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珍珠膏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外阴瘙痒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张宁 王爱华 +2 位作者 孟戈 姚伟洁 冯欣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5年第3期279-281,288,共4页
目的:观察优化处方后的复方珍珠膏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外阴瘙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于该院就诊的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6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丁酸氢化... 目的:观察优化处方后的复方珍珠膏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外阴瘙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于该院就诊的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6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治疗组患者给予优化处方后的复方珍珠膏外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的外阴瘙痒症状、皮肤病生活质量、皮肤的弹性、皮肤的颜色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瘙痒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患者的瘙痒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皮肤弹性评分、皮肤颜色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患者的皮肤弹性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皮肤颜色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依从性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处方后的复方珍珠膏可以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的外阴瘙痒,改善外阴皮肤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优于丁酸氢化可的松,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复方珍珠膏 外阴瘙痒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保守治疗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2
作者 刘麒薇 许阡 +1 位作者 孙馥箐 叶红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5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PA)患者不同保守治疗方案的临床结局,探讨最佳保守治疗方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并筛选关于APA保守治疗的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保守治疗结果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筛选出19篇研究,共...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PA)患者不同保守治疗方案的临床结局,探讨最佳保守治疗方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并筛选关于APA保守治疗的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保守治疗结果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筛选出19篇研究,共计768例APA患者。APA患者患病平均年龄(41.6±11.8)岁,主要集中于育龄期女性,占81%。APA患者的最常见临床表现是异常阴道出血、不孕。APA病灶大小0.2~10.0cm,主要分布在子宫基底部。54例APA患者同时合并子宫内膜癌,占12.28%;123例同时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高达19.35%。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方案具有高完全缓解率(82.8%),低癌变率(13.8%)和复发率(12.3%)。APA患者妊娠率49.75%,分娩率为52.15%。结论: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方案是目前APA保守治疗的推荐保守治疗方案。APA具有恶变潜能,需长期随访及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 保守治疗 宫腔镜手术 高效孕激素
下载PDF
误诊为妇科肿瘤的58例临床病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许阡 成九梅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97-301,共5页
目的:探讨误诊为妇科肿瘤的临床病例特点,提高妇科医生对盆腔非生殖系统肿瘤的认知及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58例误诊为妇科肿瘤收治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经术中探查及病理学... 目的:探讨误诊为妇科肿瘤的临床病例特点,提高妇科医生对盆腔非生殖系统肿瘤的认知及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58例误诊为妇科肿瘤收治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经术中探查及病理学诊断证实腹膜后肿瘤24例,阑尾肿瘤15例,肠或肠系膜肿瘤19例,分别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24例腹膜后肿瘤患者术前误诊为附件肿物18例(75.0%),误诊为子宫肌瘤或阔韧带肌瘤5例(20.8%),误诊为盆腔炎性包块1例(4.2%)。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下腹部坠胀6例(25.0%),尿频2例(8.3%),大便不畅伴骶尾部不适1例(4.2%),无明显症状15例(62.5%)。超声或盆腔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均未提示腹膜后肿物可能,仅1例患者盆腹腔增强CT提示不除外腹膜后肿物可能。15例阑尾肿瘤患者术前均误诊为附件肿物;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下腹部坠胀6例(40.0%),无明显症状9例(60.0%);超声均未提示阑尾肿物来源可能,3例盆腹腔CT或盆腔增强MRI提示不除外阑尾来源肿瘤可能。19例肠或肠系膜肿瘤患者术前误诊为附件肿物18例(94.7%),1例(5.3%)误诊为浆膜下肌瘤;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下腹部坠胀8例(42.1%),无明显症状11例(57.9%);超声提示不除外肠系膜囊肿1例,CT及MRI均未提示肠或肠系膜肿物可能。结论:腹膜后肿瘤、阑尾肿瘤、肠或肠系膜肿瘤的术前影像学多提示为盆腔肿物,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难以与妇科肿瘤鉴别,且无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鉴别依据,术前常误诊为妇科肿瘤,妇科医生应对上述肿瘤引起重视,对提示附件肿物的患者仔细辨别,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诊 盆腔肿瘤 腹膜后肿瘤 阑尾肿瘤 肠肿瘤 肠系膜肿瘤
下载PDF
保留子宫盆底重建术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文莉 叶红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306-308,共3页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是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传统的POP手术大部分选择切除子宫并行盆底的韧带悬吊术,随着对盆底功能认知的深入,子宫在盆底功能支撑功能中起...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是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传统的POP手术大部分选择切除子宫并行盆底的韧带悬吊术,随着对盆底功能认知的深入,子宫在盆底功能支撑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单纯切除子宫并不能达到治疗效果,修复盆底筋膜和韧带才是POP治疗的关键,近年来临床上逐步开展了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手术,现从POP的流行病学及解剖学基础、盆底重建术中保留子宫的必要性、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POP患者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器官脱垂 盆底重建术 子宫 中盆腔缺陷 顶端悬吊
原文传递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84例临床病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许阡 段华 +1 位作者 汪沙 安圆圆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02-305,311,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术中所见、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术中所见、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①84例患者中,临床无相关症状患者73例(86.9%),有痛经、接触性出血和间断高热患者各1例(1.2%),不规则子宫出血患者8例(9.5%),其中6例患者为阴道间断或持续少量出血,1例患者为绝经后少量阴道出血,1例患者为阴道大量出血;②术前盆腔超声检查提示宫颈异常回声19例(22.6%),11例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患者中仅3例提示宫颈出血性囊性占位;③术中肉眼可见14例宫颈局部紫蓝色病灶和12例宫颈囊肿,58例肉眼未见明显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患者术后病理均提示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病灶,17例患者合并妇科恶性肿瘤,17例患者合并宫颈上皮内瘤变。84例患者随访时间36~180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隐匿,多数无临床症状,可出现感染、大量阴道出血等症状,因其可恶变或与妇科恶性疾病共存,需引起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理学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子宫及子宫外多发性脂肪平滑肌瘤一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许阡 袁静 安圆圆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98-301,共4页
脂肪平滑肌瘤较为罕见,同时存在多处子宫及子宫外脂肪平滑肌瘤更是极为罕见。报告1例患者因超声检查考虑右侧卵巢畸胎瘤可能入院行腹腔镜探查,术中发现子宫右后壁肌壁间外突结节、阑尾末端实性肿物及膀胱后壁脏层腹膜实性肿物,术后组织... 脂肪平滑肌瘤较为罕见,同时存在多处子宫及子宫外脂肪平滑肌瘤更是极为罕见。报告1例患者因超声检查考虑右侧卵巢畸胎瘤可能入院行腹腔镜探查,术中发现子宫右后壁肌壁间外突结节、阑尾末端实性肿物及膀胱后壁脏层腹膜实性肿物,术后组织学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均提示符合脂肪平滑肌瘤。脂肪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子宫,子宫外脂肪平滑肌瘤的发生可能归因于妇科手术后的种植。子宫及子宫外的脂肪平滑肌瘤临床症状不典型,因其影像学显示有类似脂肪组织特征,尤其是肿物邻近附件区时,更易误诊为卵巢畸胎瘤,需引起重视,必要时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提高检出率。子宫及子宫外脂肪平滑肌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但有恶性转化或与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共存的风险,术后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瘤 脂肪瘤 子宫 阑尾 腹膜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子宫内膜良性病变中环状RNA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正晨 段华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环状RNA是一类具有闭合环状结构的内源性RNA,因其具有较强的结构稳定性、组织特异性和进化保守性受到广泛关注,主要发挥分子海绵作用,同时还能与不同蛋白质结合、翻译为蛋白质,参与多种良恶性病变的关键病理过程,作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 环状RNA是一类具有闭合环状结构的内源性RNA,因其具有较强的结构稳定性、组织特异性和进化保守性受到广泛关注,主要发挥分子海绵作用,同时还能与不同蛋白质结合、翻译为蛋白质,参与多种良恶性病变的关键病理过程,作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前环状RNA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的关联性已有初步研究。本文就环状RNA的分类、特征、功能及其在子宫内膜良性病变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以期明确现有环状RNA与该类疾病的相关性,探讨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病 宫腔粘连 环状RNA miRNA海绵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麒薇 张俊辉 +1 位作者 杨袁 王金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5-1020,共6页
背景:目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大多是超指征用药,对其治疗仍面临很大的挑战。研究证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修复卵巢功能,但鲜有研究报道其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并... 背景:目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大多是超指征用药,对其治疗仍面临很大的挑战。研究证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修复卵巢功能,但鲜有研究报道其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并初探线粒体自噬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C57BL/6J小鼠皮下连续注射20 d脱氢表雄酮构建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2×10^(6)),治疗后连续10 d取阴道内分泌物检测小鼠的发情周期。治疗后2周,采用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性激素水平,包括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卵巢组织病理学评估,最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卵巢组织中线粒体自噬反应。结果与结论:(1)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多囊卵巢综合征小鼠卵巢中出现了处在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等各阶段的卵泡,而且可见黄体组织,说明小鼠排卵功能明显改善;(2)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多囊卵巢综合征小鼠性激素水平恢复至正常;(3)未经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小鼠长期处在动情期,缺乏动情间期和动情前期,经过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小鼠动情周期恢复到正常水平;(4)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多囊卵巢综合征小鼠卵巢组织中的线粒体自噬明显减少;(5)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小鼠内分泌紊乱,促进排卵,这可能与抑制线粒体自噬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多囊卵巢综合征 排卵障碍 内分泌紊乱 线粒体自噬
下载PDF
宫颈脂肪平滑肌瘤1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许阡 成九梅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90-394,共5页
目的:提高对宫颈脂肪平滑肌瘤(cervical lipoleiomyoma)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我院)收治的1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宫颈脂肪平滑肌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病机制、临... 目的:提高对宫颈脂肪平滑肌瘤(cervical lipoleiomyoma)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我院)收治的1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宫颈脂肪平滑肌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结果:我院1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4.6±9.6)岁。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腹痛或腰痛、月经量增多或无明显临床症状。全部患者行超声检查,均未提示宫颈脂肪平滑肌瘤,5例(29.4%)患者提示肌瘤变性。6例患者行盆腔磁共振成像检查,2例患者检出脂肪成分。1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宫颈肌瘤结节,直径2.0~15.0 cm不等,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宫颈脂肪平滑肌瘤。随访3~141个月,仅1例患者术后9个月再次发现宫颈肿物,行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宫颈平滑肌瘤。结论:宫颈脂肪平滑肌瘤的发生较为罕见,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诊断主要依靠手术探查和术后病理,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并需要术后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 宫颈肿瘤 平滑肌瘤 脂肪瘤 诊断 治疗 宫颈脂肪平滑肌瘤
下载PDF
输卵管妊娠葡萄胎合并腹腔内出血一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佟 叶红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8-31,共4页
输卵管妊娠葡萄胎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术前诊断大多存在困难,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报告1例38岁女性因右侧输卵管妊娠破裂致腹腔内出血急诊行腹腔镜右侧输卵管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完全性葡萄胎的病例。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 输卵管妊娠葡萄胎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术前诊断大多存在困难,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报告1例38岁女性因右侧输卵管妊娠破裂致腹腔内出血急诊行腹腔镜右侧输卵管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完全性葡萄胎的病例。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期间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下降满意,无阴道出血、咳嗽和咳血等相关病灶转移症状。输卵管妊娠葡萄胎多表现为急腹症,因此对于急腹症患者临床上应警惕葡萄胎的可能性,其治疗多以手术为主,必要时行化疗,术后需严密随访,注意病变侵蚀及恶变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输卵管 妊娠 异位 葡萄胎 腹腔 出血
下载PDF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患者发生症状性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许欣 陈超 张颖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259-262,267,共5页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患者发生症状性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进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患者201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症状性低钠血症分为症状性低钠血症组(67例)和...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患者发生症状性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进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患者201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症状性低钠血症分为症状性低钠血症组(67例)和对照组(134例),选取同期年龄与症状性低钠血症组相差不超过2岁,手术方式相同的患者进行1∶2配比形成对照组,如多个符合则选择年龄最接近的患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后发生症状性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201例患者中,年龄20~52岁,平均(34.1±6.6)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泻次数≥10次(OR=2.636,95%CI:1.816~25.849,P=0.006)、宫腔镜手术时间≥30 min(OR=2.052,95%CI:0.024~19.845,P=0.000)、灌流液量≥3000 ml(OR=1.436,95%CI:0.122~15.623,P=0.016)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症状性低钠血症。结论腹泻次数、宫腔镜手术时间、灌流液量是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患者发生症状性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术前需充分评估肠道准备必要性及其程度,密切关注患者腹泻次数,加强电解质管理,监测术中灌流液用量,控制宫腔镜手术时间,及时给予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 症状性低钠血症 影响因素 肠道准备
原文传递
褪黑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寿鹤君 段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83-1088,共6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在宫腔外的部位种植或生长,其病理机制包括免疫炎性改变、氧化应激、上皮-间质转化及新生血管生成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主要通过手术及长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在宫腔外的部位种植或生长,其病理机制包括免疫炎性改变、氧化应激、上皮-间质转化及新生血管生成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主要通过手术及长期药物管理进行治疗。褪黑素是一种内源性吲哚胺类激素,通过作用于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功能和促进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理功能,在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备受关注。近年来研究发现褪黑素可通过抑制雌激素合成、拮抗血管生成等作用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并能有效缓解盆腔疼痛。本文就褪黑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褪黑素 氧化应激 血管生成 雌激素
原文传递
外阴平滑肌瘤8例临床分析
13
作者 许阡 成九梅 安圆圆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67-470,484,共5页
目的:提高对外阴平滑肌瘤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例外阴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的平均... 目的:提高对外阴平滑肌瘤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例外阴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7.8(27~46)岁。6例患者为自觉外阴肿物增大或外阴肿物持续存在就诊,其中1例患者外阴肿物伴隐痛,1例患者为外阴平滑肌瘤术后复发;另2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仅4例患者行会阴影像学检查,均未提示外阴平滑肌瘤。8例患者术前均未考虑外阴平滑肌瘤,术中行外阴肿物切除术或外阴局部扩大切除术,2例患者经石蜡病理诊断为外阴平滑肌瘤,另6例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最终确诊为外阴平滑肌瘤。术后随访6~158个月,未发现复发。结论:外阴平滑肌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良性肿瘤,通常无症状,伴有较长时间的无痛性外阴肿胀或外阴肿物病史,影像学检查亦无特异性,术前多误诊为前庭大腺囊肿或脓肿。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需完整切除平滑肌瘤及包膜,根据情况可酌情切除肿物边缘外部分正常组织以减少复发,术后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 平滑肌瘤 前庭大腺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关键点控制理论指导下回馈教育模式对盆腔脏器脱垂子宫托使用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菲菲 李爱爱 齐歆 《北京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1032-1034,共3页
目的探讨以关键点控制理论为基础的回馈教育模式对盆腔脏器脱垂子宫托使用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门诊接受放置子宫托治疗的50例子宫脱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目的探讨以关键点控制理论为基础的回馈教育模式对盆腔脏器脱垂子宫托使用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门诊接受放置子宫托治疗的50例子宫脱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采用关键点控制理论指导下的回馈教育模式,随访半年指导患者疾病自我管理,比较两组子宫托使用依从性、自我效能感、并发症的发生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子宫托使用依从性、自我效能评分、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96%比56%、(3.32±0.69)分比(2.36±0.95)分、100%比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键点控制理论指导下的回馈教育模式节能、高效、简便易行,值得在盆腔脏器脱垂子宫托使用患者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托 健康教育 并发症 关键点控制理论 回馈教育
原文传递
非HPV感染相关宫颈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汪沙 段华 郭正晨 《医学综述》 CAS 2022年第1期57-62,共6页
随着宫颈癌筛查的广泛普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降低,而非HPV感染相关宫颈癌发病率逐年升高。非HPV感染相关宫颈癌主要病理类型为宫颈腺癌,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均不明确。非HPV感染的宫颈腺癌包括宫颈胃型腺... 随着宫颈癌筛查的广泛普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降低,而非HPV感染相关宫颈癌发病率逐年升高。非HPV感染相关宫颈癌主要病理类型为宫颈腺癌,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均不明确。非HPV感染的宫颈腺癌包括宫颈胃型腺癌、宫颈子宫内膜样腺癌、宫颈浆液性癌、宫颈透明细胞癌及宫颈中肾管腺癌,因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常规筛查手段难以发现、病理诊断困难,常易漏诊及误诊,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预后欠佳。因此,未来应进一步深入探究非HPV感染相关宫颈腺癌的肿瘤起源和病理机制,寻找高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标,提高非HPV感染相关宫颈腺癌诊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腺癌 非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胃型腺癌 子宫内膜样腺癌
下载PDF
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地屈孕酮片与短效避孕药对其的预防作用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欣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11期1218-1223,共6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以及地屈孕酮片和短效避孕药对EP术后复发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收治的经宫腔镜检查确诊并择期行宫腔镜...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以及地屈孕酮片和短效避孕药对EP术后复发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收治的经宫腔镜检查确诊并择期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polyps,TCRP)的育龄期EP患者597例,失访13例,最终纳入5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4例患者分为地屈孕酮片组和短效避孕药组,每组292例,地屈孕酮片组患者在术后开始口服地屈孕酮片,短效避孕药组患者在术后开始口服短效避孕药炔雌醇环丙孕酮片。采用月经失血图评分表(pictorial blood loss assessment chart,PBAC)对患者的月经量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月经量和经期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和复发率,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TCRP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PBAC评分及经期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复查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同组术前相比,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PBAC评分及经期均明显降低或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12个月时短效避孕药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PBAC评分及经期均低于或短于地屈孕酮片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地屈孕酮片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EP复发率均高于短效避孕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28kg/m^(2)、雌二醇高表达是TCRP术后E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及时规范使用口服短效避孕药是TCRP术后EP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口服短效避孕药对育龄期TCRP术后EP复发的预防效果优于地屈孕酮片,且患者体重指数≥28kg/m^(2)、雌二醇高表达是TCRP术后E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及时规范使用短效避孕药可有效降低TCRP术后EP复发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息肉 复发 地屈孕酮片 短效避孕药
下载PDF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综合管理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芳 张颖 《现代妇产科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05-707,共3页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妇科生殖内分泌疾病之一。PCOS患者存在排卵障碍、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代谢综合征等多种内分泌异常,可通过多种机制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导致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疾病。对PCOS患者及时地进...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妇科生殖内分泌疾病之一。PCOS患者存在排卵障碍、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代谢综合征等多种内分泌异常,可通过多种机制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导致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疾病。对PCOS患者及时地进行子宫内膜规范管理,可有效避免子宫内膜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因子宫内膜病变导致的器官切除及生育功能丧失。本文综述了PCOS患者子宫内膜管理的必要性及综合措施,以期为改善PCOS患者健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子宫内膜增生 胰岛素抵抗 宫腔镜检查
下载PDF
宫腔镜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超 张颖(审校)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411-414,共4页
子宫腺肌病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多发疾病,早期诊断困难。宫腔镜下可以识别子宫腺肌病患者宫腔内特异或非特异的、有时表现为细微而特征性的病变形态,包括子宫内膜内陷、血管增生、子宫内膜炎性改变、宫腔受压和囊性子宫腺肌病等,对子... 子宫腺肌病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多发疾病,早期诊断困难。宫腔镜下可以识别子宫腺肌病患者宫腔内特异或非特异的、有时表现为细微而特征性的病变形态,包括子宫内膜内陷、血管增生、子宫内膜炎性改变、宫腔受压和囊性子宫腺肌病等,对子宫腺肌病诊断具有重要辅助作用。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可以提高宫腔镜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率,同时可以进一步判定病灶大小、位置和深度。超声引导下宫腔镜定位活检取得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组织病理是目前最有价值的实现子宫腺肌病的微创诊断方法,为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或有保留子宫愿望的患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宫腔镜 宫腔镜检查 超声检查 诊断 影像引导活检
下载PDF
良性病变子宫切除术后盆腔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
19
作者 陈芳 张颖 郭银树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945-948,953,共5页
目的分析良性病变子宫切除术后盆腔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3-01至2022-06收治的因子宫或附件良性病变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72例,依据子宫切除术后盆腔肿物病理类型分为良性疾病组(49例... 目的分析良性病变子宫切除术后盆腔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3-01至2022-06收治的因子宫或附件良性病变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72例,依据子宫切除术后盆腔肿物病理类型分为良性疾病组(49例)及恶性肿瘤组(2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结果恶性肿瘤组行子宫切除时年龄、发现盆腔肿物时年龄、盆腔肿物发生距离子宫切除时间间隔均高于良性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73.9%患者有腹痛腹胀、阴道出血或排液等临床症状,仅有26.1%患者为体检时发现,与良性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患者超声影像全部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较大体积盆腔肿物,伴有不同程度的肿瘤标志物升高,与良性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易发生于年龄较大时切除子宫、距离子宫切除间隔5年以上者,且多数患者有临床症状。对于此类患者一旦发现盆腔肿物,要结合肿物影像学特点、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患者症状等综合进行分析,尽早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切除术 盆腔肿物 恶性肿瘤
下载PDF
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20
作者 叶红 《疑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874-875,共2页
报道1例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关键词 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综合征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