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FIX模型的黑龙江省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冬有 冯仲科 +2 位作者 李亦秋 张丽娟 董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19,共7页
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ETM+、DEM和气象数据等资料,以C-FIX模型为基础,估算黑龙江省2000年5—9月的森林植被NPP,并将估算结果与MODIS的NPP产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9月林地总NPP为69.75×1012gC,最大值出现在6月,... 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ETM+、DEM和气象数据等资料,以C-FIX模型为基础,估算黑龙江省2000年5—9月的森林植被NPP,并将估算结果与MODIS的NPP产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9月林地总NPP为69.75×1012gC,最大值出现在6月,占5—9月NPP总量的27.23%,6—8月是NPP的主要积累月份;有林地NPP占林地总量的87.44%,灌木林地占10.41%,疏林地占1.63%,其他林地占0.52%;MODIS的NPP产品与模型估算值之间的均方差根为17.12,模型模拟值误差为MODISNPP产品值的3.92%~5.85%,模型估算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遥感估测 C-FIX模型 黑龙江省
下载PDF
基于BP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动态模拟研究——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为例 被引量:54
2
作者 陈晓红 吴广斌 万鲁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37-1343,共7页
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的典型地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作为研究区域,运用BP神经网络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2004~2010年指标数据,在对2010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预测了2013~2022年... 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的典型地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作为研究区域,运用BP神经网络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2004~2010年指标数据,在对2010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预测了2013~2022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深入分析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关系未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鹤岗、双鸭山、鸡西具有较重脆弱度,并且有向中度脆弱度过渡的趋势;佳木斯以中度脆弱度为主,但是向较轻脆弱度发展比较缓慢;七台河、牡丹江则以较轻脆弱度为主,但七台河重度脆弱度和较重脆弱度所占比重也比较大,牡丹江脆弱度情况明显优于七台河。鹤岗、双鸭山、鸡西协调度等级为中度失调;佳木斯与七台河协调度等级为濒临失调;牡丹江的协调度等级为良好协调。而脆弱性与协调性关系比较中,七台河脆弱性趋小值与协调性发展值关系为同时退化发展,但趋势比较缓慢;牡丹江则基本保持现有状态;其它城市均为同时向良好等级发展的趋势,但发展的速率和波动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 协调性 脆弱性 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
原文传递
基于SD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研究——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为例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海燕 陈晓红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9-115,共7页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特点,构建了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真实有效性检验基础上,通过对参数变量的适当调控,选取五种典型的耦合发展模式对黑龙江省东部...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特点,构建了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真实有效性检验基础上,通过对参数变量的适当调控,选取五种典型的耦合发展模式对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系统是非线性的、时变性的复杂巨系统,SD模型分析此类问题具有明显的适用性。模型的历史数据拟合的误差小,反映它具有一定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有效地反映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的复杂行为。(2)在不同的模式下,该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结果和情景存在较大差异,五种耦合发展模式都有其显著的比较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发展缺陷。综合协调发展模式是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期内该区域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目标。(3)依据SD模型,在数量上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空间、资源、经济与生态环境等各子系统的变量进行合理控制,可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系统动力学模型 动态模拟
原文传递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系统脆弱性评价——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为例
4
作者 吴广斌 陈晓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63-167,共5页
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和树状图确定了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脆弱性评价模型并建立了脆弱性分级标准,对六个城市现状进行了脆弱性评价,通过分析结果找出了各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和树状图确定了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脆弱性评价模型并建立了脆弱性分级标准,对六个城市现状进行了脆弱性评价,通过分析结果找出了各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因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 城市化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脆弱性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黑龙江省2000—2010年土壤保持量评价 被引量:38
5
作者 蒋春丽 张丽娟 +3 位作者 张宏文 姜春艳 于洋 潘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2-649,共8页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同时也是东北地区重点生态保护区,黑龙江省土壤保持量的研究对维持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基于黑龙江省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降雨、土壤、高程等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运用修订的通用...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同时也是东北地区重点生态保护区,黑龙江省土壤保持量的研究对维持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基于黑龙江省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降雨、土壤、高程等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运用修订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估算了2000—2010年黑龙江省土壤保持量,并对其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黑龙江省土壤保持能力整体增强,土壤保持量增加了5.34%,且除牡丹江和哈尔滨地区外,各行政区的土壤保持量均有所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以森林最多,为3 384.36 t·km-2·a-1,裸地最少,为177.17 t·km-2·a-1,10年来除农田和灌丛外,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土壤保持能力均增强;2000—2010年黑龙江省高等级土壤保持量比例及低等级转化成高等级土壤保持量的面积都在提高,黑龙江省土壤保持能力10年来趋于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持量 RUSLE GIS空间分析 土地利用类型 黑龙江省
下载PDF
黑龙江省1980—2005年森林火灾时空特征 被引量:35
6
作者 张冬有 邓欧 +2 位作者 李亦秋 李桂君 冯仲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5-179,共5页
森林火灾是林火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内自然蔓延和扩展,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森林起火。森林火灾属世界性、跨国性的重大自然灾害,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森林火灾有上升的趋势,虽然各国的森林防火... 森林火灾是林火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内自然蔓延和扩展,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森林起火。森林火灾属世界性、跨国性的重大自然灾害,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森林火灾有上升的趋势,虽然各国的森林防火费用不断增加,但森林火灾发生的面积并未相应地减少。特别是90年代后期,火灾毁灭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黑龙江省 时空特征
下载PDF
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自然保护区影响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洪云 臧淑英 +2 位作者 张玉红 苏丹 解瑞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71-276,共6页
基于2012年的高分辨率中巴资源系列卫星影像及中国环境系列卫星影像,选定农业、工业、旅游、养殖、交通等10余个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影响因子,提取并统计各因子在保护区不同功能分区的斑块数量和面积构建人类活动影响指数模型,分析黑龙江... 基于2012年的高分辨率中巴资源系列卫星影像及中国环境系列卫星影像,选定农业、工业、旅游、养殖、交通等10余个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影响因子,提取并统计各因子在保护区不同功能分区的斑块数量和面积构建人类活动影响指数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区域尺度下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人类活动影响因子的斑块数和面积而言,保护区受干扰最为突出的因子为农业活动;从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上来看,人类活动干扰程度与保护区功能分区的格局基本一致即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黑龙江省38个保护区中有70%以上的省级保护区受到了较好的保护,保护区的功能分区起到很好的隔离人类活动的作用;湿地及水域自然保护区是黑龙江省数量最多也是受干扰最为突出的保护区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等级空间规律为东北部三江平原区与西南部松嫩平原区干扰强度大,而西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地地区与东南长白山丘陵地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弱,该种等级划分得出的空间分布规律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分布规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自然保护区 人类活动评价模型 遥感监测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不同纬度梯度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曹阳 高梅香 +1 位作者 张雪萍 董承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77-1687,共11页
沿着由高到低的纬度梯度,分别在塔河、带岭、帽儿山的农田生境选择研究样地,采用手捡法调查不同纬度农田生态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并运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阐明土壤动物群落和环境... 沿着由高到低的纬度梯度,分别在塔河、带岭、帽儿山的农田生境选择研究样地,采用手捡法调查不同纬度农田生态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并运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阐明土壤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旨在揭示黑龙江省不同纬度梯度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35类2339只,隶属于2门6纲14目35科。其中线蚓科(Enchytraeidae)、正蚓科(Lumbricidae)、步甲科(Carabida)、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为优势类群,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58.84%;常见类群为蚁科(Formicidae)、蜘蛛目(Araneida)和地蜈蚣目(Geophilomorpha)等8类,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32.79%。结果表明:(1)水平分布上: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丰富度(即类群数)的水平分布均表现为帽儿山>带岭>塔河,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丰富度在不同纬度地区无显著差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均为帽儿山>带岭>塔河;Simpson优势度指数(C)表现为塔河和带岭最高,帽儿山最少;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则是塔河最多,其次为帽儿山和带岭。(2)垂直分布上:3个不同纬度样地的农田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丰富度在同垂直层次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除帽儿山5—10 cm土层土壤动物类群数量较表层增加之外,其他样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丰富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聚性明显。(3)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上: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纬度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与土壤p 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典范对应分析(CCA)进一步表明,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对环境因子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广泛的分布在3个样地内。研究表明,农田生态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指数随纬度梯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但不同纬度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土壤动物类群受到环境变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局地尺度环境因子对土壤动物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为区域尺度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空间格局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不同纬度 农田生境
下载PDF
黑龙江省20世纪森林变化及对氧气释放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丽娟 姜春艳 +3 位作者 马骏 张安康 姜蓝齐 吴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30-441,共12页
随着对大气环境质量研究的深入,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也引起了关注。森林是固碳释氧的重要生态系统,黑龙江省近百年来,森林面积减少了37.163%,估算由此导致的森林氧气释放量变化,对研究大气氧气含量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1900年、1... 随着对大气环境质量研究的深入,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也引起了关注。森林是固碳释氧的重要生态系统,黑龙江省近百年来,森林面积减少了37.163%,估算由此导致的森林氧气释放量变化,对研究大气氧气含量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1900年、1949年、1986年和2009年为时间断面,采用C-FIX模型及碳氧平衡方法,模拟并分析了20世纪黑龙江省森林氧气释放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20世纪森林面积减少了106667.570 km2,森林覆盖率减少了23.568%。除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针阔混交林面积有所增加外,其它树种的森林面积均减少,其中云冷杉(Picea asperata and Abies nephrolepis)林及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面积减少超过80%,空间上以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减少最为显著;(2)森林年氧气释放量百年来减少了5621.560万t,减少近三分之一,其空间变化明显,西南部森林氧气释放量由百年前的最高区域变为最低区域,三江平原释放氧气的森林区域明显减少;(3)百年来各行政区森林年氧气释放量除伊春微弱增加外,其余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减少显著,减少了90%以上;(4)控制实验表明,森林面积变化导致黑龙江省区域森林年氧气释放量减少了50%。人类活动引起的森林面积减少,是导致黑龙江省森林氧气释放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变化 氧气释放量 百年变化 黑龙江省
下载PDF
1960~201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对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丽娟 于洋 +2 位作者 粟练灵 郝甜甜 郑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2-959,共8页
基于黑龙江省1960~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采用自然正交分解(EOF)、气候倾向率及Observation Minus Reanalysis(OMR)等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黑龙江省气温的影响。研究发现:(1)1960~2010年黑龙江省耕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依次增加... 基于黑龙江省1960~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采用自然正交分解(EOF)、气候倾向率及Observation Minus Reanalysis(OMR)等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黑龙江省气温的影响。研究发现:(1)1960~2010年黑龙江省耕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依次增加,沼泽、草地和林地依次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区域性较明显,沼泽转变为耕地集中在东部,草地转为耕地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西部,沼泽转为林地和林地转为耕地集中在北部,建设用地增加主要集中在南部;(2)黑龙江省196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年平均气温及各个季节平均气温均产生升高效应,但并不显著,对年气温的影响趋势为0.053℃/10a,贡献率为12.1%;(3)196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产生气温空间变化异质性,但没有改变气温纬向性空间分布特征;(4)1960~2010年,林地和沼泽的气温影响效应为升温,草地和耕地为降温,但各个季节有所差异,夏季和秋季表现出降温效应,建设用地全年及各个季节均表现出升温效应,冬季最强;林地转耕地、草地转耕地均以升温效应为主,沼泽转耕地为降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气温影响 黑龙江省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松茸生长地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大龙 臧淑英 +1 位作者 李莹 温瑀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9-42,51,共5页
以黑龙江省松茸生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基本理化性质间存在一定差异。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0.77-1.23、0.62-1.39、1... 以黑龙江省松茸生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基本理化性质间存在一定差异。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0.77-1.23、0.62-1.39、1.52-2.58 mg/g,均随海拔升高而显著下降;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山上部最高(9.37mL/g)、山顶部最低(5.85 mL/g),且不同海拔间差异显著;脲酶活性在山下部(0.96 mg/g)显著高于其他样地,山中部和山上部显著高于山顶部(0.51 mg/g);蛋白酶活性在山中部(3.07 mg/g)和山上部(2.98 mg/g)显著高于其他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变化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均为山上部〉山中部〉山下部〉山顶部。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除纤维素酶)和全磷(除过氧化氢酶)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含水量、pH值和全钾相关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茸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量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野生植物碳汇效益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邢爽 张思冲 许瀛元 《森林工程》 2013年第2期38-40,共3页
森林的碳汇价值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的森林大省之一,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种类多样,并且覆盖面积巨大。根据黑龙江省2006年林木生物碳储量、林木生物碳汇价值以及森林碳储量,... 森林的碳汇价值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的森林大省之一,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种类多样,并且覆盖面积巨大。根据黑龙江省2006年林木生物碳储量、林木生物碳汇价值以及森林碳储量,可以算出黑龙江省2006年森林碳汇价值为1 333×108元,以同样的方法,根据所预测的黑龙江省2020年林木生物碳储量为8.84×108t,林木生物碳汇价值为648×108元,以及森林碳储量为21.56×108t,可以估算出所预测的黑龙江省2020年森林的碳汇价值为1 580×108元。并且本文用蓄积量转换法,粗略的计算出黑龙江省森工林区野生植物所产生的碳汇量,结果表明约占整个森林碳汇量的11.3%。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野生植物的碳汇作用具有较高的价值。从长远来看,野生植物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森工林区的碳汇价值,因此,有效的管理和保护野生植物,可使整个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增加,碳汇作用不断增强,促进碳汇经济的发展,并为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森工林区 碳汇 野生植物 效益研究
下载PDF
黑龙江省公元612-2000年主要气象灾害时空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虹 张丽娟 姜蓝齐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7-118,共12页
以《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为数据来源,利用Excel,ArcGIS,SPSS软件,分析了黑龙江省公元612-1900年、1901-2000年两个时段的低温与霜冻、暴雨与洪涝、干旱、冰雹、大风与龙卷风、寒潮等6项气象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以《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为数据来源,利用Excel,ArcGIS,SPSS软件,分析了黑龙江省公元612-1900年、1901-2000年两个时段的低温与霜冻、暴雨与洪涝、干旱、冰雹、大风与龙卷风、寒潮等6项气象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900年前暴雨与洪涝灾害发生次数最多,共发生98次,接着依次为低温与霜冻、干旱、冰雹、大风与龙卷风,寒潮发生最少,共11次,黑龙江省西部及中南部为气象灾害多发区。1901-2000年间冰雹灾害发生次数最多,共发生957次,接着依次为暴雨与洪涝、大风与龙卷风、低温与霜冻、干旱,寒潮灾害发生最少,共发生70次;中部及西部、西南部为多发区;20世纪80年代为气象灾害发生最多的1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历史时期 时空分布 黑龙江省
原文传递
1961-201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对大(暴)雪的影响
14
作者 潘涛 张金锋 +1 位作者 张丽娟 马玉妍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4-183,共10页
基于黑龙江省1961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信息及逐日降雪资料,采用空间分析、线性趋势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黑龙江省1961-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大(暴)雪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大(暴)雪的变化。结果表明1961-2010年... 基于黑龙江省1961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信息及逐日降雪资料,采用空间分析、线性趋势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黑龙江省1961-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大(暴)雪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大(暴)雪的变化。结果表明1961-201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耕地、建设用地显著增加,沼泽、草地显著减少;大(暴)雪量及日数呈显著增加,年增加速率分别为11.3mm/a和1.3d/a,40.26%的台站大(暴)雪量呈显著增长的趋势,显著增长区主要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及西北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大(暴)雪量和日数具有极为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大(暴)雪 黑龙江省 时空变化 1961—2010年
原文传递
基于MODIS影像研究黑龙江省植被变化以及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晓慧 张丽娟 +3 位作者 姜春艳 杨平 徐虹 乔赛男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144-150,共7页
利用2000~2012年MODIS数据集中空间分辨率为1000m,时间分辨率为1个月的NDVI数据集对黑龙江省生长季里整体植被及不同植被类型的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年际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降水及气温等气象数据分析了各气候因子与... 利用2000~2012年MODIS数据集中空间分辨率为1000m,时间分辨率为1个月的NDVI数据集对黑龙江省生长季里整体植被及不同植被类型的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年际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降水及气温等气象数据分析了各气候因子与不同类型植被多年来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生长季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空间差异较大,引起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植被类型不同,林地植被NDVI较高,耕地次之,草地最低.(2)黑龙江省13年间NDVI变化趋势为:全省总体平均NDVI无明显变化,但不同植被类型NDVI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其中耕地、草地植被NDVI 2000~2012年呈显著上升趋势;林地总体无明显变化,林地内部及周边地区林地转耕地草地的区域NDVI下降明显.(3)从像元尺度看,降水和温度对植被NDVI在不同地区影响差异较大,研究区大部分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其中降水相关性强于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归一化指数 气候变化 基于相元的相关分析 黑龙江省
下载PDF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62
16
作者 姜蓝齐 马艳敏 +2 位作者 张丽娟 马玉妍 徐虹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8-246,共9页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是洪灾评估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合理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能够为洪涝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影响因子,构建洪涝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是洪灾评估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合理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能够为洪涝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影响因子,构建洪涝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赋予各指标权重,利用加权综合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数,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实现洪涝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洪涝灾害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和东北部分地区;高暴露性分布零散,且范围小,分布在中西部;高脆弱性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且较零散;防灾减灾能力以中、低等级为主。综合风险总体上呈现西南部、东北部大于西北部、中部及东南部地区。河流汇聚地势平坦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区,以中、高风险为主;而西北-东南海拔较高的山区(大、小兴安岭山区、张广才岭、长白山脉地区)洪涝灾害风险较小,基本属于轻、低度风险。中、高度风险县市占到黑龙江所有县市的一半左右,表明黑龙江省洪涝灾害影响程度比较大,风险较高。洪涝灾害预警及减灾能力的提高是黑龙江省面临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风险评估与区划 GIS 黑龙江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百年自然植被氧气生产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丽娟 姜春艳 +3 位作者 马骏 延晓冬 张安康 姜篮齐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1-587,共7页
随着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也应引起关注。以黑龙江省1900和2009年自然植被分布为基础,运用C-FIX模型及ArcGIS空间分析,依据碳氧平衡方法,比较1900年和2009年黑龙江省区域氧气生产量。结果表明:①黑龙江省百年来自然... 随着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也应引起关注。以黑龙江省1900和2009年自然植被分布为基础,运用C-FIX模型及ArcGIS空间分析,依据碳氧平衡方法,比较1900年和2009年黑龙江省区域氧气生产量。结果表明:①黑龙江省百年来自然植被生产的氧气量呈减少趋势,减少37.8%。②百年来黑龙江省自然植被氧气生产量空间分布西南部及三江平原西部降低明显。③百年来黑龙江省各行政区及县域氧气生产量均为减少趋势,平均减少50%。减少最多的是哈尔滨市,以西部及西南部最显著。④人类活动导致自然植被面积减少是导致氧气生产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氧气生产量 百年植被变化 黑龙江省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用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郑伟 万鲁河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89-93,共5页
根据黑龙江省用水现状,分析2002-2011年黑龙江省用水结构的变化,应用信息熵理论分析用水结构的演变规律,同时利用R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选出用水结构影响因子,最终得到用水结构变化的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用水结构特点是以农... 根据黑龙江省用水现状,分析2002-2011年黑龙江省用水结构的变化,应用信息熵理论分析用水结构的演变规律,同时利用R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选出用水结构影响因子,最终得到用水结构变化的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用水结构特点是以农业用水为主,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比例相对较小,黑龙江省年总用水量呈阶段性缓慢上升趋势,生活、农业、工业、生态用水量的比例从5.1∶78.1∶15.2∶1.6变化为6.1∶69.28∶24.6∶0.信息熵结果分析表明,农业用水是最主要的用水部门,在总用水中所占比例很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常住人口数量、城市化率、人均GDP、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重工业企业工业销售产值、轻工业企业工业销售产值、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面积是用水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水结构 驱动力 信息熵 主成分分析 R语言
下载PDF
黑龙江省空气负离子浓度空间分布预测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吉祥 杨江宁 张冬有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5期24-29,共6页
为了探索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选取了331个具有代表性的观测点进行空气负离子浓度观测研究,根据所测数据,采用3种不同插值方法(普通克里金法、反距离加权法、径向基函数法)对全省331个不同观测点的空... 为了探索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选取了331个具有代表性的观测点进行空气负离子浓度观测研究,根据所测数据,采用3种不同插值方法(普通克里金法、反距离加权法、径向基函数法)对全省331个不同观测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分析,采用平均误差、误差均方根、平均标准误差、标准平均值、标准均方根误差参数对插值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不同方法对该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插值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空气负离子浓度的Moran’s I指数值为0.36,表明全省空气负离子浓度具有空间自相关性;通过对普通克里金法的4种变异函数模型(环形模型、球面模型、指数模型、高斯模型)对比发现,指数模型的准确度更高,更适合用于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插值;265个预测站点和66个验证站点的回归分析显示,3种不同插值方法的预测值和检验值均具有相关性,显著性水平检验R^2结果从大到小分别为为普通克里金法(0.840 33)、径向基函数法(0.803 96)、反距离加权法(0.610 16)。综合对比发现,采用变异函数为指数模型的普通克里金法对黑龙江省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插值结果最优,能够对全省的空气负离子浓度空间分布进行较好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负离子浓度 变异函数 空间插值 黑龙江省
下载PDF
黑龙江连环湖近现代沉积速率及粒度反映的气候干湿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清展 臧淑英 肖海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9-124,共6页
通过对连环湖沉积物柱芯YCHB样品的放射性核素137 Cs和210 Pb测验结果进行研究,表明该柱芯137 Cs自1954年初次沉降以来存在1963年、1975年和1986年3个比较突出的蓄积峰,获得连环湖沉积物记录的137 Cs相应时标年份到采样年份(2010年)的... 通过对连环湖沉积物柱芯YCHB样品的放射性核素137 Cs和210 Pb测验结果进行研究,表明该柱芯137 Cs自1954年初次沉降以来存在1963年、1975年和1986年3个比较突出的蓄积峰,获得连环湖沉积物记录的137 Cs相应时标年份到采样年份(2010年)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是0.170g/cm2.a-1、0.072g/cm2.a-1、0.054g/cm2.a-1及0.051g/cm2.a-1。借助210PbCRS计年模式,发现连环湖过去176年间的沉积速率是波动的,先升高后降低是其总体趋势,这种波动的沉积环境可能与人类在连环湖地区相应历史时期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探讨了两种计年结果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比较分析了当地年均降雨量与沉积物柱芯YCHB对应时段颗粒的中值粒径之间的关系,发现该地区的降雨量和连环湖沉积物粒度的中值粒径(d(50))在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情况下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即同步波动性良好。在针对湖泊沉积高分辨率、短时间尺度(年际、10a)的研究中,沉积物粒度的中值粒径是指示湖区降雨量变化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沉积速率 粒度 气候干湿 连环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