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系患者 推动血管外科发展的寻路人——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陈忠教授
1
作者 王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5-178,F0003,共5页
陈忠,男,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1979年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系。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工作,师从我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汪忠镐院士以及吴... 陈忠,男,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1979年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系。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工作,师从我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汪忠镐院士以及吴庆华教授。1984年-1991年从事血管外科住院医师工作,1991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96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8年曾赴当时国际一流的德国杜伊斯堡圣约翰医院及纽伦堡公立医院血管外科进修学习,2000-2003年担任血管外科副主任职务,2003年晋升为主任医师,任血管外科科室主任至今。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学分会创始主任委员等职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安贞医院 血管外科 中国医师协会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职务 科室主任 杜伊斯堡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下载PDF
中国血管外科的“先驱者”——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吴庆华教授
2
作者 杨耀国 寇镭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9-670,F0003,共3页
[编者按]吴庆华,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早期从事普外科工作,1984年加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任职于血管外科。1988-1990年曾远赴美国Mayo Clinic血管外科进修,1984-1990年任首都医... [编者按]吴庆华,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早期从事普外科工作,1984年加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任职于血管外科。1988-1990年曾远赴美国Mayo Clinic血管外科进修,1984-1990年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常务副主任,1990-2003年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教授,并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医学会理事、原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北京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为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国家医药总局药品评审专家;担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等十余家杂志社的副主编、编委和顾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安贞医院 周围血管疾病 血管外科 北京医科大学 北京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科技奖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双侧颈动脉狭窄外科治疗的单中心15年经验
3
作者 杨耀国 陈忠 +8 位作者 唐小斌 寇镭 王盛 吴章敏 刘晖 张征 何楠 王硕 李健睿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研究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15年疗效和长期获益。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23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EA和CAS治疗的234... 目的研究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15年疗效和长期获益。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23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EA和CAS治疗的234例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基线数据、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死亡情况以及术后长期的全因死亡、脑卒中、术侧颈动脉再狭窄发生率。结果118例行双侧手术治疗。53.85%的患者首次手术为右侧,65.81%首次治疗采用CAS。双侧手术间隔时间2周至11年,中位间隔时间3个月。首次手术后围手术期死亡患者2例,二次手术后围手术期死亡患者1例。术后发生局部皮下血肿18例,高灌注综合征7例,新发缺血性脑卒中19例。206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周期为1~15年,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全因死亡患者28例,其中9例因卒中死亡,6例因脑出血死亡。随访期间发生心梗13例,脑出血10例,卒中31例,术侧再狭窄22例。CAS和CEA患者死亡、脑卒中、再狭窄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中心通过合理的手术方案选择和精细的围手术期管理,对双侧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长期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双侧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再狭窄 脑卒中
下载PDF
血管外科疾病再次手术的疑难问题和解决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忠 唐小斌 +5 位作者 吴章敏 寇镭 刘晖 李庆 王盛 吴庆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20,共5页
下肢动脉再手术的原因包括移植物狭窄、闭塞和感染等,应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没有静脉可用或难以耐受手术的高风险患者,腔内成形可能是开放手术的最佳替代方法。腹主动脉瘤传统手术及腔内修复术后的再手术应根据不同原因采... 下肢动脉再手术的原因包括移植物狭窄、闭塞和感染等,应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没有静脉可用或难以耐受手术的高风险患者,腔内成形可能是开放手术的最佳替代方法。腹主动脉瘤传统手术及腔内修复术后的再手术应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策略,腔内修复较传统手术有较高的再次干预率。复发性的颈动脉狭窄再次手术方法尚有争论,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临床实验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CEA)和颈动脉支架(CAS)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再手术 治疗
下载PDF
吴庆华教授:中国血管外科“老兵”
5
作者 唐小斌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3期196-198,共3页
2021年6月29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广大党员永葆政治本色,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举行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原血管外科主任吴庆华教授荣获中共中央授予的“光荣... 2021年6月29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广大党员永葆政治本色,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举行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原血管外科主任吴庆华教授荣获中共中央授予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图1)。当这位年逾古稀、两鬓斑白的老党员接过象征坚定初心和崇高荣誉的纪念章时倍感振奋、倍受鼓舞,表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是对老同志一直以来忠诚于党的高度肯定,彰显了党对老同志们的关心、关怀、关切;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们应践行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奉献自己的一生,兢兢业业地为老百姓做好医疗服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宗旨 老党员 不忘初心 北京安贞医院 医疗服务工作 血管外科 两鬓斑白 吴庆
下载PDF
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的诊疗现状及对策
6
作者 陈忠 胡忠洲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近30年来,全球脑卒中新发病例数增加了70%,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1]。《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指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现患和曾患卒中人数约1704万例,卒中现患人数高居世界首位,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2]。研究表明,20... 近30年来,全球脑卒中新发病例数增加了70%,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1]。《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指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现患和曾患卒中人数约1704万例,卒中现患人数高居世界首位,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2]。研究表明,20%脑卒中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相关[3]。同时,约20%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椎基底动脉狭窄相关[4]。目前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理念及手段受到广泛关注且基本成熟,但对椎动脉狭窄的关注相对较少。因此,及时科学规范地治疗颈动脉狭窄及椎动脉狭窄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十分重要。本文将结合最新的相关研究及指南,对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的诊疗现状及对策做出介绍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椎动脉狭窄 新发病例数 预防脑卒中 治疗理念 椎基底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防治
下载PDF
腓肠肌血肿和深静脉血栓无创血管检查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7
作者 杨培 吴庆华 +2 位作者 林艳 张煜亚 张钧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09-210,216,共3页
目的 :腓肠肌血肿和深静脉血栓的症状极为相似 ,即都有单侧肢体的突发肿胀、疼痛。但因为二种病的治疗截然不同 ,前者禁忌溶栓、抗凝 ,而后者恰恰需要及时溶栓、抗凝。所以本文研究旨在用无创血管检查 (包括血管B超和Doppler血管检查 )... 目的 :腓肠肌血肿和深静脉血栓的症状极为相似 ,即都有单侧肢体的突发肿胀、疼痛。但因为二种病的治疗截然不同 ,前者禁忌溶栓、抗凝 ,而后者恰恰需要及时溶栓、抗凝。所以本文研究旨在用无创血管检查 (包括血管B超和Doppler血管检查 )及患者的症状、体征几个方面如何避免将腓肠肌血肿误诊为深静脉血栓的方法。方法 :对 11例下肢突发肿胀、疼痛的患者分别做血管B超和Doppler血管检查。结果 :11例患肢有 9例血管B超证实下肢深静脉通畅 ,并且存在腓肠肌血肿 ;Doppler血管检查提示 4肢深静脉回流不通畅 ,5肢深静脉回流尚通畅 ;另外 2例血管B超和Doppler血管检查皆为阴性结果。结论 :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管B超和Doppler血管检查避免将腓肠肌血肿误诊为深静脉血栓是可能的 ,而且B超对鉴别诊断腓肠肌血肿和深静脉血栓比Doppler血管检查有优势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肌血肿 深静脉血栓 无创血管检查 诊断 超声检查
下载PDF
VEGF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盛 陈忠 +2 位作者 唐小斌 吴章敏 吴庆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789-79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取生长活跃的EPCs,分别转染不同浓度的携带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质粒(Adv-GFP-VEGF165)(转染组)及空质粒(Adv-GFP)(空质粒组),并设空白对照组。荧光显微...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取生长活跃的EPCs,分别转染不同浓度的携带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质粒(Adv-GFP-VEGF165)(转染组)及空质粒(Adv-GFP)(空质粒组),并设空白对照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果,MTT法检测不同病毒滴度时细胞增殖情况;ABC-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转染组镜下观察到大部分细胞呈现绿色荧光。病毒滴度为1∶100的转染会导致细胞生长停滞,并造成细胞损害;1∶50的转染后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ELISA检测证实转染组上清液中VEGF蛋白浓度明显高于空质粒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以腺病毒为载体的VEGF基因转染EPCs是可行的,1∶50是合适的转染比率,转染后上清液中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祖细胞 基因转染
下载PDF
即穿型人工血管内瘘与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内瘘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9
作者 缪鹏 谭正力 +4 位作者 田然 姚辰亮 曹放 郁正亚 陈忠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3期211-215,224,共6页
目的比较即穿型人工血管与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人工血管内瘘手术患者,包括即穿型人工血管23例,ePTFE人工血管144例,比较... 目的比较即穿型人工血管与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人工血管内瘘手术患者,包括即穿型人工血管23例,ePTFE人工血管144例,比较两组基本资料、临床数据、围术期及远期并发症、长期通畅率及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及拔除时间等结果。结果即穿型人工血管组23例随访18个月生存率为91.3%,ePTFE人工血管组生存率为94.5%。即穿型人工血管组及ePTFE人工血管组术后6、12、18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1.09%、57.52%、38.35%及73.05%、49.65%、26.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穿型人工血管组及ePTFE人工血管组术后6、12、18个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5.65%、67.16%、55.97%及87.15%、72.63%、5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穿型人工血管组术后初次穿刺时间(3.2±2.0)d,术后透析导管移除时间(3.8±1.6)d。ePTFE组术后人工血管初次穿刺时间(29.6±9.7)d,术后透析导管移除时间(53.8±29.3)d。即穿型人工血管组相较ePTFE人工血管组在人工血管初次穿刺时间、同期合并中心静脉导管手术及术后拔除透析导管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穿型人工血管内瘘较ePTFE人工血管内瘘在通畅率及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无显著差异,但其在早期人工血管穿刺透析、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均优于ePTFE人工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穿型人工血管 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外周切割球囊在血液透析通路血管狭窄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缪鹏 谭正力 +3 位作者 田然 姚辰亮 郁正亚 陈忠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切割球囊(PCB)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及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血管狭窄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48例采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治疗AVF狭窄(17例)或AVG狭窄(31例)患者的疗... 目的探讨外周切割球囊(PCB)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及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血管狭窄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48例采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治疗AVF狭窄(17例)或AVG狭窄(31例)患者的疗效,术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通畅率。结果AVF组技术成功率94.1%,临床成功率100%;AVG组技术成功率96.78%,临床成功率93.55%,4例AVG组患者出现术后30天内再狭窄或闭塞。两组均没有血肿、血管破裂等并发症。AVF组平均狭窄开放压力为(8.24±2.36)atm,AVG组平均狭窄开放压力为(7.03±2.63)atm。AVF组与AVG组在6、12、24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64.70%、23.53%、5.88%和40.74%、7.40%、0%;AVF组与AVG组在6、12、24个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76.47%、58.82%、5.88%和66.67%、29.63%、3.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12.92±10.95)个月,AVF组再狭窄率为52.9%,AVG组再狭窄率为96.8%。结论PCB治疗AVF及AVG狭窄安全、有效,两组初级和次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VG术后再狭窄率高于AV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人工血管内瘘 切割球囊 血液透析
下载PDF
多普勒无创血管检查在诊断肢体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煜亚 张钧华 +2 位作者 杨培 林艳 吴庆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 :探讨多普勒无创血管检查在诊断缺血肢体的血管闭塞部位与程度中的正确性。方法 :对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0年 12月的 38例肢体缺血患者 ,5 4例患肢进行多普勒血管超声与造影结果对比。结果 :多普勒超声对 5 4例缺血患肢诊断的... 目的 :探讨多普勒无创血管检查在诊断缺血肢体的血管闭塞部位与程度中的正确性。方法 :对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0年 12月的 38例肢体缺血患者 ,5 4例患肢进行多普勒血管超声与造影结果对比。结果 :多普勒超声对 5 4例缺血患肢诊断的正确率为 87% ,与血管造影结论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多普勒无创血管检查方便实用 ,正确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缺血 诊断 多普勒超声 无创血管检查 多普勒血流图形
下载PDF
血管型白塞病的护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志英 包丽莉 +2 位作者 申婧 于志红 田萍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19-1121,共3页
关键词 血管型白塞病 护理
下载PDF
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狭窄的腔内血管成形术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庆华 寇镭 +7 位作者 陈忠 杨宝钟 邓鸿儒 罗小云 唐小斌 吴章敏 刘晖 韩延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372-374,共3页
目的 总结应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治疗 12例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狭窄的经验。 方法  1987年~ 2 0 0 1年 ,我科应用PTA治疗 12例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 ,以扩张前后动脉造影以... 目的 总结应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治疗 12例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狭窄的经验。 方法  1987年~ 2 0 0 1年 ,我科应用PTA治疗 12例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 ,以扩张前后动脉造影以及术中狭窄段两端测压判断疗效。术后应用上、下肢Doppler和彩色超声检查作为随访手段。 结果  12例PTA均获得成功 ,除 1例患儿术后发生髂股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外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出现 ,无死亡率。本组病例扩张后病变狭窄均小于 5 0 %。扩张前狭窄段近远端压力差为 2 5mmHg~ 46mmHg ,平均 37 7mmHg;扩张后压力差降至 5 0mmHg~ 10 5mmHg ,平均7 2mmHg。本组病例术后随访 12月~ 72月 ,无再狭窄或阻塞。 结论 PTA治疗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 ,安全、有效、经济。PTA是短段狭窄的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首选治疗方法。对长段狭窄的病例PTA仍是可行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操作时不必勉强将狭窄段动脉扩张至正常管径 ,有效地降低跨狭窄段压力差即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胸腹主动脉狭窄 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复杂的周围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庆华 陈忠 +7 位作者 毛斌 寇镭 杨宝钟 苑超 邓鸿儒 唐小斌 吴章敏 周其文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1996年第1期9-10,共2页
本文报告作者从1992年3月至1995年6月治疗的11例难以控制近远心端血流复杂的周围动脉瘤的体会。11例病人在尽可能控制与瘤体相通的动脉的前提下,均直接破瘤而入,其中10例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阻断从瘤腔外无法... 本文报告作者从1992年3月至1995年6月治疗的11例难以控制近远心端血流复杂的周围动脉瘤的体会。11例病人在尽可能控制与瘤体相通的动脉的前提下,均直接破瘤而入,其中10例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阻断从瘤腔外无法控制的主要动脉分支,1例在体外循环辅助下,1例直接缝扎椎动脉。术后病人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及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Fogarty动脉取栓导管 体外循环
下载PDF
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在诊断老年下肢动脉硬化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一妹 李小鹰 +3 位作者 杨培 刘敏艳 刘亮 朱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07-407,共1页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症 周围血管 多功能 诊断 检查 多普勒血流图形 老年 临床价值 无创伤性 可重复性
下载PDF
兔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及诱导分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盛 管珩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297-300,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自兔骨髓中分离及诱导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方法:抽取兔骨髓,Ficoll离心液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含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M19... 目的:探讨自兔骨髓中分离及诱导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方法:抽取兔骨髓,Ficoll离心液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含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M199培养液诱导培养EPCs,透射电镜及免疫荧光法对所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细胞诱导培养48-72h后即可见有细胞贴壁,逐渐变成梭形。培养至8d左右,可观察到数条由梭形贴壁细胞直线生长连接而成的条索,7-10d出现多个细胞团,贴壁的梭形细胞开始从细胞团的边缘出芽长出,培养至14d左右,细胞逐渐融合,连接成大片条索状结构。透射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查证实为血管内皮祖细胞。结论:梯度离心法白兔骨髓获得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分化可获得血管内皮祖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血管内皮祖细胞 分离 诱导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海棉状血管瘤的治疗 被引量:5
17
作者 寇镭 吴庆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91-192,共2页
关键词 海棉状血管瘤 放射治疗 手术治疗 激光治疗 激素疗法
下载PDF
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后患者康复依从性的调查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月红 张立华 吴岚 《护理管理杂志》 2010年第4期255-256,共2页
目的了解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后患者的康复依从性。方法采用自制的电话随访记录表,对102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后出院的患者进行6个月的电话随访。结果患者出院后1~3个月存在不同比例的伤口和患肢的问题,患者出院后4~6个月服药依从性下... 目的了解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后患者的康复依从性。方法采用自制的电话随访记录表,对102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后出院的患者进行6个月的电话随访。结果患者出院后1~3个月存在不同比例的伤口和患肢的问题,患者出院后4~6个月服药依从性下降(P<0.01),出院后3~6个月健康行为与自我保健依从性下降(P<0.05),出院6个月复诊依从性下降(P<0.01)。结论患者出院3~6个月康复依从性有明显差异,为今后实施更加有效的院内健康教育及出院患者的后续健康干预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转流术 康复 依从性
下载PDF
腹部外科手术后抗凝药物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庆华 韩延民 《腹部外科》 2007年第4期198-200,共3页
关键词 外科手术后 腹部手术 抗凝药物 不缝合腹膜 阑尾切除术 预防 切口感染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