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7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地医院培训质量对北京地区麻醉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结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崔伟华 王强 +2 位作者 韩如泉 丁冠男 李彦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6期491-494,共4页
目的探讨麻醉专业住院医师临床专科培训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方法比较2011年和2013年第一阶段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分析加强理论学习和临床技能培训的必要性。结果①整体理论考核成绩低于临床操作考核成绩;②临床培训基地医院住... 目的探讨麻醉专业住院医师临床专科培训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方法比较2011年和2013年第一阶段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分析加强理论学习和临床技能培训的必要性。结果①整体理论考核成绩低于临床操作考核成绩;②临床培训基地医院住院医师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非临床培训基地医院住院医师的考核成绩。③2013年临床培训基地医院的考核成绩优良率较2011年有明显提高。结论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进入基地医院进行规范有序的专科培训,对于未来本专业整体业务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科 住院医师 专科培训
下载PDF
2011天坛国际神经外科麻醉论坛精彩内容介绍
2
作者 彭宇明 林楠 +1 位作者 李艳 韩如泉 《麻醉与监护论坛》 2011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共同主办的2011天坛国际神经外科麻醉论坛于2011年6月4日至5日在北京康源瑞廷大酒店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以“探索,合作,进步”为主题,荣幸的邀请到北美...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共同主办的2011天坛国际神经外科麻醉论坛于2011年6月4日至5日在北京康源瑞廷大酒店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以“探索,合作,进步”为主题,荣幸的邀请到北美、欧洲、海峡两岸三地及国内麻醉及相关领域5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讲座和学术主持,向与会者展示了神经外科麻醉及相关领域丰富及高品质的学术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麻醉 论坛 国际 北京天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 学术成果 北京医学会 专家学者
下载PDF
神经外科患者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云霞 王会文 +5 位作者 侯春梅 彭宇明 菅敏钰 张雪梅 房辉 韩如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62-967,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1月期间麻醉恢复室神经外科全麻术后的患者,患者信息和并发症情况按统一标准由专人记录。并发症包括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并发症...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1月期间麻醉恢复室神经外科全麻术后的患者,患者信息和并发症情况按统一标准由专人记录。并发症包括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并发症、恶心呕吐、疼痛、寒战、躁动及苏醒延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13,495例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8.8%。常见并发症包括术后恶心呕吐(PONV)、高血压、心律失常、躁动、寒战、疼痛、低氧血症、苏醒延迟、呼吸道梗阻和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14.5%、13.5%、13.4%、9.3%、8.9%、5.9%、2.5%、1.9%、1.7%、0.3%。回归分析显示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59岁以下、幕下肿瘤(P〈0.05)。PONV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幕上肿瘤、幕下肿瘤、脑血管病、静吸复合麻醉,术毕使用曲马多和肌松拮抗药(P〈0.05)。术后躁动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幕下肿瘤和脑血管病、静吸复合麻醉、使用肌松药拮抗和未使用患者自控镇痛(PCA)泵(P〈0.05)。结论不同神经外科疾病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不同,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亦有区别。麻醉医师需针对不同的神经外科手术,严密监测并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并发症 麻醉恢复期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现状 被引量:13
4
作者 韩如泉 程灏 王德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06-411,共6页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导航及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发展,神经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解剖学模式向现代解剖.功能模式转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质量并显著改善了手术效果。在术中唤醒状态下,应用电刺激技术进...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导航及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发展,神经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解剖学模式向现代解剖.功能模式转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质量并显著改善了手术效果。在术中唤醒状态下,应用电刺激技术进行脑功能监测,是目前在尽可能切除脑功能区病灶的同时保护脑功能的有效方法。通过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大脑功能区,对全身麻醉术中唤醒技术的要求很高,这种麻醉方法既需要在切开和关闭颅骨过程中患者镇痛充分、能够耐受手术从而在麻醉与清醒过程中平稳过渡,又需要患者术中大脑皮质电刺激时维持清醒状态,配合神经功能测试;而且在手术中有效控制呼吸道,不发生呼吸抑制,同时保证患者的舒适性而不误吸、无肢体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监测 手术中 神经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下载PDF
神经外科麻醉后恢复室常见并发症回顾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学斌 王会文 +3 位作者 侯春梅 张雪梅 曾横宇 韩如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52-45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期增加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围麻醉期安全。方法回顾2009年3月-2010年1月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中的临床监测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总结...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期增加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围麻醉期安全。方法回顾2009年3月-2010年1月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中的临床监测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总结防治特点。结果 2414例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平均观察时间为2 h,并发症发生率为52.57%(1269/2414),其中486例兼有两种以上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0.13%。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340例,14.08%)、高血压(333例,13.79%)、疼痛(330例,13.67%)、寒战(246例,10.19%)、恶心呕吐(222例,9.20%)、谵妄躁动(215例。8.91%),较少发生低氧血症(79例,3.27%)、呼吸道梗阻(48例,1.99%)、苏醒延迟(34例,1.41%)、低血压(12例,0.50%)等并发症。3例患者由于脑水肿或脑内血肿再次手术。结论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情况复杂,不同疾病种类和手术方式可能m现与之相关的特殊并发症;麻醉后恢复室医师宜在患者恢复期针对不同神经外科手术种类,严密监测并发症,并及时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全身 麻醉恢复期 苏醒室 手术后并发症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神经外科手术丙泊酚-利多卡因复合静脉麻醉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艳 周晓莉 王保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211-215,共5页
目的 为多方面综合评估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和利多卡因复合应用于神经外科麻醉的可行性,并摸索适合的临床用药剂量。方法 将60例择期颅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4 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和利多卡因维持麻醉。连续监测脑电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 目的 为多方面综合评估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和利多卡因复合应用于神经外科麻醉的可行性,并摸索适合的临床用药剂量。方法 将60例择期颅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4 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和利多卡因维持麻醉。连续监测脑电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的用量、麻醉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和麻醉并发症。结果 1)诱导后4组病人的双谱指数(BIS)、95%边缘频率(SEF)均明显降低;术中C组BIS值明显低于A组,D组明显高于A组。2)B组和C组艾司洛尔总用量分别比A组减少43.2%和54.4%,尼卡地平总用量分别比A组减少43.4%和54.3%。结论 1)利多卡因可以增强丙泊酚的镇静强度。2)利多卡因具有剂量相关性镇痛作用。3)丙泊酚和利多卡因复合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具有可行性,推荐剂量为丙泊酚5 mg/kg、利多卡因2.5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静脉麻醉 利多卡因 丙泊酚 神经外科手术 血流动力学参数 神经外科麻醉 临床用药剂量 颅脑手术病人 不同剂量 艾司洛尔 尼卡地平 麻醉并发症 复合应用 综合评估 维持麻醉 脑电参数 连续监测 恢复时间 不良反应 双谱指数
下载PDF
两种麻醉方法用于脊柱神经外科手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海洋 陈彤岩 +1 位作者 曾横宇 韩如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47-451,共5页
目的比较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吸入麻醉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静脉麻醉组)对脊柱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糖和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成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患者分别以咪哒唑仑、丙泊酚、... 目的比较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吸入麻醉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静脉麻醉组)对脊柱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糖和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成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患者分别以咪哒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诱导麻醉,瑞芬太尼持续静脉靶控输注维持术中镇痛;静脉麻醉组和吸入麻醉组患者分别采用丙泊酚持续静脉靶控输注和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深度,记录围麻醉期平均动脉压、心率,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成功率。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诱导后2 h、手术后24 h采集患者静脉血标本,榆洲血糖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麻醉期间不同观察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静脉麻醉组平均动脉压高于吸入麻醉组(均P<0.05)。麻醉诱导后60和120 min,两组患者心率均低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P<0.05),其中静脉麻醉组于麻醉诱导后5 min即开始出现心率下降,且低于吸入麻醉组(P<0.05)。同一观察时间点(组间比较)及麻醉诱导前后(组内比较)血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手术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P<0.05),且吸入麻醉组高于静脉麻醉组(P<0.05)。静脉麻醉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成功率高于吸入麻醉组(均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维持脊柱神经外科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糖水平稳定,并抑制术中炎性应激反应,而对术后炎性应激反应无抑制作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更适合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静脉 麻醉吸入 外科手术 脊柱疾病 监测 手术中 诱发电位 运动
下载PDF
电针结合七氟烷麻醉在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安立新 吉勇 +3 位作者 王莉莉 任秀君 刘蕴宁 王保国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81-1186,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七氟烷麻醉在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进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吸入全麻组(A组)、电针加七氟烷全麻组(B组)。在药物麻醉诱导开始前,对B组患者进行电针,取开颅侧切口近...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七氟烷麻醉在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进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吸入全麻组(A组)、电针加七氟烷全麻组(B组)。在药物麻醉诱导开始前,对B组患者进行电针,取开颅侧切口近端穴位,即:风池透天柱及攒竹透鱼腰,频率2/100Hz,刺激强度以患者最大耐受程度为宜。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A组患者在上述相应穴位上贴上导线,不进行针刺和电刺激。两组患者在异丙酚2mg/kg、舒芬太尼0.3μg/kg、维库溴铵0.1mg/kg诱导下行气管插管,吸入2%七氟烷维持麻醉,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在40~50之间,术毕停止吸入七氟烷。记录各时间点七氟烷呼气末浓度、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BIS以及麻醉恢复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七氟烷呼气末浓度和MAC,在开颅期、颅内期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七氟烷用量比A组节省(8.34±1.24)%。两组都能够维持BIS值在40~50之间,保证术中的麻醉深度。B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明显小于A组(P<0.05,P<0.01)。麻醉恢复期B组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电针结合七氟烷麻醉应用于脑外科手术,能够节省七氟烷用量,显著缩短麻醉恢复时间,提高麻醉恢复质量,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七氟烷 脑外科手术
下载PDF
瑞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靶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邢燕 王保国 +3 位作者 孙立 时文株 安建雄 范婷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581-585,共5页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适宜TCI靶浓度。方法选择100例ASAⅠ~Ⅲ级择期行开颅手术的患者。丙泊酚麻醉诱导,初始血浆靶质量浓度(简称靶浓度)设为5 mg.L-1,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3μg.L-1...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适宜TCI靶浓度。方法选择100例ASAⅠ~Ⅲ级择期行开颅手术的患者。丙泊酚麻醉诱导,初始血浆靶质量浓度(简称靶浓度)设为5 mg.L-1,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3μg.L-1,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将丙泊酚血浆靶浓度降低并维持在3 mg.L-1,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1,3 min后行气管插管。术中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调节瑞芬太尼靶浓度,将无创血压(MAP)维持在基础值的+10%^-20%范围内。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缝合硬膜时静注氯诺昔康8 mg。记录不同麻醉期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靶浓度,观察麻醉恢复期情况。结果开颅前期(麻醉诱导至切皮)、开颅期(切皮至剪开硬膜)、颅内操作期和关颅期(缝合硬膜至术毕)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2.98±0.39)μg.L-1、(3.44±0.86)μg.L-1(、3.55±1.00)μg.L-1和(3.33±1.08)μg.L-1,95%置信区间上限分别为3.01μg.L-1、3.52μg.L-1、3.63μg.L-1和3.43μg.L-1;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2.83±0.53)μg.L-1、(3.43±0.85)μg.L-1、(3.54±0.99)μg.L-1和(3.31±1.09)μg.L-1,95%置信区间上限分别为2.87μg.L-1、3.50μg.L-1、3.62μg.L-1和3.41μg.L-1。麻醉后呼吸恢复时间为(10±6)min,呼之睁眼时间为(13±8)min,拔管时间为(16±7)min,定向力恢复时间为(21±8)min。结论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诱导迅速,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麻醉恢复快。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靶浓度达到平衡的时间短,数值接近,用血浆靶控能够满足临床需要;当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3 mg.L-1时,根据95%置信区间上限,建议在开颅前期、开颅期、颅内操作期和关颅期,将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设为3.0μg.L-1、3.5μg.L-1、3.6μg.L-1和3.4μ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全凭静脉麻醉 神经外科
下载PDF
小儿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程灏 曾横宇 +3 位作者 韩如泉 王保国 王恩真 王国苏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50-352,共3页
目的 观察静吸复合麻醉下小儿神经外科手术中血K+ 、Na+ 、Cl-和抗利尿激素 (ADH)的变化 ,探讨合理的输液方法。方法  15例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儿 ,术前禁食、禁水 6~ 8h。依次静注咪唑安定、哌库溴铵、异丙酚、芬太尼麻醉诱导气管内... 目的 观察静吸复合麻醉下小儿神经外科手术中血K+ 、Na+ 、Cl-和抗利尿激素 (ADH)的变化 ,探讨合理的输液方法。方法  15例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儿 ,术前禁食、禁水 6~ 8h。依次静注咪唑安定、哌库溴铵、异丙酚、芬太尼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采用七氟醚、异丙酚、芬太尼。分别于麻醉前、气管插管后、切皮时、肿瘤大部分切除时、术毕拔气管导管后 10min采集静脉血查血K+ 、Na+ 、Cl-、血糖、尿素氮 (BUN)、ADH。结果 术中血K+ 、Na+ 、Cl-及渗透压无明显变化 ,血清ADH诱导后降低 ,术中逐渐升高 ,拔管时高于基础值 16 0 %。术中血糖渐升高 ,拔管后达峰值。尿量手术后期明显增多。结论 小儿神经外科手术中ADH和血糖逐渐升高可能与手术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麻醉 抗利尿激素 儿童
下载PDF
咪达唑仑和氯胺酮用于神经外科小儿麻醉前口服用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曾横宇 程灏 韩如泉 《医学综述》 2011年第2期308-310,共3页
目的比较神经外科手术小儿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和氯胺酮的镇静抗焦虑作用。方法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儿90例,随机分为:P组(术前口服50%葡萄糖组,n=30),M组(术前口服咪达唑仑组,n=30)和MK组(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和氯胺酮组,n=30)。记录并比较患... 目的比较神经外科手术小儿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和氯胺酮的镇静抗焦虑作用。方法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儿90例,随机分为:P组(术前口服50%葡萄糖组,n=30),M组(术前口服咪达唑仑组,n=30)和MK组(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和氯胺酮组,n=30)。记录并比较患儿与家长分离时及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时的意识状态分级情况、静脉穿刺前后心率的变化以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患儿与家长分离时及静脉穿刺时,术前口服镇静药的M组和MK组患儿的精神状态明显好于P组(P<0.01);而静脉穿刺时,MK组的精神状态优于M组(P<0.05)。结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和氯胺酮安全有效,适宜用于小儿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氯胺酮 神经外科 麻醉前用药
下载PDF
神经外科亚低温麻醉中局部脑皮质温度的监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如泉 邢燕 +1 位作者 王保国 王恩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监测神经外科亚低温麻醉中局部脑皮质温度 ,并与食管及鼻咽部温度比较 ,以探讨影响局部脑温度的因素。对 1 0例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 (ASA 1~ 2级 ) ,术中采用降温毯将食管温度降至 33~ 35℃ ,术中持续监测食管、鼻咽部、术野局部脑... 监测神经外科亚低温麻醉中局部脑皮质温度 ,并与食管及鼻咽部温度比较 ,以探讨影响局部脑温度的因素。对 1 0例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 (ASA 1~ 2级 ) ,术中采用降温毯将食管温度降至 33~ 35℃ ,术中持续监测食管、鼻咽部、术野局部脑皮质温度。术中剪开硬膜后 ,将 2 1G针状脑皮质温度探头插入脑皮质 1cm ,直至硬膜缝合前取出。同时记录出入量、室温。结果 :在同一时间点 ,鼻咽温度明显低于食管温度 ,最大温度差达 0 .37℃ ;脑皮质局部温度明显低于食管温度 ,最大温度差可达 2 .7℃ ;局部脑皮质温度与鼻咽及食管温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2 7、0 .935(P <0 .0 1 )。经多元回归分析 ,食管温度、体表面积及硬膜开放时间是影响局部脑皮质温度的主要因素 ;术后 2 4h随访病人 ,未见与测量温度相关并发症发生。结果提示 :神经外科亚低温麻醉中食管及鼻咽部温度不能准确反映局部脑皮质温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温 监测 开颅术 控制性低温 麻醉
下载PDF
儿童神经外科麻醉苏醒期谵妄和躁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成尉 袁琳淞 +1 位作者 周扬 王会文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4-247,共4页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患儿麻醉苏醒期谵妄和躁动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512例神经外科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苏醒期谵妄躁动组120例,经匹配对照组39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神经外科患儿麻醉苏醒期发生谵妄和躁动的影...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患儿麻醉苏醒期谵妄和躁动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512例神经外科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苏醒期谵妄躁动组120例,经匹配对照组39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神经外科患儿麻醉苏醒期发生谵妄和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OR=2.695,95%CI:1.183~6.139,P=0.018)、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OR=0.210,95%CI:0.049~0.902,P=0.036)和复合吸入麻醉(OR=2.862,95%CI:1.300~6.301,P=0.009)是神经外科患儿麻醉恢复期发生谵妄和躁动的影响因素。结论 入手术室前口服咪达唑仑、复合吸入麻醉方法是发生谵妄和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麻醉维持应用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谵妄和躁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儿童 谵妄和躁动 麻醉苏醒期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麻醉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及思考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陆瑜 王德祥 +1 位作者 王磊 韩如泉 《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2期3-4,共2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学院后教育的必然趋势。麻醉专业住院医师的特殊性,导致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麻醉人才的培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目前麻醉专业规范化培训涉及管理层面,规培医师和带教老师各个角度,应该协调一致,共...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学院后教育的必然趋势。麻醉专业住院医师的特殊性,导致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麻醉人才的培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目前麻醉专业规范化培训涉及管理层面,规培医师和带教老师各个角度,应该协调一致,共同发展。规范化培训为我国麻醉专业医师人才梯队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科 规范化培训 重要性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的麻醉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范议方 韩如泉 《医学综述》 2009年第5期758-762,共5页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瘤样膨出。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病率高,常使患者致残或死亡。目前,对其治疗多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或弹簧圈栓塞术。麻醉方法也相应地有全麻或镇静,但不论采取何种麻醉方法,麻醉管理均很重要。因此,麻醉医师在...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瘤样膨出。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病率高,常使患者致残或死亡。目前,对其治疗多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或弹簧圈栓塞术。麻醉方法也相应地有全麻或镇静,但不论采取何种麻醉方法,麻醉管理均很重要。因此,麻醉医师在动脉瘤的治疗过程中,需了解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及麻醉相关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及术中管理。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麻醉 夹闭术 弹簧圈栓塞术
下载PDF
麻醉药物对神经外科术中诱发电位监测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海洋 韩如泉 《医学综述》 2010年第11期1730-1733,共4页
神经外科术中诱发电位监测是减少神经损伤、维护神经功能完整性、提高手术质量的重要手段。麻醉药物直接影响术中神经监测的质量和成功率:吸入麻醉药对诱发电位的抑制作用较静脉麻醉药更为显著,并且均表现出剂量依赖性;持续输注阿片类... 神经外科术中诱发电位监测是减少神经损伤、维护神经功能完整性、提高手术质量的重要手段。麻醉药物直接影响术中神经监测的质量和成功率:吸入麻醉药对诱发电位的抑制作用较静脉麻醉药更为显著,并且均表现出剂量依赖性;持续输注阿片类镇痛药对诱发电位的影响较小;肌松药会导致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大幅降低,在进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时应尽量避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麻醉药
下载PDF
模拟演练及真实患者在麻醉科出科考试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岳红丽 陆瑜 +2 位作者 张园 马佳佳 熊蔚 《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8期38-39,共2页
基于"岗位胜任力"培养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学院后教育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麻醉专业的特殊性使得经过规培的住院医生需要胜任"医学专家、沟通者、合作者、管理者、职业精神"等多重角色。如何有效地体现... 基于"岗位胜任力"培养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学院后教育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麻醉专业的特殊性使得经过规培的住院医生需要胜任"医学专家、沟通者、合作者、管理者、职业精神"等多重角色。如何有效地体现教学效果、考核规培医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评价他们的临床思维和临床综合能力以及科学地评价我们的培养质量,是目前较为关注的问题。标准化病人、物理解剖模拟器、人类模拟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等先进的理念和考核体系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于住院医师规培考核。以上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再加上不同专业的特点不同,所以不同方法在不同专业的运用存在差异。现仅探讨模拟演练及真实患者在麻醉科出科考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任力 麻醉科 考核 模拟演练 真实患者
下载PDF
神经外科麻醉: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4
18
作者 韩如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00-401,共2页
神经外科学自1904年创立至今,经历了从经典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到微创神经外科3个发展阶段。近年来,神经外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神经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解剖学模式转变为现代解剖,功能模式,在尽可能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 神经外科学自1904年创立至今,经历了从经典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到微创神经外科3个发展阶段。近年来,神经外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神经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解剖学模式转变为现代解剖,功能模式,在尽可能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脑功能,大大提高了手术质量。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与神经影像学、神经麻醉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麻醉学的迅速发展,大量过去被认为是禁忌的疑难、危重病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手术治疗,麻醉期间对生命功能的监测与调控,以及血液保护、手术后镇痛等不断普及,更在无形中推动了神经外科学的发展,麻醉学新药物、新方法、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神经外科学 综述文献
下载PDF
神经外科手术麻醉应用电刺激-循环反应反馈调控舒芬太尼靶控输注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颖 王保国 《北京医学》 CAS 2006年第5期289-291,共3页
目的应用电刺激-MAP反应反馈调控舒芬太尼靶控输注(TCI),用于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探讨不同手术阶段适宜的舒芬太尼TCI效应室靶浓度。方法20例ASAI~II级择期额颞部开颅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异丙酚TCI靶控浓度3μg/ml,舒芬太尼TCI靶控浓度0.... 目的应用电刺激-MAP反应反馈调控舒芬太尼靶控输注(TCI),用于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探讨不同手术阶段适宜的舒芬太尼TCI效应室靶浓度。方法20例ASAI~II级择期额颞部开颅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异丙酚TCI靶控浓度3μg/ml,舒芬太尼TCI靶控浓度0.5ng/ml,维库溴铵0.1mg/kg诱导,气管插管。术中双通道靶控维持,间断追加维库溴铵。间隔5~10min给予50mA,50Hz,5s强直电刺激,以每次0.05ng/ml的梯度调节舒芬太尼靶控浓度,维持电刺激-MAP升高为刺激前的5%~10%。记录不同麻醉和手术步骤的舒芬太尼效应室计算浓度、术中血流动力学(SBP、DBP、MAP、HR)的变化和麻醉恢复情况。结果诱导至术前期、开颅期、颅内期和关颅期舒芬太尼靶浓度分别为(0.50±0.10)、(0.46±0.10)、(0.28±0.07)、(0.25±0.06)ng/ml;95%置信区间上限分别为0.53、0.48、0.30、0.27ng/ml。麻醉后呼吸恢复时间为(10.5±4.2)min,拔管时间为(13.2±6.2)min,呼之睁眼时间为(15.4±7.4)min,定向力恢复(19.2±6.3)min。结论应用电刺激-MAP反应反馈调控舒芬太尼TCI,用于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是可行的,术后恢复平稳;诱导至术前期、开颅期、颅内期和关颅期参考靶浓度推荐为95%置信区间上限,分别为0.53、0.48、0.30、0.27n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靶控输注 电刺激-循环反应 神经外科 麻醉
原文传递
地氟醚吸入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新忠 罗芳 王保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62-64,共3页
为观察不同维持体积分数地氟醚吸入麻醉与脑电图双频谱指数 (BIS)和 95%边缘频率 (SEF)、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探讨适合神经外科手术的吸入麻醉深度。将 36例ASAⅠ~Ⅱ级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 ,随机分成 0 .7MAC(... 为观察不同维持体积分数地氟醚吸入麻醉与脑电图双频谱指数 (BIS)和 95%边缘频率 (SEF)、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探讨适合神经外科手术的吸入麻醉深度。将 36例ASAⅠ~Ⅱ级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 ,随机分成 0 .7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 ) ( 4.2 % )、1 .0MAC ( 6.0 % )、1 .3MAC ( 7.8% ) 3组 (每组 1 2例 ) ,监测基础值、诱导后、吸入前、达MAC标点、维持 30、60、90、1 2 0、1 50、1 80min、停止吸入时、拔管、呼唤睁眼、指令恢复、定向力恢复时的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BIS、SEF的变化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地氟醚吸入的体积分数与BIS、SEF呈剂量相关。 1 .0MAC组麻醉平稳 ,辅助用药少 ,麻醉恢复快 ,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氟醚 脑电图双频谱指数 边缘频率 吸入麻醉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