及黄斑中心凹无血流信号区(FAZ)面积、周长、圆形度进行自动定量分析。采用变异系数(CV)评价观察日内及观察日间重复性,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间再现性。主要指标变异系数(CV)和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各血流参数观察日内CV(1.2±1.0)%^(4.2±5.5)%,均≤4.2%,观察日间CV(1.4±0.8)%^(4.6±4.9)%,均≤4.6%,观察日间CV高于观察日内CV,而中心凹、FAZ各参数CV高于旁中心凹CV;各血流参数观察者间ICC(0.923~0.994),均≥0.923,中心凹、FAZ各参数ICC高于旁中心凹。结论基于OMAG技术的OCTA对正常眼视网膜浅层血流各参数测量均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 光学微血流成像 重复性 再现性 视网膜浅层血流 血流定量
原文传递
39例拟诊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曹绪胜 李倩 +1 位作者 呼风 彭晓燕 《眼科》 CAS 2019年第5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讨拟诊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的临床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3-2019年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诊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患者39例(72眼)。方法回顾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指标年龄、性别、全身结核感染史、视力受损原因、眼别、... 目的探讨拟诊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的临床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3-2019年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诊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患者39例(72眼)。方法回顾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指标年龄、性别、全身结核感染史、视力受损原因、眼别、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相干光断层成像的特征改变。结果患者年龄(32.3±12.3)岁。男性33例(84.6%)。7例(17.9%)既往有结核感染病史,33例(84.6%)双眼受累。29例(38眼)因玻璃体积血致视力下降就诊,其中4例(5眼)已接受玻璃体切除和/或硅油填充术。彩色眼底照相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分辨眼底的62眼中,54眼(87.1%)呈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和/或继发视网膜新生血管,22眼(35.5%)黄斑水肿,15眼(24.2%)合并活动或稳定的斑片状脉络膜炎性病灶,9眼(14.5%)继发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结论男性、双眼发病、玻璃体积血、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和/或继发视网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斑片状脉络膜炎性病灶、继发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是拟诊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的常见临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炎 结核 结核性葡萄膜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