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1
作者 霍岩松 孙海燕 +4 位作者 庞金磊 郭向飞 刘亚静 冉广原 何明伟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6期840-844,共5页
目的探讨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对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治疗的7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 目的探讨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对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治疗的7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的疼痛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术后VAS及N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VAS:5.36(4,7)vs.1.32(1,2),P<0.0001;NDI:32.72(24,70)vs.7.62(3.55,8.9),P<0.0001]。手术治疗两周后可有效降低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和IFN-γ的水平,减轻炎性反应[IL-6:4.33(2.51,5.04)vs.3.49(2.08,4.43),P<0.05;TNF-α:1.95(1.41,2.21)vs.1.61(1.02,2.03),P<0.05;IFN-γ:1.84(1.18,2.47)vs.1.55(0.76,2.09),P<0.05]。结论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术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臭氧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炎性反应
下载PDF
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阻滞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霍岩松 孙海燕 +3 位作者 郭向飞 冉广原 刘亚静 王晟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658-661,共4页
目的探讨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联合胸神经阻滞(pectoralis nerves block,PEC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 目的探讨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联合胸神经阻滞(pectoralis nerves block,PEC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治疗的78例PHN患者,其中男18例、女60例,年龄45~83岁,平均(64±19)岁。38例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对照组),男11例、女27例,体质量(68.5±8.2)kg,病程5(3,11.8)个月,合并糖尿病8例(21.1%);40例采用ESPB+PECS(观察组),男7例、女33例,体质量(65.7±4.3)kg,病程4.5(3,10.5)个月,合并糖尿病7例(17.5%)。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时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情绪状态。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1,2)比7.5(7,8),P<0.001],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53(53,53)比55(53,57),P<0.001]。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扩散节段呈负相关(r=-0.3416,P=0.031)。对照组局部出血23例(60.5%),血气胸4例(10.5%);观察组局部出血3例(7.5%),无血气胸病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PB联合PECS治疗PHN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显著、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胸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胸椎旁神经阻滞
原文传递
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及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对颈椎活动度、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何明伟 庞金磊 +7 位作者 葛维鹏 王中伟 楚云超 王成彬 刘亚光 吴宪宏 白会波 孙海燕 《疑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究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及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对颈椎活动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疼痛科确诊为... 目的探究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及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对颈椎活动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疼痛科确诊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颈椎活动度、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χ^(2)=6.429,P=0.011)。2组患者治疗后的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AROM均高于对照组(t=8.076、8.317、8.533、9.544、8.455、8.472,P均<0.01);2组患者治疗后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椎动脉左右侧Vp、Vm、Vd及基底动脉Vp、Vm、Vd均优于对照组(t=3.060、2.509、2.402、2.195、2.193、2.694,2.054、2.276、2.229,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L-1、IL-6、IL-8和TNF-α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7.577、36.062、29.346、43.656,P均<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及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颈椎活动度,改善患者的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旁神经阻滞 Mulligan手法 头痛 颈源性 颈椎活动度 经颅多普勒检查 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电针深刺对三叉神经痛大鼠ERK蛋白表达及Kv3.4、Kv4.3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何明伟 庞金磊 +3 位作者 王成彬 刘亚光 吴宪宏 孙海燕 《疑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608-612,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对三叉神经痛(TN)大鼠神经节中p-ERK蛋白及Kv3.4、Kv4.3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实验中心进行实验。雄性SD大鼠48只,按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对三叉神经痛(TN)大鼠神经节中p-ERK蛋白及Kv3.4、Kv4.3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实验中心进行实验。雄性SD大鼠48只,按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6只。模型组、电针组采用眶下神经慢性缩窄环术建立TN模型,电针组建模14 d后接受电针深刺治疗14 d。采用BME-403型细丝法检测仪监测各组大鼠痛阈,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ERK、ERK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Kv3.4、Kv4.3 mRNA水平。结果3组大鼠建模前1 d痛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7 d,模型组大鼠痛阈高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后14 d,模型组大鼠痛阈值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电针组与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14 d电针组痛阈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14 d,模型组p-ERK、ERK免疫荧光强度值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电针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14 d,模型组Kv3.4mRNA、Kv4.3mRNA低于假手术组,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深刺治疗TN可提高痛阈,其机制与抑制大鼠三叉神经节中p-ERK、ERK蛋白表达及上调Kv3.4、Kv4.3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电针深刺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瞬时外向钾电流 痛阈 大鼠
下载PDF
针刺内麻点联合氟比洛芬酯在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郭向飞 柯海 +2 位作者 陈平 闫明哲 杜伟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50-553,共4页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全球发病率约为5%[1],病因主要是肩关节周围关节囊及肌腱粘连钙化,症状以肩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为主。既往认为其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临床荟萃研究发现未经治疗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病人无法完...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全球发病率约为5%[1],病因主要是肩关节周围关节囊及肌腱粘连钙化,症状以肩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为主。既往认为其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临床荟萃研究发现未经治疗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病人无法完全康复[2],并引发长期慢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限性疾病 肩关节疼痛 氟比洛芬酯 完全康复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 关节囊 临床荟萃 术后镇痛
下载PDF
腰椎旁神经阻滞教学培训模式的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明伟 王晨晖 +6 位作者 庞金磊 郭向飞 霍岩松 刘志英 张文文 马骏 孙海燕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11期1274-1276,共3页
目的探索一种针对基层医院的腰椎旁神经阻滞教学培训模式。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腰椎旁神经阻滞技术培训的112名来自基层医院的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腰椎旁神经阻滞技术培训班的培训时长为1周... 目的探索一种针对基层医院的腰椎旁神经阻滞教学培训模式。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腰椎旁神经阻滞技术培训的112名来自基层医院的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腰椎旁神经阻滞技术培训班的培训时长为1周,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教学、模拟操作和临床实践3个部分。教学结束后,对培训学员进行腰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考核,使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培训学员对教学的满意度[(1)您认为收益最大的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教学、模拟操作和临床实践;(2)您对培训模式是否满意(其中满分为10分,很满意为>9分;基本满意为6~8分;不满意为<6分);(3)您是否有信心独立开展腰椎旁神经阻滞技术,包括是、否、不确定]。分别于培训后1、2年,对培训学员进行回访,调查培训学员独立开展腰椎旁神经阻滞技术1~100例、101~200例、201~300例、>300例的情况。结果教学结束后,所有培训学员均通过了理论知识考核和临床实践考核,培训学员的理论知识成绩为(80.1±11.8)分,临床实践成绩为(80.3±12.4)分。教学结束后,48名(42.9%)学员认为受益最大的培训内容为理论知识教学,106名(94.7%)的学员对培训模式满意,93名(83.0%)的学员有信心独立开展腰椎旁神经阻滞技术。培训后1、2年,均有109名(97.3%)学员开展了腰椎旁神经阻滞技术,且与培训后1年比较,学员培训后2年腰椎旁神经阻滞技术201~300例、>300例的开展率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中心开展的腰椎旁神经阻滞教学培训模式的学员满意度较高,该培训模式可显著提升学员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学员完成培训后可顺利于基层医院开展腰椎旁神经阻滞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旁神经阻滞 教学 培训模式 基层医院
下载PDF
电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何明伟 曹静 +3 位作者 庞金磊 王成彬 孙海燕 刘进德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5期63-66,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疼痛科治疗的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热针组和内热针联合电针组...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疼痛科治疗的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热针组和内热针联合电针组(联合针组),每组40例。每组每周治疗2次,连续2周,共4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联合针组临床效果优于内热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联合针组低于内热针组;JOA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联合针组高于内热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IL-8和TNF-α低于治疗前,且联合针组低于内热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内热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热针比较,电针联合内热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日常活动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6、IL-8和TNF-α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热针 内热针加电针 臀上皮神经 神经卡压综合征
下载PDF
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被引量:1
8
作者 任玉娥 刘广召 +11 位作者 刘小会 樊肖冲 郭玉娜 何明伟 孙海燕 贺永进 蒋宗滨 李君 赵国利 赵森明 周华成 傅志俭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60-173,共14页
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一些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但这种治疗方法需要规范应用。本共识由国内相关领域疼痛学专家共同编写,对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疗效评估等内容进行了总结... 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一些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但这种治疗方法需要规范应用。本共识由国内相关领域疼痛学专家共同编写,对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疗效评估等内容进行了总结,旨在帮助临床医生规范应用这种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面神经注射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