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2020年黑龙江省27个规模化奶牛场奶牛肢蹄病发病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魏成威 马天文 +5 位作者 阮红日 李亚楠 陈鸿 王路军 张建涛 高利 《黑龙江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65-73,148,149,共11页
为了分析黑龙江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肢蹄病发病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于2018—2020年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27个规模化奶牛场29050头奶牛的肢蹄病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统计不同地区、不同规... 为了分析黑龙江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肢蹄病发病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于2018—2020年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27个规模化奶牛场29050头奶牛的肢蹄病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统计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季节、不同卫生状况、使用不同牛床垫料、采用不同修蹄方式、不同蹄浴频次奶牛场奶牛及不同胎次、不同体况、不同年均泌乳量、不同泌乳时期奶牛的肢蹄病发病率。结果表明:黑龙江省27个规模化奶牛场肢蹄病的总发病率为28.6%;2019年发病率最高,为39.9%;2020年发病率最低,为21.4%。不同类型肢蹄病的发病率不同,其中蹄皮炎的发病率最高,为16.4%;然后依次为变形蹄、蹄底溃疡+蹄尖溃疡,发病率分别为4.2%和3.5%。牡丹江市和佳木斯市奶牛场奶牛肢蹄病发病率较高,分别为33.3%和33.1%;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奶牛场奶牛发病率较低,分别为25.0%和24.7%。除大规模奶牛场蹄叶炎发病率较高外,其他类型肢蹄病发病率均随奶牛场规模的增大呈下降的趋势。黑龙江地区奶牛肢蹄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冬季和夏季发病率较高,分别为8.7%和7.5%;春季和秋季发病率较低,分别为6.2%和5.9%;冬季发病率显著高于秋季(P<0.05)。奶牛场卫生状况越好,肢蹄病发病率越低。使用牛粪+稻壳的奶牛场肢蹄病发病率最高,为28.8%;然后为使用稻壳的奶牛场,发病率为27.9%;使用沙子的奶牛场发病率最低,为26.1%;但使用不同牛床垫料的奶牛场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修蹄方式“2次/年+日常”的奶牛场肢蹄病发病率(25.8%)显著低于修蹄方式“2次/年”的奶牛场(31.9%,P<0.05)。奶牛肢蹄病发病率随奶牛场蹄浴频次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蹄浴频次为1次/周、2次/周、3次/周的奶牛场肢蹄病发病率分别为35.9%、28.3%、24.0%。奶牛肢蹄病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1,2,3,4,≥5胎奶牛发病率分别为24.7%、26.7%、29.2%、31.2%、34.0%。在不同体况奶牛中,体况肥胖的奶牛肢蹄病发病率最高,为35.9%;然后为体况消瘦的奶牛,发病率为32.3%;体况正常的奶牛肢蹄病发病率最低,为28.2%;但不同体况奶牛肢蹄病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奶牛肢蹄病发病率随泌乳量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年均泌乳量≤7.5 t、>7.5~9.0 t、>9.0~<10.5 t、≥10.5 t的奶牛肢蹄病发病率分别为26.0%、27.1%、29.4%、31.4%。在不同泌乳期中,处于泌乳早期的奶牛肢蹄病发病率最高,为9.3%;然后依次为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发病率分别为7.9%、7.4%;处于围生期的奶牛肢蹄病发病率最低,为3.0%。说明2018—2020年蹄皮炎是黑龙江省奶牛主要的肢蹄病类型,季节、修蹄方式、蹄浴频次、胎次、泌乳量和泌乳时期等因素对奶牛肢蹄病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奶牛 肢蹄病 跛行 蹄皮炎
原文传递
葛根素干预软骨氧化应激和Nrf2/HO-1通路改善PTOA大鼠软骨退变的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陈鸿 阮红日 +5 位作者 马天文 李亚楠 苗雪 杨雯越 高利 魏成威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951-3963,共13页
旨在研究葛根素干预软骨氧化应激和Nrf2/HO-1通路改善创伤后骨关节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PTOA)大鼠软骨退变的作用机制,探究葛根素对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将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8)、模型组(n=8... 旨在研究葛根素干预软骨氧化应激和Nrf2/HO-1通路改善创伤后骨关节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PTOA)大鼠软骨退变的作用机制,探究葛根素对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将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8)、模型组(n=8)、塞来昔布组(n=8)和葛根素组(n=16)。葛根素组随机分为低剂量组(n=8)和高剂量组(n=8)。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通过前十字韧带横断(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ection,ACLT)建立大鼠PTOA模型。低剂量组(50 mg·kg^(-1))、高剂量组(100 mg·kg^(-1))和塞来昔布组(2.86 mg·kg^(-1))进行灌胃给药,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干预5周。每周进行关节肿胀程度、冷敏感反应和膝关节伸膝发声检测,评估大鼠关节肿胀和疼痛程度。给药结束后,收集各组大鼠膝关节和血清样本。对胫骨和股骨组织进行HE染色和改良的Mankin评分,以评估病理组织学变化。检测大鼠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4(ADAMTS4)的水平以及血清中Ⅱ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Ⅱ)和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的含量,以评估葛根素对大鼠骨关节炎软骨退变的改善作用。通过检测大鼠血清中抗氧化酶(SOD、GSH-Px和CAT)活力以及大鼠软骨中丙二醛(MDA)含量和Nrf2/HO-1通路水平,以评估葛根素对大鼠机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以评估葛根素对机体的抗炎作用。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使用高剂量葛根素干预可以显著减轻大鼠关节肿胀程度和疼痛反应,改善关节软骨损伤程度,降低Mankin评分(P<0.01),激活软骨中Nrf2/HO-1通路,抑制MDA、MMP3、MMP13和ADAMTS4表达(P<0.05),上调血清中抗氧化酶活力(P<0.01),抑制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以及软骨代谢标志物CTX-Ⅱ和COMP水平(P<0.05)。综上,葛根素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抑制氧化应激与炎症损伤改善PTOA大鼠软骨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创伤后骨关节炎 软骨退变 氧化应激 Nrf2/HO-1通路
下载PDF
罗伊氏黏液乳杆菌通过抑制ROS依赖性NLRP3炎性通路缓解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3
作者 李亚楠 马天文 +7 位作者 杨晓钰 吴佳鑫 吕晓萍 任昊 阮红日 刘滢 张建涛 魏成威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86-4195,共10页
本研究旨在以ROS/NLRP3炎性小体为切入点,探讨罗伊氏黏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LR)改善肠缺血性再灌注损伤(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的作用机制。通过缺氧/复氧方法来构建IR细胞模型,以及微动脉夹夹闭... 本研究旨在以ROS/NLRP3炎性小体为切入点,探讨罗伊氏黏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LR)改善肠缺血性再灌注损伤(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的作用机制。通过缺氧/复氧方法来构建IR细胞模型,以及微动脉夹夹闭/灌注方法来构建大鼠IR模型。细胞试验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细胞模型组、罗伊氏黏液乳杆菌预处理组、罗伊氏黏液乳杆菌组。动物试验分为3组(每组10只大鼠),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罗伊氏黏液乳杆菌灌胃处理组。检测各组ROS水平,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 p10、GSDMD)表达情况,炎性相关指标(TNF-α、IL-1β、IL-6、IL-10)水平,氧化应激相关指标(ROS、SOD、GSH-Px、MDA)含量,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评价。结果显示,1)罗伊氏黏液乳杆菌可以减弱IR导致的氧化应激以及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2)罗伊氏黏液乳杆菌通过减弱ROS的表达来缓解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3)罗伊氏黏液乳杆菌能够缓解IR对肠道组织的损伤,以及炎性因子的表达。综上所述,LR可缓解大鼠肠IR和氧化应激,其作用机制与抑制ROS依赖性NLRP3炎性小体有关,为LR在肠道相关疾病的兽医临床治疗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伊氏黏液乳杆菌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活性氧 NLRP3炎性小体
下载PDF
白果内酯调控AMPK-SIRT3正反馈环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发生改善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
4
作者 李亚楠 马天文 +1 位作者 马玉辉 魏成威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14-3724,共11页
旨在以AMPK-SIRT3正反馈环路为切入点,探讨白果内酯改善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采用IL-1β(10 ng·mL^(-1))诱导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来构建体外骨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IL-1β组,IL-1β... 旨在以AMPK-SIRT3正反馈环路为切入点,探讨白果内酯改善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采用IL-1β(10 ng·mL^(-1))诱导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来构建体外骨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IL-1β组,IL-1β和白果内酯共同处理组,其中,共同处理组按照白果内酯的应用浓度又分为低、中和高(15、30和60μmol·L^(-1))3个不同剂量组。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中ADAMTS4、PGC-1a、Collagen Type II、MMP-3、NRF-1和Fis1的蛋白与mRNA表达情况。试剂盒检测各组ATP含量,并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SIRT3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MPK-SIRT3正反馈环路相关蛋白p-AMPK、AMPK和SIRT3表达水平。使用Compound C和3-TYP处理ATDC5软骨细胞,构建AMPK-SIRT3信号通路阻断模型,检测下游PGC-1a、NRF-1和Fis1蛋白变化。结果显示,白果内酯通过下调ADAMTS4和MMP-3表达(P<0.05),促进Type II collagen表达(P<0.05)来调节ECM代谢平衡,并促进ATP合成。在机制上,白果内酯干预软骨细胞后p-AMPK、SITR3、PGC-1a和NRF-1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Fis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使用Compound C和3-TYP预处理软骨细胞后,PGC-1a、NRF-1和Fis1蛋白水平被不同程度抑制。综上所述,白果内酯通过AMPK-SIRT3正反馈环路激活PGC-1a,调节线粒体生物发生改善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炎性损伤 白果内酯 AMPK-SIRT3正反馈环路 线粒体生物发生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巴马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愈合过程的影响
5
作者 吕英光 焦广明 +8 位作者 桑金芳 寇志鹏 刘涛 王月 陆翔宇 朴晨曦 马亚军 张建涛 王洪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93-3204,共12页
拟应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干预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其对自体皮肤移植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对9头小型猪建立自体皮肤移植动物模型,将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Model)、... 拟应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干预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其对自体皮肤移植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对9头小型猪建立自体皮肤移植动物模型,将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Model)、磷酸盐缓冲液组(PB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ADSCs)。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7、14、21和28 d,采集血液和皮肤组织样本,并观察、拍照、记录移植皮片和周围组织临床变化情况。通过对移植皮片表观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测,血常规以及血清生化检测,移植皮片组织氧化应激、炎症、再生相关指标检测及血流恢复情况,综合评价ADSCs对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创口愈合的影响。临床观察发现,术后ADSCs组皮片恢复速度优于其他两组,在术后28 d,ADSCs组基本恢复正常皮肤状态。在氧化应激方面,ADSCs组SOD、GSH含量显著升高(0.01<P<0.05),MDA显著下降(0.01<P<0.05)。在炎症方面,ADSCs组显著降低TNF-α、IL-1β含量,IL-10在术后7、14 d极显著升高(P<0.01)。在皮肤组织再生方面,ADSCs组VEGF、bFGF、TGFβ3和CD31的表达量显著上升(0.01<P<0.05)。在血流恢复方面,ADSCs在愈合过程中血流灌注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两组(0.01<P<0.05)。综上表明,在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动物模型中,ADSCs能够加速皮肤组织病理损伤的恢复,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促进皮肤组织再生,血管新生。表明ADSCs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促进组织再生的功能对小型猪自体皮肤移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试验为干细胞在自体皮肤移植和异体皮肤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猪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自体皮肤移植 创伤愈合
下载PDF
齐墩果酸抑制骨关节炎大鼠肌肉氧化损伤及软骨下骨异常骨重建 被引量:6
6
作者 马天文 吕良钰 +7 位作者 于跃 贾丽娜 陈鸿 汤继浪 赵明超 王新宇 张建涛 高利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081-4088,共8页
旨在探讨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LA)对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大鼠肌肉氧化损伤和软骨下骨异常骨重建的作用。选取1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模型组(OA组)和齐墩果酸给药组(OLA组)。OA组和OLA组利用... 旨在探讨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LA)对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大鼠肌肉氧化损伤和软骨下骨异常骨重建的作用。选取1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模型组(OA组)和齐墩果酸给药组(OLA组)。OA组和OLA组利用前十字韧带切断联合半月板部分切除手术(ACLT+PMMx)建立大鼠膝OA模型,CON组进行假手术。OLA组大鼠每天灌胃50 mg·(kg·d)^(-1) OLA,CON组和OA组灌服等体积含20 mL·L^(-1) Tween 80的无菌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周后取膝关节、股四头肌和血清样本。利用伸膝发声试验和热敏感试验检测大鼠关节疼痛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检测大鼠肌肉中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CS)、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IL-1)和IL-6的水平,以及大鼠血清中骨钙素(osteocalcin,OCN)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erminal typeⅠcollagen telopeptide,CTX-Ⅰ)的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肌肉组织Nrf2/NQO1/HO-1通路蛋白表达情况。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用于软骨下骨扫描和骨组织显微结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OA组比较,OLA可以降低OA疼痛评分(P<0.05),激活肌肉Nrf2/NQO1/HO-1通路,促进肌肉CS和MHC表达,并下调IL-1和IL-6水平(P<0.05)。此外,补充OLA后大鼠软骨下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矿物质密度(BMD)和骨小梁厚度(Tb.Th)显著升高(P<0.05),骨代谢标志物OCN和CTX-Ⅰ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OLA能够抑制OA大鼠关节疼痛反应,通过调控Nrf2/NQO1/HO-1通路抑制OA大鼠肌肉功能障碍,改善OA早期软骨下骨生物力学性能和微结构改变,从而延缓OA大鼠软骨下骨异常骨重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齐墩果酸 软骨下骨 肌肉 氧化应激
下载PDF
白果内酯对IL-1β诱导的ATDC5软骨细胞自噬、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马天文 于跃 +7 位作者 吕良钰 贾丽娜 阮红日 王颢然 王新宇 张雨欣 张建涛 高利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37-846,共10页
旨在探讨白果内酯对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ATDC5软骨细胞自噬、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采用10 ng·mL^(-1)IL-1β诱导ATDC5软骨细胞构建体外炎症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IL-1β组、白果内酯组(低、中、高剂量)。利用EdU检测细胞新合成的... 旨在探讨白果内酯对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ATDC5软骨细胞自噬、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采用10 ng·mL^(-1)IL-1β诱导ATDC5软骨细胞构建体外炎症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IL-1β组、白果内酯组(低、中、高剂量)。利用EdU检测细胞新合成的DNA,并结合细胞核标记物(Hoechest)进行双重标记检测细胞增殖速度。使用膜Annexin-V/PI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ATDC5软骨细胞凋亡情况。通过mRFP-GFP-LC3双荧光系统的组合测量方法检测自噬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中LC3-Ⅱ、Beclin1、BAX、Caspase-3和Bcl2的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显示,IL-1β诱导ATDC5软骨细胞后,细胞增殖减弱,下调自噬促进凋亡,而白果内酯干预能够过促进自噬和细胞增殖,抑制凋亡。白果内酯促进ATDC5软骨细胞的增殖(P<0.05),与IL-1β组相比,抑制了LC3-II、Beclin1、BAX和Caspase-3的蛋白和mRNA表达(P<0.05),促进Bcl2蛋白和mRNA表达(P<0.05),激活自噬并上调自噬流,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白果内酯能够促进IL-1β诱导ATDC5软骨细胞的自噬并且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进而发挥保护软骨细胞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软骨 白果内酯 自噬 凋亡 细胞增殖 软骨细胞
下载PDF
血清软骨寡聚基质蛋白结合硫酸软骨素846参数对大鼠骨关节炎模型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天文 宋霄鹏 +4 位作者 胡海龙 赵明超 陈鸿 汤继浪 高利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16,共5页
为了全面评估血清中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和硫酸软骨素846(CS846)在大鼠骨关节炎(OA)模型中的诊断价值。本试验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模型组(n=30)。其中,模型组通过手术切断前十字韧带(ACLT)造模,对照组进行假手术... 为了全面评估血清中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和硫酸软骨素846(CS846)在大鼠骨关节炎(OA)模型中的诊断价值。本试验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模型组(n=30)。其中,模型组通过手术切断前十字韧带(ACLT)造模,对照组进行假手术。造模后第0、2、4、6、8周和第10周,收集血清和胫骨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时间点血清中COMP和CS846水平;对大鼠胫骨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OARSI)评分;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单独和结合2个参数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显示,造模10周内,模型组血清中COMP和CS84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COMP和CS846分别与软骨损伤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合2个参数检测的AUC值高于单独检测COMP或CS846。因此,结合血清COMP和CS486参数对评估和诊断OA具有潜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骨关节炎 软骨寡聚基质蛋白 硫酸软骨素846 早期诊断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甲泼尼龙联合用药对小型猪异体皮肤移植的影响
9
作者 焦广明 吕英光 +8 位作者 桑金芳 寇志鹏 刘涛 王月 陆翔宇 朴晨曦 马亚军 张建涛 王洪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533-3545,共13页
旨在探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与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MP)联合用药对小型猪异体皮肤移植(allogeneic skin graft,ASG)所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与创口愈合的影响。对12头小型猪建立同种... 旨在探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与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MP)联合用药对小型猪异体皮肤移植(allogeneic skin graft,ASG)所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与创口愈合的影响。对12头小型猪建立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根据术后对异体皮肤移植皮片不同的干预方式,将小型猪随机分为4组:异体皮肤移植组(ASG)、甲泼尼龙组(MP)、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AD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甲泼尼龙联合用药组(ADSCs+MP)。术前与术后7、14 d采集血液和组织样本,术后即刻及术后7、14、21 d拍照记录移植表皮临床变化情况。通过对移植皮片表观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测,血常规以及血清生化,移植皮片组织氧化应激、炎症、再生的指标检测,综合评价4组不同干预方式对小型猪异体皮肤移植所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与创口愈合方面的影响。从皮片表观与病理学分析可知,ASG组移植皮片存活时间在7 d左右、MP组移植皮片存活时间在7~14 d、ADSCs组与ADSCs+MP组存活时间为14~21 d。并且在7、14 d时ADSCs+MP组的GSH、SOD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在免疫排斥方面,ADSCs+MP组的CD4^(+)T细胞的数量,NF-κB的蛋白与基因表达量,IL-2、IFN-γ、TNF-α、IL-1β、IL-6促炎因子的表达量相对于ASG组显著降低。在创口愈合方面,ADSCs+MP组相对于ASG组VEGF、TGF-β的蛋白表达,SDF-1、CXCR4的表达显著上升。并且ADSCs+MP组相对于ASG组,PI3K、AKT、11β-HSD1的蛋白与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ADSCs+MP组相对于ASG组与MP组,可以延长移植皮片存活时间。并且ADSCs+MP可以有效通过促进GSH、SOD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在排异方面,ADSCs+MP可以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抑制IL-2、IFN-γ、IL-6、TNF-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移植过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且ADSCs+MP可以通过促进VEGF、TGF-β等愈合因子的表达促进创口愈合。进一步研究发现ADSCs可能通过PI3K/AKT来影响11β-HSD1的表达,进而抑制皮肤皮质醇含量,并促进TGF-β、VEGF等生长因子的表达来促进创口肉芽组织再生与血管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猪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异体皮肤移植 免疫排斥反应 创伤愈合 甲泼尼龙
下载PDF
β-羟基-β-甲基丁酸辅助治疗梅花鹿颈椎骨折病例分析
10
作者 马天文 李亚楠 +3 位作者 李新 张佩 高利 魏成威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6-139,共4页
在野外及自然保护区中梅花鹿出现骨折的病例较多,骨折后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该类疾病严重影响了梅花鹿的生活质量、野外救治及人工养殖场的经济效益。2022年8月7日,黑龙江省某自然保护区的1只3月龄梅花鹿出现四肢瘫痪症状,通过X光检... 在野外及自然保护区中梅花鹿出现骨折的病例较多,骨折后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该类疾病严重影响了梅花鹿的生活质量、野外救治及人工养殖场的经济效益。2022年8月7日,黑龙江省某自然保护区的1只3月龄梅花鹿出现四肢瘫痪症状,通过X光检测确诊为颈椎骨折。根据其个体情况和骨折状况,采取食谱调整、限制运动、学步车辅助治疗、药物注射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其中在食谱调整中重点补充β-羟基-β-甲基丁酸(β-hydroxy-β-methylbutyric acid,HMB)以促进肌肉蛋白合成,增加肌肉力量及耐力。治疗3周后幼鹿四肢反射渐进性恢复,疼痛感增强,肌肉紧张度较好松弛度较低。2个月后,幼鹿偶尔可以自主尝试站立,学步车内尝试正常走路的步伐增多,前后肢肌肉弹性增加。3个月后,幼鹿颈部活动自由,可以独立站立行走跑动,双侧肌肉对称,肌肉的神经反射正常。4个月后,幼鹿起卧自主,运动状态正常,放回室外保护区内自然饲养。论文记录了通过补充HMB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梅花鹿颈椎骨折从瘫痪到康复的救治过程,以期为野生动物颈椎骨折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为HMB在野生动物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颈椎骨折 β-羟基-β-甲基丁酸 诊治
下载PDF
一例北极狐组胺中毒病例的诊治与临床分析
11
作者 马天文 李亚楠 +6 位作者 迟新宇 邵冰 刘化伟 王明河 姜岩 高利 魏成威 《黑龙江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22-124,138,共4页
2022年7月份黑龙江省某养殖场的北极狐陆续出现食欲下降、呕吐及腹泻等症状,个别北极狐精神倦怠、食欲废绝、腹泻、粪便呈黑色、便血甚至死亡等。采用一般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解剖、现场调查等方式进行鉴别诊断,对自配料原料进... 2022年7月份黑龙江省某养殖场的北极狐陆续出现食欲下降、呕吐及腹泻等症状,个别北极狐精神倦怠、食欲废绝、腹泻、粪便呈黑色、便血甚至死亡等。采用一般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解剖、现场调查等方式进行鉴别诊断,对自配料原料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相应的治疗。结果表明:病狐食欲减退,毛质枯燥,腹部触诊未见明显异常;常见传染病抗原阴性,未见肠道寄生虫;病理解剖发现胃底黏膜严重脱落、出血明显,十二指肠出血、坏死,胰腺水肿、充血,脾脏充血,肾脏水肿,部分肺叶淤血及水肿。自配料原料鲐鱼中组胺含量为1.90 mg/g,确诊为北极狐组胺中毒。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采取停止饲喂鲐鱼,肌肉注射西咪替丁,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等措施对中毒北极狐进行治疗,对北极狐群采取调整饲料配方、促进营养物质摄入等措施,成功地控制住了北极狐中毒。说明在使用自配料时应经常检查原料品质,避免发生群发性食物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狐 组胺 中毒 防治 鲐鱼
原文传递
农药污染牧草致梅花鹿有机磷中毒的诊治
12
作者 马天文 李亚楠 +3 位作者 李新 张佩 高利 魏成威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9-673,共5页
梅花鹿(Cervus nippon)因误食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牧草而导致中毒的病例在野外和自然保护区内时有发生,急性有机磷中毒以副交感神经兴奋、腹泻、流涎和肌群震颤等症状为特征,严重时会导致死亡。梅花鹿常因救治不及时发生突发性死亡,发病... 梅花鹿(Cervus nippon)因误食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牧草而导致中毒的病例在野外和自然保护区内时有发生,急性有机磷中毒以副交感神经兴奋、腹泻、流涎和肌群震颤等症状为特征,严重时会导致死亡。梅花鹿常因救治不及时发生突发性死亡,发病时多呈现群体性发病,严重影响梅花鹿的健康和保护。黑龙江省某野生动物保护基地突发性梅花鹿急性中毒,通过病史调查、临床检查、病例解剖、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农药污染牧草致梅花鹿有机磷中毒。采取清除基地内毒源、防止鹿群对毒源的摄入、限制饲养、对症解毒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方面措施,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方案,成功地控制了野生动物保护基地内梅花鹿群发性中毒,为野生动物保护区该类中毒病例的治疗和防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有机磷中毒 农药 诊治
下载PDF
犬肠道淋巴管扩张症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
13
作者 马天文 王英雪 +4 位作者 王明河 迟新宇 王姝 高利 魏成威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102-3107,共6页
犬肠道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是一种少见的蛋白丢失性肠病(protein-losing enteropathy,PLE),在兽医临床上非常罕见。在本报告中,描述了1例8岁雌性泰迪犬,其临床症状表现食欲下降,偶尔呕吐,持续性腹泻,被毛粗乱,腹... 犬肠道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是一种少见的蛋白丢失性肠病(protein-losing enteropathy,PLE),在兽医临床上非常罕见。在本报告中,描述了1例8岁雌性泰迪犬,其临床症状表现食欲下降,偶尔呕吐,持续性腹泻,被毛粗乱,腹部膨大和气喘等。超声检查发现,病犬空肠肠壁分层清晰,黏膜层中度增厚,黏膜层内回声增强,边界不清,可见非均匀分布的亮斑结构,腹腔后部少量腹水。结合该犬病史调查、临床症状、血液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综合分析,诊断为犬肠道淋巴管扩张症。采取常规对症治疗性措施基础上,根据实际预后情况制定改善性食谱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案。经过两年多的长期维持治疗和预后随访,该犬体重明显增加,生化指标参数正常,B超影像学检查肠道症状明显好转。国内首次报道了犬肠道淋巴管扩张症临床病例及治疗方案,对于兽医临床上相关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淋巴管扩张症 蛋白丢失性肠病 临床诊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