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城市福白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初探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英俊 马学林 +1 位作者 向先华 易利 《湖北植保》 2018年第3期27-29,共3页
根据麻城市福白菊病虫害发生规律与危害特点,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方法,开展福白菊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试验,并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 福白菊 病虫防治 绿色防控
下载PDF
摘心及定植方式对‘福白菊’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蔡晓霖 詹庆玲 +3 位作者 邓正清 夏故成 陈发棣 管志勇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5期25-31,共7页
为探讨不同定植密度和摘心处理对‘福白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福白菊’的高效产业化栽培提供依据,对同一时间定植的‘福白菊’按照摘心次数和摘心程度设置15种不同的摘心处理,其中一次摘心的3个处理分别为:主茎留9叶、12叶和15... 为探讨不同定植密度和摘心处理对‘福白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福白菊’的高效产业化栽培提供依据,对同一时间定植的‘福白菊’按照摘心次数和摘心程度设置15种不同的摘心处理,其中一次摘心的3个处理分别为:主茎留9叶、12叶和15叶摘除顶梢,两次摘心的6个处理是基于一次摘心后萌发的侧枝,分别留9叶和12叶摘除侧枝的顶梢。三次摘心的6个处理是在二次摘心的基础上,留9叶摘除二级侧枝的顶梢。另外设置3种整地做畦定植方式,对应3种定植密度,分别是:单畦单行定植(每667 m^(2)栽1587株)、单畦双行定植(每667 m^(2)栽1709株)、单畦三行定植(每667 m^(2)栽1754株)。通过在花期测量株高、冠幅、单株花数、单株产量,旨在选择基于高产目标‘福白菊’适合的摘心方案和定植密度。结果表明:摘心可以增加‘福白菊’单株开花数量,所有摘心的单株产量皆优于未摘心的对照。此外,摘心还有提高一、二茬花比例的明显作用。在15种摘心方案中,“12-12”“12-9-9”“12-12-9”三个方案产量最高,综合“省工”和“高产”目标,推荐“12-12”方案,即主茎留12片展开叶摘第一次心,待侧枝萌生达到12片叶以上时,留12片展开叶进行第二次摘心。在3种整地定植方案中,单畦双行定植方式的单位面积产量表现最佳;单畦单行的估算单位面积产量较单畦双行仅低1.5%,但其单株产量最高;单畦三行的单株产量最低,单位面积产量较单畦双行低15.3%。在‘福白菊’生产中,采用单畦双行整地、株距60 cm,每667 m^(2)栽1600—1700株,按照“12-12”两次摘心,能达到高效和高产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白菊 摘心 定植密度 产量
下载PDF
采穗批次和冷藏对福白菊种苗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蔡晓霖 詹庆玲 +4 位作者 邓正清 夏故成 房伟民 陈发棣 管志勇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36-42,共7页
自越冬后,连续采穗扦插福白菊的母株,探究了其扦插的最大繁育系数,并比较了不同批次插穗、生根苗的质量,定植后于盛花期观测其株高、冠幅和产量等指标,以评估不同批次插穗、生根苗、产量的差异,旨在为福白菊的种苗繁育和高产栽培提供依... 自越冬后,连续采穗扦插福白菊的母株,探究了其扦插的最大繁育系数,并比较了不同批次插穗、生根苗的质量,定植后于盛花期观测其株高、冠幅和产量等指标,以评估不同批次插穗、生根苗、产量的差异,旨在为福白菊的种苗繁育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春季在福白菊越冬母株上可采10茬扦插穗条,结合冷藏,在适宜的定植期内可产生5批插穗和5批生根苗。春季,1株福白菊采穗株最多可繁育40余株扦插苗,后期所采穗条有变细、变弱的趋势,扦插后的生根数下降,但总根长与平均根长呈增加的趋势;冷藏30 d以内未发现对生根苗和插穗的保存质量存在不利的影响,当冷藏超过30 d时损耗率则会增加。此外,冷藏20~30 d对生根苗的生长、鲜花产量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扦插生根后冷藏比插穗冷藏后扦插的种苗产花量更高;就种苗的来源而言,自越冬后,从母株上所采集的第1至第4茬穗条扦插生根苗的产花量高于其他插穗;就定植时间而言,5月中下旬定植仍不低于前期定植的种苗产量;自5月下旬开始,随着定植期的延后,第5至第7批的株高、冠幅和单株产量呈现下降趋势,与定植期晚于5月之后的种苗相比,二代插穗生根苗的产花量均优于在相近定植期的一代插穗生根苗的产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白菊 穗条 扦插 冷藏 定植 产量
下载PDF
基于形态性状的茶用菊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晓宇 孙晓东 +4 位作者 易利 史以亮 陈素梅 陈发棣 管志勇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49-2553,共5页
目的:充分了解茶用菊品种的遗传变异和遗传背景,系统地评价其遗传多样性,减少杂交育种中亲本选配的盲目性。方法:以3个试验点内栽培的16个茶用菊品种为研究对象,选取16个数量性状和6个质量性状相关指标,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聚类... 目的:充分了解茶用菊品种的遗传变异和遗传背景,系统地评价其遗传多样性,减少杂交育种中亲本选配的盲目性。方法:以3个试验点内栽培的16个茶用菊品种为研究对象,选取16个数量性状和6个质量性状相关指标,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聚类分析研究16个品种的亲缘关系。结果:16个茶用菊品种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是7.83%~57.74%,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是0.95~2.01;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是0.48~1.10;在数量性状中,除舌瓣长,其余15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质量性状。聚类分析可将16份茶用菊资源分为两类:Ⅰ类包括“九月菊”“七月白”“皇菊”及“金丝皇菊”4个品种;其余的12个品种归于Ⅱ类。结论:16个茶用菊品种的表型形态性状变异丰富,其中质量性状的稳定性高于数量性状,花部性状遗传变异的丰富性高于叶部性状。聚类结果与前期调查结果相符,说明利用表型形态性状的相似性可作为评价茶用菊品种亲缘关系的有效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用菊 区域试验 亲缘关系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