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传统的薪火传承
1
作者 李志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2-40,共9页
由李达创建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经由四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不仅始终坚持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立足中国实践,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而且在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源流、演进历程、学理根据、方... 由李达创建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经由四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不仅始终坚持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立足中国实践,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而且在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源流、演进历程、学理根据、方法论前提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并不断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传统。这一传统,既是“由理论而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同时也是“由现实而理论”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二者交相辉映、彼此成就,塑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珞珈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武汉大学 李达 学术传统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人民至上观念
2
作者 李维武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6,共12页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作出深入而准确的理解,需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进行哲学史性质的探讨。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百年开展,可以清楚看到人民至上观念的哲学内涵及逻辑结构:...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作出深入而准确的理解,需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进行哲学史性质的探讨。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百年开展,可以清楚看到人民至上观念的哲学内涵及逻辑结构:在历史观转换中发现人民创造历史的力量,在民主观变革中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在政党观上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在认识论上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由此表明,人民至上观念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深厚的学理性和历史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李大钊 陈独秀 毛泽东 习近平
下载PDF
毛泽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3
作者 赵士发 柳沛桦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57,共10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要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理论基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要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理论基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立、逐渐脱离苏联影响并结合中国特色不断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各学科在现代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同时,毛泽东为当代中国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与方法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科体系 毛泽东思想 方法论
下载PDF
百年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出发 被引量:11
4
作者 汪信砚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3,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 习近平总书记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出发的庄严宣言。尽管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本质规定之一,但这个讲话在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之后,又将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单独提出来加以强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尽管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已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自觉意识并不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共始终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新征程上,强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一本教科书、一个时代、一种评价——对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再思考(上) 被引量:2
5
作者 何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42,共14页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是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展开的。这种批判虽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上却严重失真。于是,还原20世纪50...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是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展开的。这种批判虽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上却严重失真。于是,还原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人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真相,就成为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事实上,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有着十分强烈的批判意义。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建构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毛泽东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当时出版的多个版本的教科书中,有三本书最具典型性:一本是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按照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序列来讲毛泽东思想;一本是冯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按照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逻辑理路来讲毛泽东的实践的认识论;一本是刘丹岩、高清海撰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从批判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结构入手,来思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结构。这三本书的中国特色从一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第二次结合”中的哲学观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并没有否定这一时期的哲学观念,只是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认识论功能,而恢复它的社会的、教育的功能。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完美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 陶德麟 艾思奇 李达 冯契 高清海
下载PDF
一本教科书、一个时代、一种评价--对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再思考(下) 被引量:1
6
作者 何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是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展开的。这种批判虽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上却严重失真。于是,还原20世纪...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是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展开的。这种批判虽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上却严重失真。于是,还原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人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真相,就成为了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事实上,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有着十分强烈的批判意义。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建构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毛泽东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当时出版的多个版本的教科书中,有三本书最具典型性:一本是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按照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序列来讲毛泽东思想;一本是冯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按照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逻辑理路来讲毛泽东的实践的认识论;一本是刘丹岩、高清海撰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从批判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结构入手来思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结构。这三本书的中国特色,从一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第二次结合”中的哲学观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并没有否定这一时期的哲学观念,而只是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认识论功能,而恢复了它的社会的、教育的功能。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完美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 陶德麟 艾思奇 李达 冯契 高清海
下载PDF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汪信砚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共10页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思想伟力、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运用和发展...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思想伟力、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理论自觉,并根据这种自觉意识实现了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唯物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创造性运用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和伟大成就的深刻阐释 被引量:1
8
作者 汪信砚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14,共5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上又一篇纲领性文献,它首次全面概括和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伟大飞跃,并表现出以下五个鲜明特点。一是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上又一篇纲领性文献,它首次全面概括和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伟大飞跃,并表现出以下五个鲜明特点。一是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二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三是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四是深化了关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的理解和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五是首次全景式地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丰富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十九届六中全会 《决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中国《资本论》哲学研究70年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可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1年第1期177-189,共13页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域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资本论》哲学研究经历了前后相续、不断深入的三个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国内《资本论》哲学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侧重于《资本论》方法的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拓展阶段,集中...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域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资本论》哲学研究经历了前后相续、不断深入的三个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国内《资本论》哲学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侧重于《资本论》方法的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拓展阶段,集中于《资本论》历史观的重新阐释;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进入深化阶段,主要在政治哲学、生态哲学和经济哲学等领域挖掘出《资本论》哲学思想的丰富意蕴。这一研究始终贯穿着关注现实问题的根本旨趣,反映并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因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10
作者 李维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0年第2期312-320,共8页
在过去百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和赞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曾对墨家思想进行深入的发掘、不断的阐释和积极的吸取,从中发现中国古代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和辩证唯物论在中国的前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内容.这些都启示今... 在过去百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和赞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曾对墨家思想进行深入的发掘、不断的阐释和积极的吸取,从中发现中国古代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和辩证唯物论在中国的前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内容.这些都启示今天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把墨学研究纳入自己的视域,作为自己的应有之义.朱传棨老师的新著《墨家思想研究》正是这方面的一个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墨家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朱传棨 《墨家思想研究》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具象化运演理论探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乐强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4-99,共6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跟踪考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物化及文化工业、技术统治、景观收摄、消费侵蚀等过程的关系中,探究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运演机制,揭示出这种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运演既是一个与不同社会情境融合的过程,又是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跟踪考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物化及文化工业、技术统治、景观收摄、消费侵蚀等过程的关系中,探究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运演机制,揭示出这种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运演既是一个与不同社会情境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追逐意旨下潜、观念殖民和价值整合的功能生发过程,展陈出意识形态具象化运演对人的生存屈从的塑造、对多样化拜物教下人的客体化的强化、对社会一体化的构筑等等效能。它在总体上维系着资本主义,但也以具象化的方式消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具象化运演
下载PDF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启示
12
作者 张萌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2年第1期152-159,共8页
在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中,研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可以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启思。其一,通过确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的结果”所建构的四种生活之关系体系的结构重心,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应当以... 在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中,研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可以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启思。其一,通过确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的结果”所建构的四种生活之关系体系的结构重心,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应当以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为根本出发点。其二,通过发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经历背后贯穿的解决社会问题的主体线索,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需要以实践问题为发展导向。其三,通过关联《<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及其后《资本论》的“术语的革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应当以“言”与“道”的统一为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时代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马克思理论批判的实践哲学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志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35,共11页
作为马克思理论批判的对象,无论是传统哲学理论还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抑或历史编纂学等,无不预设了“旁观者”的视角,即假定理论家是一位处于世界之外的、从整体上掌握了全部真理的、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这一视角不仅造就了传统理论在对待... 作为马克思理论批判的对象,无论是传统哲学理论还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抑或历史编纂学等,无不预设了“旁观者”的视角,即假定理论家是一位处于世界之外的、从整体上掌握了全部真理的、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这一视角不仅造就了传统理论在对待现实不幸时的冷漠无情,还把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排斥在理论考察之外。马克思的理论批判,不仅批判各种具体的理论观点,更是从根本上以参与者的实践视角替换旁观者的理论视角,使得普通个人的日常生活及历史实践成为理论的核心关切,从而将理论转换为大众批判社会现实并采取革命行动的理论武器。经过批判,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由传统的二元论关系变为实践领域内部的理论—实践的互动关系,因为实践是包括理论与实践在内的全部历史筹划。在这部历史筹划中,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都既是理论家也是实践家,主体性的反思与自由的政治行动已不再是理论家或政治精英的特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理论批判 实践 历史 现实的个人
下载PDF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创造性运用
14
作者 余永跃 苏楠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8-87,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上的伟大创新,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议题。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最核心、最本质的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在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上的伟大创新,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议题。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最核心、最本质的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都实现了创造性实践,明确了科学社会主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性,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日本学者关于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最新解读——武汉大学2021年“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系列讲座”述评
15
作者 盛福刚 刘庆申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2年第2期221-234,共14页
2021年9月17日至12月17日,“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系列讲座”在武汉大学举行,大村泉、渡边宪正、涩谷正、桥本直树、漥俊一五位日本学者联袂为中国学界奉献了12场专题讲座。系列讲座的理论旨趣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 2021年9月17日至12月17日,“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系列讲座”在武汉大学举行,大村泉、渡边宪正、涩谷正、桥本直树、漥俊一五位日本学者联袂为中国学界奉献了12场专题讲座。系列讲座的理论旨趣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分工、MEGA2Ⅰ/5卷的编辑等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的前沿问题,(2)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异化论和市民社会批判、唯物史观的形成、共产主义理论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衔接等青年马克思研究中的核心问题,(3)政治经济学批判、晚年马克思和青年马克思的关系等国内学者关注度较高的热门话题。以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为线索,简要梳理日本学者关于青年马克思理论成就的最新解读,他们对MEGA2I/5卷编辑的批判与反思,值得我们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学者 唯物史观 青年马克思 市民社会 MEGA2Ⅰ/5卷
下载PDF
从毛泽东延安时期的读书笔记看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建构
16
作者 何萍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7,234,共12页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世界观。这个世界观的经验基础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创造的,而它的理论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建构的。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大量研读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类、革命类的著作和...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世界观。这个世界观的经验基础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创造的,而它的理论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建构的。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大量研读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类、革命类的著作和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毛泽东读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类、革命类的著作,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毛泽东充分地吸取列宁有关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用世界革命的规律来分析中国革命的现实条件,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论述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谈到了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的构想,勾勒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未来前景,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革命观。毛泽东读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方法论问题。毛泽东吸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精髓,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提炼井冈山斗争时期总结的一整套的调查研究方法,创造了以实践的认识论为内核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读书笔记记载了毛泽东创造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思想过程,充分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文化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延安十三年 中国共产党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井冈山斗争
原文传递
习近平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汪信砚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7,共13页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不仅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构成方面,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从而表现出对推动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高度理论自觉,而且实际地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辩证法思想、知行合一思想、民本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诠释和改造,从而多方面地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贡献
18
作者 汪信砚 《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6-37,128,共13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重大推进,不仅对新时代中国现实实际作出了深刻分析和科学判断,突出强调新时代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重大推进,不仅对新时代中国现实实际作出了深刻分析和科学判断,突出强调新时代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且创造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二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极大丰富和发展,特别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事求是思想、认识论、方法论和群众史观,并且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全新理论领域,即生态文明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三是赋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的中国特性,表现为聚焦新时代的中国问题、充分体现中国智慧、突出彰显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政治理性视阈下的民主制理论——兼论费尔巴哈人本学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盛福刚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23,共10页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扬弃了黑格尔法哲学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二元性方案,认为政治国家是人在政治领域的异化,并创立了“真正的民主制”理论。民主制是让市民社会的全体成员通过不受限制的选举和被选举参与立法权,扬弃市...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扬弃了黑格尔法哲学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二元性方案,认为政治国家是人在政治领域的异化,并创立了“真正的民主制”理论。民主制是让市民社会的全体成员通过不受限制的选举和被选举参与立法权,扬弃市民社会的私人等级和私人本质,使市民社会变体为政治社会。民主制既非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也非二元框架下的理论构建,与其说是一种“国家的去政治性”,不如说是“纯政治性”的政治哲学方案。可以将民主制视作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在政治社会中的应用,促使马克思从黑格尔国家哲学的迷梦中惊醒过来的关键人物正是费尔巴哈,他借助费尔巴哈在人本学中关于主宾结构倒置的分析,颠倒了黑格尔法哲学中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决定关系,主张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觉醒,将原本寄予厚望的民主制限定于完成了的政治解放,他对政治理性的扬弃暗含着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再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正的民主制 变体 政治社会 费尔巴哈 人本学
下载PDF
论现代化的普遍性的具体性——基于中国现代化史的哲学思考
20
作者 何萍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7,共10页
我们今天重提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旨在探究21世纪现代化的底层逻辑。这是有关现代化的本质问题,需要通过研究现代化的普遍性的具体性来解答。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现代化史具有典型性。中国现代化史包括了中国现代化... 我们今天重提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旨在探究21世纪现代化的底层逻辑。这是有关现代化的本质问题,需要通过研究现代化的普遍性的具体性来解答。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现代化史具有典型性。中国现代化史包括了中国现代化的三种模式:一种是以鸦片战争为历史起点的中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种是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历史起点的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种是以20世纪80年代为历史起点的中国的市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三种模式的产生与世界历史的变化相联系,体现了中国现代化与世界历史之间的动态联系。这三种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内容和形式清晰地呈现了现代化的普遍性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过程。现代化的普遍性离不开现代化的特殊性,而现代化的特殊性的意义就在于消解现代化的普遍性的单一性和抽象性,使现代化的普遍性在扬弃自身的单一性和抽象性中获得自身的具体性。在当代,这种普遍性的具体性是以世界历史的偶然性机制构成的,从而证明:一方面,世界历史的偶然性机制是21世纪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史的典型性也充分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化的普遍性的内容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史 普遍性与特殊性 世界历史 世界社会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