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水稻种质稻瘟病抗性评价及抗瘟基因结构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亚玲 高清 +5 位作者 赵羽涵 刘瑞 付忠举 李雪 孙宇佳 靳学慧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5-640,共16页
【目的】稻瘟病严重威胁黑龙江省水稻的生产,选育和利用抗瘟品种是最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措施。了解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明确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有效性,为黑龙江省稻瘟病抗病种质资源的选育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 【目的】稻瘟病严重威胁黑龙江省水稻的生产,选育和利用抗瘟品种是最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措施。了解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明确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有效性,为黑龙江省稻瘟病抗病种质资源的选育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秋季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采集134株水稻单孢菌株,采用病原物接种鉴定方法对黑龙江省50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性分析;针对已报道的35个稻瘟病抗病基因,利用基因特异性引物对参试品种及阳性对照品种进行抗瘟基因检测,对部分无阳性对照品种抗性基因扩增后测序,与NCBI中公布的参考序列比对,分析稻瘟病抗性基因在相应品种中的存在情况;通过基因聚合类型与品种抗性表现相关性分析,明确与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性表现相关的基因型。【结果】根据抗性频率评价,参试的黑龙江省50份水稻品种中,龙粳20表现为抗,龙粳67、龙垦202、龙粳40、龙粳31、龙粳57和龙粳43表现为中抗,其余43个品种均表现感病。通过品种组合抗性分析发现龙粳20与龙粳67等33对品种组合的联合抗性系数(resistance association coefficients,RAC)较高,联合致病性系数(virulence association coefficients,VAC)较低,联合抗病性较好,该类搭配结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特异性引物对品种携带的抗瘟基因鉴定结果显示,抗瘟基因Pish、Pi36、Pi33和Pi-CO39在供试品种中均被检测到,Pi63、Ptr、Pi37、Pi64、pi21、Pi9、Pi54、Pi-kh、Pia、Pikp、Pi35、Pikm和Pik的被检出率为50%—100%,说明这类基因在黑龙江省水稻育种中应用较广泛;Pita、Pib、Pii、Pi5、Piz-t、Pi50和Pi2的被检出率为10%—50%,Pid2仅在2个品种中被检测到,Pigm仅在吉粳88中被检测到,而Pit、Pid3、Bsr-d1、Pi25、Pid3-A4、Pi56、Pi1、Pike和Pb1在供试品种中均未被检测到,说明这类基因在黑龙江省水稻品种中分布较少。通过品种基因型分析发现,供试品种携带抗瘟基因12—19个不等,共58种抗瘟基因型,说明供试品种的抗瘟基因组合类型较丰富。单基因及多基因聚合与抗病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i2、Piz-t、Pi50、Pi5和Pii的分布频率与携带该基因且表现抗病的百分率相当;研究发现品种携带抗瘟基因越多,其表现为抗病品种的概率越高,携带Pi2+Piz-t+Pi50+α聚合类型的6份品种均表现为抗病。【结论】参试的黑龙江省水稻种质资源抗性偏低,部分品种组合种植有较高应用价值,抗瘟基因在参试品种中分布不等,Pi2、Piz-t、Pi50、Pi5和Pii在品种抗病方面起主导作用,Pi2+Piz-t+Pi50+α基因聚合类型可以提高水稻抗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抗性频率 抗瘟性评价 抗瘟基因
下载PDF
黑龙江、四川和海南省稻作区水稻穗腐病病原比较分析
2
作者 张亚玲 付忠举 +7 位作者 李雪 孙宇佳 赵羽涵 顾欣怡 王艳霞 靳学慧 吴伟怀 华丽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94,共17页
【目的】明确中国黑龙江、四川和海南省稻作区水稻穗腐病病原种类及优势致病菌,为水稻穗腐病的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在黑龙江、四川和海南省的13个水稻主要生产区采集水稻穗腐病样品,通过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法,共分离纯化到568个... 【目的】明确中国黑龙江、四川和海南省稻作区水稻穗腐病病原种类及优势致病菌,为水稻穗腐病的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在黑龙江、四川和海南省的13个水稻主要生产区采集水稻穗腐病样品,通过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法,共分离纯化到568个菌株,对各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及科赫氏法则验证,明确13个水稻主要生产区穗腐病病原菌种类,分析其优势菌株及致病特征。【结果】黑龙江省水稻穗腐病病原有弯孢菌属、链格孢属和镰孢菌属3类,分别占总病原菌数的1.10%、83.43%和15.47%,链格孢属为该省份的优势菌种。海南省水稻穗腐病病原有弯孢菌属、镰孢菌属、黑孢霉属、毛色二孢属及蠕孢菌属5类,分别占总病原菌数的1.62%、89.47%、0.81%、1.62%和6.48%,镰孢菌属为该省份的优势菌种。四川省水稻穗腐病病原有弯孢菌属、链格孢属、镰孢菌属、黑孢霉属、蠕孢菌属5类,分别占总病原菌数的23.57%、13.47%、22.86%、16.43%和23.57%,无优势菌种。根据分生孢子及菌落形态差异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23个菌株,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及科赫氏法则验证,明确了水稻穗腐病的致病菌有弯孢菌属的新月弯孢(Curvularialunata),链格孢属的细交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链格孢(A.alternata)、芸薹链格孢(A.brassicae),镰孢菌属的拟轮枝镰孢(Fusariumverticillioides)、新知镰孢(F.andiyazi)、木贼镰孢(F.equiseti)、变红镰孢(F.incarnatum)、厚垣镰孢(F.chlamydosporum),黑孢霉属的稻黑孢(Nigrosporaoryzae)、球黑孢霉(N.sphaerica),毛色二孢属的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theobromae)及蠕孢菌属的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rostratum)。分别于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接种穗腐病致病菌,发现无论是粳稻还是籼稻品种,海南省致病菌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接种后平均病情指数均高于孕穗期接种的平均病情指数;黑龙江和四川省的致病菌在抽穗扬花期接种的平均病情指数略低于孕穗期接种的平均病情指数。【结论】中国黑龙江、四川和海南省稻作区水稻穗腐病致病菌具有多样性,黑龙江省以链格孢属为优势菌种,海南省以镰孢菌属为优势菌种,四川省优势菌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腐病 真菌病原 优势致病菌
下载PDF
黑龙江省和海南省稻瘟病菌中AVR-Pita家族的分布及变异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瑞 赵羽涵 +4 位作者 顾欣怡 王艳霞 靳学慧 吴伟怀 张亚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6-480,共15页
【目的】通过检测黑龙江省和海南省不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菌株群体中AVR-Pita家族的分布情况和变异特征,了解其变异类型的致病表型,为区域内抗病种质的筛选与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参考NCBI中公布的AVR-Pita家族序列分... 【目的】通过检测黑龙江省和海南省不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菌株群体中AVR-Pita家族的分布情况和变异特征,了解其变异类型的致病表型,为区域内抗病种质的筛选与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参考NCBI中公布的AVR-Pita家族序列分别对启动子区和CDS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共6对,对2020年采自黑龙江省和海南省不同地区的397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提取DNA,进行PCR扩增。通过电泳检测结果,分别选取囊括不同地区的代表菌株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NCBI中相应的碱基与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水稻抗性单基因系,对不同变异类型的稻瘟病菌菌株进行无毒功能验证。【结果】在PCR电泳检测结果中,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菌株携带所有待测基因,分布广泛且检出频率较高;而海南省稻瘟病菌菌株中仅携带AVR-Pita1和AVR-Pita2,并以低频率集中存在。无毒基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稻区的稻瘟病菌菌株复杂多样,携带的基因型种类较海南菌株丰富。PCR产物测序检测结果显示,AVR-Pita家族以点突变、插入和缺失为主要变异类型划分为19种,且不同稻瘟病菌群体来源的菌株,其变异类型具有特异性。AVR-Pita1检测出10种变异类型,其中AVR-Pita1-(1-5)为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菌株独有的变异类型,AVR-Pita1-(6-10)为海南省稻瘟病菌菌株独有。对这10种变异类型经功能验证后发现,无毒功能均已丧失。AVR-Pita2检测出8种变异类型,其中AVR-Pita2-(1-4)为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菌株独有,AVR-Pita2-(5-8)为海南省稻瘟病菌菌株独有。经功能验证后发现,无毒功能均已丧失。AVR-Pita3在黑龙江省仅检测出1种变异类型AVR-Pita3-1。【结论】黑龙江和海南稻瘟病菌群体中AVR-Pita家族均为突变后的等位基因型存在,经致病性鉴定后,检测出的所有突变类型均不能被相对应抗性基因Pi-ta和Pi-ta2所识别,表现为感病。因此,抗性基因Pi-ta和Pi-ta2在黑龙江省和海南省对稻瘟病的抗病育种与利用过程中可聚合其他抗性基因应用来保证品种抗病性。同时,不同地理来源的稻瘟病菌菌株群体中AVR-Pita家族的分布和变异类型具有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AVR-Pita家族 变异 无毒基因 黑龙江省 海南省
下载PDF
黑龙江省和海南省PWL基因家族在稻瘟病菌中的分布及变异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瑞 赵羽涵 +6 位作者 付忠举 顾欣怡 王艳霞 靳学慧 杨莹 吴伟怀 张亚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4-274,共11页
【目的】了解不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菌株群体中PWL基因家族的分布和变异特征,为研究不同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特异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参考NCBI中公布的无毒基因序列分别对PWL基因家族的启动子区和CDS区设计特异... 【目的】了解不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菌株群体中PWL基因家族的分布和变异特征,为研究不同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特异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参考NCBI中公布的无毒基因序列分别对PWL基因家族的启动子区和CDS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共8对,对2020年采自黑龙江省和海南省不同地区的397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提取DNA,进行无毒基因的PCR扩增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从检测结果中分别选取囊括不同地区的代表菌株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与NCBI中相应无毒基因启动子区和CDS区的碱基与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PCR电泳检测结果中,PWL1在所有菌株中均未检测出;PWL2、PWL3和PWL4在黑龙江省和海南省中均扩增出特异性片段,说明这3种基因在两省中均有分布并分别存在不同的分布频率与变异类型。其中PWL2在黑龙江省和海南省中分布频率最高,分别为98.14%和100%;PWL3和PWL4在两省中的分布频率具有显著差异,这2种基因在黑龙江菌株中频率分别为89.30%和82.79%,而在海南菌株中均为5.49%。通过对无毒基因组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组合类型可分为6种,分别为PWL(f)、PWL2、PWL3、PWL2+PWL3、PWL2+PWL4、PWL2+PWL3+PWL4。其中黑龙江菌株含有所有组合类型,海南菌株仅含有2种,说明黑龙江菌株与海南菌株相比无毒基因型种类较为丰富。通过对PWL基因家族的PCR产物测序发现,PWL基因家族在启动子区和CDS区变异位点丰富,以点突变和缺失为主要变异类型划分为9种,且不同群体来源菌株的变异类型具有特异性和一致性。其中PWL2检测出5种变异类型PWL2-(1,2,3,4,5),碱基序列变化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错义突变;PWL3和PWL4分别检测出2种变异类型,分别为PWL3-(1,2)和PWL4-(1,2),均发生移码突变使后面氨基酸发生变化。【结论】不同群体来源的稻瘟病菌菌株中PWL基因家族的分布和变异类型具有地域差异性,且变异位点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PWL基因家族 变异 无毒基因 黑龙江省 海南省
下载PDF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b、AVR-Pik和AvrPiz-t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孟峰 张亚玲 +2 位作者 靳学慧 张晓玉 姜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4262-4273,共12页
【目的】检测黑龙江省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无毒基因AVR-Pib、AVR-Pik和AvrPiz-t在不同地区、年份间流行菌株的分布情况与变异机制,了解其等位基因的致病表型,为黑龙江省抗瘟品种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NCBI中公布的无... 【目的】检测黑龙江省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无毒基因AVR-Pib、AVR-Pik和AvrPiz-t在不同地区、年份间流行菌株的分布情况与变异机制,了解其等位基因的致病表型,为黑龙江省抗瘟品种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NCBI中公布的无毒基因序列对3个无毒基因AVR-Pib、AVR-Pik和AvrPiz-t的基因全长和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将2016年和2017年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335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分析,并挑选不同带型和不同地区代表菌株的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相应无毒基因序列进行碱基与氨基酸序列的比较分析,并利用水稻抗性单基因系,对不同变异类型的稻瘟病菌菌株进行致病型测定。【结果】在PCR电泳检测中AVR-Pib、AVR-Pik和AvrPiz-t均出现特异性条带,说明这3个无毒基因在黑龙江省均有分布,并以不同分布频率与突变类型出现。3个无毒基因平均扩增频率分别为75.52%、87.16%和85.67%。其中AVR-Pib通过电泳检测与PCR产物测序检测出4种带型(无带、高带、中高带与低带)和5种变异类型AVR-Pib(1-1、1-2、2、3、3-1),基因型AVR-Pib-1-1、AVR-Pib-1-2、AVR-Pib-2和AVR-Pib-3-1为新发现的变异类型,其中基因型AVR-Pib-1-1和AVR-Pib-1-2均为转座子Pot2的插入,但插入位点不同;基因型AVR-Pib-2在阅读框上游存在小片段的插入;基因型AVR-Pib-3-1碱基序列与原序列比对有4处差异,即32(C/G)35(T/A)36(T/A)38(T/A),导致氨基酸翻译提前终止。对检测到的5种等位基因型进行致病型测定,分析发现除正常基因型AVR-Pib-3外,其他变异基因型无毒功能均已丧失。而AVR-Pik经PCR产物测序检测出7种等位基因型,AVR-Pik(D、A、B、C、E、F、F2),碱基序列的变化均导致氨基酸错义突变,7种等位基因型均已见报道。无毒基因AvrPiz-t通过电泳检测和PCR产物测序分析,发现2种带型(高带和正常带型)与4种基因型AvrPiz-t(A、B、C、D),其中AvrPiz-t-A为正常基因型;基因型AvrPiz-t-B在191位处有碱基A的插入,导致氨基酸翻译提前终止;基因型AvrPiz-t-C为新发现的等位基因型,其特点在于与A类型存在17(T/C)和19位处碱基C的插入,发生移码突变翻译提前终止;高带型对应的无毒基因型AvrPiz-t-D经测序验证为Pot3转座子的插入。4种基因型菌株分别接种水稻单基因系发现,AvrPiz-t-A可以被Piz-t识别表现无毒,AvrPiz-t(B、C、D)均不能被Piz-t所识别而表现为有毒性。【结论】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b、AVR-Pik和AvrPiz-t分布较为广泛,且变异类型丰富,研究结果可为选育和推广携带相应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稻瘟病菌 无毒基因 AVR-Pib AVR-Pik AvrPiz-t
下载PDF
“双免”模式下不同播种密度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张家智 赵羽涵 +5 位作者 杨晓贺 姚亮亮 张茂明 邱磊 王自杰 丁俊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为有效缓解当前寒地水稻生产成本高、用工难、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促进节本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垦粳8号为供试品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播种量设4个水平处理(B_(1)、B_(2)、B_(3)和B_(4)干种子量分别为100,200,250和300 g·盘... 为有效缓解当前寒地水稻生产成本高、用工难、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促进节本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垦粳8号为供试品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播种量设4个水平处理(B_(1)、B_(2)、B_(3)和B_(4)干种子量分别为100,200,250和300 g·盘^(-1)),常规处理(CK,100 g·盘^(-1)),研究“双免”技术下不同播种密度对水稻出苗率、秧苗素质、α-淀粉酶活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免”模式下,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水稻苗期出苗率、成苗率、胚乳残留量,B_(3)处理较CK处理出苗率、成苗率和胚乳残留量2年平均增加10.77%、13.16%和46.19%;但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的茎基宽、根数、第一叶耳间距以及地上部干物质量均呈降低趋势。“双免”模式下水稻苗期α-淀粉酶活性破胸期-立针期极显著高于常规对照,1.1叶期-2.1叶期极显著低于常规对照;随着播种密度的升高α-淀粉酶活性(立针期-2.1叶期)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随着种子的萌发生长α-淀粉酶活性呈逐渐降低趋势。水稻苗期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双免”模式均低于常规对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趋势一致,均随着播种密度的升高呈逐渐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免”模式 播种密度 秧苗素质 酶活性
下载PDF
三种水稻病害病原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1
7
作者 侯钰煊 冯思琪 +1 位作者 张亚玲 靳学慧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14-20,共7页
为明确黑龙江省水稻常见病害病原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选择不同药剂为精准防病提供指导。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常用杀菌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稻瘟病菌及水稻弯孢叶斑病菌的毒力,旨在探索一药兼防多种水稻病害的应用潜力。实验... 为明确黑龙江省水稻常见病害病原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选择不同药剂为精准防病提供指导。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常用杀菌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稻瘟病菌及水稻弯孢叶斑病菌的毒力,旨在探索一药兼防多种水稻病害的应用潜力。实验结果表明,对稻瘟病菌及水稻胡麻叶斑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的药剂均为45%咪鲜胺,对水稻弯孢叶斑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的药剂为12.5%烯唑醇。45%咪鲜胺、43%戊唑醇、12.5%烯唑醇和10%苯醚·甲环唑4种杀菌剂对3种病原菌的毒力效果较好,其EC50值均低于1.0 mg·L^(-1);25%氰烯菌酯对3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均相对较差,其EC50值均大于2.0 mg·L^(-1);45%咪鲜胺、43%戊唑醇、12.5%烯唑醇和10%苯醚甲环唑对3种病菌菌丝抑制效果较好,可为田间同时防治3种病害提供实验基础,25%氰烯菌酯对3种病原菌的毒力效果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水稻弯孢叶斑病 水稻胡麻叶斑病 杀菌剂 毒力
下载PDF
常用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毒力测定
8
作者 赵羽涵 满成琳 +2 位作者 顾欣怡 王艳霞 张亚玲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5-19,35,共6页
为明确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fujikuroi)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药剂单剂以及咪鲜胺与噁霉灵复配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研究氟环唑、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和咪鲜胺等都具备较强的抑菌... 为明确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fujikuroi)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药剂单剂以及咪鲜胺与噁霉灵复配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研究氟环唑、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和咪鲜胺等都具备较强的抑菌活性,EC50值分别为0.012、0.21、0.22、0.46和0.80μg·mL^(-1);啶酰菌胺、福美双和噁霉灵的EC50值在50~150μg·mL^(-1)间,抑制效果相对较弱;嘧菌酯和百菌清EC50值大于1000μg·mL^(-1),抑菌效果最弱;咪鲜胺和噁霉灵复配比例为8∶2时表现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126.58;复配比例为9∶1时有相加作用,共毒系数为92.46;另外四种配比组合(7∶3、6∶4、5∶5、4∶6)则表现拮抗作用,共毒系数均小于80。氟环唑、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和咪鲜胺抑菌效果好,咪鲜胺和噁霉灵复配比例为8∶2时具有增效作用,可为田间防治水稻恶苗病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杀菌剂 毒力测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