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泌体PD-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郭飞 陈巧玲 +2 位作者 宋俊梅 欧小田(综述) 别俊(审校) 《西部医学》 2025年第1期151-156,共6页
外泌体是一种通过细胞膜连续内陷形成的细胞外囊泡,可将细胞来源的蛋白质、RNA、脂质、DNA、细胞因子、转录因子等分子向受体细胞进行转移,并进行细胞间通讯。肿瘤细胞能比正常细胞分泌更多量的外泌体,可在循环血浆中分离、检测出来,且... 外泌体是一种通过细胞膜连续内陷形成的细胞外囊泡,可将细胞来源的蛋白质、RNA、脂质、DNA、细胞因子、转录因子等分子向受体细胞进行转移,并进行细胞间通讯。肿瘤细胞能比正常细胞分泌更多量的外泌体,可在循环血浆中分离、检测出来,且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耐药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不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膜上,还存在于外泌体膜上,即外泌体PD-L1(ExoPD-L1)。研究表明,ExoPD-L1可以在肿瘤微环境局部或远程与T细胞膜上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受体-1(PD-1)相结合并引起T细胞免疫抑制,促进肿瘤进展。本文就ExoPD-L1与肿瘤微环境关系及其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和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PD-L1 免疫逃逸 生物标志物 免疫治疗
下载PDF
miR-140-5p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缺氧状态中的表达及对其增殖侵袭迁移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罗义 别俊 +3 位作者 张雪琳 鲜童丞 杨闽叶 王杰 《西部医学》 2025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探讨miR-140-5p在低氧环境下对乳腺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进行常规培养和缺氧处理,qt-PCR检测miRNA-140-5p在细胞MDA-MB-231低氧和常氧状态下的表达水平,WB实验检测miRNA-140-5p在细胞MDA-MB-231低氧和常... 目的探讨miR-140-5p在低氧环境下对乳腺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进行常规培养和缺氧处理,qt-PCR检测miRNA-140-5p在细胞MDA-MB-231低氧和常氧状态下的表达水平,WB实验检测miRNA-140-5p在细胞MDA-MB-231低氧和常氧状态下的蛋白表达水平,转染miRNA-140-5p mimics,将细胞分组(常氧组、低氧组、低氧+Mock组、低氧+miRNA-140-5p mimics组),对各组细胞进行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检测;最后,检测各组细胞中NOX4的表达情况,评估miR-140-5p与NOX4的调控关系。结果miRNA-140-5p在细胞MDA-MB-231缺氧状态中的表达降低(P<0.05),转染miRNA-140-5p mimics表达升高。miRNA-140-5p mimics能增强细胞在低氧环境中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miRNA-140-5p mimics也能增强NOX4在MDA-MB-231中的表达影响。结论miRNA-140-5p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缺氧状态中的表达减低,在转染Mimic之后表达升高,并且对细胞MDA-MB-231在低氧状态下的迁移、侵袭、增殖功能产生了影响,表明细胞低氧状态下miRNA-140-5p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功能的影响可能导致了乳腺癌发生发展,并且这一机制可能是对MDA-MB-231中的NOX4诱导变化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140-5p 乳腺癌 增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宫颈癌放疗致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杨蜜 别俊 +3 位作者 唐组阁 张加勇 邓佳秀 卢俊 《西部医学》 2024年第9期1318-1322,共5页
目的探索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宫颈癌放疗致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本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接受放射治疗的宫颈癌且出现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患者60例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0.9%... 目的探索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宫颈癌放疗致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本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接受放射治疗的宫颈癌且出现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患者60例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0.9%NaCl注射液100 mL+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地塞米松10 mg,观察组给予0.9%NaCl注射液100 mL+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地塞米松10 mg+GM-CSF 150μg,均行保留灌肠。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患者均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好转率均为100%;两组的治愈率分别为73%(22/30)vs 60%(18/30),(χ^(2)=1.20,P=0.412);观察组及对照组症状好转所需时间分别为(7.60±2.17)d vs(8.83±1.60)d,两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470,P=0.039);治疗第7天的CRP值两组之间具有差异(t=6.795,P=0.012),观察组更具优势;使用SOMA量表分别对患者灌肠前后进行评分,两组患者自身对比灌肠后便血、腹泻、里急后重、腹痛评分均较灌肠前明显降低(均P<0.05);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灌药前后各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均耐受良好,无严重治疗相关毒副反应。结论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保留灌肠能有效改善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并缩短治疗时间,可作为一种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 宫颈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