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足部血管交叉征象在判断跖背动脉分型中的初步应用
1
作者 谭哲伦 杨勇 +7 位作者 李金勇 李斌 李峰 王志新 王扬 徐小龙 黄行健 曹梦琦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4年第2期86-90,共5页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中一种足部血管交叉征象在判断第一跖背动脉分型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治疗的11例住院患者,均单侧拇指缺如,并在趾甲皮瓣术式修复拇指的术前...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中一种足部血管交叉征象在判断第一跖背动脉分型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治疗的11例住院患者,均单侧拇指缺如,并在趾甲皮瓣术式修复拇指的术前进行了供区足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对第一跖背动脉的Gilbert分型进行判断,并在术中进行验证。结果入组的11例患者中,根据DSA结果的后前位和侧位判断第一跖背动脉分型,其中GilbertⅠ型3例(27.3%),Ⅱa型4例(36.4%),Ⅱb型1例(9.1%),Ⅲ型共3例(27.3%)。GilbertⅠ型和Ⅱ型的足背和第一跖背动脉与足底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均在DSA时显影构成血管交叉征象。术中显露跖背动脉后所见血管情况与术前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判断的Gilbert分型完全吻合,准确率为100%。本组患者术后趾甲皮瓣全部成活。结论第一跖背动脉在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交叉征象是明确判断其Gilbert分型的重要征象,对于切取长血管蒂趾甲皮瓣术前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穿支皮瓣 跖背动脉 Gilbert分型 血管交叉征象
下载PDF
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高凯迪 杨明辉 +1 位作者 霍妍 张蕴鑫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血栓组(...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3)和对照组(n=147)。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和手术相关指标,分析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血栓组患者的年龄大于对照组患者,合并糖尿病、认知功能下降、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年龄≥80岁)、认知功能下降、糖尿病、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均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年龄≥80岁)、认知功能下降、糖尿病、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均会增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风险,临床中可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髋部骨折 下肢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校正术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进展
3
作者 张蕴鑫 刘芳 +1 位作者 范宝文 刘建龙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50-53,共4页
血流动力学校正术(CHIVA)作为一种微创血流改造手术,是一种前沿的静脉曲张治疗手段,也是一种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的保守型门诊手术。CHIVA手术相较于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具有创口小、疗效好、恢复时间短的优点,但复发率较高。... 血流动力学校正术(CHIVA)作为一种微创血流改造手术,是一种前沿的静脉曲张治疗手段,也是一种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的保守型门诊手术。CHIVA手术相较于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具有创口小、疗效好、恢复时间短的优点,但复发率较高。因此,本文综述了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以及CHIVA、泡沫硬化剂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整理总结CHIVA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进展情况,CHIVA手术效果良好,但CHIVA手术联合泡沫硬化剂可以提升临床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效果,且不增加下下肢静脉曲张复发风险,可靠性较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CHIVA手术 泡沫硬化剂 静脉腔内技术
下载PDF
临床药师与护师协同合作在提高血栓性疾病患者用药合理性中的作用
4
作者 任爽 武丹威 +3 位作者 王萌萌 刘建龙 甄健存 张威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5年第1期43-47,共5页
本文介绍抗凝治疗专业临床药师针对专科护理人员开展的以提升护理团队对于抗血栓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的药学实践工作内容,同时结合国内外文献,探索临床药师与护师协同合作模式。通过调查护师对临床药师工作的认可程度,表明... 本文介绍抗凝治疗专业临床药师针对专科护理人员开展的以提升护理团队对于抗血栓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的药学实践工作内容,同时结合国内外文献,探索临床药师与护师协同合作模式。通过调查护师对临床药师工作的认可程度,表明临床药师定期对护师进行抗血栓药物知识培训并给予药学支持工作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临床药师应充分发挥其药学专业特长,探索药师与护师优势互补的药护协同合作模式,增加血栓性疾病患者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疾病 抗血栓药物 药剂师 护师
下载PDF
手术时间对老年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5
作者 赵晨肖 蔚思洋 蒋鹏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 探讨手术时间对老年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手术的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中位手术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短时组(n=140,<159 min)和长时组... 目的 探讨手术时间对老年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手术的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中位手术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短时组(n=140,<159 min)和长时组(n=140,>159 min)。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共25例患者发生下肢DVT,其中,症状性下肢DVT为14例,无症状下肢DVT为11例。不同性别、是否发生恶性肿瘤、是否进行骨科手术中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时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为5.0%,低于长时组患者的12.9%(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感染率、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时间与老年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风险有关,临床实践中应注意评估患者的发生风险,积极做好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手术时间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控制营养状况评分与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修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蕴鑫 贾伟 +1 位作者 程志远 蒋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6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控制营养状况(COUNT)评分与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修复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1月20日—2022年11月20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DFU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创面修复情况的不同分为非创面修复组(n=47)和创面修复组(n=33)。记录... 目的探讨控制营养状况(COUNT)评分与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修复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1月20日—2022年11月20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DFU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创面修复情况的不同分为非创面修复组(n=47)和创面修复组(n=33)。记录创面修复与住院时间,比较创面修复组与非创面修复组的临床特征及CONUT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FU创面修复的影响因素。结果非创面修复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是16.00(10.50,24.00)d,短于创面修复组患者的44.00(31.00,61.8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创面修复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踝肱指数(ABI)、CONUT评分以及营养不良比率均高于创面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NUT评分、营养不良、TC、ABI是DFU创面修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DFU患者的营养不良、ABI、TC和CONUT评分均会对其创面修复造成不利影响,而CONUT评分可以准确预测患者的创面修复风险,可以作为临床医生早期评估DFU的可靠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营养状况评分 糖尿病足溃疡 创面修复 相关性 糖尿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乔萌萌 贾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82-286,共5页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GSV)高位结扎剥脱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GSV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138例GSV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VTE的46例患者作为VT...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GSV)高位结扎剥脱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GSV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138例GSV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VTE的46例患者作为VTE组,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根据VTE组患者的年龄与性别按1:2的比例选取92例术后未发生VTE的患者作为NVTE组。分析GSV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TE组患者术前有下肢静脉炎病史的比例、术后1dD-二聚体(D-D)水平、术后1 d血小板计数(PLT)、术后1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高于NVTE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多于NVTE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有下肢静脉炎病史、术中出血量较高、术后1dD-D水平较高、术后1 d PLT较高及术后1dhs-CRP水平较高均为GSV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有术前下肢静脉炎病史、术中出血量≥86.43 ml、术后1dD-D水平≥443.36μg/L、术后1dPLT≥295.63×10~9/L、术后1dhs-CRP水平≥10.62 mg/L时,GSV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发生VTE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前有下肢静脉炎病史,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D-D、PLT、hs-CRP水平较高的患者术后发生VTE的风险更高,应尽早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曲张 高位结扎剥脱术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栓塞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围手术期综合干预对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芳 贾伟 崔海月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42-446,共5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综合干预对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00例骨盆及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是否接受综合...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综合干预对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00例骨盆及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是否接受综合干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93,接受围手术期综合干预)和对照组(n=107,未接受围手术期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专科信息和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期间相关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全身麻醉、术中低体温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启动低分子肝素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但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感染、恶心呕吐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比例、下肢DVT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综合干预可降低骨盆及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DVT的发生率,降低全身麻醉和术中低体温的比例,缩短术后启动低分子肝素的时间,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下肢骨折 围手术期 综合干预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结合血流动力学校正术的综合疗法对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
9
作者 张蕴鑫 徐圣杰 +1 位作者 刘建龙 蒋鹏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0期1153-115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血流动力学校正术(CHIVA)的综合疗法对下肢静脉曲张(VVLE)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80例VV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 目的探讨基于血流动力学校正术(CHIVA)的综合疗法对下肢静脉曲张(VVLE)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80例VV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腔内激光结合泡沫硬化剂治疗的方案,干预组患者采取CHIVA结合泡沫硬化剂治疗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前和术后12周的静脉血流速度、病情、疼痛程度,术后6个月、1年的复发率和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术后12周,干预组患者浅静脉血流速度、深静脉血流速度、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干预组患者皮肤灼烧、皮下淤血、术后疼痛及皮肤溃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HIVA的综合疗法能有效提高VVLE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静脉血流速度和疼痛程度,改善病情,提高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校正术 下肢静脉曲张 综合疗法 疗效 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栓压力带对胸部创伤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
10
作者 胡淼 张冬 程志远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536-539,568,共5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栓压力带对胸部创伤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98例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联合组(n=162,使用低分...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栓压力带对胸部创伤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98例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联合组(n=162,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栓压力带进行VTE预防)和对照组(n=136,仅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VTE预防)。记录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VTE的发生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以开放性创伤、合并肺损伤为主,少数患者存在意识障碍。两组患者创伤情况、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共13例患者发生VTE,其中,联合组患者VTE发生率为1.8%(3/162),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3%(10/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栓压力带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胸部创伤患者术后发生VTE的风险,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抗血栓压力带 胸部创伤 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防
下载PDF
优化术中流程对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
11
作者 李春霞 李慧 +1 位作者 郭榕晨 贾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2-45,97,共5页
目的探讨优化术中流程对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手术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合并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采取术中常规处理的患者... 目的探讨优化术中流程对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手术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合并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采取术中常规处理的患者作为常规处理组(n=51),将自2021年5月开始采取术中优化流程的患者作为优化流程组(n=61)。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结局。结果优化流程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处理组患者,全身麻醉、术中低体温及术中输血的比例均低于常规处理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处理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流程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常规处理组患者(P﹤0.05)。优化流程组患者术后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及血栓长度均短于常规处理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死亡病例。优化流程组无患者发生肺栓塞,常规处理组有6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肺栓塞,经过积极治疗后均治愈。两组患者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对于合并下肢DVT的手术患者,优化术中流程可以降低全身麻醉的使用率和术中输血的比例,减少术中出血量和低体温的发生,最终改善下肢DVT相关的临床表现,并有效预防继发的肺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优化流程 D-二聚体 肺栓塞 不良事件
下载PDF
术中综合改良措施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血流动力学与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
12
作者 叶红莎 田雅静 田轩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0期1175-1179,1235,共6页
目的探讨术中综合改良措施对大隐静脉曲张(GSV)患者血流动力学与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GS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组(采用... 目的探讨术中综合改良措施对大隐静脉曲张(GSV)患者血流动力学与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GS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术中干预措施)和改良组(采用术中综合改良措施),每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默契度、术后恢复进程、不同时刻[麻醉诱导前(T_(0))、手术10 min(T_(1))、术毕即刻(T_(2))]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D-二聚体(D-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治疗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常规组患者,手术默契度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出院时间、患肢酸胀感消失时间和患肢沉重麻木感消失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_(0)、T_(1)时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T_(2)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改良组患者的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患者,PT、APTT、TT均长于常规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4.65%(2/43),低于常规组患者的23.26%(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术中综合改良措施可有效减轻GSV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从而降低术后炎性应激反应与血液高凝反应程度,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曲张 血流动力学 术后应激反应 安全性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血流动力学与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
13
作者 李晓龙 蒋鹏 +3 位作者 刘继超 罗太君 胡焱 王庚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1期1326-1331,共6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血流动力学与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行CEA治疗的7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麻醉...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血流动力学与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行CEA治疗的7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麻醉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全麻组(n=39,采用单纯全身麻醉)和复合组(n=39,采用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微循环指标[末梢灌注指数(TPI)、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术后12 h,观察两组患者炎性反应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应激反应指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PI)]、氧化应激反应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血清神经蛋白细胞[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α(NT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的变化情况。结果 诱导完成(T1)、切皮时(T2)、术毕即刻(T3)时,复合组患者MAP、LF/HF均低于全麻组患者,HR、TPI均高于全麻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复合组患者TNF-α、IL-6、hs-CRP均低于全麻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复合组患者Cor、ACTH、EPI均低于全麻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复合组患者MDA、ox-LDL均低于全麻组患者,SOD、T-AOC均高于全麻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复合组患者S100-β、NSE水平均低于全麻组患者,BDNF、NGF、NTF-α水平均高于全麻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26%,低于全麻组患者的2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更好地维持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减轻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程度,发挥保护患者神经蛋白组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斑块 超声 颈丛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14
作者 张文洁 张曼 +2 位作者 林孟如 曲莹莹 贾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1423-1427,1442,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支架植入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随访期间(术后1年内)...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支架植入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随访期间(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n=36)和对照组(n=16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支架植入术和术后管理情况,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再狭窄组患者年龄≥65岁、长期大量吸烟、糖尿病、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5 mg/L及支架数量≥2个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年龄≥65岁)、长期大量吸烟、糖尿病、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5 mg/L)、植入多个支架(≥2个)均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与老年、长期大量吸烟、糖尿病、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以及植入多个支架均有关,临床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及时识别高危患者,强化治疗并定期复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支架植入术 支架内再狭窄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术中干预对骨科手术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欣 崔海月 +1 位作者 蒋鹏 赖良鹏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9期1054-1057,1062,共5页
目的 探讨术中干预对骨科手术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了术中干预措施将患者分为干预组(n=47... 目的 探讨术中干预对骨科手术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了术中干预措施将患者分为干预组(n=47)和对照组(n=49),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干预组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上在手术过程中增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针对性措施。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干预组患者全身麻醉的比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两组患者低分子量肝素的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干预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手术患者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率,并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手术 深静脉血栓 术中干预 预防
下载PDF
椎管内麻醉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恢复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曾艳利 肖蕊 +2 位作者 田轩 那继贤 祁祺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1期1314-1318,共5页
目的 探讨椎管内麻醉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恢复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2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 目的 探讨椎管内麻醉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恢复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2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椎管内麻醉组(n=61)和全身麻醉组(n=6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期间下肢DVT、谵妄、感染、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骨折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低体温的比例、使用骨水泥的比例、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比例、穿弹力袜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椎管内麻醉组患者下肢DVT、谵妄、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全身麻醉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管内麻醉可降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DVT、谵妄及感染的发生率,同时未增加术后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麻醉 老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综合干预对高危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价值
17
作者 王琦 郑蓉 蒋鹏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8期956-958,996,共4页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高危孕妇分娩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分娩的329例高危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接受综合干预将其分为干预组(n=148)和...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高危孕妇分娩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分娩的329例高危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接受综合干预将其分为干预组(n=148)和对照组(n=181),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升高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住院期间,干预组患者D-二聚体升高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出血率、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可显著降低高危孕妇分娩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干预 高危 孕妇 深静脉血栓形式 预防
下载PDF
导丝成袢技术回收钩贴壁锥形腔静脉滤器技术细节分析
18
作者 田轩 刘建龙 +8 位作者 贾伟 蒋鹏 程志远 张蕴鑫 李金勇 刘笑 周密 曲诚家 田晨阳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9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探讨导丝成袢技术回收钩贴壁锥形腔静脉滤器的技术细节。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45例使用导丝成袢技术回收钩贴壁锥形滤器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滤器回收情况将其分为腔内组(n=34,使用导... 目的探讨导丝成袢技术回收钩贴壁锥形腔静脉滤器的技术细节。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45例使用导丝成袢技术回收钩贴壁锥形滤器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滤器回收情况将其分为腔内组(n=34,使用导丝成袢技术成功取出滤器)与开放技术组(n=11,使用导丝成袢技术取出滤器失败),腔内组患者按照滤器取出方法的不同进一步分为导丝成袢(Loop)技术1.0组(n=15,采用Loop 1.0技术)与Loop 2.0组(n=19,采用Loop 1.0技术取出滤器失败后改用Loop 2.0成功取出滤器)。分析导丝成袢技术细节特点、技术要点及腔内取出滤器的可行性。结果腔内组患者右髂静脉路径植入比例、滤器形态改变比例均低于开放组患者,取出次数少于开放组患者,X线曝光时间短于开放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内组患者滤器最大倾斜角度、回收钩顶端至血管边缘距离均小于开放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op 1.0组患者X线曝光时间为13(10,17)min,短于Loop 2.0组患者的23(20,2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和下腔静脉均未出现新发血栓形成及症状性肺栓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丝成袢技术可明显提高发生滤器倾斜回收钩贴壁的锥形滤器腔内回收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未能成功回收者可选择开放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 回收钩贴壁 导丝成袢技术 滤器回收
下载PDF
优化手术流程对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效果的影响
19
作者 李丹 冯缙 贾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0期1183-1187,共5页
目的 探讨优化手术流程对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联合大隐静脉硬化剂治疗的97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取优化手术流... 目的 探讨优化手术流程对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联合大隐静脉硬化剂治疗的97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取优化手术流程将患者分为优化组(n=55)和常规组(n=42)。比较两组患者的专科病情[病程、病变部位、临床表现-病因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CEAP)分级]、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手术摆台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病程、病变部位、CEAP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摆台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住院期间,优化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患者手术部位皮下出血面积占单侧下肢面积的百分比明显小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均无需进行二次手术。结论 优化手术流程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曲张 手术 优化流程 并发症
下载PDF
综合干预对足踝骨折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
20
作者 张晓 赵媛 蒋鹏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9期1088-1091,共4页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足踝骨折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手术期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综合干预组(n=47)和对照组(n=...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足踝骨折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手术期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综合干预组(n=47)和对照组(n=4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术后复查D-二聚体时间及复查D-二聚体升高比例。结果 两组患者骨折至手术时间、骨折部位、手术时长、清创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查D-二聚体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干预组患者D-二聚体升高比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踝骨折患者早期进行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骨折 深静脉血栓 综合干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