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脑血管病为特色神经病学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1
作者 朱丽丽 赵性泉 +2 位作者 王春雪 杜万良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9期959-962,共4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从建立神经内科,搭建神经病学学科建设平台的过程中,以脑血管病为中心,全面发展神经病学各个亚专业,创建了包括多个神经科学相关临床专业、临床和基础研究、统计学在内的神经病学中心。本文介绍了天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从建立神经内科,搭建神经病学学科建设平台的过程中,以脑血管病为中心,全面发展神经病学各个亚专业,创建了包括多个神经科学相关临床专业、临床和基础研究、统计学在内的神经病学中心。本文介绍了天坛医院瞄准国际前沿脉动,创新发展各个学科,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在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做出了国际一流的突出成绩,改写国际指南,使得神经病学科全面发展,其卓有成效的发展模式为全国神经病学中心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典范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神经病学 学科建设
下载PDF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长青 赵性泉 +2 位作者 王春雪 王伊龙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2期188-190,共3页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6-2017年新入血管神经病学科轮转的神经病学专业学位研究生30名,随机分为PBL组(15名)和传统授...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6-2017年新入血管神经病学科轮转的神经病学专业学位研究生30名,随机分为PBL组(15名)和传统授课式教学的对照组(15名)。在血管神经病学科临床轮转阶段对2组分别采用PBL教学与传统授课式教学培养,比较2组出科考核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能力。结果接受PBL培养的研究生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的影像判读能力、疾病定位和定性诊断能力、病例鉴别诊断能力、病例治疗方案的制定能力、患者预后预测能力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授课式教学培养的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的年龄和基线学习成绩并无显著差异。结论相比传统授课式教学法,PBL有助于调动临床神经病学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及提高其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 研究生
下载PDF
脑血管病相关性头痛 被引量:4
3
作者 杜万良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3期267-271,共5页
诊断头痛应当依据国际头痛分类。在最新版国际头痛分类中,脑血管病相关性头痛属于6.头颈部血管病导致的头痛,包含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清晰的分类条目。雷击样头痛常见于脑血管病,也可见于颅内非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和系统性疾病,查找和诊断... 诊断头痛应当依据国际头痛分类。在最新版国际头痛分类中,脑血管病相关性头痛属于6.头颈部血管病导致的头痛,包含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清晰的分类条目。雷击样头痛常见于脑血管病,也可见于颅内非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和系统性疾病,查找和诊断原发疾病是正确诊断的根本。卒中时头痛与卒中类型有关。头痛史导致卒中风险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脑血管病 诊断
下载PDF
神经内科急诊室急性头晕/眩晕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姜睿璇 吕肖玉 +3 位作者 曹振汤 朱翠婷 鞠奕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9期909-914,共6页
目的探讨急诊室就诊的急性头晕/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布,比较前庭中枢性和前庭周围性疾病所致头晕/眩晕的临床特点差异,以更有效地区别急性头晕/眩晕的前庭中枢性和周围性病因。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神经内科... 目的探讨急诊室就诊的急性头晕/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布,比较前庭中枢性和前庭周围性疾病所致头晕/眩晕的临床特点差异,以更有效地区别急性头晕/眩晕的前庭中枢性和周围性病因。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神经内科急诊以急性头晕/眩晕为主诉就诊患者,记录基线人口学信息、现病史和既往史、神经系统查体和前庭功能床旁查体,并随访影像学信息、前庭功能检查和最终诊断等。根据患者病因,将患者分组为前庭中枢性(central vestibular system,CVS)和前庭周围性(peripheral vestibular system,PVS)疾病组,比较不同组别的人口学信息和临床特点等。结果最终共纳入660例急性头晕/眩晕患者。男性多于女性,50~69岁为高发年龄,春季和冬季为高发季节。按病因分组,CVS组共422例,PVS组共238例。CVS组男性(70.1%vs 42.4%,P<0.001)、吸烟(30.3%vs 9.2%,P<0.001)、饮酒(27.3%vs 5.5%,P<0.001)比例,既往高血压(59.7%vs 42.9%,P<0.001)、脂代谢紊乱(18.5%vs 12.2%,P=0.035)、脑血管病(20.9%vs 10.9%,P=0.001)、周围血管病(7.3%vs 1.3%,P=0.001)和心血管病史(5.5%vs 0.8%,P=0.003)发生率高于PVS组。PVS组的平均年龄(60.19±12.77岁vs 57.44±12.73岁,P=0.008)、既往有内耳疾病(5.9%vs 0.5%,P<0.001)的比例高于CVS组。病因诊断方面,CVS组最终诊断后循环梗死256例(60.7%),脑出血87例(20.6%),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8.1%),前庭性偏头痛13例(3.1%),TIA 13例(3.1%),海绵状血管瘤9例(2.1%),肿瘤8例(1.9%),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1例(0.2%)和多发性硬化1例(0.2%);PVS组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21例(50.8%),梅尼埃病38例(16.0%),前庭神经炎14例(5.9%),突发性聋伴眩晕3例(1.3%),不确定病因为62例(26.1%,排除中枢性病因)。结论神经内科急诊室表现为急性头晕/眩晕患者中,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疾病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常见的前庭中枢性疾病为后循环梗死,前庭中枢性疾病患者更可能合并有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吸烟、饮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晕 眩晕 前庭疾病 脑血管病
下载PDF
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1年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文娟 刘丽萍 +4 位作者 杨中华 杨波 李金鑫 杜洋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7期656-661,共6页
目的探讨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1年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8月就诊的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幕上高血压性ICH患者。记录患者人口学特征等基本信息、临床... 目的探讨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1年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8月就诊的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幕上高血压性ICH患者。记录患者人口学特征等基本信息、临床信息、手术治疗信息及1年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主要临床结局为1年预后不良,定义为1年mRS>3分。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117例完成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幕上高血压性ICH患者。平均年龄(56.5±12.5)岁,基线血肿体积(59.0±28.5)ml。59例(50.4%)ICH患者1年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血肿体积20~50 ml[比值比(odds ratio,OR)0.16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034~0.748,P=0.020]、年龄≤60岁(OR 0.169,95%CI 0.055~0.515,P=0.002)是1年预后不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基线血肿体积和年龄是幕上高血压性ICH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1年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该结论为选择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适宜人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2
6
作者 左丽君 廖晓凌 +3 位作者 李子孝 杨明 张巍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10期962-967,共6页
卒中和痴呆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卒中能够增加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加速已经存在的认知功能障碍。卒中发生和认知障碍出现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而这个时间间隔通常是实施干预治疗,预防认知障碍发生及进展的最佳时机。卒中可以... 卒中和痴呆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卒中能够增加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加速已经存在的认知功能障碍。卒中发生和认知障碍出现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而这个时间间隔通常是实施干预治疗,预防认知障碍发生及进展的最佳时机。卒中可以同时激活神经血管单元的神经变性过程和血管损伤过程,从而加速认知障碍发生。本文主要阐述了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病理生理机制、生物学标志物以及影像学特征、神经心理学评估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为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干预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预测因子 治疗
下载PDF
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长青 王伊龙 +2 位作者 王春雪 赵性泉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23-929,共7页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791例7 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脑白质疏松的严重...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791例7 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数量、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14例(1.8%)、38例(4.8%)患者在缺血性卒中发病1年内死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复发。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存在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有皮层新发脑梗死灶、入院后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出院时未服用他汀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的死亡无显著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分、新发梗死灶的责任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70%、出院时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结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 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 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复发危险因素 被引量:8
8
作者 张长青 王伊龙 +3 位作者 王春雪 刘丽萍 赵性泉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3期226-231,共6页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分布区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发病7 d以内的MCA分布区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时的...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分布区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发病7 d以内的MCA分布区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时的主要症状及体征,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影像包括急性梗死灶的部位、数量、分布特征、责任动脉有无狭窄、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随访患者1年内有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复发,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入组926例患者,责任MCA狭窄≥70%的患者(447例)常见多发梗死灶(338例,75.6%)和分水岭梗死(317例,70.9%),而责任MCA无狭窄或狭窄程度<70%患者(479例)常见MCA穿支分布区单发梗死灶(247例,55.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比值比(odds ratio,OR)7.5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85~20.0,P<0.001]、缺血性卒中病史(OR 3.49,95%CI 1.52~8.01,P=0.003)、缺血性卒中发病前3个月内反复TIA史(OR 22.7,95%CI 8.35~61.6,P<0.001)、新发梗死灶为多发(OR 5.26,95%CI 1.33~20.8,P=0.018)是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MCA分布区梗死灶的分布特征与MCA狭窄程度有关。新发梗死灶为多发、既往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病史的患者1年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大脑中动脉 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以案例为基础联合传统教学方法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文娟 陈胜云 +1 位作者 鞠奕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9期995-997,共3页
目的探讨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方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联合以授课为基础传统教学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在高血压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 目的探讨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方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联合以授课为基础传统教学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在高血压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科轮转的7年制医学生4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BL联合LBL,对照组采用LBL,对ICH进行教学。对两组进行学习后理论临床知识和满意调查度测试,比较测试成绩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学习后考试成绩([92.3±5.7)分vs(86.8±6.3)分,P<0.001]和学生满意度调查成绩([27.0±3.5)分vs(21.0±4.7)分,P<0.001)]均显著提高。结论 CBL联合LBL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在ICH学习中的临床思维和病例分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病例为基础教学 以授课为基础教学 临床 教学
下载PDF
原发性脑出血超急性期血肿增长速度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文娟 陆菁菁 +4 位作者 陈胜云 张佳 王玉 张晓丽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5期437-443,共7页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血肿增长速度(ultraearly hematoma growth,UHG)与急性原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血肿扩大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发病6 h内就诊的ICH患者。患者完成基线及(24±2)h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血肿增长速度(ultraearly hematoma growth,UHG)与急性原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血肿扩大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发病6 h内就诊的ICH患者。患者完成基线及(24±2)h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记录临床信息及结局信息。UHG定义为基线血肿体积除以发病至头CT扫描时间。血肿扩大定义为发病24 h血肿体积较基线血肿体积增加>33%或者>6 ml。90 d及1年预后不良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UHG与血肿扩大及ICH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共纳入148例发病6h内到院的ICH患者。所有ICH患者的UHG为5.3(2.3,12.9)ml/h。UHG在完成头CT较早(P<0.001)、血肿扩大(P=0.019)、90 d预后不良(P<0.001)及1年预后不良(P<0.001)的患者中数值较大。UHG>4.7 ml/h是1年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为17.5,95%可信区间为1.44~21.23(P=0.025)。其预测1年不良预后的灵敏度为61.5%,特异度为65.1%,阳性预测率为68.4%,阴性预测率为58%。结论 UHG是ICH患者1年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超急性期血肿增长速度 血肿扩大 预后
下载PDF
3种评分工具对缺血性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1年死亡风险评估的验证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姝雅 赵性泉 +4 位作者 刘丽萍 王春雪 刘改芬 王伊龙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8期818-822,共5页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预后预测模型在中国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预测效度的评估,寻找能够准确预测预后结局的评分工具,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决策。方法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研究中选...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预后预测模型在中国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预测效度的评估,寻找能够准确预测预后结局的评分工具,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决策。方法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研究中选取连续入组的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为本研究的研究人群。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及用药信息等基本资料,随访时间为1年,预后结局包括卒中复发及死亡。用χ2检验比较缺血性卒中伴或不伴心房颤动患者基线资料,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C值表示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评价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评分(ischemic stroke predictive risk score,IScore),住院前合并症、意识水平、年龄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preadmission comorbidities,level of consciousness,age,and neurologic deficit,PLAN)评分和洛桑卒中量表(acute stroke registry and analysis of Lausanne,ASTRAL)评分对1年死亡风险的预测效度。按照各个评分的分层标准计算各层人群死亡和卒中复发的事件发生率。结果从CNSR数据库中选取12 415例完成1年随访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人群。其中,10 847例(87.37%)患者不伴心房颤动,1568例(12.63%)患者伴心房颤动。总研究人群1年全因死亡的事件发生率为13.4%,伴心房颤动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34.6%,不伴心房颤动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10.3%。随着各评分分数的增高,死亡事件发生率逐渐增加。IScore对于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测死亡的C值为0.784,PLAN评分为0.769,ASTRAL评分为0.793。结论 IScore、PLAN评分和ASTRAL评分可针对1年死亡风险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初步分层。各评分工具对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伴心房颤动的患者1年死亡风险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心房颤动 风险评估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长青 王伊龙 +3 位作者 王春雪 刘丽萍 赵性泉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分析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1978例发病7 d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发病时的主要症状及体征,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包括梗死灶的部位、数量、... 目的分析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1978例发病7 d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发病时的主要症状及体征,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包括梗死灶的部位、数量、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及责任动脉、责任动脉有无严重狭窄、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随访患者1年内有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复发,通过多元Cox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95例(4.8%)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缺血性卒中病史、缺血性卒中发病前3个月内反复TIA、责任脑动脉狭窄程度≥70%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后循环梗死、有责任脑动脉严重狭窄及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病史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院内并发症及短期预后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边立衡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5期414-421,共8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院内并发症及出院时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组发病72 h内的aSAH患者及健康对照...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院内并发症及出院时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组发病72 h内的aSAH患者及健康对照。在动脉瘤闭塞术前采集血样,测定血浆IGF-1水平。对患者基本信息,神经内分泌因子、院内并发症及结局进行分析,用Logistic回归确定院内并发症及出院时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的预测因素,计算预测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结果共入组118例aSAH患者和122例健康对照者。aSAH患者血浆IGF-1水平较健康对照低[69.00(50.98,93.85)ng/mL vs 81.05(69.40,102.78)ng/mL,P <0.0001]。37例(31.4%)患者出院时预后不良。IGF-1浓度越低(OR 0.971,95%CI 0.946~0.996,P =0.0262)、入院时Hunt-Hess分级3~5级(OR 4.995,95%CI 1.331~18.747,P =0.0007)、住院期间发生迟发型脑缺血(OR 46.100,95%CI11.152~190.566,P <0.0001)及脑积水(OR 7.768,95%CI 1.088~55.463,P =0.0284)的患者预后不良风险增高。IGF-1与Hunt-Hess分级、迟发型脑缺血的预测价值基本相同(P >0.05)。71例(60.2%)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至少1种并发症。仅有入院时I GF-1浓度(OR 0.984,95%CI 0.973~0.996,P =0.0082)对院内并发症有预测价值。结论 aSAH急性期患者血浆IGF-1浓度越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出院时功能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神经内分泌 预后 并发症
下载PDF
阿帕替尼导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1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玉 吴建维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1期1198-1201,共4页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6岁,主因“头痛伴间断性抽搐6d”以症状性癫痫于2016年8月26日收入血管神经病学病区。患者于6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继而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双眼上翻、口角向右歪斜,持续5min后症状缓解,予镇静对...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6岁,主因“头痛伴间断性抽搐6d”以症状性癫痫于2016年8月26日收入血管神经病学病区。患者于6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继而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双眼上翻、口角向右歪斜,持续5min后症状缓解,予镇静对症治疗,期间抽搐发作6次。后患者无抽搐发作,但头痛持续不缓解,遂收入院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帕替尼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下载PDF
个体化可视化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15
作者 武美茹 陈义彤 +2 位作者 苗亚杰 刘星池 龚浠平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2期1460-1464,共5页
目的构建个体化可视化健康教育方案,并探究其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8年—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科2病区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医院信... 目的构建个体化可视化健康教育方案,并探究其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8年—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科2病区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制订的个体化可视化健康教育形式,分析健康教育视频使用频率,患者服用降压药、降糖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降脂药物的用药依从性、患者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结果共纳入1569例患者,干预期间无患者死亡。自2020年8月个体化可视化健康教育方案实施以来,患者观看最多健康教育视频的维度为饮食康复宣教,人均观看频率为(2.30±1.15)次/日,患者干预前后8条目用药依从性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0±1.30)分vs.(4.80±1.17)分,t=39.96,P<0.0001],患者非常满意率为95.8%(1503/1569),护士的非常满意率为94.1%(16/17)。结论个体化可视化健康教育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且可提高患者及护士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健康教育 满意度 缺血性卒中 智慧化
下载PDF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Ⅳ期临床试验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姝雅 王伊龙 +4 位作者 郑华光 赵性泉 刘丽萍 孟霞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5期450-455,共6页
目的评价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中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Ⅳ期临床试验。研究共纳入2771例发病72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每次25mg(100mL),疗... 目的评价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中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Ⅳ期临床试验。研究共纳入2771例发病72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每次25mg(100mL),疗程14d。主要安全性终点为(90±7)d的全因死亡,主要有效性终点为(90±7)d的mRS评分,次要有效性终点为(7±2)d、(14±2)d的NIHSS评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12年3月-2014年12月全国74家中心的2771例患者(全分析集),其中男性1890例(68.21%),女性881例(31.79%)。2672例受试者(符合方案集)完成90d随访,脱落率3.39%,剔除率0.18%。全分析集(2771例)中,安全性终点分析:90d全因死亡率为1.08%,研究者判定与研究药物有关及无法判定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8%。有效性终点分析:治疗前、治疗第90天的mRS评分0~1分的比例分别为23.29%和63.80%,治疗前后差值均数为(1.36±1.32)分,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丁苯酞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不同眼动特征在中枢性孤立性眩晕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7
作者 平曼 米东华 +2 位作者 李子孝 赵性泉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4期413-418,共6页
目前研究认为,孤立性眩晕是后循环TIA或脑梗死的常见表现形式,而且当中枢病变患者以前庭症状发病时,初始的临床表现中,孤立性眩晕较非孤立性眩晕更为常见。长期以来,临床医师对中枢性眩晕的诊断多基于临床体征的定位诊断,事实上,在脑干... 目前研究认为,孤立性眩晕是后循环TIA或脑梗死的常见表现形式,而且当中枢病变患者以前庭症状发病时,初始的临床表现中,孤立性眩晕较非孤立性眩晕更为常见。长期以来,临床医师对中枢性眩晕的诊断多基于临床体征的定位诊断,事实上,在脑干和小脑中包含诸多调控眼动的中枢前庭结构,这些结构受损会导致相应的异常眼动模式。本文综述了中枢性孤立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及不同眼动特征,并对其中包含的6个中枢前庭结构(前庭神经核、舌下前核、小脑下脚、小结叶、小脑扁桃体、绒球叶)的病变特点进行了系统介绍,旨在促进临床医师对中枢性孤立性眩晕的认识,提高鉴别诊断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眩晕 后循环缺血 血管源性眩晕
下载PDF
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亚琨 冯凯 +1 位作者 陆菁菁 于海华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认知损害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顺义区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老年a SAH患者共106例作为a SAH组,收集同期在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 目的探讨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认知损害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顺义区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老年a SAH患者共106例作为a SAH组,收集同期在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正常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a SAH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出院,出院后3、6及12个月时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测定,对照组患者就诊时行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评。应用北京版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同时应用修订版长谷川智能量表和痴呆简易筛选量表进行校正。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a SAH组与对照组的MMSE量表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51±1.20) vs (27.01±3.72)分,P<0.05]。a SAH患者出院3个月时的认知损害发生率最高,执行能力、言语理解及表达力、言语命名能力、言语复述、注意力及计算力和短程记忆力亚项得分最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的干预方式(OR=1.667,95%CI 0.567~6.468;P=0.027)、H分级(OR=1.126,95%CI 0.518~2.755;P=0.002)和Fish分级(OR=1.297,95%CI 0.477~1.982;P=0.028)与认知损害显著相关。结论 a SAH后的认知损害多在发病后3个月内较明显,主要表现在言语、执行能力、注意力、计算力及短程记忆力方面,临床上应重视Fish分级和H分级的评估,早期识别认知损害的高危人群并进行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认知损害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负荷剂量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超时间窗无影像错配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1例报告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璐瑶 熊云云 王上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6期616-618,共3页
目前指南推荐符合条件的卒中患者在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静脉注射阿替普酶的获益与发病时间相关,卒中患者在症状出现4.5 h后溶栓能否获益仍未明确,特别是对于那些无灌注成像错配的患者。此外,对符合条件的卒中患者溶栓前... 目前指南推荐符合条件的卒中患者在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静脉注射阿替普酶的获益与发病时间相关,卒中患者在症状出现4.5 h后溶栓能否获益仍未明确,特别是对于那些无灌注成像错配的患者。此外,对符合条件的卒中患者溶栓前最佳治疗方案的研究也在进行中。本文报告了一例卒中患者在RAPID软件、DWI和FLAIR中无影像错配,患者在卒中发作9.5 h后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溶栓前接受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后患者症状很快缓解,3个月随访未见缺血性事件发生,mRS 0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溶栓 影像错配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术治疗不明原因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被引量:14
20
作者 付强 郭彩霞 +9 位作者 杜丽娟 白亚秋 龚浠平 鞠奕 陆菁菁 胡建科 曲辉 董可辉 陈步星 王拥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82-886,共5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术治疗不明原因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经导管PFO封堵术治疗的不明原因卒中合并PFO患者6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术治疗不明原因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经导管PFO封堵术治疗的不明原因卒中合并PFO患者6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增强试验证实存在右向左分流.随访观察经导管PFO封堵术成功率、有效封堵率、并发症、脑缺血事件及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最终入选不明原因卒中合并PFO患者6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24~68(47±11)岁,PFO直径(静息状态)(1.6±0.6)mm.术前右向左分流量,中量者11例,大量者48例(其中淋浴状及雨帘状分流者41例).经导管PFO封堵术成功率为100%(60/60),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2~29个月(中位数12个月),术后6个月45例患者完成TCD增强试验随访,其中,中、大量残余右向左分流者4例,有效封堵率达91%(41/45).随访期间,仅1例患者脑梗死复发,无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结论 经导管PFO封堵术治疗不明原因卒中合并PFO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卵圆孔 未闭 经导管封堵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