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791例7 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791例7 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数量、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14例(1.8%)、38例(4.8%)患者在缺血性卒中发病1年内死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复发。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存在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有皮层新发脑梗死灶、入院后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出院时未服用他汀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的死亡无显著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分、新发梗死灶的责任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70%、出院时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结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方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联合以授课为基础传统教学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在高血压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目的探讨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方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联合以授课为基础传统教学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在高血压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科轮转的7年制医学生4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BL联合LBL,对照组采用LBL,对ICH进行教学。对两组进行学习后理论临床知识和满意调查度测试,比较测试成绩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学习后考试成绩([92.3±5.7)分vs(86.8±6.3)分,P<0.001]和学生满意度调查成绩([27.0±3.5)分vs(21.0±4.7)分,P<0.001)]均显著提高。结论 CBL联合LBL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在ICH学习中的临床思维和病例分析能力。展开更多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预后预测模型在中国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预测效度的评估,寻找能够准确预测预后结局的评分工具,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决策。方法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研究中选...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预后预测模型在中国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预测效度的评估,寻找能够准确预测预后结局的评分工具,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决策。方法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研究中选取连续入组的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为本研究的研究人群。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及用药信息等基本资料,随访时间为1年,预后结局包括卒中复发及死亡。用χ2检验比较缺血性卒中伴或不伴心房颤动患者基线资料,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C值表示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评价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评分(ischemic stroke predictive risk score,IScore),住院前合并症、意识水平、年龄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preadmission comorbidities,level of consciousness,age,and neurologic deficit,PLAN)评分和洛桑卒中量表(acute stroke registry and analysis of Lausanne,ASTRAL)评分对1年死亡风险的预测效度。按照各个评分的分层标准计算各层人群死亡和卒中复发的事件发生率。结果从CNSR数据库中选取12 415例完成1年随访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人群。其中,10 847例(87.37%)患者不伴心房颤动,1568例(12.63%)患者伴心房颤动。总研究人群1年全因死亡的事件发生率为13.4%,伴心房颤动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34.6%,不伴心房颤动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10.3%。随着各评分分数的增高,死亡事件发生率逐渐增加。IScore对于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测死亡的C值为0.784,PLAN评分为0.769,ASTRAL评分为0.793。结论 IScore、PLAN评分和ASTRAL评分可针对1年死亡风险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初步分层。各评分工具对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伴心房颤动的患者1年死亡风险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791例7 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数量、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14例(1.8%)、38例(4.8%)患者在缺血性卒中发病1年内死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复发。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存在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有皮层新发脑梗死灶、入院后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出院时未服用他汀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的死亡无显著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分、新发梗死灶的责任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70%、出院时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结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文摘目的探讨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方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联合以授课为基础传统教学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在高血压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科轮转的7年制医学生4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BL联合LBL,对照组采用LBL,对ICH进行教学。对两组进行学习后理论临床知识和满意调查度测试,比较测试成绩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学习后考试成绩([92.3±5.7)分vs(86.8±6.3)分,P<0.001]和学生满意度调查成绩([27.0±3.5)分vs(21.0±4.7)分,P<0.001)]均显著提高。结论 CBL联合LBL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在ICH学习中的临床思维和病例分析能力。
文摘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预后预测模型在中国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预测效度的评估,寻找能够准确预测预后结局的评分工具,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决策。方法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研究中选取连续入组的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为本研究的研究人群。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及用药信息等基本资料,随访时间为1年,预后结局包括卒中复发及死亡。用χ2检验比较缺血性卒中伴或不伴心房颤动患者基线资料,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C值表示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评价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评分(ischemic stroke predictive risk score,IScore),住院前合并症、意识水平、年龄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preadmission comorbidities,level of consciousness,age,and neurologic deficit,PLAN)评分和洛桑卒中量表(acute stroke registry and analysis of Lausanne,ASTRAL)评分对1年死亡风险的预测效度。按照各个评分的分层标准计算各层人群死亡和卒中复发的事件发生率。结果从CNSR数据库中选取12 415例完成1年随访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人群。其中,10 847例(87.37%)患者不伴心房颤动,1568例(12.63%)患者伴心房颤动。总研究人群1年全因死亡的事件发生率为13.4%,伴心房颤动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34.6%,不伴心房颤动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10.3%。随着各评分分数的增高,死亡事件发生率逐渐增加。IScore对于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测死亡的C值为0.784,PLAN评分为0.769,ASTRAL评分为0.793。结论 IScore、PLAN评分和ASTRAL评分可针对1年死亡风险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初步分层。各评分工具对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伴心房颤动的患者1年死亡风险有较高的预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