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疣状皮肤结核误诊股癣一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景东云 崔红艳 +3 位作者 王玲 王学军 夏玉坤 吕雪莲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8年第3期179-180,共2页
42岁男性患者,臀部半环状红斑6年。既往多次诊断为股癣,抗真菌治疗反复不愈。查体见右臀部内侧境界清楚不规则半环形斑块,边缘可见暗红色溢脓性囊肿、结节。结构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强阳性,反复真菌学检查阴性。组织病理提示感染... 42岁男性患者,臀部半环状红斑6年。既往多次诊断为股癣,抗真菌治疗反复不愈。查体见右臀部内侧境界清楚不规则半环形斑块,边缘可见暗红色溢脓性囊肿、结节。结构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强阳性,反复真菌学检查阴性。组织病理提示感染性肉芽肿样改变。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及乙胺丁醇口服3个月,皮损完全消退。最终诊断:疣状皮肤结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皮肤 股癣
原文传递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晓阳 常建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81-582,581,共2页
患者男,50岁。主诉:左膝内侧肿块16年。现病史:患者16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膝一红色皮疹,黄豆大,不突出皮面,不伴瘙痒、疼痛,未予特殊诊治。此后皮疹逐渐增大、变硬,并高出皮面,颜色逐渐加深,易破溃、出血并结痂。患者于201... 患者男,50岁。主诉:左膝内侧肿块16年。现病史:患者16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膝一红色皮疹,黄豆大,不突出皮面,不伴瘙痒、疼痛,未予特殊诊治。此后皮疹逐渐增大、变硬,并高出皮面,颜色逐渐加深,易破溃、出血并结痂。患者于2010年1月就诊于我科门诊,自觉皮疹较前增大,追问病史,患者诉局部曾有脓液流出,呈颗粒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肉瘤 皮肤
下载PDF
采用PCR技术对CO_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烟雾中HPVDNA检测 被引量:10
3
作者 任正忠 褚小玲 +8 位作者 狄梅 张红 朱宇 戴凌 祁雅慧 殷红 赫翠珍 姚庆英 高天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30-231,共2页
关键词 尖锐湿疣 激光疗法 二氧化碳激光 HPV-DNA
下载PDF
伊曲康唑治疗体股癣两种疗程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红 褚小玲 孙立元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4-225,共2页
比较用斯皮仁诺两种不同疗程治疗40例体、股癣的疗效,结果显示7日组(200mgq.d.服7日)与14日组(200mgq.d.服14日)的疗效无统计学的差异。
关键词 伊曲康唑 体股癣 药物疗法 疗程
下载PDF
BXSB小鼠肝、肾、脾脏器中C-myc和N-ras原癌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平 陈学荣 李世荫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2-72,93,共2页
用同位素标记cDNA探针的斑点杂交方法观察了BXSB小鼠肝、肾、脾脏器中C-myc和N-ras原癌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SLE发病较重的4~6月龄BXSB雄鼠脾脏和肾脏均表达C-mycmRNA,肝脏未见表达。SLE... 用同位素标记cDNA探针的斑点杂交方法观察了BXSB小鼠肝、肾、脾脏器中C-myc和N-ras原癌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SLE发病较重的4~6月龄BXSB雄鼠脾脏和肾脏均表达C-mycmRNA,肝脏未见表达。SLE发病较轻的4~6周龄BXSB雄鼠仅发现脾脏表达C-mycmRNA。BXSB小鼠肝、肾、脾各脏器均无N-rasmRNA表达。本研究结果提示C-myc基因可能参与BXSB小鼠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和狼疮性肾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XSB小鼠 红斑性狼疮 C-MYC N-RAS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发疹性黄瘤伴高乳糜微粒血症3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红 狄梅 褚小玲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54-454,共1页
关键词 黄瘤 发疹性 高乳糜微粒血症
下载PDF
皮肤微囊性附属器癌一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项青 方微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64-764,共1页
患者女,31岁,因左上肢近端外侧一浸润性斑块2年,近期增长较快,且伴瘙痒感,于2007年7月16日来我科就诊。约2年前,左上肢近端外侧出现一黄豆大结节,无手术外伤史,无明显不适。近半年偶触之觉明显增大,近2月时有瘙痒感。患者既往... 患者女,31岁,因左上肢近端外侧一浸润性斑块2年,近期增长较快,且伴瘙痒感,于2007年7月16日来我科就诊。约2年前,左上肢近端外侧出现一黄豆大结节,无手术外伤史,无明显不适。近半年偶触之觉明显增大,近2月时有瘙痒感。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上肢近端外侧-5cm×4cm大小浸润性斑块,略高出皮面,中央暗红色,可见明显小凹及黄色粟粒结节,质硬,边缘淡红色,境界不清(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科检查 附属器 微囊性 左上肢 粟粒结节 浸润性 瘙痒感
原文传递
颈部匐行发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朱英 狄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84-684,共1页
患者男,27岁。因发现右侧颈部皮下黑色线状物1d,于2011年6月2H来我院就诊。1d前患者家属发现患者右侧颈部皮下黑色线状物,患者兀不适,未治疗。患者否认外伤及人为因素.患者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关键词 匐行发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酮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平 陈学荣 李世荫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52-54,共3页
研究了雷公藤内酯酮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大、T和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脾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的影响。发现雷公藤内酯酮1、2、5mg/kg腹腔注射(ip,qd×5d)能显著抑制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 研究了雷公藤内酯酮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大、T和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脾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的影响。发现雷公藤内酯酮1、2、5mg/kg腹腔注射(ip,qd×5d)能显著抑制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而对脾细胞IL-2分泌活性无显著影响。体外试验表明,0.02、0.10、0.50mg/L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酮能显著抑制刀豆素A(ConA)及脂多糖(LPS)诱导的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酮 接触性皮炎
下载PDF
一家3口同患尖锐湿疣
10
作者 张红 狄梅 +1 位作者 孙立元 褚小玲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23-523,共1页
关键词 尖锐湿疣 激光疗法 病例
下载PDF
2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及突变体表达的研究
11
作者 王海红 徐胜媛 +10 位作者 孙立元 武文峰 江龙 李银花 高峰 关啸 鲁昆 潘晓冬 蔺洁 杨士伟 王绿娅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I0071-I0071,共1页
背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患者血浆胆固醇水平极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迅速,且多发生早发冠心病。FH主要是由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突变所致。LDLR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 背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患者血浆胆固醇水平极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迅速,且多发生早发冠心病。FH主要是由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突变所致。LDLR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特异性结合并内吞含载脂蛋白B100(ApoBl00)或载脂蛋白E(ApoE)的脂蛋白,可将约70%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转入细胞。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报道了1000多种LDLR突变(http://www.ucl.ae.uk/fhandhttp://www.umd.necker.fr)。针对LDLR的突变,国外已采用突变体表达、流式细胞术及激光共聚焦(CLSM)等方法研究其致病机制。而国内大多局限于基因突变的检测,尚未开展致病机制的研究。深入研究FH发病机制对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基因突变 内吞活性
下载PDF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7年临床随访结果及初步分析
12
作者 高峰 王海红 +10 位作者 李平 孙立元 潘晓冬 杨娅 勇强 蔺洁 杜兰萍 张云婷 柳克晔 杨士伟 王绿娅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I0023-I0023,共1页
研究背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脂质代谢单基因疾病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其主要特点为皮肤黄色素瘤、极度增高且药物难以控制的血浆胆固醇(Tc)增高及早发冠心病。FH杂合子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较正常人群进展快... 研究背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脂质代谢单基因疾病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其主要特点为皮肤黄色素瘤、极度增高且药物难以控制的血浆胆固醇(Tc)增高及早发冠心病。FH杂合子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较正常人群进展快100倍:FH纯合子患者在幼年发病,且多数在20岁前死于冠心病;另外,FH可引起心脏大血管主动脉及心脏瓣膜的严重病变和功能异常,以及钙化的提前发生。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然而,目前我国FH患者的随访是单纯以血脂的变化和肌腱黄色瘤是否缩小、变软作为观察指标,且时间较短,数据不能全面反映FH患者的心脏瓣膜、主动脉、冠状动脉以及全身As病变演变的动态变化。目的为深入探索我国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基因表型、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为诊断、预防及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本课题对1例FH复合杂合子患儿进行7年随访,详细观察和记录心脏瓣膜、主动脉、冠状动脉的形态及功能的动态变化,以及评估应用联合降脂治疗后对病情变化的影响,为中国FH患者的临床病症管理积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临床随访 家系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轻型药疹35例临床观察
13
作者 项青 戴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06-506,共1页
关键词 药疹 轻型 复方倍他米松
下载PDF
梅毒性近关节结节合并心脏瓣膜病1例
14
作者 孙立元 褚小玲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4期307-308,共2页
关键词 关节结节 梅毒性 心脏瓣膜病 获得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 结缔组织
下载PDF
重视甲健康,警惕甲真菌病
15
作者 王晓阳 《中国社区医师》 2014年第17期5-6,共2页
夏季是甲真菌病的高发季节,由于温度高,真菌容易生长、繁殖,导致甲真菌发生或加重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等真菌引起的甲感染甲癣是皮肤癣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疾病,俗称“灰指甲”,以往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 夏季是甲真菌病的高发季节,由于温度高,真菌容易生长、繁殖,导致甲真菌发生或加重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等真菌引起的甲感染甲癣是皮肤癣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疾病,俗称“灰指甲”,以往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但随着病原菌的分离,目前已将两病逐渐分开讨论,本文主要讨论甲真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真菌病 非皮肤癣菌 健康 酵母菌 灰指甲 病原菌
下载PDF
甲真菌病常见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16
作者 王晓阳 《中国社区医师》 2014年第17期8-8,共1页
数十年来,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有多种药物可供临床医生选择,甲真菌病的治愈率已〉80%。
关键词 抗真菌药物 甲真菌病 应用 医生选择 治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