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06年黄河三角洲鹤类生境选择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若楠 单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2-116,130,共6页
把鹤类及其生境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利用Vanderploeg选择系数评估鹤对生境的选择性,利用Neu方法通过可获得性系数与可利用性系数比较评估鹤对生境类型的偏好,研究了2001—2006年黄河三角洲鹤类与生境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芦苇沼泽是鹤类... 把鹤类及其生境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利用Vanderploeg选择系数评估鹤对生境的选择性,利用Neu方法通过可获得性系数与可利用性系数比较评估鹤对生境类型的偏好,研究了2001—2006年黄河三角洲鹤类与生境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芦苇沼泽是鹤类偏好性选择的生境,为白头鹤、白枕鹤、灰鹤优先选择的生境。潮间带是鹤类回避性选择生境,为白鹤和丹顶鹤优先选择的生境。河道、养殖池、农田和草地4类生境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重,鹤类利用较低,年度间利用情况变化大。当生境类型发生改变时,鹤类会自主选择更为适宜的生境并导致对其它生境的选择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鹤类 生境选择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的丹顶鹤生境适宜性评价——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39
2
作者 曹铭昌 刘高焕 +4 位作者 单凯 侯银蓄 王明春 李东来 申文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3-291,共9页
尺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基于多尺度更能抓住物种-环境之间关系。生境适宜性模型可以定量并多尺度研究物种-环境关系,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生境适宜性评价中。本文以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为研究对象,以其迁徙和越冬的重要地区-... 尺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基于多尺度更能抓住物种-环境之间关系。生境适宜性模型可以定量并多尺度研究物种-环境关系,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生境适宜性评价中。本文以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为研究对象,以其迁徙和越冬的重要地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应用二项逻辑斯谛回归模型,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10-1,500ha之间,通过变换空间尺度大小构建了10个空间尺度下丹顶鹤生境适宜性模型。通过检测尺度对模型构建的影响,选择最佳模型开展丹顶鹤生境适宜性分析和评价。尺度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的拟合能力和模型的预测精度均存在尺度效应,空间尺度为50ha时的单尺度模型为最佳单尺度模型,多尺度模型优于所有单尺度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丹顶鹤适宜生境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以上,且大部分适宜生境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南部,自然保护区北部由于缺乏淡水来源,适宜生境较少。为有效保护丹顶鹤生境,建议加强保护区湿地生境监测、评价和规划,以及对人为干扰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usjaponensis 尺度 生境适宜性模型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柽柳新品系快繁技术 被引量:6
3
作者 徐德芳 王智华 +2 位作者 路峰 张凌云 范庆明 《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5,共2页
采用生根粉浸根、利用普通土壤做基质、缩短种条长度和地膜覆盖育苗的方法,可使育苗成活率达到99% ,繁殖系数提高3~4倍,找到了一套高效的柽柳繁殖技术,同时降低了育苗成本。
关键词 柽柳 新品系 快繁技术 育苗成本 种条 繁殖系数 地膜覆盖 降低 缩短 基质
下载PDF
网络会计——信息时代会计发展的新领域
4
作者 张薇 《山东机械》 2004年第3期59-61,共3页
关键词 网络会计 会计电算化 信息处理 INTERNET 信息系统
下载PDF
湿地 人类遗产的自然本底
5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世界遗产》 2014年第11期24-29,10,共6页
候鸟的飞行,是地球上最惊心动魄的壮举之一.时令一来,成千上万的鸟儿一起扇动翅膀,冲上蓝天白云间,向着共同的目的地飞去,有时它们甚至能够飞越地球上最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甚至能够跨越万里,从地球的北半球飞到南半球.
关键词 自然 遗产 人类 湿地 喜马拉雅山脉 地球 目的地 北半球
原文传递
施加不同量外源氮和互为伴生种下碱蓬和盐地碱蓬生物量变化的野外模拟实验 被引量:4
6
作者 起德花 刘晓玲 +1 位作者 王光美 朱书玉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9-122,共4页
2017年5月2日~6月27日,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采用野外模拟实验方法,布设了108根PVC管,在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和碱蓬(Suaeda glauca)互为伴生种条件下,移栽两种植物,在每根管中,优势种的种植密度分别为4株和2株,伴生种... 2017年5月2日~6月27日,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采用野外模拟实验方法,布设了108根PVC管,在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和碱蓬(Suaeda glauca)互为伴生种条件下,移栽两种植物,在每根管中,优势种的种植密度分别为4株和2株,伴生种的种植密度为1株;在无伴生种条件下,优势种的种植密度为1株。考虑黄河三角洲地区氮沉降情况,以尿素作为外源氮,设置了0 g/m^2氮、15 g/m^2氮和30 g/m^2氮3种外源氮输入量,开展了碱蓬和盐地碱蓬的生物量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有伴生种条件下,当每根PVC管中优势种的种植密度为4株和2株时,随着氮输入量提高,碱蓬和盐地碱蓬平均单株生物量都显著增高;在无伴生种的条件下,当外源氮输入量为15 g/m^2氮和30 g/m^2氮时,碱蓬生物量[(58.050±2.560) g/株和(58.740±3.170) g/株]显著高于无外源氮输入[(20.850±0.640) g/株],盐地碱蓬生物量[(82.640±1.330) g/株和(111.960±6.400) g/株]显著高于无外源氮输入[(37.500±1.750) g/株]。外源氮输入量提高促进了盐地碱蓬和碱蓬生物量的积累,盐地碱蓬生物量增加幅度更大,对盐地碱蓬生长的促进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氮输入量 盐地碱蓬 碱蓬 生物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