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特征分析
1
作者 薛晓雨 王晓蕾 +3 位作者 牛文静 段建平 林玲 陈志海 《传染病信息》 2024年第5期447-454,共8页
目的通过比较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和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患者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参数差异,提高对2种疾病的临床... 目的通过比较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和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患者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参数差异,提高对2种疾病的临床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烟台市奇山医院和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19例SFTS患者(SFTS组)和201例HFRS患者(HFRS组)的病历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等比较2组间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参数的差异,建立鉴别诊断的随机森林模型。结果SFTS与HFRS患者存在差异的参数有年龄、性别、发病季节、接触史、预后、病情程度;结膜出血、皮肤瘀点瘀斑、腰痛、眼眶痛、少尿、神经系统症状、肾区叩击痛等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酐、尿素氮、肌酸激酶、蛋白尿等化验指标。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出重要性排名前5位的参数为白细胞计数分层、C-反应蛋白、疾病分型、肌酐、粘膜出血。结论本研究中SFTS患者较HFRS患者更易出现心肌、肝脏、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而HFRS患者较SFTS患者更易表现肾脏损伤,从而呈现相应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肾综合征出血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152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疾病谱分析
2
作者 陈娜 邓美菊 +2 位作者 刘颖 王晓蕾 赵红心 《国际病毒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疾病谱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3年8月在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152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者的临床数据,以患者出院诊断为最终诊断,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2例艾滋病合并肺... 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疾病谱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3年8月在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152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者的临床数据,以患者出院诊断为最终诊断,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2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疾病谱构成依次为肺孢子菌肺炎(59.9%)、细菌性肺炎(55.9%)、巨细胞病毒肺炎(25.7%)、肺结核(23.7%)、真菌性肺炎(22.4%)、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6.6%)。肺部单一病原体感染54例(35.5%),多重病原体感染98例(64.5%)。多重病原体感染发生的比例在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50个/μL、50~200个/μL、>200个/μL的患者中分别为66.3%、25.5%、8.2%。结论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住院患者主要感染肺孢子菌肺炎和细菌性肺炎,肺部感染类型常为混合感染,且多重病原体感染的发生与CD4细胞计数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肺部感染 疾病谱
原文传递
凉山州某县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耐药情况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梅 朱芮 +6 位作者 吴涛 俄尔阿沙木 袁天茹 宋绍芳 刘玲 梁洪远 曹汴川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4,共6页
目的分析凉山州某县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传播性耐药(TDR)情况,为了解当地HIV-1耐药株的传播及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来源于2022年1—8月在凉山州某县未接受ART的HIV-1感染者为研... 目的分析凉山州某县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传播性耐药(TDR)情况,为了解当地HIV-1耐药株的传播及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来源于2022年1—8月在凉山州某县未接受ART的HIV-1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液样本并分离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样本用于HIV-1 RNA定量检测和HIV-1 RNA基因型耐药检测,血细胞样本用于HIV-1 DNA定量检测和HIV-1 DNA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135例研究对象中,男性75例(55.6%),女性60例(44.4%),中位年龄37.5岁,彝族占比最大(96.3%)。性途径传播为HIV-1主要传播方式(83.0%)。发生TDR的有11例,发生率为8.1%。诊断HIV-1感染距耐药检测时间的中位数为11 d。HIV-1 RNA以10001~100000拷贝/mL占比较多(43.7%)。HIV-1 DNA以101~1000拷贝/106 cells占比较多(55.6%)。HIV-1亚型中,以B+C亚型重组占比最高(51.9%),其次为CRF07_BC重组型(43.0%)。135例研究对象中,有23例(17.0%)出现耐药突变位点,与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有关的耐药突变位点有16例(11.9%),K103N是主要的耐药突变位点,依非韦伦和奈韦拉平是主要的耐药药物;与整合酶抑制剂(INSTI)有关的耐药突变位点有6例(4.4%),E157Q是主要的耐药突变位点,埃替拉韦和拉替拉韦是主要的耐药药物;有1例(0.7%)同时出现NNRTI和INSTI耐药突变位点。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较于年龄>30岁,年龄≤30岁发生TDR风险更高。结论凉山州某县未接受ART的HIV-1感染者的耐药情况不容忽视,相较于年龄>30岁,年龄≤30岁发生TDR风险更高,建议HIV-1感染者在接受ART前均进行HIV-1耐药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突变位点 传播性耐药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下载PDF
传染病教学中开设多色流式细胞术课程的实践
4
作者 杜娟 赵红心 +2 位作者 张瓃丹 王芯栎 孔雅娴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1期138-141,共4页
多色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效、精准、快速的细胞学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传染病检测和研究中。在传染病研究生教学中,本团队建立多色流式课程体系并通过教学实践过程总结教学经验。文章阐述了传染病研究生教学中开设多色流式细胞术课程的... 多色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效、精准、快速的细胞学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传染病检测和研究中。在传染病研究生教学中,本团队建立多色流式课程体系并通过教学实践过程总结教学经验。文章阐述了传染病研究生教学中开设多色流式细胞术课程的几个方面,并进行了总结,包括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确定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形式和确定课程大纲五个方面。笔者进一步通过重点推动多色流式细胞术实践课程并总结实践的初步经验,包括明确多色流式细胞术可以检测的样本类型、多色流式细胞术的仪器类型、染色策略和实验方案、加强流式数据分析和结果判读能力、多色流式细胞术实践过程中应强化生物安全操作五个要点。该课程的开展有助于传染病研究生对免疫学和传染病发病机制的理解,为其未来从事传染病防治和免疫学研究的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色流式细胞术 传染病 研究生 教学 课程设置 教学实践
下载PDF
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吴亮 赵红心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8-616,共9页
尽管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普及,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在我国仍有出现,主要是在晚发现和晚治疗的患者中,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机会性感染仍是关注的重点。本文从国内外机会性感染的流行现状、机会性感染的抗病毒治疗时机、机会性... 尽管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普及,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在我国仍有出现,主要是在晚发现和晚治疗的患者中,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机会性感染仍是关注的重点。本文从国内外机会性感染的流行现状、机会性感染的抗病毒治疗时机、机会性感染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等四部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机会性感染 流行现状 抗病毒治疗时机 预防
原文传递
中国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刘颖 赵红心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2-518,共7页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有效ART的推广和应用,世界范围内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s,O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前呈明显下降趋势。我国自从2003年启动ART以来,不论是治疗的覆盖率还是成功率都有了极大的提高^([1])。...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有效ART的推广和应用,世界范围内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s,O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前呈明显下降趋势。我国自从2003年启动ART以来,不论是治疗的覆盖率还是成功率都有了极大的提高^([1])。针对艾滋病相关OIs的诊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机会性感染
原文传递
传染病研究生教学中生物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红心 杜娟 +2 位作者 张瓃丹 王芯栎 孔雅娴 《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12期129-132,共4页
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常常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稳定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国际航线的飞速发展,虽然带来国际旅游、交通和贸易的加速发展,但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将更加迅速,危害更大。因此,在传染病研究的过程中,生物安全是... 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常常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稳定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国际航线的飞速发展,虽然带来国际旅游、交通和贸易的加速发展,但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将更加迅速,危害更大。因此,在传染病研究的过程中,生物安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如何建立安全教育体系,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安全意识和实践技能,是笔者研究组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文章详细地阐述传染病研究生教学中生物安全必要性的三个方面,包括传染病研究的特点和风险、生物安全教学的重要性和传染病研究生的特点。文章还将传染病研究生教学生物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分享给大家,包括本单位生物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实验室技能培训强化生物安全操作流程、强化导师在生物安全操作中的责任和通过实践考核规范生物安全操作这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学 传染病 实验室安全风险 生物安全教育 体系构建 实践初探
下载PDF
T细胞衰老与HIV-1感染者疾病进展及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赵萌 蒋梅青 +3 位作者 张梦媛 杜娟 赵红心 孔雅娴 《中国艾滋病性病》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6-241,共6页
目的比较健康对照与不同疾病阶段的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T细胞衰老水平,并系统探讨T细胞衰老水平与HIV-1疾病进展及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情况的关系。方法入组符合标准的42例未经c ART的HIV-1感染者(TNs)、25例经c ART后的HIV-1感染者(cA... 目的比较健康对照与不同疾病阶段的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T细胞衰老水平,并系统探讨T细胞衰老水平与HIV-1疾病进展及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情况的关系。方法入组符合标准的42例未经c ART的HIV-1感染者(TNs)、25例经c ART后的HIV-1感染者(cARTs)与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s),并将c ARTs分为免疫应答者(IRs)与免疫无应答者(INRs),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衰老指标,探究T细胞衰老水平与HIV-1疾病进展以及c ART后免疫重建情况的关系。结果与HCs相比,TNs的CD4及CD8细胞中SA-β-gal^(+)(CD4:8.2 vs.28.3,Z=4.512,P=0.0073;CD8:40.5 vs.76.5,Z=3.357,P=0.0024)、CD27^(-)CD28^(-)(CD4:2.12 vs.7.18,Z=3.424,P=0.0018;CD8:23.1 vs.38.8,Z=3.553,P=0.0011)与CD57^(+)(CD4:2.93 vs.5.97,Z=3.281,P=0.0031;CD8:21.5 vs.28.9,Z=3.993,P=0.0171)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且SA-β-gal^(+)和CD27-CD28-细胞比例与CD4细胞计数均呈显著负相关(CD4:r=-0.5778,-0.4734,均P<0.05;CD8:r=-0.7186,-0.4733,均P<0.05)。经c ART后,CD4细胞中SA-β-gal^(+)细胞比例较TNs降低(28.3 vs.12.1,Z=6.183,P=0.0002),并恢复至与HCs相近的水平(8.2 vs.12.1,Z=0.057,P=0.9991),与IRs相比,INRs的CD4细胞具有更高的SA-β-gal^(+)细胞比例(10.5 vs.14.8,t=2.744,P=0.0016),但CD8细胞的SA-β-gal^(+)细胞比例在TNs与c ARTs间未见存在显著差异(P>0.05)。CD4与CD8细胞中CD27-CD28-与CD57^(+)比例在TNs与cARTs中均未见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与HCs相比,HIV-1感染者T细胞衰老水平显著增加,并且TNs衰老水平与HIV-1疾病进展密切相关,c ART可部分恢复HIV-1感染导致的T细胞衰老,但仍然较HCs增高;与IRs相比,INRs的T细胞衰老程度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艾滋病病毒 T细胞 免疫衰老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原文传递
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与HIV/AIDS患者免疫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蒋梅青 王芯栎 +3 位作者 赵萌 杜娟 赵红心 孔雅娴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9,共9页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不同疾病状态下外周血中CD4细胞与活化血小板形成聚合体的比例变化,并探讨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聚集的原因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入组符合标准的100例未经cART的HIV/AIDS患者(TN),18例经cART治疗后的免疫...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不同疾病状态下外周血中CD4细胞与活化血小板形成聚合体的比例变化,并探讨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聚集的原因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入组符合标准的100例未经cART的HIV/AIDS患者(TN),18例经cART治疗后的免疫应答(IR)者,13例免疫无应答(INR)者与20例健康对照(HC)。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的比例和血小板及CD4细胞的自身活化程度,探究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比例变化特点、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以及参与聚合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TN组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比例显著升高(TN vs.HC:中位数6.420 vs.5.200,Z=2.093,P=0.0332),且该比例与CD4细胞计数、CD4/CD8细胞比值呈显著负相关(CD4细胞计数,r=-0.5530,P<0.0001;CD4/CD8细胞比值,r=-0.6015,P<0.0001),与病毒载量呈显著正相关(r=0.3298,P=0.0010)。经cART后,IR组较TN组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比例显著降低(IR vs.TN:中位数4.535 vs.6.420,Z=2.776,P=0.0053),而INR组未见降低(INR vs.TN:中位数6.730 vs.6.420,Z=0.6542,P=0.5112)。TN组外周血中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比例与HLA-DR+CD4+T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4262,P=0.0055),而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活化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比例与HIV/AIDS患者疾病进程及cART效果密切相关,且该聚合体的形成主要受CD4细胞自身活化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艾滋病病毒 活化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 血小板 CD4细胞
原文传递
176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合并肺部感染者呼吸道病原体特点与免疫学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雪灵 杨思园 +2 位作者 常宇飞 赵红心 王凌航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4年第3期142-148,共7页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肺部感染者呼吸道病原体特点、免疫学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诊断为HIV感染合并肺部感染共176例患者的支气管肺...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肺部感染者呼吸道病原体特点、免疫学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诊断为HIV感染合并肺部感染共176例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临床资料。通过多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病原学检测,根据有无病原体检出将病例分为检出组(118例)和未检出组(58例),分析病原体单检出率、合并检出率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和免疫学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IV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HIV合并肺部感染者中118例(67.0%)检出有1种或1种以上呼吸道病原体。其中,检出最多病原体为耶氏肺孢子菌(95/149,63.76%)。此外,29例(16.5%)病例检测到2种或2种以上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组与未检出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U=2267、P=0.001)、HIV病毒载量(U=2277、P=0.001)和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χ^(2)=18.55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7.5岁(OR=1.15、95%CI:1.00~1.23、P=0.038)为HIV感染者发生肺部感染独立危险因素,CD4^(+)T淋巴细胞计数≥112cells/μl为保护因素(OR=0.89、95%CI:0.84~0.95、P=0.001)。结论HIV合并肺部感染者中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检出率较高。明确HIV感染者的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特点和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等免疫学特征对其肺部感染诊疗具有重要意义。与临床诊断相比,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为HIV合并肺部感染诊断提供更多病原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肺部感染 免疫学特征 多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CD56^(neg)NK细胞在HIV感染的作用:进展与展望
11
作者 于明航 黎紫怡 +1 位作者 王玺 赵红心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53-1456,共4页
HIV是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严重缺陷的RNA病毒,而自然杀伤(NK)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系统中的天然免疫细胞,可以通过不同的杀伤机制抑制HIV的感染和复制。在急性期,NK细胞可以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 HIV是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严重缺陷的RNA病毒,而自然杀伤(NK)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系统中的天然免疫细胞,可以通过不同的杀伤机制抑制HIV的感染和复制。在急性期,NK细胞可以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对HIV感染的细胞进行有效的杀伤和清除。随着HIV感染的进展,NK细胞逐渐表现出功能耗竭,以及出现功能异常的CD56^(neg)NK细胞亚群,最终导致NK细胞功能受损。尽管NK细胞对于抗HIV感染的作用已多有研究,但对于CD56^(neg)NK细胞亚群的功能研究甚少。CD56^(neg)NK细胞亚群在健康人中比较少见,主要常见于HIV感染者中,但对其功能及来源仍不清楚。本文主要通过阐述CD56^(neg)NK细胞亚群在HIV感染中的作用,对其可能起源进行总结概括,以明确NK细胞在抗HIV感染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CD56^(neg)NK细胞 NK细胞 ADCC 抗病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