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的护理管理 被引量:1
1
作者 马艳华 谭文辉 张秀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832-833,共2页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BHF)又称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s,EVD),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引起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由于EVD的高致死率和可通过接触传播,WHO将其EBOV列为生物安全4级病毒。此...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BHF)又称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s,EVD),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引起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由于EVD的高致死率和可通过接触传播,WHO将其EBOV列为生物安全4级病毒。此次埃博拉病毒病在西非的大规模流行,是自1976年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最大的一次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博拉出血热 综合医院 防护
下载PDF
急诊科病房耐药细菌感染的类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勇 王宇 +3 位作者 丁宁 顾海彤 陈小雄 郑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4期1384-1387,共4页
目的分析急诊科病房发生多重耐药细菌的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急诊科2015年1月至7月细菌培养阳性患者95例,分成非多重耐药菌(MDR)组、多重耐药/泛耐药菌(MDR/XDR)组、全耐药菌(PDR)组,比较降钙素原(PCT)、住院天数与病原... 目的分析急诊科病房发生多重耐药细菌的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急诊科2015年1月至7月细菌培养阳性患者95例,分成非多重耐药菌(MDR)组、多重耐药/泛耐药菌(MDR/XDR)组、全耐药菌(PDR)组,比较降钙素原(PCT)、住院天数与病原菌药敏及耐药性的关系。结果共检测出135株病原菌,其中综合病房57株,EICU 78株;标本来源以呼吸道为主,占76.30%。前三位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36.3%)、肺炎克雷伯菌(17.0%)、金黄色葡萄球菌(10.4%);其中G+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5.2%)、粪肠球菌(4.4%);G-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8.9%)等。住院天数非MDR组14.90±6.30 d与MDR/XDR组20.77±15.96d、PDR组38.29±37.45 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3)。血PCT水平三组中位数分别为小于0.05μg/L、0.12μg/L、0.16μg/L;与非M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急诊科病房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发生率高,使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应监测多重耐药菌患者PCT水平,合理使用抗生素,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耐药菌感染 相关因素 降钙素原
下载PDF
急诊科护士护理科研现状与态度的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田素英 马伟光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22期74-75,共2页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护理科研现状及态度,为其护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0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士一般资料、科研开展现状、护理科研态度3个部分。结果护士对护理科研态度排序前3位的...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护理科研现状及态度,为其护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0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士一般资料、科研开展现状、护理科研态度3个部分。结果护士对护理科研态度排序前3位的分别是"对护理专业发展的作用"、"提高临床水平"和"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不同职称护士论文发表率及国际会议参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参加国内护理学术会议和开展护理科研项目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认识到了护理科研的重要性,但是科研总体水平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急诊科 护理科研 科研态度 现状调查
下载PDF
综合医院全科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参与的精准社区管理模式在早发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李建忠 王大为 +3 位作者 曹秋梅 张敬 徐瑞明 马炳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1期30-36,共7页
目的评价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主导多学科团队(MDT)参与的精准社区管理模式对早发糖尿病(EOD)患者的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全科医学科、综合内科门诊的EOD患者298例,按照简单随机化... 目的评价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主导多学科团队(MDT)参与的精准社区管理模式对早发糖尿病(EOD)患者的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全科医学科、综合内科门诊的EOD患者298例,按照简单随机化方法将其分为干预组150例和对照组148例。干预组采用综合医院全科主导MDT精准社区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门诊就诊管理模式。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糖尿病管理行为、关键指标达标情况及疾病相关心理评价等。结果干预后,对照组腰臀比、空腹血糖达标率、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高于干预前,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于干预前,体育锻炼优于干预前(P<0.05);干预组体重指数、腰臀比、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于干预前,自我饮食管理占比、血糖监测占比、遵医嘱用药占比、体重指数达标率、空腹血糖达标率、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总胆固醇达标率、综合达标率高于干预前、体育锻炼优于干预前(P<0.05),干预组体重指数、腰臀比、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于对照组,自我饮食管理占比、血糖监测占比、遵医嘱用药占比、体重指数达标率、空腹血糖达标率、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总胆固醇达标率、综合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糖尿病痛苦量表评分情况均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6个月随访时,干预组就诊便捷度、连续性服务、临床服务态度、医疗设施完备度、候诊时间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综合医院全科主导的EOD患者MDT精准社区管理模式,可以规范EOD患者疾病管理行为,提高患者关键指标达标率,提升患者就诊满意度,降低糖尿病相关困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早发 管理模式 社区
下载PDF
急诊抢救室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程琦 祝丹丹 +2 位作者 王爱萍 张敬 马艳华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022-1025,1029,共5页
目的构建急诊抢救室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临床经验,采用Delphi法构建急诊抢救室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前瞻性选取2022年2~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 目的构建急诊抢救室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临床经验,采用Delphi法构建急诊抢救室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前瞻性选取2022年2~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141例实施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与传统组。传统组采用常规人工气道管理干预,改良组采用基于Delphi法构建的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干预,2组均连续干预至转出本科室。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痰液性状、动脉血气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改良组建立人工气道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单次吸痰时间短于传统组,每日吸痰次数少于传统组,首次插管成功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 d、干预3 d改良组患者痰液性状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2组患者干预1 d及干预3 d PaO_(2)呈现上升趋势,且各个时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组间时点交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2组患者干预1 d及干预3 d PaCO_(2)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且各个时点,组间与时点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改良组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急诊抢救室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与单次吸痰时间,减少吸痰次数,提高首次插管成功率,改善痰液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抢救室 气管切开术 人工气道 动脉血气指标
下载PDF
知觉压力在急诊护士职业认同与创新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郝庶涛 袁彦 +3 位作者 方琳琳 王小华 李飞 郑瑾 《护理管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8期727-731,共5页
目的 探讨知觉压力在急诊护士职业认同与创新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护士职业认同量表、知觉压力量表、护士创新行为量表对北京市、沈阳市、上海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02名急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急诊护士... 目的 探讨知觉压力在急诊护士职业认同与创新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护士职业认同量表、知觉压力量表、护士创新行为量表对北京市、沈阳市、上海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02名急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急诊护士职业认同、知觉压力和创新行为得分分别为(81.75±15.99)分、(38.83±6.90)分和(33.39±9.18)分。急诊护士职业认同与知觉压力呈负相关(r=-0.485,P<0.01),与创新行为呈正相关(r=0.537,P<0.01);知觉压力与创新行为呈负相关(r=-0.319,P<0.01)。知觉压力在急诊护士职业认同与创新行为间发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0.61%。结论 急诊护士职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知觉压力较大,创新行为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知觉压力在职业认同与创新行为间发挥中介效应。建议护理管理者采取降低知觉压力的相关干预,提高护士职业认同,进而激发护士创新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认同 知觉压力 创新行为 急诊护士 护理管理 中介效应
下载PDF
基于循证护理要素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7
作者 李飞 陈蕾 +3 位作者 郝庶涛 魏葳 陈烁 文晓初 《护理管理杂志》 2025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构建科学、实用的基于循证护理要素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文献研究及专家会议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结果两轮专家函询问卷... 目的构建科学、实用的基于循证护理要素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文献研究及专家会议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结果两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96。最终确立基于循证护理要素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包括6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结论构建的基于循证护理要素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及实用性,为培养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临床实践能力 评价指标
下载PDF
北京市急诊科护士鼻肠管护理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宋莉莉 彭可 +4 位作者 赵雅洁 张国虹 赵丽新 王爱萍 王蕾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4年第21期2902-2909,共8页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鼻肠管护理知信行现状,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于2023年12月-2024年1月选取北京市35家开展鼻肠管技术医院的470名急诊科护士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急诊科护士鼻肠管护理知信行调查问卷...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鼻肠管护理知信行现状,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于2023年12月-2024年1月选取北京市35家开展鼻肠管技术医院的470名急诊科护士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急诊科护士鼻肠管护理知信行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护士鼻肠管护理知信行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放问卷470份, 回收有效问卷470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急诊科护士鼻肠管护理知识、态度、行为维度得分及总分分别为(25.14±6.80)(44.55±6.94)(79.33±11.73)(149.03±18.35)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急诊科护士的学历、是否为带教老师、是否系统护理过鼻肠管、是否遇到过鼻肠管堵管情况是知识维度的影响因素(P<0.05), 护士的职称是态度维度的影响因素(P<0.05), 医院级别、是否系统学习过鼻肠管护理、是否独立完成过鼻肠管置管是行为维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鼻肠管护理水平仍有待提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鼻肠管护理的培训和指导, 培养临床营养专科护士, 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并开展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质量督导, 全方面促进护士鼻肠管护理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护士 鼻肠管 知信行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急诊外科清创黏合术处理头面部创口的临床疗效和愈合满意度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朱捷 诸震波 +2 位作者 徐毅 刘在尧 丁宁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7年第3期84-86,共3页
目的评估患者对清创黏合术处理头面部开放性创口的临床疗效和愈合满意度。方法选择头面部皮肤裂伤患者117例,均为开放性单纯皮肤裂伤,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9例清创后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粘合创口;对照组58例清创后采... 目的评估患者对清创黏合术处理头面部开放性创口的临床疗效和愈合满意度。方法选择头面部皮肤裂伤患者117例,均为开放性单纯皮肤裂伤,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9例清创后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粘合创口;对照组58例清创后采用4-0涤纶缝合针线缝合创口;比较两组创口愈合情况和愈合外观满意度。结果两组所有病例创口均有效愈合,创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于术后3个月观察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满意度。试验组创口愈合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试验组手术用时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752,P=0.029)。结论急诊外科应用医用胶行黏合术处理头面部开放性创口,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创口愈合外观的满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胶 头面部 开放性创口 黏合术 清创
下载PDF
急诊临床带教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特征对高职护生内心感受影响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安莹 张蕴 +2 位作者 陈蕾 孙涛 丁宁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976-979,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临床带教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特征与高职护生内心感受之间的关系,为急诊临床带教教师和临床护理教育管理者实施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严格遵循自愿、保密等原则,收集115名高职学生书写的237篇反思日... 目的探讨急诊临床带教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特征与高职护生内心感受之间的关系,为急诊临床带教教师和临床护理教育管理者实施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严格遵循自愿、保密等原则,收集115名高职学生书写的237篇反思日志,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提炼主题,全程采用合众法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结果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提取出2个主题,即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和护生的真实内心感受。每个主题又进一步提炼出5个概念: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包括精湛的专业技能水平、良好的个性特征、善于使用恰当的沟通技巧、具有团队意识、较高的教学能力;护生的真实内心感受包括敬佩、受到激励、踏实、感激、不舍。结论急诊临床带教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可以引发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这些感受是学生进步和成长的源动力,作为急诊科的临床教学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对于高职护生掌握急诊相关理论和技能的价值,提高临床带教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形式 临床实习 护理教育研究
下载PDF
危重患者急诊至重症监护室院内转运24小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安莹 田梓蓉 +4 位作者 李飞 管亚妹 房海燕 马子凤 鹿振辉 《北京医学》 CAS 2021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由急诊科转运至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后24 h内发生病情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转运至ICU的危重患者25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生命体...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由急诊科转运至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后24 h内发生病情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转运至ICU的危重患者25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生命体征数据,并计算患者离开急诊时和到达ICU时的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ational early warning score, NEWS)。根据患者入ICU后24 h内是否因发生生命体征变化而抢救分为抢救组和未抢救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转运信息。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判断影响因素对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转运后24 h内抢救的患者为71例(27.5%)。24 h内抢救组和未抢救组的疾病诊断数量、携带管路数量、转运去向、ΔNEW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NEWS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ΔNEWS的AUC为0.723(P<0.001)。结论急诊至ICU院内转运过程存在较大风险,患者到达ICU后24 h内仍可出现病情变化,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应重点评估患者转运前后生命体征状况,及时识别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患者 急诊护理 院内转运 短期预后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晕厥的病因鉴别和急诊处理 被引量:7
12
作者 曹秋梅 周虹 《中国医刊》 CAS 2015年第6期13-16,共4页
晕厥是由于一过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状态,发作时患者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特点为迅速的、短暂的、自限性的,并且能够完全恢复的意识丧失。它是急诊常见病症... 晕厥是由于一过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状态,发作时患者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特点为迅速的、短暂的、自限性的,并且能够完全恢复的意识丧失。它是急诊常见病症,约占急诊患者的3%以上[1]。晕厥本身往往无生命危险,但病因复杂,有可反复发作性,其原发病对患者的预后和转归有很大的影响,故需要及时正确的病因鉴别和有效的处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晕厥的后期损害,并减少医疗资源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意识丧失 急诊常见病 consciousness 自限性 急诊处理 生命危险 肌张力 心源性晕厥 危险分层 颈动脉窦性晕厥
下载PDF
急诊医学教学初探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蕴 丁宁 陈小雄 《中国医药导刊》 2008年第3期462-462,共1页
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边缘学科,同时涉及多门医学专业。急诊医学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诊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危重症的及时快速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体系的临床综合学科。也... 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边缘学科,同时涉及多门医学专业。急诊医学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诊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危重症的及时快速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体系的临床综合学科。也就是说,急诊医学是一门用最少的数据和最短的时间挽救生命、减轻痛苦的艺术。内容涉及临床各科及急救新理论新技术,教学课时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医学 临床教学 模拟教学
下载PDF
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急诊治疗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蕴 付研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13-414,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昏迷 NHDC 急救
下载PDF
以问题为导向的人文关怀方法在急诊临床教学中的探索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敬 曹秋梅 +2 位作者 段丽军 邵峥谊 刘宇欣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14-315,共2页
1969年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首先把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引入医学教育领域,目前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PBL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及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小组讨论形式,是围绕某一医... 1969年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首先把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引入医学教育领域,目前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PBL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及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小组讨论形式,是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模式[1]。它把学生置于临床情境中,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导向 临床教学 人文关怀 以学生为主体 急诊 以问题为中心 医学教育 教育发展
下载PDF
不同病因重症心力衰竭急诊救治对策 被引量:6
16
作者 付研 马炳辰 《中国医刊》 CAS 2012年第5期3-8,共6页
心力衰竭(HF)是各种心脏疾病晚期的临床综合征,不同病因重症HF患者往往急性加重急诊就诊,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常规治疗病死率高达70.6%~78.1%。不同病因HF其发病机制、解剖结构、病理生理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急诊... 心力衰竭(HF)是各种心脏疾病晚期的临床综合征,不同病因重症HF患者往往急性加重急诊就诊,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常规治疗病死率高达70.6%~78.1%。不同病因HF其发病机制、解剖结构、病理生理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急诊医生及时判断、准确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并影响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心力衰竭 急诊救治 病因 病理生理表现 临床综合征 心脏疾病 急性加重 常规治疗
下载PDF
急诊监护病房卒中相关性肺炎病原体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红 王宇 +1 位作者 丁宁 张蕴 《中国医刊》 CAS 2017年第7期62-64,共3页
目的分析急诊监护病房(EICU)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病原体的分布和耐药性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EICU收治的52例SAP患者,对其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SAP患者痰培养阳性44例,阳性率为84.6%,发生... 目的分析急诊监护病房(EICU)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病原体的分布和耐药性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EICU收治的52例SAP患者,对其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SAP患者痰培养阳性44例,阳性率为84.6%,发生多重耐药菌(MDR)感染者26例,发生率为59.1%。共分离出病原菌68株,其中多重耐药菌54株,包括革兰阴性杆菌37株,革兰阳性球菌14株,真菌3例。分离获得的多重耐药菌中前五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较敏感。结论 EICU中的SAP患者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且存在多重耐药;及时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同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尽量减少有创操作,有助于控制MD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相关性肺炎 病原体 耐药性
下载PDF
助力健康——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力卓 郭伟 +5 位作者 胡悦 杨玉瑶 宋灏哲 王勇 李凤杰 单志刚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第12期1-4,共4页
在急诊专科建立之前,我国的急救工作形式以救护站和急诊室为主。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医学领域的第23门专科,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正规医院内急诊科,结束了由各专科医生轮流前往急诊室对患者进行专科处理的时... 在急诊专科建立之前,我国的急救工作形式以救护站和急诊室为主。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医学领域的第23门专科,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正规医院内急诊科,结束了由各专科医生轮流前往急诊室对患者进行专科处理的时代。随后近40年,全国各级医院纷纷成立急诊专科,急诊医学的发展带动了急、危、重症医学等众多亚专科的发展。2017年,随着“中国急诊急救大联盟”的建立,形成了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协作发展的大格局,标志着从国家层面开始组建急诊体系。随着国家5G技术的大力建设与发展,信息化的推进为急诊网络远程现场诊治提供了方式方法,为时间依赖性疾病的救治提供了精准的保障,从而开展了未来急诊医学发展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医学 急诊科建设 急诊医学服务体系
下载PDF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急诊重症感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勇 傅研 +1 位作者 张蕴 陈晓雄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14-415,共2页
目的 观察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治疗急诊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0例急诊重症感染患者 ,分为两组 :1组就诊后直接应用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共 4 0例 ;2组首先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 70例。治疗 3~ 5d无... 目的 观察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治疗急诊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0例急诊重症感染患者 ,分为两组 :1组就诊后直接应用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共 4 0例 ;2组首先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 70例。治疗 3~ 5d无效者换用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用药方法 :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0 5g/次 ,Q 6~ 12h。治疗时间 3~ 11d ,平均 6d。结果 两组治疗后体温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1组治疗后体温较 2组治疗后体温下降更显著 ;1组在有效控制感染时间上明显短于 2组 ;1组霉菌检出率明显低于 2组 ;1组细菌清除率、阴转率明显高于 2组 ;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诊重症感染病人起始经验性地应用覆盖广、杀菌力强的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可有效控制感染、降低死亡率、缩短治疗重症感染的病程。初始经验性应用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并不增加二重感染的发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急诊 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重症感染 疗效 抗生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