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不同土层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
作者
于洪久
王根林
+7 位作者
段衍
刘峥宇
时妍
刘沣漫
王伟
邱广伟
孙磊
李玉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耕作和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旱地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科学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
耕作和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旱地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科学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2000μm粒径大团聚体影响较大,连续5年翻耕显著降低了表层(0~20 cm)土壤>2000μ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占比,增加了53~250μm微团聚体和<53μm黏粉粒的比例。浅翻(ST)和秸秆浅翻还田(STS)与深翻(DT)和秸秆深翻还田(DTS)分别对10~20和20~30 cm土层黏粉粒的增加影响较大,其中,10~20 cm土层ST较免耕(NT)和DT处理分别增加86.21%和14.65%,20~30 cm土层DT较NT和ST处理分别增加113.82%和59.68%,差异显著(P<0.05);连续翻耕由于对亚耕层(20~40 cm)的频繁扰动,导致250~2000μm粒径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DT较NT和ST与DTS处理较覆盖免耕(NTS)和STS处理分别平均降低19.43%与20.57%,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相同耕作方式或秸秆还田方式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建议今后生产中采用轮耕轮还等保护性耕作方式调整秸秆还田深度,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培肥土壤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
水稳性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深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秸秆覆盖休耕对土壤C、N、P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2
作者
王根林
段衍
+4 位作者
刘峥宇
王译阳
刘沣漫
孙磊
李玉梅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5-332,共8页
为了探索一种适于坡耕地的基于种养结合的耕作方式,采用田间试验结合基因芯片研究方法,探究了秸秆覆盖休耕技术[包括隔年秸秆覆盖休耕+旋耕(RF)、2年旋耕+1年秸秆覆盖休耕(RRF)]与常规耕作(CRT,秸秆移除后旋耕)对土壤C、N、P循环的影响...
为了探索一种适于坡耕地的基于种养结合的耕作方式,采用田间试验结合基因芯片研究方法,探究了秸秆覆盖休耕技术[包括隔年秸秆覆盖休耕+旋耕(RF)、2年旋耕+1年秸秆覆盖休耕(RRF)]与常规耕作(CRT,秸秆移除后旋耕)对土壤C、N、P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C的投入激发了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料的降解潜力,无论是RF处理,还是RRF处理,参与土壤C循环的降解功能基因(acsE、xylA和rbcL)丰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xylA基因平均相对丰度较CRT处理增加43.12%,而秸秆不还田的CRT处理中参与C同化基因(acsA)的丰度显著增加,平均增加33.03%;CRT处理参与N循环基因的丰度降低,而秸秆覆盖还田促进了土壤中N从NH4+-N向NO3--N的转化,gdh基因丰度增加;秸秆覆盖还田后土壤活性P的积累增强,碱性磷酸酶基因(phoD)丰度较CRT处理平均增加59.57%,phoD与速效P和phnk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秸秆覆盖还田促进了土壤微生物C、N、P周转,进而促进外源有机C的转化和土壤有机C的积累,短期内秸秆当季覆盖休耕与上季覆盖休耕处理间差异不大。研究结果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实施保护性耕作和防控土壤侵蚀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基因芯片
土壤元素循环
微生物功能
耕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叶面喷施硒镁营养液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刘峥宇
时妍
+3 位作者
王译阳
刘沣漫
王根林
李玉梅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25-28,共4页
为促进复合型功能稻米的生产,采用田间试验,在水稻灌浆初期喷施100 mg·kg^(-1)的有机硒营养液(Se≥1 000 mg·kg^(-1)),并设置5个浓度镁处理(0,200,400,600和1 000 mg·kg^(-1),分别为M1~M5),研究叶面喷施硒镁营养液对水...
为促进复合型功能稻米的生产,采用田间试验,在水稻灌浆初期喷施100 mg·kg^(-1)的有机硒营养液(Se≥1 000 mg·kg^(-1)),并设置5个浓度镁处理(0,200,400,600和1 000 mg·kg^(-1),分别为M1~M5),研究叶面喷施硒镁营养液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喷施有机硒营养液,水稻产量性状、外观品质及加工品质等指标高于硒镁同施处理;当镁浓度大于600 mg·kg^(-1)(M4)时,产量较低浓度镁处理显著降低。随着镁浓度增加,稻米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及食味值都得到改善,当镁浓度达到1 000 mg·kg^(-1)(M5)时稻米的完善粒最低,为57.83%,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达到最高,较其他处理平均提高2.93和4.35个百分点;高浓度镁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影响较大,对糙米率、精米率等加工品质影响较小,M4与M5处理的糙米率与精米率虽较M3处理平均提高2.89和2.05个百分点,但整精米率较M3处理降低2.59个百分点,而碎米率提高5.59个百分点;硒镁同施可提高稻米中硒镁含量,增强稻米的食味值,以镁浓度为400 mg·kg^(-1)时食味值综合评分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硒
镁
稻米品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异噁草松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
4
作者
刘峥宇
王根林
时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为促进农田土壤合理施用除草剂,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异噁草松残留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作物受药害表现期,异噁草松残留量≤0.12 mg·kg^(-1)对土壤微生物OTU丰度没有显著影响,0.24~0.96 mg·kg^(...
为促进农田土壤合理施用除草剂,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异噁草松残留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作物受药害表现期,异噁草松残留量≤0.12 mg·kg^(-1)对土壤微生物OTU丰度没有显著影响,0.24~0.96 mg·kg^(-1)的异噁草松残留量均增加了细菌和真菌OTU丰度;异噁草松残留对细菌群落结构改变较大,与真菌相比,细菌对异噁草松残留更加敏感;低浓度异噁草松残留显著增加了变形菌门中β-变形菌的丰度,而高浓度残留显著增加了γ-变形菌的丰度;随异噁草松土壤残留量的增加,玉米生长受抑制,但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表现为增强趋势,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残留
异噁草松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不同土层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
作者
于洪久
王根林
段衍
刘峥宇
时妍
刘沣漫
王伟
邱广伟
孙磊
李玉梅
机构
黑龙江
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
省绥滨农场
黑龙江北大荒现代农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宝泉岭分公司
黑龙江
省
农业
科学院克山分院
出处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D1500305、2022YFD1500704、2016YFD0300806)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CARS-04-01A)。
文摘
耕作和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旱地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科学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2000μm粒径大团聚体影响较大,连续5年翻耕显著降低了表层(0~20 cm)土壤>2000μ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占比,增加了53~250μm微团聚体和<53μm黏粉粒的比例。浅翻(ST)和秸秆浅翻还田(STS)与深翻(DT)和秸秆深翻还田(DTS)分别对10~20和20~30 cm土层黏粉粒的增加影响较大,其中,10~20 cm土层ST较免耕(NT)和DT处理分别增加86.21%和14.65%,20~30 cm土层DT较NT和ST处理分别增加113.82%和59.68%,差异显著(P<0.05);连续翻耕由于对亚耕层(20~40 cm)的频繁扰动,导致250~2000μm粒径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DT较NT和ST与DTS处理较覆盖免耕(NTS)和STS处理分别平均降低19.43%与20.57%,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相同耕作方式或秸秆还田方式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建议今后生产中采用轮耕轮还等保护性耕作方式调整秸秆还田深度,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培肥土壤的目标。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
水稳性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深度
Keywords
straw returning
tillage
water-stable aggregates
stability
depth of soil
分类号
S141.4 [农业科学—肥料学]
S152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秸秆覆盖休耕对土壤C、N、P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2
作者
王根林
段衍
刘峥宇
王译阳
刘沣漫
孙磊
李玉梅
机构
黑龙江
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北大荒现代农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宝泉岭分公司
北大荒
农业
股份
有限公司
新华
分公司
出处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5-332,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D1500704,2022YFD1500305)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CARS-04)
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项目(CPR/21/401)。
文摘
为了探索一种适于坡耕地的基于种养结合的耕作方式,采用田间试验结合基因芯片研究方法,探究了秸秆覆盖休耕技术[包括隔年秸秆覆盖休耕+旋耕(RF)、2年旋耕+1年秸秆覆盖休耕(RRF)]与常规耕作(CRT,秸秆移除后旋耕)对土壤C、N、P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C的投入激发了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料的降解潜力,无论是RF处理,还是RRF处理,参与土壤C循环的降解功能基因(acsE、xylA和rbcL)丰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xylA基因平均相对丰度较CRT处理增加43.12%,而秸秆不还田的CRT处理中参与C同化基因(acsA)的丰度显著增加,平均增加33.03%;CRT处理参与N循环基因的丰度降低,而秸秆覆盖还田促进了土壤中N从NH4+-N向NO3--N的转化,gdh基因丰度增加;秸秆覆盖还田后土壤活性P的积累增强,碱性磷酸酶基因(phoD)丰度较CRT处理平均增加59.57%,phoD与速效P和phnk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秸秆覆盖还田促进了土壤微生物C、N、P周转,进而促进外源有机C的转化和土壤有机C的积累,短期内秸秆当季覆盖休耕与上季覆盖休耕处理间差异不大。研究结果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实施保护性耕作和防控土壤侵蚀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基因芯片
土壤元素循环
微生物功能
耕作
Keywords
straw return
gene chip
soil element recycling
microbial function
tillage
分类号
S154.3 [农业科学—土壤学]
S345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叶面喷施硒镁营养液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刘峥宇
时妍
王译阳
刘沣漫
王根林
李玉梅
机构
黑龙江北大荒现代农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宝泉岭分公司
黑龙江
省绥滨农场
黑龙江
北大荒
现代农业
服务
集团
有限公司
新华
分公司
黑龙江
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
黑龙江
省
农业
科学院行政保卫处
出处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25-28,共4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1500305)
黑龙江省博士后启动基金(LBH-Q14148)。
文摘
为促进复合型功能稻米的生产,采用田间试验,在水稻灌浆初期喷施100 mg·kg^(-1)的有机硒营养液(Se≥1 000 mg·kg^(-1)),并设置5个浓度镁处理(0,200,400,600和1 000 mg·kg^(-1),分别为M1~M5),研究叶面喷施硒镁营养液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喷施有机硒营养液,水稻产量性状、外观品质及加工品质等指标高于硒镁同施处理;当镁浓度大于600 mg·kg^(-1)(M4)时,产量较低浓度镁处理显著降低。随着镁浓度增加,稻米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及食味值都得到改善,当镁浓度达到1 000 mg·kg^(-1)(M5)时稻米的完善粒最低,为57.83%,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达到最高,较其他处理平均提高2.93和4.35个百分点;高浓度镁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影响较大,对糙米率、精米率等加工品质影响较小,M4与M5处理的糙米率与精米率虽较M3处理平均提高2.89和2.05个百分点,但整精米率较M3处理降低2.59个百分点,而碎米率提高5.59个百分点;硒镁同施可提高稻米中硒镁含量,增强稻米的食味值,以镁浓度为400 mg·kg^(-1)时食味值综合评分较高。
关键词
有机硒
镁
稻米品质
Keywords
organic selenium
magnesium
rice quality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异噁草松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
4
作者
刘峥宇
王根林
时妍
机构
黑龙江北大荒现代农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宝泉岭分公司
黑龙江
省
农业
科学院行政保卫处
黑龙江
省绥滨农场
出处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1500305)
黑龙江省产业协同技术体系课题(20190506)。
文摘
为促进农田土壤合理施用除草剂,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异噁草松残留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作物受药害表现期,异噁草松残留量≤0.12 mg·kg^(-1)对土壤微生物OTU丰度没有显著影响,0.24~0.96 mg·kg^(-1)的异噁草松残留量均增加了细菌和真菌OTU丰度;异噁草松残留对细菌群落结构改变较大,与真菌相比,细菌对异噁草松残留更加敏感;低浓度异噁草松残留显著增加了变形菌门中β-变形菌的丰度,而高浓度残留显著增加了γ-变形菌的丰度;随异噁草松土壤残留量的增加,玉米生长受抑制,但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表现为增强趋势,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除草剂残留
异噁草松
微生物多样性
Keywords
herbicide residue
clomazone
microbial diversity
分类号
S154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不同土层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于洪久
王根林
段衍
刘峥宇
时妍
刘沣漫
王伟
邱广伟
孙磊
李玉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秸秆覆盖休耕对土壤C、N、P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王根林
段衍
刘峥宇
王译阳
刘沣漫
孙磊
李玉梅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叶面喷施硒镁营养液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刘峥宇
时妍
王译阳
刘沣漫
王根林
李玉梅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异噁草松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刘峥宇
王根林
时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