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与传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1
作者 闫辉 伍宇轩 +2 位作者 程晓康 许春阳 包贝西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25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与传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机器组(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传统组(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指标、治疗前后胸腰背部... 目的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与传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机器组(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传统组(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指标、治疗前后胸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置钉准确率、复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机器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透视次数小于传统组(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下降,且术后机器组低于传统组(P<0.05)。机器组置钉准确率高于传统组(P<0.05)。机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升高,伤椎Cobb角降低;且机器组较传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疗效更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 传统手术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下载PDF
手术视频结合病例讨论教学法用于骨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魏芳远 张建中 张立军 《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10期41-43,共3页
目的评估在七年制医学生骨科临床实习中应用手术视频结合病例讨论教学法,对提高医学生临床综合水平的价值。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2009级七年制医学生42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组21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习教学模式... 目的评估在七年制医学生骨科临床实习中应用手术视频结合病例讨论教学法,对提高医学生临床综合水平的价值。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2009级七年制医学生42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组21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习教学模式进行带教;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视频教学结合病例讨论模式进行带教,16周后对两组学生实习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主观评价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的理论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操作考核中的操作技能得分和场景模拟得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理论口试成绩试验组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术视频结合病例讨论教学可提高医学生外科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等方面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视频结合病例讨论 骨科 临床实习教学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术中与术后管理模式在单侧椎板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3
作者 刘绍侠 何茵 +2 位作者 刘颖 马芳 唐家广 《中国医刊》 2025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的术中与术后管理模式在单侧椎板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ULB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96例接受ULBD治疗的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的术中与术后管理模式在单侧椎板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ULB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96例接受ULBD治疗的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ERAS理念下的术中与术后管理模式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的疼痛程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指标(引流管拔除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苏醒期躁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结果术后12、24 h,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72 h,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引流管拔除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理念下的术中与术后管理模式可有效减轻ULBD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苏醒期躁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且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椎板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 加速康复外科
下载PDF
骨科临床实习的几点建议 被引量:3
4
作者 赵鉴非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4年第8期93-93,共1页
临床生产实习是一名医学生成长为医生的起点,也是医学生完成学业至关重要的一年。这1年中,医学生要将学到的基本理论逐步见之于实践,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实现由学生向临床医师的转变,任务十分艰巨。由于普通医疗系的教学目的不是培... 临床生产实习是一名医学生成长为医生的起点,也是医学生完成学业至关重要的一年。这1年中,医学生要将学到的基本理论逐步见之于实践,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实现由学生向临床医师的转变,任务十分艰巨。由于普通医疗系的教学目的不是培养骨科专业医生,因此在整个生产实习中,骨科所占的比重少,时间短。怎样在学时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临床实习 医德培养 医学教育
下载PDF
术中透视优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股骨骨道定位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董岩 崔鹏 +1 位作者 高奉 周敬滨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7-511,共5页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进行解剖重建手术中,采用透视方法定位骨道位置前、后股骨骨道的分布情况。方法: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收集在我科进行关节镜下ACL单束解剖重建手术的患者46例,其中男34例,女12...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进行解剖重建手术中,采用透视方法定位骨道位置前、后股骨骨道的分布情况。方法: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收集在我科进行关节镜下ACL单束解剖重建手术的患者46例,其中男34例,女12例,左膝27例,右膝19例,平均年龄31.8±4.9岁。股骨骨道初次定位时依据术者经验进行定位,然后根据透视结果调整股骨侧骨道的定位位置。在股骨侧位视图上绘制矩形框,根据骨道中心点在此矩形框的深-浅方向及高-低方向上所占比例而定位骨道位置,比较初次定位及透视定位后,股骨骨道位置在各方向的分布情况及骨道位置良好程度。结果:透视定位前、后骨道位置在x轴情况:偏后7例调整为4例(9%),正常29例调整为36例(78%),偏前10例调整为6例(13%);y轴情况:偏高30例调整为19例(41%),正常14例调整为27例(59%),偏低2例调整为0例(0%)。初次定位时股骨骨道位置良好11例(24%),透视定位调整后骨道位置良好25例(54%)。结论:ACL单束解剖重建手术中,采用术中透视进行股骨骨道定位,有助于改善股骨侧骨道位置分散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L断裂 解剖重建 透视 骨道位置
原文传递
骨性标志定位与测量定位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骨道位置对比研究
6
作者 董岩 周敬滨 崔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71-776,共6页
目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解剖重建手术中,观察分别使用骨性标志法和测量定位法进行股骨侧定位的骨道位置分布情况,以探寻更好的ACL股骨侧定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7月因ACL断裂于我科进行... 目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解剖重建手术中,观察分别使用骨性标志法和测量定位法进行股骨侧定位的骨道位置分布情况,以探寻更好的ACL股骨侧定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7月因ACL断裂于我科进行关节镜下ACL单束解剖重建手术的90例患者资料。股骨骨道参考住院医师嵴和分叉嵴进行定位的患者,设为骨性标志组(n=34),男26例、女8例,左膝19例、右膝15例,年龄30.8±4.6岁;股骨骨道采用测量尺测量进行定位的患者,设为测量方法组(n=56),男42例、女14例,左膝32例、右膝24例,年龄31.7±5.3岁。在三维CT股骨侧位视图上绘制矩形框,根据骨道中心点在此矩形框的深-浅方向及高-低方向上所占比例而定位骨道位置,比较两组骨道位置在各方向的分布情况及骨道位置良好程度。结果:股骨骨道位置分布:股骨外髁深-浅方向偏后、正常、偏前的例数,骨性标志组分别为4、23、7例,测量方法组分别为7、47、2例;高-低方向偏高、正常、偏低的例数,骨性标志组分别为22、11、1例,测量方法组分别为6、48、2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道位置良好比例:骨性标志组26.5%,测量方法组8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使用骨性标志法定位相比,采用测量定位法进行骨道定位解剖重建ACL,股骨侧骨道位置更加集中于正常范围,骨道位置良好率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L断裂 解剖重建 骨性标志 测量定位
原文传递
经皮单通道与经皮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7
作者 包贝西 闫辉 +4 位作者 邱道静 程晓康 伍宇轩 许春阳 唐家广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 比较经皮单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经皮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UB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6月~2022年6月本院行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LDH病人102例,按治疗方... 目的 比较经皮单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经皮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UB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6月~2022年6月本院行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LDH病人102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PELD组51例,行PELD治疗;UBED组51例,行UBE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椎管横截面积、椎间孔中部矢状径、椎间孔面积等影像学指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手术疗效,记录两组硬膜撕裂、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术中透视次数为(6.62±1.11)次,多于UBED组的(3.24±0.72)次,PELD组术中出血量为(21.56±4.79)ml,少于UBED组的(38.59±7.82)ml(P<0.05)。PELD组与UBED组术后VAS、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PELD组与UBED组术后椎管横截面积、椎间孔中部矢状径、椎间孔面积等影像学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术后的各影像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与UBED组均有较高手术优良率,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0.999)。结论 PELD与UBED治疗LDH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术中出血量较少,后者术中透视次数较少,受到的辐射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单通道 单侧双通道 疗效
原文传递
皮肤至椎板距离和皮下脂肪厚度对微创腰椎减压术后的影响
8
作者 孙莹莹 李玉静 孟婧文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4期673-677,共5页
目的探讨皮肤至椎板距离(skr-to-laminal distme,SLD)和皮下脂肪厚度对微创腰椎减压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该院接受微创腰椎减压术的17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SLD距离和皮下脂肪厚度数据,分别根据中位值分... 目的探讨皮肤至椎板距离(skr-to-laminal distme,SLD)和皮下脂肪厚度对微创腰椎减压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该院接受微创腰椎减压术的17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SLD距离和皮下脂肪厚度数据,分别根据中位值分为低值组和高值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住院及出院资料差异。结果高SLD距离患者与低SLD距离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肥胖、年龄、ASA分级、高血压、糖尿病、饮酒等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吸烟、手术类型、相邻节段病变、住院时间、即时并发症、住院并发症、出院并发症、总并发症、术前ODI、术后1年ODI、术前腰痛VAS、术后1年腰痛VAS、术前腿痛VAS、术后1年腿痛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皮下脂肪厚度患者和低皮下脂肪厚度患者的BMI、肥胖、年龄、ASA分级、高血压、糖尿病、饮酒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吸烟、手术类型、相邻节段病变、住院时间、即时并发症、住院并发症、出院并发症、总并发症、术前ODI、术后1年ODI、术前腰痛VAS、术后1年腰痛VAS、术前腿痛VAS和术后1年腿痛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LD距离和皮下脂肪厚度与BMI均存在显著相关性(r=0.703、0.712,P<0.05)。结论手术部位局部软组织厚度对腰椎微创减压术的临床结果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腰椎减压术 皮下脂肪厚度 皮肤至椎板距离 并发症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高扬 刘颖 +2 位作者 崔鹏 何远铭 董岩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733-737,742,共6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关节镜下ACL单束解剖重建术患者122例,按照ACL术后移植物是否失效分为失效组和未失...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关节镜下ACL单束解剖重建术患者122例,按照ACL术后移植物是否失效分为失效组和未失效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胫骨、股骨骨道位置,股骨髁间角,髁间窝宽度指数,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medial tibial plateau slope,MTPS)和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lateral tibial plateau slope,LTP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ACL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的影响因素。结果122例患者中,男96例、女26例,年龄18~49岁,平均(31.3±4.9)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骨道位置越高(OR=2.817,95%CI:1.109~7.154,P=0.029)、MTPS越大(OR=1.239,95%CI:1.071~1.804,P=0.021)、LTPS越大(OR=1.487,95%CI:1.238~1.995,P=0.048)的患者,越容易发生移植物术后失效。结论股骨骨道位置、MTPS和LTPS是ACL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的影响因素。建议ACL重建术前测量患者的MTPS和LTPS,并精确定位术中股骨骨道位置,必要时可同时进行手术,矫正过大的MTPS和LT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移植物失效 胫骨平台后倾角 骨道位置 股骨髁间角
原文传递
关节镜测量尺指导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44
10
作者 董岩 崔鹏 +2 位作者 周敬滨 赵尔弘 肖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8-480,共3页
目的:通过关节镜探查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状态并采用微骨折术治疗,观察微骨折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2012年12月我科对29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采取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术中利用关节镜测量尺对缺损区进行测量,并在其量化指导下... 目的:通过关节镜探查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状态并采用微骨折术治疗,观察微骨折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2012年12月我科对29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采取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术中利用关节镜测量尺对缺损区进行测量,并在其量化指导下行规律打孔,进行微骨折治疗。手术前后进行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VAS评分。结果:软骨损伤于股骨内髁和股骨滑车关节面最常见,分别占41.4%和27.6%;软骨损伤面积多数在1~3 cm2,占69%(20例)。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10~33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43.8分提高到术后末次随访86.1分,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5分降至术后末次随访2.2分。结论:当软骨损伤面积小于4 cm2,微骨折技术是治疗膝关节全层软骨损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微骨折术 膝关节 软骨损伤 面积 年龄
原文传递
活动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中期随访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国栋 郭艾 +1 位作者 强华 赵尔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6期4101-4107,共7页
背景:虽然活动平台人工膝关节假体具有理论上的设计先进性以及体外运动学和磨损方面的优势,但临床效果是否优于固定平台假体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国人活动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中期临床效果,为人工膝关节置换假体的选择提供临... 背景:虽然活动平台人工膝关节假体具有理论上的设计先进性以及体外运动学和磨损方面的优势,但临床效果是否优于固定平台假体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国人活动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中期临床效果,为人工膝关节置换假体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于北京同仁医院采用旋转平台假体(PFC sigma RP)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比观察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末次随访KSS评分、KSS功能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伸膝角度。记录患者置换后包括感染、髌骨弹响、聚乙烯垫片脱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情况。拍摄置换后标准的膝关节前后位、侧位及Merchant位X射线片,观察假体的力线、假体周围透亮区、髌骨脱位情况。将本组活动平台假体的随访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固定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的中期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最终共有31例45膝纳入试验,患者年龄(64.56±10.33)岁,随访时间3.9-7.6年。置换后末次随访时的各项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最大屈伸膝角度均较置换前明显改善,但与文献报道的固定平台置换后中期随访结果相当。未发现透亮线、假体松动、聚乙烯垫片脱出;虽然仅做了有限的髌外侧松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髌骨脱位或半脱位;2例患者(2膝)出现髌骨弹响。提示活动平台膝关节置换后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虽然仅做了有限的髌外侧松解,但没有发现髌骨脱位和半脱位,这可能是旋转平台设计上髌股关节方面优势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关节植入物 活动平台 人工膝关节置换 中期随访
下载PDF
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应用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22
12
作者 孟海 杨雍 +17 位作者 孙天胜 伍骥 李中实 阮狄克 王炳强 孙常太 洪毅 李淳德 李放 杜俊杰 刘波 海涌 李利 丁立祥 刘宝戈 鲁世保 唐家广 藏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9-384,共6页
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等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 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等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TLIF),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器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症 腰椎退变性疾病 椎弓根钉棒系统 腰椎不稳 腰椎后路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原文传递
Fabric pod系统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后胸腰支具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强华 迟成 +1 位作者 王国栋 闫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72-1176,共5页
背景:Fabricpod是一种预防骨水泥渗漏的新式注射装置,应用Fabricpod行椎体成形术临床效果满意,能更有效防止骨水泥渗漏。但对于应用Fabric pod行椎体成形术后佩戴支具的临床效果还有争议。目的:评估应用Fabric pod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 背景:Fabricpod是一种预防骨水泥渗漏的新式注射装置,应用Fabricpod行椎体成形术临床效果满意,能更有效防止骨水泥渗漏。但对于应用Fabric pod行椎体成形术后佩戴支具的临床效果还有争议。目的:评估应用Fabric pod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后佩戴支具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应用Fabric pod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不伴神经损伤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0例共42个椎体,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佩戴支具组(15例22椎)和对照组(15例20椎),对照组不佩戴支具。随访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恢复到伤前活动水平的时间、目测类比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影像学改变。术后随访3-18个月。结果与结论:(1)2组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2)2组患者术后24 h目测类比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对照组目测类比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评分与术后24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佩戴支具组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评分与术后24h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佩戴支具组疗效较好;(3)2组术后伤椎高度、Cobb角恢复满意,术后24h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而术后2次随访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4)佩戴支具组患者在术后(7.0±2.8) d恢复到伤前活动水平,对照组患者在术后(14.0±4.8) d恢复到伤前活动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5)随访期间佩戴支具组无相邻椎体压缩、无疼痛复发;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相邻椎体压缩、疼痛复发;(6)结果表明,应用Fabricpod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显著缓解疼痛,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近期疗效满意;术后佩戴支具能促进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获得更满意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折 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组织工程 椎体压缩骨折 后凸成形术 胸腰支具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椎体高度
下载PDF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情志护理对胫骨骨折患者愈合及精神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4
14
作者 李香平 宗丽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4期2030-2032,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情志护理对胫骨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精神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52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7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训练联合情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骨...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情志护理对胫骨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精神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52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7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训练联合情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8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3%,低于对照组(1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联合情志护理能够有效促进胫骨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早期康复训练 情志护理 骨折愈合 精神状态
下载PDF
可膨胀髓内钉在四肢长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1
15
作者 卢猛 赵尔弘 强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3-286,共4页
目的探讨可膨胀髓内钉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经验体会。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对31例骨折病人应用可膨胀髓内钉治疗,共32钉,男20例,女11例,年龄19~85岁。股骨干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4例(双胫骨骨折1例,开放性骨折1例),肱骨骨... 目的探讨可膨胀髓内钉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经验体会。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对31例骨折病人应用可膨胀髓内钉治疗,共32钉,男20例,女11例,年龄19~85岁。股骨干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4例(双胫骨骨折1例,开放性骨折1例),肱骨骨折6例,股骨近端骨折12例。结果伤口全部1期愈合,手术时间45~150 min,平均97.5 min。单侧肢体出血50~500 mL,平均275 mL。3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周~32周,平均20周。骨折愈合时间:股骨近端6~14周,股骨干11~15周,胫骨干10~14.8周,肱骨干12~15周。结论可膨胀髓内钉因其设计特点,使其在四肢骨折的治疗中具有诸多优点: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缩短了手术时间;X线下的暴露时间大大减少,可同时减少医患的放射损害,尤其适用于未育的年轻患者;轴向弹性固定,加快骨折愈合;FIXION PF型膨胀栓钉挤压松质骨,不存在内固定对骨质的切割,对骨质疏松患者尤其适用;无需远端锁定,故肢体远端皮肤条件差的患者同样适用,为长骨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膨胀髓内钉 四肢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踝关节炎的病因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6
作者 张树 张建中 +1 位作者 包贝西 魏芳远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5年第4期352-358,共7页
近年来,随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及诊疗水平的提升,踝关节炎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卫生负担,并逐渐引起我们的关注[1-3]。据统计,全球近1%的成年人,因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长期受到困扰,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有研究表明,晚期踝关节炎为患... 近年来,随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及诊疗水平的提升,踝关节炎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卫生负担,并逐渐引起我们的关注[1-3]。据统计,全球近1%的成年人,因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长期受到困扰,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有研究表明,晚期踝关节炎为患者带来的肢体功能障碍及精神困扰与晚期髋关节炎同样严重[4],但髋膝关节炎已引起足够重视,目前对其病因及相关机制问题已有大量研究,而对于踝关节炎的研究仍较少[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因机制 软骨细胞 肢体功能障碍 软骨下骨 远期疗效 髋膝关节 骨软骨移植 距骨 三角韧带 细胞外基质
下载PDF
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1
17
作者 戴军 赵鉴非 佟刚 《创伤外科杂志》 2016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对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笔者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内固定手术(内固定组),60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置换... 目的对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笔者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内固定手术(内固定组),60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置换组),对两种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内固定组明显增加,而在负重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则明显少于内固定组。置换组术后6、12个月的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6.7%、90%,内固定组分别为85.4%、77.1%,置换组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髋部骨折上可有效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尽早进行负重行走,且其近期疗效也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老年髋部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髋关节 置换 疗效
下载PDF
外翻籽骨位置变化及与跖趾关节功能关系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董岩 张建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37-539,共3页
[目的]探讨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位置的变化,及其与跖趾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80只足(外翻足39只、正常足41只)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正常足籽骨位置,对外翻手术前、后籽骨到第2跖骨的距离、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第1跖趾关节... [目的]探讨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位置的变化,及其与跖趾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80只足(外翻足39只、正常足41只)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正常足籽骨位置,对外翻手术前、后籽骨到第2跖骨的距离、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第1跖趾关节功能的评分别行t检验。[结果]正常足、母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到第2跖骨干的距离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变化、第1跖趾关节功能评分比较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和跖趾关节评分关系密切,手术前、后发生显著变化,籽骨相对于第2跖骨位置不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骨位置 跖趾关节功能 正常足 拇外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