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钢铁矿粉烧结优化配矿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施思强 李家新 +3 位作者 龙红明 李杰民 肖俊军 左俊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351-355,共5页
使用高温特性测定装置研究马钢12种铁矿粉的同化性、液相流动性、粘结相自身强度和铁酸钙生成特性等高温烧结特性。根据铁矿粉高温特性互补原理设计3种优化配矿方案,并进行烧结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3种优化配矿方案中,将精矿粉的质量分... 使用高温特性测定装置研究马钢12种铁矿粉的同化性、液相流动性、粘结相自身强度和铁酸钙生成特性等高温烧结特性。根据铁矿粉高温特性互补原理设计3种优化配矿方案,并进行烧结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3种优化配矿方案中,将精矿粉的质量分数由基准方案的7.16%提高到15%,其中低品位高硅OR-7矿质量分数占到,所配烧结矿可获得与基准方案相当或略优的质量指标与经济指标。由此表明基于铁矿粉高温特性的烧结优化配矿方案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粉 烧结过程 高温特性 优化配矿
下载PDF
厚料层烧结高度方向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龙红明 左俊 +3 位作者 王平 李杰民 施思强 王阿朋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共6页
经对某钢铁企业厚料层烧结矿进行4次取样分析,对上下层烧结矿成分和性能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厚料层烧结矿上、中、下层成分偏析较大,其中碱度、FeO含量层次变化的规律性较强;烧结矿平均粒度和转鼓强度呈下层>中层>上层的... 经对某钢铁企业厚料层烧结矿进行4次取样分析,对上下层烧结矿成分和性能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厚料层烧结矿上、中、下层成分偏析较大,其中碱度、FeO含量层次变化的规律性较强;烧结矿平均粒度和转鼓强度呈下层>中层>上层的分布,上层烧结矿转鼓强度比中下层低10%左右;上层烧结矿铁酸钙数量相对中层和下层较少,下层铁酸钙数量比中层略低;中层烧结矿还原性最好,达到89.25%,比上层和下层分别高出3.41%和2.76%;上层RDI+3.15为85.73%,比中层和下层分别低6.72%和8.84%。料层高度方向烧结矿碱度和FeO含量的差异超过了合理偏析,对烧结矿综合性能不利。工业试验表明:将石灰石粒度>3 mm比例由20.0%增加到35.0%,能有效提高烧结矿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料层烧结 化学成分 转鼓强度 矿物组成 冶金性能
原文传递
马钢380m^2烧结机“小风量、低负压、超厚料层”技术创新实践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群山 郑兴荣 +2 位作者 徐冰 戚义龙 陈东峰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41,共6页
"厚料层烧结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除了理论、技术问题外,还有制度问题、各方面成龙配套问题。本文介绍了马钢第三炼铁总厂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厚料层与高负压这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在两台380 ... "厚料层烧结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除了理论、技术问题外,还有制度问题、各方面成龙配套问题。本文介绍了马钢第三炼铁总厂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厚料层与高负压这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在两台380 m^2烧结机上成功实现了900 mm超厚料层下"小风量、低负压"烧结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生产组织、操作策略调整上对烧结产质量提升、降本增效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厚料层烧结 烧结风量再分配 小风量低负压
原文传递
未燃煤粉对焦炭和炉渣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高鹏 魏军 +3 位作者 李华军 安吉南 王平 魏汝飞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1-4,44,共5页
采用铁矿石中低温还原及焦炭反应性装置和高温熔体物性测试仪,分别进行焦炭反应性和炉渣黏度实验,研究未燃煤粉对焦炭和炉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燃煤粉可起到保护焦炭的作用,未燃煤粉质量分数由0增加到9%,焦炭反应后强度(CRS)由72.0... 采用铁矿石中低温还原及焦炭反应性装置和高温熔体物性测试仪,分别进行焦炭反应性和炉渣黏度实验,研究未燃煤粉对焦炭和炉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燃煤粉可起到保护焦炭的作用,未燃煤粉质量分数由0增加到9%,焦炭反应后强度(CRS)由72.0%增加到76.4%,焦炭反应性(CRI)由23.5%降低到16.1%;未燃煤粉作为熔体中的固体质点可使炉渣的黏度增加,质量分数由0增加到8%,炉渣黏度由0.266 Pa·s增加到0.591 Pa·s,质量分数增加到10%,炉渣黏度急剧上升到0.824 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燃煤粉 焦炭性能 炉渣黏度
下载PDF
马钢4000m^3高炉的炉型管理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华军 《炼铁》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共5页
对马钢A高炉(4000m^3)炉型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了2014年初炉况失常过程中炉型管理的问题。A高炉炉型的管理主要是对炉体上部区域、下部区域和炉缸区域进行监控管理,主要经验:一是,强化原燃料质量管理、筛分管理,减少粉末入炉是保证... 对马钢A高炉(4000m^3)炉型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了2014年初炉况失常过程中炉型管理的问题。A高炉炉型的管理主要是对炉体上部区域、下部区域和炉缸区域进行监控管理,主要经验:一是,强化原燃料质量管理、筛分管理,减少粉末入炉是保证合理操作炉型的基础;二是,日常操作中,炉型管理应作为重要的高炉生产管理制度;三是,炉型管理最终是实现煤气流较稳定,炉况顺行指标好的目标,而达到煤气流分布合理又反过来促进炉型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高炉 铜冷却壁 炉型管理
原文传递
马钢4000m^3高炉无料钟布料调整
6
作者 吴宏亮 凌明生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299-304,共6页
分析马钢4 000 m3高炉自开炉以来的装料制度,结合实践探索合理的布料模式。以开炉实测落点为调节依据,同时参考料流轨迹与落点的理论计算结果,通过调整布料形状、料面宽度及布料角度等参数,形成适合马钢炉型与炉料条件下的高炉布料模式... 分析马钢4 000 m3高炉自开炉以来的装料制度,结合实践探索合理的布料模式。以开炉实测落点为调节依据,同时参考料流轨迹与落点的理论计算结果,通过调整布料形状、料面宽度及布料角度等参数,形成适合马钢炉型与炉料条件下的高炉布料模式。使高炉技术经济指标不断优化,实现了高炉较长时期的炉况稳定顺行和低燃料消耗下的强化冶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炉料批重 中心加焦 布料模式
下载PDF
偏最小二乘法在烧结球团体检诊断中的运用
7
作者 戚义龙 黄世来 +1 位作者 帅东平 顾云松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90-93,共4页
介绍分析复杂系统规律的第二代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PLS)的原理和技术特点,并运用于烧结和球团的体检诊断,优化烧结和球团的生产控制,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关键词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PLS) 解析优化 烧结球团生产诊断
下载PDF
相同零件在数控车床上的连续加工方法
8
作者 孟生才 倪晋权 《金属加工(冷加工)》 2010年第6期67-69,共3页
生产中经常遇到一些长度较短、数量较多的小轴类或套类零件,其毛坯为长棒料。在制订加工工艺时,为提高加工效率,往往在一次装夹后连续加工多个。在卧式车床上是加工完一件,割断后再加工另一件,工人劳动强度大。在数控车床上如何实... 生产中经常遇到一些长度较短、数量较多的小轴类或套类零件,其毛坯为长棒料。在制订加工工艺时,为提高加工效率,往往在一次装夹后连续加工多个。在卧式车床上是加工完一件,割断后再加工另一件,工人劳动强度大。在数控车床上如何实现多件连续自动加工,本文以附图所示零件为例,说明该类零件连续加工的编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类零件 加工方法 数控车床 连续加工 加工工艺 加工效率 一次装夹 卧式车床
下载PDF
马钢2×380m^2烧结机余热发电短时停机操作优化实践 被引量:2
9
作者 马鹏 郑兴荣 李宁 《山西冶金》 CAS 2017年第4期107-109,共3页
结合马钢2×380 m2烧结机余热发电优化操作案例,在现有工艺设备基础上,通过增加烧结矿原始蓄热量、减少废气带走热量、减少余热烟气系统冷风带入量、增大余热回收量等措施对操作方法进行合理优化。实践证明:将引起锅炉甩炉的烧结机... 结合马钢2×380 m2烧结机余热发电优化操作案例,在现有工艺设备基础上,通过增加烧结矿原始蓄热量、减少废气带走热量、减少余热烟气系统冷风带入量、增大余热回收量等措施对操作方法进行合理优化。实践证明:将引起锅炉甩炉的烧结机停机时间由10~15 min延长至30 min,有效减少了短时停机引起的锅炉甩炉、汽机解列次数,在现有条件下提高余热发电量;并最大程度上保证热源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减少系统的开停机次数,从而减少热应力对设备的损坏,延长设备使用周期;显著减少了余热发电频繁甩炉的情况,提高了余热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 余热发电 短时停机(30min) 优化操作 效率
下载PDF
幕帘式点火炉在900mm厚料层烧结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宏元 刘晓超 +1 位作者 李杰民 戚义龙 《冶金动力》 2016年第7期11-14,共4页
在相关技术的支撑下,解决了幕帘式烧结点火炉堵塞烧嘴等问题。面对当前行业普遍亏损的艰难局面,在900 mm厚料层烧结前提下,马钢第三炼铁总厂在B号烧结机应用容积较小的幕帘式点火炉,来适应烧结料层的大幅变化和延长点火炉寿命,实现了显... 在相关技术的支撑下,解决了幕帘式烧结点火炉堵塞烧嘴等问题。面对当前行业普遍亏损的艰难局面,在900 mm厚料层烧结前提下,马钢第三炼铁总厂在B号烧结机应用容积较小的幕帘式点火炉,来适应烧结料层的大幅变化和延长点火炉寿命,实现了显著降低烧结点火热耗及降本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机 幕帘式点火炉 厚料层 点火热耗 烧嘴
下载PDF
360m^2烧结机台车扩容改造实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宏元 吴立奇 +1 位作者 徐林 陆强 《冶金动力》 2016年第9期4-6,共3页
介绍了马钢360 m^2烧结机扩容改造经验,充分利用三段式台车端体的结构性特点,第一次改造解决了快速提升产能的问题,着重叙述第二次台车端体技术改造过程,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系统当期主要矛盾,节约改造资金。
关键词 烧结机 扩容 台车 端部改造
下载PDF
加强环冷机的改进,全面提升球团焙烧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倪晋权 《冶金动力》 2015年第5期71-73,共3页
针对球团环冷机存在回转体跑偏、隔断门易损坏、水封漏水、热平衡失调等问题,从操作工艺、耐火材料的结构、设备本身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环冷机轨道加固、受料库结构的改进、隔断墙改进等一系列措施加以改进,收到良好效果... 针对球团环冷机存在回转体跑偏、隔断门易损坏、水封漏水、热平衡失调等问题,从操作工艺、耐火材料的结构、设备本身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环冷机轨道加固、受料库结构的改进、隔断墙改进等一系列措施加以改进,收到良好效果。实施后效果表明,改进后的环冷机运行平稳,链窑系统内热平衡状态良好,煤气的消耗量大幅度降低,生产线更加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冷机 水封 轨道 隔断门
下载PDF
马钢链窑“低温大风”操作实践
13
作者 段再基 黄世来 +1 位作者 宋云锋 张瑞先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17年第12期157-158,共2页
根据球团矿氧化焙烧理论和生产实践,马钢链篦机-回转窑生产线实施了"低温大风"操作,核心思想是在保证成品球质量稳定和回转窑窑内气氛良好的前提下降低煤气消耗。将窑头温度从1 100℃下调到1 050℃左右、生球水分从10.0%降到8... 根据球团矿氧化焙烧理论和生产实践,马钢链篦机-回转窑生产线实施了"低温大风"操作,核心思想是在保证成品球质量稳定和回转窑窑内气氛良好的前提下降低煤气消耗。将窑头温度从1 100℃下调到1 050℃左右、生球水分从10.0%降到8.8%左右、增加产能提高热能利用率、变频摆动皮带均匀料层厚度、优化链篦机风箱温度梯度、提高原料系统和通过大数据开发回转窑焙烧自动化操作程序等,链篦机-回转窑生产线煤气单耗从0.799GJ/t降到0.550GJ/t,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同时球团矿质量得到提高,Fe O含量超1.0%的比例从34.94%降到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团 煤气消耗 温度稳定性
下载PDF
马钢4000m^3高炉提升上料能力控制实现
14
作者 王成伟 《河北冶金》 2018年第10期41-45,共5页
马钢第三炼铁总厂A、B高炉先后于2006年投产,每天平均上料批次约132批,最高批次约145批。通过调整矿槽及炉顶计算机控制程序,使高炉最大上料能力得到提升,减少故障亏料、塌料等状态下的赶料时间。同时,使高炉能够满足焦/矿/矿(C/O/O)、... 马钢第三炼铁总厂A、B高炉先后于2006年投产,每天平均上料批次约132批,最高批次约145批。通过调整矿槽及炉顶计算机控制程序,使高炉最大上料能力得到提升,减少故障亏料、塌料等状态下的赶料时间。同时,使高炉能够满足焦/矿/矿(C/O/O)、焦/矿/碎矿(C/O/S16)、中心加焦等特殊布料模式。通过提升上料能力,减少高炉炉况异常时的燃料比,使高炉具备特殊排、布料模式下的调节炉况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上料能力 布料 控制
下载PDF
马钢4000 m^3高炉节水降耗生产实践
15
作者 杨永强 刘晓军 王莺莺 《冶金动力》 2018年第11期43-46,共4页
水是高炉冶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介质,但因其在生产成本中占比小,价格低等原因容易被忽略、生产实践中常因设备和管理等原因造成生产用水消耗量较大、外排水污染环境、生产成本上升。从马钢4000 m3高炉节水管理方法、措施及改善方向... 水是高炉冶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介质,但因其在生产成本中占比小,价格低等原因容易被忽略、生产实践中常因设备和管理等原因造成生产用水消耗量较大、外排水污染环境、生产成本上升。从马钢4000 m3高炉节水管理方法、措施及改善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应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用水消耗,减轻了环境污染风险,促进了企业节能减排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节水 降耗
下载PDF
马钢含铁尘泥综合利用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0
16
作者 刘自民 饶磊 +3 位作者 桂满城 刘风超 刘山平 黄权 《中国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1-76,共6页
钢铁行业是固体废弃物产生大户,一般每生产1t钢约产生600kg的固体废弃物,其中尘泥产生比例约占钢产量的5%~8%。一直以来,马钢非常重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及综合利用,并将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作为内部生产管理的重要目标。介... 钢铁行业是固体废弃物产生大户,一般每生产1t钢约产生600kg的固体废弃物,其中尘泥产生比例约占钢产量的5%~8%。一直以来,马钢非常重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及综合利用,并将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作为内部生产管理的重要目标。介绍了马钢近年来在含铁尘泥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及综合利用实践,马钢在对含铁尘泥分类的基础上,建成了转炉OG泥管道输送返烧结资源化利用系统、低锌含铁尘泥强力混合造堆综合利用系统、转底炉及回转窑联合处理含锌尘泥系统,全部综合利用了内部产生的各种含铁尘泥,每年可相应减少约17.8万t的CO_2排放量、降低30万t的新水消耗量,同时回收了大量的铁、锌、钙、镁等有价元素,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 尘泥 固体废弃物 综合利用
原文传递
弱氧化性气氛下尘泥含碳球团的还原动力学 被引量:5
17
作者 魏汝飞 李家新 +4 位作者 李杰民 龙红明 王平 高岗 林高鹏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9-435,共7页
在1348~1573K温度范围内,在弱氧化性气氛下还原尘泥含碳球团,通过动力学实验和还原机理分析,得出影响尘泥含碳球团还原速度的限制性环节为界面反应或局部反应,反应活化能为111.66kJ/mol,还原速度可由Mckewan方程1-(1-R)1/3=kt表达.随... 在1348~1573K温度范围内,在弱氧化性气氛下还原尘泥含碳球团,通过动力学实验和还原机理分析,得出影响尘泥含碳球团还原速度的限制性环节为界面反应或局部反应,反应活化能为111.66kJ/mol,还原速度可由Mckewan方程1-(1-R)1/3=kt表达.随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金属化率和脱锌率提高,金属化率和脱锌率1573K时最高,分别为79.92%和97.83%,1348K时最低,仅为60.17%和75.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泥 含碳球团 还原动力学 氧化性气氛
原文传递
马钢4000m^3高炉喷吹煤粉燃烧性能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0
18
作者 高鹏 赵丹宁 +3 位作者 王平 李华军 余长有 魏汝飞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17,43,共9页
提高高炉喷煤比对降低焦比有着重要影响。以6种原煤煤粉、4种混合煤粉为原料,进行煤粉工业及煤岩组分分析、热重分析。研究了富氧率、煤粉粒度、风温对煤粉燃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富氧率提高,对烟煤、软煤的燃烧率作用较大,对硬煤燃烧... 提高高炉喷煤比对降低焦比有着重要影响。以6种原煤煤粉、4种混合煤粉为原料,进行煤粉工业及煤岩组分分析、热重分析。研究了富氧率、煤粉粒度、风温对煤粉燃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富氧率提高,对烟煤、软煤的燃烧率作用较大,对硬煤燃烧率作用较小;粒度对烟煤和软煤的燃烧率影响较大,硬煤的燃烧率只有在其粒度大于0.074mm的比例大于65%时有明显提高;热风温度升高,烟煤的燃烧率提高最大,对软煤的燃烧率有一定作用,对硬煤的燃烧率作用不大;在配煤方面,应该适当增加软煤配比,降低硬煤配比,稳定烟煤配比。马钢4000m^3高炉煤比从140增加到160kg/t时,除尘灰中的未燃煤粉增加2.22kg/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喷煤 富氧 粒度 风温 燃烧性能 未燃煤粉
原文传递
基于图像的高炉出铁口铁水流量检测
19
作者 张雷 呼家龙 钱亚平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9-62,共4页
通过对现有高炉鱼雷罐车称重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应用视觉检测技术测量出铁口铁水流量的方法,介绍了设计原理,阐述了系统组成及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将十字丝标签贴在鱼雷罐的罐体上,通过对十字丝的图像处理,采用特征匹配方法进行粗定位... 通过对现有高炉鱼雷罐车称重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应用视觉检测技术测量出铁口铁水流量的方法,介绍了设计原理,阐述了系统组成及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将十字丝标签贴在鱼雷罐的罐体上,通过对十字丝的图像处理,采用特征匹配方法进行粗定位,应用角点检测实现精确定位,获得了鱼雷罐车弹簧的下压移动距离,计算得到流入到鱼雷罐车中铁水的质量,并计算出实时铁水流量。经过现场验证,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测量结果可以满足生产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检测 图像处理 特征匹配
原文传递
马钢B高炉中心气流不足和炉缸堆积原因的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许钦伸 《钢铁研究》 CAS 2013年第5期46-48,共3页
从马钢B高炉2012年7-8月发生的中心气流不足和炉缸堆积等炉况入手,分析了该炉况的特征和失常的原因。采用中心加焦、加强炉前出铁等一系列方法,最终消除了中心气流不足和炉缸堆积等不良炉况,全焦负荷由3.90恢复至4.40并保持炉况稳定。... 从马钢B高炉2012年7-8月发生的中心气流不足和炉缸堆积等炉况入手,分析了该炉况的特征和失常的原因。采用中心加焦、加强炉前出铁等一系列方法,最终消除了中心气流不足和炉缸堆积等不良炉况,全焦负荷由3.90恢复至4.40并保持炉况稳定。结合此案例探讨了完善高炉操作制度、保持高炉生产长期稳定顺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气流不足 炉缸堆积 加料制度 高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