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创产前检测9号染色体异常病例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学分析
1
作者 李珊珊 张萌 +4 位作者 吕巍 陈玉娇 曹博 王一鹏 闫有圣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2期3380-3387,共8页
目的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IPT)提示9号染色体异常病例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学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前诊断中心且NIPT提示为9号染色体异常的1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产前遗传咨询,其... 目的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IPT)提示9号染色体异常病例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学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前诊断中心且NIPT提示为9号染色体异常的1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产前遗传咨询,其中14例孕妇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或)染色体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回顾性整理入组孕妇的临床资料、产前诊断结果和妊娠结局,随访活产儿情况。结果16例孕妇中14例孕妇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5例确诊为9号染色体异常,阳性预测值为35.71%(5/14),包括3例诊断为嵌合型9-三体综合征引产终止妊娠,1例诊断为致病性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引产终止妊娠,1例为临床意义未明CNV,足月分娩,新生儿未见异常;其余9例诊断正常,足月分娩,随诊新生儿未见异常。另外2例拒绝产前诊断,其中1例失访,1例产后拒绝随访。结论NIPT筛查胎儿9号染色体异常有一定价值,但需要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NV分析对其检测结果进行产前诊断的验证,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产前检测 9号染色体 产前诊断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基因组拷贝数变异 遗传学分析
下载PDF
产前序贯性筛查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者的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珊珊 张萌 +2 位作者 陈玉娇 闫有圣 王一鹏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7期765-771,共7页
目的分析产前序贯性筛查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2年5月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位点筛查的孕妇9391例,采用微流控芯片法检测遗传性耳聋基因,分析其在孕妇人群中的携带率。对检... 目的分析产前序贯性筛查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2年5月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位点筛查的孕妇9391例,采用微流控芯片法检测遗传性耳聋基因,分析其在孕妇人群中的携带率。对检出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变异的孕妇配偶采用靶向高通量测序进行相同致病基因筛查,当夫妻双方均检出同一基因致病变异时建议对胎儿进行致病基因的产前诊断。对于检出GJB3基因变异孕妇,建议其进行听力学评估和遗传咨询及随访。对检出线粒体12S rRNA基因变异孕妇进行遗传咨询及用药指导。结果9391例孕妇中检出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1002例,携带率为10.67%;GJB2、SLC26A4、GJB3及线粒体12S rRNA突变的携带率分别为7.93%、1.99%、0.28%和0.15%。突变经Sanger测序验证,符合率达99.80%。293例GJB2基因或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者的配偶进行了序贯性筛查,其中4对夫妇双方检出携带相同基因上的致病突变位点,经羊水细胞测序,1例为GJB2 c.235 del C纯合突变,1例为SLC26A4 c.919-2 A>G纯合突变,其余2例均为杂合突变。结论产前序贯性筛查耳聋基因携带者不仅可以筛查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的携带者,还可以发现药物性耳聋敏感性个体,从而实现耳聋胎儿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及时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耳聋基因 微流控芯片 产前筛查 遗传咨询
下载PDF
产前诊断复杂染色体易位46,XN,t(3;8;15)(p21.3;q22.3;q21.1)一例
3
作者 马莹 王威 陈奕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7期693-693,共1页
患者35岁,G_(1)P_(0),因高龄要求进行羊膜腔穿刺,表型和智力均正常,既往未生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超声检查提示右肾小囊肿可能,心脏未见异常。孕13周超声测量NT值1.8 mm,孕20周行羊膜腔穿刺,羊水荧光原位杂交未发现13、18、21及性染色... 患者35岁,G_(1)P_(0),因高龄要求进行羊膜腔穿刺,表型和智力均正常,既往未生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超声检查提示右肾小囊肿可能,心脏未见异常。孕13周超声测量NT值1.8 mm,孕20周行羊膜腔穿刺,羊水荧光原位杂交未发现13、18、21及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羊水细胞染色体G显带核型(320条带)为46,XN,inv(3)(p21p24),孕妇进行遗传咨询后要求溯源,抽取夫妻双方外周血样,进行G显带核型(550条带)检查,孕妇配偶为46,X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腔穿刺 家族遗传病史 超声检查提示 荧光原位杂交 产前诊断 染色体易位 遗传咨询 超声测量
原文传递
先天性骨骼发育不良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4
作者 齐科研 杨锴 王一鹏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01-108,114,共9页
先天性骨骼发育不良(skeletal dysplasia,SD)是出生缺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骨骼生长发育异常的一系列疾病。由于骨骼分布广泛,由胎儿骨骼发育异常导致的骨骼畸形种类繁多,分类复杂。根据最近一版的《国际遗传性骨病的分类标准》,本... 先天性骨骼发育不良(skeletal dysplasia,SD)是出生缺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骨骼生长发育异常的一系列疾病。由于骨骼分布广泛,由胎儿骨骼发育异常导致的骨骼畸形种类繁多,分类复杂。根据最近一版的《国际遗传性骨病的分类标准》,本文将就先天性骨骼发育不良的分类、分子机制、遗传学诊断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骨骼发育不良 分类 分子机制 遗传诊断
下载PDF
新一代无创产前筛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前景 被引量:3
5
作者 闫有圣 阴赪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2457-2461,共5页
出生缺陷防控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尤为重要。基于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的无创产前筛查(NIP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NIPT无法实现单基因病的筛查。新一代NIPT技术(NIPT 2.0)实现了胎儿染色体异常和单基因显性遗传病同步无创产前筛查,扩... 出生缺陷防控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尤为重要。基于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的无创产前筛查(NIP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NIPT无法实现单基因病的筛查。新一代NIPT技术(NIPT 2.0)实现了胎儿染色体异常和单基因显性遗传病同步无创产前筛查,扩大了疾病范围并提高了检测准确性。本文回顾了NIPT国内外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重点阐释了NIPT 2.0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技术突破、临床研究进展及局限性,NIPT 2.0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将进一步提升出生缺陷的防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诊断 产前筛查 无创产前筛查 胎儿游离DNA 单基因遗传病
原文传递
新一代无创产前筛查技术NIPT2.0临床应用策略专家共识
6
作者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分会 徐晨明 +6 位作者 阴赪宏 尹爱华 刘珊玲 蒋宇林 罗琼 王华 黄荷凤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1155-1163,共9页
新一代无创产前筛查技术(NIPT2.0)是近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成功实现的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和显性单基因遗传病进行同步筛查的新型无创产前检测方法。NIPT2.0弥补了上一代无创产前筛查技术(NIPT和NIPT Plus)无法检... 新一代无创产前筛查技术(NIPT2.0)是近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成功实现的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和显性单基因遗传病进行同步筛查的新型无创产前检测方法。NIPT2.0弥补了上一代无创产前筛查技术(NIPT和NIPT Plus)无法检测胎儿单基因遗传病、对部分染色体异常(尤其是13三体、性染色体异常和部分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检测不够准确、阳性预测值较低的缺陷。如何合理、规范地应用NIPT2.0,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临床价值,已成为亟待明确的问题。鉴于此,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分会组织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共同起草了本共识,对NIPT2.0的临床应用策略,包括适用范围、目标疾病、检测前咨询、临床应用路径、检测后遗传咨询和干预、质量控制、局限性等方面提出建议,供国内同行参考,以规范其应用,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产前筛查 染色体异常 显性单基因遗传病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超声对11~13+6周胎儿颅后窝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郭翠霞 孙丽娟 +5 位作者 岳嵩 刘妍 梁娜 李晓菲 吴青青 韩吉晶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4-311,共8页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孕11~13+6周胎儿脑干(BS)宽度、脑干-枕骨(BSOB)宽度及BS与BSOB比值(BS/BSOB)对胎儿颅后窝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3月至2021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建档的11~13+6周正常单胎胎儿209例(对照...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孕11~13+6周胎儿脑干(BS)宽度、脑干-枕骨(BSOB)宽度及BS与BSOB比值(BS/BSOB)对胎儿颅后窝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3月至2021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建档的11~13+6周正常单胎胎儿209例(对照组),于颜面正中矢状切面上测量BS宽度、BSOB宽度,计算BS/BSOB,分析三者与头臀长(CRL)的相关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30例正常胎儿进行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检验。回顾性分析同期诊断的颅后窝异常胎儿14例(异常组),包括颅后窝囊性病变(cPFM)10例,开放性脊柱裂(OSB)4例,比较异常组与对照组BS宽度、BSOB宽度及BS/BSOB的差异。结果对照组BS宽度和BSOB宽度显示率为100%,BS宽度、BSOB宽度与CRL呈线性相关(r=0.867、0.794,均P<0.001),BS/BSOB与CRL无明显相关性,BS/BSOB为0.75(0.71,0.79)。BS宽度及BSOB宽度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好(ICC=0.877、0.846和0.939、0.895)。对照组与异常组相比,BSOB宽度和BS/BSO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除1例单纯性小脑蚓部发育不良外,9例(90%)cPFM胎儿的BSOB宽度大于对照组胎儿的第95百分位数,4例(100%)OSB胎儿的BSOB宽度小于对照组胎儿的第5百分位数;除1例单纯性小脑蚓部发育不良外,9例(90%)cPFM胎儿的BS/BSOB值均小于对照组的第5百分位数,4例(100%)OSB胎儿的BS/BSOB均大于第95百分位数。结论早孕期超声测量胎儿BS宽度和BSOB宽度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胎儿BSOB宽度和BS/BSOB异常对颅后窝异常具有提示作用。单纯性小脑蚓部发育不良的早孕期颅后窝超声可无异常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早孕期 颅后窝囊性病变 颅内透明层 开放性脊柱裂
原文传递
VLDLR变异导致Blake’s陷窝囊肿合并小脑蚓部发育不良胎儿的遗传学分析
8
作者 唐冬松 任建宇 +1 位作者 李长龙 杨树法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4年第12期2586-2591,共6页
目的分析1例Blake’s陷窝囊肿合并小脑蚓部发育不良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胎儿B超、MRI、尸检、染色体核型分析、CNV-seq检查以及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并利用Sanger测序对致病变异位点进行确认。检索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Mon... 目的分析1例Blake’s陷窝囊肿合并小脑蚓部发育不良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胎儿B超、MRI、尸检、染色体核型分析、CNV-seq检查以及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并利用Sanger测序对致病变异位点进行确认。检索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Monarch数据库以及Simple ClinVar数据库,分析候选致病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构建致病基因野生型以及变异型蛋白3D结构,利用Gromacs软件对野生型和变异型致病基因蛋白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胎儿在23周、25周以及28周依次出现Blake’s囊肿、小脑发育不良、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囊肿。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CNV-seq结果未见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胎儿VLDLR复合杂合变异:c.262C>T(p.R88*)和c.670G>A(p.E224K)。这两个未见报道的可能致病性变异分别遗传自父、母亲,且均位于VLDLR的LDL受体A家族结构域。c.670G>A(p.E224K)可以影响VLDLR的RMSD、Gyrate、蛋白内氢键数量以及第225氨基酸位置的二级结构。结论VLDLR基因c.262C>T(p.R88*)和c.670G>A(p.E224K)复合杂合变异是导致Blake’s陷窝囊肿合并小脑蚓部发育不良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ke’s陷窝囊肿 小脑蚓部发育不良 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CDKN2A/2B基因rs10811661多态性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齐科研 杨锴 +3 位作者 万钢 冯洁 孙飞 王一鹏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2年第11期1985-1988,共4页
目的 探讨CDKN2A/2B基因多态性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370例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血压、血糖、血脂等生理生化结果;并对每位患者采2 mL的静脉血,提取DNA,并应用PCR-RFLP法检测CDKN... 目的 探讨CDKN2A/2B基因多态性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370例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血压、血糖、血脂等生理生化结果;并对每位患者采2 mL的静脉血,提取DNA,并应用PCR-RFLP法检测CDKN2A/2B基因rs10811661位点的多态性。结果 CDKN2A/2B基因rs10811661多态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为47.43%;不同糖化水平两组患者的基因型、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基因型与CC+TT基因型糖尿病患者的性别、教育水平、保险类型、服用降糖药治疗、血糖监测频率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TT基因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总体均值水平为7.17%±1.45%,CT基因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总体均值水平为6.89%±1.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CDKN2A/2B基因rs10811661位点的多态性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不仅要注重环境因素,同时也要注重个体遗传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CDKN2A/2B基因 基因多态性 血糖
原文传递
孤独症患者药物以及药物靶点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树法 司艳梅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3年第11期2212-2216,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孤独症患者外周血基因表达变化,推断可能用于孤独症治疗的药物和靶基因。方法以20对孤独症和正常对照患者的外周血RNA测序结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差异基因分析建立差异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在计算药物靶基因... 目的通过分析孤独症患者外周血基因表达变化,推断可能用于孤独症治疗的药物和靶基因。方法以20对孤独症和正常对照患者的外周血RNA测序结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差异基因分析建立差异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在计算药物靶基因集的富集分数后,利用Logistic回归和Limma包两种方式筛选潜在应用价值的差异药物。在筛选到差异药物和差异靶基因的基础上,利用药物靶基因集建立药物和靶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网络,推断可能用于孤独症治疗的药物和靶基因。结果利用Logistic和Limma两种方法共同筛选30种药物。通过差异基因分析,共筛选得到163个差异基因,这些基因与免疫功能、神经系统功能和机体代谢功能密切相关。FRK蛋白是多个孤独症药物的靶基因。视黄醇、4-oxoretinol、特布他林以及异氟烷可以作为候选药物。结论孤独症患者基因表达的变化与患者症状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转录组进行分析,筛出的药物和药物靶基因与孤独症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候选治疗靶点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视黄醇 4-oxoretinol FRK 特布他林
原文传递
甲基丙二酸血症基因诊断策略与治疗进展
11
作者 管晓娇 陈玉娇 闫有圣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4年第12期2683-2687,共5页
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是由多种基因变异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甲基丙二酸及其衍生物代谢紊乱为特征,常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及其他系统症状。近年来,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MMA的诊断效率,使得更多表型不特异、罕见... 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是由多种基因变异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甲基丙二酸及其衍生物代谢紊乱为特征,常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及其他系统症状。近年来,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MMA的诊断效率,使得更多表型不特异、罕见基因类型病例得到诊断和干预。当前针对MMA的个性化营养疗法、小分子调节酶活性稳定、酶替代及基因编辑技术等一系列新型治疗方法,在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均展现了广阔前景。本文综述了MMA的基因诊断与治疗新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二酸血症(MMA) 基因诊断 基因编辑 全外显子组测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