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3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中国基础科学》 2006年第6期25-27,共3页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四纪地质 黄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实验室主任 学术委员会 地球环境 研究员
原文传递
钻探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层与第四纪气候变化 被引量:41
2
作者 鹿化煜 王先彦 +4 位作者 孙雪峰 王晓勇 弋双文 周亚利 刘全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0-241,共12页
青藏高原地表侵蚀强烈,不利于保存连续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难以获得良好的高原环境变化记录。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着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由于次生黄土披覆较厚,... 青藏高原地表侵蚀强烈,不利于保存连续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难以获得良好的高原环境变化记录。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着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由于次生黄土披覆较厚,露头剖面不完整,长久以来,对这套风成沉积没有进行过全面细致的研究。根据钻探岩芯揭示的土壤地层、磁性地层以及磁化率变化,初步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厚层黄土堆积底界的年代大约为2.0Ma。黄土-古土壤序列可以与黄土高原中部的标准黄土地层对比,但青藏高原黄土有着更为复杂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在具有较好年代学控制的基础上,可以重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某些细节。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青藏高原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气候变化对应,但是,在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古气候变化有幅度大和频率高的特点。根据与标准黄土堆积的时间序列对比,在距今129~71ka,254~188ka,334~279ka,428~385ka,576~471ka,670~658ka,748~706ka,788~760ka,883~853ka,1000~967ka,和1120~1061ka等时间段,青藏高原东北部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间厚层的黄土/砂层堆积,即71~12ka,188~130ka,380—334ka,471—428ka,658~576ka,853~788ka,1273~1265ka和1727~1640ka等时间段则反映了寒冷干燥的气候,可能与冰川发育对应。对高原黄土堆积的环境替代性指标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古气候变化过程,而且可能为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黄土地层 第四纪气候变化 钻探 磁化率
下载PDF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SWOT分析与深度开发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卫朋 刘起 +4 位作者 鲜锋 李娟 孔祥辉 骆菲菲 康志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3-599,共7页
针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市场疲软,与黄土地质遗迹极高的科学、科普价值不匹配等问题,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进行系统诊断,提出了加快现代化地质博物馆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科普效应、整合资源、联合... 针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市场疲软,与黄土地质遗迹极高的科学、科普价值不匹配等问题,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进行系统诊断,提出了加快现代化地质博物馆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科普效应、整合资源、联合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产权分离、广泛融资等发展战略,以期为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深度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黄土 国家地质公园 SWOT 数字博物馆 产权分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沙漠与黄土记录——以光释光年代为基础的直接对比 被引量:74
4
作者 鹿化煜 周亚利 +3 位作者 J.Mason T.Stevens 弋双文 J.Swinehart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8-894,共7页
中国北方有约200×10^4km^2的面积被黄土、沙漠和荒漠戈壁沉积物覆盖,这些地区堆积物的形成变化与第四纪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关于中国北方沙漠与黄土记录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研究不少,但是,由于受到方法和条件等限制,系统的(... 中国北方有约200×10^4km^2的面积被黄土、沙漠和荒漠戈壁沉积物覆盖,这些地区堆积物的形成变化与第四纪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关于中国北方沙漠与黄土记录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研究不少,但是,由于受到方法和条件等限制,系统的(高密度的)和独立的年代学工作比较薄弱,从而使诸多已经发表的关于沙漠-黄土记录的亚轨道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结论受到质疑。文章通过对黄土高原代表性的4个末次冰期以来的黄土剖面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的20多个末次冰期-全新世的沙-砂质古土壤剖面的研究,获得了150多个独立的光释光年龄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200多个样品的粒度、有机质含量和磁化率数据,重建末次冰期以来中国北方气候变化过程,对比分析沙地与黄土古气候记录的联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古气候在57.5—52.5kaB.P.相对干旱,41.5—37.3kaB.P.相对湿润,26—22kaB.P.逐渐干旱,22—18kaB.P.极端干旱,15—10kaB.P.干旱,10—8kaB.P.为干旱减弱的时期,8.0—2.4kaB.P.相对湿润,而2.4kaB.P.以来气候为相对干旱。其间,在8.0—2.4kaB.P.的湿润时期有几次干旱事件,而2.4kaB.P.以来气候变化频繁。具有独立年代控制的黄土和沙漠记录表明,中国北方的气候变化对轨道时间尺度的太阳辐射变化有大约3—4ka的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晚第四纪 全新世 古气候变化 沙漠沙地 黄土
下载PDF
晚第四纪科尔沁沙地干湿变化的黄土记录 被引量:18
5
作者 弋双文 鹿化煜 +1 位作者 周亚利 苗晓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9-874,共6页
利用光释光(OSL)定年技术对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典型黄土剖面进行了测年,结合两个剖面的磁化率、粒度、有机质含量等气候替代性指标,对沙地古气候及环境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晚第四纪科尔沁沙地的古气候经历了万年-千年时间尺度... 利用光释光(OSL)定年技术对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典型黄土剖面进行了测年,结合两个剖面的磁化率、粒度、有机质含量等气候替代性指标,对沙地古气候及环境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晚第四纪科尔沁沙地的古气候经历了万年-千年时间尺度的多次干湿变化,特别是在146.96 ka BP前后、141.98 ka BP左右和107.06 kaBP前后发生过重大转变;相应地,沙地地表植被也经历了干冷多风条件下的干草原、荒漠草原和温暖湿润或温凉稍湿气候条件下的森林草原、疏林草原的多次变化。科尔沁沙地古气候的干湿变化可能是晚第四纪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测年 晚第四纪 科尔沁沙地 干湿变化
下载PDF
中国庐山第四纪沉积砾石的显微构造系统及地质环境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8 位作者 徐冰 白建斌 田新洪 王旭龙 宋友桂 于学锋 刘卫国 安芷生 张国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87-795,共9页
经过多年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分析,对庐山芦林盆地大校场谷口剖面松散沉积物中变形砾石进行岩石显微构造学的研究。发现变形砾石内部存在特殊的微裂隙组构,呈现出错裂-横裂-劈裂-爆裂-复裂-应力矿物等的复杂组合,其结构面... 经过多年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分析,对庐山芦林盆地大校场谷口剖面松散沉积物中变形砾石进行岩石显微构造学的研究。发现变形砾石内部存在特殊的微裂隙组构,呈现出错裂-横裂-劈裂-爆裂-复裂-应力矿物等的复杂组合,其结构面特征反映出显微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是互为转变的。通过物理模型分析和试验变形比对等综合材料证明,变形砾石是遭受了既密集、又分散、还具有同时发生作用的长时期的多边界外力条件及平衡力系,内部形成破裂其应力传递过程和性质改变与变形形迹转变及其做功连续扩展,是由低于疲劳极限的具有脉动性作用微弱应力造成的。地球陆表过程和地质环境要素及其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认为,只有第四纪晚期地质事件的低温、低应力及其分散密集的多颗粒平衡力系的缓慢长期及间歇脉动作用的边界条件才能满足、符合及形成这种特殊的岩石变形构造,为中国东部山地可能遭受第四纪冰冻环境及冰川作用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微裂隙 冷构造系统 陆面表层冰冻作用 地质环境响应:地球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南黄海SYS90-1A孔第四纪沉积物磁性地层学研究
7
作者 陆凯 孙军 +7 位作者 李广雪 杨慧良 王忠蕾 梅西 陈晓辉 祁江豪 朱晓青 强小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9,共13页
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是开展南黄海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基础。目前南黄海南部地区缺乏可靠年代学控制的长序列钻孔。通过对南黄海南部SYS90-1A孔(孔深90.1 m)沉积物开展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及区域已有磁性地... 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是开展南黄海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基础。目前南黄海南部地区缺乏可靠年代学控制的长序列钻孔。通过对南黄海南部SYS90-1A孔(孔深90.1 m)沉积物开展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及区域已有磁性地层学结果,建立南黄海南部地区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地层框架。结果显示,SYS90-1A孔岩芯记录了从布容(Brunhes)正极性时至松山(Matuyama)负极性时上部,包括Kamikatsura和Santa Rosa地磁漂移事件。早、中更新世界线即布容正极性时与松山负极性时界线(B/M界线)深度位于74.2 m,Kamikatsura和Santa Rosa地磁漂移事件深度分别位于79.75~82.47 m和85.25~87.74 m。根据Kamikatsura和Santa Rosa地磁漂移事件的年代控制点和平均沉积速率,推算钻孔底部年龄为0.96 Ma。南黄海SYS90-1A孔早更新世晚期的沉积速率约为8.66 cm/ka,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约为9.5 cm/ka,而全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为12.8 cm/ka,沉积速率自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呈增加趋势。这一结果不仅为南黄海南部第四纪沉积物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年代学约束,而且为南黄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物源示踪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标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学 沉积速率 第四纪 中部泥质区 南黄海
下载PDF
西藏中部格仁错断裂中段曲巴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与古地震事件
8
作者 王度 陈立春 +5 位作者 李彦宝 杜金花 贾永顺 薛柯依 王旭龙 尹功明 《华南地震》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格仁错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是理解青藏高原中部构造变形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关键环节。通过在格仁错断裂中段曲巴开展野外调查、无人机摄影测量、探槽开挖、光释光与碳十四测年工作,探槽揭露出5次古地震事件:E1(59.0±2.1 ka BP)、E... 格仁错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是理解青藏高原中部构造变形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关键环节。通过在格仁错断裂中段曲巴开展野外调查、无人机摄影测量、探槽开挖、光释光与碳十四测年工作,探槽揭露出5次古地震事件:E1(59.0±2.1 ka BP)、E2(57.1±2.2 ka BP)、E3(30.2±1.4 ka BP)、E4(12.5±0.6 ka BP)、E5(2.2~3.2 ka BP)。最新事件的离逝时间已超过2.2±0.3 ka,接近估算的M_(W)7.4地震复发间隔,指示格仁错断裂中段存在较强地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格仁错断裂 晚第四纪 古地震 光释光测年
下载PDF
黄土塬区土壤饱和导水率对果园还耕的响应特征
9
作者 李舒怡 袁遥遥 +4 位作者 张晨晨 乔江波 朱元骏 贾小旭 邵明安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目的]为探明果园还耕后土壤饱和导水率(Ks)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黄土塬区衰老期果园(AO)和果园不同还耕年限(2 a、4 a、6 a、10 a)农田为研究对象,纯农田(CK)作为对照,测定不同样地0~200 cm土层Ks和土壤基本性质,利用Pearso... [目的]为探明果园还耕后土壤饱和导水率(Ks)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黄土塬区衰老期果园(AO)和果园不同还耕年限(2 a、4 a、6 a、10 a)农田为研究对象,纯农田(CK)作为对照,测定不同样地0~200 cm土层Ks和土壤基本性质,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揭示黄土塬区Ks对果园还耕的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随着还耕年限增加,农田0~200 cm土层黏粒和粉粒质量分数平均值呈减小趋势;砂粒质量分数平均值呈增大趋势。不同样地Ks平均值大小为(2.25±1.19)cm/h(6 a)>(1.60±0.71)cm/h(AO)>(1.49±0.29)cm/h(4 a)>(1.46±0.44)cm/h(2 a)>(1.40±0.40)cm/h(CK)>(1.04±0.61)cm/h(10 a),整体上随还耕年限的增加,Ks平均值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不同样地Ks均呈减小趋势。0~40 cm土层Ks影响因素是有机质质量分数,40~100、100~200 cm土层Ks影响因素是土壤体积质量和有机质质量分数。[结论]果园还耕显著影响Ks的时空分布特征,且不同深度影响因素不同,具有深度依赖性。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果园还耕后土壤水循环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导水率 果园还耕 土壤理化性质 剖面分布 黄土塬区
下载PDF
人工无本底土壤培养实验下GDGTs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10
作者 苗瑞 赵增浩 +2 位作者 蔡泽园 刘旭 王欢业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329,共14页
微生物来源的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化合物(GDGTs)是古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培养实验有助于明确GDGTs对环境参数的响应机理,检验相关气候代用指标的可靠性。然而目前的GDGTs培养实验主要针对单一菌株或存在本底信号影响,制约了对土... 微生物来源的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化合物(GDGTs)是古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培养实验有助于明确GDGTs对环境参数的响应机理,检验相关气候代用指标的可靠性。然而目前的GDGTs培养实验主要针对单一菌株或存在本底信号影响,制约了对土壤环境中GDGTs对环境因子精确响应的系统理解。本文利用人工配置的无GDGTs土壤进行了4年相同温度不同土壤含水量(SWC)条件下(0~10%、0~20%、0~30%、0~40%)的实验室培养,以探究无本底培养实验获得的GDGTs的含量与分布特征及其对培养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①GDGTs含量与SWC正相关,但添加磷酸盐缓冲溶液会抑制GDGTs的产生;②基于野外调查提出的能反映土壤湿度变化的支链与类异戊二烯四醚(BIT)指标与SWC无明显相关性,因而土壤中BIT指标可能间接而非直接响应SWC变化;③本实验条件下6-甲基支链GDGTs(brGDGTs)较5-甲基brGDGTs占绝对主导,导致古温度指标MBT'5ME值极高而MBT'值极低,从培养实验角度证实较高的6-甲基brGDGTs相对含量会影响brGDGTs古温度指标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GTs 培养实验 高分辨质谱 土壤湿度指标 温度指标
下载PDF
高精度光释光测年揭示的晚第四纪毛乌素和浑善达克沙地沙丘的固定与活化过程 被引量:49
11
作者 周亚利 鹿化煜 +3 位作者 张家富 周力平 苗晓东 Mason J A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2-350,共9页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7个地点的沉积剖面进行了年代测试,结合地层特征,获得了最近60kaBP以来两个沙地沙丘固定与活化时间的年代学控制60kaBP以来毛乌素沙地的固定期分别为距今37.71ka、8.54ka、8.32ka、7.93ka...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7个地点的沉积剖面进行了年代测试,结合地层特征,获得了最近60kaBP以来两个沙地沙丘固定与活化时间的年代学控制60kaBP以来毛乌素沙地的固定期分别为距今37.71ka、8.54ka、8.32ka、7.93ka、7.77ka、7.57ka、7.39ka和2.39ka以后;活化的时间分别为距今57.08ka、52.50ka、13.65ka、13.13ka、7.20ka前后、2.39ka以前和0.29ka以来。在10.97kaBP、10.04kaBP、9.81kaBP和8.67kaBP前后沙地处于气候干湿交替时期。全新世期间,浑善达克沙地在距今8.74~8.72ka、7.79ka前后,沙丘活化;5.69kaBP、4.25kaBP、2.75kaBP、1.53kaBP和0.71kaBP前后,沙丘处于相对固定阶段,0.15kaBP以来,沙丘处于半固定状态。晚第四纪气候千年至百年尺度的变化可能是两个沙地沙丘活化与固定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光释光测年技术 浑善达克沙地 沉积剖面 年代测试 第四纪 沙丘活化
下载PDF
石英光释光测年揭示的晚第四纪毛乌素沙地演化 被引量:28
12
作者 何忠 周杰 +3 位作者 赖忠平 杨林海 隆浩 梁剑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4-754,共11页
本研究利用石英光释光测年的单片再生法(Single-aliquot Regenerative-dose Protocol,简称SAR)对毛乌素沙地内部西北-东南方向5个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进行了年代测定,结合年代框架和剖面沉积相、磁化率及粒度特征探讨了晚第四纪以来... 本研究利用石英光释光测年的单片再生法(Single-aliquot Regenerative-dose Protocol,简称SAR)对毛乌素沙地内部西北-东南方向5个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进行了年代测定,结合年代框架和剖面沉积相、磁化率及粒度特征探讨了晚第四纪以来毛乌素沙地演化和气候变化。研究表明毛乌素沙地在晚第四纪以来经历了多次沙地固定与活化的交替演化:距今91.0ka,71.0ka,48 0ka,22.0ka,1 1.6ka,5.0ka,1.1 ka,1.0ka和0.4ka前后风成砂沉积,沙地活化,指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度低;在距今65ka和全新世适宜期(8.5~5.0ka),沙地固定成壤,砂质古土壤发育,指示气候湿润。另外,剖面中风成砂层数变多、厚度增加、粒径变粗指示了晚第四纪以来毛乌素沙地干旱化趋势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晚第四纪 石英光释光测年 沙漠演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黄土高原红粘土序列与晚第三纪的气候事件 被引量:61
13
作者 安芷生 孙东怀 +3 位作者 陈明扬 孙有斌 李立 陈宝群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35-446,共12页
红粘土序列由7个古土壤组合和与之相间的红色黄土组合组成,它们是建议的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一级单位。系统的古地磁研究表明,黄土高原风尘沉积开始的年龄约为7.2MaB.P,它标志着晚新生代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开始,可能意味着青藏高原在此... 红粘土序列由7个古土壤组合和与之相间的红色黄土组合组成,它们是建议的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一级单位。系统的古地磁研究表明,黄土高原风尘沉积开始的年龄约为7.2MaB.P,它标志着晚新生代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开始,可能意味着青藏高原在此时达到了有意义的高度,东亚古季风环流基本建立。风尘沉积速率与夏季风强度在长时间尺度上的耦合揭示了它们与青藏高原高度的共同联系,也意味着青藏高原可能经历了多次隆升和夷平过程;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是2.6~2.8MaB.P.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建立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古气候 晚第三纪 黄土高原
下载PDF
超声波振荡对细颗粒黄土样品粒度测量影响的实验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红艳 鹿化煜 +2 位作者 赵军 赵存法 张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4-500,共7页
在使用常规的前处理方法对细粒黄土(粘黄土)样品进行粒度测量时,发现结果不稳定。为了调查原因,分别选取黄土高原东南缘河南卢氏、秦岭地区陕西洛南和陕西洛川三个地点的黄土、古土壤样品,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前处理方法对细颗粒黄土样品... 在使用常规的前处理方法对细粒黄土(粘黄土)样品进行粒度测量时,发现结果不稳定。为了调查原因,分别选取黄土高原东南缘河南卢氏、秦岭地区陕西洛南和陕西洛川三个地点的黄土、古土壤样品,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前处理方法对细颗粒黄土样品粒度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进行细粒黄土的粒度测量过程中,激光粒度仪上的超声波振荡分散时间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大,一般应控制在2 min以上。作者用河南卢氏乔家窑黄土—古土壤剖面的连续粒度测量结果对改进后的前处理方法进行可行性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前处理方法所得的结果,与野外地层划分及磁化率值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改进后的前处理方法更适用于细颗粒黄土样品的粒度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黄土 超声波振荡分散 前处理 粒度测量
下载PDF
第四纪沉积物光释光测年中等效剂量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陈杰 卢演俦 +4 位作者 魏兰英 赵华 尹功明 孙瑛杰 胡碧茹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43-452,共10页
准确地测定碎屑矿物沉积后吸收的等效剂量是第四纪沉积物释光测年中最关键的一环。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几个全新世坡积物、古土壤和黄土等样品中的石英、长石等碎屑矿物进行了测定等效剂量的对比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对于光释光测年,所... 准确地测定碎屑矿物沉积后吸收的等效剂量是第四纪沉积物释光测年中最关键的一环。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几个全新世坡积物、古土壤和黄土等样品中的石英、长石等碎屑矿物进行了测定等效剂量的对比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对于光释光测年,所有样品用再生释光法和澳大利亚滑移法获得的结果均与14 C 测年结果或已知年龄相吻合; 部分晒退法只有在光晒退时间适度,且释光强度与剂量呈线性响应时可获得可靠结果,但误差较大;附加剂量法和残留释光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测定的等效剂量通常偏大。实验还表明,可用绿光释光和红外释光两种不同的光释光测年技术对同一样品测年值进行自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沉积物 光释光测年 等效剂量测定
下载PDF
太湖平原WJ孔矿物磁学特征以及晚第四纪海侵事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艇 王张华 +2 位作者 强小科 马春燕 战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748-2759,共12页
基于古地磁和AMS14 C定年结果,对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WJ孔进行岩性特征、矿物磁学、粒度分析及有孔虫化石研究,拟重建WJ孔记录的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环境演变过程与海侵事件,并探讨环境磁学参数对河口三角洲地区沉积环境演化的指示意义.... 基于古地磁和AMS14 C定年结果,对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WJ孔进行岩性特征、矿物磁学、粒度分析及有孔虫化石研究,拟重建WJ孔记录的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环境演变过程与海侵事件,并探讨环境磁学参数对河口三角洲地区沉积环境演化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WJ孔可以划分为中更新世阶段I、中更新世阶段II、晚更新世、全新世四个阶段,沉积地貌环境分别为:河湖、滨海—阶地、河口坝—河口湾—潮滩与阶地、湖沼平原.WJ孔揭示了三次海侵事件,分别为中更新世晚期海侵,晚更新世MIS5海侵和晚更新世MIS3海侵.其中记录的MIS5e海侵最为强盛,MIS3后期也存在一次海侵加强事件.另外,滨海潮滩—河口坝环境的沉积物磁性特征明显,χlf、SIRM、HIRM等为显著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晚第四纪 环境磁学 海侵事件
下载PDF
第四纪气候事件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11
17
作者 童国榜 羊向东 +3 位作者 王苏民 吴锡浩 陈云 曹家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3-22,共10页
通过总结我国不同区域现有孢粉资料,发现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序列中明显地存在与演化趋势和周期不符的孢粉植物群事件。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延续时间约万年的孢粉植物群突变事件;延续时间数千年的孢粉植物群贫乏事件和延续时间几... 通过总结我国不同区域现有孢粉资料,发现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序列中明显地存在与演化趋势和周期不符的孢粉植物群事件。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延续时间约万年的孢粉植物群突变事件;延续时间数千年的孢粉植物群贫乏事件和延续时间几百年的孢粉植物群颤动事件。突变事件有4起:Betula-Artemisia事件(2.5MaB.P.);Artemisia-Gramineae事件(1.4MaB.P.);Ephedra-Chenopodiaceae事件(0.8MaB.P.)以及Pinus-Betula事件(0.2MaB.P.)。它们是第四纪气候旋回和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贫乏事件有11起,首次发现于陕西黄陵剖面,故称为HL1~11事件。该事件位于黄土古土壤界面处的黄土中,记录了冬夏季风强烈交替的过程。颤动事件有6起,以湖泊和海洋沉积物中记录较完整,黄海QC2孔具代表性,故称为HH1~6事件。其孢粉序列表现为大幅度的摆动,处于全新世环境变化阶段的界面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事件 孢粉 植物群事件 第四纪 中国
下载PDF
天津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邵永新 李振海 +2 位作者 陈宇坤 任峰 姚政权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9,共10页
天津断裂分为天津南断裂和天津北断裂。根据人工地震探测结果,分别在天津静海县城西、西青区炒米店村、小南河村以及宁河县朱头淀村布设了4条钻孔剖面,对这2条断裂开展了钻孔勘探工作。经微体古生物鉴定,获得了各钻孔的海相层位置;经地... 天津断裂分为天津南断裂和天津北断裂。根据人工地震探测结果,分别在天津静海县城西、西青区炒米店村、小南河村以及宁河县朱头淀村布设了4条钻孔剖面,对这2条断裂开展了钻孔勘探工作。经微体古生物鉴定,获得了各钻孔的海相层位置;经地层年代测试,确定了第1、第2和第3海相层的年代;通过以海相层为标志层的地层对比,并结合小南河村BZ1、TN3孔古地磁的测试结果,对这2条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南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未发现有过活动的迹象,其最新活动年代可能在中更新世。而天津北断裂也未发现晚更新世以来存在活动的迹象,该断裂在早更新世早期可能有过活动。由此可见,天津南断裂活动性可能要强于天津北断裂。同时发现,第2、第3、第4海相层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因此,在将其用于地层对比时,必须同时确定各海相层的地质年代,否则对比结果可能会出错。对于发生年代存在争议的第2海相层,认为其形成时间应在7万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断裂 海相层 地层对比 断层活动性
下载PDF
中新世风尘堆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上新世和第四纪风尘堆积的比较 被引量:38
19
作者 梁美艳 郭正堂 顾兆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57-664,共8页
文章对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中黄土层样品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并与西峰第四纪黄土和晚中新世-上新世的风成三趾马红土样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时代的风尘堆积具有大致相似的元素配分模式,并与上地壳... 文章对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中黄土层样品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并与西峰第四纪黄土和晚中新世-上新世的风成三趾马红土样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时代的风尘堆积具有大致相似的元素配分模式,并与上地壳平均成分高度接近,表明它们的物质均来自很广阔的物源区,经过多次循环和远距离搬运,并在搬运过程中实现了多种矿物成分高度混合,是远源风尘物质的典型特征。秦安中新世黄土与西峰第四纪黄土相比,常量元素组配特征也有一些区别,主要表现为K,Fe,Mg的轻微富集、Na元素的轻微亏损及相对较高的烧失量,与中新世黄土较细的粒度和相对温湿的气候条件有关。与世界上一些物源较近较小的黄土相比,我国北方不同时代的风尘堆积均具有Cs相对富集、Zr和H f相对亏损的特征,与粉尘远距离传输过程中的物质分异有关,是沙漠黄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尘堆积 地球化学 中新世黄土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山前第四纪冲洪积扇填图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劲松 姜高磊 +5 位作者 赵华 王成敏 赵红梅 吉云平 张润 韩书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2-270,共9页
第四纪地质调查和填图对解决当前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填什么,如何填”等相关问题尚处于探索示范阶段。基于在内蒙古大青山山前地区开展的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工作,查明了大青山山前冲洪积扇的分布特征、期... 第四纪地质调查和填图对解决当前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填什么,如何填”等相关问题尚处于探索示范阶段。基于在内蒙古大青山山前地区开展的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工作,查明了大青山山前冲洪积扇的分布特征、期次及影响因素,总结了以冲洪积扇为代表的第四系覆盖区的调查与填图方法。首先,应针对地质地貌的特殊性,初步梳理区域内主要的第四纪地质与环境问题,选取针对性的沉积相模式进行沉积相划分;其次,综合前人资料成果和遥感解译结果编制设计地质图,依靠露头剖面、槽型钻揭露开展野外调查和验证,划分基本填图单元;然后,利用光释光、^(14)C等测年技术,确定填图单元时代,查明区内冲洪积扇发育的时间和期次;最后,选取“时代+成因+沉积相”结合不同岩性花纹的组合表达方式,增强工作区内典型剖面和钻孔的显示度,丰富图面内容和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地质 冲洪积扇 覆盖区 填图方法 大青山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