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超高分子量聚(苯乙烯-马来酸酐)的微-纳杂化表面的构造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建华 朱宝库 +1 位作者 朱利平 徐又一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41-5044,共4页
在超临界CO2中合成了具有交替结构的超高分子量聚(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与PVDF进行共混通过相互法制备复合膜,最后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溶液中对共混膜进行改性。采用SEM、FT-IR-ATR接触角分别对膜表面形貌、化学组成和润... 在超临界CO2中合成了具有交替结构的超高分子量聚(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与PVDF进行共混通过相互法制备复合膜,最后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溶液中对共混膜进行改性。采用SEM、FT-IR-ATR接触角分别对膜表面形貌、化学组成和润湿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THF为APTS溶剂时,膜表面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并具有明显的微-纳结构,水接触角<10°,润湿特性表现为超亲水性。而采用乙醇为溶剂时,虽然具有微-纳结构,但由于表面亲水基团比较少,润湿特性表现为强的疏水特性,水接触角为(1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结构 杂化 超高分子量聚(苯乙烯-马来酸酐) PVDF
下载PDF
生物医用材料表面高分子基涂层的功能化构筑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鸣岐 黄威嫔 +2 位作者 胡米 任科峰 计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9,共13页
生物医用材料是为生物和医用相关领域使用而设计并制备的功能材料。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相应提高,并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高速发展,生物医用材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在过... 生物医用材料是为生物和医用相关领域使用而设计并制备的功能材料。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相应提高,并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高速发展,生物医用材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植入物的数量显著增加;血管支架、心脏瓣膜、血管移植物和其他植入装置被广泛用于挽救生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种非植入的、短期使用的导管和固定螺钉等生物医用装置也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生物医用材料作为一种人类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功能材料,应当满足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具有一定的生物功能性,例如不会引起生理系统的严重排斥等。当生物材料与生命体例如细胞、组织、微生物等相接触时,材料的表面首当其冲,因此其在生物材料的综合性能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通过对材料表面做一定的处理或特定修饰,改变材料表面物理、化学或生物性能,就有可能在材料表面引发特殊的生物反应,促进或影响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的作用,从而有可能获得促进细胞活性、组织修复或再生的功能。因此,生物材料的表面功能化研究已成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和发展的一个热点和重要领域。近年来,抗菌功能、药物负载以及细胞行为调控等功能是生物材料表面功能化构筑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材料表面构筑各种功能涂层是重要的策略之一。在抗菌涂层方面,经典的研究集中在抗黏附、接触杀菌以及释放杀菌分子的设计上,但新型的抗菌策略也不断发展,例如光热杀菌以及动态响应抑菌等。在药物负载传递方面,层层组装技术是一种被用来制备各种药物涂层的重要技术手段,组装单元的多样性为层层组装构建药物控释涂层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细胞行为调控方面,基于层层组装的材料表面理化性能调控以及生物活性分子的固定,能够对包括黏附、铺展、迁移、增殖分化等细胞行为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本文归纳了当前生物医用材料表面功能化构筑的研究进展,分别从抗菌表面、药物负载传递、细胞行为调控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分析了在具体的功能化应用中生物医用材料表面面临的问题以及目前的功能化修饰方法,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以期为制备具有更优化、更高效实际应用的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用材料 表面 高分子基涂层 功能化 抗菌 药物传递 细胞调控 层状组装膜
下载PDF
两亲高分子对超微滤膜的高性能化改性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朱宝库 崔月 +3 位作者 王俊 王纳川 姚之侃 朱利平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7-93,112,共8页
为提高分子超微滤膜材料的亲水性、抗污染性能、通量和寿命,降低膜材料制造成本,提出两亲高分子共混改性聚偏氟乙烯、聚氯乙烯、聚醚砜膜材料的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研究中,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采用多种活性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 为提高分子超微滤膜材料的亲水性、抗污染性能、通量和寿命,降低膜材料制造成本,提出两亲高分子共混改性聚偏氟乙烯、聚氯乙烯、聚醚砜膜材料的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研究中,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采用多种活性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组成和序列结构的两亲高分子,研究了不同组成与序列结构的两亲高分子在成膜过程中的表面富集的规律、两亲高分子在共混膜中的稳定化机制等基础问题;从成膜热力学和动力学出发实现了共混膜多层次微结构的调控,开发出多种两亲高分子合成及其共混超滤膜制备的技术,实现了膜材料规模化生产及其在自来水净化、废水处理及医疗过滤等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高分子 共混微孔膜 表面富集 亲水 抗污染
下载PDF
巨磁阻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宋义虎 郑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9-185,共7页
传统巨磁阻(GMR)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检测、磁记录与储存、汽车转速传感器、高效电磁屏蔽/吸收材料等领域。由于具有易加工、高柔韧性等优点,GMR高分子复合材料近年来备受关注。文中介绍了涂层型、聚苯胺型、磁性纳米粒子填充型GMR高分... 传统巨磁阻(GMR)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检测、磁记录与储存、汽车转速传感器、高效电磁屏蔽/吸收材料等领域。由于具有易加工、高柔韧性等优点,GMR高分子复合材料近年来备受关注。文中介绍了涂层型、聚苯胺型、磁性纳米粒子填充型GMR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在分析制备方法对GMR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今后GMR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重点评述磁致结构化复合材料粒子相结构-熔体流变行为-凝聚态GMR性能关系,开发低填充、大GMR效应复合材料结构、性能的调控方法以及高稳定柔性GMR元器件的制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磁阻 高分子复合材料材料 性能
下载PDF
高分子超/微滤膜的亲水化改性:从PEG化到离子化 被引量:7
5
作者 赵翌帆 朱利平 +1 位作者 徐又一 朱宝库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3-197,共5页
众多高分子超/微滤(UF/MF)膜材料存在疏水性强、抗污染能力低下、生物相容性不佳的缺点,限制了UF/MF膜的推广应用,膜材料的亲水化改性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也是近年来膜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高分子UF/MF膜的亲水化改性... 众多高分子超/微滤(UF/MF)膜材料存在疏水性强、抗污染能力低下、生物相容性不佳的缺点,限制了UF/MF膜的推广应用,膜材料的亲水化改性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也是近年来膜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高分子UF/MF膜的亲水化改性方法可分为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两大类,在这些方法中,膜表面的聚乙二醇(PEG)化和离子化占据了重要地位,近年来,UF/MF膜的亲水化改性研究重点呈现出从PEG化向离子化转移的趋势。首先对UF/MF膜材料的各种改性方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然后重点阐述了UF/MF膜亲水化改性中的PEG化和离子化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滤膜 抗污染 PEG化 离子化
下载PDF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齐 上官勇刚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67-69,共3页
关键词 高分子科学 浙江大学 工程学 国家重点学科 高分子化学 教育部 分子学 物理
下载PDF
科教融合的《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实践》课程的建设探索
7
作者 仝维鋆 李寒莹 +2 位作者 张兴宏 刘建钊 吴子良 《高分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4-508,共5页
为了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综合利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增进他们对于前沿科学研究的了解,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开设了科教融合的《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实践》课程。该课程的实验项目是从指... 为了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综合利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增进他们对于前沿科学研究的了解,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开设了科教融合的《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实践》课程。该课程的实验项目是从指导教师的前沿科研成果中转化而来,初步达成了科教的深度融合。课程体现本学科的专业特点与最新科研成果,突出实验项目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同时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注重科学精神、科研思维和家国情怀的培养。本文就该课程建设的背景与目标、教学形式、课程建设主要举措和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享课程建设的教学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合 《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实践》 教学改革 综合实验
原文传递
α-二亚胺镍催化剂与烯烃聚合——《高分子化学》教材中配位聚合部分的增补建议
8
作者 王程 冯涛 傅智盛 《高分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5,共9页
烯烃配位聚合是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20世纪50年代的“镍效应”发现开始,至今已七十余年。目前多数高校选用的潘祖仁教授主编的《高分子化学(第五版)》教材中,只涉及了Ziegler-Natta引发体系和茂金属引发体系,非茂后过渡... 烯烃配位聚合是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20世纪50年代的“镍效应”发现开始,至今已七十余年。目前多数高校选用的潘祖仁教授主编的《高分子化学(第五版)》教材中,只涉及了Ziegler-Natta引发体系和茂金属引发体系,非茂后过渡金属催化剂仅在《高分子化学(增强版)》中有简短介绍,且“链行走”这一重要机理未见提及。从1995年Brookhart等报道的首个能够催化乙烯聚合制备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即α-二亚胺镍催化剂)以来,近30年中,后过渡金属催化烯烃聚合,尤其是以镍金属为中心的烯烃聚合催化剂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选取了具有链行走机理、具备催化α-烯烃聚合以及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能力的α-二亚胺镍催化剂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近年来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进行了简单介绍,提出了该部分需要增补入《高分子化学》教材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化学 烯烃聚合 链行走机理 教材改革
原文传递
多巴胺的自聚-附着行为与膜表面功能化 被引量:65
9
作者 徐又一 蒋金泓 +1 位作者 朱利平 朱宝库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38,共7页
多巴胺(dopamine)是一种生物神经递质,在水溶液条件下,它能在溶解氧的作用下发生氧化-交联反应,形成强力附着于固体材料表面的聚多巴胺复合薄层.基于多巴胺的这一特性,近年来膜技术研究者们通过多巴胺在固体基膜上的自聚-复合,对膜进行... 多巴胺(dopamine)是一种生物神经递质,在水溶液条件下,它能在溶解氧的作用下发生氧化-交联反应,形成强力附着于固体材料表面的聚多巴胺复合薄层.基于多巴胺的这一特性,近年来膜技术研究者们通过多巴胺在固体基膜上的自聚-复合,对膜进行表面改性,并以具有反应活性的聚多巴胺复合层为平台,对膜进行进一步的表面修饰,实现膜的功能化.文章论述了多巴胺在膜表面修饰与功能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应用领域包括超/微滤膜、生物医用膜以及渗透汽化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多巴 儿茶酚衍生物 功能化 仿生 表面改性
下载PDF
水分散有机硅-聚氨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12
10
作者 华继军 倪加旎 +2 位作者 高传花 林薇薇 郑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30,共3页
通过两步法合成了水分散有机硅-聚氨酯嵌段共聚物,并考察了体系中有机硅含量的变化对薄膜力学性能、热性能、硬度以及薄膜表面接触角的影响。发现随着体系中有机硅含量的增高,热稳定性有所提高,薄膜拉伸强度和模量增大,而断裂伸长率呈... 通过两步法合成了水分散有机硅-聚氨酯嵌段共聚物,并考察了体系中有机硅含量的变化对薄膜力学性能、热性能、硬度以及薄膜表面接触角的影响。发现随着体系中有机硅含量的增高,热稳定性有所提高,薄膜拉伸强度和模量增大,而断裂伸长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与此同时,薄膜表面接触角增大,体系有较好的拒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散 有机硅 聚氨酯 嵌段共聚
下载PDF
基于贻贝仿生化学的分离功能材料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培斌 唐安琪 +2 位作者 路景驭 朱宝库 朱利平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共14页
贻贝仿生的表面化学是近年来材料学、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热点。多巴胺可以作为贻贝足丝蛋白(Mfp)超强黏附特性的模型分子,通过复杂的氧化-自聚和组装,形成多种功能的聚多巴胺(PDA)纳米涂层和纳米粒子,在分离膜、吸附材料、... 贻贝仿生的表面化学是近年来材料学、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热点。多巴胺可以作为贻贝足丝蛋白(Mfp)超强黏附特性的模型分子,通过复杂的氧化-自聚和组装,形成多种功能的聚多巴胺(PDA)纳米涂层和纳米粒子,在分离膜、吸附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物黏结剂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小组近年来持续开展了基于贻贝仿生化学的分离功能材料制备与结构调控的研究工作,率先将多巴胺表面沉积方法应用于多孔分离膜表面的构建与功能化,提出了多巴胺的自聚-沉积过程模型,进而验证了PDA沉积层的纳滤分离特性,建立了一条简单方便的膜表面功能化与纳滤膜制备新途径。本文主要对基于贻贝仿生化学的分离功能材料,特别是分离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仿生化学 多巴胺 分离膜 表面沉积
下载PDF
新型硅烷偶联剂的合成及其对有机硅密封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徐晓明 林薇薇 +1 位作者 高传花 郑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5-510,共6页
合成出两种含氰基和仲胺基的新型硅烷偶联剂,分别用IR、1H-NMR和元素分析对其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添加新型硅烷偶联剂对有机硅密封胶力学性能、粘接性能以及表面可修饰性的影响,并与传统的硅烷偶联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有... 合成出两种含氰基和仲胺基的新型硅烷偶联剂,分别用IR、1H-NMR和元素分析对其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添加新型硅烷偶联剂对有机硅密封胶力学性能、粘接性能以及表面可修饰性的影响,并与传统的硅烷偶联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有机硅密封胶的制备配方中,适量添加该种新型硅烷偶联剂,可显著加快其交联速率,并大幅度提高力学性能以及对混凝土、玻璃、铝的粘接强度。同时可显著改善有机硅密封胶的表面可修饰性。力学性能的提高可用交联密度和分子间作用力来解释,而粘接性能和可涂覆性的改善则归因于极性氰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 密封胶 硅烷偶联剂 力学性能 粘接性能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中两亲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对PVDF膜亲水化改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建华 朱利平 +2 位作者 朱丽静 朱宝库 徐又一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6,共4页
以超临界CO2流体为反应介质,通过固相接枝反应合成了具有PEG侧链的聚(苯乙烯-马来酸酐)(SMA)功能化梳状两亲共聚物(SMA-g-MPEG),用1 H NMR和FT-IR表征了SMA-g-MPEG的结构和组成。并以SMA-g-MPEG为亲水改性材料通过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制... 以超临界CO2流体为反应介质,通过固相接枝反应合成了具有PEG侧链的聚(苯乙烯-马来酸酐)(SMA)功能化梳状两亲共聚物(SMA-g-MPEG),用1 H NMR和FT-IR表征了SMA-g-MPEG的结构和组成。并以SMA-g-MPEG为亲水改性材料通过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制备PVDF共混复合膜。表面元素分析结果表明SMA-g-MPEG共聚物中的PEG侧链在膜表面形成富集;纯水接触角测定和BSA吸附试验表明膜的亲水性和抗蛋白质污染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聚(苯乙烯-马来酸酐) PVDF 亲水化改性
下载PDF
聚丙烯腈电纺纤维的功能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柯蓓蓓 王振刚 +2 位作者 万灵书 黄小军 徐志康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47-53,共7页
聚丙烯腈是一种性能优异、应用广泛的成纤聚合物,静电纺丝技术则可用于制备聚丙烯腈纳米纤维,本文对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的功能化进行了综述。通过表面仿生修饰、碳纳米管填充等方法改性的聚丙烯腈电纺纤维被尝试作为酶固定化的载体材料,... 聚丙烯腈是一种性能优异、应用广泛的成纤聚合物,静电纺丝技术则可用于制备聚丙烯腈纳米纤维,本文对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的功能化进行了综述。通过表面仿生修饰、碳纳米管填充等方法改性的聚丙烯腈电纺纤维被尝试作为酶固定化的载体材料,在显著提高载酶量的同时,能大幅度提高酶活性。糖基功能化的纳米纤维对特定的蛋白质具有较高的识别效率,可望用于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卟啉化的聚丙烯腈电纺纤维则在显示出荧光特性的同时,在催化、传感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酶固定化 糖基化
下载PDF
关于改进《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程的几点设想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杜滨阳 叶一兰 郑强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8-102,共5页
《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程是高分子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该课程可设计为三个层次:一为立足于高分子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实验;二为对基础实验进行挖掘并启发学生全面思考的深入实验;三为包括学科交叉实验(高分子... 《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程是高分子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该课程可设计为三个层次:一为立足于高分子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实验;二为对基础实验进行挖掘并启发学生全面思考的深入实验;三为包括学科交叉实验(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工程)和前沿实验观摩的综合实验。此三个层次的实验既有连续性又逐层深入。旨在通过系统训练,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提高其实验技能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此外,就实验教学形式、实验课堂管理等方面也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物理实验》 分层次设计 教学形式 课堂管理
原文传递
新型多杂臂超支化聚缩水甘油的简易合成及自组装行为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立 尹辉军 +1 位作者 高超 徐伟箭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0-174,共5页
通过简单的三步反应制备一种新型的两亲性多杂臂超支化聚缩水甘油(HPG-h-arm).先利用阴离子开环聚合制备HPG核,再利用1,3-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DCC)缩合反应,将疏水性的棕榈酸(PA)链和活性溴接枝到HPG上,最后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 通过简单的三步反应制备一种新型的两亲性多杂臂超支化聚缩水甘油(HPG-h-arm).先利用阴离子开环聚合制备HPG核,再利用1,3-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DCC)缩合反应,将疏水性的棕榈酸(PA)链和活性溴接枝到HPG上,最后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RP)将亲水性的聚N,N-二甲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MAEMA)链接枝到HPG表面.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谱(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了HPG-h-arm.利用动态光散射仪(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HPG-h-arm在不同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和形貌.结果表明,HPG-h-arm在不同的溶剂中可以自组装得到不同尺寸的球状胶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合物 自组装 聚缩水甘油 多杂臂
下载PDF
聚乙烯表面功能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傅智盛 朱良 +5 位作者 朱敬星 潘惠杰 沈洪富 王华 蒋森阳 范志强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9-94,共6页
综述了聚乙烯表面功能化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火焰处理、引发剂接枝、化学处理、接枝聚合及电晕、光化学、卤化、等离子体、高能射线处理等用于不同物理形貌和化学结构的聚乙烯表面功能化技术,并展望了聚乙烯表面功能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聚乙烯 表面 功能化
下载PDF
桥位芳香性给电子基团取代的苝二酰亚胺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施敏敏 郝峰 +3 位作者 左立见 胡小链 傅伟飞 陈红征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22-1125,1129,共5页
采用Suzuki反应合成出了系列桥位芳香性给电子基团(三苯胺与N-苯基咔唑基团)取代的苝二酰亚胺衍生物2a~2d,并对其光学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桥位经过芳香性给电子基团取代后,苝二酰亚胺的吸收范围拓宽,吸收峰发生红移;同时... 采用Suzuki反应合成出了系列桥位芳香性给电子基团(三苯胺与N-苯基咔唑基团)取代的苝二酰亚胺衍生物2a~2d,并对其光学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桥位经过芳香性给电子基团取代后,苝二酰亚胺的吸收范围拓宽,吸收峰发生红移;同时,其前线轨道能级上升,具有给电子能力。由此,制备了以2a~2d为电子给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电池具有明显的光伏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苯胺 N-苯基咔唑 苝二酰亚胺 光伏性能
下载PDF
《高分子物理实验》的组合化教学实践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利平 唐安琪 +2 位作者 吴子良 金桥 王齐 《高分子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5-69,共5页
在《高分子物理实验》的教学中,将原本独立完成的实验进行有机组合和串联,设计实际问题情境,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在小组内共享实验结果。教学效果评价表明,组合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验证型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主动... 在《高分子物理实验》的教学中,将原本独立完成的实验进行有机组合和串联,设计实际问题情境,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在小组内共享实验结果。教学效果评价表明,组合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验证型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学生不仅可掌握单项实验内容和知识点,而且加深了对各实验之间关联性的理解。将预习小测、个人实验评价、小组实验评价、期末考试按照合适比例纳入学生成绩评价,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成绩评定方式,受到修课学生的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物理实验》 组合化教学 教学改革
原文传递
热致相分离法制备用于湿电子化学品纯化的聚苯硫醚微滤膜
20
作者 曹俊俊 方传杰 朱利平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0,共9页
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聚苯硫醚(PPS)微滤滤膜,通过改变冷却浴温度实现了膜结构调控,深入分析了冷却浴温度对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最终显著提高了膜的渗透通量。在20℃的水冷却浴下,所制备PPS膜的正己烷通量达909 L/(m^(2)·h&#... 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聚苯硫醚(PPS)微滤滤膜,通过改变冷却浴温度实现了膜结构调控,深入分析了冷却浴温度对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最终显著提高了膜的渗透通量。在20℃的水冷却浴下,所制备PPS膜的正己烷通量达909 L/(m^(2)·h·bar)(1 bar=0.1 MPa)。PPS微滤膜的耐溶剂性优异,对盐酸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14 d的耐溶剂试验表明,其对500 nm颗粒仍有95%以上的截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技术 聚苯硫醚 热致相分离 耐溶剂性 湿电子化学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