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活素治疗神经外科疾病100例
1
作者 迟风令 乔革 +2 位作者 李世岳 许树元 谷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112-114,共3页
采用脑活素治疗的100例神经外科患者,并以100例未用脑活素治疗的同类患者做对照。结果:意识障碍改善为83%,肌力改善为79%,语言障碍改善为81%。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关键词 脑活素 意识 肌力 失语
下载PDF
品管圈在神经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实施及对护理不良事件影响分析
2
作者 武金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期103-105,共3页
评估神经外科患者实施品管圈管理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对护理不良事件影响。方法:对80例本医院实施治疗的神经外科予以项目研究,信息采集时间为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方案,对照组(n=40常规管理)、观察组(n=40品管... 评估神经外科患者实施品管圈管理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对护理不良事件影响。方法:对80例本医院实施治疗的神经外科予以项目研究,信息采集时间为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方案,对照组(n=40常规管理)、观察组(n=40品管圈管理),统计及对比组间护理质量水平、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观察组的神经外科患者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文书、消毒隔离质量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2)观察组的神经外科患者(5.00%)未遵医嘱用药、计划外拔管、摔跌、记录错误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22.50%),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3)观察组的神经外科患者(7.50%)消化道出血、尿崩症、癫痫、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27.50%),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神经外科开展品管圈管理效果明显,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与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品管圈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不良事件
下载PDF
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敬文 徐寒冰 +1 位作者 黄程 胡永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430-432,共3页
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在内、外科治疗及手术方法的选择上仍存在许多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相关研究,从手术目的、手术适应证、手术禁忌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等方面,综合分析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为高血压性... 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在内、外科治疗及手术方法的选择上仍存在许多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相关研究,从手术目的、手术适应证、手术禁忌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等方面,综合分析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为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提供方式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基底核区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神经导航辅助钻孔引流术对老年性脑出血的疗效 被引量:5
4
作者 侯魁元 米山 +4 位作者 苏颖 曲艺 牟壮 焦乐 邓贺民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第3期155-159,共5页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辅助颅内血肿置管引流术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出血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回顾笔者医科2018年1~8月钻孔引流术治疗的44例老年性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应用神经导航...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辅助颅内血肿置管引流术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出血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回顾笔者医科2018年1~8月钻孔引流术治疗的44例老年性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应用神经导航辅助颅内血肿钻孔引流,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额区钻孔引流,对其手术效果、并发症、临床预后进行评价总结.结果 两组术后即刻复查CT血肿<1/2量,导航组10例,对照组6例;术后肌力显著改善,导航组11例,对照组8例;拔管时间,导航组3.0±1.3天,对照组6.0±2.8天;肺感染导航组1例,对照组8例;住院天数导航组12.00±2.73天,对照组14.00±1.49天;出院后3个月随访预后评分GOS(≥4级),导航组13例,对照组10例,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导航辅助颅内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能快速清除颅内血肿,减少肺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 老年脑出血 提高 生存质量
下载PDF
内镜辅助显微外科切除垂体腺瘤32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于广久 谷树清 +5 位作者 张军 邓贺民 欧阳海丰 赵军 盛学东 康铁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72-273,共2页
近年来,随着内镜应用于手术,使得单鼻孔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更加向精细微创的方向发展[1,2]。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采用内镜辅助显微镜经单鼻孔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3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单鼻孔蝶窦入路 内镜辅助 垂体腺瘤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飞 赵晨 +4 位作者 陈鹏 吴中华 陈诚 袁卫 王洪亮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10期197-199,共3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6例行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6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处理措施,研究组实施ERAS方案。对比两组术中与...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6例行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6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处理措施,研究组实施ERAS方案。对比两组术中与术后指标(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肠鸣音恢复时间(11.2±3.0)h、下床活动时间(2.8±0.6)d、住院时间(8.3±1.5)d均短于对照组的(14.6±3.2)h、(6.0±0.8)d、(13.5±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AS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缩短患者的康复进程,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适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脑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下载PDF
PDT通过氧化应激增加TMZ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抑制 被引量:1
7
作者 侯魁元 邓贺民 +5 位作者 刘建勇 苏颖 王伟君 曲艺 王丹丹 焦乐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5期148-152,171,共6页
目的多重耐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仍在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治疗胶质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成为胶质瘤预后不佳和局部侵袭复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否能增加人胶质... 目的多重耐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仍在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治疗胶质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成为胶质瘤预后不佳和局部侵袭复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否能增加人胶质瘤细胞U251对TMZ的化疗敏感度,并深入探讨其增敏机制。方法人源胶质瘤细胞U251进行常规体外培养,根据处理方法分为5组,即对照(control)组、TMZ组、PDT组、TMZ+激光(TMZ+Laser)组和PDT+TMZ组,应用CCK-8观察U251细胞活性、Transwell小室观察细胞侵袭能力、免疫荧光观察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水平,结果数据用GraphPad Prism软件统计分析。结果CCK-8实验表明在TMZ处理后8h,即产生了U251细胞对TMZ的治疗抵抗。PDT协同应用于TMZ处理8h的U251细胞后,PDT+TMZ组光密度(OD)值、侵袭细胞数量、MMP水平与control组和TMZ组比较均降低,而ROS升高,进一步分析表明,ROS和MMP水平呈负相关(r=-0.559,P<0.05)。结论PDT通过提高TMZ作用后的胶质瘤U251细胞内的ROS总量,加强了对U251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抑制,延缓了MD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氧化应激 提高 替莫唑胺 细胞抑制
下载PDF
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 被引量:22
8
作者 胡永珍 王殿洪 +5 位作者 李国忠 李敬文 龚海东 初明 钟震宇 徐坤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11-313,共3页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入路在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髓外肿瘤40例,髓内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结果43例肿瘤均获全切除。随访6~48个月,术前症状均...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入路在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髓外肿瘤40例,髓内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结果43例肿瘤均获全切除。随访6~48个月,术前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行颈、胸、腰椎x-线或M对复查,均未出现脊柱畸形,无肿瘤复发。结论对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半椎板切除入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最大限度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对部分偏侧生长界限清楚的髓内肿瘤也可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肿瘤 手术入路 半椎板切除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硫酸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血管痉挛大鼠血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肖健齐 许晶 +6 位作者 杨福义 王奕 王浩岩 廉晓宇 刘劲睿 康铁江 邱丽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3403-3405,共3页
目的探讨硫酸镁(MgSO4)治疗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脑血管痉挛(CVS)血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SAH组和SAH+MgSO4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大... 目的探讨硫酸镁(MgSO4)治疗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脑血管痉挛(CVS)血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SAH组和SAH+MgSO4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大鼠SAH后急性CVS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前1h和术后1h、6h、24h采用显微图像分析仪测量各组基底动脉直径,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各组血清NO水平,用放免法测定各组血浆ET-1水平。结果单纯SAH组在术后基底动脉直径缩小,SAH+MgSO4组在术后基底动脉直径大于单纯SAH组,但小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SAH组术后血清N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降低;血浆ET-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MgSO4组术后血清NO水平较单纯SAH组升高,但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血浆ET-1水平较单纯SAH组降低,但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O水平和血浆ET-1水平的变化和动态平衡的破坏与SAH后急性CVS有关。MgSO4的治疗能够使血清NO、血浆ET-1水平恢复正常从而起到防治SAH后急性CV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硫酸镁 一氧化氮 大鼠
下载PDF
脑动脉瘤破裂风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侯魁元 任付宾 +1 位作者 邵正凯 王智 《医学研究杂志》 2015年第7期158-162,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脑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评估和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方法经CT及CTA检查确诊脑动脉瘤患者78例,其中分为A组(动脉瘤破裂组)45例,B组(动脉瘤未破裂组)33例,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 目的探讨影响脑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评估和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方法经CT及CTA检查确诊脑动脉瘤患者78例,其中分为A组(动脉瘤破裂组)45例,B组(动脉瘤未破裂组)33例,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相关病史等情况以及CTA测量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62,P=0.033),其中女性更容易破裂;年龄分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8,P=0.084);高血压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4,P=0.003);高血脂病史比较,表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3,P=0.243)。两组患者在动脉瘤瘤颈宽度、瘤体高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瘤体高度和瘤颈宽度比值(AR)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78,P=0.003);两组动脉瘤瘤体高度和载瘤动脉长轴的角度值(A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2,P=0.002)。结论女性动脉瘤患者,动脉瘤更容易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很可能是破裂的重要诱因;CTA影像提示瘤体高度和瘤颈宽度比值及动脉瘤生长角度AN很可能是临床预测动脉瘤破裂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破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利用“双腔”工作通道内镜下清除自发性幕上脑出血 被引量:11
11
作者 薛鹏 柳羲 +8 位作者 张帆 沈红 王佳斌 朱敏伟 王孝义 夏松松 邓贺民 林志国 刘利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219-220,共2页
目的探讨"双腔"神经内镜工作通道清除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开"骨孔"后置入内镜工作通道,应用"双手"内镜技术清除血肿,术后留置引流管。结果随访7例,时间1~5个月,术后无手术相关... 目的探讨"双腔"神经内镜工作通道清除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开"骨孔"后置入内镜工作通道,应用"双手"内镜技术清除血肿,术后留置引流管。结果随访7例,时间1~5个月,术后无手术相关并发症。GOS评分:2分1例,3分3例,4分3例。结论 "双腔"工作通道使"双手"操作技术便于实现,特别适用于中央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导致非交通性脑积水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神经内镜 双腔 血肿清除术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敬文 胡永珍 +5 位作者 于雷 欧阳海丰 谷树清 郑洪波 龚海东 王殿洪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63-464,共2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约占SAH的15% (5%~ 28%),通常将其分为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SAH)和非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perimesencephalic SAH...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约占SAH的15% (5%~ 28%),通常将其分为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SAH)和非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perimesencephalic SAH)。如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动脉瘤的发生率极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AH,PNSH)[1]。这类患者症状较轻,首次出血后一年内再出血危险性极低,预后也较好,其中有2%~24%的患者经重复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出血的原因,但绝大多数仍找不到出血的原因[2]。本文回顾分析我们收治的52例PNSH患者并复习文献资料,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影像学特征 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磁共振DWI对脑脓肿与坏死囊变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鹏飞 邓贺民 +1 位作者 王晓睿 那婧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12期711-714,共4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脑脓肿与坏死囊变性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8例脑脓肿和15例坏死囊变性胶质瘤,均行常规磁共振T1WI、T2WI和DWI检查。观察病变区信号强度,并分别测量脑脓肿、胶质瘤坏死囊...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脑脓肿与坏死囊变性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8例脑脓肿和15例坏死囊变性胶质瘤,均行常规磁共振T1WI、T2WI和DWI检查。观察病变区信号强度,并分别测量脑脓肿、胶质瘤坏死囊变区、周围水肿、对侧正常脑白质及脑脊液的ADC值。结果DWI上所有脑脓肿均呈高信号,而胶质瘤坏死、囊变部分均呈低信号。脑脓肿与胶质瘤坏死囊变区ADC值之间,脑脓肿周围水肿与胶质瘤周围水肿的ADC值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DWI与ADC值测量能有效反映脑脓肿与坏死、囊变性胶质瘤的不同液态性质,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脓肿 胶质瘤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单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附21例报告) 被引量:5
14
作者 邢德广 马二猛 +2 位作者 赵凯 王运杰 王成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70-371,共2页
鞍结节脑膜瘤(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TSM)主要指起源于鞍结节的脑膜瘤,也包括起源于前床突,视交叉沟及鞍隔等部位的脑膜瘤,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脑膜瘤的5%~10%[1]。目前显微手术是治疗TSM最有效方法,其主要目标是切除肿瘤及受侵... 鞍结节脑膜瘤(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TSM)主要指起源于鞍结节的脑膜瘤,也包括起源于前床突,视交叉沟及鞍隔等部位的脑膜瘤,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脑膜瘤的5%~10%[1]。目前显微手术是治疗TSM最有效方法,其主要目标是切除肿瘤及受侵硬膜和颅骨以防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鞍结节 单侧额下入路 显微手术
下载PDF
5-氨基乙酰丙酸荧光引导显微手术切除人脑胶质瘤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广宁 滕雷 +6 位作者 李一 单强 鞠东辉 汪立刚 于洪伟 韩大勇 赵世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769-772,F0004,共5页
目的探讨荧光引导切除人脑胶质瘤,肿瘤组织荧光特性与组织病理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对手术治疗的原发、复发恶性胶质瘤患者在手术中行5-ALA荧光引导下的肿瘤切除。术中使用荧光显微镜检测肿瘤荧光,荧光组织在安全许可的范围内被切除。术... 目的探讨荧光引导切除人脑胶质瘤,肿瘤组织荧光特性与组织病理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对手术治疗的原发、复发恶性胶质瘤患者在手术中行5-ALA荧光引导下的肿瘤切除。术中使用荧光显微镜检测肿瘤荧光,荧光组织在安全许可的范围内被切除。术中取肿瘤组织的中心,周边和边缘位置的组织,行HE染色作组织病理学分析,比较各部位的组织学特点。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CD31在不同荧光区域组织中的表达。计算并比较不同荧光部位组织的VEGF,CD31的阳性表达。结果在肿瘤的中心部位,荧光显示为鲜红色,肿瘤细胞密度高,肿瘤生长呈共生性,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局部区域有坏死,周边部弱红色的区域肿瘤密度低,肿瘤细胞多呈浸润性生长,少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在边缘不发光区域观察到为正常脑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提示VEGF,CD31的表达随荧光强度的降低呈下降趋势。结论荧光手术边界和病理学边界相符;组织的增殖活性以及血管生成特性与荧光强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乙酰丙酸 荧光引导显微切除 恶性胶质瘤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欧阳海丰 郑永日 刘建勇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3-474,477,共3页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37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PC-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明显高于...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37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PC-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P<0.05),复发组高于非复发组(P<0.01)。结论 PCNA蛋白表达异常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及侵袭性有关,它的表达情况可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侵袭性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118例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卫东 马春红 康铁江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1801-1802,共2页
关键词 颅脑损伤/并发症 胃溃疡/并发症 胃肠出血/病因学
下载PDF
经口鼻蝶窦行垂体瘤切除术的护理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连凤 刘会玲 +1 位作者 马春红 吴卫东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1530-1531,共2页
关键词 垂体肿瘤/外科学 垂体肿瘤/护理
下载PDF
胶质瘤中miR-410靶向作用于MET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俊和 张军 +4 位作者 杨东波 李洋 明键光 韩煊烨 蒋传路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mi R-410在胶质瘤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50例人胶质瘤标本以及胶质母细胞瘤U251和U87细胞系。采用mi Randa靶基因预测软件对mi R-410的靶基因预测分析,初步判断其与MET基因的相关性;利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人脑胶质... 目的探讨mi R-410在胶质瘤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50例人胶质瘤标本以及胶质母细胞瘤U251和U87细胞系。采用mi Randa靶基因预测软件对mi R-410的靶基因预测分析,初步判断其与MET基因的相关性;利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人脑胶质瘤标本中mi R-410和MET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 R-410对MET的靶向作用;Western blot检测mi R-410模拟物转染肿瘤细胞后MET蛋白的变化。结果经mi Randa靶基因分析:MET m RNA的3’非编码区(3’UTR)与mi R-410的种子序列存在理论上的互补匹配序列。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肿瘤标本中mi R-410和MET具有负相关性(r=-0.69783,P<0.001)。荧光素酶实验进一步证实胶质母细胞瘤中MET基因是mi R-410的直接靶点。肿瘤细胞转染mi R-410模拟物后对MET蛋白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在胶质瘤细胞中mi R-410靶向作用MET,可能是胶质瘤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miR-410 基因 MET 基因实验 荧光素酶报告
下载PDF
基于NOD2探讨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机制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晨 于广久 +1 位作者 米山 王伟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13期1588-1591,共4页
目的基于NOD2探讨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机制。方法以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为研究对象,对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即:在大鼠活体中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组(简称MCAO组)、伪手术组、MCAO+生理盐水组和Aspririn+MCAO组... 目的基于NOD2探讨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机制。方法以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为研究对象,对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即:在大鼠活体中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组(简称MCAO组)、伪手术组、MCAO+生理盐水组和Aspririn+MCAO组,每组各10只。对模型动物进行神经系统缺陷,脑梗塞面积和ROS产生的测定。使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NOD2、NF-κβ信号的蛋白含量,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炎症因子含量,主要为TNF-α、IL-1β和IL-6水平。结果大脑中动脉栓塞24 h之后,MCAO组(3.45±0.74)比假手术组表现出更高的损伤率,MCAO组大鼠脑梗塞大小显著增加,TNF-α、IL-1β和IL-6明显升高。相对于生理盐水组,阿司匹林可改善神经系统的损伤(1.56±0.34),可以改善线粒体内活性氧的产生,减少梗塞体积,增加活性氧的产生,减少NOD2的产生,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及减少凋亡的蛋白BAX的作用,TNF-α、IL-1β和IL-6明显减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抑制NOD2诱导炎症反应和ROS生成,阿司匹林治疗可以减轻急性缺血性中风后大脑功能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阿司匹林 动物模型 NOD2 脑保护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