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作对土壤微生物菌群影响及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子欣 蔡柏岩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3,共7页
连作可短时间内带来经济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等农产品需求,但长期连作会加速土壤退化,导致作物减产和病害率增高,破坏土壤微生物结构平衡,不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中有益微生物、有害微生物及植物间维... 连作可短时间内带来经济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等农产品需求,但长期连作会加速土壤退化,导致作物减产和病害率增高,破坏土壤微生物结构平衡,不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中有益微生物、有害微生物及植物间维持着相对平衡。微生物群落结构直接指示整个土壤生态系统的转化方向。通过总结前人在连作对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及其修复连作土壤障碍方面的研究结果,探讨修复方式的利弊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连作障碍土壤修复和植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为保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平衡、保证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失衡 有益微生物 有害微生物 土壤健康 修复技术叠加
原文传递
5类化学除草剂在作物中残留分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杨峰山 孙丛 +3 位作者 鲍霞霞 杨思源 付海燕 刘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0期136-141,共6页
为解决化学除草剂在作物中的残留的药害问题,本研究综述了酰胺类、磺酰脲类、三氮苯类、苯氧羧酸类和联吡啶类5类化学除草剂在作物中的残留分析,从酰胺类除草剂和磺酰脲类除草剂施用的常见作物进行残留检测分析,从三氮苯类除草剂、苯氧... 为解决化学除草剂在作物中的残留的药害问题,本研究综述了酰胺类、磺酰脲类、三氮苯类、苯氧羧酸类和联吡啶类5类化学除草剂在作物中的残留分析,从酰胺类除草剂和磺酰脲类除草剂施用的常见作物进行残留检测分析,从三氮苯类除草剂、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和联吡啶类除草剂中各自选取一种代表性的除草剂,论述其在作物中的残留情况,归纳总结出化学除草剂残留对作物的药害情况,今后可以采用新的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来提高除草剂残留检测的灵敏度和时效性,加强对农民合理用药的培训指导工作和对除草剂的监管力度,加大开发对长残留除草剂替代品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类除草剂 磺酰脲类除草剂 三氮苯类除草剂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 联吡啶类除草剂 作物 残留
原文传递
丛枝菌根真菌介导植物磷元素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吴昀纾 蔡柏岩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7-143,共7页
磷在植物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都离不开磷元素,如能量转化、细胞分裂、生物合成等。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吸收磷素主要依赖于土壤,因此磷素不足会严重制约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生长发育速度以及抗逆性等。因此,如... 磷在植物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都离不开磷元素,如能量转化、细胞分裂、生物合成等。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吸收磷素主要依赖于土壤,因此磷素不足会严重制约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生长发育速度以及抗逆性等。因此,如何提高植物吸收磷素这个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土壤中存在的解磷菌会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同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还可以通过提高宿主植物对土壤磷元素的吸收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了解丛枝菌根真菌介导植物吸收磷元素的机理对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在土壤磷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关于丛枝菌根真菌介导植物磷元素吸收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并就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解磷菌 植物 磷元素 磷转运蛋白基因
下载PDF
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对连作大豆根系及根际土壤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超 白莉 +3 位作者 梁锐婷 接伟光 孙海冰 蔡柏岩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30期91-98,共8页
本研究以‘黑农48’(高蛋白型)大豆(Glycine max)为材料,在根系周围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以空间代替时间进行连作处理,应用酸性品红方法检测F.mosseae侵染大豆根系情况并按后列分级标准计算根腐病发病率;运用化学... 本研究以‘黑农48’(高蛋白型)大豆(Glycine max)为材料,在根系周围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以空间代替时间进行连作处理,应用酸性品红方法检测F.mosseae侵染大豆根系情况并按后列分级标准计算根腐病发病率;运用化学滴定法和比色法检测处理后大豆根系及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试验选取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1年、2年和4年)进行盆栽试验,并设定不接种F.mosseae为对照组(C),接种F.mosseae为处理组(T)。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大豆根系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呈上升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其中土壤脲酶(URE)、CAT、蔗糖酶(SUC)、磷酸酶(PHO)和PPO活性先降低后升高,纤维素酶(CEL)的活性逐渐降低。接种F.mosseae诱导大豆根系产生防御酶活性和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F.mosseae可以缓解连作障碍、增强植物抗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西管柄囊霉 连作障碍 根系酶活性 土壤酶活性
原文传递
基于CiteSpace的氮沉降知识图谱计量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程智超 王文浩 +3 位作者 李梦莎 隋心 尹伟平 李国富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期158-164,共7页
客观分析国内氮沉降研究现状,总结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与薄弱点,旨在为氮沉降的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以"氮沉降"为主题词,从CNKI数据库中得到2009—2019年发表的相关文献754篇,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对关键... 客观分析国内氮沉降研究现状,总结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与薄弱点,旨在为氮沉降的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以"氮沉降"为主题词,从CNKI数据库中得到2009—2019年发表的相关文献754篇,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对关键词、作者、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氮沉降的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和资助基金等方面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氮沉降研究经历快速增长和稳定发展2个阶段;(2)研究内容涵盖氮沉降、大气氮沉降、土壤呼吸、氮添加、湿沉降等;(3)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是最主要的研究机构;(4)四川农业大学的涂利华是发文量最多的学者;(5)《生态学报》是刊登氮沉降相关文献最多的期刊;(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研究投入最多的基金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氮添加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科学知识图谱
原文传递
环境因子及内源物质对果树中花青素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硕 郑秀文 +1 位作者 刘冠 张萌萌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9期51-57,共7页
花青素的合成途径基本被确定,但是关于环境因子及内源物质对花青素积累的影响仍旧缺乏全面系统的阐述。本研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总结光照、温度、矿质元素等环境因素以及内源激素等物质对果树中花青素积累的影响,发现较强光照、低... 花青素的合成途径基本被确定,但是关于环境因子及内源物质对花青素积累的影响仍旧缺乏全面系统的阐述。本研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总结光照、温度、矿质元素等环境因素以及内源激素等物质对果树中花青素积累的影响,发现较强光照、低温、部分矿质元素、水分胁迫、酸性环境、糖类以及乙烯等的内源激素对花青素的稳定性具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花青素的合成。此类研究可为果树果实色泽、营养品质的进一步改良提供理论基础,为果树品种的选育与研发提供参考方向,同时也为果树中花青素的提取、加工、运输和贮藏过程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优良、天然的植物化学物质在果树中的充分积累及综合利用。而对于环境因子和内源激素在花青素调控网络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在未来仍需要借助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等生物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青素 环境因子 内源激素 果树 光照 生长素
原文传递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趋势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翁晓虹 隋心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10期157-164,共8页
客观分析国内外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总结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与薄弱点,旨在为从事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以“forest and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or soil bacterial diversity or soil fungal d... 客观分析国内外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总结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与薄弱点,旨在为从事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以“forest and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or soil bacterial diversity or soil fungal diversity)”为检索词,检索时间为2007—2020年,检索数据库为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软件采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工具。研究共检索出文献4266篇,发文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位列前3名的研究机构均在中国,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的发文量最多,发文量为477篇,占总发文量的11.18%。来自荷兰的第一作者van der Heijden发表的题为《The unseen majority:Soil microbes as drivers of plant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的论文是被引用最高次数的文献,有较大的影响力。环境科学生态学、农学和微生物学3个研究方向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从高频关键词可看出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环境因子碳、氮、有机质与微生物多样性的相互作用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 of Science 森林土壤 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 文献计量分析
原文传递
硫酸亚铁对缺铁性贫血小鼠肠道健康的影响
8
作者 楚福英 王淼 +3 位作者 李元敬 张彦龙 雷虹 冯磊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3-637,共15页
【目的】旨在探究硫酸亚铁(FeSO_(4))对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小鼠肠道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45只24日龄体重(16.0±1.2)g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即对照组(正常饲料,饮蒸馏水)、IDA组(低铁饲料造... 【目的】旨在探究硫酸亚铁(FeSO_(4))对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小鼠肠道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45只24日龄体重(16.0±1.2)g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即对照组(正常饲料,饮蒸馏水)、IDA组(低铁饲料造模2周,饮去离子水)、IDA-Fe^(2+)组(造模结束后灌胃FeSO_(4)3周,饮去离子水),实验结束时采样。【结果】试验结束时,与IDA组相比,IDA-Fe^(2+)组小鼠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贫血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表明FeSO_(4)具有改善IDA的功能;与对照组相比,IDA和IDA-Fe^(2+)组小鼠的氧化应激指标和肿瘤坏死因子α均显著升高(P<0.01)、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显著降低(P<0.001),IDA-Fe^(2+)组与IDA组除结肠总抗氧化能力(TAC)外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结肠组织HE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IDA组小鼠的结肠组织黏膜层萎缩,黏膜层上皮细胞排列缺损,固有层萎缩。灌胃FeSO_(4)3周后,观察到IDA-Fe^(2+)组小鼠黏膜层上皮细胞排列仍有缺损,黏膜层腺泡部分存在坏死与缺损,固有层萎缩。对粪便微生物群进行的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IDA会导致小鼠肠道菌群紊乱,菌群多样性指数显著改变(Shannon、Chao1、Ace和Simpson指数,P<0.05);灌胃FeSO_(4)后,相较于IDA组,IDA-Fe^(2+)组小鼠菌群多样性指数显著增加、肠道菌群的整体结构显著改善(P<0.05);在门水平上,Bacteroidetes显著降低(P<0.05),Verrucomicrobia显著升高(P<0.01),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在属水平上,改变了主要优势菌属的丰度,有益菌Akkermansia、Coprobacter丰度显著增加(P<0.05),致病菌Parabacteroides丰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FeSO_(4)可以通过改善IDA小鼠的血液指标来缓解IDA症状,但对IDA小鼠的结肠氧化应激指标、炎症指标和结肠组织病变情况没有改善作用。补充FeSO_(4)可以增加IDA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优势菌群丰度,使有益菌丰度增加,致病菌丰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铁性贫血 氧化应激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