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构建急诊抢救室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临床经验,采用Delphi法构建急诊抢救室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前瞻性选取2022年2~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目的构建急诊抢救室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临床经验,采用Delphi法构建急诊抢救室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前瞻性选取2022年2~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141例实施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与传统组。传统组采用常规人工气道管理干预,改良组采用基于Delphi法构建的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干预,2组均连续干预至转出本科室。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痰液性状、动脉血气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改良组建立人工气道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单次吸痰时间短于传统组,每日吸痰次数少于传统组,首次插管成功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 d、干预3 d改良组患者痰液性状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2组患者干预1 d及干预3 d PaO_(2)呈现上升趋势,且各个时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组间时点交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2组患者干预1 d及干预3 d PaCO_(2)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且各个时点,组间与时点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改良组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急诊抢救室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与单次吸痰时间,减少吸痰次数,提高首次插管成功率,改善痰液性状。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由急诊科转运至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后24 h内发生病情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转运至ICU的危重患者25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生命体...目的探讨危重患者由急诊科转运至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后24 h内发生病情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转运至ICU的危重患者25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生命体征数据,并计算患者离开急诊时和到达ICU时的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ational early warning score, NEWS)。根据患者入ICU后24 h内是否因发生生命体征变化而抢救分为抢救组和未抢救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转运信息。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判断影响因素对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转运后24 h内抢救的患者为71例(27.5%)。24 h内抢救组和未抢救组的疾病诊断数量、携带管路数量、转运去向、ΔNEW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NEWS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ΔNEWS的AUC为0.723(P<0.001)。结论急诊至ICU院内转运过程存在较大风险,患者到达ICU后24 h内仍可出现病情变化,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应重点评估患者转运前后生命体征状况,及时识别高危患者。展开更多
晕厥是由于一过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状态,发作时患者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特点为迅速的、短暂的、自限性的,并且能够完全恢复的意识丧失。它是急诊常见病症...晕厥是由于一过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状态,发作时患者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特点为迅速的、短暂的、自限性的,并且能够完全恢复的意识丧失。它是急诊常见病症,约占急诊患者的3%以上[1]。晕厥本身往往无生命危险,但病因复杂,有可反复发作性,其原发病对患者的预后和转归有很大的影响,故需要及时正确的病因鉴别和有效的处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晕厥的后期损害,并减少医疗资源消耗。展开更多
1969年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首先把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引入医学教育领域,目前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PBL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及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小组讨论形式,是围绕某一医...1969年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首先把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引入医学教育领域,目前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PBL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及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小组讨论形式,是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模式[1]。它把学生置于临床情境中,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构建急诊抢救室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临床经验,采用Delphi法构建急诊抢救室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前瞻性选取2022年2~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141例实施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与传统组。传统组采用常规人工气道管理干预,改良组采用基于Delphi法构建的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干预,2组均连续干预至转出本科室。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痰液性状、动脉血气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改良组建立人工气道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单次吸痰时间短于传统组,每日吸痰次数少于传统组,首次插管成功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 d、干预3 d改良组患者痰液性状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2组患者干预1 d及干预3 d PaO_(2)呈现上升趋势,且各个时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组间时点交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2组患者干预1 d及干预3 d PaCO_(2)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且各个时点,组间与时点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改良组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急诊抢救室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与单次吸痰时间,减少吸痰次数,提高首次插管成功率,改善痰液性状。
文摘目的探讨危重患者由急诊科转运至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后24 h内发生病情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转运至ICU的危重患者25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生命体征数据,并计算患者离开急诊时和到达ICU时的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ational early warning score, NEWS)。根据患者入ICU后24 h内是否因发生生命体征变化而抢救分为抢救组和未抢救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转运信息。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判断影响因素对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转运后24 h内抢救的患者为71例(27.5%)。24 h内抢救组和未抢救组的疾病诊断数量、携带管路数量、转运去向、ΔNEW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NEWS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ΔNEWS的AUC为0.723(P<0.001)。结论急诊至ICU院内转运过程存在较大风险,患者到达ICU后24 h内仍可出现病情变化,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应重点评估患者转运前后生命体征状况,及时识别高危患者。
文摘晕厥是由于一过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状态,发作时患者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特点为迅速的、短暂的、自限性的,并且能够完全恢复的意识丧失。它是急诊常见病症,约占急诊患者的3%以上[1]。晕厥本身往往无生命危险,但病因复杂,有可反复发作性,其原发病对患者的预后和转归有很大的影响,故需要及时正确的病因鉴别和有效的处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晕厥的后期损害,并减少医疗资源消耗。
文摘1969年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首先把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引入医学教育领域,目前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PBL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及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小组讨论形式,是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模式[1]。它把学生置于临床情境中,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